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1980年代后文学思潮之一
八十年代的文艺思潮

改革文学
中国自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便开始了 自上而下的全国性经济体制改革。与此同时,许 多作家开始把创作目光由历史拉到现实,一边关 注着现实中的改革发展,一边在文学中发表自己 关于祖国发展的种种思考和设想。这就是风骚一 时的"改革文学"。 “改革文学”或“改革题材小说”既切合对于创 作贴紧现实,与社会生活同步的要求,又能平衡 对于“伤痕”揭发在创作上的比重,因而受到指 导创作的部门的重视、提倡。
注重对生活状态和生活本相的还原 刘震云:《单位》《一地鸡毛》
特点
1、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地直 面现实,直面人生。 2、取消了作家情感的介入,以―种“零度情 感”来反映现实。 3、不具备理想化的转变力量,完全淡化价值 立场
对现实主义的发展
真实:传统:文学创作中所反映的现实,除了细 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 人物。 新写实:还原生活的本相,或者说在作品中表现 生活的“纯态事实”。 革新意义:首先在于使生活现象成为写作的对象, 作品不再去刻意追问生活究竟有什么意义,而关 注人的生存处境和生存方式,以及生存中的感性 和生理层次上更为基本的人性内容,其中强烈体 现出一种中国文学过去少有的生存意识:
兴起背景
1.文化热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西方的现代文化思想也 与其他经验和技术一起进入中国 2.作家 在整个寻根文学思潮中,担任主要角色的是知 青作家。在他们看来,以“世界文学”的视镜 从中国文化寻找有生命力的东西,应该是中国 文学更为可行之路。
思想缘由
1.作家们感受到了“文化”对人类的深刻制 约,并力图把握它。 2.一些作家认为中国自“五四”新文化革命 以来出现了长时间的“传统文化断裂”时期, 于是希望以文学来弥补这一“文化断裂带”。 3.当时中国文坛受到世界“寻根”潮流的巨 大影响
第四章 80年代文学思潮(1)

第一节 新时期文学初期的文艺复兴
一、天安门诗歌运动 表达对周总理的歌颂与怀念,对“四人帮” 的愤怒与谴责,有极强的现实功利性。
二、拨乱反正 1、集中批判清算“阴谋文艺”、“根本任 务论”、“三突出原则”等极“左”文艺观
念。 2、文艺组织的恢复工作、文艺刊物的复 刊、作家的平反。
三、第四次文代会召开 邓小平的《祝辞》成为新时期文学的纲领
性文件,透露了文 艺与政治关系的新态度。 四、文艺观念的争鸣
1、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1980年提出“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为
人民服务”的“两为”方针 2、现实主义问题论争 论争围绕现实主义的核心——“真实性”的
诸方面展开。
第二节 80年代前期的文学思潮
三、清除精神污染斗争
1983年――1984年针对思想界和文艺 界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展开。 四、人性、人道主义讨论
这是80年代前期规模最大、对文学产生 广远影响的、最深刻的文艺思想激荡,讨 论的主题词是“异化”,即人的异化和所 谓社会主义异化问题。这场讨论最直接的 是启发文学从“人”的角度来反思历史, 以“异化”来对人的悲剧进行形象的解释。
思考题
1、1985年对于中国当代文学,有着怎 样的重要意义?
2、怎样理解“重写文学史”对于当代 文学史的构建意义?
