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应激反应的中枢控制

合集下载

学生作品-应激的神经内分泌反应(一)

学生作品-应激的神经内分泌反应(一)

学生作品-应激的神经内分泌反应(一)随着现代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学习负担的加重,学生们面对各种压力,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

应激反应是机体遇到压力刺激而产生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其中最主要的便是神经内分泌反应。

1. 神经内分泌反应是什么?神经内分泌反应指机体通过内分泌系统来应对应激刺激的过程。

它的基本机制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激活,由下丘脑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促使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再刺激肾上腺皮质释放皮质醇,从而发挥对应激刺激的调节作用。

2. 各类应激刺激引起的神经内分泌反应有何不同?各种应激刺激引起的神经内分泌反应有所不同。

例如,学业压力的应激刺激主要在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激活,促使皮质醇释放增加;考试压力的应激刺激则主要是指行为抑制系统的激活,包括嗜睡素、血清素等物质的分泌;社交压力的应激刺激则主要包括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等交感神经递质的释放。

3. 如何缓解学生的应激反应?针对不同的应激刺激,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缓解方法。

首先,要注意饮食和睡眠的规律,保证充足、高质量的睡眠和均衡的饮食,有助于缓解学业压力。

其次,可以进行适当的放松训练,如深呼吸、瑜伽等,有着良好的放松效果。

在应对考试压力时,可以通过改善心理状态,增强自我信心,增加学习方法等方法缓解压力。

处理好社交压力则可以加强人际交往、充分沟通等。

4. 神经内分泌反应对学生身体健康的影响长时间的应激刺激会导致神经内分泌反应过度,引起身体各系统的反应,如心血管、呼吸等,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心理疾病等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及时采取缓解应激反应的措施,保证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总之,由于现代教育压力大和社会竞争激烈,学生身心健康的问题日益凸显。

了解神经内分泌反应机制以及各种应激刺激对它的影响,同时采取相应的缓解措施,有助于保证学生身体和心理健康。

情绪的中枢神经机制

情绪的中枢神经机制

情绪的中枢神经机制情绪是人类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我们的思考、行为和生理反应。

情绪的中枢神经机制涉及多个脑区和神经递质系统的相互作用,通过这些作用,我们能够感受到和表达各种情绪,如愉快、悲伤、愤怒等。

情绪的产生主要涉及以下脑区和过程:1.边缘系统:包括扣带回、杏仁核等脑区,是情绪反应的重要起源地。

这些脑区对情绪刺激做出迅速的评估和反应,如对威胁刺激的恐惧反应。

2.皮质系统:大脑皮层在情绪产生中起到重要作用,特别是前额叶皮质。

前额叶皮质参与情绪的认知加工,如对情绪刺激的解读、评估和记忆。

此外,双侧额叶皮层也参与情绪调节和情绪体验。

3.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下丘脑释放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刺激垂体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ACTH进一步促使肾上腺释放应激激素,如皮质醇。

这个轴对应激和情绪反应有重要影响。

4.神经递质系统:多种神经递质在情绪产生和调节中发挥关键作用,如儿茶酚胺系统(包括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以及5-羟色胺系统。

这些神经递质在不同脑区的释放和再摄取异常与情绪障碍有关。

情绪的调节主要涉及以下脑区和过程:1.杏仁核:杏仁核在情绪调节中起到重要作用,它与情绪的感知、学习和记忆相关。

杏仁核与其他脑区的连接影响情绪反应的调节和表达。

2.前额叶皮层:前额叶皮质对情绪调节起关键作用。

前额叶皮质的不同区域参与不同的情绪调节功能,如负责情绪抑制的背外侧前额叶皮质、负责情绪辨识和情绪自我感知的扣带回前额叶皮质。

3.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下丘脑通过释放激素调节情绪反应和应激反应。

这个轴在应对压力和情绪的变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4.默认模式网络(DMN):DMN是一组相互连接的脑区,包括前额叶、顶叶和颞叶。

