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主要原因

合集下载

川崎病

川崎病

川崎病川崎病,是在1967年时第一次被一位日本的儿童医生所发现,并以他的名字命名。

至今人们还不清楚这种病的原因是什幺,极有可能是对某种病菌的反应。

川崎病多见于8个月到4岁之间的小朋友,偶尔会有8~9岁的大孩子患病,一般在夏季和冬季发病。

发病时,幼儿突然发高烧,体温在38~39度之间,发烧可持续5天,但精神较好,食欲也只是略微下降。

发烧两天左右时全身出现各种大小不等的红色斑疹,嘴唇发干而有裂纹,口中粘膜发红,舌头上长出红色的小疙瘩;两眼充血、发红,但没有脓。

手脚又红又肿,油光晶亮的,也有整个膝部和手脚发红的,一两个星期后体温下降时,脚尖开始出现脱皮,脖子上多个淋巴结肿大。

川崎病可能会引起各种心肌炎和血管炎等疾病,差不多25~35%的患者心脏会受到影响,引起冠状动脉扩张成动脉瘤。

川崎病几乎全都能痊愈,只是偶尔有少数病人可突然死亡。

川崎病在早期并没有明显的特点,发烧常常会被认为是喉咙发炎或感冒。

如果宝宝连续5天发高烧就必须引起注意。

出现红色的疹子常常会被误认为是麻疹,但川崎病不会像麻疹一样咳嗽、打喷嚏,如果已作过预防接种,就不可能是麻疹。

心脏超声波检查可以帮助了解心脏有没有受到牵连,以及冠状动脉是否扩张或狭窄等。

此外检查中可能会发现血小板增多、血沉积加快、白血球增多、贫血等。

川崎病在目前还没有特效疗法,医生确定是川崎病后,如发病后的9天内能及时使用阿斯匹林的话,宝宝很快就会退烧,大约一个星期时就会痊愈,而且患上动脉扩张的几率不到5%,如果治疗的太迟,动脉扩张的几率为25%。

同时配合使用丙种球蛋白也可预防冠状动脉病变,但有时宝宝会出现过敏反应,如心跳加速、呼吸困难、血压下降、发烧、出红疹等,必须在医生的监护下才能使用。

实际上,即使诊断不正确也不会影响治疗,因为任何医生都习惯用抗生素、退热药对付持续的高烧。

但如果单独使用抗生素是没有效果的。

同其它疾病引起的发烧一样,要多给宝宝喝一些水,最好是果汁。

至于宝宝好到什么程度才能去保育所或幼儿园,并没有特别的规定,只要宝宝没有特别的不适就可以恢复正常生活。

川崎病常见的并发症有哪些

川崎病常见的并发症有哪些

川崎病常见的并发症有哪些川崎病常见的并发症川崎病有什么并发症一、并发病症1、心脏血管系统侵犯这是造成川崎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在急性期可能引起心肌炎、心包膜炎,导致心脏衰竭或心律不整。

2、冠状动脉病变日本1009例川崎病观察结果显示,一过性冠状动脉扩张占46%,冠状动脉瘤占21%。

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冠状动脉扩张在发病第3天即可出现,多数于3~6月内消退。

发病第6天即可测得冠状动脉瘤,第2~3周检出率最高,第4周之后很少出现新的病变。

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为15~30%,临床心肌炎的存在并不预示冠状动脉受累。

大多数冠状动脉瘤呈自限性经过,多数于1~2年内自行消退,特别是常见的直径小于8mm的中小型冠状动脉瘤。

至于直径超过8mm以上的巨大冠状动脉瘤,日后追踪经常无法完全消失,容易形成血栓造成急性心肌梗塞或冠状动脉瘤破裂,两者皆可能引起猝死。

与冠状动脉瘤有明确相关的一些危险因素包括发病年龄在1岁以内、男孩、持续发热超过14天、贫血、白细胞总数在30×109/L以上、血沉超过100mm/h、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血浆白蛋白减低和发生体动脉瘤者。

