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人物思想汇总

合集下载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人物思想汇总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人物思想汇总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人物思想汇总Revised at 2 pm on December 25, 2020.第一部分教育学一、身心发展因素论人物:单因素:英国的高尔顿、美国的霍尔——遗传决定论。

行为主义学派——环境决定论。

爱尔维修——教育决定论。

二因素论:皮亚杰等——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相互作用。

二层次三因素论:叶澜——(略)内发论:孟子、格赛尔——强调身心成熟机制的重要性。

外铄论:墨子、洛克、华生、荀子——强调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二、教育目的理论人物:个人本位论: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坦纳、赫尔巴特、孔德等——自然潜能,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社会本位论:卢梭、裴斯泰洛奇、洛克、福禄贝尔等——合格公民、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

生活本位论:生活准备说:斯宾塞——为未来准备,课程论。

生活适应说:杜威——适应当下生活,教育即生活。

内在目的论:杜威——教育即成长、生活文化本位论:斯普朗格、李特全面发展说:马克思——充分、自由、全面发展,脑力与体力结合。

三、课程理论及主要流派:知识中心课程理论:布鲁纳、施瓦布——强调学科知识的发展价值。

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布拉梅尔德、弗莱雷——社会问题是课程的核心。

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杜威——强调学生是课程的核心。

四、主要教学理论流派:行为主义教学理论:华生——学习是“刺激——反应”联结的强化程序教学认知主义教学理论:布鲁纳——教学是促进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或改组发现教学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罗杰斯——教师是“促进者”,通过与学生建立融洽的个人关系来促进学生成长非指导性教学五、当代国外主要教学模式程序教学模式:斯金纳——以联结主义的原理发现教学模式:布鲁纳——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学科知识结构体系掌握学习教学模式:卡罗尔,布鲁姆——为每个学生提供他所需的学习时间的教学暗示教学模式:乔治洛扎诺夫——通过各种暗示,调动学生无意思活动的教学范例教学模式:瓦根舍因,克拉夫——选择经典案例为教学内容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罗杰斯——重视学生情感因素,教师是引导者六、德育模式道德认知:皮亚杰,科尔伯格——强调运用道德两难故事来诱发学生产生道德认知冲突体谅模式:麦克菲尔——强调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价值澄清模式:路易斯拉斯——强调学生在社会众多价值观中自主选择价值社会学习模式:班杜拉,米切尔——强调人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行为而获得知识,技能和行为习惯集体教学模式:马卡连柯——强调“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的教学体系第二部分中国教育史一、诸子百家主要观点:人物教育作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孔子性相近习相远学而优则仕六艺因材启发学思行孟子性善论明人伦大丈夫理想人格深造自得荀子性恶论大儒儒经闻见知行墨家素丝论兼士科技思维训练主动创造道家法自然逍遥的人格理想怀疑法家人性利己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禁诗书禁私学二、封建国家体制中的人物:颜之推:1、魏晋南北朝时梁朝人写了封建社会第一部家庭教育书《颜氏家训》2、论士大夫教育:士大夫必须重视教育;教育的目标在培养治国人才;德与艺是教育的主要内容。

教育学心理学常考人物汇总

教育学心理学常考人物汇总

教育学心理学常考人物汇总1. 皮亚杰(Jean Piaget): 他是瑞士心理学家,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强调儿童的思维是通过适应环境中的刺激不断发展的。

2.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他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创始人之一、他的理论关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冲突和无意识意向。

3. 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他是德国哲学家,提出存在主义的观点,认为正面对人类存在的真实性和有限性是重要的。

4. 巴赫金(Lev Vygotsky): 他是苏联心理学家,提出了社会文化学习理论,认为文化和社会环境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

5. 斯金纳(B.F.Skinner): 他是美国心理学家,提出了行为主义学派,强调环境刺激对个体行为的塑造作用。

6. 马斯洛(Abraham Maslow): 他是美国心理学家,提出了人类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7. 罗杰斯(Carl Rogers): 他是美国心理学家,倡导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个体在积极和有助于成长的环境中能够实现自我实现。

8. 包尔斯(Jerome Bruner): 他是美国心理学家,提出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个体通过与环境互动来建构新的知识与理解。

