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像学诊断 陈树宝
川崎病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超声诊断很关键

川崎病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超声诊断很关键川崎病是一种儿童常见的急性全身性血管炎症,引起病变的主要是冠状动脉,因此若未及时干预,会导致冠状动脉病变,进而发展为冠状动脉疾病。
因此,对于川崎病儿童进行超声诊断,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冠状动脉病变,对于预防和治疗冠状动脉疾病非常重要。
川崎病的临床表现有高热、皮疹、粘膜充血和四肢炎症等,但是因为症状不特异,往往很难及时诊断。
而川崎病的最大特点就是病变部位为冠状动脉,在病情不断加重的过程中,冠状动脉病变会逐渐出现心肌缺血、梗死、心肌病等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
超声诊断是一种快速、安全、无创的检查方式,对于诊断和监测川崎病儿童的冠状动脉病变具有重要意义。
超声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冠状动脉内径、血流速度和管壁厚度等指标,以及有无局部压力增高、血流加速、血管狭窄和血栓形成等异常情况。
超声检查的具体方法是利用超声技术对患儿的胸部进行扫描,产生可视化的图像,通过图像上出现的异常情况确定是否存在冠状动脉病变。
在进行超声检查时,如发现冠状动脉内径增大超过预期,或出现局部无回声,或者在彩超显像时发现动脉管壁出现异常,都需要进一步观察和评估。
此外,对于川崎病儿童的超声检查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检查时间:超声检查需要在病情出现明显临床症状后及时进行,而非等待病情恶化或并发症发生后才进行。
2、检查方法:在图片采集过程中,需要采用尽可能少的压力和幅度,以避免影响冠状动脉的血流动力学状态。
3、检查频率:一旦出现冠状动脉病变,请定期进行超声检查,以及及时记录变化情况,指导后续治疗。
总之,川崎病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超声诊断对于诊断和监测冠状动脉病变十分重要。
通过超声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冠状动脉内径增大、局部无回声、管壁厚度变薄、血流速度加快等异常情况,为早期干预和治疗提供有力依据,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患儿健康和生命安全。
川崎病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超声诊断很关键

川崎病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超声诊断很关键
川崎病是一种儿童常见的全身性疾病,其主要特点是高热、皮疹、淋巴结肿大以及口腔、咽喉等黏膜病变。
虽然川崎病多数情况下可以自行恢复,但如果不及时治疗,有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冠状动脉病变,导致心脏瓣膜病变、心肌炎、心力衰竭等严重后果。
冠状动脉病变是川崎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儿童冠状动脉疾病的最常见原因之一。
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的机制并不完全清楚,但可能与机体免疫反应异常有关。
冠状动脉病变的早期病理改变是血管内膜的充血、渗液和炎性细胞浸润,随后逐渐出现管壁层次明显增大,内膜下有不同程度的细胞浸润、纤维增生和动脉壁增厚。
如果不及时治疗,严重的冠状动脉病变可以导致心肌梗死、冠心病、甚至猝死。
在川崎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超声诊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超声检查可以通过可靠地观察心脏和冠状动脉的形态和结构,评估冠状动脉是否受累,帮助医生制定治疗方案。
超声检查可以直观地显示冠状动脉的形态和径向大小,以及动脉壁的厚度。
正常情况下,儿童的冠状动脉应该是光滑、无明显扩张或狭窄的。
如果超声检查显示冠状动脉有异常表现,如管腔扩张或狭窄,动脉壁增厚等,那么就需要高度怀疑冠状动脉病变的存在。
超声还可以帮助评估冠状动脉的血流情况。
通过超声多普勒技术,医生可以测量冠状动脉流速和流量,进一步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
如果发现冠状动脉血流异常,如减速、阻塞等,那么就需要立即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和治疗

