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形统计图和平均数

统计图和平均数

条形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画成长短不同的直条,然后把这些直条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从条形统计图中很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1、根据所给的条形图填表

3、下面是小明上学期五门功课的成绩统计图。

(1)图中每格代表______分。 (2)小明的______成绩最高,______成绩最低。 (3)数学分数比自然分数高______分。 小明上学期五门功课的成绩统计图

4、下面是小光调查四年级同学最喜欢喝的饮料。

(2)上星期的星期六比星期一多卖出多少千克火龙果?

(3)旺旺这个星期应该怎样安排进货?

(4)上个星期,旺旺平均每天卖出多少火龙果?

人数/人

1200 1100 1000 900 800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日

请根据统计表绘制统计图

以折线的上升或下降来表示统计数量的增减变化的统计图,叫作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用折线的起伏表示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

1、

时间

(1)护士每隔几个小时给病人做温度检测报告?

(2)这两天,病人最高体温比最低体温多几摄氏度?

(3)这个病人的体温那段时间下降最快?在哪段时间最稳定?

哪年到哪年之间,瓷器价格变化最大?

3、下面是我校同学春游情况统计图。 4. 5.

(1)他们到距离学校多远的地方去春游?

(2)共用了多长时间?

(3)从学校到达目的地用了多长时间?

从目的地回学校用了多长时间?

(4)回来的路上,他们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

奥数拓展

平均数

1、四年三班为学校图书馆捐书,男生46人捐书125本,女生40人捐书133本,这个班平均每人捐了多少本?

2、求平均数: 126 72 36 54 48 60

3、

求平均每个年级上网的人数。

5、三年一班同学,喜欢看动画片的有29人,喜欢看电视剧的比喜欢看动画片少6人,喜欢看新闻节目的有8人,求喜欢这三个节目平均有多少人?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优质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优质教案3 篇 四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优质教案一 一、教学内容: 《认识平均数》教学设计领导签字 二、教学目标: 1、集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 2、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体会用“平均成绩”说明问题的公平性 三、教学重点: 使学生体会用“平均成绩”比较哪个组成绩好的公平性,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学会计算平均数。 四、教学难点: 体会平均数的作用,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时数1 板书设计认识平均数 六、教学过程: (一)炫我两分钟 口算练习 ,56040= 24060= 4207= 15030= 549=

,9606= 888= 764= 855= 8109= (30+50+80)4 (80+80+80+80+85)5= 设计意图:炫我两分钟的内容要围绕着“目标原则”,即尽量设计成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本课重点内容为计算平均数,通过对简单的加法、除法的口算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为这节课计算平均数打下基础。 (二)尝试小研究课前尝试小研究 1、1号笔筒有( )支铅笔2号笔筒有( )支铅笔3号笔筒有( )支铅笔4号笔筒有( )支铅笔5号笔筒有( )支铅笔 2、上图中一共有( )支铅笔。要使每个笔筒放的铅笔同样多,每个笔筒应放( )支铅笔,动手分一分。 3、列算式为: (三)课上尝试小研究 1、读上面的统计表,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上面两个组哪个组的成绩好? 3、你能算出每个组的平均成绩吗? 设计意图:整个小研究的设计体现了低起点、多层次、深思考、求精炼的原则,课前尝试小研究的设计意在从学生旧有知识,且与本课密切相关的逐渐渡到新知的尝试研究,充分发挥旧知识的迁移作用,为学生的解决尝试新知铺路搭桥。而课上尝试小研究通过计算平均数,加深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展示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感受平均数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增加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存在。

小学四年级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复式条形统计图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第2节复式条形统计图 【知识梳理】 一、复式条形统计图: 1、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画成长短不同的直条,然后把这些 直线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 2、复式条形统计图根据直条的方向可以分为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和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3、优点:直观地反映数量的多少。 4、画图注意: ①画条形统计图时,直条的宽窄必须相同。取一个单位长度表示数量的多少要根据具 体情况而确定; ②复式条形统计图中表示不同项目的直条,要用不同的线条或颜色区别开。 ③按照数据的大小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并注明数量。 ④必须要有图例。 【诊断自测】 一.填空题 1.如图是表示3个工人单独完成某项工作所用天数,请根据图中数据计算,三人合作完成这项工程需天. 2.常用的复式条形统计图有和两种. 3.某射击小组有20人,教练根据他们某次射击的数据绘制成如图所示的统计图.则这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

4.看图回答问题 (1)纵轴上每小格表示台. (2)一月份销售取暖器台,月份销售的冰箱最少. 二.解答题 5.五年级(1)班同学喜欢的午餐统计图 (1)男生最喜欢的午餐是,女生最喜欢的午餐是.(2)女生最不喜欢的午餐是,有人. (3)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至少写两条). 【考点突破】 类型一:单式条形统计图的相关问题 例1.下面是小贾身高统计图.(单位:厘米) (1)小贾从8岁到10岁,长高了多少?

