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2

七年级科学下册2.1感觉世界2同步测试无答案新版浙教版

2.1感觉世界(2) 1.感受味道的感觉器官是舌,其感受器是____,其上有许多______细胞,能感受各种刺激,尤其对______的刺激特别敏感。 2.《论语》记载的“子在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中的“闻韶音”和“知肉味”分别属于人的 ( ) A.嗅觉和听觉 B.听觉和视觉 C.听觉和味觉 D.味觉和触觉 3.古人说:“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从科学观点来看,这种现象说明 ( ) A.人的嗅觉中枢不发达 B.人的嗅觉中枢易适应 C.人的嗅觉中枢不敏感 D.人的嗅觉中枢易破坏 4.公安部门通常利用警犬破案,这是利用了狗 ( ) A.敏锐的目光 B.敏捷的动作 C.发达的味觉 D.发达的嗅觉 5. 2012年“五一”期间,远在上海的表哥来做客,家里做了许多好吃的,特别是红烧肉,让小明闻了直流口水。嗅觉的形成部位是在 ( ) A.鼻腔 B.嗅神经 C.嗅觉感受器 D.大脑皮层的嗅觉中枢 6.煤气是生活中常用的一种燃料,它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为了安全,在煤气中添加一种有特殊气味的气体,一旦发生煤气泄漏,人很快就能闻到这种气味,及时排除危险,这是利用了人的 ( ) A.嗅觉 B.触觉 C.味觉 D.痛觉 7.酒鬼干不了品酒师的职业,是因为 ( ) A.酒鬼经常酗酒,味觉灵敏度降低了 B.酒鬼易喝醉而耽误工作 C.酒鬼贪酒从而会浪费酒 D.酒鬼醉酒后喜欢闹事 8.小明同学在家里喝汤时,舌头不小心被烫了一下,后来吃饭时感觉到饭菜一点味道也没有,其原因是 ( ) A.小明同学喜欢喝汤,不喜欢吃饭 B.小明同学在喝汤时烫伤了味蕾 C.这顿饭没有什么味道 D.汤味道太浓了 9.吃完糖以后马上吃橘子,可能会觉得只有酸味而没有甜味,下列解释较合理的是( ) A.吃了糖后各种味觉的灵敏度降低了

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及落后西方的原因

补充问题: 1. 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的原因 (1)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长期相对稳定的政治格局为科技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环境。 (2)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促进科技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不仅为科技进步奠定了基础,也对科技发展提出了要求。 (3)各民族间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加强,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4)教育和科举的发展促进了科技进步。 (5)中华民族具有勤劳、刻苦钻研、重视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富于智慧和创新精神。 (6)明清以前,中国历代统治者大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2. 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科技衰落,整体落后于西方的原因。 (1)根本原因是当时中国落后的社会生产关系和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地束缚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2)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 (3)中国封建统治者历来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清朝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的规模。压制了手工业的发展,不利于科学技术成果的产生和推广。 (4)明清统治者加强文化专制统治,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不利于自然科学的研究与发展。 (5)明清时期,欧洲的科技迅速发展。 3. 宋元时期科技的发展特点,对中国及世界历史发展进程有何影响。 特点:宋元科技具有开创性、开放性;继续领先于世界。 影响:科技发明应用于农业、手工业生产,促进生产力的提高;促进我国航海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明朝出现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和传播;促进欧洲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兴起。 4. 明清科技发展的特点。 传统的科学技术仍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出现《本草纲目》等几部综合性科技著作;西方科技开始传入中国。 中国不能产生,而西方能产生近代科技的原因? 中国:见2。 西方:①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物质基础和动力。 ②文艺复兴运动和资产阶级启蒙运动思想——思想基础。 ③资产阶级革命——政治保障。 ④工业革命的促进。 5. 古代科学技术成就与局限性给我们的启示: A. 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经济搞上去,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B. 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要重视人才,尊重人才,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要建立知识创新体系,鼓励知识创新。 C. 要充分认识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明确科学技术的作用。 D. 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明确在激烈的科技竞争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极其重要的。 E. 要全面行使国家职能,把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