1.1.2 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造影 (coronary arteriography,CAG)目 前 被 认 为是诊断 CAA 的金标准 , 是最准确的检查方法。然而它是 有 创 伤 性 的, 且 技 术 要 求 高, 费 用 昂 贵, 需在全麻条件下完 成, 造影时可出现血管堵塞、 心肌缺血等严重并发症, 故不作 常 规 检 查。Samada 等 [4] 采 用 CAG 法 对 48 例 KD 并 发 巨 大 CAA 患者经过长达 10-31 年的随访发现, 74%出现冠状动脉 狭窄和 ( 或 ) 完全闭塞, 25%没有出现狭窄和梗阻。CAG 只 能显示冠状动脉的异常病变范围 >1 mm, 而定量 CAG 分析 可以弥补目测法评价的不足, 以后发展的 CAG 三维重建将 有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1 川崎病的诊断
KD 的诊断标准依据 2007 年 KD 专题讨论会建议的标准 , 即典型 KD 诊断标准为: 发热 5d 或以上, 具有以下 5 项中 的 4 项者: 双侧球结膜充血、 口唇及口腔黏膜发红、 肢端改变 (急性期表现为肿胀, 恢复期表现为脱屑) 、 皮疹和非化脓性颈 淋巴结肿大或如具备除发热以外 3 项表现 , 且超声心动图证 实有 CAL 者, 均可诊断典型 KD; 不完全型 KD 诊断标准: 除 发热 5d 或以上外, 应具有至少 2 项 KD 主要临床表现, 并具 备炎症反应指标明显升高, 在除外其它疾病时, 可疑诊不完 全型 KD。应复查超声心动图, 监测冠状动脉和其它心脏改 变, 如出现 CAL 者可确诊。
[2]
1.1 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像学诊断
1.1.1 超声心动图 目前 , 超声心动图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检查方法 , 该检查 无创伤性、 价格低, 是评估心脏的首选方法 , 而且对于左、 右 冠状动脉近端的病变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冠状动脉常 见的病变部位依次为左前降支近段、 右冠状动脉近段、 左冠 状动脉主干、 左回旋支及后降支。因此检查冠状动脉系统时 应通过胸骨旁长轴及短轴、 心尖四腔及二腔、 剑突下长轴及 短轴等多种切面进行观察。KD 并发 CAL 包括: CAD、 CAA、 冠 状 动 脉 狭 窄 及 闭 塞 等。CAL 的 判 定 标 准 参 见 《川崎病冠 [3] 状动脉病变的临床处理建议》 , 即 (1) 小于 5 岁儿童冠状动 脉主干直径 >3mm, 5 岁及 5 岁以上儿童 >4mm; 或 (2)冠状 动脉局部内径较邻近处明显扩大 (≥ 1.5 倍) ; 或 (3)冠状动 脉 内 径 Z 值 ≥ 2.0。CAA 的 诊 断 标 准: CAA 分 为 3 型, 小型 CAA 又称 CAD: 冠状动脉扩张内径≤ 4mm; 或年长儿 (≥ 5 岁) 冠状动脉扩张内径为小于正常 1.5 倍; 中型 CAA: 冠状动脉 内径 >4mm 且≤ 8mm; 或年长儿 (≥ 5 岁) 冠状动脉扩张内径 为大于正常 1.5 ~ 正常 4 倍; 巨大 CAA: 冠状动脉内径 >8mm; 或年长儿 (≥ 5 岁) 冠状动脉扩张内径大于正常 4 倍。
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害CTA表现

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害CTA表现摘要】目的:探讨婴幼儿川崎病的心脏损害及冠状动脉的CT表现。
方法:选择3例9月至16月龄发病期婴幼儿,临床考虑川崎病,行心脏CTA检查,观察冠状动脉各支的走向、形态。
结果:心脏冠状动脉CTA显示,3例婴幼儿均见冠状动脉异常改变,均见受累冠状动脉呈不同程度扩张,其中1例为右侧冠状动脉全程明显扩张、腊肠样改变,另2例冠状动脉局部见瘤样扩张。
结论:冠状动脉CTA能发现早期川崎病的冠状动脉病变,对评估川崎病心脏损害具重要临床意义。
【关键词】川崎病;心脏损害;冠状动脉病变;CT表现【中图分类号】R7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5-0280-021.资料选取3例9月—16月龄婴幼儿,均为男性,临床均主要表现为反复发热,其中2例有皮肤粘膜改变,1例未发现,查白细胞均有增高,心脏彩超均提示冠状动脉异常。
3例均行心脏冠状动脉成像(CTA)检查,使用西门子双源CT摄影及其后处理系统。
如下图:2.讨论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于1967年由日本川崎富作首先报告,曾称为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急性的发热出疹性疾病,具有自限性,主要发病年龄在5岁以下的婴幼儿[1],约15%~20%未经治疗的患儿发生冠状动脉损害,主要为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最终导致冠状动脉狭窄、心肌梗死甚至猝死[2]。
2.1 川崎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不明。