9. 康德(Immanuel Kant): 他是德国哲学家,强调理性在知识获取中的重要性,提出了认识论和伦理学的理论。

10. 赫康(Erik Erikson): 他是美国心理学家,提出了个体心理发展的阶段理论,关注个体在不同生命阶段中的身份认同和个人发展。

11. 约翰·迪维(John Dewey): 他是美国教育家和哲学家,提出了经验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应该基于个体实践和经验。

12. 皮亚杰(Alfred Adler): 他是奥地利心理学家,提出了个体心理发展的个别心理学理论,重视个体的社会意识和目标导向的行为。

教师编—教育心理学—人物观点

教师编—教育心理学—人物观点

中国一、房东岳1、1908年,翻译日本的《教育实用心理学》,这是我国出版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

(343)二、廖世成1、1924年,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343)三、潘菽1、1980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反映了中国教育心理学界的一般观点和研究成果。

(343)四、冯忠良1、操作技能形成阶段: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

(430)2、心智技能形成阶段: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433)美国一、桑代克1、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是“教育心理学之父”。

(342)2、主张用实验和测量的方法研究教育心理学。

(342)3、编制了第一个标准化的教育成就测验,被公推为教育测量的鼻祖。

4、桑代克的猫(“饿猫出笼”实验)(368)5、相同要素说(迁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需要共同要素的)。

(学习迁移)(412)二、埃里克森(355)三、斯滕伯格1、三元智力:智力成分亚理论(核心)、智力情景亚理论、智力经验亚理论。

(智力构成)(358)2、成功智力(358)四、加德纳1、多元智能理论: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运动智力、社交智力、自知智力、自然智力、存在智力。

(智力构成)(358)五、奥尔波特1、将性格特征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个人特质包括首要特质、中心特质、次要特质。

六、卡特尔1、将性格特征分为表面特质、根源特质,用因素分析法,找出了16种根源特质.七、斯金纳1、斯金纳的老鼠(操杠杆)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369)2、程序教学(原则:小步子原则、自定步调原则、积极反映原则、及时反馈原则、低错误率原则)。

(372)八、班杜拉1、(374)九、苛勒1、格式塔学派(苛勒)的完形-顿悟学习理论(375)2、“小鸡觅食”实验是支持关系转化说的经典实验,理解了关系,才能迁移.(学习迁移)(412)十、托尔曼1、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十一、布鲁纳1、认知-发现学习理论(376)2、根据学习迁移范围大小将学习迁移分为一般迁移和特殊迁移.(411)十二、奥苏贝尔1、有意义学习(378)2、提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为一切有意义的学习必然包含迁移。

教育学与心理学的重要人物归纳(

教育学与心理学的重要人物归纳(

教育心理学的重点人物归纳1.朱熹——“学不躐等”;教育神话起源说。

2.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3.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产婆术。

4.亚里士多德——《论灵魂》;“教育遵循自然”;将心理学引入教育的第一人。

5.柏拉图——《理想国》。

6.昆体良——《雄辩术原理》世上第一步研究系统的教学方法论著;提出分班教学。

7.夸美纽斯——“泛智”;“教师是阳光下最神圣的职业”;《大教学论》;“班级授课制”8.赫尔巴特——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传统教育学代表。

9.杜威——实用主义教育学;《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无目的论;现代教育理论代表。

10.马卡连柯——“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量可能的尊重一个人”。

11.赞科夫——“一般发展理论”;《教学与发展》。

12.泰勒——课程设计—目标模式;将评价引入课程编制过程—“教育评价之父”。

13.罗杰斯——非指导教学模式;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14.瓦根舍因——范例教学模式。

15.冯特——莱比锡大学心理实验室;“心理学的始祖”;构造主义心理学(铁钦纳)(内省)。

16.裴斯泰洛奇——“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个人本位论;师范教育奠基人。

17.廖世承——我国编写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18.劳伦兹——印刻现象;关键期的发现.19.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道德发展阶段论20.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21.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论22.加涅——学习层次分类和学习结果分类(教学目标分类)P460;23.比纳、西蒙——比纳-西蒙智力量表(法国)24.推孟——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商.25.韦克斯勒——韦氏量表——离差智商26.布卢姆——掌握学习;教学目标分类(认知、情感、动作技能)。

27.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理论;狗分泌唾液的实验。

28.桑代克——联结-试误学习理论-饿猫的实验;相同要素学习迁移理论;教育心理学之父。

29.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程序性教学。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代表人物著作及观点)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代表人物著作及观点)

