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资料 终极

合集下载

(完整版)美学复习资料)

(完整版)美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1、美学: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学术专著《美学》一书出版,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成立。

鲍姆嘉登被称为“美学之父”。

《美学》(Aestetica)在德文中是“感性学”的意思。

美学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从根本上说就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2、美学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与哲学认识论(为美学提供基本理论框架、世界观的基础)紧密相关,联系密切的其他学科:哲学、文艺学、心理学、伦理学。

n 哲学为美学提供了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任何一种美学理论的建立都有一定的哲学理论作为基础。

n 艺术是美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n 美学研究所涉及的美感问题是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而研究美感,离不开心理学的研究。

n 在审美活动中,审美判断往往会与伦理判断紧密交织在一起,并对审美主体的美感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基本性质是一门人文学科,美学离不开人,与人生价值有着重要联系。

3、美学的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独立的美学学科。

4、审美意识的形成,来源于人类劳动中对自身的改造。

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的生产劳动分不开的。

5、审美意识与美学思想的区别:答:审美意识不是美学思想,因为美学思想所具有的两个基本特点审美意识都不具备。

这两个基本特点分别是:(一)应当能够借助语言文字的形式进行传播,也就是说,美学思想具有语言文字的形式存在于典籍文献之中,并得以传诸后代。

(二)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不在像审美意识那样可以是一些感性直观的认识,而是远为深刻的能够揭示审美现象某些内在本质的理性认识,美学思想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6、西方美学的发展过程:8个阶段1) 古希腊美学,代表人物: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方美学的开端;2) 中世纪,认为一切美的东西都是上帝早的3) 15-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没有美学大家4) 18世纪,理性美学主义、经验主义美学,鲍姆嘉登出版《美学》5) 19世纪前期,德国古典主义美学,代表人物:康德、席勒、黑格尔,代表了西方美学的黄金期6) 19世纪后期,实验美学、移情美学、生命美学,代表:车尔尼雪夫,认为美是生活7) 20世纪出,心理学美学,佛洛依德8) 20世纪,语言论美学,从语言角度、符号的角度探讨美学7、“由下而上”:行而下,由具体的研究上升到抽象理论研究的方法。

美学复习资料整理(完全免费)

美学复习资料整理(完全免费)

美学复习资料第一章识记:1、美学西来:美学在中国发展有过百年来发展历程,已经和正在形成自身的现代传统,而其古典传统则更为悠久,但它却不是中国本土特产的学科,而是来自西方。

2、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在出版于1750年的著作《美学》中,首次明确的提出创立一门新学科,即今天所谓的美学。

“美学作为自由艺术的理论、低级认识论、美的思维的艺术与理性类似的思维的艺术是感性认识的科学。

”对鲍姆加登来说,美学的原义就是研究人的感性的学科。

1750年鲍姆加登《美学》的出版,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诞生,而他本人也因此被公认为美学学科的创始人或“美学之父”。

(人类心理功能划分为:认知<真>、意志<善>、情感<美>)3、西方美学发展阶段及形态:A、本质论美学——本质论美学是古希腊形成的以追问美的本质为中心的美学传统。

柏拉图将美的现象与“美本身”区别开来,认为在美的现象背后存在着一个终极的美的本质——“美本身”,“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其为美”。

美的现象之所以美,不是由于它们自身,而是由于“分享”了同一的“美本身”,柏拉图将其规定为“美的理念”。

“美的理念”是各种具体美的一种终极规范,一切美的事物都以它为泉源。

这“美的理念“正是美的本质。

美的本质是美的现象背后的最重要的原因,是美的现象得以发生和存在的终极根源。

补:柏拉图代表作——《文艺对话集》。

B、神学美学——神学美学是盛行于欧洲中世纪的以基督教神学为主宰的美学。

认为上帝是世间一切美的最后创造者。

代表人物是奥古斯丁。

C、认识论美学——是欧洲17世纪发生“认识论转向“以来至19世纪的以理性问题为中心的美学。

它认为美可以凭借理性去认识。

法国哲学家笛卡儿提出“我思故我在”这一命题,为从理性上探讨美学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认识论美学代表着西方美学的活跃阶段,尤其是其中的德国古典美学标志着西方美学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