当前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当前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现状及 未来趋势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312-E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当前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21世纪是科学技术全面发展和科学理性充分发展的世纪,世界科技革命开 始向更高的阶段迈进,新的科技浪潮正迎着新世纪的曙光蓄势待发。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特别是高技术的不断创新及其产业化,将对全球化的竞争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对世界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更加巨大而深刻的影响。社会产业结构、生产工具、劳动者素质等生产力要素和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都将发生新的革命性变化。 一、信息技术成为率先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各领域的先导技术,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时代 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将是信息密集程度的增加,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的发展,费用的迅速下降。计算机与通讯的结合,互联网,移动电话与卫星网络的发展,对人类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将产生极为巨大的影响。在信息储存方面,储存容量将稳定增长,集成技术将进一步发展。微机电系统技术对未来全球通讯系统的发展将可能有重大影响。 信息技术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是网络化。互联网的发展与计算机的发展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网络化与计算机对未来的教育(远程教育)、经济(如电子商务)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发展的另一趋势是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将来的发展趋势是每一项设备或用具中都安装有计算机,这些计算机是互联的,因此可以设想一个人在外面可以控制他的家用设备。 随着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比重将大大增加,也将促进以物质生产、物质服务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向以信息生产、信息服务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二、基因技术、蛋白质工程、空间利用、海洋开发以及新材料、新能源的发展将产生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 与生物学相关的技术将成为21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生物技术是有生命物质的工业应用技术,用于制造食物、药品或其他产品。生物技术中包括了传统生物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传统生物技术是人类应用发酵技术制造酱油,醋及酒等传统产品。而现代生物技术中的基因工程,或重组DNA(脱氧核糖核酸)技术,则可以广泛地用于药物及农业方面。人类基因组序列工作框架图的绘就,直接引发了基因革命的新冲击波。基因革命在21世纪有望通过改变物质生产方式而重塑全球经济。 在21世纪,绿色科技成为未来科技为社会服务的基本方向,也是人类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绿色科技强调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综合利用、保护和增值,强调发展清洁生产技术和无污染的绿色产品,提倡文明、科学的消费和生活方式。 国际能源技术发展的趋势将较少地依靠单一能源而更多地依靠多种能源。影响未来能源结构的最大不确定因素是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氧化氮,臭氧、甲烷)所造成的全球气温的升高。长期能源战略侧重于能源结构的调整。未来的能源结构将主要依靠二种不含碳的一次能源结构。能源技术发展方向的第二个方面是节能。节能技术的发展反映在各个领域,一是改进结构,比如在房屋建筑中使用绝缘材料以促进电力的有效利用,二是改进使用油及天然气的机器以提高燃料的使用效率。

七年级科学下册第2章第1节感觉世界教案

第1节感觉世界 1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人的皮肤的中有四种感受器,分别具有:触觉、热觉、冷觉、痛觉等功能。 2、让学生知道人体的鼻具有嗅觉功能及嗅觉的形成过程,及人嗅觉的特点 3、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对人体对环境的各种感觉的事实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懂得用实验和归纳的方法来研究人体的各种感觉 2学情分析 本节是本章第一节内容,结合本章内容来看,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认识人类的各种感觉,感知周围的运动和变化环境。学生能够说出各种感觉器官对应感受到的不同环境刺激,从人的感觉为主线展开学习,便于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历,加深学习记忆。 3重点难点 1.如何设计实验让学生认识皮肤的四种感受器及四种感觉的形成 2.让学生理解鼻腔不是形成嗅的器官,形成嗅觉的部位是在大脑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人的皮肤的中有四种感受器,分别具有:触觉、热觉、冷觉、痛觉等功能。 学时重点 认识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和对应的感觉,了解人的皮肤的中有四种感受器,分别具有:触觉、热觉、冷觉、痛觉等功能。 学时难点 认识到人多感觉不是在感觉器官中形成的,而是在大脑中形成。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以导激活学】 一、人体对环境的感觉 【问】你现在坐在教室里面感觉到了什么呢?是用什么来感觉的? 【答】声音、光线、温度、呼吸、空间位置…… 走近一个学生,做要打他的姿势,他躲避了。 自然环境在不停地发生着变化,我们要不停地感觉这个世界,然后做出反应,以至于能更好地生存下去:如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感知温度,增减衣服。

讨论:根据日常生活经验讨论人体还具有哪些感觉?是用身体的哪些结构来感觉的? 看图讨论:出示教材图1-1“人的感觉”让学生分组讨论 图片中的人感觉到了什么? 分别是用人体的哪一结构或器官来感觉的? 如果图中的人是你,你会有什么相应的反应? 可能的答案:1、听音乐的人感觉到优美的音乐,是用耳来感觉的,我的反应是:心情舒畅…… 2、闻花的人能感觉到花的香味,是用鼻来感觉的。我的反应是:花真香,开心…… 总结:人体能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或感受器去感觉外界的各种刺激,并作出相应在的反应。 思考1:以吃棒棒糖的人为例:是不是任何人都会有与你一样的感觉?是不是你吃什么东西都会有相同的感觉? 2、以听音乐的人为例:是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同一首歌?你是不是喜欢每一种类型的歌曲? 3、不同的人对同一种环境刺激的感觉是否完全一样? 4、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下,对同一种刺激是否会产生相同的感觉和反应?请你举例说明。讨论:1、你最喜欢和最讨厌的环境刺激分别是什么? 2、你认为图中的小明戴着耳欣赏音乐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音乐可以听得更清楚;可能会影响别人的学生和生活。 总结:人类有各种不同的感官和感受器,能感受各种刺激,产生各种不同的感觉。 活动2【讲授】【多元立体学】 二,皮肤的感觉功能 回顾皮肤的结构:表皮、真皮、皮下组织。各层分别分布有哪些组织?有些什么功能?(上皮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肌肉组织) 思考:图中拿冰块的人,感觉冷觉的结构是皮肤的什么结构? 设问:你是否知道冷觉是怎么形成的呢?根据皮肤你结构你认为人的皮肤还具有哪些感觉功能?分别由什么结构来完成? 可能的答案:热觉、触觉、痛觉…… ,皮肤的触觉