(教育心理学+教育学)代表人物及观点一、教育心理学1、桑代克著作:1903《教育心理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一)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准备率、练习律、效果律(PS饿猫迷笼实验) (二)最先提出迁移概念,共同要素说:经过训练的某一官能并不能自动地迁移到其他方面,只有当两种情境中有相同要素时才能产生迁移。

相同要素也即相同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相同联结越多,迁移越大。

2、皮亚杰理论:(一)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感知运动阶段(0~2岁)思维准备阶段(2~7岁):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不具有可逆性等。

思维阶段(7~11岁):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

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

抽象思维阶段(11~15岁):命题之间关系、假设——演绎推理、抽象逻辑思维、可逆与补偿、思维的灵活性3、埃里克森理论:人格发展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1~1.5)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勤奋感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亲密感对孤独感繁殖感对停滞感自我整合对角色感4、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1)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2)习俗水平(第三阶段:寻求许可取向阶段;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3)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5、马杰在1962年出版的《程序教学目标的编写》中提出,一个学习目标应包含三个基本要求: (1)行为(Performance)A:阐述对象特点,说明具体行为,以便教师能观察学生。

B:一般使用动宾结构短语(2)条件(Conditions)A:说明产生上述行为的条件。

B:条件包括:环境因素(教师、空间、光线等)、人的因素、设备因素、时间因素、信息因素等,(3)标准(Criteria)A:指出评定上述行为的标准。

教育学心理学主要人物的主要观点

教育学心理学主要人物的主要观点

☆巴浦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基本规律:习得律、消退律、泛化与分化望梅止渴是一级条件反射谈梅生津是二级条件反射☆桑代克:尝试——错误学习理论(联结理论)饿猫打开迷箱实验学习的实质就是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学习的三大定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新行为主义)正强化负强化(通过在行为反应发生之时或之后消除它们,也能起到提高反应发生率的作用)惩罚(惩罚是呈现厌恶刺激,负强化是消除厌恶刺激)斯金纳认为程序教学可以利用教学机器,这为现在的CAI提供了理论支持注意:斯金纳与华生的区别在于他并不否认人的内部心理活动的存在,但他坚持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外部环境决定的☆保罗.朗格朗——1965年提出终身教育☆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法: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又叫做“问答法”。

这种问答法分为三步: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产婆术”强调教育应该是由内而外的,是将儿童心灵中的智慧不断引出、发展的过程..“美德即知识”☆冯特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构造主义的奠基人为冯特,这个学派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意识,即人对直接经验的知觉,其方法就是内省法,即在精确的实验条件下,准确的观察并描述经验到的心理状态☆铁钦纳构造主义著名的代表人物。

这个学派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意识,即人对直接经验的知觉,其方法就是内省发,即在精确的实验条件下,准确的观察并描述经验到的心理状态☆詹姆斯机能主义心理学。

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而不是它的结构。

他认为心理学的研究不应局限在实验室里,还要考虑人如何调整行为以适应环境不断提出的要求的。

1890年发表《心理学原理》一书☆苛勒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

格式塔的顿悟——完形学习理论:学习不是一种盲目的尝试,而是由于对情境顿悟而获得成功。

格式塔理论肯定了主题的能动作用,把学习视为个体主动构造完形的过程,强调观察、顿悟和理解等认知功能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华生(古典行为主义)行为心理学的代表人物。

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中的人物总结(精选5篇)

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中的人物总结(精选5篇)

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中的人物总结(精选5篇)第一篇: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中的人物总结不可不知的100人(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中的人物总结)1、利托尔诺《论各人种的教育演化》、沛西•能《人民的教育》——教育的生物起源学说;2、孟禄《教育史教科书》——教育的心理起源学说;3、叶澜《教育概论》——教育的交往起源学说;4、《中庸》“修道之谓教”;“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5、荀子“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土,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环境决定论”;《荀子》“以善先人者谓之教”;《荀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教育”一词最早出处;《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

