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第9课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课件5:第9课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问题探究
怎样理解“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 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他发 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 知”?
讨论:成熟的爱来自哪里?和父母有没有关系? 研读最后三段,结合你的现实谈一下你对这几段话的
理解。
问题探究
作者认为:“母爱就其本质来说是无条源自件的”,这个观点你同意吗?为什么?
《为政》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为政》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为政》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 曾是以为孝乎?”
作业
要求每4-5位学生组成一个研究性学习小组。 并让他们在“怎样爱父母”的话题中选择合适的 角度,合作完成课外研究性学习的作业。 要求 学生把作业通过电子邮件发送至老师的电子信箱。
《卷阿》:“有孝有德,以引以翼。” 《闵予小子》:“於乎皇考,永世克孝。 《泮水》:“靡有不孝,自求伊祜。”
《论语》中的孝论
《学而篇》子曰:“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学而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悌)。” 《学而篇》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为政》孟懿子问孝,子曰:“生,事之以礼;死, 丧之以礼,祭之以礼。”
问题探究
文章指出“父亲总是挑选他认为最合适的儿子 当继承人,也就是与他最相像,因而也是最值得他 欢心的那个儿子”,也就是说父爱是有条件的,你 同意这个说法吗?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见解。
《诗经》中的孝论
《楚茨》:“孝孙有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 《下武》:“永言孝思,孝思维则。” 《既醉》:“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谢谢观赏
搜集格言、故事、歌曲 结合生活经验 理解课文,学会爱别人 拓展课堂,进行研究性学习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课件新人教必修4

•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这篇文章是伦理学方面的 随笔从美国著名的心理学 家、社会学家弗罗姆《爱 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 父爱、母爱与我们的关系 非常密切,每个孩子都是 在父爱与母爱的笼罩下成 长起来的。
弗罗姆
美国哲学家、社会学 家。主要作品《爱的艺 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 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 术的理论专著。他认为: 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 是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 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 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 别人的爱。
父爱是山,无论你有多 大的困难,他总是你依靠的 屏障; 父爱是路,无论你走到 哪里,他都伴你延伸,为你 指点迷津,护你一路走好 。
读准字音 诞 生(dà n) . 哭泣 (qì ) . 休戚 (qī) . 履 行(lǚ) . 刹 那(chà ) . 幼稚 (zhì ) . 遵循 (xú n) . 辜 负(ɡū) . 撕 碎(sī) . 怀孕 (yù n) . 归根结蒂 (dì ) . 阻碍 (à i) .
比较分析,说说两者差别的原因。
母爱——童年时期 父爱——成长时期
时
间
母爱——被人爱、无条件 父爱——通过努力、有条件
能
力
特点与区别
母爱 ①无条件。祝福、和平,不用为此努力。
②自然世界。故乡。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①有条件,需要努力,顺从是最大的道德。 ②思想世界。法律、秩序、纪律等。
父爱
优缺点
母爱 ①伟大,渴求。②不需努力,无需赢得。 父爱 ①努力,受自己控制和支配。 ②必须努力,否则会失去。
弗罗姆
解题
对象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母亲、父亲、孩子
内容
理清脉络
体验母爱 (1-3) 感受父爱 (4-7) 独立的我 (8-10)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第9课《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学设计临潼铁中程英莉【教学目标:】1、感受母爱与父爱的本质区别,并能认识母爱和父爱各自的积极面和消极面。
2、认识父母之爱对一个人灵魂和人格健康成熟的重要作用。
3、结合文章,联系实际能说出自己对母爱和父爱的体验与感受,认识父母之爱对自己的影响。
4、认识爱是一种艺术,培养自己爱的能力。
【教学重点:】1、体会父爱和母爱的本质区别,并认识二者的积极面和消极面。
2、认识父母之爱对一个人灵魂和人格健康成熟的重要作用。
3、结合文章,联系实际能说出自己对母爱和父爱的体验与感受,认识父母之爱对自己的影响。
【教学难点:】从情感价值观上让学生认识并体会爱是一种艺术,进而培养学生爱的能力。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情境模拟、【教学过程:】一、导入:对于父母之爱,我们经常会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我们每个同学也都是伴随父母之爱渐渐长大,但对父爱、母爱我们往往停留在文学性的表达和感性层面上,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美籍德裔精神分析学家弗罗姆一起站在理性的高度去审视探究一下《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二、学习讨论案完成情况的反馈。
三、自主合作探究:1、人类从婴儿到成熟时期对爱的体验存在什么样的过程?2、课文中说:“同爱的能力发展紧密有关的是爱的对象的发展,这一发展存在怎样的过程?3、作者认为母爱与父爱有什么本质区别?二者各有什么积极面和消极面?对这两个问题你有怎样的体验和看法呢?4、作者认为人从对母爱的依赖到对父爱的依赖,直至最后达到二者的综合,这是人的灵魂健康,达到成熟的基础,,想一想父爱和母爱这两个世界带给你哪些影响,你怎样努力在心中拥有这两个世界?5、学完本文,你有什么收获呢?联系实际谈一谈。
四:模拟电视访谈:话题: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大家好,我是今天访谈的主持人,我叫刘凌沣。
今天为大家请来了三位嘉宾,他们分别是:刘思源、任浩、张娇娇。
掌声欢迎他们。
今天我们访谈的主题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我们都知道,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最纯粹的、最自然的爱,但是,正如老师刚才说的,我们一直以来都是从感性的角度去理解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课件

文章结构
1-3:孩子爱的能力的发展 4-7:爱的对象的发展及原因 8-10:综合父爱和母爱感受变化有什么特征?
