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八年级科学下册 第3章 植物与土壤 第3节 植物与土壤名师学案(无答案) 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第三章 植物与土壤教案

第三章植物与土壤1、土壤中有大量的土壤生物,包括土壤中生活着的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动物、植物;土壤主要由空气、水、腐殖质、矿物质组成。
构成土壤的物质有固体、气体、液体三类,其中固体部分占95%左右。
2、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这些有机物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可以形成腐殖质。
3、岩石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作用下,会风化成碎块。
根据直径大小,土壤颗粒可分为砂粒、粉砂粒、黏粒等。
由于各种土壤的组成不同,土壤可分为砂土类土壤、壤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
壤土类土壤是最适宜大部分植物生长的土壤,因为壤土类土壤既通气、透水,又保水、保肥,能为植物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空气和有机质。
4、根系是一株植物所有根的总称。
像大豆等植物有主根、侧根之分的根系,叫直根系;像小麦等植物没有明显主侧根之分的根系,叫须根系。
5、植物的根在土壤中的分布,与土壤的结构、肥力、通气状况和水分状况等有关。
地下水位越高植物根系分布越浅。
6、当细胞液浓度大于环境(土壤)溶液浓度时,细胞吸水;反之,细胞失水。
植物吸水主要部位是根尖,根尖由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根毛区组成。
根冠具有保护作用,分生区细胞能不断进行分裂,伸长区细胞能较快伸长,根毛区是植物吸水主要部位。
7、常见的茎有四种形态,直立茎、攀缘茎、匍匐茎、缠绕茎。
茎由树皮、形成层、木质部、髓等组成。
树皮具有保护作用,其韧皮部中有输导有机物的筛管(自上而下输送),形成层能不断进行细胞分裂,木质部中有输导水分和无机盐的导管(自下而上输送)。
8、叶片由叶表皮、叶肉、叶脉等组成。
叶表皮上有呈半月形的保卫细胞,保卫细胞间的小孔是气孔。
根吸收的水,大部分以气体状态从气孔中散发出去,即蒸腾作用,小部分参与了光合作用等。
9、当保卫细胞吸水则膨胀,气孔X开;当保卫细胞失水则缩小,气孔闭合。
10、蒸腾作用的意义:①可降低叶片温度;②是根吸水的主要动力;③有利于水和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植物与土壤(第3课时)教案

《植物与土壤》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浙教版教材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是在前几节学习了土壤生物,土壤的结构、类型基础上来研究植物与土壤的关系。
植物根的结构、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知识在后几节的内容中都要涉及到,因此本节课在教学内容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生活中学生对植物的生长需要施肥有感性认识,也见到过因营养不良而造成植物生长不利的现象,我们生活环境中发生的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现象也比较普遍,所以从身边发生的一些事例来展开探索更有利于学生对本课时内容的学习。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植物需要无机盐以及缺乏氮、磷、钾的病症。
(2)知道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基本症状及防治措施。
2.能力目标:(1)初步学习“实验方案”的优劣性比较(2)进一步培养观察、实验以及表达、交流等能力(3)掌握水富营养化污染的原因并会进行现象解释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节课实验、问题的探索,激发学生的科学热情,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知道植物生长需无机盐及N、P、K缺少时的症状。
(2)水体富营养化产生的原因、现象、过程及防治措施。
难点:培养学生在实验探究时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比较的能力。
四、教法与学法(1)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展示资料,图片,生动、直观的展现植物营养缺乏症状及水富营养化污染的情况;(2)案例探究式教学通过对家乡水系的富营养化污染的典型案例分析,培养观察、分析比较和推导的能力五、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收集各种植物营养缺乏症状和水富营养化污染的图片六、教学设计本课时通过植物的向性引入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又通过对植物营养缺乏症的分析认识不同的无机盐对植物生长起不同的作用,从而对合理施肥有了正确认识,最后通过视频和大量图片分析水富营养化污染的形成原因及危害。