本病的冠状动脉病变以累及其主干近端,左前降支最多见,其次为左回旋支少见。

罕见孤立的远端动脉瘤。

一般将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的程度分为四度:①正常(0度):冠状动脉无扩张。

②轻度(Ⅰ度):瘤样扩张明显而局限,内径4mm。

③中度(Ⅱ度):可为单发、多发或广泛性,内径为4~7mm。

④重度(Ⅲ度):巨瘤内径≥8mm,多为广泛性,累及1支以上。

发生率约为5%,愈后不良。

故有冠状动脉病变者应密切随访定期复查超声心动图。

通常在发病4周内每周检查1次,以后2月、半年复查,然后根据病变程度至少每年复查一次。

对有症状的病人及冠状动脉严重受累者应作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造影检查可准确评估冠状动脉狭窄及闭塞程度及远端病变。

因导致端堵塞血管腔可发生一过性心肌缺血,心室颤动等严重并发症。

冠状动脉造影的适应证为:①有心肌缺血症状。

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诊治分析

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诊治分析

1192河北医药2021年4月第4卷第8期Hedei MedOO1-0002021,Vd43Apr No.8 doi:10・3969/j・issn・1002-7396.2021.06016-论著-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病变诊治分析张英谦张翰墨曹亚丽王文露刘倩齐焕军王华【摘要】目的分析川崎病(KD)的临床特征,指导早期诊断、合理治疗,减少冠状动脉病变(CAL)的发生。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13年4月694例KD患儿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KD合并CAL的高危因素、静脉用丙种球蛋白(IVIG)应用时间对ITIG抵抗及CAL发生的影响。

结果KD患儿年龄分布为1个月~11岁,<6岁患儿占92.6%;男:女=409:1;6种主要临床表现中,发热最常见,指端脱皮发生率最低,不完全川崎(iKD)与完全川崎(cKD)比较皮疹、球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口腔黏膜改变及肢端肿胀脱皮发生率均明显低于cK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实验室化验指标中中性粒细胞比例(N%)、血红蛋白(Hb)、血沉(ESR)与KD合并CAL的发生独立相关,为CAL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ITIG无反应型KD发生率为7.05%,发热5d内给予IVIG,产生IVIG抵抗的发生率较6~10d及>14d以上应用组明显升高(P<0.01)。

发热5d内与2~14d给予ITIG组CAL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CAL发生率与>14d应用组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KD发病性别无明显差异,主要临床表现中,发热最常见,指端脱皮发生率最低3RD组较cKD组表现除发热外,其他主要表现均明显少于cKD组。

化验检查中Hb减低、N%及ESR升高可作为CAL的独立危险因素。

5d内应用IVIG发生抵抗率增高,且不能降低CAL发生,5~14d应用ITIG CAL发生率最低。

川崎病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超声诊断很关键

川崎病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超声诊断很关键

川崎病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超声诊断很关键
川崎病是一种儿童常见的急性全身性血管炎,临床表现为高热、结膜炎、唇口腔黏膜炎、皮疹和手足红肿等症状。

川崎病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是其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冠状动脉病变可以导致心肌梗死、猝死等危险情况发生,对患儿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早期发现和及时诊断冠状动脉病变,对川崎病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超声诊断在川崎病中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

超声能够实时观察和评估冠状动脉的形态和功能,帮助医生判断是否存在冠状动脉病变。

超声诊断的相关指标主要包括冠状动脉内径、血流速度和心脏功能等。

超声诊断川崎病的冠状动脉病变主要依靠以下几个指标:
1. 冠状动脉内径:通过测量冠状动脉的内径,可以判断动脉是否存在异常扩张或狭窄。

通常来说,直径增大超过1.5倍,或者大于5mm的冠状动脉内径被认为是异常的。

2. 冠状动脉血流速度:超声可以观察和测量冠状动脉内的血流速度。

冠状动脉病变时,血流速度常常增快,提示动脉狭窄或堵塞。

3. 冠状动脉壁结构:超声可以观察到冠状动脉壁的结构和形态变化。

冠状动脉病变时,壁厚度常常增加,壁形变和钙化也会出现。

超声还可以对心脏功能进行评估,包括心室收缩功能、瓣膜运动等。

由于川崎病可引起心肌炎和心包炎等心脏并发症,超声诊断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并评估心脏损害的程度。

