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程
全国应用型人才培养工程项目(ATCP)体系表

广联达BIM模型搭建 工程计价相关知识
BIM建模师 工程计价
汽车类
二手车评估师
汽车构造 评估程序 价格评定与估算
二手车评估师
汽车营销师
汽车构造 市场营销策略 客服沟通技巧
汽车营销师
汽车维修工程师
汽车构造 维修保养常识
汽车维修工程师 汽车售后工程师
计算机类
软件开发工程师
数据库设计 程序开发
酒店市场部主管 酒店后勤部主管 酒店商务部主管
物流管理
Office办公软件 物流管理及仓储知识 物流规划与设计
物流管理体系概论 HSE管理体系 公共安全风险控制及应对 公共安全风险评估
公共安全项目经理 公共安全咨询顾问
物业管理
物业管理实务 物业管理条例 客服沟通技巧
微信网络营销师??
微信营销专员
市场营销
市场营销策划 客户关系管理 市场调查分析
市场营销 营销策划
服装类
服装陈列师
服装陈列技法 服装搭配技法
服装陈列师 店长 时尚买手
服装CAD工程师
服装CAD基础知识 服装CAD应用技术 服装款式图
服装CAD工程师
服装设计工程师
服装设计基础 服装效果图及系列设计
服装设计工程师
电工基础 PLC编程 组态软件
电气自动化技术员 电气自动化工程师
电气设计工程师
电气图识图 电气控制原理图设计 AutoCAD绘图能力
电气设计师 电气工程师
电子类
电子研发工程师
C语言 嵌入式开发与应用 电路基础 电子线路设计
电子研发工程师
土建类
建筑设计工程师
工程图标准 识图能力 建筑设计基础 ACAD工具包
“113”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一家庭化育人建设

山 东 化 工 收稿日期:2018-07-10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JG17DB410,JG17DB411):基于研究型教学理念的能源化工专业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型转型专业的改革与实践研究作者简介:贾松岩(1983—),男,辽宁沈阳人,副教授,博士。
“113”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家庭化育人建设贾松岩,李 雪,谢英鹏,孟 丹,申延明,高恩军(沈阳化工大学能源化学工程专业,辽宁沈阳110142)摘要:“113”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是沈阳化工大学基于“面向地方,服务辽宁,面向行业,服务全国”的发展思路所提出的建设规划。
“113”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简称“113”体系)包括教育目标的顶层设计,教育理念的认识与构建,以及培养工作展开的具体实施模式等。
创建“113”体系的目的是解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和培养得怎么样这三个关键问题。
家庭化、协同化、个性化的“三化”育人是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具体实施机制。
本文在介绍沈阳化工大学“113”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大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113”体系中的家庭化育人进行了分析与探讨,为后续推进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提出了参考思路。
关键词:“113”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果导向教育;CDIO;家庭化育人;教育改革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21X(2018)19-0152-021 “113”体系建设的时代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
当前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推进教育供给侧改革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有力举措[1]。
针对我国社会发展形势与辽宁省产业经济结构特点,沈阳化工大学结合自身特点提出了本科生培养应当基于“面向地方,服务辽宁,面向行业,服务全国”的发展思路进行建设,致力于培养出一批品德高尚、专业技能过硬、具有较强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沈阳化工大学将培养本科生的重点放在“应用”上,根本目的是化解就业供需不平衡,使本科生精准掌握行业所需技能,毕业后能够较快、较准地进入特定行业,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需求,最大限度地服务社会。
搭建实训平台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搭建实训平台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董九志杨建成刘薇【摘要】针对社会以及纺织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依托学校纺织特色,以教学体系改革和完善实训平台为基础,运用多个工程实践教学平台,通过阶梯式递进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为培养适应当前社会和纺织行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实践教学改革;实训平台;应用型人才;工程能力培养【基金项目】本文为天津工业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0-3-18)成果。
【作者简介】董九志(1981 ),男,天津静海人,天津工业大学讲师;研究方向:纺织机械设计;杨建成,刘薇,天津工业大学目前,国内高等学校教学中普遍存在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重视知识学习轻视应用技能培养的问题,导致大部分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动手能力差,工作能力不强,不能完全胜任自己承担工作的情况。
高等学校培养的学生类型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
天津工业大学第五次教学工作会议中明确指出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从学校的办学实际出发,提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学生培养战略。
为了落实学校的学生培养战略,针对社会要求高素质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文化基础,更看重综合能力,尤其是动手及创新能力的实际,机械工程学院从2007级本科生的教学计划开始增添了实训教学内容。
一、搭建实训平台的目的及意义在机械工程专业低年级学生金工实习教学的基础上,继续完善工程训练教学,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训练,增强纺织机械设计方向高年级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及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满足社会及纺织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二、实训平台建设与完善天津工业大学纺织机械教研室对机械工程专业纺织机械设计方向本科生实施三阶段工程训练模式,在依托学校工程教学实习训练中心平台的同时,分别搭建了校企合作实训教学平台和纺织机械典型机构拆装实训平台。
(一)工程教学实习训练中心平台。
随着社会以及纺织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天津工业大学对学生实践教学愈加重视,投入不断增大。
创新人才培养思路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思路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当今竞争激烈的时代,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为了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关键。
应用型人才作为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的重要力量,其培养模式的探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应用型人才,顾名思义,是指那些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工作中各种问题的人才。