中国领先世界的先进技术

中国领先世界的先进技术 1、激光技术。我国激光技术世界第一,领先全世界100年(上市公司大族激光)。 2、反卫星武器技术。我国已经发明寄生虫卫星(简称寄生星)多年。现在开始向美国的一颗商业卫星部署寄生星。寄生星只有中国才有,世界任何国家都没有研制出来。是我国镇国之宝(上市公司中国卫星) 3、巨型水电站建设技术。我国建设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代表世界水电技术的最高水平(长江电力) 4、航空母舰是我国发明的。当时为了保密,没有向全世界公布。 5、常规潜艇技术,超越俄罗斯,无法被探测。 6、航天技术,长征系列火箭,太空舱,月球登陆车。 7、IGCC,煤电热联产技术,包括煤制气,煤制油技术,以及正在成熟的合成气燃气轮机。 8、高速铁路技术,引进德国、法国、日本、英国技术,根据中国地理现状以及50年铁路建设经验,进行改进,已经是全球第一的水平。 9、量子通信,下一代通信模式,全球独此一家,已经在合肥建有全球唯一的城域示范,任何手段都无法窃听这种通信模式,怀疑在北斗二代上也有应用。10、超级稻及其他农作物杂交技术。超级稻被西方世界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上市公司隆平高科)。 11、陶瓷技术。陶瓷技术是我国传统的领先技术,已领先西方世界50年。 12、建桥技术。我国是造桥王国,有“世界桥梁博物馆”的美称。杭州湾跨海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桥,也是世界跨度最大的桥(桥梁建筑霸主中国中铁)。 13、高原铁路建设技术。青藏铁路是世界高原铁路技术难度最大的技术(世界唯一高原铁路施工商中国中铁)。 14、排灌机技术。安装在骆马湖的抽水机直径8米,计划再安装直径12米的机器。代表世界最高水平。西方媒体称再过20年也造不出比中国更先进的设备。 15、智能机器人技术。我国的水下螃蟹系统,是世界独有的。 16 、打水井技术。我国在西北能打世界最深的水井。 17、丝绸技术。丝绸是我国的传统技术。现在仍然世界领先。 18、治理沙漠技术。我国治理沙漠技术世界领先。 19、防治人畜瘟疫技术。我国在50--60年代已经基本消灭人畜瘟疫,当时和现在都是世界最高水平。 20、防治SAS病技术猪流感疫苗技术。我国防治SAS病技术世界第一水平。 21、汽车发动机技术世界一流(比亚迪)。 22、治疗性乙肝疫苗技术,世界唯一(重庆啤酒下属子公司)。 23、太阳能发电技术,世界领先,包括零排放冶炼多晶硅技术,代表公司,无锡尚德。 24、生物燃料技术,包括秸秆生产乙醇、丁醇,节约粮食,拓宽能源应用范围。 25、常温中低速磁悬浮地铁,已经批准在北京和深圳开建,比普通地铁节能3倍,更安静,更安全,更能适合复杂地况,将来地铁建设可能不需要象普通地铁那样要求严格的工况标准。

三年级科学集体备课

三年级下册科学单元集体备课 第一单元常见的力 一、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本单元学习,让学生明白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它存在于我们周围,有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万有引力;有物体之间相互接触而形成的摩擦力;有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弹力;有基本粒子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核力……这些无处不在的力,每时每刻都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和关注。 2、让学生能根据自己日常生活的经验,对各种力的现象进行解释,但是他们还不能通过比较科学地、积极地探究各种力的现象来认识力。 3、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物质世界中的具体内容标准:知道推和拉可以使物体的运动发生变化,推和拉都是力,力有大小和方向;知道弹力、摩擦力等生活中常见的力;探究怎样才能让天平和杠杆保持平衡;探究磁铁的方向特性,磁铁的两极,以及磁铁间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规律 二、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对生活中有关力的现象进行探究,让他们对力的各种现象有一个亲历的活动,探究科学的秘密,体验成功的乐趣。 2、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 3、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绘制简单图表;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将探究的结果与假设相比较。 三、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本册科学教科书的第一单元,学生在第一册《科学》学习的基础上,转承到本册教学内容上。小学生经历了第一册《科学》学习,对科学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本单元在“制作能力”、“猜想与假设”、“表达与交流”等科学探究方面,延续了第一册教科书的培养要素,进行了有效的深入。在“利用证据、逻辑推理及想象建立假设”、“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等科学探究方面,本单元给学生搭建一个操作的平台,在科学探究的构建逻辑上,体现了一个上升的趋势。因此本单元的总体地位体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目的使学生逐步加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 四、主要内容: 本单元包括六课内容,分别是《小车的运动》、《玩滑梯的启示》、《跷跷板》、《指南针》《弹簧的学问》、《有趣的磁铁》。主要研究推力和拉力、摩擦力、弹力、磁力等有关力的内容。 五、教学建议: 本单元的科学探究主要侧重于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制作简易科学模型;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侧重于养成想知道、爱提问的好习惯,培养乐于与他人合作与交流的情感。 本单元课与课之间存在着紧密地联系,《小车的运动》主要让学生通过设计控制变量的探究实验,体会生活中的推力和拉力,理解力的大小和方向,以此为生发点和生长基演化出探究摩擦力的《玩滑梯的启示》,探究弹力的《弹簧的学问》,探究磁力的《有趣的磁铁》等课题。同时,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根据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把本单元的各课活动内容定位在“游戏”的范畴之内,因此又衍化出《跷跷板》、《指南针》两个课例,引导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发现各种力的显著特征,通过设计改变变量的探究实验寻找各种力规律性的变化。 六、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小车的运动》 第二课时《鞋底花纹的启示》 第三课时《跷跷板》 第四课时《弹簧里的学问》 第五课时《有趣的磁铁》