DMN在情绪调节中起到关键作用,特别是在自我认知、自省和情绪调节过程中。

除了以上脑区和过程,情绪的中枢神经机制还涉及其它脑区和神经系统的复杂相互作用。

例如,大脑中连接不同脑区的神经纤维束,如海马-杏仁核回路和前额叶皮层-杏仁核回路,对情绪的产生和调节起到关键作用。

HPA轴应激应答反应产生的中枢调节机制

HPA轴应激应答反应产生的中枢调节机制

HPA轴应激应答反应产生的中枢调节机制李留安;杨晓静;杜改梅;金天明;徐军【摘要】@@ 目前普遍接受的关于应激的定义是:应激反应是机体受到强烈刺激或有害刺激以后产生的非特异性适应反应,其主要特征为机体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ypothalamic pituitary adrenocortical axis, HPA轴)及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活动增强[1].关于HPA轴功能的中枢调节研究尽管是老话题,但最近有很多新进展,本文主要就国内外近年来在这方面开展的研究作一综述.【期刊名称】《中国兽医杂志》【年(卷),期】2010(046)006【总页数】2页(P65-66)【作者】李留安;杨晓静;杜改梅;金天明;徐军【作者单位】天津农学院动物科学系,天津,西青,300384;南京农业大学,农业部动物生理生化重点开放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95;金陵科技学院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3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52.2目前普遍接受的关于应激的定义是:应激反应是机体受到强烈刺激或有害刺激以后产生的非特异性适应反应,其主要特征为机体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ypothalamic pituitary ad renocortical axis,HPA轴)及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活动增强[1]。

关于HPA轴功能的中枢调节研究尽管是老话题,但最近有很多新进展,本文主要就国内外近年来在这方面开展的研究作一综述。

1 室旁核对HPA轴的直接控制作用室旁核(paraventricular nucleus,PVN)为下丘脑大核团之一,位于下丘脑室周部,向外侧扩展甚大,内含多种神经递质﹑调质。

下丘脑室旁核具有启动HPA轴活性的作用。

损害大鼠PVN引起垂体门脉血流中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ortic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CRH)水平明显降低,外周循环中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 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ACTH)和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 horm one,GC)水平也明显降低。

ACTH对运动应激的反应与适应-精选文档

ACTH对运动应激的反应与适应-精选文档

ACTH对运动应激的反应与适应运动应激时可出现内分泌系统多个轴的反应,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HPA)轴、下丘脑-垂体-甲状腺(HPT)轴、下丘脑-垂体-性腺(HPG)轴以及下丘脑和垂体其它激素的改变。

其中最重要的是HPA轴的激活。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HPA)轴的激活是机体对应激最重要的适应性反应,有利于机体动员能量和保持内环境的稳定,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另一方面,大量的实验已证明, 一些细胞因子、肽类激素和神经递质等化学信号分子以及它们的受体是神经、内分泌系统及免疫系统共同使用的生物学语言媒体;依靠这些共同的媒体,神经、内分泌以及免疫系统之间进行着信息交流。

促肾上腺激素是这些生物学语言媒体中重要的一种,弄清它在各系统间作用与被作用的关系以及它对运动应激的反应与适应性规律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 ACTH的来源及生物学功能1.1 关于ACTH及其两种来源目前认为ACTH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免疫细胞来源的免疫反应性irACTH(immunoreactive ACTH);另一个是垂体来源的促肾上腺ACTH细胞合成、分泌的为39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分子量为4500。

两种来源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具有结构和功能的相似性。

这主要表现在:(1)两者具有相同的抗原性,提示两者的结构相同;(2)两者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分子量;(3)两者具有相同的生物活性;(4)免疫细胞内有与垂体类似的POMCmRNA片段。

