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园林艺术公选课论文---颐和园

合集下载

名胜古迹感受颐和园的园林艺术

名胜古迹感受颐和园的园林艺术

名胜古迹感受颐和园的园林艺术颐和园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之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北方,占地面积达293公顷。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以其独特的园林艺术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出发,探索颐和园的园林艺术。

一、历史背景颐和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世纪中叶的清朝乾隆年间。

当时,乾隆皇帝为了纪念自己亡母的庄严,下令修建颐和园。

经过多次的改建和扩建,颐和园逐渐成为清代皇家宫苑的代表作之一。

二、园林设计颐和园的园林设计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园林的特点。

整个园林分为山水区和宫廷区两部分。

山水区以昆明湖为主,湖泊与周围的山岳、树木相互衬托,形成了独特的水景风貌。

而宫廷区则以乾隆皇帝的养老离宫为中心,建筑群与花草树木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展现了中式园林的审美理念。

三、建筑风格颐和园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和西方园林艺术的元素。

其中,最著名的建筑是万寿山庄,以其精巧的设计和丰富的装饰而吸引着众多游客。

此外,颐和园还有众多的亭台楼阁、廊檐走廊和石桥等建筑,每一座建筑都有其独特的设计和寓意。

四、景点赏析颐和园拥有众多的名胜古迹,每一个景点都饱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例如,《曲院风荷》是颐和园中最具代表性的景观之一,以其雅致的环境和如诗如画的风景而闻名。

此外,颐和园还有众多的古塔古殿、会花楼和清妃宫等,让游客领略到了中国古代皇家文化的魅力。

五、文化影响颐和园作为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无论是园林设计还是建筑风格,颐和园都成为了后来者学习和借鉴的对象。

同时,颐和园也成为了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和学习。

六、保护与利用为了保护颐和园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颐和园已经被列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并得到了UNESCO的认可和保护。

同时,颐和园也积极进行园林修复和文物保护工作,以保持其原有的风貌和历史韵味。

颐和园作为中国古代园林的杰作,以其园林艺术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而闻名于世。

颐和园——精选推荐

颐和园——精选推荐

颐和园赏皇家园林之典范,学园林造景之⼿法--颐和园实习报告颐和园始建于乾隆⼗五年,是依照原有的瓮⼭和西湖修建的。

根据当时周围的环境进⾏整体的规划,形成了万寿⼭和昆明湖。

颐和园以万寿⼭为主体,形成前⼭前湖,后⼭后湖的空间结构布局。

开敞与闭合的鲜明对⽐,更体现了颐和园空间布局的完美与合理。

古典园林“⼀池三⼭”结构在颐和园这个现存最完整,规模最⼤的皇家园林⾥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

⼀、颐和园结构布局:颐和园主要分为前⼭前湖,后⼭后湖及宫廷区。

分为所占⽐例为88%、12%、0.33%。

可以看出,在颐和园中,前⼭前湖所占⽐例最⼤,作为开敞空间,⼤体量的⽔景和万寿⼭的结合,皇上主要⽣活区,树⽊稳郁,幽静淡雅,有良好的私密性,为皇上的舒适⽣活提供了保障,同时⼜与前⼭前湖的开敞形成了鲜明的对⽐。

⽽宫廷区主要位于仁寿殿,对称的建筑形式更是显⽰了皇家的庄严与肃穆。

作为宫廷区的仁寿殿⼆、颐和园造景⼿法:(1)对景颐和园中处处合理运⽤了对景⼿法,通过对景⼿法,将颐和园中的景⾊联系在⼀起,具有统⼀的整体感。

刚进⼊仁寿殿,门⼝的寿星⽯便与⼤殿形成对景,⼤体量的寿星⽯与对称结构的仁寿殿相呼应,作为皇上⽇常处理朝政的地⽅,则以庄严肃穆为主感,⽽运⽤对景则更好地体现了仁寿殿的⽓派。

站在最佳观景点的知春亭,颐和园的美丽景⾊⼀览⽆遗。

知春亭位于昆明湖东⾯的⼀个半岛知春岛上,知春亭与万寿⼭的佛⾹阁,南湖岛形成对景,使得昆明湖上的景⾊⽣动、富有情趣。

站在知春岛上,更是因为对景的合理运⽤,真正的体会到了颐和园的景⾊优美。

站在知春岛上,可看到佛⾹阁和⽩塔,更隐约看到远处⽟泉⼭2)借景颐和园景⾊优美,四周的⽟泉⼭更是⼀轮美景。

⽽造园者更是结合了⽟泉⼭的景⾊,将其景纳⼊颐和园⾥,⼜体现了⾃然地风光旖旎。

站在知春岛上,能看到远处的西⼭之景,远处隐约的西⼭与万寿⼭相对⽐,更是美轮美奂。

在颐和园万寿⼭的西⾯是西堤,这⾥视野开阔,没有⾼达华丽的建筑。

⾮常⾃然清新。

浅析颐和园的园林艺术特色

浅析颐和园的园林艺术特色

浅析颐和园的园林艺术特色颐和园是中国著名的古典园林之一,也是中国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

