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川崎病冠状动脉扩张14例分析

合集下载

a川崎病患儿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内径z值分析

a川崎病患儿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内径z值分析

a川崎病患儿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内径z值分析川崎病是全身性血管炎,可能造成冠状动脉损伤,超声心动图是川崎病患儿经常要做的一项检查,是评估冠状动脉的主要手段。

在二维超声心动图中,中国儿童的冠状动脉主干内径正常值是3岁以下<2.5mm,3-9岁<3mm,9-14岁<3.5mm。

冠状动脉内径超过正常范围或局部扩张,即可诊断为冠状动脉扩张或动脉瘤形成。

日本对川崎病冠状动脉扩大的诊断标准是5岁以下冠状动脉主干内径>3mm,5岁以上>4mm,或内径大于近端连接血管直径的1.5倍以上。

我国的标准和日本的标准年龄跨度都比较大,目前主张用Z值,即体表面积校正的冠状动脉管腔内径来进行评估,会更加客观。

同龄的患儿由于胖瘦高矮不同,体表面积不同,血管内径也不同。

我国的Z值没有相对参考值,目前采用的是日本或加拿大的Z值评估标准,Z值<2为正常,远端冠状动脉及其他非冠状动脉血管≥相邻内径的1.5倍为异常。

用Z值来评估冠脉的正常值,对患儿而言更加有针对性。

川崎病常见的并发症有哪些

川崎病常见的并发症有哪些

川崎病常见的并发症有哪些川崎病常见的并发症川崎病有什么并发症一、并发病症1、心脏血管系统侵犯这是造成川崎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在急性期可能引起心肌炎、心包膜炎,导致心脏衰竭或心律不整。

2、冠状动脉病变日本1009例川崎病观察结果显示,一过性冠状动脉扩张占46%,冠状动脉瘤占21%。

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冠状动脉扩张在发病第3天即可出现,多数于3~6月内消退。

发病第6天即可测得冠状动脉瘤,第2~3周检出率最高,第4周之后很少出现新的病变。

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为15~30%,临床心肌炎的存在并不预示冠状动脉受累。

大多数冠状动脉瘤呈自限性经过,多数于1~2年内自行消退,特别是常见的直径小于8mm的中小型冠状动脉瘤。

至于直径超过8mm以上的巨大冠状动脉瘤,日后追踪经常无法完全消失,容易形成血栓造成急性心肌梗塞或冠状动脉瘤破裂,两者皆可能引起猝死。

与冠状动脉瘤有明确相关的一些危险因素包括发病年龄在1岁以内、男孩、持续发热超过14天、贫血、白细胞总数在30×109/L以上、血沉超过100mm/h、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血浆白蛋白减低和发生体动脉瘤者。

本病的冠状动脉病变以累及其主干近端,左前降支最多见,其次为左回旋支少见。

罕见孤立的远端动脉瘤。

一般将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的程度分为四度:①正常(0度):冠状动脉无扩张。

②轻度(Ⅰ度):瘤样扩张明显而局限,内径4mm。

③中度(Ⅱ度):可为单发、多发或广泛性,内径为4~7mm。

④重度(Ⅲ度):巨瘤内径≥8mm,多为广泛性,累及1支以上。

发生率约为5%,愈后不良。

故有冠状动脉病变者应密切随访定期复查超声心动图。

通常在发病4周内每周检查1次,以后2月、半年复查,然后根据病变程度至少每年复查一次。

对有症状的病人及冠状动脉严重受累者应作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造影检查可准确评估冠状动脉狭窄及闭塞程度及远端病变。

因导致端堵塞血管腔可发生一过性心肌缺血,心室颤动等严重并发症。

冠状动脉造影的适应证为:①有心肌缺血症状。

冠状动脉解剖及病变的影像诊断

冠状动脉解剖及病变的影像诊断

冠状动脉解剖及病变的影像诊断•冠状动脉起自主动脉根部的主动脉窦。

•左窦--左冠状动脉。

•右窦--右冠状动脉。

•后窦--无冠状动脉发出。

起源CT 显示三个主动脉窦,左冠窦 L、右冠窦 R、无名窦 N主要分支左冠状动脉主干Left MainArtery(LM)右冠状动脉Right coronary artery(RCA)•锐缘支Acute marginal branch(AM)•后降支Posterior descending artery (PDA)•左室后支Posterior Lateral(PL)•圆锥支conus branch(CB)左前降支Leftanteriordescending(LAD)左回旋支LeftCircumflex(LCX)•钝缘支ObtuseMarginalbranches(OM)•左房支Leftauticularbranches(LA)•对角支diagonalbranches(D)•室间隔支septalbranches(S)•圆锥支conusbranch(CB)左冠状动脉Light coronary artery(LCA)左冠状动脉(LCA)•由左心耳与肺动脉干之间入冠状沟。