最新浙教版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感觉世界 1、人的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和热觉,其中冷觉和热觉又 可统称为冷热觉。 2、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 4、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 嗅觉的特点:①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5、舌头表面的每个味蕾上都有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 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6 7。 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2、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3、在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 第三节耳和听觉 1、耳的结构:①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 ②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咽鼓管; ③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2、耳的主要功能:听觉和保持身体平衡。位觉感受器在前庭和半规管中(解释晕船、晕车现象)。 3、听觉产生过程: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听小骨(将声波扩大并传导)→耳蜗(接受刺激、产生信息)→听神经(传导信息)→大脑(产生听觉)。 4、遇到巨大的响声时,迅速张嘴,捂紧双耳是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避免鼓膜被震破。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声音的高低(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响度--声音的强弱(振动幅度越大、离声源越近,响度就越大) 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方法有关) 6、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Hz)。人的发声频率大约在65赫兹到1100赫兹之间;听觉频率大约在20赫兹到20000赫兹之间。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叫做超声波,低于20赫兹的声波叫做次声波。 第四节光和颜色 1、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如太阳、燃烧着的蜡烛、开着的电视的屏幕、萤火虫等。 2、光的传播特点: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①小孔成像 ②影子的形成③月食、日食④步枪瞄准、列队排整齐)。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3×108m/s),空气中次之。光年是长度单位。1光年=3×108米/秒×365×24×3600秒=9.4608×1015米。 3、光的色散:白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彩色光带中颜色的顺序:红、橙、黄、绿、蓝、靛、紫。其中紫色光的折射角最大,红光最小。所以白光是复色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多种单色光混合而成。

中国领先世界的三大技术 有此后盾可傲视全球

中国领先世界的三大技术有此后盾可傲视全球2013-4-22 11:27 来源:战略论坛评论 1 条【字体:大中小】 (一)近来,中国有三大技术突破领先世界一是3D打印技术。所谓3D打印技术实际是由计算机控制的依照3D设计图纸直接“打印”出零部件的技术。据介绍,传统的制作方式是“去除型”,如锻造切割制造技术,是在毛坯基础上将多余的材料切割下来;而3D打印则是“增材型”,采取叠加技术,层层粘贴,直至完成所要的部件。这种方法,一是快,二是省,三是精密。据介绍,近年来,中国军事科技之所以突飞猛进,以先进战机为代表的各种尖端武器密集亮相,与中国掌握爆出了领先世界的3D打印技术有绝大关系。 二是激光制造技术。3D打印加激光切割、打磨,可以使部件完美无缺。据介绍,早在2000年前后,中航激光技术团队就已开始投入“3D激光焊接快速成型技术”研发,解决了多项世界技术难题、生产出结构复杂、尺寸达到4米量级、性能满足主承力结构要求的产品。 目前,中国已具备了使用激光成形超过12平方米的复杂钛合金构件的技术和能力,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掌握激光成形钛合金大型主承力构件制造、应用的国家。在解决了材料变形和缺陷控制的难题后,中国生产的钛合金结构部件迅速成为中国航空力量的一项独特优势,目前,中国先进战机上的钛合金构件所占比例已超过20%。 中国民用航空制造业也开始应用这一技术。在西北工业大学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下设的激光制造工程中心,通过激光立体成型技术为将于2014年投产、2016年投入运营的国产客机C-919制造了钛合金翼梁,长度超过5米。除制造外,这些部件即使出现问题,也可以使用同样的技术进行修复,而无需重新制造,这将可以节省大量用于更换受损部件的费用。凭借激光钛合金成形技术,中国在航空材料科学领域第一次走在了世界先进水平的前列,正因为如此,今年1月18日,国务院向“飞机钛合金大型复杂整体构件激光成形技术”颁发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据介绍,中国激光制造技术的成功应该归功于29岁就成为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最年轻的研究员林学春及其于2005年带头创建的“全固态光源实验室”。在他的带领下,实验室

近代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 学案

[循框图——理清主要史实] [背术语——规范答题用语] 1.文艺复兴时期,哥白尼提出“日心说”,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伽利略开创了近代科学,为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17世纪,牛顿创立的经典力学体系,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20世纪,量子论和相对论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2.19世纪中叶,达尔文进化论的提出,打破了神学禁锢,使生物学走上了科学的道路。 3.随着世界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世界文学艺术空前繁荣。不同领域的文学艺术家们用各自独特的表现形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宝贵财富,表达了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课题四十三近代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 一、物理学的重大进展 (一)经典力学 1.背景 (1)文艺复兴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也对科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2)伽利略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等物理学定律,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为后来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标志:1687年,牛顿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提出了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等。 3.意义:形成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的经典力学体系。对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性意义。 (二)相对论和量子论

