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通信系统与技术
宽带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信号调制与解调技术研究

宽带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信号调制与解调技术研究概述:宽带无线通信系统的信号调制与解调技术是保证高速率、高带宽、高可靠性的无线通信的基础。
本文将介绍宽带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信号调制技术和解调技术的原理和应用,以及相关的研究进展。
一、信号调制技术1. 调制技术的基本概念调制技术是将低频信号(基带信号)转换为高频信号(载波信号)的过程。
在宽带无线通信系统中,常用的调制技术包括幅度调制、频率调制和相位调制。
这些调制技术可以通过改变信号的幅度、频率或相位来实现信息的传输和编码。
2. 常用调制技术(1)幅度调制(AM):幅度调制是将基带信号的幅度变化对应到载波的幅度上来表示信息的技术。
AM调制在宽带无线通信系统中被广泛应用,尤其在无线电广播和移动通信领域。
(2)频率调制(FM):频率调制是将基带信号的频率变化对应到载波的频率上来表示信息的技术。
FM调制在宽带无线通信系统中通常用于音频和视频信号的传输以及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发射。
(3)相位调制(PM):相位调制是将基带信号的相位变化对应到载波的相位上来表示信息的技术。
相位调制在宽带无线通信系统中常用于数字通信和数据传输,如调制解调器、无线局域网以及4G和5G 移动通信系统。
3. 调制技术的性能评价对于宽带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调制技术,性能评价是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
常见的性能评价参数包括误码率(BER)、调制解调器的灵敏度和带宽效率等。
研究者们通过改进调制技术和优化传输方案来提高系统的性能。
二、信号解调技术1. 解调技术的基本概念解调技术是将高频信号(载波信号)还原为低频信号(基带信号)的过程。
在宽带无线通信系统中,解调技术是将调制信号恢复为原始信息的关键。
常见的解调技术包括检波技术(包络检波、同步检波)和解调算法(数字信号处理)等。
2. 常用解调技术(1)包络检波:包络检波是将调制信号的包络还原为基带信号的过程。
在宽带无线通信系统中,包络检波常用于幅度调制和频率调制解调中。
无线通信系统的信道编码与调制技术

无线通信系统的信道编码与调制技术无线通信系统是现代通信领域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无线通信系统,人们可以实现移动电话通信、无线互联网、卫星通信等。
而在无线通信系统中,信道编码与调制技术是实现高效传输和抗干扰的关键。
一、信道编码技术的作用和原理1. 信道编码的作用信道编码是一种将信息按照一定规则转换为编码信号,以便在信道中传输,并在接收端进行解码恢复原始信息的技术。
信道编码具有以下作用:- 提高错误控制能力:信道编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纠正由于信道噪声或干扰引起的传输错误。
- 提高传输效率:信道编码可以通过增加冗余信息,使得传输信号的频谱利用率更高,从而提高数据传输速率。
2. 信道编码的原理信道编码的原理是基于冗余编码的思想。
冗余编码通过在原始信息中引入冗余度,使得接收端在接收到有损的信号后,仍然能够从中恢复出原始信息。
常用的信道编码技术有:- 奇偶校验码:通过在信息中添加一个校验位,使得信息位的个数为偶数个或奇数个,可以检测并纠正传输中的错误。
- 海明码:通过在信息中引入冗余位,使得接收端可以检测并纠正多个错误位。
二、调制技术的作用和原理1. 调制技术的作用调制技术是将数字信号转化为模拟信号以便在传输中进行传播的关键技术。
调制技术具有以下作用:- 将数字信号转换为适合传输的模拟信号:数字信号具有离散的特点,无法直接在传输介质中传播,通过调制技术可以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使得信号能够在传输介质中传输。
- 提高传输效率:调制技术可以将低频的数字信号转换为高频的模拟信号,从而提高传输效率。
- 提高抗干扰能力:调制技术可以将数据信息分散到不同频带上,使得信号在传输过程中更加抗干扰。
2. 调制技术的原理调制技术的原理是利用调制信号的频率、相位或振幅等特性来表示传输的信息。
常见的调制技术有:- 幅移键控调制(ASK):调制信号的幅度变化表示数字信号的逻辑状态。
- 频移键控调制(FSK):在不同的频率对应不同的数字信号。
无线通信专业(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