(u$rZoWkThPeMbJ7G4D1z- w&t!qYmVjSgOdL9I6F3B0y) v%s#oXl UiQfNc K8H5D 2A+ x* u$rZnW kShPeMaJ7G4C1z- w&t!pYmVjRgOdL9I6E3B0y( v%s#oXlTiQfNbK8H5D2A- x*u$qZnWkShPdMaJ7F4C1z ) w&s!pYmUjRgOcL9H6E3B
第六讲 八十年代文学思潮

3、关于重写文学史的讨论 1988年4月,《上海文论》开辟“重写文 学史”专栏,陈思和、王晓明主持。重写文学 史,是80年代后期文艺观念深刻变革的结果。 也是引进西方文艺批评观念的结果。 主要是文学回归自身的呼声,“使之从从 属于整个革命史传统教育的状态下摆脱出来, 成为一门独立的审美的文学史学科”。重写文 学史的提出,又以此引发了人们对文学的历史 反思,促使文学进一步脱离主流话语、向社会 的边缘位移,引发了文学观念上的变革。
第六讲 80年代文学思潮 80年代文学思潮
1976年10月以后的中国文学通常 称为新时期文学。 新时期文学以1989年为界线, 分 为前后两个时期。 根据1976-1989年文学思潮流变的 大致状况,我们分三个阶段来介绍:
1976年--1980年--1985年--1989年
一、新时期文学的复苏
(一)政治和文艺的拨乱反正
时代背景:中国的改革全方位化,深入化和快 速化。
(一)文学发展状况
1985年起,文学进入新变时期,出现了鲜 明个性和风格独特的作品。如郑义的小说《老 井》、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莫言 的《红高粱》、刘索拉《你别无选择》,韩少 功的《爸爸爸》、方方的《风景》,王朔的 《顽主》等。
文学的本体性受到关注。作家尤其关注文 学形式的意义、价值和作用,表现生活替代了 “反映生活”,文学观念发生了整体位移。 文学生命意识的觉醒。文学中性意识和生 命意识的觉醒和张扬。如张贤亮、王安忆、贾 平凹、铁凝、刘恒等的小说创作。
2.反思文学:反思文学是略晚于伤痕文学出现的 一种文学思潮,是伤痕文学发展的深化和必然结 果。反思文学把个人命运与社会历史道路的曲折 过程联系起来,深刻揭示了建国以后社会发展的 经验和教训。重要作品:高晓声《李顺大造屋》、 谌容《人到中年》、张贤亮《灵与肉》《绿化 树》。 3.改革文学:改革文学的思想内容旨在呼唤、表 现城市和乡村的变革。蒋子龙是改革文学的代表 性作家,其小说《乔厂长上任记》是 “改革文 学”开启风气之作。重要作品:蒋子龙《乔厂长 上任记》《燕赵悲歌》、张洁《沉重的翅膀》、 李国文《花园街五号》、何士光《乡场上》、贾 平凹 《腊月·正月》
10现当代文学填空 选择 名词解释

复习说明:梳理文学史,了解各个时期的重要文学思潮(现象);熟悉著名作家及其代表作。
一、填空和选择1.于1915年在上海创刊的《新青年》,主编是陈独秀。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学革命的理论主张。
同年2月,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
2.1918年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反对非人的文学,强调平民文学要写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成败。
3.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在全民族救亡运动的推动下,由左翼作家周扬、郭沫若等提出了“国防文学”口号,胡风、冯雪峰为补救其不足,提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
4.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的时间是1930年,1936年初自动解散。
5.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次年的公开发表是抗战文艺运动中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也是解放区文学运动的发展标志。
6.在延安成立了鲁迅艺术学院(后改名鲁迅艺术文学院,简称鲁艺)。
7.鲁迅、郁达夫、巴金、茅盾、冰心、艾青、老舍、曹禺等作家的原名、最常用的笔名和代表作,及他们对中国新文学发展贡献。
12岁进三味书屋改为豫才,1898年以“百年树人”之意取学名周树人。
38 岁时发表《狂人日记》用“鲁迅”为笔名。