七、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引起学生思考思考:植物的根除了会向水生长之外,还具有向化性,这是为什么?回答: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类比、设疑、认识植物的生长需要无机盐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思考: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无机盐?实验设计: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一组实验证明含氮、磷和钾的无机盐是植物生长所必须的。
八年级科学下册第三章_植物与土壤知识点整理含答案详解

植物与土壤一、土壤的组成土壤是指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土壤的本质属性是具有,能满足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热量等要素。
土壤是由(砂、黏土、无机盐类)、有机物、、土壤空气等物质组成。
不同土壤的物质组成不同,按体积计算,矿物质约占38%,有机质约占12%,空气和水分约占50%。
矿物质是的产物,是土壤的骨架;有机质含量是土壤的重要标志;空气和水分的比例是变化的,两者是此消彼长的。
答案:土壤肥力,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综合反应。
四大肥力因素有:营养因素:养分、水分;环境条件:空气、热量。
)矿物质有机物质生物水分空气岩石风化后植物营养( 矿物质是土壤的骨架,主要是岩石风化后的产物,有大小不同的颗粒,即砾石、砂和粘土,占土壤成分的95%。
有机质主要来自动植物残体,在腐烂过程中受到土壤微生物的作用分解而成腐殖质。
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很多,1克土壤中可达几千万到几十亿个。
土壤中的有机质是植物营养的重要补给源,也是植物碳素的来源,并能促使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
土壤水分主要来自降水、灌溉水和水气凝结。
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水分而生长,土壤水分少时,植物就生长不好或枯萎。
土壤空气的成分基本上与大气相同,含有二氧化碳较多。
在某些微生物(如固氮菌)的作用下,能把空气中的氮不断固定和释放,供植物吸收。
土壤空气对种子发芽和根系发育有影响。
土壤通气好时有机质分解快,作物抗病能力增强。
)二、土壤中的生命——土壤生物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动物和植物等成为。
(1)土壤中一般总是含有多种多样的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原生生物、轮虫、线虫、蚯蚓、软铁动物和各种节肢动物等。
其中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和原生动物等微生物数量很多,1g土壤中就有几亿个到几百亿个。
土壤越肥沃,微生物越多。
(2)土壤温度变动幅度越小,一般是10℃-25℃,适宜多种微生物生长。
土壤表面,由于日光照射和干燥等因素的影响,微生物不易生存,离地表10cm-30cm的土层中菌类最多。
1277.植物与土壤教案

植物与土壤——说课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三节的内容,我将本节课的内容分为两个课时,第一个课时主要是关于植物根系的学习,第二课时主要是涉及植物细胞失水和吸水以及植物与无机盐间的关系,下面我将针对第一课时来进行我的说课。
教材与学情分析教材首先通过比较大豆与小麦之间的根系,让学生能区分直根系与须根系这两种根系,随后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理解根尖是植物吸水的主要器官,并介绍根尖细胞特点及其对应功能,使学生体验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有关于植物的器官,土壤等方面知识,且学生对于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类型的植物根较熟悉,这些都为过渡到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一个铺垫作用。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直观形象思维较强,所以对于通过实物区分直根系与须根系这块内容学习起来较为容易,但由于抽象思维较弱,对于本节课根尖各个区域的细胞结构及其对应功能这一较为抽象的内容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将根尖各个区域的细胞特点以及对应的功能作为本节课的重难点。