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居作息与养生
健康的生活作息时间表

健康的生活作息时间表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是健康的前提和保障。
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健康的生活作息时间表,希望对你有帮助!健康的生活作息时间表篇1个人作息时间表:7∶00 起床吃餐8∶00-12∶00 工作12∶00 吃午餐12∶40-14∶00 睡觉上交手机、洗澡、洗衣14∶20-17∶30 工作17:30 吃晚餐上交手机、洗澡、洗衣20∶00-21∶00 适合做作业、阅读、创作、锻炼等。
22∶00 适合梳洗。
泡脚后上床,能很快入睡。
检查今日工作、祈祷23∶00 阳气微弱,人体功能下降,开始逐渐进入深度睡眠,一天的疲劳开始缓解。
24∶00 气血处于一天中的最低值,除了休息,不宜进行任何活动。
签日期:下面是一张专家推荐的最健康的日常生活作息时间表:1.刷牙的最佳时间饭后3分钟是漱口、刷牙的最佳时间。
因为这时,口腔的细菌开始分解食物残渣,其产生的酸性物质易腐蚀、溶解牙釉质,使牙齿受到损害。
2.饮茶的最佳时间饮茶养生的最佳时间是用餐1小时后。
不少人喜欢饭后马上饮热茶,这是很不科学的。
因为茶叶中的鞣酸可与食物中的铁结合成不溶性的铁盐,干扰人体对铁的吸收,时间一长可诱发贫血。
3.喝牛奶的最佳时间因牛奶含有丰富的钙,中老年人睡觉前饮用,可补偿夜间血钙的低落状态而保护骨骼。
同时,牛奶有催眠作用。
4.吃水果的最佳时间吃水果的最佳时间是饭前1小时。
因为水果属生食,吃生食后再吃熟食,体内白细胞就不会增多,有利于保护人体免疫系统。
5.晒太阳的最佳时间上午8时至10时和下午4时至7时,是晒太阳养生的最佳时间。
此时日光以有益的紫外线A光束为主,可使人体产生维生素D,从而增强人体免疫系统的抗痨和防止骨质疏松的能力,并减少动脉硬化的发病率。
6.美容的最佳时间皮肤的新陈代谢在24点至次日凌晨6点最为旺盛,因此晚上睡前使用化妆品进行美容护肤效果最佳,能起到促进新陈代谢和保护皮肤健康的功效。
7.散步的最佳时间饭后45分钟至60分钟,以每小时4.8公里的速度散步20分钟,热量消耗最大,最有利于减肥。
四季起居养生

四季起居养生四季起居养生法,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循传统的养生原则而合理地安排起居,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方法。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四季起居养生的方法,快来看看吧!四季起居养生的方法春季人体的阳气开始趋向于表,皮肤逐渐舒展,肌表气血供应增多而肢体反觉困倦,有“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之说,往往日高三丈,睡意未消,然而,睡懒觉不利于阳气生发,因此,在起居方面要求早起,免冠披发,松缓衣带,舒展形体,在庭院或场地信步慢行,克服情志的倦懒思眠,以助阳气生发。
春季气候变化较大,极易出现乍暖乍寒的情况,加之人体开始遍得疏松,对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减弱,所以,春天不宜顿去棉衣,特别是年老体弱者,减脱冬装尤宜谨慎,不可骤减。
夏季作息,宜晚些入睡,早些起床,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衰的变化。
夏日炎热,亦受风寒湿邪侵入,睡眠时不宜用扇类送风,更不宜夜晚露宿,也不宜室内外温差过大,纳凉时不要在房檐下、过道里,且应关门窗之缝隙,可在树荫下、水亭中、凉台上纳凉,但不要时间过长,以防贼风入中得阴暑症。
秋季,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养收敛,起居作息要相应调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早起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之太过,初秋,暑热未尽,凉风时至,天气变化无常,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会有“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况。
因此应多准备几件秋装,做到酌情增减。
不宜一下子着衣太多,否则易削弱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容易受凉感冒。