年龄段
特征
刚诞生(婴儿期) 自恋阶段、无爱的意识
8岁以下(幼儿期) 有被爱的意识,对被爱的反应是感谢和高兴(不会爱)
8—10岁(童年期)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爱别人、创造爱
4、再看题目 对象 父亲、母亲、孩子
内容 爱
二、文本探究
1、哪一段落或句子把文章大致划分成了两部分?
(4)同爱的能力发展紧密有关的是爱的对象的发展。人生
下来后的最初几个月和最初几年同母亲的关系最为密切。这种 关系在人没诞生以前就已经开始,那就是当怀孕的妇女和胎儿 既是一体又是两体的时候。诞生在某种意义上改变了这种状况, 但决不是像看上去那样有很大的变化。在母体外生活的婴儿还 几乎完成依赖于母亲。后来幼儿开始学走路、说话和认识世界, 这时同母亲的关系就失去了一部分休戚相关的重要性,而同父 亲的关系开始重要起来了。
是世界上最 伟大的爱。 是每个人内 心深处最为 渴求的。
父亲代表思想世界。父亲 从孩子六岁左右开始,向 父爱 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 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 心。父爱是有条件的。
可通过自己 的努力去获 得,可以受 自己的控制 和安排。
不能用努 力去换取, 而且根本 无法赢得。
必须靠努力才 能得到,在辜 负父亲期望的 情况下,可能 会失去父爱。
5、对于父亲、母亲这两个世界,你认为从中获得了哪 些有益的成分?请结合实际谈谈。
人从同母亲的紧密关系发展到同父亲的紧密关系,最后 到达综合,这就是人的灵魂健康和到达成熟的基础。
被爱——有爱的体验——成熟的爱人的能力 爱的成功,一定有自己主动、会爱的能力
《第9课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课件

规律: 无爱
被爱
有爱
创造爱
文本探究
母爱
父爱
1.母爱与父爱各自有哪些积极面 和消极面?为什么它们各自会有 积极面和消极面的?
积极面---- 伟大,为人所渴求。 消极面---- 不需努力,无法赢得。 积极面---- 需要努力,受自己控制和支配。
消极面---- 必须努力获取,否则会失去。
解析:这是由母爱与父爱的“性质”决定的。
课后作业
1、阅读毕淑敏的文章《孩子, 我为什么要打你》。 2、把学习本课的感受告诉父母。
①同爱的能力发展紧密有关的是爱的对象的发展。 ②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符合孩子的要求。
文本探究
年龄段
刚出生阶段 (婴儿期) 8岁以下 (幼儿期) 8—10岁 (童年期) 少年时期 (成长期) 成熟时期 (成熟期)
人在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对爱 的感受变化有什么特征?
