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五次生物大灭绝及其原因(精品)

合集下载

简述进化过程中的五次物种大灭绝

简述进化过程中的五次物种大灭绝

简述进化过程中的五次物种大灭绝进化过程中的五次物种大灭绝是地球上生物数字锐减最严重的毁灭性事件。

这五次物种大灭绝分别为:第一次古生代物种消失、第二次史前物种消失、第三次白垩纪物种消失、第四次纪元物种消失和第五次现代物种消失。

此外,研究者还认为第六次物种消失已经在进行中。

第一次古生代物种消失大约发生在4500万年前,它是最古老的一次物种大灭绝,它主要涉及地球上80%以上的物种,包括几乎所有的原始生命,尽管这并不意味着生命在地球上完全灭绝,但突然发生的物种大灭绝使地球上只剩下少量物种存活,这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非常大,而具体原因尚不清楚。

第二次史前物种消失大约发生在约2500万年前,这次物种大灭绝的影响比第一次更加明显,一些植物物种和一些动物物种被消灭掉,生物多样性继续下降。

此外,这次物种大灭绝同样导致海洋物种大量消失。

至于原因,有证据表明地球受到了太阳最强大的一次辐射带来的污染,这可能是导致物种快速消失的一个原因。

第三次白垩纪物种消失大约发生在6500万年前,它是这五次物种大灭绝中最严重的一次,地球上有三分之二的物种都消失了,包括两类爬行动物。

与第二次物种消失不同的是,科学家们认为白垩纪物种消失是由于一次大规模火山爆发,其破坏性巨大,最终导致物种灭绝。

第四次纪元物种消失大约发生在2300万年前,这次物种大灭绝比第三次不太严重,地球上只有10%到30%的物种消失了。

科学家们认为,这次物种消失是由于地球气候变化,气温降低,大气变得稀薄,导致物种无法适应改变的环境而死亡。

第五次现代物种消失被称为“最现代的恐龙灭绝”,发生在大约6500万年前,这此物种大灭绝发生的比较迅速,可能仅仅发生了数百年的时间。

此外,研究者们认为,可能是因为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包括恐龙在内的大量物种灭绝,使其变成地球上最近一次物种大灭绝。

最后,研究者们认为这五次物种大灭绝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关联,并认为第六次物种消失正在发生。

目前,大量物种正在由于人类的活动而绝种,这种威胁的规模和速度不断增加,如果不采取任何行动去应对,这可能会导致第六次物种大灭绝,从而危及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存。