一、无线通信专业(一)无线通信专业基础知识1.无线通信原理:(1)无线收发信设备知识;(2)无线信道的特性;(3)调制技术;(4)编码技术;(5)天线基本原理及相关参数;(6)跳频技术。
2.无线通信系统基础知识:(1)无线通信传输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2)无线通信系统的制式、性能及分布状况、系统联网常识;(3)无线接口信令;(4)各种传输方式;(5)无线通信系统工作原理;(6)无线通信系统网络结构。
3.无线通信业务知识:(1)移动交换机的组成及电路结构;(2)移动交换机的工作原理;(3)移动交换机的维护常识;(4)相关仪器、仪表的使用和基本知识。
4.各种传输方式、工作原理、网络结构。
5.其他知识:本专业维护规程。
(二)无线通信专业技术知识无线通信专业分为无线传输系统、微波传输系统、卫星通信传输系统、无线接入四个职业功能,每个职业功能还分为不同的工作内容。
每个工作内容为一个考试模块,考生只需选择某一考试模块参加考试。
一、无线传输系统●工作内容:长波、中波、短波、超短波●专业能力要求:1.掌握测试仪表、工具的使用方法。
2.能够对分析测试结果,提出改进质量的技术措施。
3.掌握设备的软硬件构成及所使用的软件语言。
4.掌握各种电源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性能。
5.熟练掌握主要测试仪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6.具备主持制定大中型工程计划并组织实施的能力。
7.完成设备的大修、更新、改造,组织新设备的安装、测试开通。
●相关知识:1.电波传播特性。
2.针对大功率发射机设备的风冷、水冷循环系统原理。
3.无线通信原理。
4.无线通信系统基础知识。
5.无线通信业务知识。
二、微波传输系统●工作内容:微波终端、微波中继●专业能力要求:1.微波通信传输系统的结构。
2.监控系统的原理和组成。
3.掌握测试仪表、工具的使用方法。
4.能够对分析测试结果,提出改进质量的技术措施。
5.掌握设备的软硬件构成及所使用的软件语言。
6.掌握各种电源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性能。
无线通信系统简介

低成本
无线通信系统的建设和维护成 本相对较低,可以降低通信成
本。
挑战
安全性问题
信号衰减
多径效应
无线通信系统容易受到窃听、 干扰和攻击,需要采取有效 的安全措施来保护信息的安 全。
无线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会受 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距离、 障碍物等,导致信号衰减和 失真。
无线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会经 过多个路径到达接收端,形 成多径效应,影响信号的稳 定性和可靠性。
天线增益
天线极化
天线增益是指天线在某一方向上的辐射强 度和方向性系数,增益越高,信号越强。
天线极化是指天线辐射的电场矢量的方向 ,不同的极化方式会影响信号的传输质量 和抗干扰能力。
03
无线通信系统的技术分类
无线电广播系统
无线电广播系统是一种利用无线电波传 送声音信息的通信方式,通过将音频信 号调制到高频载波上,以电磁波的形式 向空间辐射,实现声音信号的传送。
无线通信系统的应用领域
移动通信
移动电话、移动数据传输等。
物联网
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农业等。
无线网络
无线局域网(WLAN)、无线个域网 (WPAN)、蓝牙等。
远程控制
无人机、智能机器人等。
02
无线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
无线电波传输介质
01
02
03
无线电波
无线通信系统通过无线电 波传输信息,无线电波是 一种电磁波,能够在空间 中传播。
频谱资源有限
无线通信系统使用的频谱资 源有限,随着用户数量的增 加,频谱资源变得越来越紧 张。
未来发展趋势
5G和6G通信技术
随着技术的发展,无线通信系统将向5G和6G通信技术演进,实现 更高速、更可靠、更智能的通信。
基于中继技术的车载无线通信系统分析

基于中继技术的车载无线通信系统分析车载无线通信系统是指安装在车辆上的无线通信设备,用于实现车辆之间和车辆与外部通信的功能。
中继技术是车载无线通信系统中常用的一种技术,主要用于扩展无线信号的覆盖范围和提高通信质量。
本文将对基于中继技术的车载无线通信系统进行详细分析。
一、中继技术的原理和作用中继技术是指在无线通信中,通过中继设备将信号从一个传输介质转发到另一个传输介质的技术。