超声诊断在川崎病的冠状动脉病变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超声检查,可以早期发现冠状动脉病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治疗和预防,从而降低患儿的并发症和病情恶化的风险。

对于川崎病的患儿来说,定期进行超声检查非常重要。

川崎病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超声诊断很关键

川崎病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超声诊断很关键

川崎病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超声诊断很关键川崎病是一种儿童常见的全身性血管炎症性疾病,主要累及小动脉和中等动脉,尤其容易发生心脏问题。

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化,病程呈慢性、复发性,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给儿童带来了较大的威胁。

对川崎病的超声诊断显得尤为关键。

让我们了解一下川崎病和冠状动脉病变之间的关系。

川崎病是由一些未知的病因引起的全身性炎性血管病变,主要累及小型和中型动脉。

其主要特点是全身性微血管及小动脉炎性变化,炎症状态持续时间较长。

而冠状动脉病变是川崎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约为15%-25%,是已知唯一的主要危险因素。

患者最常见的冠状动脉病变是冠状动脉扩张、瘤形成和狭窄,其中又以狭窄和闭塞最为严重。

如果不及时发现和治疗,可导致严重的心脏疾病,如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等。

对川崎病的冠状动脉病变进行早期、准确的超声诊断至关重要。

针对川崎病儿童的特殊情况,超声诊断技术还可以根据患者的年龄和生长发育情况,选择合适的超声检查手段,从而减少对患者的伤害。

比如通过M型、二维超声和彩色多普勒心脏超声等技术手段对心脏结构和功能进行详细分析,判断心内膜和心外膜的增厚、瓣膜功能和腔室功能等,以及对心脏多普勒进行分析,评估冠状动脉的血流速度和灌注情况等。

这些都对于川崎病儿童的病情评估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超声诊断技术在对川崎病的冠状动脉病变进行诊断的过程中,还可以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手段,如CT扫描、MRI等,进行多模式影像对比分析,提高冠状动脉病变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超声诊断技术还能够及时发现和评估患儿心脏功能的改变,对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预测预后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川崎病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而超声诊断则是对川崎病进行冠状动脉病变诊断的核心技术。

在川崎病的治疗过程中,应更加重视超声诊断在诊断和评估方面的重要性,及时规划治疗方案。

也应重视对超声诊断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高其对川崎病的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准确性和全面性,为川崎病的治疗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方案。

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临床分级及高危因素研究_时艳艳_刘芳_吴琳_等

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临床分级及高危因素研究_时艳艳_刘芳_吴琳_等

论著文章编号:1005-2224(2014)09-0681-06DOI :10.7504/ek2014090610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临床分级及高危因素研究时艳艳,刘芳,吴琳,马晓静,梁雪村,黄国英摘要:目的探讨基于临床分级的川崎病(KD )冠状动脉病变临床分级特点及不同危险等级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

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00年1月至2011年6月住院且病史资料完整的1253例KD 患儿,依据《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处理建议》提出的冠状动脉病变临床分级方法,分析冠状动脉病变临床分级及病变部位特点,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生不同临床分级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

结果(1)KD 患儿急性期冠脉病变发生率为24.3%(304/1253)。

根据冠状动脉病变临床分级进行分类,冠脉正常的Ⅰ级病例949例,占75.7%;Ⅱ级32例,发生率2.6%;Ⅲ级251例,发生率20.0%;Ⅳ级13例,发生率1.0%;Ⅴ级8例,发生率0.6%。

(2)累及单支、双支、三支、四支冠状动脉者分别占冠状动脉病变患儿的42.4%、29.3%、16.1%和12.2%;发生病变的冠状动脉分支中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病变分别占43.5%、18.6%、6.8%、31.1%。