它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是清代皇家园林的精华所在,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颐和园的园林艺术特色丰富多样,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浅析:一、布局设计颐和园的布局设计是园林艺术的精髓所在。

整个园林按照山水园的形式进行布局,充分利用地形和水资源,形成了山水相映、景中有景的美丽景观。

颐和园的布局设计注重轴线的运用,以万寿山为中心,将园林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南区以昆明湖为主景,北区以万寿山为主景。

这种布局设计使整个园林既有整体性,又具有丰富的变化性。

二、建筑与自然的融合颐和园的建筑与自然景观相融合,形成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景观效果。

在颐和园中,建筑不是孤立的,而是与自然景观相互呼应、相互衬托。

例如,万寿山的佛香阁建筑群与山势相结合,形成了山中有寺、寺中有山的奇妙景观。

此外,颐和园中的长廊、石舫、十七孔桥等建筑也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增强了整个园林的美感。

三、水景的处理水景是颐和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颐和园充分利用昆明湖的水资源,通过疏浚和开凿,形成了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水体景观。

这些水景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有调节气候、增加湿度的作用。

在水景的处理上,颐和园运用了多种手法,如瀑布、喷泉、水池等,使水景更加丰富多彩。

四、植物配置颐和园的植物配置也是其园林艺术的一大特色。

在植物配置上,颐和园采用了多种植物品种,包括乔木、灌木、花卉等,形成了高低错落、色彩丰富的植物景观。

同时,颐和园还注重植物的季相变化,使园林在不同的季节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五、文化内涵颐和园作为清代皇家园林的代表,其园林艺术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园林中,有许多寓意吉祥的景点和建筑,如龙王庙、排云殿等,这些景点和建筑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

此外,颐和园还是清代帝王休憩娱乐的地方,因此在其园林设计中还体现了浓厚的休闲文化氛围。

六、工艺特色颐和园的工艺特色也是其园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颐和园浅谈中国古典园林

从颐和园浅谈中国古典园林

中国的园林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园林的建造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让中国的园林建筑别具一格,充满诗情画意。

园林的内涵恰是一座宝库,挖掘它,你将领略到另一番风采。

园林在中国产生甚早,早在商周时期我们的先人就已经开始造园活动了。

园林最初的形式为囿,只供帝王和贵族们狩猎和享乐之用。

随着历史的发展,园林也不断改善和进步。

春秋战国时期的园林中已经有了成组的风景,既有土山,又有池沼或台。

园林的组成要素到这个时期已经基本具备,已经和最初的园囿有所区别。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园林发展的转折点。

佛教的传入及老庄哲学的流行,使园林转向了崇尚自然。

中国的古典园林源于自然,高于自然,以表现大自然的天然山水景色为主旨,布局自由;所造假山池沼,浑然一体,宛如天成,充分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民族文化特色,表现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宇宙观。

园林在唐宋时期达到了成熟阶段,官僚及文人墨客自建园林或参与造园工作,将诗与画融入到了园林的布局和造景中,使园林建筑不再仅仅是工匠的杰作,更是文人的杰作,让园林的人文风景突现了出来。

任何一样事物的构成都有一定的构成要素,中国的园林也不例外。

总的说来中国古典园林共由六大要素构成:筑山,理池,植物,动物,建筑,匾额,楹联与刻石。

为表现自然,筑山是造园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秦汉的上林苑,用太液池所挖之土堆成岛,象征东海神山,开创了人为造山的先例。

