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
关于周公的名言典故

关于周公的名言典故据史书记载,周公(前1042年—前1018年),姓姬,名旦,字子载,故称周公旦,是中国周朝的开国功臣和重要政治家,吕洞宾之师,被尊称为周文王之后周公言。
周公在周文王登基后成为了文王的重要谋士和军事将领,对周朝的建立和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不仅才智过人,而且处事公正,谋略独到,被誉为千古能臣之一。
周公的名言典故数不胜数,以下是其中的几个经典典故和名言。
第一则是《周易》中的“君子之道,独立不惑”。
这个典故来源于周公传。
当王子旦(即后来的周公)在周文王面前,文王告诉周公:“象耳!汝可协和五牲,配享上帝,先敬龙图,王者之义也。
”周公想到自己未曾见过真龙的形体,心里疑虑,便向在场的贤士请教如何描绘龙的形象。
贤士曰:“君子之道,独立不惑。
”周公领会到,君子应该有独立的思考和判断力,不受人诱惑,不迷失方向,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王者之道。
从此后,周公改用“象耳”作为自己的名号。
第二则是《大学》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个典故也源于周公的实际经历。
周公曾经听闻有人善于山岳,于是就前去拜访,向他请教山岳之术。
得到建议后,周公决心亲自上山体验,乃万里征程,历尽艰险,终于登上山巅。
周公说:“从前虽然听说过山岳之术,但实际登山后才真正了解,这是亲身经历而来的。
”他总结了这一经验,也就是名言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五个步骤是指通过广泛的学习、询问、深思熟虑、辨别和实践的过程,最终达到知行合一的境地。
这也是一种行动和思维的方式,故被后人广泛引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和实践。
第三则是《周易·系辞上》中的“观乎天文,察乎地理,考乎人事”。
这个典故起源于周文王询问周公有关治国之道的故事。
周文王问道:“如治国理政,当如何行之。
”周公回答说:“观乎天文,察乎地理,考乎人事。
”他认为只有观察天文地理,了解自然环境的变化和人民的状况,才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使国家得以长治久安。
周公的教育思想

2.周公的教育思想(1)制礼作乐,敬德保民周公制礼作乐的内容十分广泛,并不限于“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一类的礼节。
从《左传》文公十八年,季文子使太史克对鲁宣公说:“先君周公制《周礼》曰:则以观德,德以处事,事以度功,功以食民。
”周公制订周礼说,礼仪用来观察德行,德行用来处置事情,事情用来衡量功劳,功劳用来取食于民。
可见“周礼”包括“观德”、“处事”、“度功”、“食民”等方面的内容。
《左传》昭公二年记载韩宣子至鲁,在太史那里观看册书,看到易、象和鲁春秋,说:“周礼都在鲁国了,我现在才知道周公的德行和西周之礼所以能成就王业的缘故了。
”这说明周公制礼作乐的内容十分广泛。
简单地说,周公所作之礼,是西周时期的一系列典章制度,其中以政治制度、宗教礼仪以及道德伦理规范为主,同时还包括人们的生活方式等等。
而周公作乐,则不仅包括乐曲,而且还包括诗歌、舞蹈等项内容。
周公制礼作乐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西周王朝的统治,维护“亲亲”与“尊尊”的宗法制及等级制。
同时,周公制礼作乐也是对夏商两代礼乐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他是承上启下的人物,既是集大成者,又是创新者。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意思是周族虽是一古老的邦国,但承受了天命就换上了一番新气象。
周公开创的灿烂大备的西周一代文化教育,同时也为后世文化教育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敬天保民是商代统治者的神道设教思想,周公改为敬德保民,强调“明德”这一点,这是一个重大的变化。
周公总结了历史经验教训,他看到商代统治者,如纣王,口口声声说“我生不有命在天”①,但仍挽救不了他的灭亡。
于是提出必须重视统治者自身的道德修养,才能永保天命,维护其统治。
所以他说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庸庸祇祇,威威显民,用肇造我区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我西土。
惟时怙冒,闻于上帝,帝休,天乃大命文王。
”②意思是说,文王能够修明自己的德行,对于刑罚做到小心谨慎,他不敢轻看和虐待那些鳏夫寡妇,他任用该任用的人,尊敬该尊敬的人,惩罚该惩罚的人,他的德行在人民中间非常显著,这样,他就开始把我们的国家和我们几个友邦建立在中夏地区,把我们的西方治理得很好。
周公的典故

