妇产科中医优势病种盆腔炎性疾病诊疗方案
盆腔炎中医诊疗优化方案

2018年盆腔炎诊疗方案一、疾病名称中医诊断:慢性盆腔炎西医诊断:盆腔炎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第7版(张玉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
本病临床症状包括下腹疼痛,腰骶部酸胀疼痛,常在劳累、性交、经期加重,可伴月经不调,白带增多,低热,疲乏,或不孕。
根据盆腔慢性炎症体征,结合B超检查、血常规、血沉,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查即可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断指南》(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妇产科学》(第7版,乐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1)症状:下腹疼痛,腰骶部酸胀疼痛,常在劳累、性交、经期加重,可伴月经不调,白带增多,低热,疲乏,或不孕。
(2)体征:子宫常呈后位,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子宫肌炎时,子宫可有压痛;若为输卵管炎,则在子宫一侧或两侧触及条索状增粗输卵管,并有压痛;若为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卵巢囊肿,则在盆腔一侧或两侧触及囊性肿物,活动多受限,可有压痛;若为盆腔结缔组织炎时,子宫一侧或两侧有片状增厚、压痛,或有子宫骶韧带增粗、变硬、触痛。
上述体征至少需同时具备下列2项:子宫活动受限(粘连固定)或压痛;一侧附件区压痛。
(3)实验室检查①妇科超声检查:可探及附件炎性包块、输卵管积液或增粗,或子宫直肠凹陷积液。
②血常规、血沉检查:可有白细胞总数增高,或中性粒细胞增高,或血沉加快。
③阴道分泌物检查:可有阴道清洁度异常。
④宫颈管分泌物检测:可发现衣原体、支原体、淋球菌等病原菌。
(二)证候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1)湿热瘀结证主症:①下腹胀痛或刺痛,痛处固定:②腰骶胀痛;③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或气臭。
次症:①经期腹痛加重;②经期延长或月经量多;③口腻或纳呆;④小便黄;⑤大便溏而不爽或大便干结。
舌脉:舌质红或暗红,或见边尖瘀点或瘀斑,苔黄腻或白腻,脉弦滑或弦数。
中医盆腔炎患者的诊疗规范

中医盆腔炎患者的诊疗规范
一、临床表现
盆腔炎是指女性盆腔生殖器官、子宫周围的结缔组织及盆腔腹膜的炎症。
盆腔炎患者易感疲劳。
慢性炎症形成瘢痕粘连及盆腔充血,可引起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
常劳累、性交、月经前后加剧。
二、治疗方法
1.中药外敷
【药物】双柏散(成分为柏叶、黄柏、薄荷、大黄等)。
【操作】上药取出适量,放在调配中药专用碗内,加适量温开水、蜂蜜调成糊状,保持适当温度(约40℃左右),备用。
患者取平卧位,暴露患处,如前次有敷药,应先取下原敷料,用盐水棉球洗净患处,纱块擦干,冬天应注意保暖。
根据疼痛面积选择大小合适的舒适妥胶布,用压舌板将调好的双柏散平摊于舒适妥胶布上。
再将舒适妥胶布覆盖患者盆腔的患处,敷药厚度,2~3cm,敷药后用药时间6~8小时为宜。
敷药温度适当。
2.推拿疗法
【操作】腹部双掌环形抚摩5~7遍;腹部波形揉5~7遍;双掌交替推摩下腹部1~2遍;双掌轻柔腹部约1分钟;点左大巨、曲骨、气海、子宫等穴。
一手点中脘,另一手点
左阴池;双手拇指快速交替按压两侧胫骨内缘约1分钟;之后重复第一式;大腿两侧,做手掌上行重推5~7遍,掌揉5~7遍;小腿内侧,做双手指揉,压法各3~5遍;双手拇指同点气海、足五里、太溪、阴陵泉各1分钟,交叉同足三里、三阴交;双手拇指同时推、揉、压,双足内缘2分钟,揉点然谷、太阳穴各1分钟。
俯卧位推拿治疗:双掌下行揉腰背部3~5遍,重点揉压肝俞、带约1分钟;手根重压腰部两侧,揉点穴位肾俞约1分钟;双手掌重迭揉腰骶部,揉点腰俞、次醪1分钟;用双手拇指揉压骶尾骨部两侧边缘,有压痛时重揉;搓八醪部、搓承山、涌泉,均以发热为度。
中医妇科学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附件1中医诊疗方案:慢性盆腔炎1.定义是指女性上生殖道(子宫、输卵管、卵巢)及其周围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慢性炎症病变所引起的症状和体征。
2.诊断2.1诊断依据:2.1.1病史多有急性盆腔炎病史2.1.2 症状主症:小腹疼痛,腰骶胀痛,带下异常,带下量多、色黄、气臭;次症:神疲乏力,低热起伏,月经不调,经行腹痛加重,胸胁乳房胀痛,形寒肢冷,小便黄,大便干燥,或大便溏泄,舌象异常,如舌质红或暗红,边尖瘀点或瘀斑,脉沉弦或弦涩。
