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王羲之
王羲之的故事文言文翻译

羲之年幼时,家于会稽,一日,其父命羲之至山阴访友。
途中遇一老翁,手持竹扇,求羲之题字。
羲之见老翁诚恳,遂挥毫泼墨,题写“清风明月”四字于扇。
老翁喜出望外,执扇拜谢。
羲之返家后,其父见扇,赞不绝口,遂以羲之书法为奇。
羲之长大,官至右军将军,居会稽。
时值东晋末年,天下大乱,百姓流离失所。
羲之心怀天下,欲以书法救济苍生。
一日,羲之出游,见一农夫背负重荷,步履蹒跚。
羲之心生怜悯,遂挥毫泼墨,题写“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八字于农夫背上。
农夫顿觉神清气爽,背负之重亦减轻。
从此,羲之书法广为流传,世人皆称其为“书圣”。
羲之书法,独具一格,人称“羲之体”。
其字或婉约,或豪放,或刚劲,或柔美,变化无穷。
羲之常言:“书者,心画也。
”故其书法,皆源于内心情感之流露。
一日,羲之与友人在山阴道上行舟。
友人见羲之手持笔砚,遂请羲之即兴题字。
羲之凝神片刻,挥毫泼墨,题写“山阴道上”四字。
舟行之际,羲之又见一美景,遂题写“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两句。
其书法之美,令人叹为观止。
羲之晚年,居于会稽,常与宾客游山玩水,品茗论道。
一日,友人邀羲之至山阴一亭中品茗。
亭中有一巨石,形状奇特,羲之见状,遂题写“天然奇石”四字。
友人叹曰:“羲之书法,妙不可言,今日观之,更是叹为观止。
”羲之晚年,虽官至高位,却始终淡泊名利。
一日,其子王献之问:“父亲,何为人生至高境界?”羲之答曰:“人生至高境界,在于心无挂碍,自在逍遥。
”言罢,羲之挥毫泼墨,题写“自在逍遥”四字。
王献之深受启发,自此亦以书法修身养性。
王羲之,一生勤于书法,作品传世无数。
其《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流传千古。
羲之书法,不仅影响后世,更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后世学者,皆以羲之为楷模,学习书法之道。
羲之晚年,因病辞世。
临终之际,羲之谓其子:“吾一生所学,尽在《兰亭序》中,汝宜珍视之。
”王献之悲痛欲绝,含泪葬父。
羲之之书法,遂成为千古绝唱,传颂不衰。
【译文】王羲之,字逸少,是琅琊临沂人。
王羲之传文言文注释翻译

原文: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人也。
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于其父枕中,窃而读之。
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
母曰:“尔看《用笔法》。
”父见其小,曰:“待尔成人,吾授也。
”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弊儿之幼令也。
父喜,遂与之。
不盈月,书便大进。
卫夫人见,语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
”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
”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译文:王羲之,字逸少,是琅琊临沂人。
他七岁时就擅长书法,十二岁时在父亲的枕中发现前代的《笔说》,便偷偷地阅读。
父亲问他:“你为何偷我秘籍?”王羲之笑着不回答。
母亲对他说:“你看看《用笔法》。
”父亲见他年纪还小,就对他说:“等你长大成人,我再传授给你。
”王羲之跪下请求说:“现在就给我用吧,如果等到我成人,恐怕会埋没我的幼年才华。
”父亲很高兴,于是就把书传授给他。
不到一个月,他的书法就有了很大的进步。
卫夫人见到他的书法后,对担任太常官的王策说:“这孩子一定是看了《用笔诀》,最近看他的书法,已有了老成智慧。
”流着泪说:“这孩子一定会比我还有名。
”晋帝时,朝廷在北郊举行祭祀大典,更换祝版时,工人削去他的字,笔迹深入木板三分。
注释:1. 王羲之:字逸少,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2. 琅琊临沂:地名,位于今天的山东省临沂市。
3. 善书:擅长书法。
4. 前代《笔说》:古代书法理论著作。
5. 窃而读之:偷偷地阅读。
6. 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父亲问他:“你为何偷我秘籍?”7. 母曰:“尔看《用笔法》。
