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第三章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一、物态变化的概念。
1. 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
- 固态: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例如冰、铁块等。
固体分子间距离小,分子排列紧密,分子只能在固定的位置附近振动。
- 液态:有一定的体积,但没有固定的形状,例如水、酒精等。
液体分子间距离比固体大,分子没有固定的位置,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运动。
- 气态:既没有固定的形状,也没有固定的体积,例如空气、水蒸气等。
气体分子间距离很大,分子可以自由运动。
2. 物态变化的定义。
- 物质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叫物态变化。
二、熔化和凝固。
1. 熔化。
- 定义: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例如冰化成水。
- 晶体熔化。
- 晶体:有固定的熔点,例如海波、冰、各种金属等。
- 晶体熔化的条件: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 晶体熔化过程中的特点: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 非晶体熔化。
- 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例如石蜡、松香、玻璃等。
- 非晶体熔化的特点:吸收热量,温度不断升高。
2. 凝固。
-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例如水结成冰。
- 晶体凝固。
- 晶体凝固的条件: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 晶体凝固过程中的特点:放出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 非晶体凝固。
- 非晶体凝固的特点:放出热量,温度不断降低。
- 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例如冰的熔点是0℃,水的凝固点也是0℃。
三、汽化和液化。
1. 汽化。
-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
- 汽化的两种方式。
- 蒸发。
- 定义:在任何温度下,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上方空气的流动速度。
- 蒸发吸热,有制冷作用,例如酒精擦在皮肤上感觉凉。
- 沸腾。
-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 液体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 液体沸腾的特点: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例如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
初中物理 八年级上册 第三章 物态变化 3.5 跨学科实践:探索厨房中的物态变化问题(26页ppt)

冰冻的饺子表面有冰粒
06
项目实施
实际操作:煮速冻饺子
煮饺子粘锅的主要原因 1.锅具选择不当:使用铁锅或不粘性差的锅具容易导致饺子粘锅。 2.火候控制不好:火候过大或过小都会导致饺子粘锅。 3.水量和温度不合适:水量过多或过少,水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饺子 的煮熟效果,导致粘锅。 4.揽拌过度:频繁搅拌或使用铲子铲动饺子会导致饺子破损粘锅, 5.食材新鲜度:使用不新鲜的饺子皮或馅料容易导致饺子粘锅。
04
项目提出
厨房不仅是加工食材的场所,也是日常生活中充满物态变化的“实验室”。 烹饪过程涉及各种物态变化,例如,水的沸腾、食用油从液态到气态的蒸发、冰冻水饺中的冰在热水中 的熔化等。 这些变化不仅是烹饪过程中的自然现象,也是我们掌握烹饪技巧、提高烹饪效率、提升食物品质的关键。 我们可以从物理学的视角观察、分析这些现象,了解食材烹饪中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06
项目实施
实际操作:煮速冻饺子