(3)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不完全型KD 、CRP >100mg/L 是Ⅱ级冠状动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男性、年龄≤1岁、发热持续时间>10d 、不完全型KD 、ALB <30g/L 是发生Ⅲ~Ⅴ级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1)KD 冠状动脉病变以Ⅲ级为最多见,占82.6%;V 级最少见,占2.6%。

(2)57.6%的冠状动脉病变累及二支或二支以上的冠状动脉。

(3)KD 冠状动脉病变部位以左冠状动脉主干最常见,其后依次为右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和左回旋支。

(4)男性、年龄≤1岁、发热持续时间>10d 、不完全型KD 、ALB <30g/L 是Ⅲ~Ⅴ级冠状动脉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危险因素

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危险因素

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探讨关键词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高危因素川崎病(kd)又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儿童常见的自身免疫性血管炎综合征,其主要病理改变为全身非特异性血管炎。

冠状动脉损害(cal)是其最严重的并发症,因此,是否发生cal及其严重程度是影响kd预后的关键因素。

收治川崎病患儿62例,进行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08年4月~2011年5月收治kd患儿62例,均符合日本川崎病研究委员会新修订的kd诊断标准。

其中男43例,女19例。

年龄0.5~11岁,其中≤1岁16例(258%),2~3岁31例(50%),>3岁15例(241%),平均年龄2岁7个月。

根据急性期彩超结果及冠状动脉诊断扩张标准分为两组[1],冠状动脉扩张组(cal)22例(355%),男13例,女9例,年龄0.5~7岁,平均17个月;发热时间3~15天,平均695天。

无冠状动脉扩张组(ncal)40例(645%),男30例,女10例,年龄7个月~11岁,平均22个月;发热时间2~14天,平均552天。

所有患儿均处于急性期。

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总结分析kd患儿的年龄、性别、临床表现、血常规及测定c-反应蛋白、血沉、白蛋白、血清钠离子浓度。

心脏彩超测量冠状动脉内径。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计量资料采用成组t检验,用(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3岁2例(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4,p005)。

两组患儿血钠的比较:cal组血钠浓度<135mmol/l 14例(636%);ncal组血钠<135mmol/l 12例(3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59,p<005)。

两组患儿plt、crp、esr的比较,见表1。

讨论川崎病的发病原因至今未明。

根据以往数次小流行中,曾有家庭发病情况,临床上又有许多表现酷似急性感染,提示似有病原体存在。

川崎病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超声诊断很关键

川崎病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超声诊断很关键

川崎病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超声诊断很关键川崎病是一种常见的小儿全身性血管炎症性疾病,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其典型表现包括高热、皮疹、非化脓性淋巴结肿大和口腔黏膜炎症。

川崎病容易引起冠状动脉病变,如果不及时诊断和治疗,可能会导致冠状动脉炎、动脉瘤和甚至冠状动脉闭塞,为此超声诊断在早期发现和诊断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一、川崎病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川崎病的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感染、免疫途径和遗传因素有关。

在川崎病发病过程中,全身各种血管壁同时受累,可能引起全身性微小血管炎症,进而导致全身各种器官受累。

其中最危险的是冠状动脉的受累。

研究表明,约25%的未经治疗的川崎病患者会发生冠状动脉异常,其中约5%~10%患有川崎病的患儿可能由于冠状动脉异常引起心肌缺血、心肌梗塞、甚至猝死。

川崎病对冠状动脉的影响主要是冠状动脉炎症、冠状动脉狭窄和冠状动脉瘤。

冠状动脉炎症是川崎病诊断的主要依据,而冠状动脉狭窄和冠状动脉瘤是川崎病的重要并发症。

对于川崎病患儿,及早发现和诊断冠状动脉病变非常重要。

超声检查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手段,对于儿童患者来说更为安全和方便。

在川崎病患儿中,超声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到冠状动脉的形态和功能,能够辅助诊断和监测冠状动脉病变的进展。