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 能准确地区分直根系与须根系植物2. 用所给的材料证明根尖是植物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3. 能描述根尖各个区域的细胞特点以及对应功能 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具体植物的展示,观察根系记录根的数目,是否存在明显发达的根,从而能区别直根系和须根系2. 通过比较根尖四个区域的细胞结构及其对应的功能,体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3. 通过证明根尖是植物吸水的主要部位的实验,能说出实验中设立对照组的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植物与土壤之间的关系,自主查找有关水土流失的资料,自主学习水土流失导致的危害,树立起保护森林,保护土壤的意识。
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本着“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基础上,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方法:实物演示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谈话法,多媒体演示法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展示有关于森林被砍伐,导致水土流失,寸草不生的资料和图片,要求学生在阅读资料和观看图片的同时,思考为什么没有土壤,植物就无法生长,土壤为植物提供了什么。
八年级科学下册 第3章 植物与土壤 第3节 植物与土壤名

3.3植物与土壤学习目标:1、区分直根系与须根系;理解根尖的基本结构特点2、知道根吸水的主要部位和吸水、失水的条件3、了解植物缺乏氮、磷、钾的病症;知道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的基本症状边学边练:1.P87实验证明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都是通过这一器官吸收进入植物体中。
2.植物的根在土壤中的分布状况与土壤的、、和这些因素有关。
研究发现地下水位越高,植物根系的平均长度就越(长或短)。
3.一株植物所有的根合在一起叫做,有明显主、侧根之分的根系叫做,没有明显主侧根之分的根系叫做。
4.下列植物没有主侧根之分的是: A大豆 B青菜 C菠菜 D小麦 E葱F 水稻5.读书本87页图3-16根尖的纵切面显微结构图回答(1)根尖又由、、和四部分组成。
其中起保护作用的是:;能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的是:;区细胞逐渐生长,使根生长;区是表皮细胞的向外突起。
(2)这四个分区中区的功能主要是吸水。
许多根毛伸入土壤的空隙内,主要是为了它与土壤的接触面积。
(3)四区中无液泡的细胞主要在区。
6.根毛细胞吸水的条件是。
7.一株植物缺氮时,它最可能出现的症状是:;一株植物缺钾时,它最可能出现的症状是:;一株植物缺磷时,它最可能出现的症状是:A生长矮小,叶有褐斑 B生长矮小,叶色发黄C叶色暗绿带红;D只开花不结果8.淡水中出现“水华”,海洋里出现“赤潮”,其主要原因是这些水体中元素和元素含量过高,最终会使水中的溶解氧(下降或升高)。
课后拓展1.某同学种了一株花草,为了让它长得快一点,每天为它施肥。
结果花朵很快萎蔫死掉了。
分析其中的原因是:。
2.在两个大小相似的萝卜中各挖一个大小相等的洞,向甲、乙萝卜的洞中分别注入等量的清水和浓盐水,各用一个装有玻璃管的橡皮塞塞住洞口,记下玻璃管内液面的高度(如图)。
放置一段时间,分析会出现的变化:⑴甲玻璃管内液面高度将(),乙玻璃管内液面高度将()A、上升B、下降C、不变⑵用手捏萝卜的感觉甲,乙。
⑶通过该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3.根的形态会因功能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平时我们经常食用的疏菜中属于根的有等。
八年级科学(下)第三章 植物与土壤

八年级科学(下)第三章植物与土壤一、选择题:1.以下不属于土壤中物质的是( )(A)矿物质(B)氧气(C)水(D)臭氧2.土壤中死亡的生物体,最后被分解成无机物,主要是因为( )(A)土壤氧气氧化的结果(B)小动物食用后排出(C)微生物分解(D)植物根呼吸作用的结果3.蚯蚓在土壤中生活,能松土,对这种现象认识有错误的是( )(A)增加土壤中的含氧量(B)有利于空气进入土壤(C)促进植物根的呼吸作用(D)使植物光合作用增强4、下列各项中关于破坏土壤资源的说法,错误的是( )(A)恣意砍伐森林会导致水土流失(B)草原的过度放牧会引起沙漠化(C)焚烧作物秸杆后土壤无须再施肥(D)烧山开荒将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5、周末,小明和爸爸想找地方挖蚯蚓做鱼饵,他们在哪个地方能找到蚯蚓( )(A)乱石堆里(B)干硬的土堆中(C)小水洼(D)湿润的草地6、关于土壤的形成过程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地球上—开始就有土壤(B)风和流水、太阳共同作用使岩石变为土壤(C)种类繁多的动植物也会使岩石变为土壤(D)岩石的热胀冷缩导致岩石的分裂,最后形成土壤7.