在车载无线通信系统中,中继技术的作用是将信号从一个车辆转发给另一个车辆,或者从车辆转发到基站等外部通信设备,以扩展通信范围和提高通信质量。
中继设备一般由无线收发器、信号处理器、功率放大器等组成。
当收到车辆发送的信号时,中继设备会将信号放大并经过适当的信号处理后转发给目标车辆或外部通信设备。
二、基于中继技术的车载无线通信系统的组成1.车载中继设备:车载中继设备是实现中继功能的关键组件,它可以安装在车辆上,通过接收和转发信号实现车辆间或车辆与外部通信设备之间的通信。
车载中继设备需要具备较强的信号处理能力和良好的抗干扰性能。
2.车载天线:车载天线作为车载无线通信系统的输入和输出接口,用于接收和发送无线信号。
车载天线需要具备较高的接收灵敏度和发送功率,以确保信号的传输质量和覆盖范围。
3.车辆感知系统:车辆感知系统用于实时检测车辆周围的环境信息,包括车辆位置、速度、方向等。
车辆感知系统可以通过传感器、雷达、摄像头等设备获得车辆周围的环境数据,以便车载无线通信系统能够根据车辆位置和通信需求选择最佳的中继节点。
4.通信控制器:通信控制器负责管理车载无线通信系统的工作状态和通信过程。
通信控制器可以根据车辆感知系统的信息进行智能调度,选择最佳的中继节点并控制中继设备的工作。
三、基于中继技术的车载无线通信系统的优势和应用1.增强覆盖范围:通过中继节点的设置,可以将车载无线通信系统的覆盖范围扩展到原本信号较弱或无信号的区域,提高通信的可靠性和连续性。
基于LTE的车地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位置服务与定位技术

基于LTE的车地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位置服务与定位技术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对于无线通信系统的要求不断增加。
在车地通信领域,位置服务与定位技术的需求变得越来越重要。
而基于LTE的车地无线通信系统正是一个强大的解决方案,能够满足车辆定位和位置服务的需求。
本文将详细介绍基于LTE的车地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位置服务与定位技术,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和挑战。
一、 LTE的车地无线通信系统简介LTE(Long Term Evolution)是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其高速、高容量和低延迟的特点使其成为无线通信领域的主流技术。
车地无线通信系统是指车辆与地面设施之间的通信系统,可以提供车辆定位、交通管理、车辆监控等各种应用。
基于LTE的车地无线通信系统结合了LTE的优势和无线通信系统的需求,能够实现高效可靠的位置服务与定位。
二、位置服务与定位技术的需求位置服务与定位技术在车地通信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
车辆定位可以提供准确的位置信息,实现交通管理、智能导航、运输物流等应用。
位置服务则是将位置信息与其他应用结合,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服务。
因此,车地通信系统中的位置服务与定位技术需具备以下要求:1. 高精度定位:为了满足精细化的交通管理和定位导航的需求,车地通信系统需要具备高精度的定位能力,能够提供准确的位置信息。
2. 低延迟:车地通信系统需要实时处理大量的位置信息和数据,因此需要具备低延迟的特性,以确保快速响应和实时更新。
3. 高可靠性:车地通信系统中的位置服务与定位技术需要具备高可靠性,以确保在各种环境下都能提供稳定可靠的服务。
三、基于LTE的车地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位置服务与定位技术基于LTE的车地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位置服务与定位技术可以借助LTE网络的优势,实现高精度、低延迟和高可靠性的定位能力。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实现技术:1. GPS辅助定位技术:通过结合GPS定位和LTE网络定位,可以提高定位的精度和可靠性。
该技术利用GPS信号进行粗略定位,并通过LTE网络补充细化位置信息。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载波频偏补偿技术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载波频偏补偿技术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载波频偏补偿技术是为了解决信号传输过程中由于频率不匹配而产生的载波频偏问题。
