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考语文——论语探究题解题指导
浙江省高考模拟试卷《论语》探究题答案

2009年浙江省高考模拟试卷《论语》探究题答案一、2009年浙江省高考《考试说明》中样卷参考答案:赞成桀溺的观点:①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
②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这在乱世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
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然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
二、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2009届高三第二次联考3.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2分,两处错扣1分,三处错扣2分)4.孔子否定管仲“知礼”,是指管仲超越了一个臣子的本分,也像国君一样建“三归”、“反坫”、“塞门”(国君享有的建筑),在孔子看来,是违背了“礼”的等级。
但是孔子不否定管仲是个“仁者”,因为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九合诸侯,匡正天下,使华夏民族免于衰落。
由此看来,孔子的“仁”是以大的原则为前提,即保证国家稳定、百姓安生,不能违背此原则。
而具体则应从小事做起,落实到个人的一切行为中。
(3分)三、金华一中2009年2月高三年级语文测试题5.“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用形象的比喻表述安贫乐道的思想;“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用夸张的手法写出自己乐以忘忧的心境。
6.言之成理即可。
四、浙江省桐庐中学2009届高三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7.把实行仁德作为自己的责任,的确责任重大;为之奋斗一生,的确路途遥远。
这正所谓任重道远。
这样的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这样的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人生,是值得我们学习并终生追求的。
五、浙江六校联考语文试卷8.“长幼之节”指老人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子路;“君臣之义”指有才能的人应出仕辅佐君王。
9.“道”指儒家的政治主张,如施行仁义,恢复周礼等。
“道之不行”的原因是有才能应该出仕以推行自己的道义,如今,有才能的人却只想保持自己的高洁,而不愿意出仕辅佐君王来推行道义。
论语选读探究题解题思路简述ppt 人教课标版

基础理解型
问题二:丈人对孔子持什么态度?
可能答案: 1.认为孔子是一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的人,不配做夫子; 2.认为孔子过于看重当官,为国出力; 3.与其知其不可而为之,不如明哲保身。 出现问题:审题不清,答非所问。 参考答案:对孔子等不参加劳动却热衷于政治 而去周游列国表示不满和讽刺。 解题技巧:理解题意,规范答题。
分析评价型解题思路
是什么
分析评价
为什么 怎么样
思路总结
要掌握孔子主要思想以及先秦诸子的基本观点 及其优缺点,并有条理地阐发自己的观点。 通过实战练习,掌握相关题型及解题方法。 基础理解:理解文本内容,理解孔子思想。 对比分析:亮出观点,分析观点,总结观点。 分析评价:分析思想,评价意义。
实战演练
参考答案
1.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 /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2分,两处错扣1分,三处错扣2分) 2.孔子否定管仲“知礼”,是指管仲超越了一个臣子的本 分,也像国君一样建“三归”、“反坫”、“塞门”(国君享 有的建筑),在孔子看来,是违背了“礼”的等级。但是孔子 不否定管仲是个“仁者”,因为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九合诸 侯,匡正天下,使华夏民族免于衰落。 由此看来,孔子的“仁”是以大的原则为前提,即保证国 家稳定、百姓安生,不能违背此原则。而具体则应从小事做起, 落实到个人的一切行为中。(3分)
基础理解型
问题三:孔子对他又持什么态度?
可能答案: 虽然意见不一,但是对丈人十分尊敬…… 出现问题:理解把握中心不准确。 参考答案:对丈人那种逃避现实“洁其身而乱大 伦”的处事态度,给予批评。 解题技巧:理解文本重点。
基础理解型
“荷蓧丈人”对待子路为何先前语含讥讽,后来 则热情款待了呢?请简要分析。 看到子路面对自己的批评与不理睬反而表现出 恭恭敬敬的样子,丈人改变了自己的态度,邀请子 路留宿其家,并杀鸡为黍,见其二子。 丈人这样做是有意让子路看看隐者恬淡宁静的 田园生活以及全家团圆的温馨场景,行“不言之 教”,想现身说法改变子路周游入世的观点。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七章 如何准确分析解答《论语》选读题问题诊断与突破学案