2.1.3 体征子宫活动受限(粘连固定)或压痛;一侧或双侧输卵管成索状增粗或/和子宫一侧或双侧片状增厚、压痛;一侧或双侧宫骶韧带增粗、触痛;一侧或双侧附件包块、压痛。
上述体征至少同时具备下列三项:下腹压痛伴或不伴反跳痛;宫颈举痛、宫体压痛;附件区(索状增粗或片状增厚或包块)压痛。
2.1.4 辅助检查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减少增高;血沉增快;宫颈管分泌物涂片或培养:可发现淋病奈瑟菌或沙眼衣原体;B超检查:可探及直肠子宫凹陷积液、盆腔炎性包块或脓肿;经阴道后穹窿穿刺:可抽出炎性渗出液或脓液;血清125可增高;C反应蛋白可增高;血清或腹水同种淀粉酶可降低;腹腔镜检查:可见子宫、输卵管表面充血水肿、脓性渗出,或粘连包裹病灶,或脓肿形成。
根据上述主要症状、必备体征,辅助检查(至少具备1~2项),结合病史即可诊断。
2.2鉴别诊断:2.2.1.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痛经呈继发性、进行性加重,若能触及典型触痛结节,有助于诊断。
B型超声检查有助于鉴别。
鉴别困难时应行腹腔镜检查。
2.2.2卵巢囊肿输卵管卵巢囊肿需与卵巢囊肿鉴别。
输卵管卵巢囊肿除有盆腔炎病史外,肿块呈腊肠形,囊壁较薄,周围有粘连;而卵巢囊肿一般以圆形或椭圆形较多,周围无粘连,活动自如。
2.2.3.卵巢癌附件炎性包块与周围粘连,不活动,有时易与卵巢癌相混淆,慢性炎性包块多为囊性;而卵巢癌包块多为实性,较硬,表面不规则,子宫直肠窝可扪及质硬的结节,常有腹水,患者一般情况较差,B型超声检查有助于鉴别。
81 妇科 盆腔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盆腔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妇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编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第3版(罗颂平、刘雁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相关内容。
本病临床症状包括下腹疼痛,腰骶部酸胀疼痛,常在劳累、性交、经期加重,可伴月经不调,白带增多,低热,疲乏,或不孕。
根据盆腔慢性炎症体征,结合B超检查、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查即可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妇产科学》第8版(谢幸、苟文丽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相关内容。
(1)症状:下腹疼痛,腰骶部酸胀疼痛,常在劳累、性交、经期加重,可伴月经不调,白带增多,低热,疲乏,或不孕。
(2)体征:子宫常呈后位,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子宫肌炎时,子宫可有压痛;若为输卵管炎,则在子宫一侧或两侧触及条索状增粗输卵管,并有压痛;若为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卵巢囊肿,则在盆腔一侧或两侧触及囊性肿物,活动多受限,可有压痛;若为盆腔结缔组织炎时,子宫一侧或两侧有片状增厚、压痛,或有子宫骶韧带增粗、变硬、触痛。
上述体征至少需同时具备下列2项:子宫活动受限(粘连固定)或压痛;附件区压痛。
(3)实验室检查①妇科超声检查:可探及附件炎性包块、输卵管积液或增粗,或子宫直肠凹陷积液。
②血常规、血沉检查:可有白细胞总数增高,或中性粒细胞增高,或血沉加快。
③白带常规、BV检查:可有阴道清洁度异常,并排除特异性阴道炎。
④宫颈管分泌物检测:可发现衣原体、支原体、淋球菌等病原菌。
(二)证候诊断(1)湿热瘀结证:下腹胀痛或刺痛,痛处固定,腰骶胀痛,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或气臭;经期下腹痛加重,经期延长或月经量多,口腻或纳呆,小便黄,大便溏而不爽或大便干结;舌质红或暗红,或见边尖瘀点或瘀斑,苔黄腻或白腻,脉弦滑或弦数。
妇产科中的中医特色治疗方案

妇产科中的中医特色治疗方案
引言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和人们对健康的关注不断提高,妇产科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变得尤为重要。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特色治疗方案,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使用。
本文将介绍妇产科中的几种中医特色治疗方案,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应用中医在妇产科领域的优势。
中医特色治疗方案