他们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更拥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化,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
过去,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课堂上接受了大量的书本知识,但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却显得束手无策。
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迅速适应社会的需求,导致了人才与市场的脱节。
因此,创新人才培养思路,探索更加有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要实现应用型人才的有效培养,首先需要明确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应当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应用型人才为导向。
例如,在工程领域,培养目标可以设定为培养能够独立完成工程项目设计、施工和管理的专业人才;在医学领域,培养能够熟练进行临床诊疗和疾病预防的医学人才。
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环节。
课程体系应当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实现跨学科的融合。
一方面,要加强基础课程的教学,确保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要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
例如,可以开设实验课程、实习课程、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让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还应当引入企业的实际项目,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锻炼自己。
教学方法的创新也是至关重要的。
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应当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小组讨论教学法等。
案例教学法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让学生了解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方法;项目驱动教学法以具体的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小组讨论教学法则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工程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山东建筑大学为例

Re e r h o u tv tng pa t r s o p lc to o i n e a e t f s a c n c li a i te n f a p i a i n- r e t d t l n s o
e gn e i g: a esu y o h n o g Ja z u Unv ri n ie rn a cs t d fS a d n in h ie st y
ma d a d d v l p n tae y o u tv t a tr he i n v to n r ci e o o r e t a h n n n e eo me tsr t g f c lia i p t ns t n o a in a d p a tc fc u s e c i g ng e a d t e r fr n o sr ci n o e c i g ln s a d fr he c lia ig p te n fa p i ain- r・ n h eo m a d c n tu t fta h n i k n o mst u tv t atr s o p lc to - i o n o -
的创新与实践 、 教学环节 的改革 与建设 等方 面 , 进行了更加 广泛深入 的研究 与改革实践 , 形成 了适应社 会需要 的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 系。
关 键 词 : 水 排 水 工 程 ; 养 模 式 ; 用 型 人 才 给 培 应 中 图分 类号 :U 2 T B 文 献标 识码 : A
备、 以及经济 、 理 、 管 法律 等方 面 的知识 ¨。
1 存 在 的 问题
在传 统 的计 划 经 济模 式 下 , 强调 本 科 教育 必 须 专业对 口 , 毕业 后 即能 较快 适 应 专 业 岗 位 的业 务 要 求 。实践 教学 的 目的是检 验 理 论 教学 的结 果 , 学 使 生把 所学 的理论 、 识 、 法 、 想等 转化 为技术 、 知 方 思 能
关于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

关于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其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建设一直备受关注。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建设必须紧密结合,以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塑造出高质量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本文通过对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探讨如何更好地实现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目标,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1. 师资培养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这需要教育部门加大对培训和招聘的力度,吸引更多高水平的教育专家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从业人员加入到应用型本科教育中来。
学校也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提升,使他们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和实践经验,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2. 学生素质培养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
学校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性训练和项目实践,通过实践锻炼,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学校还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使他们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
3. 专业知识培养作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核心内容,专业知识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横向学科的知识。
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关于科学和技术的应用,以及对当前社会问题的解决能力。
通过跨学科的知识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二、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1. 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要具有科学性,即各门课程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在建设课程体系时,要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和专业之间的融合,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全面地了解相关知识和技能,并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
基于OBE理念下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基于OBE 理念下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周旭丹,郝晨瑶,王薇,鲍昱,张秋实(吉林农业大学,吉林长春130000)摘要:OBE 教育理念是目前国内外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其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目标是学生通过接受教育取得相应的学习成果。