对irACTH能否以自分泌和旁分泌的方式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还有争论。

1.2 生物学功能ACTH最重要的生理功能是促进肾上腺皮质的生长发育和刺激糖皮质激素的合成及分泌。

ACTH对肾上腺皮质不同部位作用程度不同,可使束状带与网状带细胞的分泌增加50倍。

ACTH调控糖皮质激素的基础分泌和应激状态下的分泌。

切除动物垂体后,束状带与网状带细胞萎缩,糖皮质激素的分泌量明显减少;及时补充ACTH,可使萎缩的束状带基本恢复,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回升。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重定向自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心)跳转至:导航、搜索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HPA或HTPA轴),也被叫做边缘系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LHPA轴),是一个直接作用和反馈互动的复杂集合,包括下丘脑(脑内的一个中空漏斗状区域),脑垂体(下丘脑下部的一个豌豆状结构),以及肾上腺(肾脏上部的一个小圆椎状器官)。

这三者之间的互动构成了HPA轴。

HPA 轴是神经内分泌系统的重要部分,参与控制应激的反应,并调节许多身体活动,如消化,免疫系统,心情和情绪,性行为,以及能量贮存和消耗。

从最原始的有机体到人类,许多物种,都有HPA轴。

它是一个协调腺体,激素和部分中脑(特别是参与介导一般适应综合征 (GAS)的中脑区域)相互作用的机制。

目录• 1 解剖结构• 2 功能• 3 研究进展• 4 参见• 5 参考资料o 5.1 一般资料o 5.2 关于疾病• 6 外部链接解剖结构HPA轴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下丘脑室旁核。

室旁核有可以进行神经内分泌的神经元,该神经元可以合成并分泌抗利尿激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orticotropin-releasing hormone,CRH)。

这两种多肽激素可以作用于以下这种种组织器官:o垂体前叶。

具体来说,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和抗利尿激素可以促进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又作corticotropin,ACTH)的释放。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进而作用于肾上腺皮质。

o肾上腺皮质在ACTH的作用下可以合成糖皮质激素(主要是皮质醇)。

糖皮质激素可以反馈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分别抑制CRH和ACTH的合成与分泌),形成反馈调节环路。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抗利尿激素从一些特殊神经元的末端释放出来。

这些神经元位于下丘脑正中隆起,可以进行神经内分泌活动。

这些多肽激素通过血液,经由垂体束中的门脉系统运输到垂体前叶。

内分泌小讲课经典题目

内分泌小讲课经典题目

内分泌小讲课经典题目一、题目:“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分泌调节”1. 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 对代谢的影响- 产热效应:甲状腺激素可提高绝大多数组织的耗氧量,增加产热。

1mg甲状腺激素可使机体产热增加4185kJ(1000kcal),其产热机制与甲状腺激素诱导Na⁺- K⁺ - ATP酶的合成有关,该酶可分解ATP产热。

- 对物质代谢的影响- 糖代谢:甲状腺激素促进小肠黏膜对糖的吸收,增强糖原分解,抑制糖原合成,并加强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皮质醇和生长激素的升糖作用,因此甲状腺功能亢进时血糖常升高,有时出现糖尿。

- 脂代谢:甲状腺激素促进脂肪酸氧化,增强儿茶酚胺与胰高血糖素对脂肪的分解作用。

甲状腺激素既促进胆固醇的合成,又可通过肝加速胆固醇的降解,但分解的速度超过合成,所以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血中胆固醇含量低于正常。

- 蛋白质代谢:生理剂量的甲状腺激素促进蛋白质合成,有利于机体的生长发育和各种功能活动。

但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则加速蛋白质分解,特别是骨骼肌蛋白,使肌酐含量降低,肌肉收缩无力,并可促进骨的蛋白质分解,导致血钙升高和骨质疏松。

- 对生长发育的影响:甲状腺激素是维持机体正常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激素,特别是对骨和脑的发育尤为重要。

胚胎时期缺碘而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不足或出生后甲状腺功能低下的婴幼儿,脑的发育有明显障碍,智力低下,且身材矮小,称为呆小症(克汀病)。

- 对神经系统的影响:甲状腺激素不但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对已分化成熟的神经系统活动也有作用。

甲状腺激素可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甲状腺激素可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