(2)小贾从几岁到几岁那一年长的最快?长高了多少? 答案:见解析 解析:(1)根据图意可知,用小贾10岁的身高减去小贾8岁的身高就是小贾长高了多少厘米. (2)根据图意可知,小贾8岁到9岁那年长的最高,用小贾9岁的身高减去小贾8岁的身高就是小贾长高了多少厘米. 解:(1)145﹣130=15(厘米) 答:长高了15厘米. (2)小贾8岁到9岁那年长的最高. 138﹣130=8(厘米) 答:长高了8厘米. 例2.如图是银河超市某种饮料四个季度销售量统计图. (1)哪个季度的销售量最多?比最少的多多少? (2)根据统计图,你认为该季度销售量最多的原因是什么? (3)平均每个季度的销售量是多少? 答案:见解析 解析:(1)根据条形统计图可知,第二季度的销售量最多,第三季度的销售量最少,可用第二季度的销售量减去第四季度的销售量即可; (2)第二季度的销售量最多可能是因为该季度天气渐热或银河超市对这种饮料进行了促销活动,所以该季度的销售量最多; (3)可把四个季度销售量相加的和除以4,列式解答即可. 解:(1)53﹣30=23(箱), 答:第二季度销售量最多,比最少的多23箱; (2)第二季度的销售量最多可能是因为该季度天气渐热或银河超市对这种饮料进行了促

人教版小学数学《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材分析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材分析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是学生已经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和单式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结果,掌握了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一、主要内容 本单元分为两个小节:第一小节平均数,第二小节条形统计图。在第一小节学习的平均数是统计的一个重要概念。第二小节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内容分为两个部分(见下图)。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平均数在统计学中的作用,并能够用自己的语音解释其实际意义。 2.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感受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让学生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4. 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实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内容安排特点 1.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意义的理解。 平均数作为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量数,是统计学中应用最普遍的概念,它既可以描述一组数据本身的总体情况,也可以作为不同组数据比较的一个指标。教材在习题中安排了不少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统计意义的题目。例如,例1,例2,练习二十二的第2题~第6题。这些题目并不单纯是计算平均数,更多是运用平均数的统计含义来解决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教学时要注意体现这一点。例如,坐公共汽车时,身高在110厘米以下的儿童可以免票,这里的“110厘米”就是根据某一年龄儿童的平均身高得到的,体现了平均数在制定政策中的作用。又如:例2通过用两队的平均成绩进行比较,让学生认识到: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表示各队的成绩更合适。 在统计中,平均数的优点是能充分利用所有数据的信息刻画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但它也有自身的缺点──容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针对这一缺点,教材在练习二十三第6*题以选做题的形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有所体会,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平均数特点的全面认识。

小学数学说课稿(课型)《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材分析

小学数学说课稿(课型)《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材分 析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材分析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是学生已经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和单式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结果,掌握了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一、主要内容 本单元分为两个小节:第一小节平均数,第二小节条形统计图。在第一小节学习的平均数是统计的一个重要概念。第二小节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内容分为两个部分(见下图)。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平均数在统计学中的作用,并能够用自己的语音解释其实际意义。 2(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感受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让学生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4. 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实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内容安排特点 1(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意义的理解。 平均数作为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量数,是统计学中应用最普遍的概念,它既可以描述一组数据本身的总体情况,也可以作为不同组数据比较的一个指标。教材在习题中安排了不少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统计意义的题目。例如,例1,例2,练习二十二的第2题,第6题。这些题目并不单纯是计算平均数,更多是运用平均数的统计含义来解决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教学时要注意体现这一点。例如,坐公共汽车时,身高在110厘米以下的儿童可以免票,这里的“110厘米”就是根据某一年龄儿童的平均身高得到的,体现了平均数在制定政策中的作用。又如:例2通过用两队的平均成绩进行比较,让学生认识到: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表示各队的成绩更合适。 在统计中,平均数的优点是能充分利用所有数据的信息刻画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但它也有自身的缺点??容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针对这一缺点,教材在练习二十三第6*题以选做题的形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有所体会,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平均数特点的全面认识。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自主探索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画法。 学生在第一学段学习了较多的单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统计表,已经积累了大量统计知识,会看统计图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所以,教材在编排上注意突出复式条形统计图便于直观比较两类事物的特点。例如,在例3中引导学生画出复式条形统计图后,马上组织学生观察并讨论:“它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接下来,在后面的几个问题中,进一步凸显