解决煮饺子粘锅的方法 1.选择合适的锅具:使用不粘锅或不锈钢锅,确保锅具干净卫生。 2.控制火候:火候适中,避免过大或过小。 3.加盐:在水中加入一勺盐,增加水的浓度,使饺子不易粘锅。 4.控制水量和温度:水量适中,水温控制在70度左右,避免水沸腾。 5.不要过度搅拌:轻轻揽动饺子,避免频繁揽拌或使用铲子铲动 6.注意食材新鲜度:使用新鲜的饺子皮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料,避免使用不新鲜的食材。
沸腾时的饺子
锅盖上出现的小水珠
06
项目实施
实际操作:煮速冻饺子
思考:为什么要在水微微冒泡、即将沸腾的时 候放入饺子? 因为速冻饺子表面有冰粒,当水沸腾后加入饺 子时,饺子表面的冰粒因受热而熔化,同时, 饺子表面面皮因受骤热而迅速膨胀,而饺子内 部温度还很低,饺子将会因内外受热膨胀不均 而破裂;若温水放入饺子,将会使饺子受热缓 慢均匀,防止破皮。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三章物态变化

第三章物态变化§3.1 温度一、温度(1)定义:物理学中通常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2)物理意义:反映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二、温度计——测量温度的工具1.工作原理:依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温度计中的液体有水银、酒精、煤油等.2.常见的温度计: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
三、摄氏温度(℃)——温度的单位1. 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摄氏度,沸水的温度定为100摄氏度,分别记作0℃、100℃,平均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2. 读法:(1)人的正常体温是37℃——37摄氏度;(2)水银的凝固点是-39℃——零下39摄氏度或负39摄氏度.四、温度计的使用方法1. 使用前“两看”——量程和分度值;Ⅰ.实验室用温度计:-20℃~110℃、1℃;(一般)Ⅱ.体温计:35℃~42℃、0.1℃;Ⅲ.寒暑表:-35℃~50℃、1℃.2.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量程适当的温度计;如果待测温度高于温度计的最高温度,就会涨破温度计;反之则读不出温度。
3. 温度计使用的几个要点(1)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泡在待测液体中,不能碰容器底或容器壁;(2)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10204030仰视:结果偏低俯视:结果偏高稍等一会,不能在示数上升时读数,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五、体温计1. 量程:35℃~42℃;分度值:0.1℃.2. 特殊结构:玻璃泡上方有很细的缩口。
使用方法:用前须甩一甩。
(否则只升不降)☆典型例题1. 如右图所示,图1中温度计的示数为 36℃ ;图2中的示数为 -9℃ 。
分析:首先判断液柱的位置:可顺着液柱上升的方向观察,若数字越来越大,则说明液面在0℃以上,应该从0℃向上读;反之则说明液面在0℃以下,应该从0℃向下读。
2. 用体温计测量小强同学的体温是37.9℃,若没有甩过,用它只能测出以下哪位同学的体温( C ) A.小红:37.6℃;B :小刚:36.9℃;C :小明:38.2℃;D :小华:36.5℃ 分析:体温计只升不降的特点。
人教版 八级物理上册 第三章《物态变化》 第1节《温度》(共40张PPT)

0 和100 ℃ ℃之间分成100个等份,每个等 你知道今天的气温是多少吗?
请你写在黑板上,并读出来。
份代表1 ℃ 。 1.如图1所示,温度计的示数为_____℃。
测气温
无缩口
有缩口
无缩口
煤油
水银
酒精
红外线体温计
其他种类温度计
电子温度计 金属?
定义:物体的冷热程度。
1.温度 2.温度计
单位:摄氏度 ℃
测量工具:温度计
工作原理: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 构造:玻璃外壳、毛细管、玻璃泡、
液体、刻度及符号
使用方法:二看、一不、四要
合金液固化后能把金属块连接起来,从而实现常温焊
接.这种合金液发生的物态变化与下列现象相同的是
(A.初春),薄雾缥缈D
B.盛夏,夜深露重
C.深秋,天降浓霜 D.寒冬,滴水成冰
4.给体温计消毒的正确方法是 ( )D
A.用开水煮. B.用酒精灯加热. C.用自来水冲洗. D.用酒精棉花擦.
5、某温度计在0℃时,水银柱长
1、测量温度前:
认清量程和分度值
量程:温度计所能
测量的温度范围 分度值:一个小格 代表的值
最高温度值?
°C
120
110
100
90
80
70
60 50
分度值?
40
30
20
10
0
-10
-20
-30
最低温度值?