项目相对论量子论 背景19世纪,经典力学面临挑战(1)人们对物质的认识深入到原子内部 (2)微观的粒子运动不能用经典力学的理论来说明 标志20世纪初,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提出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 成就包括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1)爱因斯坦利用量子理论成功解释光电效应 (2)玻尔提出有关原子的量子理论 意义(1)否定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深刻揭 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2)将经典力学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 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高度 (1)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革 命性的进步。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 代物理学的基础 (2)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认识 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联] 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推翻了教会神学的理论基础“地心说”,改变了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开创了自然科学向前迈进的新时代。 [注]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基本属性。 [辩] 相对论与牛顿力学的关系 相对论只否定了绝对时空观,没有否定整个牛顿力学。牛顿力学是相对论力学在低速状态下的一个特例。牛顿力学是整个力学的基础,牛顿所创造的概念,至今仍指导着我们的物理学思想。 二、生物进化论 1.背景 (1)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冲击了基督教神学。 (2)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相继发生,拓宽了人们的视野。 (3)细胞学说、拉马克早期生物进化思想等生物学知识的积累。 2.标志: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一书。 3.内容

中国工业排名世界第一的前20个项目

中国工业排名世界第一的前20個项目 中国工业排名世界第一的前20個项目 (2014年初統計) 2010年,中国工业生产能力就已超过了美国,成为全球制造第一大国。2013年底,在世界500种主要工业品中,中国有220种产品产量位居全球第一。如果我们要把中国排名第一的所有工业品都罗列出来,那将是让人眼花缭乱且不胜其赘的一大串名单。现在就让我们看看中国排名第一的前20个主要工业产品情况: 1.生铁2013年中国的生铁产量为6.58亿吨,排名世界第一,占全球总产量的59%;与1978年中国生铁产量3479万吨相比,增长了17.9倍,翻了将近9番。 2.煤炭2013年中国煤炭产量为36.6亿吨,为全球最大产煤国,产量占到全球总产量的一半;为1978年 6.1亿吨的6.6倍。 3.粗钢2013年中国的粗钢产量为 7.17亿吨,占全球15.5亿吨粗钢产量的46.3%,排名世界第一,超过第2至第20名的总和;与1978年的3178万吨相比,增长了21.6倍,翻了10番半。 4.造船2013年,中国的造船完工量6021万吨,虽然受全球主要是欧美市场萎缩的影响比上年下降21.4%,但仍位居世界第一位,占到世界总造船量的41%。中国造船 5.水泥2013年中国水泥产量为21.84亿吨,排名世

界第一,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60%以上;是1978年6524万吨的33.5倍。 6.电解铝中国的电解铝产量为1988.3万吨,排名世界第一,占世界总产量的65%以上。7.化肥2013年中国化肥产量6840万吨,是世界最大化肥生产国,占世界总产量的35%;是1978年869.3万吨的7.9倍。8.化纤2013年化纤产量7939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70%;平板玻璃产量7.14亿重量箱,超过世界总产量的50%;工程机械销售总额达590亿美元,占世界总量的43%。9.汽车2013年中国汽车产量1927.18万辆,连续四年蝉联世界第一,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25%,稳坐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大国的宝座;是1978年14.91万辆的129.25倍。10.彩电2013年中国的彩电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占全球出货量的比重达到48.8%。彩电装配 11.手机2013年中国的手机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占全球出货量的比重达到70.6%。12.集成电路2013 年中国的集成电路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占全球出货量的比重达到90.6%。13.黄金更有趣的是,随着黄金投资热在中国兴起,2010年中国还生产了340吨黄金,排名世界第一。14.贸易总额2013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为3.87万亿美元,超过了美国的3.82万亿美元,首次成为世界第一大进出口贸易国,与1978年的167.6亿美元相比,增长了惊人的230倍。15.科技人力资源截至2009

三年级科学长作业

三年级科学长作业计划 双沟中心小学白慧芳一、指导思想: 教会学生如何观察、实验,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勇于探究的意识和科学探究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作业目的: 知识: 1、了解植物和动物的生命特征。 2、了解不同物资材料的不同特性。 3、了解空气和水的不同特性。 能力: 1、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分析能力。 2、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验设计能力等 3、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搜集资料的能力。 三、作业类型: 观察报告、实验设计、动手操作,资料收集。 四、作业次数: 7次. 五、作业安排 六、作业具体内容:

一、走近植物世界。 (一)观察报告。 1、观察大树。 观察要求: (1)写出观察时间、地点。 (2)要按照观察的顺序来记录。 (3)最好能贴上收集到的实物标本。 2、观察狗尾巴草。 (1)用简笔画画出它的样子。 (2)比较你观察到的大树和小草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记录在维恩图中。)3、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 (1)用简图把它们画出来。 (2)比较水葫芦和金鱼藻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记录在维恩图中。) 4、观察树叶。 (1)捡拾同一棵树上的落叶和新鲜树叶各一个。 (2)画出它们相同的结构。 (3)比较新鲜的叶和落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4)用测量的方法比较同一种树的树叶,观察记录植物发生的变化。 5、教室的周围生长了哪些植物?详细描述其中的一种自己感兴趣的植物。(二)资料收集: 世界上有很多奇特的植物,你能说出两种吗?并介绍一下它们哪些方面比较奇特。 二、走近动物世界。 (一)关于蜗牛的观察报告。 1、每小组饲养蜗牛两只。 2、借助放大镜观察蜗牛的身体。 (1)、画下来,并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2)、用小棒或铅笔轻触蜗牛的身体,观察蜗牛会有怎么样的反应。