深秋时节,风大转凉,应及时增加衣服。
而在寒冷的冬季里,不应当扰动阳气,破坏阴成形大于阳气的生理比值。
因此要早睡早起,日出而作,以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以利阳气潜藏,阴精积蓄。
至于防寒保暖,也必须根据“无扰乎阳”的养藏原则,做到恰如其分。
说明冬季节制房事,养藏保精,对于预防春季温病,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睡眠养生的方法一、中医睡眠理论1.昼夜阴阳消长与睡眠中医学认为天体的运行、阴阳的变化促成了昼夜的交替,昼为阳,夜为阴,人体应与昼夜阴阳消长的规律相适应。
中医养生之道起居调理与健康

中医养生之道起居调理与健康中医养生之道——起居调理与健康中医养生一直被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倡导的起居调理理论对人们的健康至关重要。
良好的起居习惯和调节生活作息,不仅能提升体质,增强免疫力,还能促进身心健康的平衡。
本文将介绍中医养生中的起居调理原则、作息规律以及一些养生方法,旨在帮助读者养成正确的起居习惯,实现健康的生活状态。
一、起居调理原则1. 温补凉补相结合根据中医理论,人体有寒热之分,寒邪和热邪对人体均会产生不良影响。
在起居调理中,应根据季节气候的变化,合理调节自己的起居方式。
冬季寒冷,应注意保暖,多食温补食物,如姜、蒜等;夏季炎热,应多吃清凉食物,如绿豆、西瓜等。
同时,也要注意室内外温度的调节,以确保舒适的起居环境。
2. 早睡早起,保持规律作息中医养生强调养生者应早睡早起,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
早起可让人精神饱满,有助于身心的清醒,早餐也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应注意摄取营养均衡。
至于睡眠,每天保持7-8小时的睡眠时间对于身体的恢复和修复至关重要,而且也能提高免疫力和抵抗力。
3. 精神平和,保持愉快心情心情愉快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中医养生认为情志与脏腑相应,不良情绪会对脏腑功能产生消极影响。
养生者应保持精神平和,避免过度疲劳和情绪波动。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可通过运动、读书、花卉养殖等爱好来调节,使自己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二、作息规律1. 合理饮食,保持规律进食合理饮食是中医养生的重要方面。
养生者应保持每天三餐的规律进食,不暴饮暴食,避免过度饥饿或过饱。
同时,要注意合理的膳食结构,保证营养均衡。
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减少油腻和辛辣食物的摄入,以免伤害消化系统。
2. 注意午睡,有助于身体休息午睡是中医养生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适度的午睡可以补充睡眠不足,恢复精力。
午睡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30分钟到1小时之间。
午睡时选择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注意室内散热和通风,避免午睡过多影响夜间的睡眠质量。
起居养生名词解释

起居养生名词解释起居养生是指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有规律的生活方式和健康习惯,达到保养身体、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以下是对起居养生的详细解释:一、起居养生的含义起居养生是指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合理的作息时间、饮食、运动、睡眠等方式,达到保养身体、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它是一种全面的、综合性的养生方法,既包括外在的生活方式,也包括内在的精神调养。
起居养生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旨在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实现身心的和谐与平衡。