代表作:3个短篇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1本散文诗集:《野草》1本散文集:《朝花夕拾》16本杂文:《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准风月谈》、《伪自由书》、《集外集》、《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拾遗》1本书信集:《两地书》学术著作 :《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发展贡献:1918年5月,鲁迅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1918年5月《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1、进化论思想2、个性主义思想3、关于改造国民性问题的见解发展贡献:鲁迅是现代文学的奠基者。
80年代文学思潮

文学的本体性受到关注。 作家尤其关注文学形式的意义、价值和作用,表现生活替代 了“反映生活”,文学观念发生了整体位移。 文学生命意识的觉醒。 文学中性意识和生命意识的觉醒和张扬。如张贤亮、王安忆、 贾平凹、铁凝、刘恒等的小说创作。
• (二)重要的文学创作潮流: • 寻根文学、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 • 80年代中期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家:韩少 功、张承志、阿城、郑义、贾平凹、莫言、 王安忆。把目光投向了民族文化,尝试以 现代意识去观照民族文化传统以及民族心 理深层的文化积淀,从文学与文化的关系 中去寻求民族文化的根。
第一个阶段: 新时期初期的文艺复苏 第二个阶段: 80年代前期的文艺争鸣与文艺思潮 第三个阶段: 80年代后期的文艺思潮
一、新时期文学初期的文艺复苏
(一)政治和文艺的拨乱反正 1.天安门诗歌运动: 1976年4月5日(清明前后),天安门广场掀起一场以悼念周 恩来总理逝世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诗歌创作运动。采用匿名写作, 主要利用旧体诗词的形式,表达人民对“四人帮”祸国殃民的愤怒 与声讨,对光明和理性的呼唤,歌颂和怀念周总理,具有极强的现 实功利性和战斗性。四五诗歌运动宣告了“假大空”的文革文学的 末日,成为 “伤痕文学”的发端。
二、80年代前期文艺思潮
(一)文学潮流 1.伤痕文学:直接起因于揭露文革的灾难,描述知 青、知识分子、受迫害的官员在文革中的悲剧性遭遇。 伤痕文学走出了文革的假大空颂歌模式,直面血泪人生。 蓬勃发展时间为1978-1980年间。刘心武的《班主任》 (1977年11月) 标志“伤痕文学”的发端。 卢新华《伤痕》、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冯 骥才《啊!》、莫应丰《将军吟》、周克芹《许茂和他 的女儿们》、陈国凯《我应该怎么办》。
马原、洪峰、余华、格非、苏童的“先 锋小说” 致力于艺术创新,把现代主义文 学的探索推向了极至。 80年代末池莉、方方、刘恒、刘震云 为代表的新写实小说,主张还原现实生活的 原生态,直面现实,直面人生,注重表现普 通人的生活烦恼与欲望,追求客观冷静的叙 述方式。 《我们夫妇之间》剧照
现当代文学史期末试卷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第一次文代会: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即第一次文代会于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召开。
来自解放区和前国统区的文艺工作者约八百多人参加了这次会议,周恩来代表中央作报告,周扬和矛盾分别代表两个地区作文艺运动经验的报告;会议确定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作为新中国文艺的总方针。
选举成立全国性的文艺组织—文联和领导机构。
第一次文代会标志着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和新政权领导下的文艺阵营的建立。
开始了当代文学的“一体化”的进程,并确立了各种文学力量在“当代文学”中的资格和地位。
1.天安门诗歌运动:1976年清明节前后,大批民众借用包括诗歌在内的各种形式,在天安门广场表达对周恩来的悼念和对“四人帮”执政的抗议。
在这一政治事件中,诗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史称“四五运动”。
随着文革的结束,这些作品被辑集为《天安门诗抄》,文学史上也称其为“天安门诗歌运动”或“四五诗潮”。
天安门诗歌的作者绝大多数是不知名的普通群众,这些诗歌大都言简意赅、短小精悍,而且众体兼备,手法多样,语言朴实,感情真挚,极富感染力,充分显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艺术创造力。