D、语言论美学——是指西方于19世纪末发生“语言论转向”以来盛行的以语言问题为中心的美学,包括俄国形式主义等美学流派。

美学资料(完结版)

美学资料(完结版)
1.1.原型1.2.艺术1.3.美1.4.审美意1.5.美学思1.6.美学学科1.7.审美关系1.8.美1.9.美感1.1美形态2.1.审美需要22.审美理2.3.审美趣味2.4.审美活动无功2.5.自律2.6.审美体验2.7.游戏说2.8.审美意识3.1.审美形态3.2.审美形态的二重性3.3.优美3.4.崇高3.5.《论崇高》3.6.利奥塔德3.7.悲剧3.8.《悲剧的诞生》3.9.罪孽说3.10.焦虑说3.11.狂欢化4.1.人本主义美学4.2.审美经4.3.本质直4.4.超验世4.5.感4.6.同化--调节4.7.审美态4.8.先验想象4.9.审美距离4.10.反思判断力4.11.准主体5.1.游戏说5.2.集体无意识说5.3.模仿说5.4.表现说5.5.有意味的形式说5.6.符号说5.7.载道说5.8.娱乐5.9.意象世界5.10.兴5.11.喻象5.12.意象的物态5.13.艺术的审美功能6.1.他律性6.2.形式符号性6.3.开放性6.4.艺术敏感6.5.艺术想象力6.6.灵感6.7.期待视界6.8.艺术鉴赏中的”观“7.1.美育7.2.消融查滓7.3.《美育书简》7.4.审美教育7.5.完美的人7.6.审美的人名词解释答1.1、荣格舍弃弗洛伊德的泛性欲主义,并将个体无意识进行改造而成为集体无意识,由此提出原型理论。原型是一种集体无意识,从早期人类在生存环境中产生,而后由人类群体通过遗传机制进行传承。1.2.艺术美即艺术中的审美现象,艺术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审关活动最高级最典型的形式。艺术美就是人创造、提炼的结果,是高、于自然的,是人的精神、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和确证。1.3.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学科1.4.审美意识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1.5.美学思想是指奠基于审美意识,是思想主体对审美现象某些本质、特征、规律比较自觉的理

建筑美学欣赏(终极版)

建筑美学欣赏(终极版)
前者为一长 240米、宽80米的扁 平体,上面并置一仰一覆的两个 碗形体,上仰的众议院会议厅, 下覆的是参议院会议厅。会议厅 的后面是高27层的办公楼。为了 加强垂直感,办公楼设计成并行 的两条,平面和正立面都呈H形。 整幢大厦水平、垂直的体形对比 强烈,而用一仰一覆两个半球体 调和、对比,丰富建筑轮廓,构 图新颖醒目。
10
整理ppt
〓东京王子饭店〓
范例10
丹下最早把日本特有的文化和 细腻带到了现代建筑中,引领 了日本的现代建筑之路,确立 了日本建筑师的国际地位。 蝶形退格式的建筑体型配以蓝 色横条窗,与周围的环境很好地 结合在一起,优美而华贵.
11
整理ppt
〓西尔斯大厦〓
范例11
西尔斯大厦是当今世界最高建筑 物之一。底部平面由9个22.9米 见方的正方形组成。在这些正方 形的范围内都不另设支柱,租用 者可按需要分隔。整个大厦平面 随层数增加而分段收缩。在51层 以上切去两个对角正方形,67层 以上切去另外两个对角正方形, 91层以上又切去三个正方形,只 剩下两个正方形到顶。大厦的造 型有如 9个高低不一的方形空心 筒子集束在一起,挺拔利索,简 洁稳定。不同方向的立面形态各 不相同,突破了一般高层建筑呆 板对称的造型手法。这种束筒结 构体系是建筑设计与结构创新相 结合的成果。
别墅的室内空间处理也堪称典范,室 内空间自由延伸,相互穿插;内外空 间互相交融,浑然一体。流水别墅在 空间的处理、体量的组合及与环境的 结合上均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为有机 建筑理论作了确切的注释,在现代建 筑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整理ppt
〓巴西议会大厦〓
范例8
建于1958~1960年,设计人是 巴西建筑师O.尼迈耶。
6
整理ppt
〓艾菲尔铁塔〓

