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心脏病变的诊治
川崎病心脏病变的诊治

第六页
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的时间:
冠脉扩张在发病第3天即可出现,多数 于3~6月内消退。发病第6天即可测得冠 脉瘤,第2~3周检出率最高,第4周后 很少出现新的病变,但也可迟至急性 期后数月,甚至数年才发生。
第七页
KD并发冠脉损害的高危评分指标:
a. 血钠≤133mmol/L(2分);
b. AST≥100IU/L(2分);
c. 血中性粒细胞分类≥80%(2分); d. IVIG开始治疗时间在病程4d内(2分) e. CRP≥100mg/L(1分); f. 血小板计数≤300×10 /L(1分); g. 年龄≤1岁(1分)。 总积分为11,如果综合评估积分在7分以上,则为KD并发冠 脉损害的高危人群。
川崎病心脏病变的诊治
第一页
川崎病的心脏损害
心肌炎:
组织学证实,川崎病早期心肌有弥漫性 炎性浸润。发生率约为50%~75%,多在 病程1~2周发生,心脏听诊可发现心音低 钝、心动过速、奔马律。
心电图检查有P-R间期延长、Q-T间期 延长、T波及ST段改变、X线摄片见心脏 扩大、心源性酶浓度罕有升高
第二页
1) 急性期基础状态血流增加。急性期阻力血管扩张,血小 板增加、聚集导致心肌微灌注下降,为保证心肌供血, 冠脉血流储备被提前动用。
2) 后期冠脉结构损害,血管最大扩张能力降低。在川崎病后 期,冠脉内膜增厚,管腔回缩变小,冠脉管壁的顺应性降
低,导致CFR下降。 3) 冠脉内上皮细胞受损,内皮细胞调节功能异常,导致
度,敏感度优于心导管和冠脉造影。
6.核素心肌显像:观察冠脉病变引起的心肌缺血或灌注不足
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分层与处理对策

年月
··
·专家笔谈·
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危险分层与处理对策
黄国英 吴 瑶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心血管中心(上海
)
摘要: 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存在轻、中、重等不同程度,且与预后有关。与传统的冠状动脉病变的判断
标准比较,经体表面积矫正后的冠状动脉值对于判定冠状动脉异常可能更为合理。冠状动脉病变的分级诊断,
验或心肌灌注显像指导运动
另一种抗血小板药物
灌注显像
( )对服 用 抗 血 小 板 药 物 的 患 者 应 避 免
竞争性或冲撞性运动
( )注意 导 致 动 脉 粥 样 硬 化 的 危 险 因 素
级 巨大动脉瘤需长期阿司匹林 ( )每 个月心脏科随访超声心动图
( )由于出血风险,应避免竞争性或冲撞
(每 天
对于制定合理的治疗和随访管理方案至关重要。
关键词: 川崎病; 冠状动脉病变; 危险分层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
文章编号:
()
,) :
,
(
,
, ,
, ,
:
;
;
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可造成冠状动脉狭 窄,引起缺血性心脏病,导致心肌梗死和猝死, 是影响其预后的主要因素。对冠状动脉病变进行 分级诊断,有助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改善患 儿的预后。
" 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处理策略
由于
血管内膜增生及血栓形成,造成冠
状动脉管腔狭窄,加之瘤内血液滞留,形成血栓
性栓塞而导致心肌梗死或猝死,故对冠状动脉病
变应及时处理。病变的处理取决于冠状动脉受累
的严重程度及范围,一般包括抗凝、溶栓、介入
治疗及外科治疗等。对于轻度冠状动脉病变,在
川崎病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超声诊断很关键

川崎病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超声诊断很关键川崎病是一种儿童常见的全身性血管炎症性疾病,最常见于5岁以下的儿童。
由于该疾病对心脏的影响较大,易导致冠状动脉病变,因此超声诊断对于川崎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关键。
一、川崎病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川崎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全身性炎症性血管疾病,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高热、结膜充血、唇舌深红、手足红肿、皮疹等症状。
尽管川崎病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但研究表明,冠状动脉病变是该疾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严重时可导致心肌梗死和心源性猝死,给患儿及家庭带来极大的困扰和危险。