二、起居养生的基本原则1. 顺应自然:起居养生强调与自然环境相适应,遵循四季变化规律,根据天气、气候变化调整作息时间和生活习惯。
例如,春季宜早睡早起,夏季宜晚睡早起,秋季宜早睡早起,冬季宜早睡晚起。
2. 平衡饮食:起居养生注重平衡饮食,提倡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不偏食挑食。
饮食应以清淡、营养、易消化为主,多吃五谷杂粮、蔬菜、水果等天然食品,少吃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3. 适度运动:起居养生主张适度运动,以有氧运动为主,如散步、慢跑、游泳等。
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但要注意适量,避免过度疲劳。
4. 规律作息:起居养生要求作息规律,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晚上最好在11点之前就寝,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
规律的作息有助于身体恢复和心理健康。
5. 放松心情:起居养生强调放松心情,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可以通过冥想、瑜伽、听音乐等方式进行放松身心,保持心情平静、愉悦。
三、起居养生的具体方法1.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根据个人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和合理的起床时间。
避免熬夜或过度劳累,以免影响身体和心理健康。
2. 健康饮食:饮食要清淡、营养、易消化,多吃五谷杂粮、蔬菜、水果等天然食品,少吃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同时要控制饮食量,避免暴饮暴食或过度节食。
3. 适度运动: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氧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游泳等。
每周至少进行3-5次运动,每次运动时间不少于30分钟。
中华养生学之起居养生

11、戌时: 手厥阴心包经;代心受过,阴气最盛,阳气将尽;膻中
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娱乐);敲打“心包经”的好 处;劳宫穴—火—手心出汗;一合十,眼就闭—收敛心神; 下跪—放下自我—身体修炼,以形领气。握固—撒手而去;
中华养生学之起居养生
12、亥时: 手少阳三焦经;决渎
中华养生学之起居养生
2、丑时: 足厥阴肝经;藏血,主筋;左肝右肺;左青龙右
白虎;龙升虎降;龙珠;药王殿——孙思邈,手 抓龙坐虎;养肝血;“将军之官,谋略出焉”;
中华养生学之起居养生
3、寅时: 手太阴肺经,相傅之
官,治节出焉;主气, 重新分配气血—睡得 最沉;早醒,大汗--心 脏病。
中华养生学之起居养生
第一节、时辰气血养生
“平旦人气生,日中而 阳气隆,日西而阳气 己虚,气门乃闭”, “夜半人气入藏”。 自然界的阴阳消长规 律也正是生命活动的 规律。
中华养生学之起居养生
中华养生学之起居养生
1、子时: 少阳胆经;一阳初
生——养生机;老 鼠——活跃,小;挠 头(中正之官,决断 出焉);少阳—鱼眼; 阳气可以化万物; 失 眠——心肾不交;未 济,既济卦;
4、卯时: 手阳明大肠经——排
便;传道之官,变化 出焉;天门开—地户 开(魄门)。
中华养生学之起居养生
5、辰时: 足阳明胃经,仓廪之
官,五味出焉;痤 疮—冷饮—胃寒;膝 盖,足三里;春雨贵 如油—阴。
中华养生学之起居养生
6、巳时: 足太阴脾经;太阴—分配(肺—气血,脾—营
养);主一身之肌肉,在志为思—头脑灵活;湿 肿;脾神—“意”。
之官,水道出焉;少 阳—小火;猪—享受 状态,取象比类;睡 觉;土地荒漠化,露 脐装。
中医养生之道起居有节与健康

中医养生之道起居有节与健康在中医养生的理念中,起居有节是保持健康的重要一环。
起居有节不仅包括合理的作息时间,还包括每天的餐饮习惯、运动锻炼等方面。
通过养成良好的起居习惯,可以调养身体、保持健康。
本文将以中医的观点,具体探讨起居有节与健康的关系。
一、合理的作息时间合理的作息时间是起居有节的重要一环。
根据中医理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物钟,每天24小时中的不同时间段,对应着身体的不同器官和功能。
合理的作息时间可以使身体按照自然规律运作,保持身体内部的平衡。
早睡早起是中医倡导的作息习惯,因为在凌晨时段,肝脏的排毒功能最为活跃。