•主要有两大分支:前降支和回旋支。

•左冠状动脉供应左室、左房、右室前壁及室间隔前2/3~3/4的心肌。

左主干(LM)•左冠状动脉发出后至分支前称为左主干。

•其长度变异较大,多在0.6~1.0cm之间。

•走形于左心耳与肺动脉干起始部之间。

•行至前室间沟时分为前降支和左回旋支,也可能在两者之间发出中间支。

中间支(RI)起源于左主干分叉部,行走于前降支与左旋支之间,供应左室游离壁的大分支血管,存在占37%~42.3%。

前降支()•左主干的延续,从左主干发出进入前室间沟,沿前室间沟走形,绕过心尖,终止于心脏的膈面。

•通常供应部分左室,右室前壁及室间隔前2/3的血液。

对角支()是LAD以锐角形式向左侧发出的较大动脉分支,分布于左心室游离壁的前外侧。

川崎病合并支原体感染14例诊治体会

川崎病合并支原体感染14例诊治体会
黄 云, 黄路 圣 , 叶林 华
( 江苏省泰兴市人 民医院 , 江苏 泰兴 2 5 0 ) 2 4 0
摘 要 : 目的 探 讨 小J) 崎病 合并 支原 体感 染的 临床特 征及诊 治体会 。方 法 对 临床 诊 断 为 川 Ll 1
崎病 合 并 支原 体 感染 的患 儿进 行 回顾 性分析 。结果 1 患儿 均 有发 热 ;球 结合膜 充 4例 血 1 ,皮疹 8 , 口腔 粘膜 改 变 1 ,手足 硬性 水肿 、 ( ) 3例 例 4例 指 趾 脱皮 1 例 ,颈部 淋 4 巴结肿 大 1 2例 ,卡 痕 、肛 周 粘膜 潮 红 5 。 白细胞 增 高、血 CRP增 高 9例 ,心 脏 例
联合研究组提出的川崎病诊断标准)又称皮肤黏 膜 淋 巴结综 合 征 ( L ) MC s ,是 一 种 急 性 发 热 性 、
多 系统 的疾 病 ,以全身 结缔 组 织非 特 异性 血 管炎
为 主要病 理 改 变 ,是 一 种儿 童 常见 的血管 炎综 合 征 ,好 发 于 5岁 以下 婴 幼 儿 ,主要 影 响 中小 动 脉 ,尤 其是 冠 状动 脉 ,并认 为 与青 壮 年 心源 性猝 死 和成 人缺 血 性心 脏病 的发生 有关 。其病 因 尚未
川 崎 病 ( D,2 0 K 0 2年 日本 循 环 协会 川 崎 病
间 ; 2 1 例双眼球结合膜充 血 ,无脓性分泌 ) 3
物 ; 3 口腔粘 膜表 现 :所有 患儿 均有 不 同程度 ) 的 口唇显 著 充血 、干燥 、杨 梅舌 表 现 ; 4) 淋 巴 结 肿 大 : 1 颈 部 淋 巴结 肿 大 伴 质 硬 、压 痛 ; 2例 5) 皮 疹 :8例 在 发热 2 3天 后 出现 多 形 性 红斑 - 或 猩红 热样 皮疹 ; 6) 所有 患儿 在 发热 4 5天手 — 足 硬 性 水 肿 ,发 热 1—4天 后 指 出现 ( ) 脱 01 趾

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临床分级及高危因素研究

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临床分级及高危因素研究

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临床分级及高危因素研究一、综述川崎病(Kawasakidisease,KD)是一种常见的儿童全身性血管炎症性疾病,其主要表现为持续性发热、结膜炎、唇龈炎和手足红肿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川崎病不仅可导致多系统损害,而且还与冠状动脉病变密切相关。

冠状动脉病变是川崎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严重时可导致心肌梗死甚至猝死。

因此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分级和高危因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前关于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分级尚无统一标准,早期研究主要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分级,将冠状动脉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病变。

然而这种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难以准确评估病变范围、不能动态观察病变进展等。

近年来随着心血管影像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采用超声心动图等无创检查手段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进行评估。

这些研究发现,超声心动图可以更直观地显示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和范围,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除了临床分级外,研究还发现一些与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相关的高危因素。

这些高危因素主要包括:年龄:年龄越小,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的风险越高;性别: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发热时间:持续性发热超过5天的患者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的风险较高;血白细胞计数异常:白细胞总数升高或降低的患者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的风险较高;血小板计数异常:血小板计数过高的患者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的风险较高;C反应蛋白水平: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的患者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的风险较高。

