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地区房屋建筑的基础设计
岩溶地区建筑地基基础技术标准

岩溶地区建筑地基基础技术标准标题:岩溶地区建筑地基基础技术标准规范一、引言岩溶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地质构造和水文条件,对建筑物地基基础的设计与施工提出了特殊要求。
为确保岩溶地区建筑工程的安全稳定,特制定本“岩溶地区建筑地基基础技术标准”,以指导和规范相关建设活动。
二、基本规定1. 地质勘查:在岩溶地区进行建筑设计前,必须进行全面细致的岩溶地质勘查,查明溶洞、落水洞、地下河等特殊地质体的分布、规模及发育程度,为地基基础设计提供准确依据。
2. 设计原则:地基基础设计应遵循“因地制宜、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充分考虑岩溶地质特性,避免地基不均匀沉降和地下水突变带来的安全隐患。
3. 地基处理:对于存在溶蚀空洞的地基,应采取填充密实、灌浆加固、桩基支撑等方式进行地基处理,确保地基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
4. 基础形式选择:根据岩溶地貌特点,优先采用能分散荷载且适应性较强的独立基础、筏板基础或桩基础,并结合实际情况选用适宜的基础埋深。
三、施工技术要求1. 施工前应根据地质勘查报告编制详细的岩溶地基处理方案,明确施工工艺、材料以及质量控制措施。
2. 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监控地基处理效果和地下水动态变化,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调整施工方案。
3. 桩基础施工时,应对溶洞区域进行专项探测,确保桩基穿透溶洞并达到稳定持力层;同时,加强桩身完整性检测,防止因溶蚀作用导致的桩基质量问题。
四、验收与维护完成地基基础施工后,须按照国家相关验收标准和技术规范进行严格的工程质量验收。
在建筑使用期间,要定期进行地基监测和维护,防范可能出现的地基变形、地下水渗漏等问题。
总结,岩溶地区建筑地基基础的技术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科学严谨地对待每一个环节,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在复杂多变的岩溶地质环境下,建筑结构的安全可靠。
岩溶地区高层建筑基础设计方案及实例

岩溶地区高层建筑基础设计方案及实例摘要:岩溶地区在我国广泛分布,最为发育的地区位于西南、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南部、广东等地,岩溶对高层建筑基础设计影响较大,如果设计不够合理,就容易出现安全方面的隐患。
同时,岩溶地区岩溶发育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与此相关的特殊水文地质情况使得岩溶地区的地基基础设计与施工问题多、困难大。
因此,选择安全适用、经济合理的的基础形式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主要围绕岩溶地区基础设计展开分析和讨论,同时以实际项目经验来阐述岩溶地区的基础选型设计要点。
关键词:岩溶地区;基础设计;选型引言:近年来,岩溶地区的工程建设项目越来越多,岩溶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及施工是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它直接关系到工程建设的可行性、安全性及工程建设总造价。
因此,在岩溶地区选择合适的基础形式,对岩溶地区建设项目的顺利开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岩溶地区的地质特点岩溶地区上的高层建筑的基础设计是建筑工程的重点,也是难点,由于岩溶地区地质情况的复杂性、不均匀性、不确定性等,给基础的设计带来很大的困难,一方面我们要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了解基底下的岩溶埋藏和分布情况,另一方面,我们也很有必要了解岩溶地区的地质情况特点,只有在了解其地质特点和性质,才能对症下药,通过各种比选,选择合适的基础方案。