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是中医中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通过在特定穴位上插入细针来刺激人体的气血流动,达到调节阴阳平衡的目的。
在妇产科疾病的治疗中,针灸可以用于缓解经期不调、更年期综合症、月经失调等问题。
同时,针灸还可以改善女性的生殖系统功能,增加生育机会。
中药疗法
中药疗法是中医治疗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草药的内服或外用来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
在妇产科疾病中,中药可以用于治疗妇科炎症、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问题。
中药的使用需要根据个人情况进行配方和用药,建议在中医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使用。
推拿按摩
推拿按摩是中医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治疗手段之一,通过按摩和推拿来刺激人体的经络和穴位,促进气血的循环和调节。
在妇产科疾病中,推拿按摩可以用于舒缓经痛、改善子宫脱垂、帮助产后恢复等问题。
然而,推拿按摩需要专业人士来进行操作,不建议自行进行。
结论
中医特色治疗方案在妇产科疾病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针灸疗法、中药疗法和推拿按摩都可以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帮助女性朋友们改善健康状况。
然而,每个人的身体状况都不同,建议在
使用中医特色治疗方案之前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并结合个人情况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妇产科)盆腔炎中医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盆腔炎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妇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编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妇科学》第3版(罗颂平、刘雁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相关内容。
本病临床症状包括下腹疼痛,腰骶部酸胀疼痛,常在劳累、性交、经期加重,可伴月经不调,白带增多,低热,疲乏,或不孕。
根据盆腔慢性炎症体征,结合B超检查、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查即可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妇产科学》第8版(谢幸、苟文丽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相关内容。
(1)症状:下腹疼痛,腰骶部酸胀疼痛,常在劳累、性交、经期加重,可伴月经不调,白带增多,低热,疲乏,或不孕。
(2)体征:子宫常呈后位,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子宫肌炎时,子宫可有压痛;若为输卵管炎,则在子宫一侧或两侧触及条索状增粗输卵管,并有压痛;若为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卵巢囊肿,则在盆腔一侧或两侧触及囊性肿物,活动多受限,可有压痛;若为盆腔结缔组织炎时,子宫一侧或两侧有片状增厚、压痛,或有子宫骶韧带增粗、变硬、触痛。
上述体征至少需同时具备下列2项:子宫活动受限(粘连固定)或压痛;附件区压痛。
(3)实验室检查①妇科超声检查:可探及附件炎性包块、输卵管积液或增粗,或子宫直肠凹陷积液。
②血常规、血沉检查:可有白细胞总数增高,或中性粒细胞增高,或血沉加快。
③白带常规、BV检查:可有阴道清洁度异常,并排除特异性阴道炎。
④宫颈管分泌物检测:可发现衣原体、支原体、淋球菌等病原菌。
(二)证候诊断(1)湿热瘀结证:下腹胀痛或刺痛,痛处固定,腰骶胀痛,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或气臭;经期下腹痛加重,经期延长或月经量多,口腻或纳呆,小便黄,大便溏而不爽或大便干结;舌质红或暗红,或见边尖瘀点或瘀斑,苔黄腻或白腻,脉弦滑或弦数。
中医医院妇科特色与优势病种

中医医院妇科特色与优势病种一、不孕症中医药综合治疗女性不孕具有良好疗效。
我科齐聚海派朱氏妇科、海派蔡氏妇科多位优秀传人,经过多年的临床经验积累,形成了中医药治疗不孕不育的独到经验。