2.2 川崎病的病理改变:全身性血管炎,好发于冠状动脉,表现为显著的血管壁渗透性增加,内膜下CD8+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分泌IgA的浆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继而中膜水肿变性,内弹力板及平滑肌细胞被破坏,导致冠状动脉扩张,动脉瘤形成,而平滑肌细胞在内膜浸润并增殖导致内膜增厚,逐渐形成纤维化瘢痕及钙化。
可分为四期:I期:约1~9天,小动脉周围炎症,冠状动脉主要分支血管壁上的小营养动脉和静脉受到侵犯。
川崎病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冠状动脉受累的主要表现是:
冠状动脉的动脉瘤、血栓形成或狭窄与闭塞,病 史长者可形成钙化。冠状动脉近段最易受累。冠 状动脉管腔狭窄严重时可以引起心肌缺血、心肌 梗死,继而形成室壁瘤、心腔扩大等改变。
行心脏和冠状动脉检查的主要目的是评估冠状动 脉有无受累及其严重程度。
影像学表现
X线:对本病的诊断缺乏特异性。病变严重出血 心肌梗死、室壁瘤时可显示左心室增大。
CT表现
川崎病的CT表现主要针对冠状动脉,其 表现为:
①冠状动脉瘤形成:左右冠状动脉近中段动脉瘤形 成,可为梭形、囊状、柱状扩张,与狭窄并存,使 冠状动脉呈串珠状改变。瘤体内可合并附壁血栓形 成,瘤壁可有钙化,管腔可完全闭塞。 ②左心室增大:随着病变加重,可出现心肌缺血、 心肌梗死,严重者室壁瘤形成,心肌变薄,出现低 密度灶、左心室扩大。 ③其他血管病变:川崎病累及头臂动脉等其他血管 时,也可致其出现瘤样扩张或狭窄改变。
CT表现
a.冠状动脉CTA轴位图像;b.VR图像。 显示左前降支(LCA)近段两个动脉瘤,伴有 环状及弧形钙化( )
CT表现
心脏冠脉造影示:RCA右冠 状动脉近端局限性扩张伴钙 化。
LAD前降支近端 局限性扩张。
鉴别诊断
CT对川崎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根据患者 的临床表现,结合冠状动脉瘤样扩张,管腔 不同程度狭窄或闭塞,基本可作出诊断。
LOGO
川崎病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临床与病理
川崎病又称为皮 肤黏膜淋巴结综合 征,以全身血管炎 性病变为主要病理 改变的急性发热性 出疹性小儿疾病。 其原因不明,80% 的患者为4岁以下婴 幼儿。
川崎病
临床诊断标准
诊
发热5天以上,伴下列5项表现中的四项
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心电图及超声表现

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心电图及超声表现【摘要】目的:探讨川崎病(Kawasaki diseaes,KD)冠状动脉病变的心电图及超声表现,提高对本病特点的认识。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2014年经临床确诊的川崎病患者30例,总结分析川崎病冠状动脉受损时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特点,重点观测左右冠状动脉病变。
结果:本组患者发病初期,心电图肢体导联低电压6例、ST-T改变4例、P-R间期延长4例、室性期前收缩2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2例,心电图正常12例;超声检查发现右冠状动脉扩张10例,左冠状动脉扩张9例,左、右冠状动脉均扩张3例,冠状动脉瘤2例,冠状动脉狭窄1例,5例冠状动脉未见异常。
结论: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可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及评估预后提供可靠的影像学检查依据。
【关键词】川崎病;冠状动脉;心电图及超声;【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5028(2015)8-0595-02Kawasaki disease of coronary artery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electrocardiogram (Ecg) and sonographic findingsAn xiaofei1 ,Du lijuan 2 ,Feng yanling3 ,Li xiaoyan 4(The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Henan, the electrocardiogram 1 and 4)(The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Henan; ultrasonic division 2, henan zhengzhou, 450053)【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Kawasaki disease (KD) sonographic findings of electrocardiogram (Ecg) and coronary artery lesions,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disease