周公的典故
周公,姬姓名旦,周武王姬发的亲弟弟。
西周的开国重臣,古代中国的一位非常重要的政治家、教育家,在儒家文化中是德行之典范。
一、周公解梦
解梦是古代一种带有迷信色彩的预测未来吉凶祸福的方法。
周公解梦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但主要是以口相传之,并引用了周公旦所著的《周公解梦》作为其解梦理论的依据。
二、周公礼乐
周公制礼作乐,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
礼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周公制礼作乐,不仅对当时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后世的政治、文化、艺术等方面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三、周公摄政
武王伐纣后,天下未定,便病逝了。
当时天下一片混乱,周公旦为了稳定局势,便代替成王摄政。
在此期间,他制定了一系列的国家政策,使得国家逐渐稳定下来,为周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四、周公吐哺
“周公吐哺”是一个成语,形容一个人为了国家和人民,不辞辛劳地工作和生活。
这个成语出自《史记》,描述了周公旦为了国家大事而辛勤工作的情景。
五、周公祈神
周公在摄政期间,不仅关注人间的事务,也十分关注天神的事务。
他通过各种方式祈求天神保佑人间平安、五谷丰登、人民安居乐业。
在他的努力下,国家逐渐稳定下来,人民生活也逐渐改善。
周公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周公(约公元前11世纪)是中国古代商朝和西周初期的重要政治家和文化人物。
他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了周朝政权:周公是周武王的叔父,他在政治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帮助武王推翻暴
虐的商朝,并建立了周朝。
这一政权转变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推行礼乐制度:周公致力于推行礼乐制度,将其作为维护社会秩序、培养君子品德的重
要手段。
他编纂了《周礼》和《乐府诗集》,规范了礼仪、音乐等方面的行为和活动,对后世的儒家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3.奠定封建制度基础:周公设立了分封制度,将国土分封给亲信和功臣,以巩固周朝的统
治地位。
这一制度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基础,影响了数千年的政治和社会结构。
4.修缮周京城:周公修复和扩建了都城镐京(今陕西省咸阳市),使之成为周朝的政治中
心。
这一行动显示了他对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视,促进了文化艺术的繁荣和交流。
总体而言,周公作为周武王的重要辅佐者,通过建立周朝政权、推行礼乐制度、奠定封建制度基础以及修缮周京城等方面的贡献,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和演变奠定了重要基础,并对后世的政治、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周公的故事

周公的故事
周武王去世后,让弟弟周公辅佐自己的儿子成王。
一次,成王病得厉害,周公对河神祈祷说:“小成王还不懂事,有什么错都是我的。
如果要死,就让我死吧。
”成王果然病好了周公摄政七年后,就归政于成王。
后来,有人在成王面前陷害周公,周公就逃到楚地躲避。
后来成王翻阅库府中的藏书,发现在自己生病时周公的祷辞,知道自己错怪了周公,就立即派人将周公迎了回来。
周公回来以后,仍忠心为王朝操劳。
周公辅佐武王、成王,为周王朝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重大贡献。
知识链接:
周公不负周武王的嘱托,忠心辅佐年幼的周成王,并制定了周卖/礼。
我们要学习他负责任的精神,好好学习,长大才能有所作为。
周公简介

认识周公
周公,他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
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
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
周公摄政七年,提出了各方面的带根本性典章制度,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长子继承法和井田制。
周公七年归政成王,正式确立了周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这些制度的最大特色是以宗法血缘为纽带,把家族和国家融合在一起,把政治和伦理融合在一起,这一制度的形成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周族八百年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尚书·大传》曾把周公一生的功绩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
周公的典故