”:母亲对他说:“你看看《用笔法》。
”8. 父见其小,曰:“待尔成人,吾授也。
”:父亲见他年纪还小,就对他说:“等你长大成人,我再传授给你。
”9. 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弊儿之幼令也:王羲之跪下请求说:“现在就给我用吧,如果等到我成人,恐怕会埋没我的幼年才华。
”10. 卫夫人: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母亲。
王羲之学书文言文的翻译

王羲之学书之初,师从卫夫人。
卫夫人,字仲容,东晋著名女书法家,以书艺高妙著称。
羲之随卫夫人学书,潜心钻研,勤学苦练,渐露头角。
卫夫人见羲之天资聪颖,勤奋好学,遂倾囊相授,传授其书法之精髓。
羲之学书,不拘一格,广泛涉猎。
他不仅学习古人之书,更吸收了当时民间书法的精华,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
其书法以楷书为主,兼擅草、行、隶、篆各体,各体皆能独树一帜。
王羲之学书,注重字形之美。
他认为:“字如人面,各具神态。
”故在书写时,力求字形端庄、秀丽,笔画流畅、自然。
其楷书笔画圆润,结体严谨,颇具韵味。
草书则放纵自如,笔势连贯,颇具灵动。
行书则介于楷、草之间,既具楷书的端庄,又具草书的流畅,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
羲之学书,尤重气韵。
他认为:“书法之道,气韵为先。
”故在书写时,注重气息的运用,使字字生动,跃然纸上。
其书法作品,气息贯通,给人以清新脱俗之感。
王羲之学书,善于借鉴。
他曾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
”故在学书过程中,广泛汲取前人之长,不断完善自己的书法技艺。
他先后师从卫夫人、王献之等人,博采众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
王羲之学书,严谨治学。
他认为:“学书如炼丹,须臾不可懈。
”故在学书过程中,严谨治学,精益求精。
他不仅勤奋练字,还深入研究书法理论,撰写了《兰亭序》、《快雪时晴帖》等传世之作。
王羲之学书,注重实践。
他认为:“书如其人,非一日之功。
”故在学书过程中,注重实践,将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他曾任会稽内史、右将军等职,公务之余,仍笔耕不辍,不断提高自己的书法技艺。
总之,王羲之学书,勤奋好学,博采众长,严谨治学,注重实践。
他的书法作品,字字珠玑,气韵生动,堪称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
后世学者,无不以王羲之为楷模,研究其书法技艺,传承其书法精神。
王羲之学书之路,实乃中国书法史上的一段传奇。
王羲之装睡_文言文翻译

晋代之时,有位才子名羲之,字逸少,其书法独步天下,时人称之为“书圣”。
羲之生于琅琊临沂,家世显赫,自幼聪颖,博学多才。
一日,羲之在书斋之中,忽觉疲倦,遂伏案而卧。
然其神态之间,却似有异样,乃知羲之非真睡,实乃装睡也。
时值夏日,烈日炎炎,羲之身着薄衫,汗流浃背。
他见窗外的阳光透过竹帘,斑驳陆离,心中不禁想起那遥远的山川河流。
于是,他轻轻闭上眼睛,脸上带着一丝微笑,仿佛在梦中游历山水之间。
羲之装睡之际,书斋之内静悄悄的,只有微风拂过竹叶的沙沙声。
此时,书斋之外,有客来访。
此客乃羲之好友,名谢安,字安石,亦为当时名士。
谢安闻得羲之在书斋,遂轻步而来。
谢安至书斋门口,见羲之卧于案前,不禁疑惑,遂轻敲书案,唤道:“羲之,吾来矣,可否醒来?”言罢,静待羲之回应。
羲之闻声,微微一笑,缓缓睁开双眼,却似刚从梦中醒来。
他起身,整理了一下衣衫,向谢安道:“安石兄,有何贵干?”谢安见羲之神态自若,心中暗自佩服,遂笑答:“羲之兄,吾闻君才高八斗,今特来请教一二。
”羲之闻言,心中一喜,遂邀请谢安入座,二人品茗论道。
羲之谈论书法,见解独到,谢安听得如痴如醉。
一时间,书斋之内,墨香四溢,文采飞扬。
谈话间,羲之忽然提起一事,曰:“安石兄,吾闻君有奇才,不知可否一展?”谢安闻言,心中暗笑,遂答应羲之。
二人约定,明日午时,于书斋之外,一较高下。
次日午时,书斋之外,人声鼎沸。
谢安与羲之相对而坐,各执一卷,挥毫泼墨。
羲之书写之际,神态自如,笔走龙蛇;谢安亦不逊色,字字珠玑,犹如行云流水。
一时间,书斋之内,墨香弥漫,二人各展所长,不相上下。
旁观的宾客,无不拍手称赞,叹为观止。
直至日落西山,羲之与谢安方才罢笔。
事后,谢安对羲之道:“羲之兄,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吾心悦诚服,愿结为知音。