学案28如何准确分析解答《论语》选读题学案略语《〈论语〉选读》进入浙江教材,已被人们广泛接受;从《论语》中提炼考题,已成为浙江高考语文命题的亮点之一。
考生在二轮复习时,必须完全掌握《〈论语〉选读》十个章节的内容,该背的背,对《论语》中所有儒家思想要做出总结。
另外,随着复习的深入,不妨利用高考题、模拟题做一诊断,了解情况,然后明确最新考向,熟悉题型,掌握方法,答题时做到观点鲜明、语言通顺、评析到位。
这样,我们既品读了经典,也提升了应试能力。
1.阅读下面《论语》中的两段文字,完成(1)~(2)题。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1)请指出孔子的学习观与子夏的学习观。
孔子的学习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子夏的学习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子夏的学习观与孔子的学习观有何异同?试加以评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孔子的学习观:先德后文,德文并举。
子夏的学习观:重在德行,以德为学。
(2)在学习上,都重视德行修养。
孔子认为在实践仁德、行有余力的基础上,再去学习文献礼乐文化,体现了孔子以德为先、德文兼修的学习思想;而子夏的学习观则是对孔子学习观的一种补充,一种强调,认为一个人只要能实行“孝”“忠”“信”等伦理道德,就是一个有学问的人,修身就是学习。
从两人的学习观上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传统教育非常重视道德教育,这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仍然有很大的启示价值。
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高考《论语》选读探究题答题指导 PPT精品课件

11/21/2018
探究题型二——评价分析型
【课堂演练】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 八佾》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 公冶长》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1/21/2018
明观点: ① 体现了“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 成仁”的思想。
联系文本、点明内涵: ② 儒家提倡在生命与仁义不可兼得时要能“舍生取 义”“杀身成仁”。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 贵的,但比生命更可宝贵的就是“仁”,“杀身成仁” 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 “仁”。 联系材料,阐述理由:
提出观点,规范答题
注意:理解内涵、紧扣文本
11/21/2018
贰
评价分析型
探究题型二——评价分析型
【提问方式】
1.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括出一条教学原则, 并加以评析。 2.结合上述话语,对孔子的“交往观”作简要评 析。 3.在现代社会的人际交往中,你如何理解孔子的 “忠恕观”?试作简要评述。 考查的是对孔子(儒家)思想的评析。
(1)文中的“丈人”是个什么样的人?(1分) (2)他对孔子持什么态度?(2分) (3)11/21/2018 子路对他又持什么态度?(2分)
探究题型一 ——基础理解型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论语阅读题解题指导

23.爱人。 24.孔子的爱是有差别的等级的爱;墨子 是无差别的爱。
23.孔子和墨子都主张以爱待人 24.孔子的相爱是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 在此(“尊尊”“亲亲”)基础上推己及 人;而墨子的兼爱是讲求互利的普遍之爱。
(2011浙江省高考卷)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 23-24题。(5分)
参考答案(三)
• 1.孔子讲“孝”“弟(悌)”和“泛爱众”,不 是无原则、无差等之“爱”,“亲仁”就是一种 “爱”的基本要求;墨子则不同,他倡导的是 “兼爱”,即不分亲疏、没有差等的“爱”。
• 2.孔子之“爱”强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 达人”,主张由亲及疏的等差性,不但更符合人 性,更切合人类社会的实际,而且更具有生活的 艺术性;而墨子之“爱”强调爱人如爱己,认为 每个人都这样去“爱”,那么“盗贼”“攻 国”“乱家”等一系列社会矛盾就不会出现, “看起来很美”,实际上未必行得通。
•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2题。P172
•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 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 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 必偃。” (《论语》)
•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①取天下。吾何以 知其然哉?以次。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 利器,国皆滋昏;人多技巧②,奇物滋起;法令 滋彰,盗贼多有。(《老子》)
• [注] ①无事:即无为。 ②技巧:这里指智慧。
• 1.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老子的为政 思想。
• 2.对这两种为政思想进行简要评析。
• 《老子》参考译文:以无为、清静之道去 治理国家,以奇巧、诡秘的办法去用兵, 以无为而治理天下。我怎么知道是这种情 形呢?根据就在于此:天下的禁忌越多, 而老百姓就越陷于贫穷;人民的锐利武器 越多,国家就越陷于混乱;人们的技巧越 多,邪风怪事就越闹得厉害;法令越是森 严,盗贼就越是不断地增加。
【2020】历年浙江高考论语题研究

⑸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 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 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论语·宪问》)
【2018】1.第一则材料中“梦见周公”的含义是什么?(2分)
【2019】“夫子自道”在句中意思是_____。子贡认为孔子的“我无能”是___ 的说
法。(2分)
题型:基本是填空题 特点:送分题。简明,基本都是课文观点识记,课文内容理解。 要点:看准题目、读懂材料,熟悉文本。
第二题
【2009】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括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3分) 【2011】引《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一句话,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 (3分) 【2011】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4分) 【2012】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3分) 【2013】根据上面的材料,简析孔子的观点。(3分) 【2014】孔子为什么说微生高不直?对孔子这种评价,你怎么看?(4分)
【2015】从画线句中概括“知言”和“养气”的功能。(3分) 【2016】根据选文,理解并概括墨子的“为政”思想。(4分) 【2017】一说“吾与女,弗如也”中的“与”为连词,可断为“吾与女弗如也 ”。根据这样断句,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孔子的教育技巧。(4分) 【2018】概括第二则材料的主旨,并加以分析。(4分) 【2019】尧、舜是孔子、孟子推崇的“仁者”,按孔子说法,应该“不忧”; 按孟子说法,却又会“忧”。根据材料,简述孔子、孟子这么说的原因。(4分)
2021年浙江高考考点:《论语》经典题整理(试题版)(含答案)

