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兵的故事
《纸上谈兵》寓言故事

《纸上谈兵》寓言故事
《纸上谈兵》是一个古老的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位很有经验的将军,他在训练部队时遇到了一个有前经验的士兵,士兵曾经参加过几次战斗,并且胜利了。
将军和士兵谈论起如何打仗,士兵说:“主要是要有合理的布阵,正确的使用武器,正确的命令,聪明的指挥,正确的应对局势,以及正确的作战方式。
”
将军觉得士兵说的非常有道理,就问士兵:“你怎么知道这些?”士兵回答说:“这都是我在纸上看到的。
”
将军说:“你有实践经验,但是只是读书,不能代表你真正懂得如何打仗,你必须去实践一下,才能真正理解打仗的精髓。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知识是重要的,但是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懂得如何利用知识来应对复杂的情况。
成语故事纸上谈兵

那边范雎得到赵括替换廉颇的消息,知道自己的反间计成功,就秘密派白起为上将军,去指挥秦军。白起一到长平,布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几阵败仗。赵括不知是计,拼命追赶。白起把赵军引到预先埋伏好的地区,派出精兵二万五千人,切断赵军的后路;另派五千骑兵,直冲赵军大营,把四十万赵军切成两段。赵括这才知道秦军的厉害,只好筑起营垒坚守,等待救兵。秦国又发兵把赵国救兵和运粮的道路切断了。
赵括的军队,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守了四十多天,兵士都叫苦连天,无心作战。赵括带兵想冲出重围,秦军万箭齐发,把赵括射死了。赵军听到主将被杀,也纷纷扔了武器投降。四十万赵军,就在纸上谈兵的主帅赵括手里全部覆没了。
成语故事纸上谈兵的启示
只有空谈理论,而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是没有用,我们要的是能解决实际的办法,光会空想没有用。实践出真知,只有通过自己实践过才知道这个有木有用,任何事情不是光会说,而不能运用也是无用,就像我们的学习也是一样的,光会说不会做也是学不好的。
成语故事纸上谈兵的典故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今河南沁阳)。截断了上党郡(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和韩都的联系,上党形势危急。上党的韩军将领不愿意投降秦国,打发使者带着地图把上党献给赵国。赵孝成王(赵惠文王的儿子)派军队接收了上党。过了两年,秦国又派王龁(音hé)围住上党。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空谈
【相近词】坐而论道、华而不实、画饼充饥
【反义词】埋头苦干、脚踏实地
成语故事纸上谈兵
成语是人们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简短、生动而又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形式。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成语故事纸上谈兵,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史记的纸上谈兵故事

史记的纸上谈兵故事纸上谈兵是一个成语。
指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那你知道史记的纸上谈兵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史记的纸上谈兵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赵惠文王十九年(公元前280年),在乐毅破齐后,惠文王命赵奢为将,攻齐的麦丘(今山东商河西北)。
此前,赵军已多次进攻麦丘这个孤城,但由于麦丘粮草充足,守军中有善于守城的墨家弟子相助,而没能攻下。
惠文王十分生气,命令赵奢在一个月内拿下麦丘。
赵奢一到麦丘,就命令进攻。
赵括认为,采用硬攻的方法,是很难在一个月内攻下麦丘的。
从种种迹象来看,麦丘的粮食尽管还没有完全吃光,但肯定是不多了。
赵括希望父亲先搞清楚情况,暂停进攻,避免硬攻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但一个月的时间太短了,赵奢没有听赵括的话,下令攻城。
赵军死了不少人也没有攻下麦丘。
赵括对赵奢说,守城者中有墨家弟子,对赵军的进攻很有防御办法,使赵军攻了几年都无功而返。
而此次的赵军与以往的赵军没有什么不同,不比他们更善战,攻城的手段也并不比他们更多,如果像以前的赵军一样硬攻的话,必然也要付出像以前一样的惨痛代价。
而且城中的人经常在晚上出来偷袭赵军。
城外也有不少墨家游侠组成的游击队对赵军进行骚扰。
如果继续这种情况的话,一个月的时间很快就会过去。
赵奢于是询问抓到的俘虏,向他们了解城中的情况,可是俘虏不说。
赵括每天给这些俘虏饭吃,对他们很客气,还给他们粮食让他们带回城中给家里人吃。
于是,俘虏中有人悄悄地告诉赵括,城中的粮食不多,都被齐军控制。
百姓早已断粮,已经开始吃人了。
赵括问齐军还能守多长时间。
俘虏说还能守几个月。
于是赵奢听从赵括的建议,停止进攻,把俘虏全部放了回去。
俘虏回去后,说这支赵军很客气,没有侮辱他们,还让他们吃饱,让他们带粮食回来。
城里的百姓有的就想出来投降赵奢了。
齐将见俘虏给城中带来了骚动,便将他们都关了起来。
士兵和百姓对此都有怨言。
赵奢让围城的赵军用抛石机把粮食抛入城中。
纸上谈兵的成语故事.doc