特 征
无爱的意识,不具备感受爱的能力
有被爱的意识,对被爱的反应是感谢和高兴 有爱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 通过努力去唤起爱(克服自我中心阶段) 和学习爱别人,“我爱,因为我被人爱” 爱别人,创造爱“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
拓展延伸
1、学习本文有什么现实意义? 一是具有重要的理论认识作用,二是爱是可以 主动争取的。
爱既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随着人的生理年 龄的增加就会逐渐成熟的。爱是一种能力。 正如《爱的艺术》这本书所述:爱并不是 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 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 和耐心学到手的艺术。
拓展延伸
2、通过本课两种爱的对比,弗罗姆为我们指出了 成熟的爱的标准,在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们该 如何去实践这两种爱,又如何去成就完美人生呢? 爱的途径——努力和奋斗 爱的内涵——爱他人,爱自己 爱的升华——珍惜情感,学会感恩
课件14:第9课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答案 1.(1)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 (2)比喻在问题之外又岔出了新的问题。 (3)归结到根本上,现在多写作“归根结底”。 (4)不值得奇怪,指事物、现象等很平常。 (5)内心害怕,十分不安。 (6)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7)办事迟疑,没有决断。
2.背景探寻 作为一个在“反犹”环境中长大的犹太人,艾·弗罗姆认 识到了社会政治力量对人类行为的影响作用。作为一位心理学 家,弗罗姆力图从人本主义出发,以此来考察、分析当代世界 尤其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现实问题、矛盾和危机。在弗 罗姆看来,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爱不是一种与成熟度无关的 感情,因而它像其他艺术一样,是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他认 为,爱是在保持自己尊严和个性的前提条件下进行的感情交流 的行为。本文就是作者在此背景下对“爱的艺术”的深入探讨, 从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了爱作为改变社会力量的心理基础。
3.作者认为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有什么根本区别?各有什 么积极面和消极面?联系实际对作者的看法做一番评析。
母亲代表自然世界,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 洋。父亲代表思想世界,代表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 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 感;父亲从孩子六岁左右开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 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心。母爱从本质上说是无条件的,而父 爱是有条件的。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 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
(3)遵循·遵照 辨析:两者都有“依照”的意思。“遵循”侧重于依照顺 从,不偏离,语意比“遵照”重。“遵照”侧重于遵守照办, 不背离。“遵循”的搭配对象多是组织或领导制定或指出的方 针、政策、路线、原则、方向、道路、规律等。使用范围比“遵 照”窄,书面色彩比较浓。“遵照”的搭配对象多是前辈或上 级指出的较为具体的意见、要求、命令、指示、设想等,也可 以是组织或领导所制订的路线、原则、纲领等。
高中语文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课后强化作业
4
课 前 预 习
7
语 林 精 品
第三单元 第九课
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必修4
经 典 晨 读
第三单元 第九课
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必修4
途中见杏花
吴融
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
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必修4
纵观弗罗姆一生著作,发现他的著作是以他的“规范的
人本主义”为中心的一系列著作,他认为自己的理论与以往
不同的是,以往的理论即传统的理论是一种关于社会发展的 纯理论性的科学,而他自己的理论即批判的理论是一种关于 “生活艺术”的应用科学,并且力图把它付诸实践,建立理 想中的“健全的社会”。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成员,与
学 习 目 标
第三单元 第九课
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必修4
1.简单了解弗罗姆及其名作《爱的艺术》的内容。 2 .理解作者对爱所作的哲理层次的思考,体会文章思 路清晰、结构严谨的特点。 3.理解爱的情感价值,并学会爱人。
第三单元 第九课
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必修4
第三单元 第九课
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必修4
消失:事物逐渐减少以至没有。如:火车越走越 远,渐渐消失了。 消逝:消失多用于抽象事物。如:火车的隆隆声慢 慢消逝了。
第三单元 第九课
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必修4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9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课件新人教必修

技法借鉴
主题阅读
素材趣读 1.认识父母之爱 弗罗姆认为,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而父 亲不体现任何一种自然渊源。在最初几年内孩子同父亲几乎没有 什么联系,在这个阶段父亲的作用几乎无法同母亲相比。父亲虽然 不代表自然世界,却代表人类生存的另一个极端:思想的世界,人所 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父亲是教育孩子,向孩子 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初读•整体感知 再读•细节揣摩 三读•重难探究
初读•整体感知 再读•细节揣摩 三读•重难探究
3.母爱和父爱的积极面和消极面各是什么?