岩溶地区地质情况虽复杂,但还是可以梳理其特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地基不均匀性。
在岩溶地区的建设场地,基岩面的埋藏起伏较大,时长遇到土岩结合的地基持力层。
在基底下常有石芽、土洞、溶洞、溶沟、溶槽等工程地质,其分布无规律,不均匀,给基础设计带来较多的不确定性。
(2)长期变化性。
一个地区的岩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岩溶根据组成的岩石不一样,气候水分条件等影响着岩溶的发育程度。
岩溶的发育是一个缓慢的地质过程,每个阶段都有其对应的岩溶形态特征。
(3)地域差异性。
岩溶地区地域特点鲜明,不同的地方具有不同的岩性、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气候等,造成千差万别的岩溶情况,往往这种特殊的地域差异性也会给基础选型带来不同的结论。
浅谈岩溶地区的高层建筑基础设计及处理方法

浅谈岩溶地区的高层建筑基础设计及处理方法摘要:在岩溶地区进行高层建筑建设,其基础造型是非常重要的。
岩溶地区在国内的分布非常的广泛,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在岩溶地区进行高层建筑建设是难以避免的。
因此,如何使建设在岩溶地区的条高层建筑的基础更加的牢固、可靠,成为当前建筑工程师们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
本文将对岩溶地区的高层建筑基础设计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设性建议,以期为我国建筑事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岩溶地区;高层建筑;基础设计;处理方法Abstract: in the karst area in high-rise building construction, its basic modelling is very important.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karst area in China is very extensive, along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the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process accelerating, in the karst area in high-rise building construction is unavoidable. Therefore, how to make construction in the karst area of the high-rise building foundation article more solid and reliable, become the construction engineers urgent issue to consider. This paper will in karst area of the high-rise building foundation design, and based on this, puts forward some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ause of our country building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Keywords: karst region; High-rise buildings; The foundation design; Processing method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岩溶地区不可避免地成为现代建筑拟建地区的选择目标。
建在岩溶地区高层建筑基础设计方法

建在岩溶地区高层建筑的基础设计方法研究摘要:在岩溶地区建设高层建筑,基础选型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工程实例介绍一种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基础形式——冲孔灌注桩桩复合地基结合筏板基础,为同类工程提供借鉴。
