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赋皇权也是普世价值
中西文明比较视野下的普世价值观

中西文明比较视野下的普世价值观普世价值的前世今生?这些年,中国人常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就是普世价值。
似乎这是欧美现代文明的最高成果,移植到中国后,就是改革开放以后的新现象,不过如果我们认真翻翻历史书,发现实际情况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
话说这个词也曾经把我带到沟里去,如今正在向外爬的过程中,人一生,没有多少年,被各种词语就带到沟里很多次。
人,活着真不易啊!其实普世价值对于中国人来说,一点也并不陌生。
简单说来,就是我们曾经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放之四海而皆准”。
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真理,只有一个价值判断是正确的,这就是所谓普世价值,普世真理。
最早这是基督教的概念,拉丁文的说法是oecumenical,启蒙运动的时候用法语说就是universel。
普世价值观念与一神教之间有很大的关系。
因为这个世界上神只有一个,唯一的世界就是他的创造,而且人也是他创造物,因此所有人都应该是一样的,他们都理所当然信仰同一个上帝或者真主。
如果不信,那就是背信弃义的恶魔。
普世价值,本来就是这么简单。
对于文明来说,这个概念最大的好处是会具有人类统一体的观念,但是它也有一个非常可怕之处。
让我们分析普世价值的逻辑:世界上只有一种价值观是对的。
我的价值观是对的。
所以:凡是跟我价值观不同的都是错的。
多么完美的三段论,又是多么可怕的三段论。
按照希腊-罗马的形式逻辑,只要承认那个大前提是绝对的(世界上只有一种价值观是对的),就会推论出,凡是跟我不同的都是错的。
普世价值观的本质就是:“我的结论是对的,而且我是站在普世的人的角度上做出的结论,因此凡是跟我不同的就是错的。
”大麻烦来了……因为我和你都是相对的。
我们都在说“我是对的,你是错的”,那么到底谁是对的?这个世界上,除了信上帝的,还有信真主;有人认为信耶稣得永生,有人认为信安拉得永生,还有人根据就不信什么永生。
如果每个人都相信只有自己才是对的,别人都是错的。
只有自己相信的才有价值,别人相信的不仅没有价值甚至是罪恶。
《道德经》里的普世价值

《道德经》里的普世价值2012年10月17日10:06 来源:共识网何谓普世价值?其必能超越时空,无远弗届!当今世界之种种思想、文化皆滥觞于所谓轴心时代,其时各地域之思想家、哲学家抑或宗教家之伟大创见不无诸多共通之处,而诸如此类之共通思想至今仍被世界文明人士所认可,并且大加赞扬。
何以这些思想能超越时空?其必符合天地人类之真相。
如今尚有诸多地区和民族拒绝普世价值,其理由无不出普世价值乃西方文化之所强加,本地区本民族具有不可逾越之特殊性。
持有此种想法之人士无不视普世价值为洪水猛兽,为了阻遏此“深重灾难”真是无所不用其极,试问,在打压普世价值之时已经凸显出你们的特殊性了吧?如果以残酷暴力视生命如草芥为自我之特殊性,窃以为此种特殊性可休矣!遍观世界,凡是拒绝普世价值之地区无不“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惨状随处可见;其民众受教育程度普遍底下,文明修养令人堪忧;其政府无不独裁专制,腐败无能。
我们中国是接受还是拒绝普世价值?如果普世价值诚如独夫所言乃西方文化所强加,我们尚且有拒绝之借口,但如果我们中国古圣先贤亦提出过相同之思想又该如何?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无为于政治层面实乃民主,每一个公民皆能做得自我之主、每一片地域皆能做得自我之主,如此何须集权之中央政府忙忙碌碌操劳过度?权力愈加分散政府愈能无为,公民社会愈发达、民间社团愈丰富政府愈能无为,官员愈奉公守法政府愈能无为。
无为之根本在于强权不干预弱势,外行不领导内行,给予弱势和内行充分的自由任其积极发展。