冠状动脉病变是川崎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其发生与炎症性血管病变有关。
患儿在发病初期常有头颈部淋巴结肿大,经过一段时间后,可发展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后,可导致心肌梗死,甚至危及患儿生命。
二、超声诊断对川崎病的重要性川崎病的早期诊断对于避免心脏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
常规的临床检查可以发现患儿的一些典型症状,但并不足以准确判断患儿是否患有川崎病,更不能判断其是否已经发生了冠状动脉病变。
超声诊断成为川崎病早期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手段。
超声心动图是目前诊断冠状动脉病变最为常用和有效的方法之一。
通过超声心动图可以观察心脏的各项功能指标,如冠状动脉的血流速度、血管壁的厚度、血管内膜的形态等,从而及时发现冠状动脉病变的迹象。
超声心动图还可以帮助医生评估冠状动脉的血流情况,了解冠脉狭窄和阻塞的程度,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
特别是对于川崎病患儿,超声诊断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医生及时了解患儿冠状动脉的情况,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三、超声诊断的特点和优势超声诊断是一种非侵入性、无辐射、可重复性强的诊断方法,对于儿童患者尤为适用。
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医生可以全面了解患儿心脏的情况,包括心功能、心脏结构、冠状动脉的情况等。
并且超声心动图的操作简便,不需要患儿进行任何创伤性检查,可以减少患儿的痛苦和恐惧感。
超声心动图还可以进行彩色多普勒检查,可以直观地显示血流的速度和方向,帮助医生判断冠状动脉的血流情况,发现动脉内膜增厚、血栓形成等情况。
川崎病心血管损害及诊疗医学幻灯片

磨术(PTCRA)
精品课件
27
手术治疗
适应证
病变广泛、有确切的心肌梗死存在,且远端的冠 状动脉通畅
日本多中心研究认为
应用胸内动脉治疗左侧冠状动脉阻塞及应用胃网 膜动脉治疗右侧冠状动脉阻塞是较好的选择
84%手术后能够保持良好的健康状况,71%术后
精品课件
8
临床表现
心肌梗塞
心梗的高危因素
冠脉瘤直径>8mm 发热持续3周以上 发病年龄在2岁以上 急性期单独使用激素 冠状动脉瘤为串状、含珠状、香肠状
精品课件
9
超声心动图
冠状动脉
二维超声
正常内径:~3Y<2.5mm、~9Y<3mm、~14Y<3.5mm;内径> 正常范围或冠脉与主动脉根部内径之比>0.17示扩张
精品课件
20
急性期治疗
皮质激素
1979年Kato等单用皮质激素治疗川崎病,与单用 ASA组比较认为可促进冠状动脉瘤形成
日本Newburger等(1995年),强的松龙组较 IVGG组具用更短的发热期,而冠状动脉瘤的发生 率无差异
Shinohara研究表明皮质激素能明显缩短发热期, 同时减少冠脉瘤发生率,且无明显的副作用
精品课件
19
急性期治疗
标准方案
疾病10天内IVGG2g/kg(10~12小时以上) +ASA 30~50 mg/(kg·d),分4次口服,热退 后改为3~5 mg/(kg·d),每日1次,直至冠状 动脉损害恢复。有肝损害(ALT、AST升高) 时,可改用氟比洛芬,口服剂量2~4 mg/(kg·d),分3次服。
川崎病心血管损害及诊疗进展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预防措施
定期健康检查
家长应定期带宝宝进行健康检查,以便及时发现潜在 的心血管问题。
早期诊断和治疗
一旦确诊川崎病,应尽早开始治疗,以降低心血管损 害的风险。
控制病情
通过药物和其它治疗方法,控制川崎病的病情,防止 其进一步恶化。
护理方法
饮食调整
根据宝宝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适当调整宝宝的饮食,以保持营养 均衡。
川崎病心血管损害及诊疗进展
contents
目录
• 川崎病心血管损害概述 • 川崎病心血管损害的诊断 • 川崎病心血管损害的治疗 • 川崎病心血管损害的预防与护理 • 川崎病心血管损害的未来研究方向
01 川崎病心血管损害概述
定义与特征
定义
川崎病心血管损害是指川崎病患者因自身免疫反应导致的全 身血管炎,累及心脏血管系统而出现的心血管结构和功能异 常。
探索更有效的诊断方法
寻找特异性更高的生物标志物,用于早期诊断川崎病心血管损害,提高诊断的准 确性和可靠性。
研究无创性影像学和功能学检查技术,如超声心动图、心脏磁共振成像等,以评 估心脏结构和功能,为早期发现和诊断提供依据。
开发新型治疗手段
针对川崎病心血管损害的发病机制,研究新的药物作用靶点 ,开发具有针对性的治疗药物。
流行病学研究还发现,川崎病心血管 损害的发病年龄有逐年降低的趋势, 可能与环境因素和遗传易感性有关。
02 川崎病心血管损害的诊断
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
持续发热、手足硬性水肿和掌跖红斑等典型症状。
实验室检查