根尖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在()(A)根冠(B)根毛区(C)分生组织(D)侧根8.小明一连几天用妈妈清洗过咸水鱼的水浇一株花卉,不久后发现该花卉枯萎死亡其原因可能是()(A)营养过多(B)因阳光过强(C)因细胞失水而死(D)水分蒸发过多9.下列根组织中,能使根生长的部分是()(A)分生区(B)伸长区(C)根毛区(D)根冠10.某一植物植株矮小,叶色发黄,则缺:()(A)氮元素(B)磷元素(C)钾元素(D)硼元素1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防止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的是()(A)使用无磷洗衣粉(B)合理使用化肥(C)注意不把生活垃圾倒入水中(D)小区内禁止机动车驶入12.有人把人行道上的树木用铁丝扎上晾衣,结果导致树木死亡,其原因是()(A)树木因缺氧而死(B)树木不能输送水和无机盐(C)树木输送有机物的功能被破坏(D)树木不能正常进行光合作用13、上壤中水分进入到植物体内,主要是由哪个器官和组织完成运输的()(A)叶,营养组织(B)茎,分生组织(C)果实,营养组织(D)根,输导组织14.小明为了探究叶片中的输导组织功能,把芹菜叶片浸在红墨水溶液中30分钟后,用眼睛仔细观察,发现呈红色部分的是( )(A)只有叶的边缘(B)整个叶片(C)叶脉(D)只有叶尖15.杜仲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树皮可入药,但剥树皮时不能切口太深,否则会影响树的生长,其原因是与树茎部哪个结构被破坏有关()(A)木质部(B)韧皮部(C)外树皮(D)形成层16.大树底下好乘凉,这与植物的哪个功能有关()(A)光合作用(B)呼吸作用(C)蒸腾作用(D)扩散作用17.下列各项中哪种物质不会引起土壤污染()(A)农药(B)化肥(C)枯草(D)病菌18.以下哪个结构与植物体内输送有机物密切有关()(A)导管(B)叶脉(C)根毛(D)筛管19.收割小麦的时候,甲地的农民用镰刀或机械割麦,乙地的农民则用双手把麦株连根拔起,带回到麦场脱粒,比较这两种收割方式,说法有错误的是( )(A)收割小麦时,机械操作比手工效率更高(B)割麦比拔麦更能保持土壤中的肥力(C)拔麦将会造成小麦的减产,因此割麦比拔麦好(D)拔麦可同时完成收获和灭茬两道工序,应该提倡20.中午时分,强光下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力会下降,原因是( )(A)温度过高,植物生命活动下降(B)光过强,导致光合作用不能进行(C)蒸腾作用强,导致气孔关闭(D)呼吸作用过强,影响了光合作用21.小明为观察叶细胞吸收水分后的变化,在一株植物上取相同的两片叶,把甲叶片放在阳光中曝晒10分钟,乙叶片放在清水中浸泡10分钟,然后分别做成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发现其中细胞内变化最大的结构是( )(A)细胞核(B)细胞壁(C)液泡(D)叶绿体二、填空题:22.把生活在土壤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称为土壤生物。
科学初二下浙教版3.3植物与土壤教案3

科学初二下浙教版3.3植物与土壤教案3教学目标:1、区分直根第与须根系2、理解根尖的差不多结构特点以及3、明白根吸水的要紧部位和吸水、失水的条件4、了解植物缺乏氮、磷、钾的病症5、明白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的差不多症状6、初步学习数据处理能力――干扰数据的辨别和删除7、初步学习“实验方案”的优劣性比较重点难点:根尖的结构、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堂引入:植物是通过根来吸收土壤中的营养物质的,你明白根的结构吗?一、植物的根系学生活动:观看带根和小麦和大豆根的什么不同,并填写观看表格。
1、根的功能:植物的根有两项差不多分和无机盐是通过根吸收进入植物体的。
2、植物的根系①直根系:主根比较长而粗,侧根比较短而细,主根与侧根有明显的区别。
一般地说,双子叶植物的根系基本上直根系〔如菜豆的根系〕。
②须根系:主根不发达,须根系要紧是由不定根组成的。
一般地说,单子叶植物的根系都有是须根系〔如小麦的根系〕。
3、根系的分布①植物的根在土壤中分布与土壤的结构、肥力、通气状况和水分状况有关。
②案倒探究:植物根系的分布与地下水位高低的关系。
方案一:野外调查。
方案二:野外栽培方案三:实验室栽培学生活动:①讨论哪一种方案比较好?三种方案的优劣在哪儿?②你还能改进或设计更好的方案吗?③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④实验结论:一般地说,地下水位越高,根系的平均长度会越短。
课后练习:作业本第二课时情景展示:大雨过后,光秃的山坡常常冲下大量的泥土,有树有草的山坡就不是如此。
这是什么缘故?案例分析:将一棵植物的根从土壤中挖掘出来,认真观看就会发明,根系在土壤中总是向土壤深处生长,同时向四周扩展。
原来,根具有向地生长的特性。
根系的入土深度一般都大于地上部分的主茎高度,根系的扩展范围一般都大于地上部分的扩展范围。
因此,在栽培植物的生长期间,要经常耕松土壤。
疏松的土壤,不仅空气充足,有利于根的呼吸,而且阻力比较小,有利于根系在土壤中延伸。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第3章植物与土壤学案(第1和2节)