美学资料

美学资料

1、美学的年轻:真正独立的、系统美学学科的形成,始于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用拉丁文写成的《美学》一书,使美学与逻辑学、伦理学一起组成完整的哲学体系。

2、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特点:a、实践性。

——劳动创造了美。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

虽然艺术的产生还有摹仿说、游戏说等,劳动创造了美更具合理性。

b、辩证性。

——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具有审美能力的大众,——任何其他产品也都是这样。

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

c、历史性。

——把一切美学问题放在一定的历史境况中,在历史的发展变化中来加以考察。

美学的批评与艺术的批评统一起来。

(孟子的“知人论世”)3、美学是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

蒋孔阳“美学是以艺术为中心的,并主要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以及在这一关系中产生和形成的审美意识的一门科学。

”这种说法较为妥当。

4、美学是一门哲学性的、边缘性的人文科学:哲学性:相对于其他学科,美学在哲学的母体中孕育时间最长,因而它所具有的哲学性、抽象性要高于其他一切学科,仅次于哲学。

边缘性: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形式美,因而它与哲学、伦理学、心理学、文艺学、数学、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等都有或多或少的关系。

5、审美的含义:广义的美感---审美意识,是审美主体面对审美客体产生一种特殊心理活动的能力、需要、过程及其结果。

包括审美需要、审美能力、审美感受、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审美判断等。

前提:审美能力、审美需要。

核心:审美感受。

结果: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审美判断。

有什么样的审美观念,就有什么样的审美判断(侧重于抽象、理性);有什么样的审美趣味,就有什么样的审美理想(侧重于感性、具体)。

狭义的美感——审美感受,指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所产生的肯定性心理活动过程。

包括审美感知、审美思维、审美情感、审美意志。

审美感知,以眼、耳等感觉器官,获取审美客体的信息并通过神经系统传入大脑的过程。

美学原理资料整理

美学原理资料整理

1、美感:美感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关照、欣赏的评价,以及由此而在内心生活中引起的满足感、愉悦感和幸福感,外物的形式契合了内心的结构所产生的和谐感,暂时摆脱了物质束缚后精神上的自由感。

这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所获得的最高享受,也是人类心灵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2、距离说:在我与物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从而以审美的态度来观赏外物,这时就产生了美。

代表人是英国的爱德华。

布洛。

3、移情:所谓移情,是指人在审美活动中将自己的知觉、情感外射到外界的事物上,设身处地的把原来无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他也有了感知和情感,从而构成了物我同一,甚至物我两忘的境界。

移情说作为一种正式的审美经验理论形成于19世纪的德国,其代表人物是利普斯。

4、美的规律: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所谓“美的规律”是指事物之所以具有美的特征,之所以成为美的对象的规律。

美的规律实际上就是美的事物的本质,或者说是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本质。

意思是说任何事物,凡是符合美的规律就是美的不符合就是不美的,换言之,凡是美的事物就是符合美的规律,反之就不符合美的规律。

5、崇高:是审美范畴的一种,又称壮美。

它主要指(1)崇高的对象通过感性形态体现出粗犷博大的形式,或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或雄伟的气势等;(2)让人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引起敬仰和赞叹的情怀;(3)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

6、悲剧:也可称之为悲或悲剧性,不同于作为戏剧种类之一的悲剧,它比后者的含义更为广泛,它还包括现实生活中的悲剧和其他艺术种类中的悲剧(2分)。

究其实质来说,所谓悲剧是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的信号,是社会生活中新旧力量矛盾冲突的必然产物。

悲剧是崇高的集中形式,是一种崇高的美。

7,有音乐感的耳朵8、净化:就是通过艺术作品,舒缓、疏通和宣泄过分强烈的情绪,恢复和保持心理平衡,从而产生一种精神上的快感,即美感。

9、自然美:所谓自然美,就是指客观世界中自然物的美,产生和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美,即自然事物、自然景观及其关系所呈现出来的美。

美学复习资料

美学复习资料

美学复习资料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美的规律、美的创造和感受的学科,也是人类文化中重要的一个领域。