如果每天晚上10点前入睡,并在清晨6点前起床,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肝脏的排毒能力,维持身体的平衡。
二、适度的饮食习惯合理的饮食习惯同样是起居有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强调饮食与季节的关系,认为食物应根据季节的变化进行调整,以适应身体的需求。
冬季是阳气收敛的季节,此时应多摄取温热的食物,如姜、红枣等,以保护体内的阳气。
夏季是阳气旺盛的季节,此时应多摄取寒凉的食物,如绿豆、西瓜等,以防止阳气过盛。
此外,中医还倡导餐食的规律和定量。
每天三餐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不过饱过饥,对于消化道的健康至关重要。
三、适度的运动锻炼适度的运动锻炼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
中医认为,运动可以调畅气血,保持身体的协调运转。
合理的运动习惯应结合个人的体质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和强度。
常见的中医养生运动包括太极拳、八段锦等,这些运动注重身体的柔软和呼吸的调节,能够促进气血的运行。
另外,散步、慢跑等有氧运动也是很好的选择,可以增加心肺功能,提高身体的代谢水平。
四、良好的情绪调节良好的情绪调节同样是起居有节的重要内容。
中医认为,情绪的波动会影响人体的气血运行,使得身体内部的平衡被打破。
保持乐观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压力,是良好的情绪调节的关键。
可以通过参与兴趣爱好、与亲友交流等方式来缓解压力,保持内心的平静。
中医十二时辰养生法则

中医十二时辰养生法则
中医十二时辰养生法则是根据人体的生理规律和自然界的变化,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对应不同的脏腑经络和养生法则。
以下是中医十二时辰养生法则的概述:
1. 子时(夜半11点-1点):养肾。
应早睡早起,保持充足的睡眠。
2. 丑时(凌晨1点-3点):养胆。
应保持心情平稳,避免过度激动。
3. 寅时(凌晨3点-5点):养肝。
应清晨起床,进行适量运动,呼吸新鲜空气。
4. 卯时(早晨5点-7点):养肺。
应进行深呼吸,锻炼呼吸功能。
5. 辰时(早晨7点-9点):养胃。
应适当进食早餐,注意饮食卫生。
6. 巳时(上午9点-11点):养心。
应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过度劳累。
7. 午时(中午11点-1点):养小肠。
应避免暴饮暴食,保持正常的饮食习惯。
8. 未时(下午1点-3点):养膀胱。
应适量饮水,定时排尿。
9. 申时(下午3点-5点):养三焦。
应适当休息,放松身心。
10. 酉时(傍晚5点-7点):养肾。
应进行适量运动,保持身体活跃。
11. 戌时(晚上7点-9点):养胆。
应保持心情平稳,避免过度激动。
12. 亥时(晚上9点-11点):养肝。
应早睡早起,保持充足的睡眠。
中医十二时辰养生法则强调根据不同的时辰,采取相应的养生方法,以促进人体的健康和平衡。
这些法则在中医养生实践中被广泛应用,但仍需结合个体差异和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中医顺时养生的基本原则

中医顺时养生的基本原则中医养生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而顺时养生则是其中的重要原则之一。
顺时养生是根据人体的生理规律和环境的变化,合理安排生活作息和饮食起居,以达到健康的目的。
下面将介绍一些中医顺时养生的基本原则。
1.合理的作息时间根据中医理论,人体的生理机能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有所变化。
早晨五点到七点是肺经的时间,应该保持清淡的饮食,多呼吸新鲜空气,进行适量的运动。
上午九点到十一点是心经的时间,应该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过度劳累。
下午三点到五点是脾经的时间,应该保持精神饱满,进行适量的休息。
晚上七点到九点是肝经的时间,应该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疲劳。
晚上九点到十一点是胆经的时间,应该保持安静睡眠,避免熬夜。
2.适宜的饮食调理中医认为,饮食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