甲状腺激素增多时,可直接作用于心肌,促进肌质网释放Ca²⁺,使心肌收缩力增强。

2. 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 下丘脑 - 垂体 - 甲状腺轴的调节- 下丘脑对腺垂体的调节: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经垂体门脉系统运至腺垂体,促进腺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

应激的神经内分泌反应二

应激的神经内分泌反应二
损害: 1. 抑制免疫反应, 易发生感染
2. 生长激素减少, 生长发育迟缓
3. 性腺轴抑制, 性功能减退, 月经失调等
4. 甲状腺轴抑制
二、应激的细胞体液反应
(一) 热休克蛋白 (HSP)
指热应激(或其他应激)时细 胞新合成或合成增加的一组蛋白 质。
进化上十分保守, 在细胞内发 挥功能。
热休克蛋白
结构蛋白: 帮助新生蛋白质折 叠、
移位,被称为“分
子伴
娘”
诱导蛋白: 对受损蛋白质进行 修复
或降解
基本结构: C端 相对可变的基质识别 序列, 与蛋白质结合
N端 具ATP酶活性的高度 保守序列, 对蛋白质 进行折叠、移位、修 复或降解
(二) 急性期反应蛋白 (AP)
应激时由于感染、炎症或组织损 伤等原因使血浆中某些蛋白质浓 度迅速升高,这种反应称为急性期 反应。这些蛋白质被称为急性期 反应蛋白。 其主要由肝细胞合成,包括C-反 应蛋白、血清淀粉A蛋白等。
紧张、焦虑情绪反应 外周效应: 血浆肾上腺素、去甲
肾上腺素浓度升高
意义:
1. 兴奋心脏,增加心输出量 2. 调整血流分布,使其更合理 3. 升高血糖 4. 促进脂肪动员
损害:
1. 导致内脏器官缺血 2. 导致高血压 3. 致死性心律失常 4. 增加能量消耗
(二) 下丘脑 — 垂体 — 肾上腺皮
质激素系统
AP的功能
1. 抑制蛋白酶 2. α清1-除蛋异白物酶或抑坏制死剂组等织
C-反应蛋白 3. 抗感染、抗损伤
C-反应蛋白,பைடு நூலகம்体 4. 结合运输功能
结合珠蛋白 铜蓝蛋白
三、应激时机体功能代谢变化
(一) 中枢神经系统 (CNS) 适当应激: 机体紧张, 专注程度升 高维持良好情绪和认 知学习能力 过 度: 焦虑、害怕、愤怒 抑郁、厌食、自杀倾 向等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对中枢炎症反应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对中枢炎症反应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

临床麻醉学杂志2019年10月第35卷第10期J Clin Anesthesiol,October2019,Vol.35,No.10-1023・・纟宗:・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对中枢炎症反应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毛明杰纪木火杨建军周志强中枢炎症反应是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作为人体重要的神经内分泌轴,对应激、炎症反应、神经功能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HPA轴对中枢炎症反应的调节复杂多样,既存在抗炎作用又存在促炎作用。

本文就近年来有关HPA 轴对中枢炎症反应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以期为临床上中枢炎症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

中枢炎症反应与神经退行性疾病在中枢神经系统,免疫细胞对病原体、毒素、创伤等做出反应并释放各种炎症介质的过程称为中枢炎症反应⑴。

中枢炎症反应介导神经元损伤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⑵。

机体内存在众多机制可调节中枢炎症反应,包括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障碍等⑶。

中枢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血脑屏障破坏,使外周促炎物质及炎症细胞容易进入脑内,加重中枢炎症反应。

炎症介质激活胶质细胞,释放氮氧化物、活性氧、炎性因子,扩大炎症反应。

其中HPA轴可影响炎性因子的表达和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对中枢炎症反应具有重要调节作用⑷。

HPA轴的激活和调节HPA轴是机体神经内分泌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机体免疫功能、应激反应和稳态维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HPA轴的激活受病理、生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下丘脑室旁核(PVN)是控制HPA轴的重要部位,应激情况下PVN 将交感、副交感神经、边缘系统传入的兴奋或抑制性信号进行整合。