characteristics. Methods:Retrospective analysis the clinical diagnosis of kawasaki disease in 2010-2014 30 cases, summary analysis of the coronary artery damage in kawasaki disease electrocardiogram and echocardi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key observation about coronary artery lesions. Results:This group of patients with early onset, 6 cases of ecg limb lead low voltage, ST -t change in 4 cases, P - R duration between 4 cases, 2 cases contracts before sexual period, completeness right bundle branch block in 2 cases, normal ecg findings in 7 cases; Ultrasonic examination revealed right coronary artery expansion in 10 cases, 9 cases of left coronary artery expansion, left, right coronary artery expansion (3 cases), coronary artery aneurysms in 2 cases, coronary stenosis, 1 case. Conclusion:Electrocardiogram and echocardiographic diagnosis of kawasaki disease of coronary artery lesions may be provide reliable imaging examination and assessment of prognosis.【key words】Kawasaki disease; Coronary artery; Electrocardiogram (Ecg) and ultrasonic;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称小儿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以全身过敏性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性疾病[1],冠状动脉损害是影响川崎病预后的关键因素[2],多数可自然康复[3]。
川崎病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超声诊断很关键

川崎病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超声诊断很关键川崎病是一种儿童常见的全身性血管炎症性疾病,最常见于5岁以下的儿童。
由于该疾病对心脏的影响较大,易导致冠状动脉病变,因此超声诊断对于川崎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关键。
一、川崎病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川崎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全身性炎症性血管疾病,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高热、结膜充血、唇舌深红、手足红肿、皮疹等症状。
尽管川崎病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但研究表明,冠状动脉病变是该疾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严重时可导致心肌梗死和心源性猝死,给患儿及家庭带来极大的困扰和危险。
冠状动脉病变是川崎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其发生与炎症性血管病变有关。
患儿在发病初期常有头颈部淋巴结肿大,经过一段时间后,可发展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
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后,可导致心肌梗死,甚至危及患儿生命。
二、超声诊断对川崎病的重要性川崎病的早期诊断对于避免心脏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
常规的临床检查可以发现患儿的一些典型症状,但并不足以准确判断患儿是否患有川崎病,更不能判断其是否已经发生了冠状动脉病变。
超声诊断成为川崎病早期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手段。
超声心动图是目前诊断冠状动脉病变最为常用和有效的方法之一。