频偏是指无线信号传输过程中由于发送端与接收端的本振频率不一致所引起的问题。
频偏会导致接收端无法正确解调出发送端的信号,从而影响通信质量。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频偏主要由以下因素引起:晶体振荡器的频率稳定度不高、环境温度变化、发射端和接收端的本振频率误差、多径效应等。
频偏的存在会导致码间串扰、误码率的增加以及信号质量下降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无线通信系统应用了各种载波频偏补偿技术。
一种常用的载波频偏补偿技术是频率校正和频率锁定技术。
在接收端,通过测量接收到的信号相位差来检测频偏,然后对频率进行校正。
频率校正可以通过计算接收到的信号相位差来实现,校正后的信号可以重新与本地振荡器进行匹配,从而减小频偏的影响。
另一种常用的载波频偏补偿技术是预估和补偿技术。
在发送端,通过对发送信号进行频偏预估,然后在接收端进行相应的补偿。
频偏预估需要对发送信号进行分析,提取出频偏信息,并在接收端的本地振荡器上进行频率调整,以纠正频偏。
此外,还有一种相位锁定环(PLL)技术,它是一种使用反馈技术来实现载波频偏补偿的方法。
PLL技术通过比较接收到的信号与本地振荡器产生的参考信号之间的相位差来测量频偏,然后通过调整本地振荡器的频率来实现补偿。
PLL技术具有较高的精度和稳定性,因此在一些无线通信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
除了以上几种常用的载波频偏补偿技术,还有一些新的技术正在研究和发展中。
例如,自适应信号处理技术可以自动检测和补偿载波频偏,从而提高通信系统的性能。
另外,还有一些基于机器学习的方法被应用于载波频偏补偿,通过建立模型来预测和补偿频偏,进一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性能。
总而言之,载波频偏补偿技术在无线通信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减小频偏的影响,可以提高通信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减少误码率,提高信号质量。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分集技术简介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分集技术简介分集技术是一种用于提高无线通信系统性能的重要方法,它通过同时接收和处理来自多个天线的信号,以降低信道衰落对无线通信质量的影响。
本文将对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分集技术进行简要介绍。
一、分集技术概述分集技术是通过增加接收端的接收天线数目,以减少信号衰落对通信质量的影响。
常见的分集技术包括空间分集、时间分集和频率分集。
1. 空间分集空间分集是利用多个接收天线来接收同一信号,然后通过信号处理算法将不同天线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合并。
这样能够减少信号的衰落效应,提高无线通信系统的信噪比和容量。
2. 时间分集时间分集是通过将接收到的信号在时间上分解成多个间隔,然后重新组合成一个更好的信号。
时间分集可以通过收集经过不同的多径传播路径的信号,利用时延差异来提高信道的多样性。
3. 频率分集频率分集是基于在不同的频段或者子载波上接收信号并进行处理,以降低信道中频率选择性衰落的影响。
频率分集可以通过利用多径传播路径带来的频域选择性来提升系统容量和可靠性。
二、分集技术的优势与应用分集技术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优势和应用价值。
1. 提高系统容量和覆盖范围分集技术可以有效降低信道衰落对信号传输的影响,从而提高系统的容量和增加通信的覆盖范围。
通过利用不同的接收路径和接收天线,分集技术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系统的性能。
2. 改进通信质量和可靠性由于分集技术能够降低信道衰落的影响,使得通信质量得到改善,从而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在信道质量较差或者存在干扰的环境下,分集技术能够提供更好的通信效果。
3. 抗干扰和抑制噪声分集技术可以利用多个接收路径和接收天线来减小信号的干扰和抑制噪声,从而提升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特别是在高速移动或者多用户的场景下,分集技术对于减少干扰和提高系统性能至关重要。
三、分集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分集技术也在不断演进和改进。
