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和群落种群的特征
种群生态学和群落生态学

群落的格局:指群落 中各种生物的分布情 况和空间排列
群落的空间结构影响 因素:物种间的竞争、 捕食、共生等关系
群落的格局影响因素: 环境因素(如温度、湿 度、光照等)、生物因 素(如物种组成、种群 密度等)
Part Four成群落的基本单元
添加 标题
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同一物 种的个体集合
种群生态学和群落生态学在研究尺度上有所不同,但两者都是生态学的重要分支,相互补充, 共同推动生态学的发展。
研究内容的侧重点不同
种群生态学:主要研究种群内部的个体间相互作用和种群动态
群落生态学:主要研究群落中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和群落结构
种群生态学关注个体,群落生态学关注群体
种群生态学研究种群内部的竞争、合作、遗传等机制,群落生态学研究群落内部的食物链、食物网、生态位等机 制
种群生态学和群 落生态学的区别
与联系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汇报人:XX
目 录
Part One.
添加目录标题
Part Two.
种群生态学
Part Three.
群落生态学
Part Four.
种群生态学与群 落生态学的联系
Part Five.
种群生态学与群 落生态学的区别
Part One
添加章节标题
研究方法:种群生态学主要采用实 验法、观察法等方法,而群落生态 学则更注重数据分析和模型构建。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应用领域:种群生态学在农业、林业、 渔业等领域有广泛应用,而群落生态 学在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系 统管理等方面有重要应用。
研究对象:种群生态学的研究对象通 常是单一物种或少数物种,而群落生 态学的研究对象则是多个物种组成的 群落。
种群和群落-文ppt课件

第2节 种群的数量变化
1s=20min
y=2n
一、建构种群增长的模式
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
数学形式。 如:曲线图、数学方程式
一般步骤 ①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 ②做出合理假设; ③根据实验数据,用数学形式表达; ④检验或修正。
y=2n
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自然界的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状态下种群数 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 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 型。
裸岩阶段
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
特别 森林阶段
灌木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
提醒
种群演替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
通常是“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
讨论:
1.为什么先在裸岩上定居的是地衣而不是苔藓或草本植物? 2.地衣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什么条件?为什么苔藓能够取代地衣? 3.在森林阶段,群落中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吗?
A.种内互助 B.种内斗争 C.互利共生 D.竞争
四、群落的
1、垂直结构:是指群落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
植物:光照、温度 决定因素
动物:食物、空间/栖息地
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
2、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不同生物分布于不
同地段,呈镶嵌分布的现象。
决定因素:地形的变化、光照的强度、土壤 的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等环境因素影响。
2、狼以兔为食,兔以草为食。捕食
种 群
个
➢下列生物的关系是共生还是寄生?
体 数
1、蚂蝗吸食动物血液 寄生
2、白蚁与它肠内的鞭毛虫 共生
时间
竞争
3、菟丝子与大豆 寄生 4、噬菌体和细菌 寄生 5、鸟与羽虱 寄生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4.1《种群的特征

生物 必修3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课时作业
1.种群概念的理解 (1)两个要素:“同种”和“全部”,即种群是物种存在 的形式。 (2)两个条件:“时间”和“空间”,即种群具有一定的 时空限制,离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种群是不存在的。 (3)两个方面宏 微观 观方 方面 面: :种 种群 群是 是生 生物 物繁 进殖 化的 的基 基本 本单 单位 位
生物 必修3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课时作业
(1)种群的特征是个体不具有的,个体只能 具有性别、年龄、出生、死亡等特征。
(2)同一物种在不同区域内可以有多个种群,但一个种群 内的个体都为同一物种。
生物 必修3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课时作业
[自主解答] ________ 解析: 12月份未成熟个体为0,说明该种群10月份的出 生率可能为0,A正确;天敌迁入后,未成熟个体和衰老个体 容易被捕食,从而导致该种群年龄结构发生改变,B正确;由 图可知,在不同的季节年龄结构不同,C正确;大量诱杀雄性 个体,影响性别比例,导致出生率下降,最终使种群密度降 低,D错误。 答案: D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课时作业
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生物 必修3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课时作业
2.年龄组成的曲线图
图甲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 量增加,属增长型;而图乙相反,应为衰退型。
种群的特征_修订版

等距取样法
调查群体为长条形时用
记数方法
——蒲公英
——其他植物
方框内+相邻两边上
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
讨论1、为什么要强调随机取样? 为了确保所选择的样方具有代表性,不受主 观因素的影响,使通过样方统计的结果(估算值) 能更接近真实的情况。 讨论2、样方的多少会影响调查结果吗? 样方的数量太少,其统计结果的误差可能就 较大;一般而言,样方越多,其统计结果越接近 真实情况。但是,样方数量太多,整体取样花费 的时间、精力就越多。从统计学上看,一定数量 的样方即可以保证统计结果的真实性。
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逐个计数 分布范围大,个体较小的种群:估算 ( 取样调查 ) 估算方法: 不运动或活动范围小的生物: 样 方 法
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标志重捕法
探究: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某物的种群密度
怎样估算这块草地中蒲公英的数量?
10m
10m
五点取样法
调查群体为非长条形时用
2、标志重捕法:(用于动物)
第 1次
第2次
种群数量
直接影响 预测变 化趋势 影响密 度大小
年龄组成
种群密度
决定种群 密度的大小
性别比例
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
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五、种群的空间特征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 的位置状态或布局,叫种群的空间特征。
均匀型
随机型
集群型
集群分布是最广泛存在的一种分布格局
种群特征种群有的,但个体没有的特征。
种群密度 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一、种群密度
1. 含义: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2.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人教版教学课件第 4 章 种群和群落、种群的特征