通过学习美学,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和欣赏艺术的魅力,深入思考美的概念和表现方式。

一、美学的定义美学是一门探讨美的哲学学科,它涉及美的定义、美的标准、美的价值、美的表现等一系列问题。

美学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和欣赏美,提高我们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评价能力。

美学的研究范围广泛,包括美的感知、美的创造、美的表现、美的价值等方面。

通过对美学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艺术形式、艺术类型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美的表现方式。

二、美的本质和美的规律美的本质是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美学家们探讨了美的本质是什么,美的产生和感知的规律是怎样的等一系列问题。

美的本质是一个复杂而抽象的概念,不同的美学家有不同的见解。

有些人认为,美的本质在于形式的完美和谐,它与艺术作品的结构和比例有关;有些人认为,美的本质在于情感的共鸣和审美的享受,它与观众的感受和情感上的共鸣有关。

美的规律是指美的产生和感知的一些普遍规律。

比如,人们对于对称、比例和和谐感到美,这表明人们对于一些特定的形式和结构有一种内在的美的感知;人们对于情感的表达和共鸣感到美,这说明美与情感的体验密切相关。

三、美的创造和感受美的创造是指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表达美的过程。

艺术家通过创造性的方式将自己的情感、观点和社会经验融入到作品中,创造出具有独特美感的艺术作品。

美的感受是指观众对于艺术作品的感受和体验。

每个人的美的感受是不同的,因为每个人的经历和观点不同。

通过欣赏艺术作品,我们可以体验到艺术家带给我们的美的享受,同时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感受来理解和解读艺术作品。

四、美的表现方式美的表现方式是指不同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在表达美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手法和技巧。

不同的艺术形式,如绘画、音乐、舞蹈和戏剧等,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艺术语言。

绘画通过色彩、线条和形态来表达美;音乐通过旋律、节奏和和声来表达美;舞蹈通过身体的动作和舞步来表达美;戏剧通过对话和动作来表达美。

美学整理资料

美学整理资料
42、“包豪斯”在设计教育中的主要特点
在设计中强调自由创造,反对模仿抄袭墨守陈规
将手工艺同机器生产结合起来,用手工艺的技巧创作高质量的产品设计,供工厂大规模生产
掌握全面知识,特别是材料加工工艺和艺术领域的知识(包括抽象派绘画和雕塑)
学校教育同社会生产挂上钩
43、“包豪斯”的主要成就和影响
设计美感的想象创造性
设计美感的情感愉悦性
12、设计美感的心里因素
设计审美感知
设计审美想象
设计审美情感
设计审美理解
13、日本在战后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制造业强国,其成功的秘笈就是重视(工业设计)
14、20世纪初,受工业设计师们青睐,被誉为“民主的材料”美称的是指(塑料)
“包豪斯”发展了现代的设计风格,为现代设计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包豪斯”思想为技术美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3、设计美学问题提出的理由。
工业革命为设计创造了新的技术环境
设计民主化与产品艺术品格之间的矛盾
4、设计的本质
设计是人类创造的
设计是人类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物质创造
5、美感的两重性
一方面是感性的、直观的、非功利的
另一方面是超感性的、理性的、社会的,具有功利性的
功能性特征
社会性特征
形象性特征
变异性特征
8、设计评价的标准
物质功能评价,是设计评价的首要问题
精神功能评价,是设计评价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技术性能评价,是设计评价标准最硬性的指标
人机工程评价,是设计评价中较为复杂而且难以把握的标准之一
37、最著名的“磁悬浮列车和高速列车”设计是由德国著名的工业设计师所设计,并将“装在轮子上的舒适旅馆”的卧铺列车车厢设计发挥的淋漓尽致的是(亚历山大.诺伊迈斯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资料一、名词解释1、美学:1750年出版了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的《美学》。

美学是以人的现实基本生存境遇为出发点、以审美活动为研究对象、以人的诗意存在为核心问题,以人的审美超越和审美解放为目的的一门人文学科。

2.“有意味的形式”:这是20世纪英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提出的。

他认为艺术作品的基本性质就在于它是“有意味的形式”。

他指出,作品的各部分、各素质之间的独特方式的排列、组合起来的“形式”是“有意味”的,它主宰着作品,能够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