3.重写文学史:重写文学史新时期文学从 78 年以来,随着 20 世纪文论大量涌入,文学的各种思潮都推动了文学观念的更新转型,重写的意义是改变这门学科原有的性质,使之从从属于整个革命史传统教育的状态下摆脱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审美的文学史学科,改变过去各种文学史编著中的“非科学的思维定势”在1988年《上海文论》开设“重写文学史”专栏展开。
“重写文学史”口号既反映了80年代后期意识形态环境的宽松和日益多元化的观念空间,也是从70年代末开始治学生涯的年轻学者在文艺理论和批评方面的一次大胆、深入的积极探索。
4.伤痕小说:新时期第一个文学思潮伤痕文学中成就最大的,是正面描写文革造成整个民族伤痕,揭示文革中个人和家庭悲剧命运的小说。
以1977刘心武《班主任》为发轫之作,因卢新华《伤痕》(1978)而得名。
80年代以来的文学思潮

第九章80年代以来的文学思潮第一节80年代以来的文学文化语境一、从惯性写作到自觉写作:文学“本体”确立的艰难1、社会结构表层的变革与精神、思维的惯性延续粉碎“四人帮”,对中国社会来说是一次历史性的巨大转折。
但这种转折首先表现在社会结构的表层形态中,而从精神意识和心理思维层次来说,“转折”的到来显然要艰难得多。
具体到广大知识分子和作家来说,那种主体解放的热情可以说完全是自发的、感性的,而不是自觉的、理性的。
时期之初的文学写作,思想的惯性、思维的惯性、语言的惯性共同铸造了一种“时代共名”,其具体标志就是与政治惯性的高度汇合、过去语言惯性的自然延伸、个人声音被集体言说惯性的淹没、现实主义大潮的惯性式重新确立、人的主体性与文学主体性的不平衡状态以及经济领域的“洋跃进”与文学领域的“洋跃进”的契合等。
2、、“时代共名”笼罩下的“伤痕”、“反思”与“改革”伤痕文学:新时期之初整个民族虽然告别了一个“旧时代”,但国家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仍在过去那个时代的“惯性”轨道上向前滑行。
虽然,批判对象变了,但批判的方式、批判的思维甚至话语方式都跟“四人帮”时代毫无二致。
文学此时沉浸在被解放的狂热中,它与激情的政治时代保持了高度的合拍,以“伤痕文学”响应着时代揭批“四人帮”的主潮。
作家的话语冲动和情绪冲动本质上并不是为“文学”而发,他们只是为了在时代的洪流中汇入自己的声音。
“四人帮”长期剥夺了他们写作的权利,他们需要一个艺术的恢复时间,但他们又不愿意再次被时代遗忘,于是他们只能迫不及待地操持着过去时代的“语言”,以过去时代的“思维方式”对过去时代进行着激烈的批判,这既是一种文学惯性使然,又是作家们的一种无奈的选择。
伤痕文学存在的意义。
在许多时期特别是“文革”中实际上已异化成了“瞒和骗”的怪胎,“伤痕文学”用它的“血和泪”唤回了现实主义文学的本性,重现了现实主义文学的批判传统,并据此标示了与那个“旧时代”的真正的文学决裂。
当代中国文学史考研知识点第十二章 80年代的新潮小说及其流变

当代中国文学史考研知识点第十二章80年代的新潮小说及其流变第十二章80年代的新潮小说及其流变第一节王蒙、宗璞等人的尝试意识流小说是我国新时期文学中最早出现的现代派小说形态。
最早出现的是王蒙的《布礼》,茹志鹃的《草原上的小路》和《剪辑错了的故事》、李陀的《自由落体》、李国文的《月食》《冬天里的春天》。
“集束手榴弹”:1979-80年,王蒙带来了现代派小说登场的消息,他借鉴意识流表现手法,连续发表了《夜的眼》《布礼》《春之声》等一批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大异其趣的作品,被称为“集束手榴弹”。
1980-82年,现代派小说加快步伐,主要有两种不同的形态:一是以王蒙代表的“意识流”小说,二是以宗璞为代表的荒诞派小说。
王蒙因为《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成名,被划为右派。
新时期后重返文坛,他的小说有四种类型:一是现实主义小说,以《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青春万岁》为代表二是将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结合的作品,《在伊犁》《新大陆人》系列、《名医梁有志传奇》《活动变人形》三是后现代主义小说:《来劲》,注重语言在能指层面上的编码四是意识流小说。
大多创作于70年代最后一年和80年代最初几年主要包括《布礼》《春之声》《夜的眼》《海的梦》《风筝飘带》《蝴蝶》《杂色》等。
《布礼》是转向意识流小说的发轫之作。
主人公钟亦成的意绪流动,将三十年时空任意切割和重新组合,表现历史沧桑和主人公的政治信仰。
《春之声》写归国知识分子岳之峰在闷罐子车的思绪,表现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和对未来的信心。