广观天地万物,除却人类皆成无为之状态,天体互不干涉自由运行,春夏秋冬互不阻挠循环更迭,奈何只有人类时时刻刻想要主宰他人他物。
宇宙绝无中心、绝无主宰,人类社会亦应如此!欲想让民众信任并非靠思想灌输、强制教育、夸张宣传,甚至歪曲欺骗,必须有实际利益民众之善举。
“普世价值”的源起、演变和思考

“普世价值”的源起、演变和思考2014年04月23日13:14 来源:红旗文稿最近以来,看到一些有关“普世价值”的讨论,很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特别是讨论中不时流露出来的那些执着和热忱,让人难免不回忆起“普世性”和“普世主义”的最初推动者——基督教会的所作所为,当然也联想到对“理性”顶礼膜拜的启蒙思想家们,以及各种各样的、典型和非典型的“中心—边缘说”和“欧洲中心论”。
普世的观念最初来源于基督教。
基督教原本是犹太人的宗教,耶稣基督曾经被称为“以色列的救主”。
在基督教初期向外传播和扩张的时候,种族的界限是它必须跨越的一个障碍。
根据《马太福音》所述,耶稣基督是上帝派来拯救以色列的迷失的羔羊的,一些居住在Judaea(现以色列南部地区)的非犹太人希望接受洗礼,皈依基督,这在犹太人中间引起了极大争论。
而与此同时,一些出生在塞浦路斯和昔兰尼(今利比亚境内)的犹太人用希腊语在安提克传教,取得了很大成功,他们把耶稣基督称为“主,耶稣”而非“以色列的救主”,使非犹太人无需先将自己变成犹太人就可以成为基督徒。
可以说,基督教早期得以在罗马帝国内部传播是与其“去犹太化”的努力分不开的,而“普世性”的概念就出现在这样一个历史场景之中。
根据《加拉太书》,“你们受洗归入基督的,都是披戴基督了。
并不分犹太人、希腊人、自主的、为奴的,或男或女,因为你们在基督耶稣里,都成为一了。
”保罗虽然认为上帝的选民不必然是犹太人,但是,接受并追随基督的教义却是不可少的条件。
在“普世性”背后隐藏着的先决条件是对基督教教义和规则的无条件接受。
从“普世性”的源头可以看出,“普世性”是建立在基督教之上、以基督教为核心的概念,它服务于基督教的传播和扩张。
随着基督教在欧洲生根发芽,“普世性”这个概念又成为教会手中的思想工具,服务于多种目的:它是教会维持在基督教世界的核心地位、对抗以君主为世俗权威的工具;它是教会讨伐异端、维持教会正统的工具;它也是进行宗教战争、对外武力扩张的工具。
中国的思想启蒙

中国的思想启蒙中国实现现代化需要现代化的国民,思想启蒙是国民现代化的开端。
中国需要思想启蒙已是社会共识。
现在,一些人主张用“普世价值”作为中国思想启蒙的工作内容。
其实,上世纪初中国的社会精英已经做过普世价值的思想启蒙工作。
一百多年来,普世价值的思想启蒙没对中国社会产生多少作用,根本的原因是自然经济的经济基础没有改变(后来的集体型自然经济产品商品性质没有占主导地位,也是一种自然经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没有产生根本性的变化。
封建意识形态遗存厚重,作用力很强,是普世价值不起作用的重要原因。
作用很大的是中国封建社会意识形态,主要是以“礼”为核心的的官方儒家意识形态和以农民革命实践为基础的农民革命意识形态。
一切外来的意识形态进来时貌似强大,但很快就会被儒化,不能形成长期的主流。
一百多年来,中国的社会精英做成了貌似现代化的社会外壳,却无法改变社会的内核,普世价值无法浸入中国人的灵魂。
现在,中国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的门槛,自然经济进入最后阶段,对外开放和互联网使思想多元化渐渐成为现实,思想启蒙确实有了社会条件,但直接使用普世价值作为思想启蒙的材料为时尚早。
普世价值首推民主,以民主为例来说,从清末第一部宪法大纲开始,民主已经进入社会制度,一百多年来,民主被加上了很多定语,但由于没有能够实行民主制度的国民,民主仍然只是条文和形式。
民主的内涵是“主权在民”,人民当家作主。
国民要成为社会的主人,首先要成为自己的主人,如果自己当不了自己的家,要靠依附于社会势力来生存,就不要说什么“社会的主人”了。
这件事说明普世价值对连自我都无法确立的国人来说还很奢侈,适合中国思想启蒙的内容应该从确立自我开始。
欧洲历史上从文艺复兴到宗教改革,再到启蒙运动,有一个长期的塑造公民的历史。