1. 多天线技术的普及目前,多天线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如2x2 MIMO(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和4x4 MIMO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典型无线通信系统介绍
无线寻呼系统
微波中继通信 卫星通信 / 铱星 / 全球星 / GPS
无绳电话 / 小灵通
蓝牙 / ZigBee / WiFi / WiMax MBWA / LMDS / MMDS
RFID
CMMB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无线寻呼系统 传送简单信息的单向通信系统。
CT1:
CT2 / DECT:
固定电话网 (PSTN)
PHS / PACS
1993年,日本提出第二代数字无绳电话系统PHS(Personal Handy-phone System),俗 称“小灵通”。 1995年,Motorola提出PACS(Personal Acc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1970,美国Bell Lab提出“蜂窝”概念
1983,美国Motorola:AMPS商用 1984,英国:TACS;日本:JTACS
1989,欧洲发布GSM Phase I 标准
1992,美国FCC批准CDMA(IS95) 1999,国际ITU对3G标准化
名词解释
FCC: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 ITU:International Telegraph Union ,国际电信联盟 AMPS:Advanced Mobile Phone System,高级移动电话系统 TACS:Total Acc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全入网通信系统 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全球移动通讯系统,俗 称“全球通” 。
卫星高度:35,786公里 覆盖全球至少需要三颗卫星 国际通信卫星组织 INTELSAT的 I-V代卫星 国际海事卫星组织 INMARSAT的 I-III代卫星 采用中轨道卫星MEOS和低轨道卫星LEOS 卫星轨道高度分别为约10,000公里和800-1600公里
移动卫星服务(MSS,Mobile Satellite Service)
FDMA/TDD TDMA/TDD TDMA/TDD TDMA/FDD
信道宽度(KHz)
每载波用户 信道数目
100
1 40
1728
12 120
300
4/8 288/576
300
8 1600
调制方式
比特速率(Kbit/s) 语音编码 MS功率(mW)
0.5GFSK
72 ADPCM 5-10
0.5GFSK
PHS 通信系统(小灵通) 个人手持电话系统(Personal Handy-phone System)
采用日本RCR STD-28标准,采用数字空中接口。
PHS使用 1900-1920 MHz频段。
优点:
硬件投资少,资费低。 绿色环保,发射功率非常低,仅为10mW。待机时间长。
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陆海空三军联合研制的新一代空间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
主要目的:为陆、海、空三大领域提供实时、 全天候和全球性的导航服务。 GPS导航的基本原理
卫星不断地发射导航电文。 接收机收到导航电文时,提取出卫星时间,与自己的时钟做对比,得出卫星与接收机的距离。 综合与多颗卫星的距离数据计算出接收机的位置。
运用x、y、z、△t 四个坐标数据解方程进行计算 所以至少需要能接收到4颗卫星的信号
GPS组成:
空间卫星:21颗工作卫星,3颗备用卫星,高度20200km。 地面控制系统:1个主控站,3个注入站,5个监测站 用户设备: GPS接收机 美国-GPS、欧盟-伽利略、俄罗斯-格洛纳斯、中国-北斗
Cellular (2G/3G/4G)
WLAN WPAN
RFID
WWAN:Wireless Wide Area Network,无线远程网 WMAN:Wireless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无线城域网 WLAN: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无线局域网 WPAN:Wireless Personal Network,无线个人网
环境的干扰
无线信号间的干扰
电磁波
无线通信的基础-电磁波
振 子 电场
磁场 电场 电波传输方向
磁场 电场