随着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研究的深入,我们对这一疾病的认识逐渐加深。

未来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川崎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A. 川崎病的概述近年来随着对川崎病研究的不断深入,临床医生对于该病的认识逐渐提高,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完善。

目前临床上采用的川崎病诊断标准主要包括美国儿科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AAP)和日本小儿科学会(Japanese Pediatric Society,JPS)共同制定的标准。

川崎病病案分析

川崎病病案分析

.
16
*心脏表现
心包炎、心肌炎、心内膜炎、心律失常 冠状动脉损害(冠脉狭窄或冠脉瘤) 少数可有心肌梗死
.
17
其他表现
1、急性期可有尿道炎,尿沉渣可见白细胞增多及轻 度蛋白尿。
2、胆囊积液 多出现于亚急性期,可发生严重腹痛, 腹胀及黄疸。在右上腹可摸到肿块,腹部超声检查 可以证实。大多自然痊愈,偶可并发麻痹性肠梗阻 或肠道出血。
日本研究发现,本病患者HLA-BWzz频率约 比普通人群高2倍;而美国波士顿地区流行中, 则HLA-BW51检出率增高。
因此,遗传易感性和感染可能是本病的病因
.
8
发病机制
超抗原
↓ T 淋巴细胞↑(凋亡↓)
↓ IL-1,IL-6,TNF-α↑( P53↓)
↓↓ B 淋巴细胞多克隆活化(凋亡↓)
↓↓ 自身抗体
.
21
*超声心动图:
急性期:可见心包积液,左室扩大,二间 瓣、主动脉瓣或三间瓣返流
冠状动脉病变(CAL):
冠状动脉扩张、 冠状动脉瘤及冠状动脉狭窄
.
22
川崎病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表现,持续发热5日以上,下列5项中至少满足4项或不 足4项加冠状动脉改变,并排除其他疾病即可确诊
⑴双侧结合膜充血 ⑵多形性红斑。 ⑶口唇发红,草莓样舌;口腔及咽部粘膜弥漫性充血。 ⑷急性期手掌与足底充血、硬结性水肿,恢复期指尖开始脱皮 ⑸急性非化脓性颈部淋巴肿大
.
3
辅助检查
WBC:19.3× 109/L , N82% , L13.4% Hb 118g/L PLT 450×109/L(发热第6天)
ALB 38.8g/l,GPT 102u/L CRP:107.8mg/l 支原体抗体:阳性

川崎病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超声诊断很关键

川崎病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超声诊断很关键

川崎病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超声诊断很关键川崎病是一种儿童常见的全身性血管炎症性疾病,主要累及小动脉和中等动脉,尤其容易发生心脏问题。

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化,病程呈慢性、复发性,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给儿童带来了较大的威胁。

对川崎病的超声诊断显得尤为关键。

让我们了解一下川崎病和冠状动脉病变之间的关系。

川崎病是由一些未知的病因引起的全身性炎性血管病变,主要累及小型和中型动脉。

其主要特点是全身性微血管及小动脉炎性变化,炎症状态持续时间较长。

而冠状动脉病变是川崎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约为15%-25%,是已知唯一的主要危险因素。

患者最常见的冠状动脉病变是冠状动脉扩张、瘤形成和狭窄,其中又以狭窄和闭塞最为严重。

如果不及时发现和治疗,可导致严重的心脏疾病,如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等。

对川崎病的冠状动脉病变进行早期、准确的超声诊断至关重要。

针对川崎病儿童的特殊情况,超声诊断技术还可以根据患者的年龄和生长发育情况,选择合适的超声检查手段,从而减少对患者的伤害。

比如通过M型、二维超声和彩色多普勒心脏超声等技术手段对心脏结构和功能进行详细分析,判断心内膜和心外膜的增厚、瓣膜功能和腔室功能等,以及对心脏多普勒进行分析,评估冠状动脉的血流速度和灌注情况等。

这些都对于川崎病儿童的病情评估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超声诊断技术在对川崎病的冠状动脉病变进行诊断的过程中,还可以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手段,如CT扫描、MRI等,进行多模式影像对比分析,提高冠状动脉病变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超声诊断技术还能够及时发现和评估患儿心脏功能的改变,对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预测预后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川崎病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而超声诊断则是对川崎病进行冠状动脉病变诊断的核心技术。

在川崎病的治疗过程中,应更加重视超声诊断在诊断和评估方面的重要性,及时规划治疗方案。

也应重视对超声诊断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高其对川崎病的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准确性和全面性,为川崎病的治疗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方案。