2021年浙江高考考点:《论语》经典题整理(试题版)考点:1.第一课:为政以德(德政主张、均贫富含义)2.第二课:克己复礼(礼治主张、礼仁关系、孝悌之情)3.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积极入世的态度、社会责任感、坚忍不拔的精神)4.第五课:仁者爱人(仁爱观)5.第六课:君子之风(义利观、君子自我修养的内容和要求)6.第八课: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7.第十一课:诲人不倦(孔子的教育观: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8.第十二课:高山仰止(师生关系与道德观)9.第十三课:沂水春风(师生关系与礼乐治国的理想观)10.第十四课:中庸之道(中庸思想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的哲学基础)【考题对接】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
(6分)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①乎!揖②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论语・八佾》)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卫灵公》)1.“揖让而升,下而饮”说明在君子之争中要恪守的规范。
(2分)2.根据以上材料,简述孔子对“争”与“让”的态度。
(4分)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选自《中庸》)1.上述文字告诉我们要学会修养省察,其中强调了一种君子特别注重的修养方法:________。
(两个字)2.根据第三段文字,简析“中和”的功用。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
(6分)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材料二: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孟子·公孙丑上》)1.根据材料可知,孔子主张用_________来治理人民,孟子主张用________来治理人民。
2022届浙江高考《论语》新考点示例与解读