北师大版七上第23课《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教案1[教案设计].doc

第23课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教学设计2 所属学科或领域:历史 适于的学段/年级: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1.教材分析 木课是木册书笫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屮的一课。众所周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上承秦汉,在数学,农学和地理学等方面的成就皆超过前代,并为隋唐时期我国科学技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因而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木课共分三个子目,即祖冲z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郦道元和《水经注》。分别介绍了这一时期数学,农学和地理学方瓯的成就。本课的重点在于通过学习,使学生感知,体会古代科学家们对科学不懈追求的精神,并认识到科学研究及学习中都需要求实的态度。勤奋的精神和亲身的实践,使学生形成勇于实践和探究的正确的学习态度。难点是分析三位科学家取得成就的共同因索,使学生认识刻苦钻研和实践的重要性。 %1.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处于向青年过渡的转型期,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求实性与想彖性共具,他们崇尚亲自发现世界,解释世界,同时他们的的认知水平,独立探究意识及逻辑?推理的能力均行待正确引导。 通过将近一个学期的学习,初一学生已对课改理念有了一定的认识,具备了一定的查阅资料,处理信息,小组合作探究,阅读普及性的历史读物等能力,对于圆周率,物候,屮国主要的名川大河等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与木课有关的资料也很容易通过网络或图书资料杳阅到,因而学生的白主学习有一定的基础。 %1.课稈标准 知识与能力: 学生能叙述祖冲Z推算圆周率的史实,知道《水经注》,《齐民要术》是中国古代地理学,农学领域的重要著作。 过程与方法: 学生能制作三国两晋南北朝科技成就表格;讨论“祖冲Z,贾思勰和郦道元为什么能在科学的道路上取得成功?” 悄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木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增强民族自豪感并学习这些古代著名科学家注意实践,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

中国古代度量衡领先世界

中国古代度量衡领先世界 1、最早的度量衡器具商代骨尺 河南安阳出土的商代(公元前1600~前1046年)骨尺是目前中国所见最早的测长工具。出土的商代骨尺的长度分别为16.95、15.78、15.8厘米,相当于中等身高者伸开拇指与食指之间的距离,是商代一尺长度之参考。尺面十等分刻度线表示寸,而寸再十等分为分。 布手知尺的原型商代骨尺 图1布手知尺的原型商代骨尺 2、记载最早的度量衡标准器栗氏量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11年)齐国制造的标准量器“栗氏量”,可谓应用了当时数学、物理学以及冶金等方面的最新成就而制造。栗氏量器已不存,但《考工记》中对栗氏量作了详细的叙述:“栗氏为量,改煎金锡则不耗,不耗然后权之,权之然后准之,准之然后量之,量之以为鬴〔fu釜〕,深尺,内方尺而圜其外,其实一鬴。其臀一寸,其实一豆。其耳三寸,其实一升。重一钧。其声中黄钟之宫。概而不税。其铭曰:‘时文思索,允臻其极,嘉量既成,以观四国,永启厥后,兹器维则’。” 这段文字简要地阐述了制造标准量器的技术要求:铜量铸作的工艺过程、量器的形制、各器的规格、尺寸、容积以及校准的方法等。“金锡”是指青铜,即铜和锡的合金。古代度量衡器多用青铜制造。

青铜冶炼精纯之后,便可以铸成量器。 栗氏量包括鬴、豆、升三量,鬴是主体,呈圆筒形,深一尺,底面是边长为一尺的正方形外接圆。圈足深一寸,容一豆;两侧有耳,深三寸,容一升,即“以度审容”。 栗氏量不仅有尺度、有容积,还要求有一定的重量,即“重一钧”,这样便可以从一件器物上得到度量衡三个单位的量值。根据《考工记》记载,第一步“权之”,把铜锡金属按比例熔炼成青铜合金,用天平称出它的重量m;第二步“准之”,用排水法求得青铜合金的体积v,从m和v可以求出其密度ρ(ρ=m/v);第三步“量之”,根据设计要求做出一定容量的量器模型,同样用排水法求得模型本身的体积。体积乘以密度则为此金属量器的重量。如果容量不符合设计要求,可以调节模型的厚薄,然后用模型翻砂成型,经过浇铸,修整成器,使它达到设计要求。这种用水来测定物质比重的方法与阿基米德所用方法同出一理,可是中国劳动人民用这种方法却比阿基米德至少早了一百多年。 3、现存最早的以度审容的标准量器商鞅方升 商鞅方升在公元前344年设计制造,现藏上海博物馆。由于栗氏量已失传,商鞅方升是现存最早“以度审容”的标准量器。 现存最早的以度审容的标准器商鞅方升 图2现存最早的以度审容的标准器商鞅方升 商鞅方升内口长12.4774厘米,宽6.9742厘米,深2.323厘米,