关键词:岩溶地区岩溶基础沉降1 概述岩溶地区上高层建筑的基础设计是建筑工程中的难点。
由于岩溶地区存在土洞和溶洞,岩面起伏大,地下水多,各种桩基都有应用,但一般施工都较困难,因此岩溶地区高层建筑基础设计一直是一个尚未很好解决的问题。
岩溶地区建筑物基础设计选型时,设计人员的首选基础形式当然是大直径灌注桩,桩端嵌入稳定的灰岩层内不少于500mm,且要求桩端以下稳定岩层的厚度不少于3~4 倍桩径。
大直径桩可采用人工挖孔或冲孔桩,但当地下水较丰富时,一般采用冲孔桩,这样设计本身无安全隐患,但实际控制难度较大。
根据以往岩溶地区的施工经验,当工程地质条件较复杂时,岩溶较发育,存在葫芦窜似的溶洞且岩面高差变化较大时,采用冲孔桩方法施工,其施工工期、施工质量、工程造价甚至包括结构安全几乎无法控制,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1桩的垂直度难控制因设计桩位的周边岩状分布不均匀,冲孔施工时锤端反力不均匀,虽然通过往桩孔抛石处理,亦很难控制桩的垂直度。
如笔者处理过这样一个桩,桩位施工前超前钻反应,该桩的设计桩长为16m,9~16m之间存在3个葫芦状的溶洞,洞内均有冲洪积粘土。
设计采用冲孔桩,但在施工到16m时,冲绳断,4t的冲锥落入桩孔中,无法取出冲锥,更不可能继续冲孔施工。
现场施工人员决定,原孔填砂,再采用原位人工挖孔桩施工。
事实上在挖孔到13m时,在9~13m 之间原桩位的垂直偏差已到500mm,孔周边岩分布不对称且存在滚石现象,无法继续人工挖孔施工。
最后结果是修改设计,采用梁托柱的方法,选两个桩位,通过超前钻确认桩端持力层后再采用大直径桩施工。
就处理这一个桩前后施工工期为6个月,相关的工程造价是预算的6倍。
总之,岩溶地区的冲孔桩,桩的垂直度很难控制,且桩越长越难控制。
岩溶地区的地基处理和基础设计分析

岩溶地区的地基处理和基础设计分析岩溶地区的地基处理对于建筑的安全与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对以往的设计经验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对岩溶地区地基设计、地基处理以及地基评价等方面的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希望可以起到参考作用。
标签:基础设计;地基处理;岩溶地区岩溶地区普遍存在漏斗、暗河、溶槽、溶洞等地质情况,存在形式十分隐蔽。
岩溶作用指的是流水对岩石造成腐蚀与冲击,部分情况下表现为机械式的侵蚀,使岩石形态发生变化。
岩溶不良地质所构成的岩溶地基普遍存在不均匀沉降、承载力不足等方面的问题,严重情况下还可能会导致地基塌陷或地基滑动。
在我国建筑工程领域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在岩溶地区兴建高层建筑方面的技术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设计单位需要对岩溶地基建设房屋时所存在的关键问题进行重点的解决,做好岩溶地基稳定性分析工作,对岩溶地基基础形式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使所制定的地基处理方案更具合理性与经济性。
1、岩溶地基相关方面的评价设计单位需要重点设计好岩溶地区的房屋基础,选择正确的处理方法对于工程的造价与施工安全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施工区域或周围所存在的岩溶均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施工安全,需要对岩溶进行勘察,综合性地对岩溶地基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科学客观地制定地基处理方案。
计算方法、数学模型以及力学模型是最为重要的评价步骤,在我国建筑行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岩溶地基分析评价流程得到了进一步的简化,尤其是在稳定性分析方面已经可以由以往十分繁琐的定量分析转化为直观、简化的定性分析。
定性评价法通常应用于常规工程地基稳定性分析与初勘阶段的场地选择,具体包含经验比拟法与综合分析法两种。
依照对洞体稳定性造成影响的有关因素与与洞隙边界条件做出合理的评价与综合性的分析。
半定量评价法是定性评价法的延伸与补充,具体包含顶板厚跨比法和顶板安全厚度计算法。