周公的典故摘要:一、周公简介1.周公旦的身份2.周公旦的贡献二、周公的典故1.周公解梦2.周公辅佐成王3.周公东征三、周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1.儒家学派对周公的赞誉2.周公与《周礼》3.周公对后世的影响正文:周公,即周公旦,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化名人,他出生于西周初年,是周文王的四儿子,周武王的弟弟。
周公旦在周朝的建立和巩固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的典故成为了中国历史的一部分。
一、周公简介周公旦,姬姓,名旦,是周文王的四儿子,周武王的弟弟。
他不仅是西周初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儒家学派的重要先驱,被尊奉为“元圣”。
二、周公的典故1.周公解梦周公解梦的故事源自《左传》。
周公旦曾经为周武王解梦,解释了他梦见的一个大国侵略周国的梦。
周公旦认为这个梦预示着周国将面临严重的危机,提醒周武王要加强国家的防御力量。
这个故事成为了后世解梦学的滥觞。
2.周公辅佐成王周公旦在周武王去世后,辅佐年幼的周成王治理国家。
他为了稳定国家政局,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侯的实力。
在周公旦的辅佐下,周成王成功地巩固了周朝的政权。
3.周公东征周公旦在周成王成年后,领导周军东征,成功平定了管叔、蔡叔的叛乱。
这场战争巩固了周朝的政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三、周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1.儒家学派对周公的赞誉儒家学派将周公视为圣贤,认为他是实行仁政的典范。
孔子对周公十分敬仰,称赞他“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
孟子也将周公视为古代圣贤,称赞他“尊贤使能,周公之道”。
2.周公与《周礼》《周礼》是一部关于周朝官制的著作,被认为是由周公旦制定的。
这部书详细地记载了周朝的官职、礼仪、刑法等方面的内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周公对后世的影响周公旦的一生,为周朝的建立和巩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政治智慧、军事才能和文化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世的许多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名人,都将周公视为学习的榜样。
综上所述,周公旦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名人。
周公的名词解释