当前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当前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21世纪是科学技术全面发展和科学理性充分发展的世纪,世界科技革命开始向更高的阶段迈进,新的科技浪潮正迎着新世纪的曙光蓄势待发。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特别是高技术的不断创新及其产业化,将对全球化的竞争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对世界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产生更加巨大而深刻的影响。社会产业结构、生产工具、劳动者素质等生产力要素和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都将发生新的革命性变化。 一、信息技术成为率先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各领域的先导技术,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时代 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将是信息密集程度的增加,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的发展,费用的迅速下降。计算机与通讯的结合,互联网,移动电话与卫星网络的发展,对人类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将产生极为巨大的影响。在信息储存方面,储存容量将稳定增长,集成技术将进一步发展。微机电系统技术对未来全球通讯系统的发展将可能有重大影响。 信息技术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是网络化。互联网的发展与计算机的发展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网络化与计算机对未来的教育(远程教育)、经济(如电子商务)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发展的另一趋势是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将来的发展趋势是每一项设备或用具中都安装有计算机,这些计算机是互联的,因此可以设想一个人在外面可以控制他的家用设备。 随着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的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比重将大大增加,也将促进以物质生产、物质服务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向以信息生产、信息服务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二、基因技术、蛋白质工程、空间利用、海洋开发以及新材料、新能源的发展将产生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 与生物学相关的技术将成为21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生物技术是有生命物质的工业应 用技术,用于制造食物、药品或其他产品。生物技术中包括了传统生物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传统生物技术是人类应用发酵技术制造酱油,醋及酒等传统产品。而现代生物技术中的基因工程,或重组DNA(脱氧核糖核酸)技术,则可以广泛地用于药物及农业方面。人类基因组 序列工作框架图的绘就,直接引发了基因革命的新冲击波。基因革命在21世纪有望通过改 变物质生产方式而重塑全球经济。 在21世纪,绿色科技成为未来科技为社会服务的基本方向,也是人类走向可持续发展 道路的必然选择。绿色科技强调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综合利用、保护和增值,强调发展清洁生产技术和无污染的绿色产品,提倡文明、科学的消费和生活方式。 国际能源技术发展的趋势将较少地依靠单一能源而更多地依靠多种能源。影响未来能源结构的最大不确定因素是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氧化氮,臭氧、甲烷)所造成的全球气温的升高。长期能源战略侧重于能源结构的调整。未来的能源结构将主要依靠二种不含碳的一次能源结构。能源技术发展方向的第二个方面是节能。节能技术的发展反映在各个领域,一是改进结构,比如在房屋建筑中使用绝缘材料以促进电力的有效利用,二是改进使用油及天然气的机器以提高燃料的使用效率。 纳米技术具有彻底改变物质生产方式的巨大潜能。它有可能在新世纪引发一场新的产业革命。同时,柔性生产正以全球规模兴起。柔性生产系统不仅具有硬件生产系统的特征,更主要的是具有软件组织系统的特征。 三、科学技术一体化以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日益交融成为科技发展主流 科学技术发展具有交叉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特征。学科间、门类间的交叉与融合是普遍现象;科学技术系统、人类社会系统、全球经济系统、生态系统、生命系统、脑与神经系统,地球系统等都是多元化、多层次、综合的复杂大系统;科学技术研究的对象,理论与方法、应用目标与转化形式等均呈现多样化特征。在21世纪,科学技术有能力逐渐攻克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一系列极其复杂的难题。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目录 摘要 (3) 1.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 (4) 1.1科学技术成为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的主导力量 (4) 1.2科学技术向应用转化速度不断加快,科 技成果产业化周期大大缩短 (4) 1.3科学的交叉融合和技术的集成,导致重 大的创新突破,孕育了新的科学和技术革命 (5) 1.4科技全球化深刻改变了科学研究的传统 组织结构和方式,使得科技资源在全球范围 内的融合和有效配置 (5) 2.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新趋势 (5) 2.1信息技术成为先导技术,世界正在进入 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新经济时代 (5) 2.2高新技术成为现代生产力中最活跃,最 重要的因素 (6) 2.3科学发展的综合化趋势 (6) 2.4科技交流的国际化 (7) 3.结束语 (8)

参考文献 (7)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摘要:当今时代,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极大的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改变了人类生活的面貌。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不少学者称之为"第三次技术革命",以表明其划时代的意义或用"知识爆炸"来形容现代科技发展的高速度。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与人类社会的紧密结合,人们也开始思考关于科技发展的哲学命题:例如科学技术的本质问题、科技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科技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科技与人的自身关系问题等等。同时,科学技术本身也呈现出了超越以往时代的特点。

关键词:科学技术人类社会发展 1.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 20世纪是科学技术空前辉煌的世纪,人类创造了历史上最为巨大的科学成就和物质财富。这些成就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式及质量,同时也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思维观念和对世界的认识,改变并继续改变着世界的面貌,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纵观20世纪中叶以来50多年间,科学技术发展大致经历了6次大变革。 表1 20世纪现代科技经历的6次变革 上表显示出了20世纪总体上世界科技发展的特点: 1.1科学技术成为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量子理论促进了集成电路计算机的发展,奠定了信息产业的发展;相对论和原子核裂变原理形成了核技术和核能工业;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成就发展了生物技术和生物产业。 1.2科学技术向应用转化速度不断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周期大大缩短 19世纪贝尔发明电话,掀开了人类通讯史从此一个全新的篇章。但相比电