纸上谈兵的成语故事
引导语:纸上谈兵常常用来比喻一个人只会嘴上说说,没有真才实学。
那这个故事讲述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
【成语】:纸上谈兵
【拼音】:zhǐshàngtánbīng
【解释】: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故事】:战国时期,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
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变通。
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损兵40万。
启示: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读死书或者死书读是不行的.
二、成功来之丰富的实践生活,而不是书本上的条条框框.
三、做事情还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生搬硬套书本上的东西是行不通的.
四、光说不练,只会夸夸其谈的人是没有真才实学的,成功的人一定是靠生活中的实践积累才能的。
纸上谈兵的成语故事

纸上谈兵的成语故事
赵括从小学习兵法,自以为天下没有人能够与其匹敌。
他的父亲赵奢曾经评论说:“打仗是非常危险的事情,而赵括把它说得太容易了,假使将来赵国不任命他为将军,那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拜他为将军,导致赵军大败的人必定是赵括无疑。
”后来赵括果然代替廉颇做了大将军,长平一战被秦将白起打败,四十万赵军全部被消灭,赵括自己也战死了。
成语解释:
成语名称:纸上谈兵
成语拼音:zhǐ shàng tán bīng
成语解释:在纸上谈论用兵(兵:打仗;用兵)。
比喻不解决实际问题的空谈。
典故出处:老舍《四世同堂》:“书生只喜欢纸上谈兵,只说而不去实行。
”成语例句:新近有个大挑知县上了一个条陈,其中有些话都是窒碍难行,毕竟书生之见,全是纸上谈兵。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一回)。
纸上谈兵的典故

纸上谈兵的典故
“纸上谈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
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
因此很骄傲,自以为天下无敌。
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
"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附近)坚持抗敌。
那时赵奢已经去世。
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
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
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
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纸上谈兵的故事(5篇)