2022届浙江高考《论语》新考点示例与解读考点:1.《论语》中有关“哲学”“中庸之道”的解读2.《论语》中有关“比喻”的解读【考点示例】一、《论语》中有关“哲学”“中庸之道”的解读(一)“中庸之道”——概念与示例示例“中庸之道”——概念与示例文本1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理论】文本2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实例】文本3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实例】问题概括孔子中庸之道的内涵。
“中庸”的思想与“折中主义”有什么区别?根据所给的几则材料,请对孔子的中庸思想加以评价。
答案(1)内涵: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宽容包纳,和而不同。
(中庸是儒家的处世思想,主要指折中、适当、不走极端。
)(2)“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在对待社会问题时要依据道德原则保持中立态度,考虑问题全面,不走极端,对人宽容大度,这样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保持稳定,有利于社会安定。
把它看成“折中主义”是不妥当的。
因为,全面看《论语》中关于“中庸”、“和”的论述,可知孔子还提倡“和而不同”,反对“同而不和”,反对无“是非”原则的“乡原”等。
(3)孔子主张中庸,但不是无条件的折中,一味地求和,仍受到礼的制约,并且有明确的是非观念。
译文1 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高到极点了吧!老百姓缺少它已经很久了。
”译文2 子贡问道:“颛孙师和卜商谁强一些?”孔子说:“颛孙师做得过头,卜商做得不够。
”子贡说:“那么颛孙师强一些吗?"孔子说:“过头与不够是一样的。
译文3 子贡问道:“一乡的人都喜欢他,怎么样?”孔子说:“还不行。
”子贡又问:“一乡的人都厌恶他,怎么样?”孔子说:“还不行。
不如一乡中的好人喜欢他,一乡中的坏人厌恶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
• 《为政以德》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 孔子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他有足民的思
想;他也强调教民,主张以德治国,他对 礼的关注最多。 • (孔子的德治思想:富民、教民、爱民、 举贤、正己)
第二课 克 己 复 礼
• “仁”和“礼”的关系是怎样的? • 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仅
讲制度、讲规范,还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 行这些规范;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 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 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 博爱。(孝悌、节信等)
做夫子; • 2.认为孔子过于看重当官,为国出力; • 3.与其知其不可而为之,不如明哲保身。 • 出现问题:审题不清,答非所问。
• 参考答案:对孔子等不参加劳动却热衷于政治而去周游 列国表示不满和讽刺。
• 解题技巧:理解题意,规范答题。
• 问题三:孔子对他又持什么态度? • 可能答案: • 虽然意见不一,但是对丈人十分尊敬…… • 出现问题:理解把握中心不准确。
第四课 知其不可而为之
• “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对后世有什么 影响?
•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 为正义而战,在所不惜; • 重视保存实力,不做无谓牺牲。
• 孔子的仁爱观是怎样的?
• 孔子的仁爱观是以孝悌为根本的,主张在 “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孔子还主张 志士仁人应该杀身成仁,但孔子的仁的高 标准是看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看他能否 维护王权、安定百姓 ,孔子更看重大节大 信。
注意两点:1 对待管仲上
2 比较墨子的兼爱
第六课君子之风
• 君子必须具备哪些道德素养?儒家是怎么 看待“义”和“利”的?
• 走正道、守道德、有仁爱、有才艺;安贫 乐道,重义重德,不患得患失。
• 见利思义,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理想的 价值观是义利的统一。
第八课 周而不比
• 儒家的交友观是怎样的? • 选择朋友首先看重的是正直和诚信,与人
中的句子作为例句。
二、可能存在的问题
• 1.名句默写(填空):错别字 • 2.文本探究(简答) • ①审题不清楚,理解、把握不全面、不准确; • ②不能充分利用题干中的所有信息; • ③以文解文,没有分析; • ④解题思路混乱,答题不规范; • ⑤文字表达不通顺
三、探究题型的复习策略和应对方法
• 1 .整理、掌握孔子的几大思想观点的核心, • 如:为政观、义利观、交友观、教育观、文化观、
• 问题一:“丈人”是个什么样的人? • 可能答案: • 1.丈人注重长幼之节,善良、热情、勤劳; • 2.归隐山林的“农民”; • 3.“欲洁其身,而乱大伦”的人。 • 出现问题:以文解文,未能揣摩出题意图。
• 参考答案:隐居不仕的高人。 • 解题技巧:理解文本内容,揣摩出题意图。
• 问题二:丈人对孔子持什么态度? • 可能答案: • 1.认为孔子是一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不配
• 丈人这样做是有意让子路看看隐者恬淡宁静的田 园生活以及全家团圆的温馨场景,行“不言之 教”,想现身说法改变子路周游入世的观点。
基础理解型解题思路:
• 理解孔子思想,揣摩出题意图,规范答题
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见其二子焉。 •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 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 文中的“丈人”是个什么样的人?(1分)他对孔子持 什么态度?(2分)孔子对他又持什么态度?(2分)
• 什么是中庸之道? • 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执两用中,实行稳
健的主张;符合社会人生常道,做到合情合 理;宽容包纳,和而不同。——礼之用,和 为贵。(善恶分明)
一、考查形式
• 1.名句默写(填空)(2分) • 2.文本探究(简答)(5分) • 3.结合古文阅读选择题(选择) • 考查虚词的选择题,很有可能挑《论语》
礼乐观、仁爱观、中庸观;尤其要认真解读每课 后的相关知识链接的那篇短文,把精要之处加以 圈画或摘录,弄通弄懂弄透弄熟。 • 2.掌握相关题型及解题方法。 • ①基础理解型②对比分析型③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
为善,好恶分明,实事求是,诚实交往, 适中交往(周而不比、矜而不争,群而不 党),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第十一课 诲人不倦
• 孔子的教育理念是怎样的? • 有教无类,品行第一,公平公正,因材施教,重
视个性,启发诱导,触类旁通,教学相长,重视 身教,述而不作。(学思并重、学行并重)
第十四课 中庸之道
• 参考答案:对丈人那种逃避现实“洁其身而乱大 伦”的处事态度,给予批评。
• 解题技巧:理解文本重点。
• “荷蓧丈人”对待子路为何先前语含讥讽,后来 则热情款待了呢?请简要分析。
• 看到子路面对自己的批评与不理睬反而表现出恭 恭敬敬的样子,丈人改变了自己的态度,邀请子 路留宿其家,并杀鸡为黍,见其二子。
5篇自读课文:待贾而沽、求诸已、出辞气远鄙 倍、学以致其道、敬鬼神而远之。
教材内容梳列
• 第一课:孔子的德政主张 • 第二课:孔子的礼治主张 • 第四课:孔子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 • 第五课:孔子的人生价值观 • 第六课: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 第八课:孔子的交往观 • 第十一课:孔子的教育观 • 第十二课:感人的师生关系 • 第十三课:师生关系 • 第十四课:孔子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的哲学基础
《<论语>选读》高考复习策略
《2011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规定:
古诗文阅读:能阅读浅显的古诗文,理解经 典文化论著,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传统文化经典(《〈论语〉选读》)的正确 解读和批判继承。
《浙江省新课程学科实施指导意见》中 指定的10课必学内容
10篇讲读课文:《为政以德》、《克己复礼》、 《知其不可而为之》、《仁者爱人》、《君子 之风》、《周而不比》、《诲人不倦》、《高 山仰止》、《沂水春风》、《中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