简述进化过程中的五次物种大灭绝

简述进化过程中的五次物种大灭绝

简述进化过程中的五次物种大灭绝从地质数据中,可以看到在生命进化史中,地球上已发生了5次物种大灭绝。

这改变了进化历史,但也推动了新物种的诞生。

回顾大灭绝的五次进化里,使得今天的生物多样性有了巨大的变化。

第一次物种大灭绝发生于大约2500万年前,发生在泥盆纪末期,也就是“奥陶纪/志留纪界线”。

在这次灭绝中,多达96%的海洋动物以及70%以上的陆上动物灭绝。

受到的影响最严重的是海洋中的多孔虫、层状石虫这样的生物。

虽然灭绝了大量的动物,但也推动了一些新物种的出现,比如双壳虫类和节肢动物类。

第二次大灭绝发生在大约540万年前的早期志留纪,也被称作“灰岩灭绝”。

这次大灭绝影响了多种海洋生物,消灭了一些珊瑚和海藻,也大量歼灭了石栉虫。

有研究认为,此次灭绝的重灾区是在热带和暖温带的海洋里,冷带和暗冷带海洋的灭绝程度则不那么严重。

事件后,新的物种比如软体动物类和连体动物类开始出现,继续推动物种多样性的发展。

第三次大灭绝发生在大约230万年前的中三叠世,也被称为“印支灭绝”。

灭绝前,曾存在着大量的石头虾、海绵、海参和其他生物,但大约有50%的种类在灭绝中消失了,也包括一些在现代世界中发现的物种,比如海胆。

同时,许多新的物种以及新的类群也出现了,如鱿鱼类、死胡同,为日后的生物多样性提供了新的起点。

第四次物种大灭绝发生在大约200万年前的泥盆纪晚期,被称为“晚泥盆纪灭绝”。

这是进化历史上最大的物种大灭绝,大约有3/4的海洋动物和2/3的陆上动物灭绝了。

受这次灭绝影响最大的是软体动物和双壳虫,但同样也有一些新物种开始形成,比如节肢动物类和现代鲸鱼类。

最后一次物种大灭绝是大约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也被称作“白垩纪/第三纪界线”。

它主要影响了恐龙,触角动物和蜥脚类等古老物种,以及海洋中的大部分软体动物。

但是,这次大灭绝也标志着继今人和现代哺乳动物的出现,大量的新物种也随之涌现,标志着进化史中的第五次大灭绝结束。

以上,就是进化历史中五次物种大灭绝的简述,它们也是当今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发展的历史重要事件,但也反映出进化历史中的无常和不可预测性。

简述进化过程中的5次物种大灭绝

简述进化过程中的5次物种大灭绝

简述进化过程中的5次物种大灭绝物种大灭绝是生物进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包括大型物种的急剧减少或消失,地球上曾发生过5次物种大灭绝,分别是原始细菌大灭绝、古生物大灭绝、古新统大灭绝、白垩纪灭绝和第五次物种大灭绝。

原始细菌大灭绝是地球上第一次大灭绝事件,大约在38亿年前,原始地球表面因着阳光、大气和水的结合,生物开始存在,但是后来大气中温度开始变高,紫外线辐射会让原始微生物丧失营养源,最终发生大灭绝。

古生物大灭绝,大约发生在5亿年前,这次物种大灭绝的原因是地壳运动太过剧烈,导致海拔过高、气温过低,大量物种死亡,古生物大灭绝后,许多物种在海岸线和河流边缘获得了新的生存空间,物种也开始多样化。

古新统大灭绝,大约发生在3亿7千万年前,此次大灭绝的原因是因为冰川定居活动过强烈,环境恶化,大量物种死亡,此次大灭绝后,许多物种如爬行动物、陆地鱼类、节肢动物等得以生存。

白垩纪大灭绝,大约发生在2亿5千万年前,此次物种大灭绝的原因是由于气候变化引起的外来物种入侵,加上极端气候环境,大量物种无法适应地球气候,最终死亡;但是此次大灭绝使得龙虾、龟甲等有壳动物得以走出灭绝的阴影,开始新的生存征程。

第五次物种大灭绝,大约发生在11.5万年前,此次大灭绝的原因是冰河世纪,气温突然下降,大量物种死亡,从而改变了地球原有的生态状况;此次大灭绝后,晚期活动高度发达的大型动物,如猛犸象、恐龙等物种,大都死亡,更好地给后来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影响。

这历史悠久的5次物种大灭绝,是物种多样性变化的重要历史关卡,它们改变了地球的生态状况,也使生物多样性获得了新的活力,在不断的洗牌中,有些物种出现,有些物种消失,从而形成了全新的生态系统。