”羲之亦笑纳,二人从此结为莫逆之交。
然世人皆不知,羲之装睡之际,心中所想,非是真睡,而是借此机会,静心思考,修炼书法。
故而,羲之书法日臻完善,终成一代宗师。
文言文翻译:王羲之

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
• 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 • 有一次,太尉郗鉴派门生 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 来见王导,想在王家子弟 弟。门生归,谓鉴曰: 中选位女婿。王导让来人 到东 边厢房里去看王家子 “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 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 弟。门生回去后,对郗鉴 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 说:“王家子弟个个不错, 可是一听到有信使来, 都 鉴曰:“正此佳婿邪!” 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 显得拘谨不自然,只有一 妻之。 个人坐在东床上坦腹而食, 若无其事。”郗鉴说: “这正是我要选的佳婿。” 一打听,原来是王羲之。 郗鉴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尝至门生家
• 尝至门生家,见篚 几滑净,因书之, 真草相半。后为其 父误刮去之,门生 惊懊者累日。羲之 书为世所重,皆此 类也。每自称: “我书比种繇,当 抗行;比张芝草, 犹当雁行也。”曾 与人书云:“张芝 临池学书,池水尽 黑,使人耽之若是, 未必后之也。” • 还有一次,他到学生家去,看 见人家的篚木矮桌洁 净光滑, 就在上面写起字来,一半楷书, 一半草体。后来那位学生的父 亲无意中把这些字给刮去了, 他的学生懊悔了好几天。他的 书法在当时就很被世人看重, 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王羲 之 常自称;“我的书法和钟繇相 比,可以说不相上下;和张芝 的草书相比,也如同大雁排 行。” 又曾经写信给人说: “东汉张芝临池学写字,池水 都变成黑色,如果天下人象他 那样沉迷于书法,也不一定比 他差。”
王羲之爱鹅文言文及翻译

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人也。
少好学,善属文,尤工书法。
羲之性好鹅,每游名山胜水,必携一鹅以随行。
鹅者,水中之宝也,洁白如雪,翩翩若仙。
羲之心爱之,如珠在掌,珍如拱璧。
一日,羲之游于山阴道上,遇一老者,背一布囊,囊中盛鹅数只。
羲之见鹅,喜不胜言,遂以重金购之。
老者不售,羲之固请,遂以一纸真迹相易。
老者欣然,遂以鹅赠之。
羲之携鹅而归,喜不自胜,遂作《鹅赋》以记其事。
《鹅赋》云:“夫鹅,水中之仙也。
其羽若雪,其行若云,其声若鼓。
吾闻之,鹅能知时,善知音。
故夫鹅也,非独为水中之宝,亦为世之奇珍。
昔者,孔子游于曲阜,见一鹅,遂作《咏鹅》之篇。
余今得鹅,亦欲效颦,作赋以颂其美。
”羲之养鹅,朝夕不倦。
鹅亦驯顺,随其行止。
羲之每作文,必先观鹅之舞,然后落笔。
鹅之舞,若龙腾虎跃,若凤翔鸾舞,观者莫不叹为观止。
羲之曰:“吾之书法,得鹅之精神矣。
”后,羲之官至右军将军,权倾一时。
然其性好鹅,不衰于昔。
一日,有使者自远方来,献鹅一只。
羲之视之,喜曰:“此鹅,真水中之宝也!”遂命左右以酒食款待之。
使者不解其意,问之,羲之曰:“此鹅,吾之至宝,吾欲养之,以娱晚年。
”时,有好事者,欲以鹅易羲之之书。
羲之笑而答曰:“吾之书法,非易鹅之物也。
鹅之舞,吾之精神也。
吾欲以此鹅,以养吾之精神,以寄吾之情趣。
”自是之后,羲之之书法益进,而鹅之舞,亦愈神妙。
世人皆称羲之书法,有如鹅之舞,翩翩然,不可方物。
【翻译】王羲之,字逸少,是琅琊临沂人。
自幼好学,擅长写作,尤其精通书法。
王羲之喜好养鹅,每当游览名山大川,必定携带一只鹅随行。
鹅是水中的珍宝,洁白如雪,翩翩若仙。
王羲之对鹅的喜爱,如同掌中之珠,珍贵无比。
有一天,王羲之在山阴道上游玩,遇到一位老者,背着布囊,囊中装着几只鹅。
王羲之见到鹅,兴奋得难以言表,于是用重金购买。
老者不卖,王羲之坚持请求,最终用一张真迹交换。
老者欣然同意,将鹅赠予他。
王羲之带着鹅回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于是作《鹅赋》以记此事。
王羲之的文言文的翻译