当PVN内侧小细胞部神经内分泌细胞受到刺激时,HPA轴激活,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以及抗利尿激素。

CRH由垂体门脉系统运输到腺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ACTH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肾上腺皮质合成并释放糖皮质激素(GC)和盐皮质激素(MC)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应激反应的中枢控制摘要应激反应是所有生物对紧张性事件的适应性反应,对生物的存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应激反应的主要特征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HPA)轴激活。

HPA轴激活的中枢控制十分复杂。

海马参与整合感知的信息、解释环境信息的意义及定调行为反应和神经内分泌反应。

杏仁核是应激性行为反应以及自主神经和神经内分泌反应的执行部位。

下丘脑室旁核则有直接激活HPA轴的作用。

负反馈机制、下丘脑局部回路和细胞因子也可能参与了调节HPA轴活动。

应激反应见于各类生物,人类的应激反应尤为精细和重要。

接受或感知到环境或躯体变化,不管是负面的如威胁生命的情境,还是积极的如受到奖赏,都可以引起机体发生相应的行为和生理变化。

应激反应引起的生理变化包括自主神经活动改变如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和神经内分泌活动改变如下丘脑多个内分泌轴的激活。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HPA)轴激活及由此引起糖皮质类固醇(GC)分泌增加,是应激反应的最重要特征。

HPA轴激活是机体对应激的最重要的适应性反应,GC的分泌有利于机体动员能量和保持内环境的稳定。

然而,慢性应激有很多病理效应,很多躯体疾病如高血压、哮喘和结肠炎等以及很多精神障碍如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症、神经性厌食、精神分裂症、焦虑症和阿尔采末病等的发病与慢性应激有关。

用大鼠研究结果表明,慢性应激可引起海马损害,其主要机制是长期高GC血症的神经毒性作用[1,2]。

一、室旁核——HPA轴激活的直接控制部位下丘脑的室旁核(PVN)是HPA轴活动的直接控制部位。

在受到应激刺激时,PVN的小细胞神经元分泌多种促进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的激素,其中最重要的是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和精氨酸加压素(AVP)。

CRH和AVP经垂体门脉血流到达垂体,并刺激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后者经血液循环到达肾上腺,刺激肾上腺皮质合成和分泌GC。

PVN在启动HPA轴活动中的作用为很多研究所证实。

损害大鼠PVN引起垂体门脉血流中的CRH水平明显降低,也引起血液循环中的ACTH和GC水平明显降低(Makara. 1992)。

兴奋HPA轴明显消耗正中隆起终层含CRH和AVP神经元的分泌颗粒,表明CRH和AVP释放;延长兴奋HPA轴明显增加PVN神经元CRH和AVP mRNA表达,或增加正中隆起终层的CRH和AVP的表达(Whitnall.1993)。

这些结果提示PVN的神经元活动与HPA轴的活动有明显的联系[3]。

从脑干A2和C1~C3到PVN有一儿茶酚胺通路。

不需要经过认知评估的应激原,如出血、低血压和呼吸窘迫,可通过这一通路增强HPA轴的分泌活动(Plotsky等.1989);免疫激发也可能通过这一通路兴奋HPA轴(Ericsonn等.1994)。

应激反应在出现HPA轴活动增强的同时也出现脑干儿茶酚胺神经元迅速表达即早基因,提示脑干儿茶酚胺神经元的活动与HPA轴的应激反应密切相关[3]。

需要通过认知评估的应激原引起的应激反应需要较高级的神经结构参与。

二、杏仁核——应激反应的执行部位杏仁核是应激的行为和生理反应的执行者,它所处的位置和它的复杂结构有利于它执行这一功能。

杏仁核是边缘系统的一部分,它位于颞叶内,在颞叶皮质、海马、纹状体、下丘脑和侧脑室的中间。

研究表明,杏仁核既不是一个结构单元,也不是一个功能单元。

它由不同的神经细胞群组成,这些细胞群有不同的来源,也有不同的功能。

杏仁中央核(CEA)和杏仁内侧核(MEA)由纹状体衍化而成,为自主神经运动区。

杏仁皮质核(COA)和外侧嗅束核(NLOT)来源于嗅皮质,属于嗅系统。

基底复合体,包括外侧核(LA)、内侧基底核(BMA)和后核(DA)由带状核分化而成,属额颞皮质系统[4]。

Alheid和Heimer(1988)提出,终纹床核(BST)和无名质(SI)为杏仁核的延伸部;因为它们与杏仁核有类似的下行投射,还有证据表明它们由苍白嵴发育而成。