积极面 消极面
母爱 ① ②
父爱 ③ ④
参考答案:①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最为 渴求的。②母爱不能用努力去换取,而且根本无法赢得。③父爱可 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可以受自己的控制和支配。④父爱必须 靠努力才能得到,在辜负父亲期望的情况下,可能会失去父爱。
技法借鉴
主题阅读
铭记父母之爱
名句诵读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战国策》 父亲,应该是一个气度宽大的朋友。——狄更斯 家是父亲的王国,母亲的世界,儿童的乐园。——爱默生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罗曼·罗兰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 是“妈妈”。——纪伯伦 母子之情是世界上最神圣的情感。——大仲马 作为一个父亲,最大的乐趣就在于:在其有生之年,能够根据自己 走过的路来启发、教育子女。——蒙田
9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国学撷粹】 声无小而不闻, 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
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荀 子·劝学》) [译文]声音不会因为小而不 被听见,行为不会因为隐蔽而 不被看见。山里有玉,连草木 都会润泽,深渊有珠,连崖岸 都不会干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40分钟满分:50分)一、基础巩固(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刹.那(chà)殷.红(yān)款识.(shí) 旌.旗蔽日(jīng)B.给.予(jǐ) 惩.罚(chéng)恫吓.(hè) 应.运而生(yīng)C.粗犷.(guǎng) 角.色(jué)铜臭.(xiù) 咄.咄逼人(duō)D.木讷.(nè) 罪孽.(liè)胴.体(dòng) 命运多舛.(chuǎn)解析:A项,“识”应读zhì;B项,“应”应读yìng;D项,“孽”应读niè。
答案:C2.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渊源渊源流长无缘孤立无援B.休憩休戚相关萌孽欢呼雀跃C.拾掇忧心惙惙依赖休戚相关D.截留开源节流倍增人才倍出解析:A项,渊源流长—源远流长;B项,孽—蘖;D项,人才倍出—人才辈出。
答案:C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也许我并没有给那个应该爱我的人带来欢乐,也许会节外生枝....——总而言之人们害怕这种爱会消失。
B.父爱应该受一定的原则支配并提出一定的要求,应该是宽容的、耐心的,不应该是咄咄逼人....和专横的。
C.你所提的这一个问题确实有一定难度,让我不可理喻....,我回去再考虑考虑。
D.十家大医院准备联合推出电话及网上预约挂号的消息不胫而走....,两天内向有关方面问讯的人难以数计。
解析:C项,“不可理喻”,不能够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固执或蛮横,不通情理。
句中误用为“不可理解”。
答案:C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撰文说,如果世界各国不采取及时措施,全球将面临淡水危机,由此可能引发“争水之战”的悲剧。
B.有些国家用传统现实主义的思维方式来看待能源问题,对一些发展中国家增加能源需求品头论足,鼓噪“能源威胁论”。
C.短期出国游学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了正规高端的海外研修平台,使其获得国际一流水准的大学课程体验,并有助于个人素质。
D.专家提醒,家长应尽量避免给孩子购买颜色特别鲜艳的玩具,因为这些玩具可能会诱发孩子血液系统、呼吸系统的疾病发作。
解析:A项,语序不当,应把“及时”调到“采取”的前面;C项,成分残缺,应在“个人素质”前加“提高”;D项,句式杂糅,应去掉“发作”。
答案:B5.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同父亲的关系则完全不同。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父亲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①而父亲不体现任何一种自然渊源②即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创造的法律、秩序和纪律等事物的世界③父亲虽然不代表自然世界,却代表人类生存的另一个极端④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⑤在最初几年内孩子同父亲几乎没有什么联系,在这个阶段父亲的作用几乎无法同母亲相比A.②⑤③①④B.①④②③⑤C.④①⑤③②D.①④②⑤③解析:整段文字都在谈父亲教育的职责,先用母亲的比喻加以区分,然后依次写父亲教育的内涵,“即”字连缀③②,②是对③的解说。