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像学诊断 陈树宝

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像学诊断 陈树宝

作者简介:陈树宝,男,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医学会儿科学分会顾问,《中华儿科杂志》《国际儿科学杂志》编委,研究方向为心血管疾病。

DOI :10.3969/j.issn.1003-515X.2011.21.002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像学诊断陈树宝(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内科,上海200127)Imaging Diagnosis of Coronary Artery Lesion in Kawasaki DiseaseCHEN Shu -bao(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Shanghai Children's Medical Center Affiliated to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 ,Shanghai 200127,China )摘要:川崎病的主要并发症与心血管,特别是冠状动脉系统有关。

在未经治疗的川崎病病例中冠状动脉瘤发生率占20% 30%,在经过IVIG 及阿司匹林治疗的病例中约占5%。

超声心动图已成为川崎病急性期及恢复期诊断及随访评估冠状动脉扩张等心血管并发症的标准诊断技术。

急性期冠状动脉病变的超声心动图表现有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及管壁周围回声增强。

冠状动脉内径测值与正常值比较对川崎病的诊断与治疗起关键作用。

冠状动脉内径的正常范围受年龄、体表面积的影响,并存在地区人群间差异。

超声心动图诊断远端冠状动脉病变、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的敏感性不够高。

近年来磁共振血管造影及CT 技术迅速发展成为重要的心血管诊断方法。

多层CT 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诊断效果优于超声心动图及磁共振血管造影。

多层CT 显像受心率及呼吸影响。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仍然是显示冠状动脉病变的金标准,但有一定的风险。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26(21):1619-1623关键词: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影像诊断中图分类号:R7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5X (2011)21-1619-05川崎病是一种全身性血管炎综合征,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经验#冠状动脉造影诊断川崎病冠状动脉扩张14例分析
王瑞耕邓淑珍尹薇
(武汉市儿童医院心内科,湖北武汉430016)
[中图分类号]R72[文献标识码]D[文章编号]1008-8830(2010)08-0675-02
川崎病是一种血管炎综合征,好发于2~4岁儿童,其最大的危害为冠状动脉受损,是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也是成年后发生冠心病的潜在危险[1]。

目前大多数医院均采用心脏彩超判断川崎病的冠状动脉损害。

但对于冠状动脉远端及细小动脉损害的诊断,心脏彩超存在局限性。

本研究对14例川崎病患儿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准确诊断了冠状动脉损害的病变程度,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2003年1月至2007年10月我院共收治川崎病患儿884例,其中男584例,女300例。

年龄3个月至14岁。

所有病例均在睡眠或安静状况下行心脏彩超检查判断冠状动脉的损害情况。

327例(37%)合并冠状动脉损害,其中141(15.6%)例出现冠状动脉瘤。

确诊冠状动脉损害病例均给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2g/kg)及阿司匹林治疗。

在病情稳定2~6个月后选择14例心脏彩超示冠状动脉损害的病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14例患儿中,男9例,女5例,年龄2~6岁。

14例患儿中5例发现冠状动脉瘤,4例左右冠状动脉均有轻度扩张,5例仅有左侧冠状动脉扩张。

造影方法:在氯胺酮静脉复合麻醉下穿刺右股动脉送入冠状动脉造影管达左右冠状动脉开口,缓慢注入造影剂,同时进行电影摄像,判断冠状动脉病变。

2结果
心脏彩超发现的5例冠状动脉瘤的患儿冠状动脉造影均提示相同的病变,两者符合率为100%,但冠状动脉造影还见到部分病例前降支有扭曲、局限性扩张等心脏彩超没有发现的病变。

4例心脏彩超显示左右冠状动脉均有轻度扩张的患儿与造影结果相同。

5例心脏彩超仅有左侧冠状动脉扩张的患儿有2例与造影结果相同,另2例冠状动脉造影后发现右冠状动脉也有扩张;还有1例患儿患川崎病后随访1年,多次心脏彩超均见左冠状动脉轻度扩张,行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左右冠脉均正常,后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论,该患儿停止治疗,临床观察1年,多次心脏彩超随访均正常。

3讨论
川崎病目前被认为是易感者感染病原体后触发的免疫介导的一种全身血管炎,常累及中心血管,冠状动脉最易受累而形成冠状动脉扩张或冠状动脉瘤。

本组884例川崎病发生冠状动脉损害者占37%,其中15.6%的患儿出现冠状动脉瘤。

冠状动脉瘤是川崎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也是造成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

目前心脏彩超是检测川崎病是否具有血管损伤、尤其是检测冠状动脉病变的可靠有效的非侵入性诊断方法,而且无痛苦,易重复,检出率高,耗资少,容易被大多数临床医生及患儿家长接受。