《杂色》写曹千里骑在马上的思绪,交织着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和怀疑,对陋习的谴责和对时弊的针砭。
到了《相见时难》,王蒙的意识流小说开始转变,将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相结合,既注重对心灵变化历程的追踪,又主义通过丰富生动的细节突出人物性格,体现了开放的文学观念。
王蒙的意识流小说是典型的中国式意识流,也被称为“东方意识流”。
首先,它虽然打破了物理时空,呈现出主观意识流,但内容是明朗的,不涉及性意识;思绪是理性的,有内在的秩序和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实质:
• 文艺与政治关系的松散而非解体,文艺在任何时 期不可能完全脱离于政治。
第二节 伤痕文学
一、《班主任》——伤痕文学的滥殇:问题小说的重新出现 刘心武,《人民文学》,1976年11月。 两个学生形象:时代畸形儿宋宝琦与“好学生”谢惠 敏。 “一表一里,一显一隐,一浅一深”地揭示精神创伤, 提出“救救孩子”的问题。 二、《伤痕》——“伤痕”文学浪潮的掀起 卢新华,《文汇报》,1978年8月11日 主人公王晓平。从人伦关系叙述一个普通“文革”中 的悲剧,写一位母亲带着满身伤痕地离去与一位女儿永远 无法弥补的心灵创伤。以母女生离死别的情节进行政治的 控诉。 →郑义《枫》,冯骥才《啊!》孔捷生《在小河那 边》,宗璞《弦上的梦》,张洁《从森林里来的孩子》, 王亚平《神圣的使命》,丛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莫 应丰《将军吟》。
第七章 1980年代后文学思潮
第一节 第四次文代会与文学的重新 定位
一、第四次全国文代会
召开时间: 1979年10月30日
“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不是发号施令,不 是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 政治任务,而是根据文学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规律, 帮助文艺工作者获得条件来不断繁荣文学艺术事 业,提高文学艺术水平,创作出无愧于我们伟大 人民、伟大时代的优秀文学艺术作品和表演艺 术。‛ ——邓小平《祝词》
•
张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趁着他顶着 春天的风沙,骑车去公安局了解宋宝琦情况 的当口,我们可以仔细地观察他一番。
——《班主任》
话堵话(我爱每一片绿叶)
•
“我爱每一片绿叶……”“怎么?!每一片你都爱?!有一 种绿叶,有剧毒,不但 人吃了要死,就是不小心,皮肤沾上 了,那也会很快溃烂!你也爱这样的毒叶?!‛ ‚我爱每一片无毒的绿叶……”“你为什么只爱绿叶?你难 道不知道,‘霜叶红于二月花’吗?革命领袖有专门赞颂红 叶的诗句,小学课本里就有,他们从小就受到那种革命情操 的熏陶,你为什么排斥具有非常积极的象征意义的红 叶?!‛ ‚我爱每一片无毒无害的叶子,无论是绿的、红的、还 是金黄的……” “你为什么只爱叶子?你为什么不爱花朵?‛ • “我当然也爱花朵……不过,我没有爱毒花,比如说爱 罂粟花的意思……我自然也爱花谢后结出的果实,不过,这 意思里也不包括毒果……”“没有根须默默无闻地深扎于土地里, 又哪儿来的枝叶、花朵和果实?!‛
•
“当然,我爱所有以先进技术造福于人类的人们……”“你 置我们国家人数众多的尚不能使用先进技术的劳动人民于何 地位?!‛ ‚我也爱他们啊……”“你什么都爱,谁都爱,等于什么都 不爱,谁都不爱!‛ ‚那你究竟要我怎么个爱法呢?‛ ‚你为什么只热衰于爱,而丝毫不提恨字?!‛ ‚既有爱,当然也就意味着有恨……不过,我不能,也没 有必要,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场合,面对任何人, 都全面地开列出我所有的爱和恨呀……”“你怎么这 么滑 头?!‛ ‚我这怎么是滑头呢?我记得很清楚,我不过是说了一句 ‘我爱每一片绿叶’……” “难道这句话没有某种针对性 吗?!‛ ‚也许,确实隐含着某种针对性—针对那些可恨的枯木朽 株,它们不仅自己丧失了生命和创造力,还起着羁绊活泼的 生命前行发展的恶劣作用……”“你这是在影射谁?!‛ ‚具体的,比如说你!是的,现在请你听清楚:我爱每一 片绿叶,我恨你这样的思维方式与罗致人罪的行径!‛
[德]顾彬《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
• 伤痕文学是一种说客文学(lybby literature)。王蒙的作品尤其体现了这种特 点:一方面为自己说话,另一方面为党说 话,企图藉此既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又 不受特别的政治压力。为了避免受到批评, 作品不得不安排一个和解结局,同时也再 度体现了儒家“和为贵”的思想。