答案:C二、阅读鉴赏(2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9题。
父爱,在我的名字里金翔我一直很羡慕那些从小就得到父爱并懂得父爱的人。
因为我对父爱的认识是经过长期的恨才转化过来的。
我的名字不是父亲取的。
父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一个地地道道的文盲。
在我满月的时候,父亲特意请来乡里一个挺出名的算命先生,得知我五行缺金,又因为父亲希望我长大有出息,能够跳出穷山村,于是算命先生便给我掐出这样一个名字:金翔。
然而,就因为这个名字,我的童年很孤寂——小伙伴们常玩的“打仗”游戏,是不会让我加入其中的——他们会咬文嚼字般地说:金——翔,今天要投降,多不吉利呀!于是就把我一个人孤零零地晾在一旁。
那种感受是父亲所顾及不到的。
父亲的脾气不好,也不知是因为没进一天学堂,还是由于成天忙于繁重的农活却仍无法摆脱贫困,而造成他长年阴沉着脸和暴躁的性情。
加上那望子成龙的心切,便构成他对我独特的管教方式——娃儿的出息是骂出来打出来的!而我对父亲的恨,也正是在这一次次的打骂中,不断加剧加深的。
尽管我的学习成绩应验了他那句全村闻名的“至理名言”。
为此,我时常想,也许就因为这种应验现象,才使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都是在父亲的“至理名言”中度过。
所以,当我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一口气冲上山顶,哭了,不是为自己十年寒窗将获得美好前途,成为全村羡慕的第一个大学生,而是为自己终于可以脱离父亲管制,实现不想见到他的梦想而喜极而泣!所以,对向来节俭的父亲大办酒席,忙着招待前来祝贺的乡亲的那个高兴劲儿不屑一顾;所以,在冲出家门的时候,我是那样急急迫迫而义无反顾,一点也不顾及父亲的黯然神伤……在省城念书的前两年,我没有回过一次家,没有认真给父亲写过一封信,就连每次收到他托人寄来的生活费,我也只是应付地写上“钱已收到,勿挂念”之类短语。
直到大三那年,直到父亲托人给我写来一封书信时,我的灵魂和良知才受到了一次强烈的震撼,我才开始懂得该如何去阅读和咀嚼在自己生命中那一再被忽略的、仇恨的、沉重的父爱。
信是父亲找上初中的小侄子写来的,没什么要紧事,只是问我好不好而已。
可信写了满满几页,只因小侄子详细地讲明了父亲来信的原因,说是父亲那晚做了一个梦,仅仅因为老家流传一种说法,说是梦见大牙掉是要死亲人的。
而父亲首先想到的是他离家在外求学的儿子。
读到这里,我对迷信父亲的所举,嗤之以鼻,甚至愤然。
信的最后,小侄子讲了一个令他惊讶不已的事,说他就在铺开纸,提笔欲写时,却因一时记不起我的大名而猛然顿住了,结果遭到父亲的训斥:“亏你狗崽子还念了这么多书,记性也忒赖,叫——金翔!”“金——翔”于是小侄子一边念叨一边写在纸上。
“写错了!写错了!……”小侄子说当时父亲望着他刚写下的名字大声喊道,紧接着,从他手里夺过笔,在纸上硬梆梆地写下“金翔”两个字后,讷讷地低语:“我这一辈子只识这两个字!”小侄子说他当时惊得说不出话来。
他说,要知道,全村人都知道二爷他老人家一字不识,包括他自己的名字呀!这就是父爱!除了父爱,便再也无法解释这种奇异而真实的现象!那一刻,我那被对父亲的恨包裹着的已经变得无知、粗粝与麻木的灵魂,被深深地灼痛了,苏醒了!我禁不住地泪流满面,双手捧着书信、朝着家乡,蓦然下跪——向父亲,向对我一生付出了大爱却得不到理解、更别说回报的父亲忏悔,忏悔……(《散文选刊》2006年1期) 6.“我一直很羡慕那些从小就得到父爱并懂得父爱的人”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定下全文的感情基调,引出下文小时候的“我”对父亲的误解以及后来对父爱的深刻理解,先抑后扬的写作手法,曲折、真实地表现出“我”对父爱的震惊、感谢之情。
7.根据文章内容,概括父亲的形象。
(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朴实、暴躁、木讷但十分热爱自己的孩子,把对孩子的爱深深埋在内心深处,体现出大爱无言的特点。
8.文章的高潮部分是父亲来信一段,让人感动。
请结合具体的内容,分析作者在这一段使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列举两点)?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细节描写。
父亲梦见掉牙,首先想到了儿子;不识字的父亲能写儿子的名字。
②侧面描写。
以小侄子信的内容侧面描写父亲。
③语言、动作描写。
父亲对小侄子的训斥,能写“金翔”两个字,体现父亲对孩子的爱。
好处:生动地刻画了父亲的形象,表现出父亲对孩子最深沉的爱,这种爱已深入到父亲的内心深处。
与前文“我”对父亲的不理解作对比,表现“我”的浅薄、无知,为后文“我”对父亲的感谢、忏悔之情作铺垫。
9.“我”在对待父亲上有哪些错误?“我”对父亲的态度是如何变化的?你如何评价“我”对父亲的这种“态度变化”?(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不与父亲沟通、为父亲对“我”考上大学的兴奋不屑一顾、上大学后没有回过家、对父亲的来信应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