通过超声心动图可以观察心脏的各项功能指标,如冠状动脉的血流速度、血管壁的厚度、血管内膜的形态等,从而及时发现冠状动脉病变的迹象。
超声心动图还可以帮助医生评估冠状动脉的血流情况,了解冠脉狭窄和阻塞的程度,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
特别是对于川崎病患儿,超声诊断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医生及时了解患儿冠状动脉的情况,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三、超声诊断的特点和优势超声诊断是一种非侵入性、无辐射、可重复性强的诊断方法,对于儿童患者尤为适用。
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医生可以全面了解患儿心脏的情况,包括心功能、心脏结构、冠状动脉的情况等。
并且超声心动图的操作简便,不需要患儿进行任何创伤性检查,可以减少患儿的痛苦和恐惧感。
超声心动图还可以进行彩色多普勒检查,可以直观地显示血流的速度和方向,帮助医生判断冠状动脉的血流情况,发现动脉内膜增厚、血栓形成等情况。
非典型川崎病的诊断(附29例分析)

非典型川崎病的诊断(附29例分析)赵醴;钱娟;王莹;陈树宝【期刊名称】《中国当代儿科杂志》【年(卷),期】2004(6)5【摘要】目的非典型川崎病 (KD)的报道日益增多 ,由于认识不足 ,往往失去早期诊治的时机。
该文探讨了非典型KD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
方法对 1999年 1月至 2 0 0 3年 9月住院治疗的 15 4例KD病例资料作回顾分析。
结果其中 12 5例 (81.2 % )为典型KD ,2 9例 (18.8% )为非典型KD。
两组比较:①非典型KD 组平均年龄1.5 2± 1.2 5岁 ,较典型组小 ,差异有显著性(P <0 .0 1) ;②非典型KD 组常见的临床症状依次是发热、口咽粘膜弥漫性充血皲裂、指趾端硬肿脱皮、皮疹和结膜充血、颈淋巴结肿大。
可仅表现其中之三、四项;③实验室资料 (包括心脏超声冠状动脉病变率 )两组基本一致 ,差异无显著性(P >0 .0 5 ) ;④非典型KD组在病程9.4± 3.9d接受丙种球蛋白治疗 ,住院天数为17.1± 8.8d ,均较典型组延长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结论非典型KD更多见于小年龄的婴幼儿 ,虽症状有缺如 ,但冠脉病变的发生率与典型KD一致。
对疑似病例应尽早明确 ,及时干预。
【总页数】3页(P429-431)【关键词】KD;非典型川崎病;诊断;治疗;常见;心脏超声;早期诊治;差异;一致;显著性【作者】赵醴;钱娟;王莹;陈树宝【作者单位】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5.97;R541【相关文献】1.小儿非典型川崎病56例临床诊断分析 [J], 陈志辉2.非典型川崎病早期诊断--附28例报告 [J], 蔡丽君3.非典型川崎病19例早期诊断分析 [J], 赵迎红;王丹;张锦华4.非典型川崎病48例临床分析及早期诊断的探讨 [J], 方彩文;徐小娟5.小儿非典型川崎病56例临床诊断分析 [J], 陈志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陈树宝,男,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医学会儿科学分会顾问,《中华儿科杂志》《国际儿科学杂志》编委,研究方向为心血管疾病。
DOI :10.3969/j.issn.1003-515X.2011.21.002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像学诊断陈树宝(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内科,上海200127)Imaging Diagnosis of Coronary Artery Lesion in Kawasaki DiseaseCHEN Shu -bao(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Shanghai Children's Medical Center Affiliated to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 ,Shanghai 200127,China )摘要:川崎病的主要并发症与心血管,特别是冠状动脉系统有关。
在未经治疗的川崎病病例中冠状动脉瘤发生率占20% 30%,在经过IVIG 及阿司匹林治疗的病例中约占5%。
超声心动图已成为川崎病急性期及恢复期诊断及随访评估冠状动脉扩张等心血管并发症的标准诊断技术。
急性期冠状动脉病变的超声心动图表现有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及管壁周围回声增强。
冠状动脉内径测值与正常值比较对川崎病的诊断与治疗起关键作用。
冠状动脉内径的正常范围受年龄、体表面积的影响,并存在地区人群间差异。
超声心动图诊断远端冠状动脉病变、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的敏感性不够高。