针对当前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通过将OBE 教育理念融入风景园林专业的教学改革,系统阐述其内涵及意义,进而提出专业培养目标、教学实践改革方案及多元复合评价体系等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方法,以期为改革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体系的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成果导向教育;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教学成果评价理念并不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在相同的指导方式下实现被动教学,而是要求教育者根据每个学生的个人学习能力进行定制化教学体系和教学目标,从而实现每个个体的成果最大化,这就凸显出了OBE 教育理念的优越性和灵活性。
爱因斯坦指出,“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OBE 教育理念的核心就是要求利用这些“遗物”统筹解决学生们技能应用、综合素质、融会贯通的能力,以及文化内涵缺失的关键问题[11]。
具体到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即为在基本理论与应用实践的基础上解决实践创新能力的问题,解决实践拓展能力以及全面发展的职业素养能力提升问题。
OBE 教育理念不仅能充分展示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一种“教师———学生”双向促进的良性互动模式。
在OBE 教育理念的引导下,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和调整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关注学习成果的同时优化教学方法、不断革新教学结构、调整课程安排,并积极进行学习成果反馈,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1.2风景园林专业培养目标的设定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与传统的教育模式具有明显不同,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育投入模式都以“内容”作为驱动,而OBE 教育理念以“成果”为驱动,具有明显的指导性及可实践性,故而将其与风景园林专业教育改革相融合,符合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要求。
建设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建设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
我想到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尤其是具备现代化管理理念和技术的人才。
于是,方案的第一部分就这样诞生了:一、人才培养目标1.培养具备现代建设工程管理理念、熟悉国家相关政策法规、掌握工程技术、经济、管理等方面知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2.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在国内外建筑市场从事项目管理、咨询服务等工作的专业人才。
二、课程体系1.基础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学、计算机应用、外语等。
2.专业课程:建筑力学、建筑结构、建筑施工技术、工程经济、工程管理、合同管理等。
3.实践课程:认识实习、测量实习、施工实习、项目管理实习、毕业实习等。
三、实践教学环节1.实验教学:建筑力学实验、建筑结构实验、建筑材料实验、测量实验等。
2.校外实习:与建筑企业合作,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了解实际工程项目,提高实践能力。
3.创新实践: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评价体系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
2.考试成绩:期末考试、毕业考试等。
3.综合素质评价:包括道德品质、社会实践、团队协作、创新能力等。
五、国际化培养1.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
2.鼓励学生参加国际竞赛、交流活动,提高国际竞争力。
3.设立国际化课程,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六、持续改进1.定期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评估,根据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调整课程设置。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3.建立健全学生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学生需求,优化人才培养过程。
至此,一份完整的“建设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我脑海中形成。
我知道,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后续还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以适应行业发展的需求。
但至少,我已经为这份方案奠定了基础。
注意事项一:紧跟行业发展,更新课程内容想到建筑行业的技术和规范更新迅速,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内容也要紧跟行业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程
(一)建设基础
升本以来,我校逐步确立了“培养专业基础实、实践能力强、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简称“实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先后实施了“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工程教育”等人才培养改革措施,积极探索了“五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通过与企业共建师资队伍、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编制教学大纲、共同完成实践教学过程、联合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构建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企业、创业与专业相结合的产学研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建立了革命传统教育馆、孟二冬纪念馆、赛珍珠纪念馆、大学生创业园等特色文化育人平台。
(二)建设内容及措施
结合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践与地方院校转型发展新需求,深入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整体优化人才培养体系,科学制定多样化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努力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重点建设内容及相应措施如下:
1.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积极引入社会资源和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建立校校、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国际合作“五个协同”育人途径,完善产学研合作教育,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拓展国际合作教育,加强人才培养过程管理,经过五年建设,构建通识能力、专业能力、发展能力递进发展的能力培养体系;校企合作班达到25个;校企签订实质性合作协议的专业(群)覆盖率不低于85%,建设有较强示范性的产学研合作育人平台10个;构建创新创业课程、讲座、训练、竞赛、成果孵化“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打造创意、创新、创造、创业“四创联动”的实践平台(基地);巩固与美国卡斯尔顿州立大学、苏比利亚湖州立大学、韩国全州大学等已形成的合作培养模式,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的合作教育,建设期内达成学位项目3个,非学位项目7