上述表明,杏仁核处于一个重要的解剖部位,也具有复杂的结构和功能。

很多证据表明,杏仁核参与介导应激行为反应以及应激性自主神经活动和应激性神经内分泌的激活[5~7]。

(一)参与介导行为反应杏仁核具有调节种族特异性行为的功能,如防卫-攻击行为、生殖行为和进食行为。

在面临威胁性情境时,个体会自然地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处于僵住状态,或者作出“战斗或逃跑”的反应。

已有很多研究结果证实杏仁核在应激行为反应起重要作用:损害或切除实验动物的杏仁核可阻止应激引起的上述行为反应,也可阻止条件刺激引起的行为反应[6~8]。

(二)参与介导自主神经反应CEA是楔状核和臂旁核纤维的主要投射靶区,它也接受来自脑干其它自主神经核如孤束核和脑室周围灰质的上行纤维。

发自CEA的纤维大部分投射到下丘脑、脑干的自主神经核和神经内分泌区。

损害CEA几乎完全阻断条件刺激引起的血压升高和心率加快,但不影响条件刺激引起血浆肾上腺素水平。

损害CEA也阻断由迷走神经介导的反应如条件反射性心动过缓[9]。

(三)参与介导神经内分泌活动的激活应激时可出现多个内分泌系统如HPA轴、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和下丘脑-垂体生长激素的活动,其中最重要的是HPA轴的激活。

早期在非灵长类动物的研究证实了Mason(1959)的开拓性研究:电刺激杏仁核激活HPA轴的活动。

最近有很多研究结果表明,杏仁核参与了HPA轴应激反应的激活。

损害大鼠杏仁核减少骨折引起的ACTH和皮质醇分泌,也减少肾上腺切除后的ACTH分泌(Allen等.1974,Davis.1992)。

设计更精细的动物研究表明,主要是CEA、MEA和COA参与激活HPA轴的应激反应(Dunn等.1986)。

刺激大鼠的CEA、MEA或COA引起皮质酮分泌,这与应激的兴奋作用一致。

限制活动或强迫游泳诱导这些细胞群大量表达c-fos(Cullinan等.1995)。

损害CEA使限制活动和恐惧性条件刺激引起的ACTH或皮质酮分泌减少(Van de Kar等.1991)。

切除MEA或COA阻断HPA轴对光和声刺激的反应(Feldman等.1994)。

最近,Goldstein等[8]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杏仁核对HPA轴应激反应的效应;并指出,这也同CEA与控制肾上腺皮质分泌的远侧结构之间存在的神经解剖联系一致。

他们的研究结果还表明,杏仁核对前额叶内侧皮质的单胺(DA和5-HT)系统有激活作用。

虽然BST可以看成是杏仁核的延伸部,但实际上这一前脑结构起着联系杏仁核和海马与下丘脑和脑干的作用。

切除BST外侧部可减少条件性恐惧诱导的PVN神经元表达CRH mRAN和减少皮质酮分泌(Grray等.1993),兴奋BST外侧部则增加皮质酮分泌(Dunn等.1993)。