1. 超声心动图超声心动图是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之一。

通过超声心动图可以清晰地显示冠状动脉的形态和功能,判断是否存在动脉瘤、动脉狭窄等异常情况。

超声心动图还可以对心肌功能进行评估,为了解决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对心肌功能的影响提供重要依据。

2. 超声血管成像超声血管成像是另一种用于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的重要超声检查手段。

由于川崎病的冠状动脉病变通常是在冠状动脉末梢,因此传统的超声心动图很难对其进行观察和评价。

而超声血管成像则可以清晰地显示冠状动脉的分支和病变情况,为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早期发现和诊断提供了重要技术手段。

超声弹性成像是一种新兴的超声检查手段,可以评估血管壁的弹性和硬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主要原因
*导读:川崎病好发于五岁以下的幼童,发生率在台湾约为五岁以下儿童人口的万分之一,男孩得到的机率约为女孩的1。

5倍。

川崎病最早由日本川崎富作医师于1967年首先发表,经过三十多年的研究,至今仍无法了解其病因,可能和感染或免疫反应有关。

……
川崎病,又称为黏膜皮肤淋巴腺症候群,会侵犯全身中小型血管引起血管炎的病变。

诊断要件包括:
(一)持续高烧(39-40°C)超过五天,这是诊断川崎病的必要条件。

(二)急性期在手脚末梢出现红肿,第二到第四周时可能在手脚掌或指尖及肛门周围产生脱皮现象。

(三)多形性红斑,全身可能会出现各式各样的斑疹。

(四)两侧性结膜炎,结膜充血、发红,通常无分泌物。

(五)口腔黏膜变化,如草莓舌、口腔咽喉黏膜充血,嘴唇红肿干裂甚至流血。

(六)急性非化脓性颈部淋巴结肿大,单侧或双侧,直径多超过1。

5公分。

根据1993年美国心脏学会所制定的川崎病诊断标准,以上(二)-(六)要件中至少要符合四项,加上持续高烧五天以上,并且
能排除其它可以造成类似症状的疾病,才能正确诊断为川崎病。

其它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病童注射卡介苗的部位,可能出现红肿甚至结痂的情况;血液检查出现贫血、白血球及血小板增多现象,发炎指数(ESR、CRP)升高,无菌性脓尿等。

这些表现将增加川崎病的可能性。

合并症包括:
(一)心脏血管系统侵犯,常是造成川崎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在急性期可能引起心肌炎、心包膜炎,导致心脏衰竭或心律不整。

发病1至3周时(平均约10天) 15-20%的川崎病患者则可能产生冠状动脉瘤。

冠状动脉瘤超过50%会在1~2年内消失,特别是常见的直径小于8mm的中小型冠状动脉瘤。

至于直径超过8mm以上的巨大冠状动脉瘤,日后追踪经常无法完全消失,容易形成血栓造成急性心肌梗塞或冠状动脉瘤破裂,两者皆可能引起猝死(猝死率约占所有病患的2 %)。

心肌梗塞常发生在发病6~8周内。

日后也可能因冠状动脉扩张痊愈后,疤痕组织造成冠状动脉狭窄或钙化引起心肌缺氧。

(二)发病两星期内出现关节痛或关节炎,有文献报告甚至症状可持续达4个月之久。

(三)胆囊水肿可能在疾病发作后两星期内出现,通常不需特别的治疗。

(四)肠道假性阻塞。

(五)无菌性脑膜炎。

(六)肝功能指数上升、黄疸、腹泻、血清白蛋白降低等。

除了心脏血管系统以外,其它器官组织的影响是暂时性的,应该会逐渐消失。

川崎病好发于五岁以下的幼童,发生率在台湾约为五岁以下儿童人口的万分之一,男孩得到的机率约为女孩的1。

5倍。

川崎病最早由日本川崎富作医师于1967年首先发表,经过三十多年的研究,至今仍无法了解其病因,可能和感染或免疫反应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