近年来,随着妇科微创技术的发展,对盆腔炎性疾病、内异症、异位妊娠后所致输卵管粘连、堵塞而导致的不孕症,我科结合宫腹腔镜、B超造影、输卵管介入等微创诊疗技术,手术前后中药内服、保留灌肠、穴位贴敷、针刺、艾灸、离子导入等内外合治,促进盆腔内及输卵管病损部位渗出的吸收和水肿的消退,减少输卵管及盆腔的再次粘连,有利于输卵管功能恢复,维持输卵管的通畅,促进卵巢血液循环改善卵巢功能,并改善宫腔内环境,有利于受精卵着床,明显提高了妊娠率。
二、月经病月经失调影响到妇女身心健康乃至造成不孕不育,是妇科的常见病。
西医对本病的治疗主要应用激素调整周期。
我科擅用中医中药辨证论治月经病。
运用中药周期疗法,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情况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
或纯中药内服,或中药内服加外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良好疗效。
三、流产先兆流产、复发性流产、习惯性流产、IVF前后调理中医保胎特色鲜明,我科针对先兆流产、复发性流产、习惯性流产、试管婴儿胚胎移植前后患者,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已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孕前调理、孕后安胎的综合疗法。
设有中医特色病房,针对不同证型,给予安胎中药内服配合中药穴位贴敷、艾灸、耳穴等,提高了试管及保胎成功率。
四、异位妊娠中西医结合治疗异位妊娠异位妊娠若不及时诊断处理,易失血休克而危及生命。
然而此类患者再次发生异位妊娠或不孕的几率十分高。
我科充分运用中西医结合特色,通过对患者综合评估,选择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或者手术治疗。
符合保守治疗指征患者在使用杀胚药同时给予中药加强杀胚之功效,提高保守治疗成功率。
手术患者可使用腹腔镜微创手术保留输卵管,清除异位妊娠胚胎,术后早期给予中药口服、保留灌肠、外敷、微波理疗、离子导入等方法治疗,有利于减轻盆腔粘连,祛除输卵管异常壅积,达到恢复输卵管畅通之效,从而大大提高再孕机率,减少异位妊娠的再次发生。
妇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妇科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妇科疾病是指女性生殖系统和乳腺等相关疾病,包括月经不调、痛经、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乳腺增生等多种病症。
中医在妇科领域有着丰富的诊疗经验,可以提供全面的治疗方案。
下面是一些常见妇科疾病的中医诊疗方案。
1.月经不调月经不调是指经期长短不规律、经量过多或过少、经血质地变化等症状。
中医治疗月经不调的方法包括调理脾胃、活血祛瘀、补益虚损等。
常用的中药有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黄芪等。
同时,还可以结合针灸疗法,如用足三里、关元、足太阴肾经等经穴进行调理。
2.痛经痛经是指在月经来潮期间或前后,出现腹痛、腰酸等症状。
中医治疗痛经主要包括疏肝理气、活血止痛、暖宫散寒等方法。
常用的中药有柴胡、香附、延胡索、丹参、姜黄等。
针灸疗法也可以缓解痛经,如用足三里、关元、足太阴肝经等经穴进行治疗。
3.子宫肌瘤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最常见的肿瘤,中医认为多与肝郁气滞、气血不通有关。
中医治疗子宫肌瘤的方法包括疏肝理气、活血祛瘀、软坚散结等。
常用的中药有当归、川芎、白芍、赤芍、丹参、广木香等。
针灸疗法也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如用磁针、腧穴贴敷等。
4.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子宫内膜在子宫以外的部位生长引起的病症,常见症状为经期腹痛和性交疼痛。
中医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方法包括行气活血、疏肝理气、祛瘀止痛等。
常用的中药有柴胡、香附、延胡索、丹参、赤芍等。
针灸疗法也可以缓解疼痛,如用足三里、足太阴脾经等经穴进行治疗。
5.盆腔炎盆腔炎是盆腔器官(如子宫、卵巢、输卵管等)的感染性炎症,常见症状为下腹部疼痛、白带异常增多等。
中医治疗盆腔炎的方法包括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温经散寒等。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黄芩、连翘、丹参、红花等。
针灸疗法也可以提高盆腔血液循环,如用中脘、关元、足太阴脾经等经穴进行治疗。
6.乳腺增生乳腺增生是乳房组织增生引起的一种常见病症,多见于青年女性。
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的方法包括疏肝理气、活血祛瘀、调理中焦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妇产科中医优势病种盆腔炎性疾病诊疗方案