无线通信技术历史回顾
1888,Rudolf Hertz 发现电磁波 1920,K. Armstrong 提出调频(FM)理论 1960,半导体取代电子管,集成电路和计算机出现
多颗卫星完成移动通信的全球覆盖
著名的低轨道卫星有:
Motorola等公司的“铱”星(Iridium)系统 Loral公司的“全球星”(Globalstar)系统
TRW公司的奥德赛(Odyssey)系统
― 铱” IRIDIUM系统 Motorola公司于1987年提出的低轨全球个人卫星移动通信系统。
10-1 兆米
100-10 万米 10-1 万米 10-1 千米 10-1 百米 100-10 米 10-1 米 10-1 分米
超长波
特长波 甚长波 长波 中波 短波 超短波 分米波
10
11 12
超高频(SHF)
极高频(EHF) 至高频(THF)
3-30 GHz
30-300 GHz 300-3000 GHz
PDH:Plesio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 准同步数字系统 SDH: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 同步数字系统
卫星通信
同步地球轨道卫星 (GEOS,Geosynchronous Earth Orbit Satellite)
话音、传真、数据、短信息、定位等。
系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空间段、地面段、用户段
全球星不是把一个全球星用户与另一个用户直接相连,而是在 用户经过卫星和关口站之间进行通信。 如果被叫是全球星用户,就会通过PSTN与关口站链 接,再上 星接通。 双模手机:全球星/GSM
GP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全球定位系统
微波中继通信
微波波段分为分米波段(VHF)、厘米波段(UHF)、毫米波段 (EHF)。 微波传播的特点:直线传播(也称视距通信) 微波中继距离约50公里,总通信距离长达数千公里。 微波接力通信由终端站、枢纽站、若干个中继站组成。 利用静止卫星充当微波中继站,使通信距离大为增加。 微波通信经历了由模拟到数字的转变。 微波数字传输系列:PDH SDH
无线电频谱
段号
1
频段名称
极低频(ELF)
频段范围
3-30 Hz
波长范围
100-10 兆米
波段名称
极长波
2
3 4 5 6 7 8 9
超低频(SLF)
特低频(ULF) 甚低频(VLF) 低频(LF) 中频(MF) 高频(HF) 甚高频(VHF) 特高频(UHF)
30-300 Hz
300-3000 Hz 3-30 KHz 30-300 KHz 300-3000 KHz 3-30 MHz 30-300 MHz 300-3000 MHz
无线通信介绍
无线通信技术历史回顾 无线通信频谱 无线通信应用
有线通信介绍
有线通信是指利用线缆线路(电线或者光缆)作为 通讯传导来传送信号的通信方式。 有线通信与无线通信相对。
有哪些线?
光纤 网线(双绞线)
电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线
同轴电缆 ……
无线通信介绍 无线通信(Wireless Communication)是利用电磁波信号可以在自由空间中
系统组成:
寻呼控制中心 基站 寻呼接收机(BB机/BP机)
寻呼系统体制:
GSC –格雷顺序编码,1973年,美国 POCSAG –POCSAG码, 1975年,英国 ERMES –欧洲无线信息系统,1992年,欧洲 FLEX –通用寻呼系统,1993年,Motorola APOC –高级寻呼操作码,1994年,Philips
定位精度能达到5-50米 完成定位只需要几秒到几十秒
在野外和室内都能定位
普通手机可以集成GPSOne芯片
无绳电话系统 无绳电话是利用现有固定电话网的交换和中继设备的一种增值业务。
无绳电话的发展(主要标准):
CTO:
1984年,美国FCC提出的第一代模拟无绳电话标准 1987年,欧洲CEPT提出的模拟无绳电话标准 1989年,英国提出数字无绳电话标准CT2 首次提出远程站(Telepoint)概念,远程站相当于公用电话亭。 在远程站附近几百米范围内可以象在室内一样使用无绳电话。 若干个CT2手机可同时接入同一个远程站,互不干扰。 低成本,”穷人的大哥大“。 缺点:只能呼出不能呼入。 1991年ETSI发布DECT数字增强无绳电话标准
全球四大卫星定位系统:
GPSONE(AGPS)
GPSOne也叫AGPS,是美国高通公司推出的辅助GPS定位技术。
结合GPS卫星信号和CDMA网络信号进行混合定位。
在GPS卫星信号和无线网络信号都无法单独完成定位的情形下, GPSOne会组合这两种信息源,只要有一颗卫星和一个小区站点就可 以完成定位,解决了传统GPS无法解决的问题。 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