昔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人也。
生而聪颖,幼好书法,博览群书,尤精于草隶。
年二十,仕为秘书郎,后迁宁远将军、会稽内史。
羲之性好山水,常游历名山大川,以抒怀抱。
羲之书法,独步古今,世人皆称其为“书圣”。
其书法之妙,在于笔法流畅,结构严谨,意境深远。
羲之尝言:“书者,心画也。
”其意谓书法乃心灵之写照,故其作品往往能表达出书者之性情与胸臆。
羲之书法之成,非一日之功。
其早年从卫夫人学书,后转师钟繇、王献之,博采众长,自成一家。
其所书《兰亭序》尤为世所传颂,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一书,羲之以笔法流畅,字形俊逸,将山水之美、人物之情、自然之趣,皆融入其中,令人叹为观止。
羲之不仅书法独步,亦善诗文。
其诗清新脱俗,意境深远,颇有陶渊明之风。
如《兰亭集序》中所述:“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羲之年逾不惑,而名扬四海。
然其性恬淡,不慕名利,常以山水为乐,以书法自娱。
时有好事者,欲以千金购其《兰亭序》真迹,羲之笑而不答,曰:“吾书自以为佳,然此纸非吾心所系,何须以千金易之?”其高洁之志,可见一斑。
羲之晚年,退隐山林,专心致志于书法艺术。
其书法愈臻化境,笔力遒劲,气势磅礴。
然其人虽名满天下,而心无挂碍,淡泊明志,终身不染尘埃。
王羲之,一代书法大师,以其卓越的书法艺术,影响后世千年。
其人其书,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瑰宝,永载史册。
后世学者,无不以羲之为楷模,学习其书法艺术,传承其文化精神。
译:王羲之,字逸少,是琅琊临沂人。
他生来聪明,从小就喜欢书法,广泛阅读书籍,尤其擅长草书和隶书。
二十岁时,他担任秘书郎,后来升迁为宁远将军、会稽内史。
王羲之喜欢山水,经常游历名山大川,以抒发自己的情怀。
王羲之的书法,独步古今,世人皆尊称他为“书圣”。
他的书法之妙,在于笔法流畅,结构严谨,意境深远。
王羲之文言文翻译

王羲之文言文翻译原文:王羲之尝诣门生家,见棐几①滑净,因书之,真草②相半。
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
又尝在蕺山③见一老姥④,持六角竹扇卖之。
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
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⑤书,以求百钱邪。
”姥如其言,人竞买之。
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
其书为世所重⑥,皆此类也。
(Lizier《晋书·王羲之传》)翻译:王羲之存有一次至学生家回去,看到人家的篚木狼桌洁净扁平,就在上面写下起至字去,一半楷书,一半草体。
后来那位学生的父亲无意中把这些字给盖住了,他的学生羞愧了不好几天。
他的书法当时就很被世人倚重,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
王羲之常自称为;“我的`书法和钟瑶较之,可以说道不相上下;和张芝的草书较之,也如同大雁名列。
”又曾经写信给人说道:“东汉张芝临池学写字,池水都变为黑色,如果天下人象他那样沉迷于书法,也不一定比他差。
”王羲之最好的书法王羲之一生最出色的书法,首推《兰亭集序》。
那就是他中年时候的作品。
《兰亭序》晋朝人叫《临河序》,后人又称为《修禊序》、《禊帖》、《兰亭诗序》,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据说,东晋永和九年(公元三五三年)三月三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兰亭流觞饮酒,赋诗唱和。
王羲之面对良辰美景、高朋挚友,用蚕茧纸、鼠须笔,乘兴写下了这篇“遒媚劲健,绝代亘古”的序文,王羲之回家后又重写了数十遍,皆不如原稿,所以他自己也特别爱重,交付子孙传藏,传至王羲之七世孙智永,无嗣,交弟子辩才保存,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王羲之书法,千方百计得到了《兰亭序》,常常“置之座侧,朝夕观览”。
贞观十年(公元六三六年),让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等书家摹拓十本以赐近臣,死后把真迹带进昭陵作为陪葬品。
所以我们至今已经无法看到《兰亭序》的真迹,只能看到下真迹一等的唐摹本。