而国人受儒家思想和农民革命传统思想的束缚,只是在寻找圣人、明君、清官、侠客,在思想上依附于他们,依附于强势,在寻找中失去了自我。
寻找自我、自我觉醒、确立自我应该是中国社会思想启蒙运动的开端。
如何看待“普世价值”观

如何看待“普世价值”观----e8c4b9cc-6eae-11ec-b8ba-7cb59b590d7d当下,“普世价值”之说渐见流行。
一些人或宣扬西方自由主义的“普世价值”,或赞颂民主社会主义的“普世价值”,或把所谓儒家经典中的“圣心王意”、“天道性理”奉为“普世价值”。
既然是“普世价值”,似乎就符合世间一切人的利益,凡是世人都应趋而奉之,不会说“不”了。
这就不免使人有些神秘感。
更有趣的是,有的人一面把意识形态性很强的内容说成是“普世价值”,一面又把所谓“淡化意识形态”宣扬为“普世价值”,叫人摸不着头脑。
本文试图对此作些分析讨论。
一为了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澄清我们对“普世价值”问题的基本看法,以及为什么我们不应该在历史领域谈论“普世价值”,我们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
为此,我们要回顾和援引恩格斯对于杜林“永恒道德”论的分析批判。
杜林是一个先验主义者和形而上学者。
他为了鼓吹人类历史领域也存在“永恒真理”、“永恒道德”、“永恒正义”,先确定了他的道德观和正义观适用于一切世界,认为道德的原则凌驾于“历史之上和现今的民族特性的差别之上”,而且不容许“对这些原则的绝对适用性表示失望”。
他的道德论就是这种普遍适用的“永恒真理”。
如果用今天有的人的语言,这些原则显然也就是“普世价值”了。
对这种“永恒道德”论,恩格斯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批判。
首先,恩格斯指出道德是历史性的。
人们的道德观念随着历史时代和历史条件的发展而变化。
以善恶为例,善恶被认为在道德领域具有绝对意义。
它的反对意见是“在属于人类历史的领域中前进”。
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善与恶的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至于它们常常相互直接矛盾。
因此,没有适合所有国家和时代的超历史的善恶观。
其次,恩格斯指出,在阶级产生以后,道德又具有阶级性。
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
“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我们应该从它们所基于的实际关系中——从它们产生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汲取我们自己的道德观念。
论述你对普世价值观的认识500字

论述你对普世价值观的认识500字普世价值观是指普遍被认可的、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应用的道德、伦理、社会及政治观念,在不同文化之间具有普遍适用性。
普世价值观包括人权、平等、自由、尊重和负责任等基本价值观念,它们与政治、社会、文化、宗教、经济和教育等方面密切相关,并深刻地影响了世界的发展和趋势。
普世价值观的诞生与发展,不仅是人类社会历史进步的必然产物,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它旨在建立一个公正、平等、自由的社会,消除歧视、贫穷和压迫,使人类在和平、安全和尊严的基础上享有发展、幸福和快乐的权利。
首先,普世价值观具有世界性的普适性。
它不因任何民族、地域、信仰等因素而受限,可以适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例如,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都应该尊重人权,无论任何一个人的身份、信仰或国籍如何,我们都必须认可他们的人权。