纸上谈兵的故事(5篇)纸上谈兵的故事(5篇)纸上谈兵的故事范文第1篇赵括是赵国大将军赵奢的儿子,他从小熟读兵书,谈论军事,大家都驳不过他,但是他父亲不信任赵括能真正运用兵法,由于他没有亲身上战场的经受。
赵括傲慢自大、刚愎自用。
赵括父亲每次都将大王赏赐的珍宝分发给下属,而赵括都将珍宝藏起来,占为己有;赵括父亲有许多的伴侣,并且和下属的关系也像伴侣,而赵括的下属都很惧怕他。
没有战场经受而又不得人心的赵括最终战死在沙场上,这是他只会纸上谈兵的代价。
历史上有许多着名的军事家,他们带兵打仗,身先士卒,与士兵亲如家人,才得以取得成功,像赵括这样的人注定是失败的。
纸上谈兵的故事范文第2篇为了准时有效地处理各类突发性事故,各企业、各部门都制定了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其内容非常具体,包括人、财、物的紧急调度,现场施救方法、途径以及可能消失的损害状况的紧急处理等。
这些原来是应对平安事故的“应急预案”,在一些企业却成为“纸上谈兵”,忽视了预案的日常演练。
殊不知,这种没有经过“实战”检验的预案在应用中必定会大打折扣,很难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
讨论表明,当一个特殊重大的突发大事发生以后,一级等着一级下指示打算怎么办和各级组织及广阔职工自动根据预案启动,二者效率要差300多倍。
所以,第一时间处置得好坏,在第一时间涉及的群众和指挥人员行动是否正确,往往起打算作用。
众所周知,预案是为应对突发性灾难大事而事先制定的行动方案。
它是人们依据现实状况和有关阅历教训,对可能消失的问题经过仔细分析,制定的相应对策。
但预案仅仅属于纸上谈兵阶段,即使堪称完备的预案也不行能预知可能消失的全部细节,预案的好坏要经过“实战”的检验。
没有经过演练的预案等于一纸空文。
目前,大部分企业都按规定编制了平安生产应急救援预案。
但预案是否科学有效、切实可行,关键靠实践,要通过演练检验。
据笔者了解到,目前,确有一些企业担忧影响正常生产经营,对应急预案演练不乐观;还有不少企业和单位把应急预案做成“表面文章”:即使进行演练,往往也只侧重救援人员的器械演练和技巧表演,忽视职工突况下的紧急逃命训练这一核心环节。
纸上谈兵的故事