现在尚无证据证明CEA有纤维直接分布到PVN,也许它们是通过下丘脑局部回路调节PVN的活动,但也有可能杏仁核分泌的CRH直接作用于HPA轴。

研究表明,整个杏仁核有散在性CRH神经元分布,尤以CEA的密度最高。

杏仁核的CRH纤维大部分发自CEA,并投射到BST、中脑中央灰质、旁臂核、三叉神经中脑核、兰斑、迷走神经背核和孤束核。

起源于COA的CRH纤维还投射到下丘脑腹内侧。

此外,杏仁核还有高浓度的CRH、CRH结合蛋白、CRH受体和皮质类固醇受体[10]。

这表明,杏仁核有可能合成和分泌CRH,并直接激活HPA 轴,也有能力接受CRH和皮质类固醇的反馈调节。

三、海马——应激反应的整合部位海马是介导应激反应的最重要脑区之一,这与它的结构和功能有关。

海马位于颞叶内,是由异皮质(allocortex)构成的脑回。

海马的结构十分复杂,功能也十分复杂。

海马的记忆功能和皮质类固醇受体的特殊分布型式是它参与应激反应的物质基础。

(一)海马参与认知性应激原的评估现有很多证据表明,海马参与了学习和记忆。

这一功能对认知性应激反应十分重要,因为在面临威胁性情境时需要根据经验评估威胁的可能危险。

个体不能认识当时的危险,如儿童初次面临威胁性情境时,不会感到恐惧,也不出现相应的行为反应以及自主神经和神经内分泌改变。

海马腹侧下托(Ventral subiculum)是海马传出纤维的主要来源。

有作者将大鼠海马腹侧下托损害,大鼠在开放性场所中出现高反应性,而且行走减少,进入场中央的次数也减少。

结果证明海马腹侧下托对认知性刺激具有整合作用[11]。

(二)海马对HPA轴活动的抑制性效应Herman等(1995)的研究表明,兴奋海马引起实验动物如大鼠或者人的HPA轴活动降低;损害海马则使实验动物如大鼠和灵长类在应激反应时GC分泌增加(Jacobson等.1991),并使PVN小细胞神经元表达CRH和AVPmRNA增加(Herman等.1989,Jacobson等.1991,Herman 等.1995)。

这表明海马对HPA轴的活动有抑制影响,这种影响可能通过调节PVN的活动而产生。

Herman等[11]报道损害大鼠腹侧下托不影响限制活动或暴露于开放性场地引起的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的快速负反馈抑制作用,但PVN神经元的CRH免疫活性增加,而且为应激所消耗。

腹侧下托损害不影响PVN的基础CRH、AVP和c-fos mRNA表达,但增强应激诱导的CRH、AVP和c-fos mRNA表达。

作者认为应激诱导的GC分泌和CRH生物合成增加是由于腹侧下托损害后去除了由海马到PVN的少突触性(oligosynaptic)抑制输入。

(三)海马皮质类固醇受体对HPA轴活动的调节作用中枢神经系统内有两类皮质类固醇受体:Ⅰ型或盐皮质类固醇受体(MR)和Ⅱ型或糖皮质类固醇受体(GR)。

MR主要位于海马,GR则广泛分布于整个中枢神经系统。

GC与MR和GR结合对神经元效应是持续性的、部位特异性的和条件性的;其效应取决于神经元本身的状态,其中部分取决于来自其它神经元的激活信号。

海马既有丰富的MR,也有丰富的GR;这种受体的双重分布使海马更具有易适应性。

在一天中,处于休息状态时,MR的激活主要是维持兴奋性,保持稳定的兴奋传入到CA1区,并使海马有一定的兴奋输出;相反,GR的激活,如在急性应激反应时,通常是抑制CA1区的输出。

皮质酮通过作用于下丘脑CRH神经元的GR阻滞应激诱导的HPA轴激活和调节到下丘脑CRH神经元的兴奋性和抑制性输入。

海马调节皮质酮对维持HPA轴基础活动的效应,并使中枢应激系统保持适当的敏感性和阈值。

但尚不清楚其控制机制;也许是与海马保持了稳定的兴奋传出有关,对GABA能神经元施加稳定的兴奋可使被它支配的PVN神经元保持抑制性张力。

皮质酮通过作用于上行单胺能通路的GR增强应激原和觉醒对HPA 轴激活的效应。

在正常状态时,海马MR参与感知信息的整合、环境信息的解释和行为反应的执行;GR的激活促进信息的储存和清除不适当的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