其中顶板厚跨比法不需要考虑顶板性质、荷载和大小,选取顶部最薄处厚度和水平投影跨度两项数值,能够计算出厚跨比,该数值能够用来对顶板厚度的安全性做出评价。
岩溶地区基础设计的一般原则

岩溶地区基础设计的一般原则方小丹(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一、问题的提出岩溶地区建筑物的基础设计是工程师们常感困惑的难题。
多年来的工程实践,有机会接触不少此类问题,有成功的心得,也有对失败的思考。
本文拟通过对其中部分有代表性的工程实例的简要介绍分析,来探讨岩溶地区基础设计的一般原则。
例1、广州市景泰坑某住宅小区工程概况:建筑物九层,局部十层,首层层高5.6m,其余2.8m,总建筑面积6.5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场区工程地质条件:人工填土,耕植层厚0.8-2m,坡洪积层(粘土及粉质粘土)厚4~8m,标贯数3~10击;残积层(粘土、粉质粘土、粉土)厚3~12m,标贯数5~15.5击。
下伏基岩为石炭系壶天群灰岩,灰色、深灰色,岩质坚硬,岩石上部裂隙发育,有三个钻孔发现溶洞,洞深分别为0.2、1.3、1.55m,有填充物。
场地内,发现钻孔8#、9#、12#、13#、14#一带灰岩顶面标高特别低,与周围钻孔的灰岩顶板标高相差3~10米不等,该地段区域存在一个以8#、13#为中心的溶蚀漏斗。
基础型式:采用天然地基上的条形基础,基底置于坡洪积粉质粘土层上,设计估算最大沉降6-7㎝,竣工验收时实测5.7㎝。
建成后效果良好。
例2、肇庆市某办公楼工程概况:十四层钢筋混凝土框剪结构,一层地下室,总建筑面积约2万㎡。
场区工程地质条件:耕植土层0.3~1m,淤泥及淤泥质土层7~10 m。
粉质粘土,粘土层4~7 m。
下伏基岩为灰岩,岩溶发育,溶洞高0.5~3.1m不等。
基础型式:采用桩筏基础(混凝土灌注桩加筏基)。
考虑到淤泥层的透水性很差,桩距较密的沉管灌注桩将造成地面隆起,桩的质量难以保证,故以挤土桩(沉管灌注桩)与排土桩(钻孔灌注桩)相间,桩端支承于残积层上。
建成后效果良好。
例3、韶关某办公-住宅楼工程概况:二十层钢筋混凝土框-剪结构,一层地下室,总建筑面积约3万㎡,柱最大轴力约2000t。
场区工程地质条件:冲洪积软可塑粉质粘土,粘土8~20 m,其中卵石层平均厚3~4 m,下伏基岩为灰岩,灰色,岩质坚硬,岩溶发育,钻孔见洞率约28%,溶洞深0.5~3m不等。
岩溶地区建筑桩基的设计及施工措施

建筑规划与设针岩溶地区建筑桩基的设计及施工措施黄保斌广西荣泰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司摘要:岩溶地貌即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部地区。
从我国所有的建筑工程建设的角度来看,岩溶地区桩基设计和施工自始至终就是一个较大的难题。
伴随着最近几年我国西南地区建筑业突飞猛进地迅速发展,加强对岩溶地区建筑桩基设计及施工措施的研究是大家一直关注的焦点。
根据自身多年从事此工作的经验总结,本文围绕岩溶地区建筑桩基的设计及施工措施进行浅述,望能够有一定的可参考价值。
关键词:岩溶地区;桩基;设计;施工措施1岩溶地区建筑桩基设计1.1桩基设计原则岩溶地区的桩基设计原则应符合下列规定:1)岩溶地区 的桩基,宜采用钻、冲孔桩;2)当单桩荷载较大,岩层埋深较浅 时,宜采用嵌岩桩或墩基础;3)当基岩面起伏很大且埋深较大 时,宜采用摩擦型灌注桩;4)岩溶发育较弱,基岩面起伏不大,且上覆土层较厚且较好时,可采用预应力管桩。
1.2岩溶地区桩基设计要点岩溶地区桩基设计要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在桩基布置 时,宜使桩群承载力合力点与竖向永久荷载合力作用点重合,并使基桩受水平力和弯矩较大方向有较大抗弯截面模量;2)对于剪力墙结构桩筏(含平板和梁板式承台)基础,宜将桩布置 在墙下;3)对于嵌岩桩,嵌人倾斜的完整和较完整岩的全断面 深度不宜小于0.4d且不小于0.5m,倾斜度大于30%的中风化 岩,宜根据倾斜度及岩石完整性适当加大嵌岩深度;对于嵌人 平整、完整的坚硬岩和较硬岩的深度不宜小于0.2d,且不应小 于 0.2m〇通过总结多年工作经验,岩溶地区高层建筑桩基设计过 程中要遵循以下基木原则:第一,桩基设计过程中要以桩钻孔相关地质资料作为依 据,确定科学合理的桩基桩长。
第二,当基桩直接落在溶蚀、有严重裂缝的溶洞顶板的时 候,应按照摩擦桩来进行计算,不应考虑溶洞顶板的端承作 用;针对没有仟何裂缝、溶蚀情况的持力层,在复核溶洞顶板 受力时一定要有足够的安全富裕度,以不小于3m~4m微风化 完整顶板,作为桩基底部溶洞顶板的最小控制厚度。