尊重人权是一项基本原则,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其次,普世价值观和多元文化之间的关系并非对立。
对普世价值观的认同,并不是要求各个国家都必须接受相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反而提倡在尊重多元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尊重多元文化不仅可以促进文明的交流和发展,而且可以更好地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进一步促进世界和平与繁荣的发展。
第三,普世价值观的建立和发展必须建立在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
不仅是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甚至在同一社会中,也会存在大量不同的特色和价值脉络。
这就需要大家相互欣赏和尊重彼此的文化和价值观念,通过吸收彼此的优点和长处,促进文化交流和发展,使各种社会秩序得到改善。
最后,普世价值观的实现需要具有政治、文化和经济的各方面支持,以及政策层面的鼓励与倡导。
例如,在政治上,各国需建立法律和制度来保障基本的人权和自由;在文化上,以各种文化艺术为手段,来增进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在经济上,促进各国之间的经济全球化和互利合作,加强国际社会整体的发展和稳定。
总之,普世价值观的推广和实现,需要所有人的努力和参与,从而通过共同努力,创造一个和谐、进步、稳定的世界。
几百年后再说“天赋人权”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群义士在一个“自由”的国度阐述着“天赋人权”,当时,那四个字是用来割裂封建主义王朝的,那把利剑的锋芒照亮了许多在黑暗里游走的灵魂,从此他们努力的道路有了方向,许多人流着鲜血,然而却是那样快活!“天赋人权”,人说上天赋予人类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每个人都是自由的,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这样的话很像诗歌,然而这样的话也是被证明了几百年的真理,人们会轻易的相信这样的话,就好像几百年前人们崇尚君主一样坚定。
然而,人类总是那样摆脱不了懵懂,不论你所在的时代是不是有一群能言善辩的思想家,哲学家,大多数的社会人对于诸如“天赋人权”这样的话依然是本着相信,却不可能真正透彻的理解。
相信和理解是一根绳子的两头,相连却无法触碰。
自由和平等,这个话题似乎进行了几百年了,然而,自由和平等就好像氧气在空气中一样,永远无法纯净的给你,你所在的空气里,永远会掺杂着各类气体,给你各种情绪,和你身上的细胞起着各类化学反应。
“天赋人权”这四个字,在生产力尚未能达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年代,仿佛是对弱者们的猛烈嘲笑。
记得在香港,有一些超级富豪的豪宅达上亿,那就不说平民草根了。
人们说着富人不一定就快乐,然而事实上就是这些富人享受到了穷人无法企及的山顶别墅的清新空气和许多便利,人们说富人压力大,风险大,人们说中产阶级其实是最快乐的,人们探讨着穷人,富人,阶级,政府,民众。
其实没有这些词汇,这些东西一样会那样坚定无比的存在。
人们讨论了几十年,哲学家理性,民众感性,还有些人会过激。
结果,这些越来越像物质的东西还是那样慢慢成长。
我相信“天赋人权”这四个字很有可能会被一些过激的青年误解,他们的过激让他们相信他们的成功应该是“天赋”的,是必须存在的,然而,并不是,天赋人权,并没有那么丰富的内容,那四个字只是给了一个青年一张白纸。
这张白纸上写什么则是由自己决定的。
并且你也必须坚强的意识到,每个人的那张白纸,质地,大小有可能都不一样。
你必须自己去找笔,自己决定画什么些什么。
中国观----普世价值