纸上谈兵此成语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屡立战功,被封为马服君。
赵奢的儿子名叫赵括,他自小跟随其父赵奢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举一反三头头是道,自认天下第一无人能及。
赵括曾跟他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虽不能驳倒他,但也不认为他的兵法谋略有过人之处。
赵括的母亲觉得很奇怪就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很担忧地说:“打仗是要以命相搏随机应变的事,但是括儿虽然熟知兵法却没有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
把它说得轻而易举。
假使赵国不让括儿为将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
”公元前262年,秦昭王派大将白起攻打韩国,占领了野王城,切断了韩国上党郡和国都的联系。
韩国想献出上党郡向秦求和,但是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请赵国发兵取上党郡。
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派左庶长王龁攻韩,夺取上党。
上党的百姓纷纷逃往赵国,赵驻兵于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市长平村),以便镇抚上党之民。
四月,王龁攻赵。
赵派廉颇为将抵抗。
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
六月,败赵军,取二鄣四尉。
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
秦军又攻赵军垒壁,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
双方僵持多日,赵军损失巨大。
廉颇根据敌强己弱、初战失利的形势,判断秦军不利久站,遂决定采取坚守营垒以待秦兵进攻的战略。
秦军多次挑战,赵国却不出兵。
秦赵两国军队在长平相峙许久,仍然不能有所突破,白起无计可施,眼看粮草接济不上,急得六神无主。
赵王也以廉颇畏敌屡次责备。
此时秦相应侯范雎派人携千金向赵国权臣行贿,用离间计,散布流言说:“秦军根本不怕廉颇,最怕的是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
廉颇容易对付,他快要投降了。
”赵王既怨怒廉颇连吃败仗,士卒伤亡惨重,又嫌廉颇坚壁固守不肯出战,因而听信流言,便派赵括替代廉颇为将,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依旧坚持,遂拜赵括为将军。
等到赵括将要起程的时候,他母亲上书给赵王说:“赵括不可以做将军。
”赵王说:“为什么?”括母回答说:“当初我开始侍奉他的父亲时,他当时做大将,亲自捧着饭把食物送给别人的有几十次,所交的朋友有几百个;大王和宗室赏赐给他的东西全都把它送给军中将士和士大夫,从他接受任命的那一天起,就不再过问家里的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纸上谈兵的故事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只有空谈理论,而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是没有用,在生活中我们杜绝纸上谈兵,下面是学习啦XX为大家准备的纸上谈兵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纸上谈兵的故事简介
纸上谈兵的故事主要为你讲述的是赵国的一名大将叫赵括读了不少书,每次都能夸夸其谈,连父亲也自叹不如经常夸奖自己的儿子很优秀,赵括的父亲死后,真正打仗的时候,赵括领军打仗一败涂地,最后弄得人心惶惶惨败而归。
赵奢是赵国名将,为赵国屡建战功。
可是赵奢的儿子赵括却不像父亲。
赵括从小的确读了不少兵书,谈起用兵之道那简直是滔滔不绝,连他父亲都不如他。
于是,赵括自以为是,觉得自己是了不起的军事家,他狂妄地认为自己在军事上已经是天下无敌了。
纸上谈兵的故事
然而赵奢却不这么认为,他不但从未赞扬过儿子的夸夸其谈,反而却常常担忧地说:“日后赵国不让赵括带兵便罢,如果让他带兵打仗,那么断送赵国前程的将必是赵括无疑。
”
过了几年,赵奢死去了。
这一年,秦国对赵国大举进攻,赵国派了年龄很大的将军廉颇率军迎敌。
开始,赵军连连失利。
在这样的情况下,廉颇改变战略方针,他下令让军队坚守城池,以逸待劳,不要主动出击,保存实力把住阵地从而拖垮秦军。
结果真的,秦军由于远道而来,经不住廉颇的拖延,粮草渐渐接不上,快要支撑不下去了,秦军十分恐慌。
于是秦军也施展汁谋,派人悄悄潜入赵国散布流言说:“秦军谁都不怕,就怕赵括担任大将。
”
赵王正在为廉颇在军事上毫无进展而闷闷不乐,听到外面流传的那些说法,便撤掉廉颇,要派赵括为大将来统帅军队。
赵括的母亲记住丈夫生前的嘱咐,再三向赵王说明情况,极力劝告赵王收
回决定,可是赵王哪里听得进去,他真的任命了赵括担任大将来取代廉颇。
赵括一到前线,便开始胡乱指挥起来。
他完全改变了廉颇的策略,大量撤换将官,一时间弄得人心惶惶军心涣散。
秦军得知赵军这些情况,自然正中下怀。
一天深夜,秦军派一支队伍偷袭赵营,刚一交战,便佯装败走。
同时,秦军又派兵乘机切断了赵军的粮道。
赵括不知实情,还以为秦军真的是败逃。
他得意地想,取胜即在眼前,这正是表现自己的时候。
于是他命令部队紧紧追击。
结果,赵军追了一段后即被秦军伏兵将追兵拦腰截断,使赵军首尾不能相顾。
然后,秦军一齐杀出,将赵军各个击破,团团围住。
赵军被秦军围困40多天,粮食早已吃光又没有接应,一时间军心大乱。
赵括一筹莫展,满肚子的兵法也不知如何施展。
眼看守下去也是活活饿死,便率军仓皇突围。
纸上谈兵的故事可是怎敌秦军四面掩杀,哪里突得出去。
结果赵
括被乱箭射死,40万赵军也全军覆没。
从此以后赵国就一蹶不振。
赵括纸上谈兵并无真才实学,而赵王还对他委以重任,结果招致惨痛失败。
看来,教条主义的危害是不可轻视的。
纸上谈兵的故事点评
只有空谈理论,而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是没有用,我们要的是能解决实际的办法,光会空想没有用。
实践出真知,只有通过自己实践过才知道这个有木有用,任何事情不是光会说,而不能运用也是无用,就像我们的学习也是一样的,光会说不会做也是学不好的。
纸上谈兵的成语扩展阅读
【典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
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空谈
【相近词】坐而论道、华而不实、画饼充饥
【反义词】埋头苦干、脚踏实地
看了“纸上谈兵的故事”的人还看了:
1.纸上谈兵的主人公是谁
2.纸上谈兵的赵括
3.纸上谈兵的历史典故
4.有关纸上谈兵的主人公及其典故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