而当前,有些独特的物种受到破坏,正处在受到灭绝的边缘,此时此刻,有责任的人们必须采取措施来保护这些物种,避免发生第六次物种大灭绝。

总之,进化过程中的5次物种大灭绝改变了地球及其物种多样性,它们代表了一块漫长又复杂的拼图,仅凭我们今天所知道的这一点,就足够让人感到惊讶。

解析地球史上最大的五次灭绝事件

解析地球史上最大的五次灭绝事件

解析地球史上最大的五次灭绝事件地球已经存在了数十亿年,经历了许许多多的事件。

其中最大的五次灭绝事件也被称为“大灭绝”,对地球生态系统产生了巨大影响,使很多生物种类消失。

下面我们就解析一下这五次灭绝事件。

一、第一次灭绝事件时间:4.5亿年前原因:非自然灾害受灾生物:80% 海洋生物前古生代晚期,地球主要由海洋生物组成。

但是,在4.5亿年前,由于一些不确定的因素,以及海洋氧气的缺失,造成了第一次大规模生物灭绝事件,导致了80%的海洋生物灭绝,其中包括了许多早期的植物和动物。

二、第二次灭绝事件时间:2.5亿年前原因:温室效应与海洋酸化受灾生物:约70% 海洋生物和57% 的陆地生物二叠纪中期,全球气候出现了剧烈的变化,其中包括了大规模火山喷发、地壳运动等。

导致了温室效应与海洋的酸化,使得大量生物种类消失。

其中包括了三叶虫、海藻等。

三、第三次灭绝事件时间:2.05亿年前原因:氧气缺乏受灾生物:50% 海洋生物在三叠纪早期,由于陆地上大规模的喀斯特现象和一系列的火山爆发,使得不少CO2和甲烷等温室气体释放到大气中,导致了氧气缺乏,从而使得大约50%的海洋生物无法生存。

四、第四次灭绝事件时间:6千万年前原因:陨石撞击地球受灾生物:75% 地球生物物种在白垩纪晚期,地球受到了一颗直径约10公里的陨石撞击,造成了海啸、地震和火山喷发等现象。

在这一次事件中,大约75%的地球生物物种全部或大部分消失,其中包括了恐龙等绝大部分古生物。

五、第五次灭绝事件时间:1万年前原因:人类活动受灾生物:30% 左右的陆地生物以及50% 左右的淡水和海洋动植物由于人类的大量开发,使得生物栖息地的破坏和环境污染现象越来越严重,特别是在现代化以来,这种人类活动已经到达了非常严重的地步,导致了大量生物灭绝。

根据科学家的预测,在十年甚至更短的时间里,灭绝的速度将会远远快于演化的速度。

总的来说,灭绝事件是地球发生的一次次巨大的变革,在人类活动不断扰动生态平衡之下,生物多样性受到了极大的威胁,人们需要更加重视保护环境、珍惜自然,保护我们的地球。

地球历史上的五次生物大灭绝

地球历史上的五次生物大灭绝

地球历史上的五次生物大灭绝自寒武纪生物大爆发以来,地球上的生命演化并非一帆风顺,其中出现了五次影响遍及全球的生物大灭绝事件。

第一次,在距今4.4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是地球史上第三大的物种灭绝事件,约85%的物种灭亡。

古生物学家认为这次物种灭绝是由全球气候变冷造成的。

在大约4.4亿年前,现在的撒哈拉所在的陆地曾经位于南极,当陆地汇集在极点附近时,容易造成厚厚的积冰---奥陶纪正是这种情形。

大片的冰川使洋流和大气环流变冷,整个地球的温度下降了,冰川锁住了水,海平面也降低了,原先丰富的沿海生物圈被破坏了,导致了85%的物种灭绝。

第二次,在距今约3.65万年前的泥盆纪后期,历经两个高峰,中间间隔100万年,是地球史上第四大的物种灭绝事件,海洋生物遭到重创。

第三次,距今约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估计地球上有96%的物种灭绝,其中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是地球史上最大也是最严重的物种灭绝事件。

这次大灭绝使得占领海洋近3亿年的主要生物从此衰败并消失,让位于新生物种类,生态系统也获得了一次最彻底的更新,为恐龙类等爬行类动物的进化铺平了道路。

科学界普遍认为,这一大灭绝是地球历史从古生代向中生代转折的里程碑。

其他各次大灭绝所引起的海洋生物种类的下降幅度都不及其1/6,也没有使生物演化进程产生如此重大的转折。

科学家认为,在二叠纪曾经发生海平面下降和大陆漂移,这造成了最严重的物种大灭绝。

那时,所有的大陆聚集成了一个联合的古陆,富饶的海岸线急剧减少,大陆架也缩小了,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很多物种的灭绝是因为失去了生存空间。