想想议议
温度计里的液 体可能将温度 计胀破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1节温度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1节温度温度温度是物体内部的热平衡度量,是区分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在物理上,温度用符号"T"表示,单位是摄氏度(℃)或开尔文(K)。
一、温度的概念与热量的关系热量是由于物体之间的温度差而传递的能量。
热量的传递方向是从高温物体到低温物体,直到两者温度达到平衡。
温度是反映物体冷热程度的量值,高温物体的温度较高,低温物体的温度较低。
二、温度的测量方法1. 探温计探温计是测量物体温度的常用工具。
常见的探温计有普通电子探温计和红外线测温仪。
普通电子探温计通过物体的热传导使温度敏感元件温度发生变化,通过测量电子元件的电阻变化来得知温度。
而红外线测温仪则是通过感应物体发出的红外线,根据其辐射特性计算温度。
2. 摄氏度和开尔文度量最常见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
摄氏度的零点是冰点温度,即0℃,而100度则是水的沸点温度,即100℃。
开尔文(K)是国际单位制中的温度单位,与摄氏度有着固定的换算关系:1K = 1℃ + 273.15。
三、温度的影响因素1. 电热效应电热效应指的是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效应。
当电流通过导体时,导体内部的自由电子会不断碰撞产生热能,导致导体温度升高。
2. 摩擦发热摩擦发热是指两个物体相对运动时由于摩擦产生的热效应。
当物体相互接触并发生相对运动时,微观层面的不规则摩擦会导致能量的转化,使物体的温度升高。
3. 放射和吸收物体的温度会影响其辐射能力和吸收能力。
高温物体辐射的能量较高,能够辐射出更多的电磁波。
而物体对电磁波的吸收程度也与其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吸收能力越强。
四、温度的传导方式热量的传导方式包括传导、对流和辐射。
1. 传导传导是指热量通过固体或液体内部的分子振动传递的过程。
传导的速度与物体的导热性质有关,导热性能好的物体可以更快地传导热量。
2. 对流对流是指热量通过流体(液体或气体)的运动传递的过程。
当流体受热后,由于密度减小,上升并形成对流循环,这使热量能够更快地传递。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三章知识点一、光的传播1. 光的直线传播- 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 光的直线传播的例子: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现象。
2. 光的反射- 反射定律: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且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 镜面反射:光滑表面反射光线,形成清晰的倒影。
- 漫反射:粗糙表面反射光线,光线分散,形成柔和的光照效果。
3. 光的折射- 折射现象: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 折射定律:斯涅尔定律,n1*sin(θ1) = n2*sin(θ2),其中n1和n2是两种介质的折射率,θ1和θ2分别是入射角和折射角。
- 光的色散:不同波长的光在通过介质时折射角不同,导致光的分离。
二、透镜1. 透镜的分类- 凸透镜:两侧向外凸起,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 凹透镜:两侧向内凹陷,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2. 透镜成像- 凸透镜成像规律:- 当物体位于焦点之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 当物体位于焦点之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 凹透镜成像规律:- 物体在透镜两侧都能成正立、缩小的虚像。
3. 透镜的应用- 放大镜:利用凸透镜的放大作用。
- 照相机、望远镜、显微镜等光学仪器。
三、光的三原色1. 光的三原色- 红、绿、蓝被称为光的三原色。
- 这三种颜色的光可以按不同比例混合,产生各种颜色的光。
2. 色光的混合- 加色混合:不同颜色的光混合在一起,光的强度增加,可以产生新的颜色。
- 减色混合:从白光中减去某些颜色的光,可以得到新的颜色。
四、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的应用1. 平面镜成像- 原理:光的反射定律。
- 特点:成正立、等大的虚像。
2. 眼镜- 近视眼镜:使用凹透镜,使光线发散,帮助近视眼聚焦在视网膜上。
- 远视眼镜:使用凸透镜,使光线会聚,帮助远视眼聚焦在视网膜上。
五、光的色散和应用1. 彩虹的形成- 原理:阳光通过空气中的小水滴,发生折射和反射,导致光的色散。
- 特点:彩虹呈现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
第三章物态变化(完整知识点)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三章物态变化第一节温度知识点(一)温度与温度计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热的物体温度高,冷的物体温度低。
2、测量温度的工具——温度计(1)常用温度计的原理:家庭和实验室里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2)常用温度计的基本构造常用的液体温度计的主要部分是一根内径很细并且均匀的玻璃管,管下端是一个玻璃泡,泡内装有适量的测温物质,如水银、染成红色的煤油、酒精等,玻璃管外标有均匀的刻度和所用单位的符号。
长刻度线旁标着数字,两个长刻度线之间还有短刻度线,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温度叫它的分度值。
(3)常用温度计的分类①液体温度计:根据测温物质的不同分为酒精温度计、水银温度计、煤油温度计;根据用途的不同分为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