”——“道德”二字最早合用;6、《学记》① 我国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教育文献,相传是孟子的弟子乐正克所作;② “教学相长”“长善救失”;③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育的政治功能;④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主体性原理;⑤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7、昆体良(古罗马)《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8、《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9、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理论;10、孔子①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②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③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知新”、“性相近,习相远”;④最早强调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思考,主张学习,思考和实践相统一,将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11、墨子① 兼爱,非功,亲知,闻知,说知;——推理得到的才是真实的知识;②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环境决定论”;12、老子一切回归自然;13、朱熹“明天理,灭人欲”;“循序渐进、熟读深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儆持志”;《四书集注》《童蒙须知》《小学》——宋代以后封建社会学校的法定教材;“宽著期限,紧著课程。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中主要人物及其贡献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中主要人物及其贡献

教育学1.孔子中国古代《论语》“有教无类”—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材施教;“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习与思考结合;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2.孟子中国古代内发论的典型代表;我国教育最早出现于《孟子》3.昆体良古罗马《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历史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着作。

4.《学记》战国后期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着;“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建国君民,教学为先”阐述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阐释了启发式教学;“学不躐等”要求教学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循5.6.7.8.9.10.11.12.13..;14.凯洛夫前苏联《教育学》吸收了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第一人;传递—接受式模式的代表人物;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15.马卡连柯在集体中进行教育16.杨贤江中国1930《新教育学大纲》;在中国最早使用马克思观点研究教育问题。

17.布鲁纳美国20世纪60年代以后,布鲁纳的课程结构论;“结构主义理论”创立者;推广“发现法”教学;《教育过程》《教学论》《教育过程再探》;发现学习模式18.赞科夫前苏联“发展性教学理论”创立者思想理论: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论小学教学》《和教师谈话》《教学与发展》19.苏霍姆林斯基前苏联“全面和谐发展理论”创立者;《给老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公民的诞生》《学生的精神生活》20.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教育目标分类学》21.拉伊、梅一曼实验教育学22.朗格朗1970《终身教育引论》23.斯宾塞英国教育是生活的准备;教育论;首次使用“课程”为专业术语24.舒尔茨1960美国“人力资本理论”提出者25.泰勒1949泰勒原理;目标评价模式;以课程目标为中心展开;课程评价之父;《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26.福禄贝尔《人的教育》提出了建立教育体系的原则,重视儿童发展;个人本位论27.德鲁克美国班级目标管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教育学一、身心发展因素论人物:单因素:英国的高尔顿、美国的霍尔——遗传决定论。

行为主义学派——环境决定论。

爱尔维修——教育决定论。

二因素论:皮亚杰等——遗传与环境、成熟与学习相互作用。

二层次三因素论:叶澜——(略)内发论:孟子、格赛尔——强调身心成熟机制的重要性。

外铄论:墨子、洛克、华生、荀子——强调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二、教育目的理论人物:个人本位论: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坦纳、赫尔巴特、孔德等——自然潜能,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社会本位论:卢梭、裴斯泰洛奇、洛克、福禄贝尔等——合格公民、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

生活本位论:生活准备说:斯宾塞——为未来准备,课程论。

生活适应说:杜威——适应当下生活,教育即生活。

内在目的论:杜威——教育即成长、生活文化本位论:斯普朗格、李特全面发展说:马克思——充分、自由、全面发展,脑力与体力结合。

三、课程理论及主要流派:知识中心课程理论:布鲁纳、施瓦布——强调学科知识的发展价值。

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布拉梅尔德、弗莱雷——社会问题是课程的核心。

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杜威——强调学生是课程的核心。

四、主要教学理论流派:行为主义教学理论:华生——学习是“刺激——反应”联结的强化程序教学认知主义教学理论:布鲁纳——教学是促进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或改组发现教学人本主义教学理论:罗杰斯——教师是“促进者”,通过与学生建立融洽的个人关系来促进学生成长非指导性教学五、当代国外主要教学模式程序教学模式:斯金纳——以联结主义的原理发现教学模式:布鲁纳——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学科知识结构体系掌握学习教学模式:卡罗尔,布鲁姆——为每个学生提供他所需的学习时间的教学暗示教学模式:乔治•洛扎诺夫——通过各种暗示,调动学生无意思活动的教学范例教学模式:瓦根舍因,克拉夫——选择经典案例为教学内容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罗杰斯——重视学生情感因素,教师是引导者六、德育模式道德认知:皮亚杰,科尔伯格——强调运用道德两难故事来诱发学生产生道德认知冲突体谅模式:麦克菲尔——强调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价值澄清模式:路易斯•拉斯——强调学生在社会众多价值观中自主选择价值社会学习模式:班杜拉,米切尔——强调人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行为而获得知识,技能和行为习惯集体教学模式:马卡连柯——强调“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的教学体系第二部分中国教育史一、诸子百家主要观点:人物教育作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孔子性相近习相远学而优则仕六艺因材启发学思行孟子性善论明人伦大丈夫理想人格深造自得荀子性恶论大儒儒经闻见知行墨家素丝论兼士科技思维训练主动创造道家法自然逍遥的人格理想怀疑法家人性利己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禁诗书禁私学二、封建国家体制中的人物:颜之推:1、魏晋南北朝时梁朝人写了封建社会第一部家庭教育书《颜氏家训》2、论士大夫教育:士大夫必须重视教育;教育的目标在培养治国人才;德与艺是教育的主要内容。