更严重的是,当浅层的大陆架暴露出来后,原先埋藏在海底的有机质被氧化,这个过程消耗了氧气,释放也二氧化碳。

大气中氧的含量有可能减少了这对生活在陆地上的动物非常不利。

随着气温升高。

海平面上升,又使许多陆地生物遭到灭顶之灾,海洋里也成了缺氧地带。

地层中大量沉积的富含有机质的页岩是这场灾难的证明。

史上五次生物大灭

史上五次生物大灭

• • • •
4、三叠纪——裸子植物的兴盛时代
三叠纪地貌
第四次生物大灭绝
• 距今1.95亿年前的三叠纪末期,估计有76% 的物种,其中主要是海洋生物在这次灭绝 中消失。这一次灾难并没有特别明显的标 志。 。
5、千5 距今6500万年前白垩纪末期,是地球史上 第二大生物大灭绝事件,约75%-80%的物种 灭绝。在五次大灭绝中,这一次大灭绝事 件最为著名,因恐龙时代在此终结而闻名, 海洋中的菊石类也一同消失。其最大贡献 在于消灭了地球上处于霸主地位的恐龙及 其同类,并为哺乳动物及人类的最后登场 提供了契机。 。
第六次生物大灭绝
2、泥盆纪——鱼类的时代
泥盆纪地貌
第二次生物大灭绝
• 第二次物种大灭绝发生在泥盆纪晚期,其 在距离今约3.65亿年前的泥盆纪后期,泥盆 纪是脊椎动物飞越发展的时期,鱼类相当 繁盛,各种类别的鱼都有出现,故泥盆纪 被称为“鱼类的时代”。最重要的是从总 鳍类演化而来的,两栖类、爬行类的祖 先——四足类(四足脊椎动物)的出现。
地球生物五次大灭绝 自寒武 纪生物大爆发以来,地球上的 生命演化并非一帆风顺,其中 至少出现了五次影响遍及全球 的生物大灭绝事件 。
1、奥陶纪——海洋无脊物动物的全 盛时期
奥陶纪地貌
第一次生物大灭绝
• 第一次物种大灭绝发生在4亿4万年前的奥 陶纪末期,古生物学家认为这次物种灭绝 是由全球气候变冷造成的。大片的冰川使 洋流和大气环流变冷,整个地球的温度下 降了,冰川锁住了水,海平面也降低了, 原先丰富的沿海生物圈被破坏了,导致了 85%的物种灭绝。
3、二叠纪——生物圈重大变革时期
二叠纪地貌
第三次生物大灭绝
距今约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估计地球上有96%的物 种灭绝,是地球史上最大也是最严重的物种灭绝事件。这 次大灭绝使得占领海洋近3亿年的主要生物从此衰败并消 失,让位于新生物种类,生态系统也获得了一次最彻底的 更新,为恐龙等爬行类动物的进化铺平了道路。其他各次 大灭绝所引起的海洋生物种类的下降幅度都不及其1/6, 也没有使生物演化进程产生如此重大的转折。 二叠纪物种大灭绝原因猜想 火山爆发说: 陨石撞击说: 甲烷说:

生物大灭绝

生物大灭绝

生物大灭绝生物大灭绝是指地球上某一时期内发生的物种绝灭率异常高的事件。

这种事件不仅会导致生态系统的大规模崩溃,也会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目前,已经有5次生物大灭绝事件被科学家们确认,并且这些事件都发生在地球历史上的不同时期。

下面,我们就来一一介绍这些生物大灭绝事件。

第一次生物大灭绝:奥陶纪末期第一次生物大灭绝事件发生在 4.4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当时地球上的物种几乎全部死亡。

据科学家估计,当时全球物种绝灭率高达85%左右,其中包括了海洋生物和陆地生物。

这次生物大灭绝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但据研究表明,可能是由于当时地球上的氧气水平下降、海平面下降、气候变化等因素造成的。