四年级数学讲义: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

四年级数学讲义: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平均数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猴妈妈买了15支铅笔分给5个小猴子,第一只小猴子分3支,第二只小猴子分4支,第三只小猴子分2支,第四只小猴子分5支,第五只小猴子分1支。 猴妈妈这样分公平吗? 你有什么办法让它们分得同样多吗?实际动手分一分 答:先合再分;把5个笔筒中的铅笔集中在一起是15支,算出平均每个笔筒放3支,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最后每只小猴子平均放3支,这个3就叫做平均数。 平均数:是指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 二、深入探究,学习新知 1、四(1)班一、二组同学进行投球比赛的成绩,每人投10个。成绩如下表:

第一组 第:组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①、你能获得哪些有用的数学信息? ②、哪组成绩好? ③、你觉得哪种比较的方法合理、公平?说明你的理由。 (比较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比较公平——也就是比较每组的平均数。) 亮亮把自己家一个星期丢弃塑料袋的情况做了统计。 星期 ▲ 二 三 四 五 六 日 数量 (个) 1 3 2 3 2 6 4 ①平均每天丢弃几个塑料袋? ②求出的平均数“3个”是每天实际丢弃塑料袋的个数吗? (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字,跟实际数字是不一样的) ③你还有什么发现? 平均数都是比这一组里最大的数小,而比最小的数大的数。 所以平均数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 练一练: 1 .王师傅加工一批零件,前3天共加工148个,后4天加工167个,平均每天加工零件 个 姓 名 投中个数 刘 木 J ” 9 个 杨 立 8 个 孙 梅 5 个 I 丽 3 个 T 棚 5 个

第八单元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案

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 1、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 2、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收集的数据在提供的样图中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3、会看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简单的问题,进行一些分析和判断。 4、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推理能力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根据提供的数据完成相应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 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2、能根据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所提供的信息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 4、充分考虑到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 5、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6、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课题:平均数(1) 教学内容:教材90页例1. 教学目标: 1、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3、能正确、全面地看待问题,同时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培养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 1、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手拿8支铅笔,并指名四位同学起立。 请大家帮忙想一想,要怎样分? 学生发表意见后顺势导入课题,板书:平均数(1)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中的小红、小兰、小亮、小明收集矿泉水瓶的统计图。 提问: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他们收集的瓶子一样多吗? 想一想:如果要求他们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是什么意思?

2.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14+12+11+15)÷4 =52÷4 =13 3.教师小结; 13就是4个数的平均数,平均每人收集了13 个。要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可以先求出他们收集的矿泉水瓶的总数,再把总数平均分成4份。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想一想:为什么会是平均分成4份呢? 学生思考,教师指名回答。 三、巩固练习:92页做一做。 四、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二十二1、2题。 板书设计:平均数(1) (14+12+11+15)÷4 =52÷4 =13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四年级下数学《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案