根据季节的变化和人体的需要,合理调配饮食,有助于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和自愈能力。
夏季炎热,应多吃清凉解暑的食物,如绿豆、绿茶等。
秋季干燥,应多吃滋润养阴的食物,如银耳、百合等。
冬季寒冷,应多吃温补保暖的食物,如姜、葱等。
春季多风,应多吃清肝明目的食物,如菠菜、菊花等。
3.适度的运动锻炼中医认为,适度的运动对于保持身体的健康非常重要。
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季节的变化,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进行锻炼。
夏季可以选择水上运动,如游泳、划船等,可以降低体温,增加身体的耐受力。
秋季可以选择户外运动,如慢跑、打太极拳等,可以增强肺功能,提高免疫力。
冬季可以选择室内运动,如瑜伽、健身操等,可以增强体质,改善血液循环。
春季可以选择户外运动,如登山、骑行等,可以增加阳气,改善气血循环。
4.良好的情绪调节情绪对于人体的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中医认为,情绪不稳定会导致气机紊乱,从而影响身体的健康。
保持良好的情绪对于顺时养生非常重要。
可以通过听音乐、读书、旅行等方式来放松身心,缓解压力。
此外,还可以通过练习太极、瑜伽等运动来调节情绪,增加身体的活力。
5.合理的穴位保健中医认为,人体有很多穴位,通过按摩、针灸等方式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理身体的气血运行,增强免疫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起居作息与养生起居调摄主要指对日常生活中各个方面进行科学安排及采取一系列健身措施,以达到祛病强身、益寿延年的目的。
起居调摄所包含的内容很多,衣食住行、站立坐卧、苦乐劳逸等的养生措施都属起居调摄范畴。
本章只介绍起居有常、劳逸适度、服装顺时适体和排便保健法四个方面。
第一节起居有常起居有常主要是指起卧作息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一定的规律并合乎自然界和人体的生理常度。
它要求人们起居作息、日常生活要有规律,这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重要原则。
一、合理作息的保健作用古代养生家认为,人们的寿命长短与能否合理安排起居作息有着密切的关系。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可见,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非常重视起居有常对人体的保健作用。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起居如惊,神气乃浮",清代名医张隐庵说:"起居有常,养其神也,不妄作劳,养其精也。
夫神气去,形独居,人乃死。
能调养其神气,故能与形俱存,而尽终其天年",这说明起居有常是调养神气的重要法则。
神气在人体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是对人体生命活动的总概括。
人们若能起居有常,合理作息,就能保养神气,使人体精力充沛,生命力旺盛,面色红润光泽,目光炯炯,神采奕奕。
反之,若起居无常,不能合乎自然规律和人体常度来安排作息,天长日久则神气衰败,就会出现精神萎靡,生命力衰退,面色不华,目光呆滞无神。
(-)提高人体适应力古代养生家认为,起居作息有规律以及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能提高人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避免发生疾病,达到延缓衰老、健康长寿的目的。
现代老年医学过对人类衰老变化与衰老机理的研究认为,不同种属的生物具有不同的寿命期限,这种期限与遗传有关。
每种生物的寿命在遗传基因中都按出生、生长、发育、成熟、衰老、死亡这一过程,预先做了程序安排。
这种生命过程的安排,被称为"生命钟",即按"生物钟"的规律演变展现一系列的生命过程,决定着生物寿命的长短。
虽然人体后天的周期性节律变化受生物钟的控制,但更为现实的是在于训练和培养。
人类大脑皮层在机体内已成为各种生理活动的最高调节器官,而大脑皮层的基本活动方式是一种条件反射。
这种条件反射是个体在生活中获得的,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一个逐步建立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建成和巩固与生活作息规律有密切关系。