3.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第一次铸成这个词的是南北朝的刘勰。

刘勰之后,很多思想家、艺术家对意象进行了研究,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象说。

在中国传统美学看来,意象是美的主体,意象也是艺术的本体。

中国传统美学给予“意象”的最一般的规定,是“情景交融”。

但是这里的“情”、“景”不能理解为互相外在的两个实体化的东西,而是“情”与“景”的欣合和畅、一气流通。

(课本)是一种心理存在,一个审美的表象系统。

它的基本结构,即意与象两个方面。

“意”指主体在创作和审美时的意向、意图、意志、意念、意欲,表达的思想情感、人生体验、审美理想、艺术追求等等:“象”,则指由想象创造出来,具有直观性的个别、特殊、具体的感性表象,能体现主体之“意”,并能为感官所直接感受、知觉、体验到非现实的表象,包含艺术抽象之表象。

(百度)4.优美:又称秀美、纤丽美、阴柔美、典雅美,即通常的狭义美。

优美最早是古希腊培育出开的。

优美的本质在于人与世界的和谐共存,是人对这种和谐状态的情感肯定。

是内在和谐与外在和谐的统一。

其特征是完整、单纯、和谐。

它引起的美感是始终如一的愉悦之情。

5.崇高:审美范畴的一种,它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能够使人在精神境界上面有一个很大的提高。

崇高感来源于在相对弱小但代表正义的力量与强大敌对势力的抗争过程中人所展现出来的精神力量。

崇高是人类自觉实践的产物(不顺利)/巨大矛盾冲突获得美感(以悲伤痛苦获得力量,肯定人本质力量,不自由中得到自由)/自然界(不平凡)崇高的价值载体可以是艺术作6.审美理想:是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是始终显现在具体的审美表象之中的。

是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是主体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协调运作创造出来的。

审美理想在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中处于最高的位置,它一旦形成就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必然会在主体的审美活动中发挥着持久而重要的作用。

(百度)品,也可以是人的现实活动,例如改造征服自然或社会斗争等。

7.喜剧:喜剧发源于古代希腊。

它作为一个审美意象,其意蕴的核心是时间感,是宇宙的更新是即将死亡的东西的滑稽可笑。

可分为讽刺喜剧和生活喜剧。

其特征是轻松的笑。

8.模仿说:“模仿说”是现实主义反映论的蓝本,这个在欧洲文学史上逾千年而不衰文学原则,是在古希腊时期形成的。

模仿说从最初出现到成熟阶段,含义发生了很大变化。

这一文学原则含义上的变动,固然是文学创作精神变化在文学理论层次上的反映,更为深层的原因则是古希腊理性原则的变化所致。

从模仿说含义的演变中,我们可以寻绎出古希腊理性精神的嬗变轨迹。

9.集体无意识:瑞士心理学家人荣格提出的。

由遗传保留的无数同类型经验在心理最深层积淀的人类普遍性精神。

在1922年《论分析心理学与诗的关系》一文中提出。

荣格认为人的无意识有个体的和非个体(或超个体)的两个层面。

前者只到达婴儿最早记忆的程度,是由冲动、愿望、模糊的知觉以及经验组成的无意识;后者则包括婴儿实际开始以前的全部时间,即包括祖先生命的残留,它的内容能在一切人的心中找到,带有普遍性,故称“集体无意识”。

二、问答题1.论述我国美学界20世纪50年代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

(1)蔡仪:美是客观的,自然物本身就是美。

美在于客观的现实事物,现实事物的美是美感的根源,也是艺术美的根源。

例如一株梅花的美,美就在梅花本身,和人没有关系。

(2)高尔太:美是主观的,美在心不在物。

就美与美感的关系来说,是美感决定美。

梅花的美在于观赏者,而不在于梅花本身。

(3)李泽厚: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一株梅花,它的美就在于梅花本身,这是美的客观性,但是梅花的美并不在于它的自然性,而在于社会性。

所谓的社会性,不仅指美不能脱离人类社会而存在,而且还指美包含着日益开展着的丰富具体的无限存在,这存在就是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和理想。