祝小平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下册§2.1.1感觉世界导学案

七年级(下)科学 编号:020101 主备:祝小平 使用时间: 2014年3月11日 姓名: 1 七年级科学下册§2.1.1感觉世界 导学案 【学习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实现以下目标: 1、说出人的感觉的产生; 2、例举人体的主要感觉器官及功能; 3、了解皮肤的感觉及形成过程; 【教学重难点】例举人体的主要感觉器官及功能; 【学习感悟】你的感觉是你的大脑与你周围世界的联系。没有感觉,你就听不到音乐,也闻不到在厨房里做饭时的香味。你无法感受房间里的空气是湿热的,还是冰冷的。你也看不到这本书,甚至翻书时也感觉不到。 【课前预学、课中交流】 1、分析书本P43活动中的情境,完成书本中相关的要求,并归纳出人的感觉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感觉。这些感觉是怎么产生的?请完成下图。 刺激→ 信息经神经传送到大脑 功能: 功能: 2、分析我们所具有的各种感觉,分别运用了我们的哪些器官进行获得的呢?在我们上课的过程中,我们主要运用了哪些“感受器”来“感受”哪些信息? ★3、人的感觉会受到酒精、药物等的影响。酒精会影响人们的 ,有些药物会影响人们的 ,尤其是大脑。所以,酒后不开车;有些药物服用以后,也不能立即驾驶机动车。 请阅读《酒后不能驾车》,给我们讲讲什么是“酒后驾车”,“醉酒驾车”,举例酒喝多了,对人什么影响,对开车有什么影响,我们应该怎么做。 ★4、探究提出问题1:皮肤能感受到哪些信息?(皮肤能感受到哪些刺激?) 猜 想:冷热感、软硬感、疼痛感、压力感。 设计实验:被实验者戴上眼罩,另一同学取物品给他触摸。说出物体的形状、大小、表面的粗糙程度、材料、及物品的冷热程度等。 收集证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释) 结 论:人体皮肤上有丰富的神经细胞,能感受到丰富的感觉,如有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中国领先世界的先进技术

. . 中国领先世界的先进技术 1、激光技术。我国激光技术世界第一,领先全世界100年(上市公司大族激光)。 2、反卫星武器技术。我国已经发明寄生虫卫星(简称寄生星)多年。现在开始向美国的一颗商业卫星部署寄生星。寄生星只有中国才有,世界任何国家都没有研制出来。是我国镇国之宝(上市公司中国卫星) 3、巨型水电站建设技术。我国建设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代表世界水电技术的最高水平(长江电力) 4、航空母舰是我国发明的。当时为了保密,没有向全世界公布。 5、常规潜艇技术,超越俄罗斯,无法被探测。 6、航天技术,长征系列火箭,太空舱,月球登陆车。 7、IGCC,煤电热联产技术,包括煤制气,煤制油技术,以及正在成熟的合成气燃气轮机。 8、高速铁路技术,引进德国、法国、日本、英国技术,根据中国地理现状以及50年铁路建设经验,进行改进,已经是全球第一的水平。 9、量子通信,下一代通信模式,全球独此一家,已经在合肥建有全球唯一的城域示范,任何手段都无法窃听这种通信模式,怀疑在北斗二代上也有应用。10、超级稻及其他农作物杂交技术。超级稻被西方世界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上市公司隆平高科)。 11、陶瓷技术。陶瓷技术是我国传统的领先技术,已领先西方世界50年。 12、建桥技术。我国是造桥王国,有“世界桥梁博物馆”的美称。杭州湾跨海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桥,也是世界跨度最大的桥(桥梁建筑霸主中国中铁)。 13、高原铁路建设技术。青藏铁路是世界高原铁路技术难度最大的技术(世界唯一高原铁路施工商中国中铁)。 14、排灌机技术。安装在骆马湖的抽水机直径8米,计划再安装直径12米的机器。代表世界最高水平。西方媒体称再过20年也造不出比中国更先进的设备。 15、智能机器人技术。我国的水下螃蟹系统,是世界独有的。 16 、打水井技术。我国在西北能打世界最深的水井。 17、丝绸技术。丝绸是我国的传统技术。现在仍然世界领先。 18、治理沙漠技术。我国治理沙漠技术世界领先。 19、防治人畜瘟疫技术。我国在50--60年代已经基本消灭人畜瘟疫,当时和现在都是世界最高水平。 20、防治SAS病技术猪流感疫苗技术。我国防治SAS病技术世界第一水平。 21、汽车发动机技术世界一流(比亚迪)。 22、治疗性乙肝疫苗技术,世界唯一(重庆啤酒下属子公司)。 23、太阳能发电技术,世界领先,包括零排放冶炼多晶硅技术,代表公司,无锡尚德。 24、生物燃料技术,包括秸秆生产乙醇、丁醇,节约粮食,拓宽能源应用范围。 25、常温中低速磁悬浮地铁,已经批准在北京和深圳开建,比普通地铁节能3倍,更安静,更安全,更能适合复杂地况,将来地铁建设可能不需要象普通地铁那样要求严格的工况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