第二次生物大灭绝:二叠纪末期第二次生物大灭绝事件发生在两亿五千万年前的二叠纪末期。

据科学家估计,当时约有95%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生物灭绝。

这次生物大灭绝的原因比较明确,主要是受到了一系列不同的因素的影响,包括了火山爆发、气候变化、海洋酸化等等。

第三次生物大灭绝:白垩纪末期第三次生物大灭绝事件发生在66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

据科学家估计,当时约有75%的物种灭绝,其中包括了恐龙等众多大型生物。

这次生物大灭绝的原因可能也比较明确,主要是由于一颗直径约为10公里的陨石撞击地球所造成的。

第四次生物大灭绝:始新世末期第四次生物大灭绝事件发生在3400万年前的始新世末期。

据科学家估计,当时约有30%的物种灭绝。

这次生物大灭绝的原因比较复杂,可能与气候变化、火山爆发、海平面下降等因素有关。

第五次生物大灭绝:现代第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正在发生当中。

据科学家估计,目前地球上物种灭绝率已经超过了自然灭绝率的100倍以上。

这次生物大灭绝的原因与人类活动的影响有关,包括了环境破坏、气候变暖、过度捕捞、森林砍伐、草原退化等等。

综上所述,生物大灭绝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不仅影响着生态系统的平衡,也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我们必须采取行动,保护生态环境,减缓甚至避免生物大灭绝的发生。

简述进化过程中的5次物种大灭绝

简述进化过程中的5次物种大灭绝

简述进化过程中的5次物种大灭绝
地球上生物的进化史上有五次重大的物种大灭绝事件,它们是进化过程中的重大转折点,使生物多样性从原来的稳定状态发生了变化,并为下一次物种演化做好了准备。

第一次大灭绝发生在大约45亿年前的贝壳纪时期,科学家认为,这次灭绝是由于太阳系的形成,大气中的热量和辐射增加,导致当时大量生物灭绝。

第二次大灭绝发生在大约370万年前的泥盆纪早期,因为地球的气候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大量的动物灭绝,有一些物种仅存下来一代,另一些物种没有受到影响,从而催生了新的物种。

第三次大灭绝发生在大约250万年前的中生代,这次灭绝是由于一颗巨型外来行星撞击地球,满天的浮尘和火山灰覆盖了大部分的大陆,被认为是导致此次灭绝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四次大灭绝发生在大约2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它出现在白垩纪末期,由于这次灭绝,海洋中形成了一片大面积的死水,大量海洋生物灭绝,物种多样性减少。

最后一次大灭绝发生在大约6600万年前的三叠纪早期,它比前
几次大灭绝事件更具破坏性,导致恐龙和其他许多物种灭绝,而新物种也开始诞生,从而形成了我们所见到的动物多样性。

由以上介绍可知,在进化史上有五次重大的物种大灭绝事件,它们是贝壳纪时期的太阳形成,泥盆纪早期的气候变化,中生代的外来行星撞击,白垩纪末期的海洋大灭绝和三叠纪早期的恐龙灭绝。

这些
大灭绝事件使当时的物种发生重大变化,为下一次物种演化创造了条件,这些物种大灭绝构成了生物进化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技能训练分析报告姓名__班级_学号__指导老师__中国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浅谈五次生物大灭绝及其原因摘要:地球上被人类记录过的物种大约有175万个,其中包括100多万种动物,30多万种植物和10多万种微生物;实际上存在的物种可能达500万到5000万个;而根据古生物学家的研究,地球上可能曾经存活过40亿种生物,只不过在地球和生物圈演化过程中,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原因绝大多数物种都被灭绝并出局了,尤以五次生命大灭绝为甚。

本文重点讲述五次生物大灭绝及其原因。

关键词:古生物大灭绝物种生物演化一.关于灭绝的定义:背景灭绝与集群灭绝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长期的稳定期与短期的剧变期相互交替。