N1+N2+N3+N4+N5 5
某同学在一草地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取了5个样方 (样方面积为1m2),5个样方的种群数量分别为4、6、 8、8、9株。那么该草地的蒲公英种群密度为多少?
种群密度=(4+6+8+8+9)/5=7株/m2
③计数
——蒲公英
——其他植物 计数原则:样方内无论大小都要数, 若有正好长在边界线上的, 应“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
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
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一片草地上的全部蒲公英
一个森林中的全部金丝猴 南极地区生活的所有帝企鹅
下列各项中,属于种群的是 A.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鱼群 B.一个湖泊中的全部藻类 C.校园中的全部树木 D.培养基上的大肠杆菌菌落
一、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 2、出生率和死亡率
态学的角度看,其目的主要是
A.控制出生率,降低种群密度
A
B.控制年龄组成,稳定种群密度
C.控制死亡率,降低种群密度 D.控制年龄组成,降低种群密度
3、迁入率和迁出率
概念: 在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 )的个体, 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迁入率 > 迁出率 迁入率 = 迁出率 迁入率 < 迁出率 种群密度增加 种群密度相对稳定
②取样
样方的多少会影响调查结果吗?
会,一般来说样方数越多,调查结果越准确
样方多大适宜?
草本植物样方的大小以1m2的正方形,灌木样方的大小以10m2 ,
乔木样方的大小以100m2
取样的原则是什么? 随机取样 常用的取样方法有哪些? 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
五点取样法:调查群体为非长条形
种群密度N
应用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一、种群的概念种群是指在某一地域内所有同一物种的个体的总和,种群的概念是生物学家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个概念。
种群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基本单元,它是通过生殖隔离与进化而与其他种群区分开来的一个群体。
种群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同一物种的个体总和。
种群是由同种个体组成的总和,这些个体属于同一物种,可以在某个特定的地理范围内进行交配和繁殖。
2、空间和时间上的联系。
种群的个体之间通常存在一定的空间关系,它们可能生活在同一地区内,如森林、草原、湖泊等特定的生态环境中;同时,种群也有一定的时间联系,可以通过繁殖将其后代代代传承下去。
3、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种群数量会随着环境变化而产生波动,这可能受到食物、栖息地、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可以直接影响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
二、群落的概念群落是指在某一地区内由多种不同种群组成的生物社区,它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群落的概念是生态学家们对不同种群在相同地域内相互作用的总和。
群落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多样性。
群落内通常包含多种不同的物种,它们之间可能是竞争关系、捕食关系、共生关系等各种相互作用。
2、相互依赖。
群落内的不同物种通常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
它们通过食物链、食物网、种间关系等不同的关系方式相互联系在一起。
3、稳定性和动态性。
群落内的种群数量和种类组成是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
这种动态性使得群落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三、种群与群落的关系种群和群落是生态系统中密切相关的两个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关系。
种群和群落之间的关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相互作用关系。
种群和群落之间存在着多种不同的相互作用关系,包括种间相互作用、种内相互作用、种间竞争、捕食关系等。
这些相互作用关系使得种群和群落之间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
2、资源利用和能量传递。
种群和群落之间通过资源的利用和能量的传递来维系自身的生存和繁衍。
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一节种群的特征第二节种群的数量变化

必修三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第二节 种群的数量变化一、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概念: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同一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如: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鲤鱼就是一个种群)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最基本特征)出生率:单位时间里新出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迁入率或迁出率。
年龄组成: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
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样方法——常用调查植物五点取样法:适用于总体为正方形;等距取样法:适用于总体为长方形时2)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动物例:对某地麻雀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了50只麻雀,把这些麻雀腿上套上标记环后放掉,数日后又捕获了40只,其中有标记环的10只,那么该地大约有麻雀200只N :50=40:10 N =200只2、种群的数量变动及数字模型(S ”型曲线tt条件:食物、空间充裕、无敌害等理想条件“J”型曲线特点:种群数量连续增长,无K值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
实例:20世纪30年代,美国岛屿上环颈雉的增长模型假设: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X倍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为:N t=N0X t特点:种群数量连续增长原因:因生活条件有限而使种内斗争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S”型曲线数量的增加特点:不能连续增长,达最大值(K值)后停止增长,有的在K值左右保持相对稳定概念:种群经过一段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实例:在0.5mL培养液中放入5个大草履虫,然后每隔24h统计一次大草履虫的数量,大草履虫的数量在第二天和第三天增长较快,第五天以后基本维持在375个左右。
种群和群落