条件反射一建成,其活动就相对稳定,并且具有预见性和适应性。
而条件反射还可以随环境因素的变化而消退或重新建成,这样就提高了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有规律的作息制度可以在大脑神经中枢建立各种条件反射,并使其不断巩固,形成稳定的良好的生活习惯。
一系列条件反射,又促进人体生理活动有规律的健康发展。
可见,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规律是提高人体适应力,保证健康长寿的要诀之一。
二、生活作息失常的危害《内经》告诫人们,如果"起居无节",便将"半百而衰也"。
就是说,在日常生活中,若起居作息毫无规律,恣意妄行,逆于生乐,以酒为浆,以妄为常,就会引起早衰以致损伤寿命。
现代研究认为,人体进入成熟以后,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身体的形态、结构及其功能开始出现一系列退行性变化。
例如适应能力减退、抵抗能力下降、发病率增加等,这些变化统称为老化。
老化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衰老多发生在老化过程的后期,是老化的结果。
生理性衰老是生命过程的必然。
但仍可通过养生延缓衰老;病理性衰老则可结合保健防病加以控制。
有些人生活作息很不规律,夜卧晨起没有定时,贪图一时舒适,四体不勤,放纵淫欲,其结果必致加速老化和衰老,并进而导致死亡。
葛洪在《抱朴子·极言》中指出:"定息失时,伤也"。
生活规律破坏,起居失调,则精神紊乱,脏腑功能损坏,身体各组织器官都可产生疾病。
特别是年老体弱者,生活作息失常对身体的损害更为明显。
据现代研究资料表明:在同等年龄组内,退休工人比在职工人发病率高达三倍之多。
说明只有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休息、劳动、饮食、睡眠,皆有规律,并持之以恒,才能增进健康,尽终其天年。
三、建立科学的作息制度人生活在自然界中,与之息息相关。
因此,人们的起卧休息只有与自然界阴阳消长的变化规律相适应,才能有益于健康。
例如,平旦之时阳气从阴始生,到日中之时,则阳气最盛,黄昏时分则阳气渐虚而阴气渐长,深夜之时则阴气最为隆盛。
人们应在白昼阳气隆盛之时从事日常活动,而到夜晚阳气衰微的时候,就要安卧休息,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样可以起到保持阴阳运动平衡协调的作用。
又如,一年之中,四时的阴阳消长,对人体的影响尤为明显。
因此,孙思邈说:"善摄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
即根据季节变化和个人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符合生理需要的作息制度,并养成按时作息的习惯,使人体的生理功能保持在稳定平衡的良好状态中,这就是起居有常的真谛听在。
有规律的周期性变化是宇宙间的普遍现象,从天体运行到人体生命活动,都有内在规律或称节律。
现代医学已证实,人的生命活动都遵循着一定周期或节律而展开。
如人的情绪、体力、智力等也都有一定的时间规律,体力、情绪和智力的节律周期分别为23、28和33天,每个周期又分为旺盛和衰退两个阶段。
人的体温总是凌晨2~6时最低,下午2~8时最高。
脉搏和呼吸是清晨最慢,白天较快。
血压也是白天高,夜间低。
规律的生活作息能使大脑皮层在机体内的调节活动形成有节律的条件反射系统,这是健康长寿的必要条件。
培养规律生活习惯的最好措施是主动地安排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做到每日定时睡眠、定时起床、定时用餐、定时工作学习、定时锻炼身体、定时排大便、定期洗澡等。
把生活安排的井井有条,使人们生机勃勃,精神饱满地工作、学习。
这样,对人体健康长寿是大有益处的。
第二节劳逸适度一、劳逸适度的保健作用劳和逸之间具有一种相互对立、相互协调的辨证统一关系,二者都是人体的生理需要。
人们在生活中,必须有劳有地,既不能过劳,也不能过逸。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说:"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疲及强所不能堪耳"。
古人主张劳逸"中和",有常有节。
长期以来的实践证明,劳逸适度对人体养生保健起着重要作用。
(一)调节气血运行在人生过程中,绝对的"静"或相对的"动"是不可能的,只有动静结合,劳逸适度,才能对人体保健起到真正作用。