• 1980年1月26日《人民日报》: • 社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对《祝词》做了补充和确认。
三、影响及其实质
• 影响:
• 文学功能:单一的政治宣谕——政治、艺术、娱 乐多元并存 • 文学形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兼顾通俗、 精英文学 • 内容:政治性强的重大题材——事无巨细 • 艺术取向:写实记实——荒诞、变形、寓言、象 征
五、伤痕文学代表作家
• • • • • • • • • • 1. 刘心武 “伤痕文学之父” A 1970年代末及80初 伤痕问题小说:《我爱每一片绿叶》文革后遗症 京城都市小说《钟鼓楼》四合院众生在现代文明诱 惑与传统依恋中原始欲望冲动 B 1980年代中期:原生态 《5.19长镜头》《公共汽车咏叹调》 C 1990年代后:通俗小说、大众化写作 《风过耳》一部手稿展示新儒林外史 《四牌楼》一家族四代知识分子一个世纪遭际悲欢 《栖凤楼》《树与林同在》人性复杂性
《继往开来,繁荣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文艺》 (周扬)
• 第一、文艺与政治同属于上层建筑,都决定于经 济基础,“文艺从属于政治”的命题是不对的; • 第二、“文艺为政治服务”不符合文艺历史发展 的实际; • 第三、坚持“从属论”和“服务说”颠倒了文艺 与生活的关系,导致了创作上的灾难,家庭 或个人的悲剧,苦难的场面,历史的创伤。 这引出了关于悲剧的诗论。 2. 控诉的、批判的文学——控诉“四人帮” 的罪行,批判封建主义和文化专制给人戳 下的精神创伤。 3. 人民的一种政治宣泄,同时充当了思想 解放的先锋,在一定程度上将文学拉回到 人学,重新回归五四文学的人道主义。
• 三、伤痕文学的定位 • 拨乱反正的时代的精神产物 • 精神伤痕与艺术伤痕之分 现代的中国人并无失学、失业之忧,也无无 衣无食之虑,日不怕盗贼执仗行凶,夜不怕黑布 蒙面的大汉轻轻叩门。河水泱泱,莲荷盈盈,绿 水新池,艳阳高照,当今如此美好的社会主义何 不歌其德?
——李剑《歌德与缺德》
•
张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趁他顶着春天的风沙, 骑车去公安局了解宋宝琦情况的当日,我们可以仔细观 察他一番。 • 张老师实在太平凡了。他今年三十六岁,中等身材, 稍微有点发胖。他的衣裤都明显地旧了,但非常整洁。 每一个纽扣都扣得规规矩矩,连制服外套的风纪扣,也 一丝不苟地扣着。他脸庞长圆,额上有三条挺深的抬头 纹,眼睛不算大,但能闪闪放光地看人,撒谎的学生最 怕他这目光;不过,更让学生们敬畏的是张老师的那张 嘴,人们都说薄嘴唇的人能说会道,张老师却是一对厚 嘴唇,冬春常被风吹得爆出干皮儿;从这对厚嘴唇里迸 出的话语,总是那么热情、生动、流利,象一架永不生 锈的播种机,不断在学生们的心田上播下革命思想和知 识的种子,又象一把大条帚,不停息地把学生心田上的 灰尘无情地扫去……
•
“我爱每一条根须……”“根须从哪里汲取营养?! 光有根须就能有所收获吗?!‛ ‚当然,我爱给予根须营养的沃土……还有空气、 水分和阳光……这一切我都爱!‛ ‚好一个泛爱主义!可是你的知识结构怎么这样 落后?你怎么连无土栽培都没听说过?!难道你希望 我们国家的栽培技术永远处于落后状态!‛ ‚我爱每一种先进的技术……” “每一种?!‛ ‚当然,只包括那些用来造福于人类的先进技术, 不包括那些造祸于人类的先进技术……”“什么?!造 祸于人类的技术,你也称之为先进?!‛ ‚我的意思是,即使那种技术手段相对来说比较 地高、精、尖,可是如果用来危害人类,也不可取, 也应反对……”“光反对技术就行啦?!技术是由人发 明,由人掌握 的!‛
• 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文革”作 出“十年动乱”的结论,反省批判文革, 拉开思想解放序幕,伤痕文学才得到领导 层的肯定。 • 1984年,中国作协四次代表大会:“被称 之为‘伤痕文学’的一系列中短篇小说扣 动了亿万人民的心弦,在新时期文学中起 了披荆斩棘敢为天下先的作用。“
四、伤痕文学的特征
• 2.从维熙 “大墙文学” • 1979《大墙下的红玉兰》葛翎 马玉麟 • 《第十个弹孔》鲁泓
伤痕文学的定位
• 悲剧:四类受害者 • 青少年:《伤痕》王晓华、《班主任》、亚梅 《爱情的位置》、李红钢和卢丹枫《枫》 • 老干部、老革命:《元帅之死》贺龙、《将军 吟》、葛翎、《蝴蝶》 • 知识分子:《我是谁》韦弥、吴仲义 • 普通人:一把手《爬满青藤的木屋》、《许茂和 他的女儿们》、陈国凯的《我应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