现存的苏州拙政园,常熟的燕园,上海的豫园,都是明清时代园林建山的佳作。

不论哪一种类型的园林,水是最富有生气的因素,无水不活。

因此,园林一定要凿池引水。

古代园林的理水方法,一般有掩,隔,破三种。

掩就是以建筑和绿化,将曲折的池岸加以掩映。

隔是或筑堤横断于水面,或有隔水浮廊可渡,或架曲折的石板小桥,或涉水点以步石。

正如《园治》中所说,“疏水若为无尽,断处通桥”。

破是在水面很小时,(如清泉小池)可用乱石为岸,配以细竹野藤,朱鱼翠藻,那么虽是一洼水池,却可令人感受到山野风致。

以颐和园为例浅谈中国古典园林

以颐和园为例浅谈中国古典园林

以颐和园为例浅谈中国古典园林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历史悠久,早在商周时期中国就开始了园林的建造,其建筑类型主要以帝王宫殿为主,明清时期中国古典园林的建造达到鼎盛,园林技艺堪称精湛,园林类型也丰富起来,除皇家园林外,在江南地区也出现了大规模的建筑群,与皇家园林的恢弘大气相比,江南的园林更加小巧精致,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创作自然、借景寓情”的艺术,它们不是机械地模仿自然,被动地顺应自然,而是记录了自然的美好的“形”,表现出自然的气势的“神”,寄寓着园主的“情”,浑然一体,宛如天开。

“创作自然,借景寓情”概括出了创作园林时所遵循的章法,即:在地域有限的空间里,要能再现自然山水之美,寓意曲折含蓄,引人探求和回味;避免全盘托出,一览无余。

人工斧凿的山石水池,要做到“宛自天开”“巧夺天工”;避免牵强附会,矫揉造作。

下面以颐和园为例分析中国古典园林的主要建筑风格。

世界园林中, 按其布局格式而论,可分为三种:规则式、自然式和混合式。

我国古典园林是效法自然,,采取自然式,包含着两种意思:其一,园林的景色应以自然山水为主;其二,一切要顺其自然,以曲为美。

地貌地形要完全任其自然,有起伏高低;水体的轮廓为自然曲线,大多是自然界的溪流、瀑布、池沼、河流的艺术再现;植物“必以虬枝枯干,异种奇名,枝叶扶疏,位置疏密;或水边石际,横偃斜坡或一望成林, 或孤株独秀”,构成一幅草木争荣、鸟啼花开的天然画景,有自然天成之理,有自然天成之趣。

在中国园林建筑规格中,园林中的建筑不能压倒或破坏主体,而应突出山水这个主体,力求达到自然与建筑有机的融合,并升华成一件艺术作品。

怎样融合,怎样协调,其最重要的就是要顺其自然,无论在布局上、形态上或色彩上都要顺其自然。

从颐和园具体情况来看,其达到了自然与建筑的完美结合这一园林建筑要求。

中国古典园林讲究诗情画意,即为强调意境,造园如同绘画,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最好达到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境界。

从颐和园浅谈中国古典园林

从颐和园浅谈中国古典园林

中国的园林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园林的建造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让中国的园林建筑别具一格,充满诗情画意。

园林的内涵恰是一座宝库,挖掘它,你将领略到另一番风采。

园林在中国产生甚早,早在商周时期我们的先人就已经开始造园活动了。

园林最初的形式为囿,只供帝王和贵族们狩猎和享乐之用。

随着历史的发展,园林也不断改善和进步。

春秋战国时期的园林中已经有了成组的风景,既有土山,又有池沼或台。

园林的组成要素到这个时期已经基本具备,已经和最初的园囿有所区别。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园林发展的转折点。

佛教的传入及老庄哲学的流行,使园林转向了崇尚自然。

中国的古典园林源于自然,高于自然,以表现大自然的天然山水景色为主旨,布局自由;所造假山池沼,浑然一体,宛如天成,充分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民族文化特色,表现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宇宙观。

园林在唐宋时期达到了成熟阶段,官僚及文人墨客自建园林或参与造园工作,将诗与画融入到了园林的布局和造景中,使园林建筑不再仅仅是工匠的杰作,更是文人的杰作,让园林的人文风景突现了出来。

任何一样事物的构成都有一定的构成要素,中国的园林也不例外。

总的说来中国古典园林共由六大要素构成:筑山,理池,植物,动物,建筑,匾额,楹联与刻石。

为表现自然,筑山是造园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秦汉的上林苑,用太液池所挖之土堆成岛,象征东海神山,开创了人为造山的先例。

现存的苏州拙政园,常熟的燕园,上海的豫园,都是明清时代园林建山的佳作。

不论哪一种类型的园林,水是最富有生气的因素,无水不活。

因此,园林一定要凿池引水。

古代园林的理水方法,一般有掩,隔,破三种。

掩就是以建筑和绿化,将曲折的池岸加以掩映。

隔是或筑堤横断于水面,或有隔水浮廊可渡,或架曲折的石板小桥,或涉水点以步石。

正如《园治》中所说,“疏水若为无尽,断处通桥”。

破是在水面很小时,(如清泉小池)可用乱石为岸,配以细竹野藤,朱鱼翠藻,那么虽是一洼水池,却可令人感受到山野风致。

颐和园皇家园林的典范

颐和园皇家园林的典范

颐和园皇家园林的典范颐和园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典型代表,以其独特的设计和精美的建筑艺术而闻名于世。