四年级下数学《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学会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并 且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平均数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同时,学生能够了解条形统计图的概念和制作方法,能够从条形统计图中获取数据信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和实践操作,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 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其良好的数学思维 习惯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应用。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平均数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PPT、教学视频、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的实例等。 学生准备:学习用具、生活中的实际例子等。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5分钟) 通过展示一组数据和一个简单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组数据有哪些特点?条形统计图表达了哪些信息?如何从这些数据中得到有用的信息?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引出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的概念。 2.探索新知(15分钟) (1)平均数的概念与计算方法:教师介绍平均数的概念,通过实例说明平均数是如何计算的。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练习,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条形统计图的概念与制作方法:教师介绍条形统计图的概念和制作方法,通过实 例说明如何从条形统计图中获取数据信息。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练习,掌握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3.巩固练习(15分钟) (1)基础练习:给出一些数据和实例,让学生计算平均数并制作条形统计图。通过练 习巩固学生对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的理解和应用。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的说课稿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的说课 稿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统计。教材首先呈现了需要男生和女生进行套圈比赛的场景,由此提出计算男生和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的问题,引出平均数的概念。然后,教材通过例1给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包括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等概念,并说明用除法可以计算平均数。接着,教材通过例2介绍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的方法。最后,教材安排了一些练习,以帮助学生巩固对平均数的认识和理解。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等基础知识,并且已经接触了简单的统计图表和平均数的概念。同时,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但是,由于平均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因此学生在理解和应用上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1.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 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学会制作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3. 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培养初步的统计意识和实践能力。 4. 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探究的欲望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学会制作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五、教具准备 1. 多媒体课件; 2. 纸制统计图表; 3. 计算器。 六、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故事导入的方式,呈现一个套圈比赛的场景,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哪个组套得准一些。引导学生观察表格中的数据,比较每个组套中的个数,初步感知平均数的概念。 2. 学习新课: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逐步认识和理解平均数的概念。首先,引导学生认识总数量和总份数的概念,并说明用除法可以计算平均数。然后,通过例题讲解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的方法。最后,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并学会制作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3. 练习巩固: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纠正。练习结束后,进行集体订正,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 4. 课堂小结:通过回顾总结的方式,让学生再次明确本课学习

条形统计图和平均数

统计图和平均数 条形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画成长短不同的直条,然后把这些直条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从条形统计图中很容易看出各种数量的多少。 1、根据所给的条形图填表 3、下面是小明上学期五门功课的成绩统计图。 (1)图中每格代表______分。 (2)小明的______成绩最高,______成绩最低。 (3)数学分数比自然分数高______分。 小明上学期五门功课的成绩统计图

4、下面是小光调查四年级同学最喜欢喝的饮料。 (2)上星期的星期六比星期一多卖出多少千克火龙果? (3)旺旺这个星期应该怎样安排进货? (4)上个星期,旺旺平均每天卖出多少火龙果? 人数/人 1200 1100 1000 900 800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日

请根据统计表绘制统计图 以折线的上升或下降来表示统计数量的增减变化的统计图,叫作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用折线的起伏表示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 1、 时间 (1)护士每隔几个小时给病人做温度检测报告? (2)这两天,病人最高体温比最低体温多几摄氏度? (3)这个病人的体温那段时间下降最快?在哪段时间最稳定?

哪年到哪年之间,瓷器价格变化最大? 3、下面是我校同学春游情况统计图。 4. 5. (1)他们到距离学校多远的地方去春游? (2)共用了多长时间? (3)从学校到达目的地用了多长时间? 从目的地回学校用了多长时间? (4)回来的路上,他们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

奥数拓展 平均数 1、四年三班为学校图书馆捐书,男生46人捐书125本,女生40人捐书133本,这个班平均每人捐了多少本? 2、求平均数: 126 72 36 54 48 60 3、 求平均每个年级上网的人数。 5、三年一班同学,喜欢看动画片的有29人,喜欢看电视剧的比喜欢看动画片少6人,喜欢看新闻节目的有8人,求喜欢这三个节目平均有多少人?

四年级下数学教学建议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_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下数学教学建议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_人 教新课标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是学生差不多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和单式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结果,把握了差不多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一、要紧内容 本单元分为两个小节:第一小节平均数,第二小节条形统计图。在第一小节学习的平均数是统计的一个重要概念。第二小节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内容分为两个部分(见下图)。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白得平均数的含义,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平均数在统计学中的作用,并能够用自己的语音说明事实上际意义。 2.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感受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明白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让学生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能依照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觉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4. 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实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培养学生细心观看的良好学习适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内容安排特点 1.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意义的明白得。 平均数作为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量数,是统计学中应用最普遍的概念,它既能够描述一组数据本身的总体情形,也能够作为不同组数据比较的一个指标。教材在习题中安排了许多让学生明白得平均数统计意义的题目。例如,例1,例2,练习二十二的第2题~第6题。这些题目并不单纯是运算平均数,更多是运用平均数的统计含义来解决问题,关心学生进一步明白得平均数的意义。教学时要注意表达这一点。例如,坐公共汽车时,身高在110厘米以下的儿童能够免票,那个地点的“110厘米”确实是依照某一年龄儿童的平均身高得到的,表达了平均数在制定政策中的作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案