灭绝以不同的规模出现。

在稳定期内,平均新生率远远大于平均灭绝率,总的平均灭绝率总是维持在一个低水平上,这种低水平绝灭被称作背景灭绝(background extinction);与此相对应,在剧变期,许多生物门类在短期内大量灭绝,生物演化进程突然中断,使灭绝率突然升高,而新生率则降得很低,这种大规模的绝灭叫作集群灭绝或大绝灭 (mass extinction)。

二.五次生物大灭绝及其原因A. 奥陶纪—志留纪之交大灭绝①时间:4.39亿年②简介:当时气候温和,浅海广布,世界许多地方(包括我国大部分地方)都被浅海海水掩盖。

海生生物空前发展。

在奥陶纪广阔的海洋中,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荣,生活着大量的各门类无脊椎动物。

除寒武纪开始繁盛的类群以外,其他一些类群还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其中包括笔石、珊瑚、腕足、海百合、苔藓虫和软体动物等。

笔石是奥陶纪最奇特的海洋动物类群,它们自早奥陶世开始即已兴盛繁育,分布广泛。

腕足动物在这一时期奥演化迅速,大部份的类群均已出现,无铰类、几丁质壳的腕足类逐渐衰退,钙质壳的有铰类则盛极一时;鹦鹉螺进入繁盛时期,它们身体巨大,是当时海洋中凶猛的肉食性动物;由于大量食肉类鹦鹉螺类的出现,为了防御,三叶虫在胸、尾长出许多针刺,以避免食肉动物的袭击或吞食。

珊瑚自中奥陶世开始大量出现,复体的珊瑚虽说还较原始,但已能够形成小型的礁体。

在奥陶纪晚期,约4.8亿年前,首次出现了可靠的陆生脊椎动物--淡水无颚鱼;淡水植物据推测可能在奥陶纪也已经出现。

奥陶纪末大灭绝由前、后两幕组成,其间相隔约50 万~100万年。

第一幕是生活在温暖浅海或较深海域的许多生物都灭绝了,灭绝的属占当时属总数的60%~70%,灭绝种数更高达80%。

第二幕是那些在第一幕灭绝事件中幸存的较冷水域的生物又遭灭顶之灾。

如腕足类属的灭绝率为60%,种的灭绝率可达85%。

三叶虫类在这次灭绝中元气大伤,此后再也无法恢复前期的繁荣。

③原因:气候变化及其相关事件是造成这两幕生物灭绝的主要原因。

当时在南半球(冈瓦纳大陆及其边缘)发育着广阔的大陆冰盖,当冰盖形成并达到最高峰时,全球大气和海水温度大幅度急剧下降,处于高纬度海域的浅、冷、高密度海水向下及向赤道方向迁移,从而产生了富氧和富营养的冷深水流,海洋环境发生了强烈变化,大洋水体发生翻转。

冰盖形成还使全球海平面大幅度下降约50~100 米。

同时,海水的碳、氧稳定也发生显著游移,水圈和大气圈中二氧化碳含量降低,引起强烈的冰室效应,使大陆冰川继续扩大,这些事件的综合效应导致许多生活于温暖水域的生物灭绝。

在50 万~100 万年的冰期内,深海里几乎没有多少生物,它们主要生存于凉(冷)水域的浅海海底,繁盛的是与少量笔石、三叶虫相伴生存的赫南特贝腕足动物群。

随着大陆冰川的快速消融,大气和海水温度迅速回升,海平面也很快回升,全球规模的海侵和缺氧事件发生了,海中有毒水体随上升洋流侵漫到陆表海域,那些凉(冷)水域中的动物几乎无处藏身,只有少量属种侥幸逃脱,幸存至志留纪,成为崭新生物群繁衍的主力军。

B.晚泥盆纪弗拉斯期-法门期之交大灭绝①时间:3.67亿年前②简介:泥盆纪古地理面貌较早古生代有了巨大的改变。

表现为陆地面积的扩大,陆相地层的发育,生物界的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陆生植物、鱼形动物空前发展,两栖动物开始出现,无脊椎动物的成分也显著改变。