周公的名词解释周公,即姜太公,姓姜,名伯约,字子牙,相传为中国商朝末年至周朝初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化名人。
他是商朝末年的卿士,在周武王推翻商朝建立周朝后,周公成为了周武王的重要辅臣,为周朝的建立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周公的名字由来据传周公的名字源自于他的出生和成长经历。
相传姜太公的母亲在怀孕时梦见一条龙,以为龙神而让人守望,后来姜太公的出生确实带有一些神奇的迹象。
在他出生的那天,一片黑云遮住了太阳,射下一道光辉照耀在姜太公头上,这被认为是周公受到了天道的祝福和庇佑。
另外,周公在成长过程中天赋异禀,聪明智慧,深得父母的喜爱,他的父亲因为这个宝贝儿子而给他起了名字伯约,寓意着将来会成为众人所依赖、尊敬的人物。
而后来,周公因为他的才能和贡献,被封为公爵,故人们亲切地称呼他为周公。
二、周公的政治才能周公作为周王朝的重要辅臣,他具备出色的政治才能。
首先,他具备卓越的军事才能。
他帮助周武王打败了商朝的最后一位君王商纣王,建立了周朝。
他的军事智慧和勇气都是无人能及的,这使得他在战争中能够制定出完善的战略和策略,帮助周武王一路胜利。
其次,周公在政治方面也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
他主持制定了周王朝的国家制度和法律,使得国家能够有序运行和稳定发展。
他重视礼制,强调君臣之道,通过建立正统的王室继承制度,使得周朝得以历久不衰。
他还大力发展农业,推行耕读传家,使得国家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足。
三、周公的文化贡献周公对于中国文化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传世的文化名人。
周公精通六艺,擅长音乐、礼仪和政治。
他创建了九韶乐和六礼制度,推动了中国古代音乐和礼仪文化的发展。
九韶乐是指九种不同的音乐曲调和乐器,每一种音乐都有不同的含义和表达形式,使得音乐成为了人们交流感情和表达思想的媒介。
而六礼制度是指生、长、丧、嫁、娶、探病这六个重要场合的礼仪规范,它们规定了人们应该在这些场合中应该如何行为,体现了尊敬和敬重他人的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公
西周,周公姬旦,是一位推进我国历史进程的杰出人物。
夏曾佑说:“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
汉初贾谊说:“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
”衡量一位“于中国有大关系”的伟人,不仅要看其对当时社会的贡献,更要看其对后世社会的影响。
当然,这种影响力主要在于思想文化。
周公所创立的礼乐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上出现的第一个完备的文化形态,并且直接孕育了影响中国几千年的主流文化——儒家文化。
由此观之,周公确是于中国有大关系的杰出代表。
其一,圣贤文化的忠义之士
所谓圣人,就是思想智慧超群的人,还是具有历史责任感,进入道德精神最完善的人。
周公之所以对后世影响巨大,首先在于他一生辅国安邦的实践。
武王有病,周公自为人质,设三坛拜祭三王,愿代武王去死。
武王要传位于他,周公“泣涕拱手”坚决拒辞。
武王去世后,周公“践阼代成王摄政当国。
”摄政之初,周公不惧流言诽语,一身正气,坦荡行事。
周公果断平定“三监之乱”和武庚叛乱,最终使“诸侯咸服宗周”。
周公摄政七年后,将权力重心平稳转移,还政于成王。
还政后,周公不以年长和功高自居,恭恭敬敬地“北面就臣位”,随后又辅佐成王三年。
周公既有身教,又有言传,他谆谆告诫成王敬天保民,施行德政,做治世英主。
耄耋之年,周公隐居作《易》,直至生命最后一口气。
周公一生勤劳王室,关怀百姓,他“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捉发”,惟恐失去天下贤良。
周公的实践,本身就是一部书,一部圣人之书。
他为人清水见底,明镜照人,因此一生进退从容,不管多大的事,都毫无惊惧。
铁的史事表明,周公是贤相忠臣的楷模,圣贤文人的忠义之士。
其二,礼乐文化的开山鼻祖
周公总结和借鉴了夏商二代的礼俗情容,结合西周的社会实情,创造了新一代的政治思想和精神文明产品——礼乐文化。
礼,上含国家典章制度,下含民风习俗,它严格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准则,使其合于政治要求。
乐,包括乐曲、诗歌,舞蹈等多方面内容的艺术,它是为礼服务的,实则礼的组成部分。
周公制礼作乐,目的在于经国安邦,垂范后世,为百代开太平。
实际上,周公的礼乐文化,对西周、春秋战国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它是我国第一个完备的文化形态(意识形态),是十分了不起的文化成就。
其三,儒家文化的先驱者
周公以前,奉行的是“君权神授”和“天命不潛”等极端崇奉上天的理念。
周公第一个跨越了这一理念。
他提出了“天命无常”(即天命不是固定不变的,是可以转移的);“以德配天”(即德行良好的人才能得到天命);“敬德保民”(即既要重视德行,又是爱惜民力,重德与爱民同等重要);“明德慎罚”(即谨慎使用惩罚手段,惩罚时不能取其重,只能取其中,实为中庸思想)。
概括起来可以是四个字:“敬天保民”。
周公德业方面的贡献,一是以仁孝为核心的个人品性的修养,二是仁德政治的自身实践和理论阐述。
周公的实践活动是儒家文化的典范,周公的“敬天保民”等政治文化,则是儒家政治文化的直接来源。
可以毫无犹豫地说,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周公是儒家文化的先驱者。
其四,传统文化的传承人
周公的贡献,既有大刀阔斧的开拓创新,又十分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周公崇尚传统文化,集中体现在他对历代先王和先王王道的崇奉。
太王、王季、文王等是周人的祖先,周公将他们作为圣君的典范,经常用圣君的典例来教育成王和康叔、伯禽等人,而且用辞恳切,入木三分。
不仅如此,周公甚至还要求学习借鉴已被周王朝所灭的商朝的圣明君王如中宗,高宗和祖甲等的治国经验。
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是最完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