第三章第三节植物与土壤第一课时植物的根系根尖的结构【学习目标】1、区分直根系和须根系。
2、理解根尖的基本结构特点及其相关功能。
【课前预习】1、土壤的和是通过吸收进入之物体的。
结论:植物与土壤靠什么联系在一起?2、许多植物的十分发达,生长的范围比较大,把植物牢牢的在地上,也有利于营养物质。
结论:植物的根有何作用? (1)。
(2)。
3、,叫做直根系。
4、,叫做须根系,举例。
猜想:子叶植物一般是直根系。
5、,叫做直根系,举例。
猜想:子叶植物一般是须根系。
结论:(1)根系分为和。
(2)直根系和须根系的主要区别是。
(观察课本85页图3-14植物的根系图)6、植物的根在土壤中的分布,与、、和等有关。
回忆:植物的根具有向性、向性、向性。
7、是植物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
根尖包括、、、等四个部分,其中对根起保护作用的是、有利于吸收土壤中养分的部分是。
【疑难重点】(一)探究植物根系的分布与地下水位高低的关系提出问题:。
建立假设:(1)。
(2)。
(3)。
实验方案:(1)。
(2)。
(3)。
实验方案优劣评价:(1)组织野外观察(2)野外栽培(3)实验室栽培数据处理:实验结论:(二)根尖的结构1、是植物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
2、观察课本88页植物根尖纵切面的现为结构图填写下表。
、植物的很多,保证了植物能吸收足够的营养。
是根尖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
【巩固练习】1.在根尖的结构中,有一群近似正方形的细胞,排列紧密,细胞壁薄、细胞质浓、细胞核大,具有分裂能力,这些细胞位于()A.根冠B.分生区C.伸长区 D.根毛区2.植物的根在土壤中的分布,与哪些因素有关()①土壤结构②土壤肥力③光照强度④水分状况⑤通气状况(A)①②③ (B)①②④⑤(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3.右图是根尖的立体结构和平面结构图,识图并填写有关根尖结构和功能内容。
①是根尖的______区,它的细胞的细胞壁很_____(厚或薄),液泡很______(大或小),所以是根吸收______和______的主要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八年级科学下册第3章植物与土壤第3节植物与土
壤名师学案(无答案)浙教版
学习目标:
1、区分直根系与须根系;理解根尖的基本结构特点
2、知道根吸水的主要部位和吸水、失水的条件
3、了解植物缺乏氮、磷、钾的病症;知道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的基本症状
边学边练:
1.P87实验证明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都是通过这一器官吸收进入植物体中。
2.植物的根在土壤中的分布状况与土壤的、、和这些因素有关。
研究发现地下水位越高,植物根系的平均长度就越(长或短)。
3.一株植物所有的根合在一起叫做,有明显主、侧根之分的根系叫做,没有明显主侧根之分的根系叫做。
4.下列植物没有主侧根之分的是: A大豆 B青菜 C菠菜 D小麦 E葱
F 水稻
5.读书本87页图3-16根尖的纵切面显微结构图回答
(1)根尖又由、、和四部分组成。
其中起保护作用的是:;能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的是:;区细胞逐渐生长,使根生长;区是表皮细胞的向外突起。
(2)这四个分区中区的功能主要是吸水。
许多根毛伸入土壤的空隙内,主要是为了它与土壤的接触面积。
(3)四区中无液泡的细胞主要在区。
6.根毛细胞吸水的条件是。
7.一株植物缺氮时,它最可能出现的症状是:;一株植物缺钾时,它最可能出现的症状是:;一株植物缺磷时,它最可能出现的症状是:
A生长矮小,叶有褐斑 B生长矮小,叶色发黄C叶色暗绿带红;D只开花不结果8.淡水中出现“水华”,海洋里出现“赤潮”,其主要原因是这些水体中元素和元素含量过高,最终会使水中的溶解氧(下降或升高)。
课后拓展
1.某同学种了一株花草,为了让它长得快一点,每天为它施肥。
结果花朵很快萎蔫死掉了。
分析其中的原因是:。
2.在两个大小相似的萝卜中各挖一个大小相等的洞,向甲、乙萝卜的洞中分别注入等量的清水和浓盐水,各用一个装有玻璃管的橡皮塞塞住洞口,记下玻璃管内液面的高度(如图)。
放置一段时间,分析会出现的变化:
⑴甲玻璃管内液面高度将(),乙玻璃管内液面高度将()
A、上升
B、下降
C、不变
⑵用手捏萝卜的感觉甲,乙。
⑶通过该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3.根的形态会因功能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平时我们经常食用的疏菜中属于根的有
等。
4.许多植物的根系十分发达,生长的范围比枝叶要,这有利于根从周围土壤中吸收营养。
5.下列哪个植物体的根系与小麦一样同为须根系()A.樟树木B.小葱C.桂花树D.柳
40429 9DED 鷭31052 794C 祌24717 608D 悍23546 5BFA 寺30968 78F8 磸l 28373 6ED5 滕OM 727396 6B04 欄-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