川崎病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超声诊断很关键

川崎病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超声诊断很关键曾涛川崎病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多发生于6个月至5岁的儿童,特异性损害冠状动脉是其最为主要的并发症,目前已成为儿童获得性冠狀动脉病变的主要原因,并且是年轻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原因之一。
据统计,在未经治疗的川崎病病例中,冠状动脉扩张的发生率为18.6%~26.0%。
一旦造成冠状动脉损伤,需终身监测冠脉和心肌灌注改变,因此持续性、非侵入性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方面能发挥重要作用的就是超声检查。
川崎病初期患者会出现高烧的症状,而且这种高烧会持续5天以上,有的可能长达两周,有的高烧退去没两天就又出现高烧。
在持续发高烧一段时间后,患者的脸部会出现红肿、疼痛的症状,身体上也会出现很多大小不一、形态多样的斑丘疹,但是这些斑丘疹不疼也不痒;眼结膜会出现充血的症状,其中一小部分患者会并发化脓性结膜炎;唇部也会出现肿胀、干裂以及出血的症状,舌头呈现杨梅舌的形态,口腔黏膜充血,但是不会出现溃疡的症状。
此外,川崎病还会引发冠状动脉扩张以及心肌损害等严重的心血管并发症,常在发病6周后达到峰值,此后冠脉将经历终生动态病理变化,包括冠脉扩张、冠脉瘤、狭窄、闭塞及粥样硬化、动脉瘤处血栓形成,严重者出现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脏病,甚至猝死。
因此,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出现持续发高烧的情况就要立即送医,这样才能够及早发现川崎病。
实验室检查以及辅助检查是川崎病的两种检查方式。
实验室检查主要是进行血清学检查,如果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以及血小板增加、血沉加快、C反应蛋白升高,再结合临床症状,就能诊断川崎病。
辅助检查主要指心电图和超声检查,主要目的是检查患者是否出现心血管并发症。
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能够看到患者的心内结构以及心腔大小,能检测出患者右冠状动脉以及左冠状动脉主干及左前降支内径,判断冠状动脉是否出现扩张,动脉内膜是否光滑,动脉管壁是否增厚,这样就能够诊断出患者是否出现冠状动脉扩张、冠脉瘤等心血管并发症。
川崎病诊断与治疗PPT

01
02
03
04
05
06
川崎病是一种 以全身血管炎 为主要病理改 变的急性发热 性出疹性疾病
病因尚不明确, 可能与感染、 免疫反应、遗 传因素等有关
主要表现为发 热、皮疹、淋 巴结肿大、眼 结膜充血、口 腔黏膜充血等
发病率较高, 多见于儿童, 尤其是5岁以下
的儿童
发热:持续5天以上, 体温超过38℃
神经系统损害:可能导致脑炎、脑膜炎、 神经功能障碍等
眼部损害:可能导致结膜炎、角膜炎、 巩膜炎等
皮肤损害:可能导致皮肤红斑、皮疹、 脱皮等
胃肠道损害:可能导致腹痛、腹泻、呕 吐等
关节损害:可能导致关节疼痛、肿胀、 活动受限等
尿常规检查:观察尿蛋白、 尿糖等指标
生化检查:观察肝功能、肾 功能等指标
营养补充:维生素、矿物质、 微量元素等
食物选择:蔬菜、水果、瘦 肉、鸡蛋、牛奶、豆制品等
饮食原则:清淡、易消化、 高蛋白、高热量、低脂肪
饮食禁忌:辛辣、油腻、生 冷、刺激性食物
饮食建议:少食多餐,定时 定量,避免暴饮暴食
康复指导:保持良好的生活习 惯,适当运动,保持心情愉悦。
康复训练:根据病情和医生建议,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如肌肉力量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 等
定期随访: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监测 病情变化
药物治疗:遵医嘱服用抗炎、抗凝等药 物,控制病情
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 过度劳累、情绪波动等
饮食调理:注意饮食均衡,多吃蔬菜水 果,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锻炼身体: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 质,提高免疫力
保持室内环境清洁,避免感染 保持患儿皮肤清洁,避免皮肤感染 保持患儿饮食清淡,避免刺激性食物 保持患儿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定期监测患儿体温、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及时就医。
川崎病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超声诊断很关键

川崎病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超声诊断很关键川崎病是一种儿童常见的全身性血管炎性疾病,最容易发生在5岁以下的儿童身上。