第二节种群和生物群落【要点精析】[ 基本知识]一、种群(一)概念:见重、难点知识。
(二)特征:1.种群密度:单位空间的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2.年龄组成: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
年龄组成类型:(1)增长型:年轻个体多,年老个体少,种群密度增大。
(2)稳定型: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大致相当,种群密度趋于稳定。
(3)衰退型:年轻个体少,成年和老年个体较多,种群密度减小。
3.性别比例:具有生殖能力的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有的比例。
性别比例类型:(1)雌雄相当:高等动物。
(2)雌多于雄:人工控制的种群(3)雄多于雌:营社会性生活的昆虫。
4.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产生的个体数为出生率。
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为死亡率。
二、生物群落(一)概念:见重、难点知识。
(二)结构:1.垂直结构: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2.水平结构: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的差别。
[ 重、难点知识]种群和群落的概念是学习生态系统知识的基础,是本节的重点知识。
一、种群的概念种群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说明:1.种群是由许多同种的个体组成,但又不是许多同种个体的简单相加,因为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特征。
2.种群中各个体间的关系既有互助也有斗争,但无论是互助还是斗争都有利于种群的生存和延续。
3.种群概念中的空间和时间范围,主要取决于研究者的研究范围的大小。
二、群落的概念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说明:1.任何一种生物的生存,都离不开同一环境中的其他生物。
在地球上,不存在没有动物栖居的植物群体,也没有不与植物发生关系的动物群体。
正是由于不同种生物间的相互依赖和制约,才构成了生物群落这一复杂的种间关系。
2.群落中的各种生物之间既有种间互相关系,又有种间斗争关系,还存在着种内关系。
3.研究生物群落的存在和发展,必须从分析生物群落的结构特征着手,这种结构特征主要包括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选Ⅰ
【例 1】下列实例中,属于一个种群的是( ) A.池塘中全部的鱼 B.一个池塘里的所有鲤鱼 C.鲤鱼 D.一个池塘中的藻类、鱼类、真菌和昆虫 [名师点拨]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判断种群的标准: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物种。A、D 项包括 多个种群,C 项是指物种。 [答案]B
(5)性别比例 ①概念:种群中 雌雄个体 数目的比例。 ②意义:对 种群密度 有一定的影响。 ③应用 性引诱剂(信息素)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的 性别比例 →降低害虫的 种群密度 。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1.样方法 (1)内容: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 随机 选取若干个样 方,计算出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 平均值 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 计值。 (2)取样方法: 五点 取样法、 等距 取样法。 2.标志重捕法 (1)内容: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 上 标记 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 重捕 ,根据 重捕到的动物中 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2)适用范围: 活动能力强 、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2)出生率和死亡率 ①概念: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 个体数目 占该种群 个体总数的比率。 ②特点: 繁殖能力 强的种群出生率高,种群增长快。 (3)迁入率和迁出率: 单位时间 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 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4)年龄组成 ①概念:一个种群中各 年龄期 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②类型:三种,分别是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答案]A
【达标训练 2】在对某地的麻雀种群进行调查时,第一次捕 获了 50 只,在这些麻雀的腿上套上标志环后放掉,数日后又捕
获麻雀 40 只,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有标志环的为 5 只。则该地的麻雀大约有
()
A.2 000 只
B.400 只
C.200 只
D.500 只
[解析]估算种群密度大小的计算公式是个体总数 N∶捕获标
【达标训练 1】一片牧场有 8 户居民,其中 6 户养了绵羊,
2 户养了山羊,共构成了多少个种群?( )
A.1 个种群 C.8 个种群
B.2 个种群 D.6 个种群
[解析]绵羊和山羊属于不同的物种,构成 2 个种群。 [答案]B
单选Ⅱ 【例 2】(2010 年广东学业水平)下列实验中,最适合用标志 重捕法的是( ) A.调查农田中田鼠的种群密度 B.调查农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 C.调查土壤中蚯蚓的种群密度 D.调查土壤中大肠杆菌的种群密度 [名师点拨]标志重捕法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 动物的种群密度。
第 4 章 种群和群落
内容
能力要求
1.种群的特征
Ⅰ
2.种群的数量变化
Ⅱ
3.群落的结构特征
Ⅰ
4.群落的演替
Ⅰ
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实验: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第 1 节 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概念及其特征 1.种群的概念 在一定的 自然区域 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 2.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 ①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 体积 中的个体数。 ②特点: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记个体数=再次捕获个体数∶重捕的标记个体数,即 N∶50=
40∶5,N=400(只)。
[答案]B
多选 【例 3】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差异很大 B.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C.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不会发生变化 D.出生率和死亡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和死亡的 个体数目占个体总数的比率 [名师点拨]同一物种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的种群密度也有 差异,如一片农田中的东亚飞蝗,在夏天种群密度较高,在秋 末天气较冷时种群密度就降低。 [答案]ABD
【达标训练 3 】决定种群个体数量变动的因素,主要是
() A.出生率、死亡率
B.年龄组成
C.性别比例
D.迁出率和迁入率
[解析]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动,而性别比例对种
群数量有影响,但两者都不起决定作用。
[答案]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