近年来磁共振血管造影及CT 技术迅速发展成为重要的心血管诊断方法。
多层CT 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诊断效果优于超声心动图及磁共振血管造影。
多层CT 显像受心率及呼吸影响。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仍然是显示冠状动脉病变的金标准,但有一定的风险。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26(21):1619-1623关键词: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影像诊断中图分类号:R7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5X (2011)21-1619-05川崎病是一种全身性血管炎综合征,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
许多研究发现,在川崎病急性期存在免疫系统激活,特别是单核/巨噬细胞的激活在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单核/巨噬细胞通过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各种病原后启动细胞内信号传导,产生大量细胞因子引起血管内皮及其他细胞损伤和干扰自身免疫应答反应[1]。
血管炎病变主要涉及小-中动脉,特别是冠状动脉。
此外病变还涉及多种脏器(如心肌、心包、心内膜、胆囊、胰管、脑膜、淋巴结等)。
冠状动脉病变是影响川崎病预后的重要因素。
1冠状动脉病变的表现及转归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是明显的水肿及CD8+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浸润,不伴类纤维蛋白样坏死,很少多核细胞浸润。
血管壁渗透性增高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增多有关。
最早病理变化为内膜下单核/巨噬细胞积聚,炎性浸润从外膜及腔壁向中层发展。
分泌IgA 浆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也见于炎症过程。
继而中层水肿变性,并伴内弹力层及平滑肌细胞破坏,导致血管壁变软,在血管腔内压力影响下血管扩张,甚至形成瘤状。
血管瘤内血流滞缓,促使血栓形成。
血栓可闭塞血管,或沿血管壁形成而使管腔变狭。
在恢复期,冠状动脉瘤可能缩小,甚至消退。
在恢复过程中,存在持续的血管生长因子表达,内膜增生及血管新生等血管重构。
经过愈合后的冠状动脉壁仍然存在不同程度增厚,管壁僵硬度增加及内皮功能减低[1-2]。
冠状动脉病变包括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小型直径<5mm ;中型直径5 8mm )及巨大瘤(直径>8mm )。
30% 50%的川崎病病例在发热10d 左右可有轻度广泛的冠状动脉扩张,大部分病例的冠状动脉扩张是暂时的,在起病6 8周消退。
部分(20%)病例冠状动脉扩张病变进展形成真正的瘤。
在未经治疗的川崎病病例中冠状动脉瘤发生占20% 30%,在经过IVIG 及阿司匹林治疗的病例中约占5%[2-4]。
日本循环学会报道,最近IVIG 治疗使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减低,冠状动脉扩张占12.9%,冠状动脉瘤占1.96%,巨大瘤占0.27%[5]。
冠状动脉瘤多见于冠状动脉主干及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 ),左迴旋支(LCX )较少,孤立的远端冠状动脉瘤罕见。
冠状动脉瘤的转归,在发病2a 内消退的占40% 60%,发生局限性狭窄的占10%以下,闭塞伴侧支血管形成占10%以下,闭塞占1%以下,仍然保持冠状动脉瘤占40% 60%,发生破裂的非常少见[4]。
冠状动脉巨大瘤的预后差。
最近的随访研究报道,1% 3%曾伴冠状动脉瘤的病例在冠状动脉造影中发现新的冠状动脉瘤或冠状动脉扩大,所有新的冠状动脉瘤均伴冠状动脉狭窄[6]。
检测发现新的病变年龄为1.90 19.23岁(中位数11.40岁)。
2影像学诊断2.1超声心动图川崎病的主要并发症与心血管,特别是与冠状动脉系统有关。
因此,心脏影像学检查是所有疑似川崎病患儿重要的评估和检查内容。
1977年首次报道将超声心动图应用于川崎病病例冠状动脉扩张的诊断。
超声心动图的非侵入性,小儿特别是婴儿透声窗适宜显示冠状动脉系统的特点,已成为川崎病急性期及恢复期诊断及随访评估冠状动脉扩张等心血管并发症的标准诊断技术。
诊断效果与超声仪器、检查技术及经验有关。
应尽可能采用较高频率(5 7.5MHz)的探头,以提高图像分辨力,有助于观察冠状动脉病变。
用磁带或数字光盘记录图像可以在回放中观察冠状动脉的形态,并可以对比观察。
川崎病急性期冠状动脉病变的超声心动图常表现有冠状动脉扩张。
冠状动脉扩张等病变常见累及部位依次为LAD近段、右冠状动脉(RCA)近段、左冠状动脉主干(LMCA)、LCX、RCA远段及RCA与后降支汇合处[2]。