泥盆纪是脊椎动物飞越发展的时期,鱼类相当繁盛,各种类别的鱼都有出现,故泥盆纪被称为“鱼类的时代”。

最重要的是显示出从总鳍类演化而来的原始爬行动物——四足类(四足脊椎动物)的出现。

这次灭绝历经两个高峰,间隔100万年,古生物损失惨重。

在晚泥盆世大灭绝事件中,灭绝的科占当时科总数的30%,灭绝的海生动物达70多科,其灭绝情况可能比陆生生物更为严重。

这次灭绝事件的时间范围较宽,规模较大,受影响的门类也多。

当时浅海的珊瑚几乎全部灭绝,深海珊瑚也部分灭绝,层孔虫几乎全部消失,竹节石全部灭亡,浮游植物的灭绝率也达90%以上,腕足动物中有三大类灭绝。

③原因:此次大灭绝中受影响最大的是那些生活在暖水中的物种,因此很多科学家认为造成这次大灭绝事件的原因,是一次与奥陶纪末相似的全球变冷事件。

根据这一理论,晚泥盆世的大灭绝是由冈瓦纳大陆的另一次冰川作用引发的,巴西北部这一时期的沉积物中有证据支持这一假设。

此期间的彗星撞击事件曾被认为可能是这次大灭绝的诱因。

C.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大灭绝①时间:2.5亿年前②简介:二叠纪是生物界的重要演化时期。

海生无脊椎动物中主要门类仍是筳,珊瑚腕足类和菊石。

节肢动物的三叶虫只剩下少数代表,腹足类和双壳类有了新的发展。

二叠纪末,四射珊瑚、横板珊瑚、筳类、三叶虫全都绝灭;腕足类大大减少,仅存少数类别。

脊椎动物在二叠纪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鱼类中的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等有了新发展。

两栖类进一步繁盛。

爬行动物中的杯龙类在二叠纪有了新发展;中龙类游泳于河流或湖泊中,以巴西和南非的中龙为代表;盘龙类见于石炭纪晚期和二叠纪早期;兽孔类则是二叠纪中、晚期和三叠纪的似哺乳爬行动物,世界各地皆有发现。

二叠纪末大灭绝是规模最大的一次生物灭绝事件,海洋中的种级生物灭绝量高达96%以上,灭绝科数占当时动物科总数的50%左右,两栖类75%的科和爬行类80%的科都灭绝了。

受到影响的有许多古生代繁盛的重要生物门类,如皱纹珊瑚、床板珊瑚、三叶虫、等,均遭全军覆没;曾长期统治浅海底域的腕足动物,如长身贝目、戟贝亚目、正形贝目全部消亡,连深水海域里的放射虫等也惨遭重创。

陆生植物的厄运不亚于海洋生物,不同气候带的特征植物群消亡;陆生四足动物和两栖动物也灭绝大半。

这次大灭绝使得占领海洋近3亿年的主要生物从此衰败并消失,让位于新生物种类,生态系统也获得了一次最彻底的更新,为恐龙类等爬行类动物的进化铺平了道路。

科学界普遍认为,这一大灭绝是地球历史从古生代向中生代转折的里程碑。

其他各次大灭绝所引起的海洋生物种类的下降幅度都不及其1/6,也没有使生物演化进程产生如此重大的转折。

③原因:火山爆发说:地质研究证据显示,二叠纪末发生过大规模火山爆发。

这更是证明了当时地球表面是有多个火山进行大规模的爆发。

短期来说,火山爆发所释放的大量有毒气体会造成生物灭绝,而长期来说,二氧化碳类的气体则会使气候发生大变化,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性的致命后果。