四年级下册数学《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案教学目标: 1. 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掌握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3. 能够利用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和比较。 教学重点: 1.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掌握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 1. 能够利用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和比较; 2. 加深对于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准备: 1. 小班黑板; 2. 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的实例; 3. 学生练习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0分钟) 1. 引出本堂课的主题——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并说明学习这个课题的重要性和意义; 2. 通过简单问题的讨论,复习已经学过的有关数据分析的知识,如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二、讲解平均数(20分钟)

1. 设计一个生活实例,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2. 讲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引入加法和除法的运用; 3. 通过实例的分析和讨论,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概念和计算方法的理解; 4. 请学生动手计算一些平均数的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三、制作条形统计图(20分钟) 1. 通过展示一组数据,简单介绍条形统计图的概念和用途; 2. 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数据,设计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步骤; 3. 在黑板上演示制作条形统计图的过程,引导学生跟随操作; 4. 请学生根据所给数据练习制作条形统计图,检验掌握程度。 四、利用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和比较(30分钟) 1. 分发练习册,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练习册上的练习; 2. 根据练习册的设计,要求学生运用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和比较; 3. 监督和引导学生,确保他们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并正确运用所学知识; 4. 分享学生的解题思路和答案,进行讨论和评价。 五、作业布置(5分钟) 1. 课后完成练习册上的作业;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全部课时教学设计共4课时

1

设计意图: 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解决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掌握“移多补少”以及“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数学方法。 环节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体会移多补少的方法。 师:请大家动脑思考,可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师:大家有想法了吗?看来很多同学都有思路了。现在请大家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你的想法。 师:老师发现各个小组已经达成了共识。哪个小组愿意交流一下你们的想法?师:听明白了吗?为了让你们理解的更清楚,老师带来了磁扣。请把你的想法操作给大家看一下。 师:大家看清楚了吗?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水瓶? 师:这位同学真棒!看似一个简单的动作,但非常巧妙解决了我们的问题。(边课件演示边说)像那位同学操作的这样,移动多的补给少的,使得原来不相同的几个数变得同样多,这种方法可以叫“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少)。 2.“求和平分”的方法 师:还有哪个小组用这种方法解答的?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师:谁看懂这个方法了?你能说一说这个算式是什么意思吗?(边听边板书算式)师:咱们同学真是聪明,想到运用以前学习的平均分来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 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过解决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掌握“移多补少”以及“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数学方法。 3.对比异同,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师:刚刚我们一起探索出了两种方法,无论是移多补少,还是求和平分,目的都是相同的,就是要把原来不同的数几个变得同样多,这个同样多的数就叫这几个数的平均数。(板书:平均数) 师:比如这里13是哪几个数的平均数?大家一起说,我把它写下来。 生说师板书:13是14、12、11、15这四个数的平均数。 师:所以,平均收集13个矿泉水瓶,它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数量,是一个“虚拟”的数,它只是反映了这组收集矿泉水瓶数的情况。 师: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或什么事情中遇到或用到过平均数吗?举例说一说。设计意图: 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实例,感受数学源于生活。 环节三:归纳积累实践应用(随堂检测) 1.计算 2.判断 (1)某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元。() (2)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会超过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不到160厘米。() 2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8篇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8篇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8篇 教学反思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批评意识,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并思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现在随着小编一起往下看看《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希望你喜欢。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教学反思【篇1】 培养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我在教学中,很注意学生在什么知识点上会产生思维障碍,就在这个地方解决,为了弄清例2怎样计算,让学生运用例1探索的方法,类推迁移,尝试做,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然后类推到“做一做”练习之中。 积极引探,发挥两主作用。课标指出:“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时,教师通过积极的“引”,来激发学生主动地“探”,使教与学产生共振,和谐发展。如出示例2时,问与例1相对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主动探索出:求平均数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 精心设计练习。大纲指出:“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练习主要在课内进行,练习要有层次,有针对性,讲究方式,使全班学生都得到较多的练习机会等。”我在课堂练习中,除基本训练打基础外,还出示了“尝试题”,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边算边讨论,成功地解答尝试题后。我还根据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设计了三个层次的专项练习:1、基本训练。2、变式练习。3、游戏练习。为学生设计多层次的尝试思维情景,让学生看有所思,练有所想。 加强了信息交流,促进尝试成功。尝试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学生讨论,是在学生获得自己的努力结果之后进行的生动活泼、独具一格的“语言和思维训练”,这种讨论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情感上得到交流和满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加深理解教材。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