个;初次就业率达到95%以上,专业对口就业率不低于85%,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满意;坚持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完善自我评估和质量监控体系,保障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2.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
按照“实基础、强能力、高素质”要求,构建“合格、优质、精品”三层次课程质量体系;构建含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综合拓展课程平台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鼓励教师优化重组课程教学内容,加入“创业必修”及“创业选修”课程模块,融入“社会责任感教育”教学内容,把职业元素和应用能力充分融入到教学之中,构建融学科、专业、产业、职业、创业、社会责任等课程为一体的课程体系;启动MOOCs和CDIO教学模式试点工作;改革课程成绩评价方式。
3.实施应用性毕设计业(论文)改革与质量标准。
应用性毕业设计(论文)时间根据专业教学情况适当提前,做到时间灵活,形式多样,类型多样;逐步制定应用性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标准。
4.积极构建与实施实习实训质量标准。
构建“岗证课对接”课程标准,明确实习内容;构建“项目驱动”质量标准,指导实习过程;构建“学习产出”考核标准,评价实习效果;构建实训室建设标准,优化实习条件;构建“融入式”校外基地建设标准,提供实习保障。
实现应用性专业实践学分不低于35%
的总体目标,校内外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工程中心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
5. 积极参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建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提升通道。
试行部分本科专业按学科大类招生与培养,并逐步推广实施。
(三)预期效果及示范推广
经过五年建设,科学构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在深度转型发展背景下,重点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多证书、双学位、工程化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构建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取得较好成绩,对地方高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具有参考价值。
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经验受到上级部门及社会各界的认可并在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乃至全国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中进行推广。
分年度预期效果(含主要成果、特色)
2016年
1.编制2016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在新版培养方案中构建分层次、分类别递进发展的能力培养体系,进一步优化“平台+模块”课程架构,形成合理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教学体系,其中理、经、管类专业实践学分(课时)达到总学分(课时)的30%以上,工学、艺术学类专业实践学分(课时)达到总学分(课时)的35%以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各教学环节,社会责任感教育在思政课教学内容中的比重明显增加,切实支撑实践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三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
2.修改《宿州学院实践教学小学期制实施办法(试行)》、《宿州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宿州学院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实施方案》等教学管理文件,网上志愿服务管理平台建成,运行效果良好。
创新创业实践、志愿者社会服务、文体竞赛活动等可依规定取得相应学分。
3.实施公共数学课程、公共思想政治课程考试改革,并取得初步成效。
4.信息技术类本科专业实施大类招生与培养,分别制定大类及分流阶段培养方案。
5.新建校企合作班不少于5个,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专业增加5-8个。
2017年
1.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取得阶段成效,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2.重点专业教学与实践平台、大学生创新创业与素质拓展综合平台建成,并运行良好。
3.建设省内有较强示范性的产学研合作育人平台3个以上。
4.建设校企合作班5个以上。
5.启动MOOCs和CDIO教学模式试点工作。
6.增加大类招生类别,继续探索相应培养模式。
7.实施本科生导师制。
8.达成国际合作办学学位项目2个,非学位合作项目3个。
2018年
1.建设校企合作班5个以上;
2.创意、创新、创造、创业“四创联动”实践平台(基地)建设取得阶段成效;
3.课程、讲座、训练、竞赛、成果孵化“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基本形成,并在实际运行中得到检验、修正。
4.完成应用性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标准制定工作。
5.新建校企合作班不少于5个,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专业增加5-8个。
6.达成国际合作办学学位项目1个,非学位合作项目3个。
2019年
1.固化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充分总结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的经验,优化改革方案,启动新一轮教学改革;
2.校内外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工程中心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实习实训相关质量标准确立并实施,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3.新建校企合作班不少于5个,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专业增加5个左右。
4.各专业核心课程(8-10门)建设取得成效。
2020年
1.建立完善的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良好,效果明显。
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5%以上,专业对口就业率不低于85%,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满意。
3.校企签订实质性合作协议的专业(群)覆盖率达85%以上;建成国内有一
定影响、省内有较强示范性的产学研合作育人平台10个以上。
4.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执行顺利,主辅修和双学位教育规模增加一倍以上。
5.建立起稳定的对外合作与交流渠道,进一步加强、拓宽与国内外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借鉴吸收国外应用型本科教育优质的教学方法、课程体系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扩大学校的知名度与办学影响力。
6.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宿州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7.学校人才培养的教学条件与资源建设水平处于全省同类院校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