3、论家庭教育的原则与方法:严慈结合;对所有子女一视同仁;重视通用语言;注意道德教育;主张可以体罚孩子。

韩愈:1、性三品,上中品人可以教育,下品只能以刑罚制之。

肯定教育在人性变化中的积极作用,又认为作用是有限的。

2、重视人才的培育和识别;重视人才的选拔,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3、论尊师重道:教师的意义——尊师即卫“道”;教师的任务——传道、授业、解惑;建立合理的师生关系;以“道”为求师的标准。

三、理学教育思想代表人物:朱熹:1、南宋著名教育家。

编撰《四书章句集注》。

2、教育作用:存天理,灭人欲。

论“大学”和“小学”——小学打基础,大学是小学的深化。

小学“学事”,大学要“明理”。

3、朱子读书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王守仁:1、教育作用:为善去恶,“致良知”。

2、教育原则:随人分限所及,即教学要顺应儿童诗集能ilhe性情,保持学生学习兴趣。

3、论教学:“六经皆史”的教学内容。

4、论儿童教育:强调教育应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

四、理学教育思想的批判黄宗羲:主要观点——公其非是于学校。

学校不仅培育人才,改进社会风气,还应该评论国家大事。

反对封建君主专制,体现了民主的思想,是近代议会思想的萌芽。

颜元:1、主持河北漳南书院。

主张培养“实才实德之士”,实行分斋教学(分科设教),教学内容为以“六艺”为中心的三事、六府、三物。

2、强调“习行”的教学方法——亲自观察与实践、人获得知识的目的在于“实行”、“实用”,“习行”是培养经世人才的主要途径和教学方法。

五、近代教育思想:康有为:1、教育改革主张——废除八股、创办学校,改变教育内容,传授科学技术。

2、《大同书》教育思想:废除私有制和等级制,倡导公养、公教,重视学龄前教育,主张男女教育平等。

梁启超:1、教育作用:开民智,伸民权。

教育目的:培养“新民”。

2、论学制:最早倡导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特征来确定学制。

3、《变法通议•论师范》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首次以专文论述师范教育的文章。

《变法通议•轮女学》系统论述了女子教育问题,揭示了女子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变法通议•论幼学》倡导用西方的教育方式来改革中国儿童教育。

严复:教育作用:鼓民力、开民智、兴民德。

文化教育观:“体用一致”。

蔡元培:1、教育方针——五育并举: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育教育。

2、北大改革:抱定宗旨,改变校风;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教授治校,民主管理;学科与教学体制改革。

3、教育独立思想:教育经费独立、学术和内容独立、教育行政独立、教育脱离宗教独立。

六、现代教育家的理论:杨贤江:1、教育本质——教育起源于实际生活需要,教育社会的上层建筑之一;教育由经济、政治决定,对经济政治也有影响。

2、全人生指导与青年教育:对青年进行全面关心、教育和引导,使其成为一个“完成的人”。

黄炎培:职业教育探索——《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书》标志黄炎培为代表的职业教育思潮的形成。

职业教育作用: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

职业教育的目的: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职业教育的地位:一贯的、整个的、正统的。