唐摹本中最逼真的是冯承素摹本,因帖前后印有唐中宗李显年号“神龙”各半之印,故又称为“神龙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 • 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声誉, 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 与王羲之齐名,但王羲之 之,由是情好不协。述先 却看不起他,因此二人不 和。王述先做 了会稽内史, 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 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 因为母亲去世,就辞职守 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 丧,王羲之来接替他的职 之当侯己,辄洒扫而待之。 务,只到王述家去吊唁一 次, 就再也不登门。王述 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 顾,述深以为恨。 每次听到外面有号角声, 总以为王羲之来看望自己, 连忙洒扫以待,这样 过了 一年,而王羲之竟然不顾, 王述深以为遗憾。
性爱鹅
•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 姥养一鹅,善鸣,求 市未能得,遂携亲友 命驾就观。姥闻羲之 将至,烹以待之,羲 之叹惜弥日。又山阴 有一道士,养好鹅, 之往观焉,意甚悦, 固求市之。道士云: “为写《道德经》, 当举群相送耳。” 羲 之欣然写毕,笼鹅而 归,甚以为乐。 • 王羲之生性爱鹅,会稽有一位 孤老太太养了只鹅,叫声很好 听,他想买而未能得,于是就 带着亲友去观看。谁知老太太 听说他要来,竟把鹅烹煮了, 准备招待他,他为此难过了一 整天。 当时,山阴有位道士, 养了一群鹅,王羲之去观看时 非常高兴,多次恳求道士要买 他的鹅。道 士对他说:“你若 替我抄一遍《道德经》,这群 鹅就全部送给你啦”王羲之欣 然命笔,写好后 把鹅装在笼子 里回去了,一路上乐不可支。
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
• 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 • 有一次,太尉郗鉴派门生 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 来见王导,想在王家子弟 弟。门生归,谓鉴曰: 中选位女婿。王导让来人 到东 边厢房里去看王家子 “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 至,咸自矜持。唯一人在 弟。门生回去后,对都鉴 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 说:“王家子弟个个不错, 可是一听到有信使来, 都 鉴曰:“正此佳婿邪!” 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女 显得拘谨不自然,只有一 妻之。 个人坐在东床上坦腹而食, 若无其事。”都鉴说: “这正是我要选的佳婿。” 一打听,原来是王羲之。 郡鉴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3)以书换鹅
王羲之听说山阴有一位道士养了十几只好 鹅,就特地跑到道观去欣赏,并且不惜重金, 希望道士把鹅卖给他。 但是无论王羲之如何请求,道士就是不肯。 后来道士说:“若你帮我写一部《道德经》, 我就把鹅送给你。” 王羲之听了,非常高兴,说:“这有什么 困难,你为何不早说?”立刻进道观写字,完 成后才欢欢喜喜地赶着这群鹅回家。
(2)鹅池
《晋书·王羲之传》记下了这样一件事: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 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 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王羲之为之感动,边派人去集市买来几把 扇子,取出随身带的笔墨在扇上挥毫,一一题 款落印。然后对老婆婆说:“老人家,你为我 斩杀了心爱的大白鹅,我很是过意不去,请把 这几把扇子拿到市上,卖上几串钱,算是我对 你的补偿吧。”
“兰亭”景区门口的古典标志,是一颗大型印章。
文言文翻译:王羲之