岩溶地区基础设计和地基处理实例简析

岩溶地区基础设计和地基处理实例简析在我国,岩溶地区所占比例达到三分之一,广西全境则均有岩溶分布,其地基稳定性直接影响到上部建、构筑物的安全性。
文章对岩溶地质的性质和特征进行初步概括,对岩溶地区的基础类型和地基加固处理方法进行了总结,并通过工程实例对岩溶地区的基础设计和地基处理方法进行简要分析、探讨。
标签:岩溶地区;地基处理;基础设计1、岩溶地基的性质和特征1.1岩溶的性质岩溶地貌也称喀斯特地貌,是指可溶性岩石,特别是盐酸盐类岩石受到含有二氧化碳的流水溶蚀,并加以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地貌。
岩溶的发育和形成致使建设场地和地基的地质工程条件大为恶化,因此,在岩溶地区进行工程设计时,必须对岩溶地质进行充分的分析研究,能够预测并及时解决因岩溶而引起的工程地质问题。
1.2岩溶发育特征岩溶地貌的形成有一定的规律,基本表现是:(1)自上而下的发展,溶蚀程度先强后弱。
(2)浅处溶洞中的填充物较多,深处溶洞中的填充物略少。
(3)地下水活动越活跃的地区溶洞较发育。
(4)溶洞发育在空间上的分布没有任何规律,岩溶场地岩面起伏变化大,溶沟、溶槽、石芽、石笋等发育,有的溶洞呈串珠状。
1.3岩溶地区地下水特征岩溶地貌的形成和地下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按照地下水存在的介质把它分为三类:(1)存在于断裂带中,这类型的地下水具有很强的连通性。
(2)存在于残积层和冲洪积层的孔隙中,这种类型的地下水渗透性很强。
(3)存在于下覆溶洞,暗河,溶蚀裂隙中,这种类型的地下水的水量巨大,连通性也很大。
1.4岩溶地基的危害岩溶不良地质构成的岩溶地基常常引起地基塌陷、承载力不足、建筑物不均匀沉降、基础滑动等地基变形乃至破坏。
随着越来越多的工程项目兴建在岩溶地区,加强岩溶地基的准确分析和评价,采取经济的地基处理措施,选用合理的基础形式,均具有重大的技术价值和经济意义。
2、岩溶地区的基础形式和地基处理方式2.1岩溶地区的基础形式岩溶地区地基基础形式可为采用天然地基的浅基础、地基处理后的浅基础以及深基础(桩基础)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岩溶地区房屋建筑的基础设计
设计前应注意的事项,并结合实例,介绍了岩溶地区房屋建筑的基础设计要点,以供参考。
关键词:谈岩溶地区;基础;设计
岩溶地区上高层建筑的基础设计是建筑工程中的难点。
由于岩溶地区存在土洞和溶洞,岩面起伏大,地下水多,各种桩基都有应用,但一般施工都较困难,因此,岩溶地区高层建筑基础设计一直是一个尚未很好解决的问题。
一、岩溶地区地基状况介绍
岩溶(karst)亦译喀斯特。
岩溶指可溶性岩石,特别是碳酸盐类岩石(如石灰岩、石膏等),受含有二氧化碳的流水溶蚀,有时并加以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地貌。
往往呈奇特形状,有洞穴、石芽、石沟、石林、溶洞、地下河也有峭壁。
此种地貌地区,往往奇峰林立。
通常指岩石裸露、草木不生、具有洞穴、落水洞、地下河而缺乏地表河流和湖泊的地区。
是地下水对可溶性块状石灰岩溶蚀的结果。
岩溶不良地质构成的岩溶地基常常引起地基承载力不足、不均匀沉降、地基滑动和塌陷等地基变形破坏。
岩溶给建筑工程的地基处理带来一定的难度,因为一是岩溶面标高起伏差异大;二是形成岩洞的位置、大小变化不一,且无一定的规律有些在同一垂直面上可能有两个以上的岩洞,各岩层风化程度也错综复杂;三是各溶洞的连通性难以评估,地下水的变化也使得地基处理复杂;四是土洞由于比岩溶发育更快,情况更难以判断。
因此,在岩溶
地区建造建筑物应十分慎重。
二、岩溶地区基础设计前应注意的事项
在岩溶地区,建筑物的基础设计作为结构设计的重难点,在工程界普遍引起重视。
因此,在对场地进行总体规划时,结构和勘探专业就应提前介入,同时给规划和勘探专业提供一些专业性的建议,尤其是对一些特别不适合建造建筑物的地段,如果该地段地下溶洞很大很深等,我们就应该在规划时尽量避开。
在掌握建筑物平面布置、结构形式及荷载资料的同时,对场地的各种土层性质、溶层和溶洞的分布等详细的地质情况的了解更是成了基础设计中的重中之重。
三、设计实例
某工程由8栋住宅楼组成,塔楼部分拟建地上33层,地2层,裙楼部分地下2层,地上无建筑,为带局部转换的剪力墙结构(见图1所示)。