这种疾病往往不被重视,但实际上却可能对儿童的心血管系统造成严重的危害。
川崎病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而超声诊断在该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川崎病的临床表现。
川崎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持续性高热、结膜炎、唇舌炎、手脚红肿、皮疹等,且伴有心脏受累的表现。
而川崎病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这是该病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冠状动脉是心脏主要的供血动脉,如果冠状动脉发生了病变,将导致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严重的后果。
对于川崎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显得极为重要。
而超声诊断在川崎病的早期诊断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通过超声检查可以清晰地观察到冠状动脉的形态和大小,发现冠状动脉是否出现了异常变化,并及时进行干预措施,以避免心血管系统的严重损害。
超声诊断还可以帮助医生观察心脏瓣膜的功能情况,是否存在炎症等。
这对于川崎病患儿的治疗和康复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川崎病易发生于5岁以下的儿童,而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在接受超声检查时通常会感到不适和害怕,医护人员在进行超声检查时需要耐心和细心,进行充分的沟通和解释,以使儿童能够配合检查,确保检查的准确性。
对于已经确诊患有川崎病的患儿,超声诊断也需要进行定期的复查,以观察病情的发展和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儿的康复进程。
川崎病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而超声诊断在该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医护人员需要加强对川崎病的认识和重视,及时进行超声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干预冠状动脉病变,保护患儿的心血管系统,确保他们的健康成长。
家长也需要关注儿童的身体状况,如发现儿童出现了持续性高热、皮疹、手脚红肿等症状,应该及时就医,以免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希望通过相关部门的宣传和教育,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川崎病,引起足够的重视,为儿童的健康保驾护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肌炎:
组织学证实,川崎病早期心肌有弥 漫性炎性浸润。发生率约为50%~75%,多 在病程1~2周发生,心脏听诊可发现心音 低钝、心动过速、奔马律。 心电图检查有P-R间期延长、Q-T间 期延长、T波及ST段改变、X线摄片见心 脏扩大、心源性酶浓度罕有升高
心包炎:
发生率从3%~31%不等。M超声心动图 检查,可见少量心包积液,且多为血性 渗出液,含有许多中性白细胞,免疫复 合物水平较血清为高
临床表现
评
分
评分≥6分提示发生冠状动脉瘤的危险增加。
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定义、程度 和转归
定义:是指冠状动脉炎症性改变,可导致其解剖形态异常, 包括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冠状动脉狭窄和闭塞等。 冠状动脉扩张性病变的诊断标准: (1)<5岁冠状动脉主干直径>3mm ,5 岁及5岁以上>4mm 或(2)冠状动脉局部内径较邻近处明显扩大(≥1.5倍) 或(3)冠状动脉内径Z值≥2.0
g. 年龄≤1岁(1分)。
总积分为11,如果综合评估积分在7分以上,则为KD 并发冠脉损害的高危人群。
Kobayashi T,et al.Prediction of intravenousimmunoglobulin unresponsiveness inpatients with kawasaki disease.Circulation 2006,113:2606-2612
①冠脉瘤最大内径>8mm;
②瘤形态为囊状、念珠状、香肠状; ③急性期发热>21d;
④急性期单独使用糖皮质激素;
⑤发病年龄>2岁。
冠状动脉瘤并发冠状动脉狭窄:
狭窄病变多发生于病后4~7周,狭窄一 般位于冠状动脉瘤的流入口或流出口,经数 月、数年或10几年缓慢进行。冠状动脉狭窄 表现为阻塞、节段性狭窄及限局性狭窄。 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狭窄多导致无症状 性心肌缺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闭塞后再通:
闭塞后新血管再生所致,90%发生在右冠状动脉,这部分患儿可无临床 症状,但往往在冠状动脉造影中可发现存在丰富的侧枝血管。
局部狭窄:
冠状动脉瘤入口和出口处内膜增厚或疤痕形成所致,多见于左冠状动脉 尤其是左前降支的近端。
冠状动脉瘤并发心肌梗死:
川崎病并发心肌梗死者约占1%~2%,多于病1年 (尤其病程1~11月内)发生。
冠状动脉病变:
川崎病急性期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已 经比较成熟,通过正规治疗,冠状动脉 病变的发生率可明显降低,但关于川崎 病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治疗及长期管 理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规范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临床 诊断和处理流程(中华儿科杂志,2012 年10月第50卷第10期)
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的时间:
改良Asai氏法评价川崎病小儿发生 冠状动脉瘤的危险
•
• 0 年龄<1岁 - 性别 - 发热日数(天) <13 血沉(mm/h) <60 血沉增快日数 - 血红蛋白<1009/L - 白细胞计数(×109/L) <26 心律不齐 - 心脏增大(心:胸>50%) - 心电图异常 - 1 + 男 14~15 60~100 - + 26~30 - + - 2 - - >16 >101 >30 - >30 + - +
扩张的冠状动脉内有血栓形成或内膜增厚, 可产生狭窄甚 至闭塞。
根据病变程度分3型
病变类型 小型冠状动脉瘤或冠状 动脉扩张 分型标准 冠状动脉扩张内径≤4mm或年长儿(≥5岁)冠 状动脉扩张内径小于正常1.5倍
中型冠状动脉瘤
巨大冠状动脉瘤
冠状动脉内径>4mm且≤8mm 或年长儿(≥5岁 )冠状动脉扩张内径为大于正常值1.5-4倍
冠脉扩张在发病第3天即可出现, 多数于3~6月内消退。发病第6天即 可测得冠脉瘤,第2~3周检出率最高 ,第4周后很少出现新的病变,但也 可迟至急性期后数月,甚至数年才发 生。
KD并发冠脉损害的高危评分指标:
a. 血钠≤133mmol/L(2分);
b. AST≥100IU/L(2分);
c. 血中性粒细胞分类≥80%(2分); d. IVIG开始治疗时间在病程4d内(2分) e. CRP≥100mg/L(1分); f. 血小板计数≤300×10 /L(1分);
冠状动脉内径>8mm 或年长儿(≥5岁)冠状动 脉扩张内径大于正常4倍
根据超声心动图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或其他检查方法,川崎病冠状动脉扩张性病变的程度分3型: 小型冠状动脉瘤也称为冠状动脉扩张
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临床分级
级别 Ⅰ级 Ⅱ级 Ⅲ级 Ⅳ级 Ⅴ级 Ⅴa Ⅴb 分类标准 任何时期冠状动脉均无扩张 急性期冠状动脉有轻度扩张,在病程30d内恢复正常 出现冠状动脉单个小至中型冠状动脉瘤 出现巨大冠状动脉瘤,或1支冠状动脉内多个动脉瘤,但 无狭窄 冠状动脉显影有狭窄或闭塞 不伴有心肌缺血 伴有心肌缺血
但尚未见发生慢性或缩窄性心包炎 的报告
心瓣膜病变:
亚急性期,约10%的患儿可发现 二尖瓣返流,可因瓣膜的炎性浸润 或乳头肌功能不全引起 主动脉返流发生较晚,约为5%, 与冠状动脉损害有关,可能为心内 膜炎或主动脉炎症的伸延。
心脏传导系统的损害
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缓、病态 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
• •
•
临床表现有以下特点: 多在休息或睡眠中突然发生(占63%); 多表现为休克、强烈哭叫、胸痛、腹痛、呕吐等 症状,婴幼儿诉胸痛者少(可能与年龄有关), 亦可表现为呼吸困难、心力衰竭及心律失常; 无症状者占较大比例(占37%)。心肌梗死的诊断 主要依靠心电图检查,可出现特征性改变。
冠状动脉瘤并心肌梗死高危因素:
根据冠状动脉病变是否发生解剖形态异常及其严重程度, 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分级。
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转归
冠状动脉瘤缩小或消退:
急性期形成的冠状动脉瘤,尤其是小和中型冠状动脉瘤,许多在恢复期 及以后有缩小趋势,可在1-2年内消退。
冠状动脉瘤闭塞:
中型或巨大冠状动脉瘤发生不久即可出现血栓性闭塞,2/3患儿仅通过冠 状动脉造影发现,临床无症状,但部分患儿可发生猝死
冠脉循环功能损害:
近来有研究结果表明,川崎病患者的冠脉 流量储备下降。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oronary Flow reserve, CFR)是指冠脉扩张的最大血流量 与基础状态下血流量的比值,反映冠脉循环最大 供血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