②固体温度计如根据不同金属连接时的温差现象制成的热电偶温度计,根据不同温度下电路导电性不同制成的电子体温计,利用红外线原理制成的非接触红外线温度计,利用不同金属膨胀率不同制成的双金属片温度计等。
③气体温度计:多用氢气或氦气作测温物质,精确度很高,多用于精密测量。
知识点(二)摄氏温度1、摄氏温度的单位:摄氏度,符号是℃。
温度计上的符号℃表示该温度计采用的是摄氏温度。
2、摄氏温度的规定:把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 ℃,沸水的温度定为100 ℃;0℃和100 ℃之间分成100个等份,每个等份代表1℃。
注:0 ℃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与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冷热程度相同,而不是说物体没有温度。
3、摄氏温度的表示方法:在书写摄氏温度时,0摄氏度以下的温度,在数字的前面加“﹣”号,如﹣10 ℃,读作“负10摄氏度”或“零下10摄氏度”;0摄氏度以上的温度,省略数字前面的“+”号,如10 ℃,读作“10摄氏度”或“零上10摄氏度”。
注:热力学温度热力学温度,又称开尔文温标、绝对温标。
理论上宇宙中的最低温度是绝对零点温度-273.15℃,热力学温标将-273.15℃定义为0K,分度方法与摄氏温标相同,表达式为T=t+273.15℃,使用热力学温标时冰水混合物温度为273.15K。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 光现象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光现象第1节光的色彩颜色一、光源1.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区别物体是否是光源,关键要抓住物体本身能不能发光来进行鉴别,不能以为亮的物体就是光源。
二、色散17世纪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白色是最单纯的颜色。
直到1666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用玻璃三棱镜使太阳光发生了色散。
彩虹是太阳光传播中被空气中的水珠反射、折射而产生的色散现象。
1.光的色散:白光(太阳光)经过三棱镜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多种颜色的光。
2.白光是复合光,是由各种单色光混合而成的。
3.不同颜色的光通过三棱镜时,折射角不同,从而偏折程度不同。
红色偏折程度最小,紫色偏折程度最大。
例如:彩虹——外侧是红色,内侧是紫色。
三、色光的混合1.色光的三原色:红光、绿光、蓝光等比例混合为白光。
2.红光、绿光、蓝光按不同比例混合会得到其它色光,因此把红、绿、蓝叫做色光的三原色。
物体的颜色:物体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是由物体对不同色光的作用决定的。
(1)透明物体的颜色透明物体的颜色由该物体能透过的色光决定,例如,红色玻璃片呈红色,是因为它只能透过红色光,其它色光被吸收。
无色透明体能够透过各种色光。
(2)不透明物体的颜色①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该物体能反射的色光决定。
例如,红花呈红色,是因为它只反射红色光,而其它色光被吸收。
②黑色物体吸收各种色光,不反射任何色光。
③白色物体反射所有的色光,不吸收任何色光。
④灰色物体无差别地吸收并反射各种色光。
如果反射的较多,则呈浅灰色;如果吸收的较多,则呈深灰色。
思考:大海和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海水本身无色透明,但太阳光进入海水中时,因为太阳光中的蓝光、紫光会被水中粒子阻挡、反射而均匀地发散到各个方向,其它色光则被吸收,所以我们的眼睛只看到了被散射出来的蓝光、紫光,因而大海看上去呈碧蓝色,同理,天空呈蔚蓝色也是大气散射了太阳光中的蓝光、紫光造成的。
第2节看不见的光1、太阳光谱把太阳光分解成七种不同的色光,按红、橙、黄、绿、蓝、靛、紫的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太阳的可见光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什么样的透镜是凸透镜?答: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是凸透镜
2、什么样的透镜是凹透镜?答: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是凹透镜
3、(1)画出凸透镜的示意图(2)画出凹透镜的示意图
4、我们把那一条辅助线叫做主光轴呢?答:我们把过两个球心cc’的直线叫主光轴(虚线)
5、透镜的光心:主光轴上的一个特殊点(既在主光轴上又在透镜的中心处)
6、光心对光的特殊作用:凡是过光心的光不改变传播方向。
7、光心对光特殊作用举例
8、凸透镜对光有什么作用?答: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9、凹透镜对光有什么作用?答: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10、(1)画出凸透镜对光作用的示意图(2)画出凹透镜对光作用的示意图
11、凸透镜的焦点: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于主光轴上的一点,我们把这一点就叫做凸透镜的一个焦点
12、凹透镜的焦点:凹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发散,但折射光线的延长线交于一点,我们把这一点叫做凹透镜的一个焦点
13、焦距:我们把光心到焦点的距离就叫焦距(f)
14、凸透镜对光作用的示意图的特点:
(1)一条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则另一条光线必过另一侧焦点
(2)一条光线过焦点,则另一条光线必平行于另一侧主光轴
15、凹透镜对光作用的示意图的特点:
(1)一条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则另一条光线的延长线必过焦点
(2)一条光线的延长线过焦点,则另一条光线必平行于主光轴
16、照相机的结构有哪些?