从本研究心脏彩超与冠状动脉造影两者结果对比来看,心脏彩超判断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有较高的准确性,尤其是诊断冠状动脉瘤的准确率达100%。

但是对于冠状动脉远端及细小的动脉损害,心脏彩超诊断的准确性明显降低,如本研究中2例患儿右侧冠状动脉扩张没有从心脏彩超的检查中发现。

心脏彩超虽然准确诊断了冠状动脉瘤,但没能发现其前降支的病变。

尤其是1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正常的患儿,心脏彩超却提示其冠状动脉扩张,
这样可能会导致过度医疗或丧失治疗时机。

龚方戚等[2]在167例次的川崎病冠状动脉造影的研究中也发现心脏超声检查有假阳性和假阴性。

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金标准,对于复杂及严重的患儿,为了准确判断冠状动脉的准确病变,及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是可行的。

本研究中14例患儿在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过程中,过程顺利,只有1例患儿在造影过程中导管置于右冠状动脉口时发生室颤,经及时撤离导管及心脏除颤后患儿恢复正常,随访半年没有并发症。

对于年龄太小的患儿,如果导管置于冠状动脉开口困难,并且为防止因导管过大堵塞冠状动脉影响心脏供血而引起室颤,也可以行升主动脉造影。

本研究中发生室颤的患儿后改用升主动脉造影也能清楚显示冠状动脉的病变。

在儿童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时应该注意下面几个事项:¹应该在川崎病患儿治疗病情稳定,病程至少两个月后进行;º实验室检查显示白细胞、血沉、C-反应蛋白、血小板基本正常;»儿童不能很好配合手术,为了清楚准确测定冠状动脉病变,选择氯胺酮静脉复合麻醉;¼造影前进行正规手术所需必要检查;½造影过程中心电监护非常重要,能及时发现心律失常,特别是发现室颤并及时处理。

[参考文献]
[1]Francesca P,F ili ppo A,W ill e m BM.Post-p rocess i ng u si ng m u l t-i
s li ce co m pu ter to m ograghy coronary angiography i m p roves i m age
i n t erpretab ility i n p ati en ts w i th f ast heart rates and heart-rate vari a-
ti on s[J].J Card i ovascM ed(H agersto w n),2007,8(12):1088-1090.
[2]龚方戚,白石裕比湖,桃井真里子.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病变
的随访及超声与造影的对照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00,38
(10):634-635.
(本文编辑:王庆红)
#病例报告#
儿童嗜酸细胞性胃肠炎1例
史佩佩张建江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内科,河南郑州450052)
[中图分类号]R725.7[文献标识码]E[文章编号]1008-8830(2010)08-0676-02
患儿男,11岁,因腹泻11d,腹胀7d入院。

11d前食用鱼虾后出现黏液水样便,10余次/日,伴恶心、间断性腹痛、呕吐。

按/急性肠炎0予抗感染治疗,疗效差。

7d前出现腹胀,食欲减差。

入院查体:心肺检查无异常,腹膨隆,脐周压痛,移动性浊音阳性。

W BC15.59@109/L,N75%,E4%;大便培养示肠球菌;尿、大便常规、肝肾功能、ESR、CRP、PPD皮试、传染病检查、免疫学检查、人体血吸虫抗体等均正常。

腹部彩色超声:腹腔内及肠间隙内探及约70mm不规则液性暗区。

腹水涂片瑞氏染色:以成熟嗜酸细胞为主,少见淋巴细胞;腹水细胞学检查:镜下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

CT平扫:双侧胸腔少量积液,腹腔大量积液。

入院第10天复查W BC9.79@109/L,N14%,E65%。

骨髓检查(图1A)示粒系比值增高,可见大量各阶段嗜酸细胞,占41.6%;血涂片示粒细胞增高,以嗜酸细胞为主。

全消化道钡餐示空肠近端扩张明显,钡餐蠕动缓慢, /漂浮征0明显。

电子结肠镜检(图1B)示盲肠黏膜充血水肿,皱襞粗大,表面糜烂,回肠末端及全结肠黏膜散在片状充血,血管纹理不清。

回肠病理检查(图1C)示(盲部)黏膜慢性炎症,可见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诊断为/嗜酸细胞性胃肠炎0,予低敏饮食及地塞米松每日5m g静脉滴注,4d后腹泻、腹胀好转,腹水征阴性出院。

出院后控制饮食,继续口服强的松每次10m g,一日三次。

1周后逐渐减量至停药。

现门诊复查外周血嗜酸细胞正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