因此检查时应包括胸骨旁长轴及短轴,心尖四腔及二腔、剑突下长轴及短轴等多种切面观察冠状动脉系统。
测量舒张期冠状动脉腔内径,即管腔内缘之间的距离,应避免在分支处测量。
管腔局部增宽,大于邻近部位1.5倍时为瘤形成。
冠状动脉瘤多见于冠状动脉近段。
如果瘤的长轴径与短轴径相似为囊形,对称扩大,近端及远端逐渐变小的为纺锤形。
观察冠状动脉瘤数目、部位、大小及形状。
要注意动脉瘤内有无血栓形成。
关于冠状动脉扩张的诊断,1984年日本厚生省制定的标准:<5岁,管腔内径>3mm;≥5岁,管腔内径>4mm;管腔内径超过或等于临近管腔内径的1.5倍,或冠状动脉管腔明显不规则[2]。
国内曾有报道小儿冠状动脉内径正常值:<3岁为2.5mm;3 9岁为<3.0mm;>9岁为<3.5mm[7]。
长期以来,临床大多参照上述标准诊断及评估冠状动脉扩张。
鉴于冠状动脉内径可随年龄增长而增大,而且原有标准也无区分不同冠状动脉分支。
以后对冠状动脉内径及扩张诊断标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1998年de Zorzi等[8]对冠状动脉正常(按日本厚生省标准)川崎病125例(平均年龄2.9岁)及89例相同年龄的健康对照者,应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冠状动脉内径并以体表面积校正。
结果发现在不同病程即10d、2周、6周及1a,至少有1支冠状动脉内径超过平均值+2s的病例分别占15.3%、21.4%、12.2%及11.8%。
因此,按日本厚生省的标准可将27%的病例误认为冠状动脉正常。
de Zorzi等[8]根据健康对照检查结果,建立按体表面积计算近段LMCA、LAD及RCA内径的回归公式,见表1及Z 值公式。
美国心脏病协会推荐的川崎病诊断建议(2004年)中采用de Zorzi等[8]提出的体表面积校正的冠状动脉内径正常范围,并以超过平均值+2.5s作为冠状动脉扩张的诊断标准。
冠状动脉内径≥平均值+2.5s在无川崎病人群中仅占0.6%[2]。
2002年Kurotobi等[9]在对71例不同年龄健康儿童及43例川崎病患者入院时及病程2 3周,及川崎病平均病程2.2a的62例(按日本厚生省标准冠状动脉均无异常)患者应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冠状动脉内径。
同样发现川崎病急性期病例中,至少1支冠状动脉内径超过平均值+2s占30%。
如体表面积为0.5m2的儿童,LAD 为3mm,实际已超过6s。
因此,原有的诊断标准低估川崎病时冠状动脉扩张发生率。
Kurotobi等[9]根据健康对照检查结果建立按体表面积计算冠状动脉内径值的回归公式,见表1。
2003年Tan等[10]报道对亚裔390例心脏结构正常小儿(年龄2个月 8岁)应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冠状动脉内径的结果。
LCA及RCA内径与年龄、身高、体表面积及主动脉瓣环内径呈线性正相关,并分别建立回归公式,见表1及Z值公式。
冠状动脉内径与主动脉瓣环内径(AoA)比值范围较窄,LCA/AoA=0.15ʃ0.02(0.09 0.21),RCA/AoA=0.13ʃ0.02(0.09 0.20)。
比值与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及体表面积无关。
如果LCA/AoA >0.19,RCA/AoA>0.17时,应仔细检查冠状动脉扩张的可能。
与以往研究不同,Oliveri等[11]对北美地区不同人群432例(0 20岁)的超声心动图数字化资料中LM-CA、RCA及LAD内径进行测量,经过统计分析得出计算冠状动脉内径Z值公式{Z=[冠状动脉测值(cm)-β1-β2ˑ(BSA m2)]槡/MSE}。
已知LMCA值及患儿的体表面积(m2),查表得到LMCA的系数β1及β2值,MSE值,引入公式可得出LM-CA测值的具体Z值,而根据冠状动脉测值及体表面积很难得出相应的具体Z值。
Oliveri等[11]的研究结果,包括平均值与ʃ2s结果均与McCrindle等[12](美国波士顿)报道的结果很接近,而平均值与Tan等[10](新加坡)报道资料中的平均值很相似,ʃ2s的范围宽于后者。
表1按体表面积校正的正常冠状动脉内径回归公式文献LMCA平均值sLAD平均值sRCA平均值sde Zorzi[8]1.688+0.995BSA0.4201.186+0.820BSA0.3561.503+0.499BSA0.378 Kurotobi[9]1.339BSA+1.2191.276BSA+0.8631.187BSA+0.871Tan[10]男0.981+1.527BSA0.2030.742+1.431BSA0.200女0.925+1.585BSA0.1740.696+1.415BSA0.173冠状动脉内径测值与正常值的比较对川崎病诊断及治疗起关键作用。
因此,确定冠状动脉扩张的标准非常重要。
冠状动脉内径的正常范围应考虑年龄、体表面积的影响,目前普遍认为应以冠状动脉的Z值作为评估的依据。
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地区人群间存在差异。
Mc-Crindcle等[12]与Oliveri等[11]资料中检查对象均为北美地区,其结果很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