(1)镜头:是一个凸透镜(2)调焦环:用来调节镜头和底片间的距离
(3)光圈环:用来调节进入照相机的光的多少(4)快门:用来调节曝光时间
(5)底片:用来记录照相机所照的像
17、照相过程:来自物体的光经镜头会聚在底片上,再通过化学变化记录下来就形成了照片
18、照相机的成像特点:在底片上形成了倒立的、缩小的实像
19、投影仪的投影过程:来自物体的光经镜头会聚在屏幕上形成的。
20、投影仪的成像特点:在屏幕上形成了倒立的、放大的实像
21、放大镜的成像特点:形成了正立的、放大的虚像
2、做实验时凸透镜、蜡烛、光屏如何放置?
答:做实验时从左到右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好后为了使蜡烛的像恰好成到光屏的中央位置,我们要调节光屏的中心和凸透镜的中心与烛烟的中心恰好在同一条水平直线上
3、如果使蜡烛靠近凸透镜,那么凸透镜所成的像如何变化呢?答:像会在远离凸透镜的同时变大
4、眼睛的结构:
瞳孔:相当于照相机的光圈环晶状体和角膜: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睫状体:是由晶状体相接触的肌肉构成的,它的作用是用来调节晶状体薄厚的。
睫状体的调节作用:(1)收缩时(紧张),晶状体变厚,折光能力变强。
(2)放松时(放松),晶状体变薄,折光能力变弱。
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5、眼睛就相当于一架照相机;所以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的、缩小的实像
6、正常的眼睛看清近处物体的过程:
看近处物体时,睫状体收缩(紧张),晶状体变厚,折光能力变强,来自近处物体的光恰好被会聚在视网膜上,所以人就看清了近处的物体。
7、正常的眼睛看清远处物体的过程:
看远处物体时,睫状体放松(放松),晶状体变薄,折光能力变弱,来自远处物体的光恰好被会聚在视网膜上,所以人就看清了远处的物体。
8、依据6、和7、可知物体的像只有会聚在视网膜上人才能看清楚物体。
9、产生近视眼的原因:
(1)后天近视眼产生原因是晶状体太厚了
(2)先天近视眼产生原因是眼球的前后方向太长了
10、近视眼的像成在哪里?答:成在视网膜前
11、如何矫正近视眼呢?答配戴凹透镜
12、产生远视眼的原因:
(1)后天远视眼产生原因是晶状体太薄了
(2)先天远视眼产生原因是眼球的前后方向太短了
10、远近视眼的像成在哪里?答:成在视网膜后
11、如何矫正远视眼呢?答配戴凸透镜
12、显微镜各部件的作用
(1)反光镜:由凹面镜做成用来调节视野的亮度
(3)物镜:用来把载物片上的细小物体放大成实像
(4)目镜:用来把物镜所成的像再次放大成虚像
(5)粗调旋钮:用来调节物镜和物体之间的距离
(6)细调旋钮:用来调节目镜与物镜之间的距离
13、显微镜成像的过程答:成像过程如图
14、由13知:显微镜=投影仪+放大镜
15、显微镜物镜(投影仪)的成像特点: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16、显微镜目镜(放大镜)的成像特点: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1)物镜:像照相机一样把物体的成在眼前
(2)目镜:把物镜所成的像放大成虚像
(3)镜筒:调节物镜与目镜之间的距离
18、望远镜成像的过程答:成像过程如图】
19、望远镜=照相机+放大镜
20、望远镜物镜(照相机)的成像特点: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1、望远镜目镜(放大镜)的成像特点:成正立、放大的虚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