作为北京最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颐和园吸引了无数游客和艺术爱好者前来欣赏其美丽与独特之处。

本文将详细介绍颐和园的历史、设计理念以及其对中国园林艺术的深远影响。

一、颐和园的历史背景颐和园位于北京市西郊,占地面积达290公顷,是清代乾隆皇帝为表达对母亲孝心而修建的皇家园林。

乾隆皇帝在位时,曾多次游览水上乐园和丰山园,深受启发,于1749年开始规划颐和园的修建。

然而,在乾隆去世后,园林的建设遭到了停顿,并在光绪年间由慈禧太后指导下得以完成。

颐和园经历了多次修复和破坏,特别是在1860年的英法联军侵略和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中遭到了重创。

但是,颐和园凭借其独特的韵味和复杂的设计,仍然能够给人带来无尽的惊喜与震撼。

二、颐和园的设计理念颐和园巧妙地融合了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和西方园林设计的特点,展现了中国园林艺术的高度成就。

颐和园的主要建筑物有“颐和堂”、“宜芸馆”、“寿慈堂”、“琼华岛”等,每个建筑物都有其特定的意义。

颐和堂代表了乾隆皇帝对母亲的赞誉和思念,宜芸馆体现了对艺术和美的追求,寿慈堂则象征了长寿与幸福。

园中的琼华岛则是整个园林的核心,作为人工湖上的一座小岛,景色迷人,宛如世外桃源。

此外,颐和园还有众多的廊、亭、殿、假山和湖泊等园林构筑物,每一处都精心布置,犹如艺术品一般。

三、颐和园对中国园林艺术的影响颐和园作为中国皇家园林的代表,对中国园林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颐和园的设计理念和建筑风格,影响了许多后来的园林设计者和建筑师。

例如,在中国的江南地区,很多园林都受到了颐和园的影响,仿制其建筑和景观。

另外,颐和园也影响了国外的一些园林设计,如英国的肯辛顿花园就受到了颐和园的启示。

颐和园的成功展示了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精髓和审美观念,为后世园林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颐和园的保护与传承作为中国最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颐和园得到了国家和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

园林史论文浅析中国古典园林南北造园风格以颐和园和拙政园为例

园林史论文浅析中国古典园林南北造园风格以颐和园和拙政园为例

浅析中国古典园林南北造园风格——以颐和园和拙政园为例摘要:中国古典造园艺术是中国文化艺术长期积累的结晶,它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于自然美的深刻的理解力和鉴赏力。

造园者通过借物言志的手法将风、雨、月等自然景物收入园中,为园所用。

而在漫长的历史文化中,由于地理、文化、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又造成了南北造园的差异。

北方以皇家园林为代表,南方以私家园林为代表。

北方的皇家苑囿,不仅规模大、占地广,而且还常常选址于地形变化极其陡峻的山林地带,这就是群体组合的高低错落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江南一带私家园林多局市井,不仅规模有限,而且从地形上看也不屈从于客观现状的限制,而且从地形上看也不可能有多少起伏变化。

面对这种情况,造园家也不屈从于客观现状的限制,而总是千方百计地以人工的方法堆山叠石,并使之“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悬,有平而坦”,继而则“培山接以房廊”;或使”亭台突池沼而参差”、楼阁碍云霞而出没“,总之,均极力使之有高低错落的变化,而不至流于平板。

关键词:历史渊源、颐和园、拙政园、造园风格、差异园林一词在不同的国家、区域其叫法各不相同,规模、性质也有变化。

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在一定的地段、空间,利用自然环境、山水并改造天然地貌,结合建筑营造、植物栽植,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息、居住的环境,给人以赏心悦目的享受。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园林的内容也在发生着变化,由简单到复杂,由庭院到公园,从小到大,为人们的生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而在不同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状况下,园林服务的对象也有差异,其风格内容也受到了自然环境、文化背景、历史因素等影响,形成各具特色的园林风格。

本文以景观视觉的角度分析中国传统园林南北造园风格的差异。

一、南北园林变化的历史渊源几千年的黄河流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早在原始社会狩猎活动中,各部落占山为王,划分地带争夺疆域等思想意识的沿袭对后来社会变迁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也与后来区域园林环境形成有一定的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