一、概述
盆腔炎性疾病(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PID)是妇科常见病,指女性上生殖道感染引起的一组疾病,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和盆腔腹膜炎。
性传播感染的病原体如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是PID的主要致病微生物。
一些需氧菌、厌氧菌、病毒和支原体等也参与PID的发生。
引起PID的致病微生物多数是由阴道上行而来的,且多为混合感染。
延误对PID的诊断和治疗都有可能导致PID后遗症如输卵管因素不孕和异位妊娠等。
祖国医学过去尚无盆腔炎性疾病的病名,而将此病归于“腹痛”、“带下”、“瘕”等范畴。
中医病名:腹痛病,带下病,瘕病;西医诊断:盆腔炎性疾病。
二、诊断
【西医诊断标准】
PID的临床表现各异,因此其诊断通常依据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综合决定。
1.PID诊断的最低标准:在性活跃女性及其他存在性传播感染风险者,如排除其他病因且满足以下条件之一者,应诊断PID并给予PID经验性治疗:(1)子宫压痛;(2)附件压痛;(3)子宫颈举痛。
下腹疼痛同时伴有下生殖道感染征象时,诊断PID的可能性增加。
2.PID诊断的附加标准:(1)口腔温度≥38.3℃;(2)子宫颈或阴道脓性分泌物;(3)阴道分泌物显微镜检查有白细胞增多;(4)红细胞成降率升高;(5)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6)实验室检查证实有子宫颈淋病奈瑟菌或沙眼衣原体感染。
3.PID诊断的特异性标准:(1)子宫内膜活检显示有子宫内膜炎的组织病理学证据;(2)经阴道超声检查或MRI检查显示输卵管管壁增厚、宫腔积液,可伴有盆腔游离液体或输卵管卵巢包块;(3)腹腔镜检查见输卵管表面明显充血、输卵管水肿、输卵管伞端或浆膜层有脓性渗出物等。
【中医辨证分型】
1.热毒炽盛证
经行或产生邪毒侵袭,伤及胞宫络脉,邪正相争,营卫失和而致本病。
证见:高热寒战,全身疼痛,下腹剧痛拒按,带下增多,色黄味臭,质粘稠,口干不欲饮,大便秘结,小便黄赤,溲痛不畅,舌红苔黄腻厚,脉滑数。
2.湿热瘀结证
经行产后,余血未净,湿热内侵,与余血相搏,冲任脉络阻滞,瘀结不畅,则瘀血与湿热内结,滞于少腹,则腹痛带下日久,缠绵难愈。
证见:下腹补疼痛拒按,或胀满,热势起伏,寒热往来,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气臭秽,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淋漓不止,大便溏或燥结,小便短赤,舌红有瘀点,苔黄厚,脉弦滑。
3.气滞血瘀证
七情内伤,脏气不宣,肝气郁结,气机不畅,气滞则血瘀,冲任、胞宫脉络不通。
证见:少腹部胀痛或刺痛,经行腰酸腹痛加重,经血量多有块,瘀块排出则痛减,带下量多,婚久不孕;经前情志抑郁,乳房胀痛,舌体紫黯,有瘀斑、瘀点,苔薄,脉弦涩。
4.寒湿凝滞证
素体阳虚,下焦失于温煦,水湿不化,寒湿内结,或寒湿之邪乘虚侵袭,与胞宫内余血浊液相结,凝结瘀滞。
三、治疗方法
1.西医治疗原则
主要为抗生素药物治疗,必要时手术治疗。
抗生素的治疗原则:经验性、广谱、及时和个体化。
抗生素控制不满意的输卵管卵巢脓肿或盆腔脓肿可选择手术治疗。
2.中医治辨证施治
(1)湿热瘀结证
治法:清热除湿,化瘀止痛;推荐方药:银甲丸加减。
金银花、连翘、升麻、红藤、蒲公英、生鳖甲、紫花地丁、生蒲黄、椿根皮、大青叶、茵陈、琥珀末、桔梗等。
或选用具有相同功效的中成药。
(2)气滞血瘀证
治法:疏肝行气,化瘀止痛;推荐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桃仁、红花、当归、生地黄、牛膝、川芎、桔梗、柴胡、赤芍、枳壳、甘草、香附等。
或选用具有相同功效的中成药。
(3)寒湿瘀滞证
治法:祛寒除湿,化瘀止痛;推荐方药:少腹逐瘀汤合桂枝茯苓丸加减。
小茴香、干姜、延胡索、当归、川芎、肉桂、赤芍、生蒲黄、五灵脂、制没药、桂枝、茯苓、丹皮、桃仁等。
或选用具有相同功效的中成药。
(4)肾虚血瘀证
治法:补肾活血,化瘀止痛;推荐方药:温胞饮合失笑散加减。
巴戟天、补骨脂、菟丝子、肉桂、附子、杜仲、白术、山药、芡实、人参、生蒲黄、五灵脂等。
或选用具有相同功的中成药。
(5)气虚血瘀证
治法:益气健脾,化瘀止痛;推荐方药:理冲汤加减。
生黄芪、党参、白术、生山药、三棱、莪术、生鸡内金、白芷、延胡索、苏木、怀牛膝、续断等。
或选用具有相同功效的中成药。
四、疗效评价
临床痊愈:治疗后症状(下腹疼痛或/和腰骶疼痛或/和带下异常)消失。
显效:治疗后症状(下腹疼痛或/和腰骶疼痛或/和带下异常)明显减轻。
有效:治疗后症状(下腹疼痛或/和腰骶疼痛或/和带下异常)有所减轻。
无效:治疗后症状(下腹疼痛或/和腰骶疼痛或/和带下异常)无减轻或有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