适用劳作,有益于人体健康。
经常合理的从事一些体力劳动有利于活动筋骨,通畅气血,强健体魄,增强体质,能锻炼意志,增强毅力,从而保持了生命活动的能力。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合理的劳动对心血管、内分泌、神经、精神、运动、肌肉等各个系统都有好处。
如劳动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呼吸和消化功能、提高基础代谢率,兴奋大脑皮层对肌体各部的调节能力,调节精神。
适当休息也是生理的需要,它是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精力,调节身心必不可缺的方法。
现代实验证明......第三节服装顺时适体服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要素之一,是人类在长期生活中逐渐发明的,是人类文明的表现。
首先,服装是用来御寒防暑,保护肌体的物品。
其次,服装也反映了时代精神风貌和物质财富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社会的文明程度。
一、服装的保健意义服装的主要功用就在于御寒防暑,保护机体免受外界理化因素的刺激和生物因素的侵袭,人们为了适应外界气候的变化,维护机体内外阴阳的动态平衡,除自身生理功能的调节外,衣着也起着极为重要的辅助作用。
现代研究认为,人体和衣服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空隙,被称为衣服内气候。
衣服内气候的正常范围是:温度32±1℃,风速0.25±0.15m/s。
适当的衣服内气候,可使人的体温调节中枢处于正常状态,维护温热感,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恢复体力。
若衣服内气候失常,则体温调节中枢处于紧张状态,甚至可影响到机体其他系统的功能,造成疾病。
衣着适宜,可使人体与外在环境之间进行正常的热量交换,从而维持衣服内气候的相对稳定,达到保健的目的。
二、制装的原则制装的原则既要顺应四时阴阳变化,又要舒适得体。
(一)顺应四时选择衣料,应根据不同季节而各有所异,可参考以下几点:1 保温性纺织衣料的导热性越低,它的热缘性和保暖性越好。
实验证明,在摄氏15℃时,麻纱衣料放热量约为60%,而毛织品不到20%,故麻纱类作为夏季衣料为宜,毛织品可制成冬装,氯纶、醋酯纤维和晴纶等导热性也较低,也是保温性良好的纺织材料。
此外,织物越厚,单位时间内散发的热量越少,保暖性能越好。
2 透气性冬季外衣织物的透气性应较小,以保证衣服具有良好的防风性能,而起到保温作用。
夏季衣料应具有较好的透气性,有利于体内散热。
3 吸湿性和散湿性夏天的衣服和冬装内衣,除了注意透气外,还要注意选择吸湿、散湿性能良好的纤维。
这样有利于吸收汗液和蒸发湿气。
4 色泽衣料颜色不同,对热的吸收和反射的强度也不相同。
一般来说,衣服颜色越深,吸热性越强,反射性越差;颜色越淡,反射性越强,吸热性越差。
夏天宜穿浅颜色服装,以反射辐射热;冬天宜穿深色衣服,以利吸收辐射热。
另外,衣着的颜色对人的心情调节和陶冶也有直接关系。
5 质地内衣和夏装要选择轻而柔软的衣料,穿在身上有较爽的感觉,若贴身穿粗糙硬挺的衣服,不但不舒服,而且皮肤易于摩擦受伤。
在我国四季分明,制装应符合季节变化的特点。
春秋季节气候温和,多种纺织品均可选作衣料,由于春季多风,秋季偏燥,故制装时选择透气性和吸湿性适中的衣料为宜。
化学纤维纺织品的透气和吸湿性能都低于棉织品,而高于丝织品,最适宜做春秋季节的衣料,并且具有耐磨、挺括、色泽鲜艳的优点。
有些化纤品对人体还有一定的医疗作用,如用氯纶纤维为原料制成的衣服,其导电性能差,穿在身上与皮肤摩擦,会产生并蓄积相当量的静电,此静电对人体的关节可起到轻度的、类似电疗的作用。
不过由于化学纤维在生产过程中,掺入了一些其他物质,有时会对皮肤产生一些不良刺激,如果注意做到勤换衣服,则可避免这种现象。
夏季气候炎热,制作服装的基本原则是降温、通风透气,以利于体热和汗水的散发。
《老老恒言·衣》说:"夏虽极热时,必着葛布短半臂,以护其胸背"。
就是说,要人们至少穿着背心短袖衫之类,尤其是对体弱和老年人更为重要。
冬季气候寒冷,服装要达到防寒保温的效果,宜选择织物厚、透气性小和保温性良好的深色材料。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逐步用丝棉、驼毛、人造毛、羽绒等来代替棉花。
既松软轻便,保温效果又好。
此外,帽子、鞋袜、围巾等,也要求根据四时特点合理选用。
(二)舒适得体人们应当做到"量体裁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