职业教育的方针:社会化、科学化。

职业教育的原则: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

职业道德教育:敬业乐群。

晏阳初:1、四大教育——以文艺教育攻愚,培养知识力;以生机教育攻穷,培养生产力;以卫生教育攻弱,培养强健力;以公民教育攻私,培养团结力。

2、三大方式——学校式教育、社会式教育、家庭式教育。

3、化农民——农民科学化,科学简单化。

农民化——知识分子彻底与农民打成一片。

梁簌溟:1、乡村建设理论,中国的问题就是文化的失调。

乡村建设是重建我们民族和社会新组织构造的运动,重点是乡村教育。

2、乡村教育的实施:在山东邹平、菏泽建设实验区。

陈鹤琴:1、活教育实验——1919年,创办中国第一所实验幼稚园——鼓楼幼稚园,主张“活教育”。

创办《活教育》杂志,标识“活教育”理论的形成。

2、“活教育”的目的: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3、课程论:五指活动——儿童健康活动、社会活动、自然活动、文学活动、艺术活动。

4、活教育教学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陶行知:实践——1927年,办晓庄学校,确立“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

1932年,在上海创办山海工学团,提出“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

1939年,在重庆创办“育才学校”,收容战争中流离失所的难童。

“生活教育理论体系: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小先生制”,即知即传。

第三部分外国教育史一、古希腊的教育苏格拉底:教育目的——培养治国人才。

伦理道德问题是苏格拉底哲学的主题,也是其教育思想的主题。

智慧即德行,德行可教。

苏格拉底方法: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一个步骤组成的独特方法。

柏拉图:教育即回忆。

《理想国》中的教育观:最高培养目标是“哲学王”。

教育最终目的是促使“灵魂转向”。

柏拉图重视早期教育,是“寓学习与游戏”的最早倡导者。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灵魂论与教育——人的灵魂由三个部分组成,即营养的灵魂、感觉的灵魂、理性的灵魂。

这为教育必须包括体育、德育、智育提供了人性论上的依据。

人形成为人的三个因素:天性、习惯、理性。

教育能发展人的理性。

二、古罗马的教育西塞罗:教育的目的:培养雄辩家——需要广博的知识、修辞学修养、优雅的举止风度。

著作《论雄辩家》。

“人道”的教育思想。

昆体良:著作《雄辩术原理》。

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教育目的:培养雄辩家。

教学组织:分班教学。

教学原则:因材施教、劳逸结合。

教师观:德才兼备、兼于教学的能力、宽严相济、耐心、因材施教的态度。

奥斯古丁:基督教神父哲学的集大成者。

著作《忏悔录》。

主张“原罪论”。

三、欧美主要国家近代教育洛克:英国著名的实科教育和绅士教育的倡导者,代表作《教育漫话》。

认识论基础:“白板论”。

教育内容:体育、德育、智育。

斯宾塞:英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代表作《教育论》。

教育目的:为“完满生活做准备”。

教育内容:知识价值论;教学方法原则:遵循心里发展的特点。

爱尔维修:法国启蒙运动主要派别——法国唯物主义者的重要成员之一。

观点:教育万能论。

主张由国家创办世俗学校。

教育平等,教育民主化。

狄德罗:法国人,肯定教育的作用,反对教育万能论,主张剥夺教会办教育的权利,推行免费的义务教育。

拉夏洛泰:法国驱逐耶稣会运动主要倡导者,《论国民教育》阐述国家办学的思想。

第斯多惠:被尊为“德国师范教师之父”。

影响人的发展三个因素:天性、天资、教育和自由自主。

教育目的:激发学生主动性,培养独立性,使人达到自我完善。

教学论:形式教学(智力发展为主)与实质教学(传授知识为主),二者相互相成。

教学原则:遵循自然、遵循文化、连续性与彻底性、直观教学。

论教师:自我教育,有崇高的责任感,有良好的素养和教学技能。

乌申斯基:俄国教师的教师。

教育的作用:完善的教育可以大大发挥人类身体、智力和道德的力量。

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论教学:知能结合;古典和实科结合;教学符合心里发展的特点。

教学原则:直观性、自觉性和积极性、连贯性、巩固性。

贺•拉斯:美国19世纪杰出的教育家,“美国公立学校教育之父”。

教育目的:应当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种工作者。

教育内容:体育、智育、政治教育、德育、宗教教育。

论师范教育,十分重视教师的培养,认为这是提高公立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

四、西欧近代教育。

夸美纽斯:捷克伟大的爱国者、教育改革家和教育理论家。

代表作《大教学论》的问世,标志着教育学成为独立的学科。

教育目的:宗教性——为来世生活做准备;现实性——认识事物,享受现实的幸福。

教育作用:改造社会建设国家的手段、个人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