但经过计算,如此大规模的火山爆发会使地球温度上升5℃左右,的确会毁灭很多生物,但没有足够能力毁灭70%的陆生物种和95%的海洋物种。

陨石撞击说:虽然陨石撞击可以造成生物大毁灭,但是由于科学家至今没有找到二叠纪末期遭到陨石撞击的任何遗迹,因此这个猜想很难成立。

但有些科学家认为被陨石撞击的大坑可能早以被熔岩埋没。

因此很多人还没有放弃这个猜测。

甲烷说:上世纪90年代中期格陵兰发现了大量二叠纪的沉积岩。

通过研发现二叠纪的大灭绝可能并非突然发生,而是经历了8万年的历史。

8万年的历史中,首先被消灭的是海洋里的小部分生物,然后陆生生物受到严重打击,最后则是海洋里的大部分生物灭绝。

这是由于海底冰冻的甲烷逐渐释放出碳12,导致海洋温度上升5℃,这就足以导致生物灭绝了一种原因不是最后的定论,这一次的大灭绝,绝对不是一个单一的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D:三叠纪-侏罗纪之交大灭绝①时间:2.08亿年前②简介:三叠纪是裸子植物的兴盛时代。

三叠纪是古生代生物群消亡后现代生物群开始形成的过渡时期。

三叠纪早期植物面貌多为一些耐旱的类型,随着气候由半干热、干热向温湿转变,植物趋向繁茂,低丘缓坡则分布有和现代相似的常绿树,如松、苏铁等,而盛产于古生代的主要植物群几乎全部灭绝。

虽然三叠纪末大灭绝造成的影响相对轻微,是5次大灭绝中最弱的。

一些研究显示,1/3 的科是在此时期灭绝的。

其中海洋生物有20%的科灭绝,陆地上大多数非恐龙类的古蜥目、兽孔目爬行动物和一些大型两栖动物都灭绝了。

还有研究认为,在三叠纪末期至少有两次灭绝时期,相隔1200—1700万年。

但不论是单一的大灭绝还是几个连续稍小的灭绝,在这一时期里,牙形石类全部灭绝,菊石、海绵动物、头足类动物、腕足动物、昆虫及陆生脊椎动物中的多个门类,都走到了进化的终点。

虽然这次大灭绝的损失相对较小,但它却腾出了许多“生态位”,为很多新物种的产生提供了有利条件,恐龙就是从此开始了它们统治大地的征程。

③原因:这次大灭绝事件发生在一个气候长期变化、海平面快速波动,并伴有发生地内外灾难的背景下。

晚三叠世联合古陆上许多地区出现的干旱,无疑在这次大灭绝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灭绝的突然性表明干旱并非造成灭绝的直接原因。

一次快速而大幅度的海退-海进旋回可能会造成海洋生物的大灭绝,海平面下降导致生境缩小,紧接着快速上升又导致海洋缺氧,但这个假说无法解释近乎同时发生的陆生生物的灭绝。

有人曾用流星撞击地球来解释这场灾难,但对流星撞击所留下的陨石坑测年发现,其时间远在三叠纪-侏罗纪之前。

还有人认为是中大西洋的玄武岩浆大规模喷发造成这一结果,广泛的火山喷发释放出大量气体,致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迅速增加,导致全球变暖。

但对古土壤的研究表明,当时二氧化碳的增加量被高估了,与火山活动有关的原因仍待进一步研究。

E:白垩纪-第三纪之交大灭绝①时间:6500万年前②简介:此次绝灭是地球历史上第二大的集群绝灭事件,而恐龙时代在此终结更使它成为最广为人知的大绝灭。

据统计,在白垩纪末,生物圈有2868个属,到了第三纪初就只剩下1502个属,灭绝率达52%,种的灭绝率达85%,受影响最大的是陆地上的恐龙和海洋生物界的浮游生物,也包括一些海洋底栖生物类别。

其灭绝率为:淡水生物达97%、海洋浮游微生物为58%、海洋底栖生物为51%、海洋游泳生物为30%。

除了恐龙灭绝之外,曾在前4次大绝灭中都得以幸存的菊石最终还是灭绝了。

而由于某种原因,某些物种却基本没有受到影响,鳄鱼、海龟、蜥蜴、哺乳动物以及鸟类都顺利渡过这场危难。

恐龙及其同类的消失为哺乳动物及人类的登场提供了契机。

这真是一场大绝灭、大灾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