为什么我们会形成官本位社会?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常会被家长逼着“出人头地”?为什么我们死到临头“让领导先走”?因为我们的社会长期不崇尚人类的“普世价值”观――这在中国,在世界,都是令人遗憾和悲哀的事。
什么是人类的“普世价值”呢?为何对于这个“普世价值”,我们人类绝对不能加以“否认”?如果“否认”了,后果又将如何?“普世价值”,顾名思义,就是为全人类所共同认同的、作为“人”而存在的、普遍的和永恒(于一切时代)的“价值”或“意义”,关于“普世价值”的全面定义,迄今为止并没有人曾真正地作出来过,我今天即尝试来做这个工作。
本人认为,人类的“普世价值”,可简单概括为三个字:真、善、美,说白了,人类生存的总的“价值”或“意义”,全都在对于“真、善、美”全空间、全时间、全意义的整体的欲求、需求和追求之中。
而如果要进一步加以概定,则须全面地回答如下三个层次的问题:什么是“人”的自然存在的真、善、美的价值?(即什么是人类存在的自然价值欲求的满足?)什么是“人”的社会存在的真、善、美的价值?(即什么是人类存在的社会价值需求的满足?)什么是“人”的精神存在的真、善、美的价值?(即什么是人类存在的精神(智慧)价值追求的满足?)如果能够对于上述“人”的三种存在层次的真、善、美的问题全都做出合理的回答,那么,它们即相当于对什么是人类“普世价值”全面定义的问题做出了回答。
下面我即一个一个地来回答。
什么是“人”的自然存在的真、善、美的价值?我的回答是:“人”的自然存在的真的价值,即是对于“人”的自然存在的“物欲”的自然本性的满足。
其中,特别是对于“食欲”的自然满足,因为食物的满足即意味着“人”的自然生命存在的“真”的可能。
说白了,人类“物欲”本性能够获得满足的“真”,即是“人”的自然存在的“真”的价值。
否则,即是存在的“假”,也即不可能存在。
“人”的自然存在的善的价值,即是对于“人”的自然存在的“觉欲”的自然本性的满足。
其中特别所指的是,人类的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觉器官,都能够感觉到自身自然生命持续存在的安全,而不是相反:死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赋皇权也是普世价值
埃及金字塔,古罗马遗跡,印度泰姬陵证明人类文明社会初期信奉天赋皇权。
天赋皇权也曾是人类共同的普世价值。
以天赋皇权核心理念建立起强者为王的等级社会;国王,贵族,百姓共同谱写了数千年人类历史。
公元前202年,刘邦打败项羽,被拥立为皇帝,是为汉高祖。
他把秦朝的礼仪废除,力求简易。
当时大臣们在朝堂上经常做出失礼的行为,如饮酒争论、醉后喧哗,甚至拔剑击打宫殿的支柱。
汉高祖对这种情况渐渐感到不满,叔孙通向汉高祖建议制订宫廷礼仪,得到汉高祖的同意。
叔孙通到鲁国故地征召约三十名儒生到长安,协助制订及演习宫廷礼仪。
一个多月后,叔孙通邀请汉高祖观礼。
汉高祖认为有关礼仪可行,于是命令大臣进行彩排。
前200年,长乐宫落成,汉高祖首次使用叔孙通制订的宫廷礼仪进行新年朝会。
《史记》记载是次朝会如下:
天亮时,由谒者掌礼,来访者依次进入殿门。
宫中设有车骑、步卒守卫,以及兵器、旗帜等。
殿上传言「趋」,殿下郎中侠陛,陛数百人入殿。
功臣、列侯、将军及其它军官在西列队,向东而立;文官自丞相以下在东列队,向西而立。
大行依爵位高低宣示来宾上殿。
于是皇帝乘辇出房,百官手执帜而传警,引诸侯王以下至领六百石薪金的吏员依次奉贺。
这时,自诸侯王以下,各人无不肃然起敬。
礼成后开始酒会,宫内侍从坐在殿上,全部伏下,以来宾尊卑依次敬酒。
九觞酒后,
谒者宣布「罢酒」。
御史在场内执法,见到不依礼仪的人便立刻把他
带走。
整个酒会过程中都没有人敢喧哗失礼。
汉高祖对是次朝会非常满意,认为自己终于知道做皇帝的尊贵之处。
他委任叔孙通为太常,并赏赐黄金五百斤。
随叔孙通入京的儒生获汉高祖封为郎,另外叔孙通把赏赐所得全数分赠随行的儒生。
天赋人权出现仅有两百多年历史,在奉行天赋皇权等级社会中是一种大逆不道的思想。
天赋人权在今天成了世界多数各国社会制度建立的核心理念。
也成了世界各国与人民交往的共同的价值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