该工程原设计基础形式为冲孔灌注桩,桩端持力层为溶洞底面以下的微风化泥岩或灰岩。
工程地质报告显示C5、C8栋场地地质情况良好,而C6、C7栋则地质情况较复杂,地下溶洞发育较广,且底板以下土层分布有两层砂层及局部土洞。
工程桩施工已完成约130根,大部分位于C5和C8塔楼范围内。
而在施工C6、C7塔楼范围内桩的过程中,经常发生塌孔情况,造成施工困难,施工进度受到影响。
针对以上现场情况,决定对C5~C8的基础方案进行优化
(一)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该工程第四系覆盖层主要为人工填土、冲积淤泥质土、砂层、粉质粘土以及残积土,下伏白垩系和三叠系沉积岩。
场地地下水主要为冲积
区内第四系孔隙潜水及深部基岩裂隙、岩溶水,勘探期间水位埋深1.9~2.3m。
场地内砂层、岩溶发育,地下水丰富且与珠江水系存在强烈水力联系,水文地质条件复杂。
该工程场地岩溶类型有两种:第一种是第四系覆盖灰岩的浅覆盖岩溶,呈东、西条带状,近似南北走向,其中C6、C7栋建筑位于东条带;第二种是灰岩上覆泥岩及第四系的埋藏型岩溶。
根据前期勘探资料,后者发育相对较弱,前者则强烈发育。
岩溶发育特征有:灰岩(浅覆盖岩溶区)岩面起伏剧烈,溶沟(槽)极为发育;钻孔遇岩溶洞隙率高达75%;溶洞竖向分叉形成多层洞穴甚至出现4、5层洞穴,受构造控制,发育主导方向为南北向并相互联通,在平面上形成网状岩溶、裂隙管道。
岩溶洞穴顶板厚度不足3m的达69.3%,溶洞顶板过薄是其主要特征;洞穴充填率77.8%,主要为流塑状粉质粘土且不稳定,工程上难以利用。
(二)基础优化方案
根据场地范围内的溶洞发育情况,综合考虑上部结构的荷载情况及施工现场进度对C5~C8基础进行优化,分别采用以下三种基础形式:(1)天然基础+抗拔锚杆
塔楼范围外仅设2层地下室,地面以上无裙楼该部分柱荷载较小,可改用天然基础,持力层为粉质粘土层,承载力特征值要求为200kPa。
此外由于上部荷载较小,存在上浮力。
故在天然基础内加设抗拔锚杆,单锚抗拔力设计值220kN,锚杆为150嵌固层为中风化以上岩层,入岩长度为3m。
计算结果显示天然基础沉降约32mm小于0.005倍柱距满足基础设计规范要求。
(2)筏板基础+复合地基
C6、C7塔楼范围由于岩溶较发育,桩基施工难度较大。
故设计改为筏板基础+复合地基基础形式。
筏板总长约64m、宽约40m。
C5与C6、C7与C8交接部位由于建筑位置限制仅出挑约100mm。
由于此出挑长度不足以造成局部应力集中现象,故设计中通过加大板厚及提高该区域地基承载力措施予以改善。
经试算设计筏板基础厚度为 1.8m,核心筒部位为2.2m。
C5、C6与C7、C8交接部位为2.2m转换柱下布置板下墩,厚2.2m。
以C6栋核心筒为例验算
A.抗冲切验算m=22.3m内筒最大荷载Nmax=36974KN,筏板最大荷载9.8578105KN筏板底面积2617.8m2,平均基底反力376.6kPa;冲切锥体底面积51.73m2,冲切力F1=17495KN。
F1/umho=0454.80.7hp,ft/=808.3,满足要求。
B.抗剪验算:筒外h0处边长29.2m,面积51.73m2,剪力Vs=599.13kN/m0.7,hpftbwh0=1569,满足要求。
其余结果显示,柱及剪力墙下筏板的冲切均满足要求,筏板的配筋也在合理范围内。
计算结果显示,筏板基底反力约400kPa,核心筒及C6、C7交接位置基底反力约500kPa,C5与C6、C7与C8交接部位基底反力约500kPa,故上述各部位设计要求筏板下地基经处理后承载力特征值分别为500、550、600kPa,转换柱下板跨要求为450kPa。
筏板计算模型变形模量按30MPa考虑,计算结果显示筏板上柱与剪力墙之间的不均匀沉降最大值小于0.0025倍柱距,满足基础设计规范要求。
地基采用CFG桩复合地基形式,桩径400桩身为C25素混凝土。
根据地基承载力要求,采用正方形或三角形布桩,桩距1m,桩底进入强风化岩2~3m或坐落于中微
风化岩面。
单桩承载力特征值根据地基承载力要求设计为320~410kN。
施工完成后为410~560kPa,考虑地基深度修正后满足设计要求。
(3)冲孔灌注桩基础
C5及C8塔楼范围内地下溶洞较不发育,且施工进度反映C8塔楼冲孔桩已基本完成,C5塔楼的冲孔桩已完成约30根,证明冲孔桩在此两塔楼范围内施工基本可行,本次基础修改方案C5、C8塔楼范围的工程桩按原设计桩基础。
我们根据以上分析进行基础设计,投资方和施工单位根据我们的要求进行选择施工,实践证明工程进展顺利,并通过各种检测和验收,顺利进入主体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