• 王羲之字逸少, • 王羲之字逸少,是司徒王导 司徒导之从子也。 的堂侄。王羲之小时候不善 羲之幼讷于言, 言谈,人们看不出他有什么 人未之奇。及长, 超人之 处。长大后,他很 辩赡,以骨鲠称。 善于辩论,并且以性情耿直 尤善隶书,为古 而著称。他特别擅长书法, 今之冠,论者称 是古今以来的第一人。 人 其笔势,以为飘 们称赞他的书法笔势“飘若 若浮云,矫若惊 浮云,矫若惊龙”。他的伯 龙,深为从伯敦、 父王敦、王导都很看重他。 导所器重。时陈 陈留(今 河南开封附近)人阮 留阮裕有重名, 裕在当时享有盛警,而阮裕 裕亦目羲之与王 也看重王羲之,把他和王悦、 承、王悦为王氏 王承视为王家三位少年英才。 三少。
绍兴的兰亭,现在是书法圣地。兰亭布局,以 曲水流觞为中心,四周环绕着鹅池、鹅池亭、流 觞亭、小兰亭、玉碑亭、墨华亭、右军祠等。
Hale Waihona Puke 鹅池的左旁,是 一座式样别致的三 角形石质碑亭。碑 上镌刻“鹅池”两 字,气势磅震荡礡。
传说“鹅池”两字出自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两人的手 笔。当年,王羲之在池边刚写完“鹅”字,忽然听到“圣 旨到”,便搁笔迎旨。一旁正在练字的儿子王献之,趁父 亲离开之际,提笔补上了“池”字,一碑两字,父子合璧, 成了千古佳话。
尝至门生家
• 尝至门生家,见篚 几滑净,因书之, 真草相半。后为其 父误刮去之,门生 惊懊者累日。羲之 书为世所重,皆此 类也。每自称: “我书比种繇,当 抗行;比张芝草, 犹当雁行也。”曾 与人书云:“张芝 临池学书,池水尽 黑,使人耽之若是, 未必后之也。” • 还有一次,他到学生家去,看 见人家的篚木矮桌洁 净光滑, 就在上面写起字来,一半楷书, 一半草体。后来那位学生的父 亲无意中把这些字给刮去了, 他的学生懊悔了好几天。他的 书法在当时就很被世人看重, 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王羲 之 常自称;“我的书法和钟繇相 比,可以说不相上下;和张芝 的草书相比,也如同大雁排 行。” 又曾经写信给人说: “东汉张芝临池学写字,池水 都变成黑色,如果天下人象他 那样沉迷于书法,也不一定比 他差。”
• 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 • 羲之很喜欢服药颐养性情, 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 不喜欢在京城,刚到浙江, 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 便有终老于此的志向。会 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 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名 亦居焉。孙绰、李充等皆 士荟萃。谢安未做官时就 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 住在这里。还有孙绰、李 充等人,皆以文章盖世, 与羲之同好。尝与同志宴 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 他们都在这里建有住宅, 之自为序以申其志。 与王羲之情投意合。王羲 之曾和一样好友在会稽山 阴的兰亭宴集,并亲自作 序,来抒发自己的志向。
王 羲 之 以 书 换 鹅 图
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
• 他又曾经在蕺山看见一个 老妇人,拿着一把六角扇 • 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 在叫买。王羲之就在老妇 六角竹扇买之。羲之书其 人的六角扇上每面各写了 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 五个字。老妇人开始有些 色。因谓姥曰:“但言是 不高兴,王羲之于是对老 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 妇人说:“只要说是王右 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 军书写的,就可以卖得一 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 百钱了。”老妇人照此一 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 说,许多人都争着来买这 皆此类也。” 把扇子。 又一天,老妇人 又拿着一把扇子来,王羲 之笑而不答。王羲之的书 法被世人所推崇,就像这 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