(4)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美既不全在物,也不全在心,而在于心物的关系上。

一株梅花它本身只是美的条件,还必须加上观赏者的情趣,成为梅花的对象,才成为美。

2.论述中西方美学中的审美态度理论。

审美态度问题其实也是一个审美兴趣问题。

美学史上对此的探讨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

西方:古希腊的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里对这一问题有明确的见解。

他把审美感受理解为两种类型,认为一种艺术以提供快感为目的,一种艺术可能以增进道德为目的。

有关审美态度方面的理论有很多不同种类,尽管这些学说的具体描述并不一样,但他们的基本理论结构、观点却基本上相同。

在这些学说中,叔本华说的“审美静观”说、康德的“审美无利害关系”、布洛的“心理距离”说是最有代表性的。

中国:(1)老子提出“涤除玄鉴”的命题,认为宇宙万物的本体分、和生命是“道”,所以对宇宙万物的关照最后都应该进到对“道”的关照。

为了进行对“道”的关照,就应该在自己心中把一切厉害得失都洗涤干净,使自己获得一个空明的心境。

(2)庄子提出“心斋”和“坐忘”的理论,可以看作是超功利和超逻辑的审美心胸的真正的发现,其核心思想是要人们从自己的内心彻底排除利害观念,保持一个空明的心境。

(3)“平常心”是禅宗的概念,一要破除“功利心”,二要破除“分别心”,换上一颗“平常心”。

3.论述优美与崇高的区别。

答:优美和崇高在美学上是相对的概念。

以西方文学为例,优美概括了古希腊文化中以神庙和人体雕像为代表的审美意象的大风格。

崇高概括了继承希伯莱文化的西方基督教文化中以哥特式教堂为代表的审美意象的大风格。

崇高又称壮美.它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姿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

优美是审美主体在观赏具有审美价值的客观对象时,主客体之间所呈现出来的和谐统一的美。

4.试论“生活世界”的含义。

(1)生活世界不是抽象的概念世界,而是原初的经验世界。

(2)不是脱离人的死寂的物质世界,而是人与世界的共在世界。

(3)生活世界是人的生存活动本身,包含他们的期望、寄托、辛劳、智慧痛苦等。

(4)为了揭示这个真实的世界,人们必须创造一个“意象世界”,这就是美。

5.悲剧的本质。

这种审美形态最早起源于古希腊。

它是那种由个人不能支配的力量(命运)所引起的灾难却要由某个个人来承担责任。

它的美感是恐惧、怜悯和振奋。

在实际生活中,很多时候,一些灾难性的后果并不是自我选择的,而是由一种个人不能选择的、个人不能支配的、不可抗拒的力量决定的。

那就是命运。

在古希腊人们的心中,命运是不可抗拒的。

但是由这个不可抗拒的力量所决定的灾难性的后果,从表面上看,却是由某个个人的行为引起的,所以要由这个人来承担责任。

这就产生了悲剧。

并不是生活中的一切灾难和痛苦都构成悲剧,只有那种由个人不能支配的力量(命运)所引起的灾难却要由某个个人来承担责任,这才构成真正的悲剧。

谈谈你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解。

是20世纪80年代西方学术界开始讨论的一个话题,我们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不是用审美眼光看待自然生活,不是追求人生的艺术化,不是后现代主义艺术的某些流派抹掉艺术与生活(艺术与非艺术)之间的界限和主张和实践,也不是网络影像等等“虚拟世界”的泛滥,“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对大审美经济时代的一种描述。

在当代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对于自己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有一种自觉的审美的追求。

在这样一个大经济时代,审美(体验)的要求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人们在生活中追求一种愉悦的体验。

文化产业越来越受到重视。

7.论述艺术作品的层次结构。

(1)材料层:艺术作品必然要有物质物质材料作为载体。

郑板桥所说的“胸中之竹”要变为“手中之竹”,就要有笔墨纸等物质材料。

艺术作品的物质材料层面有两方面的意义:(1)它会影响意象世界的生成。

如油画的材料和画布对油画的意象世界的生成有重要影响。

(2)物质材料的层面会给予观赏者一种质料感,例如大理石雕塑会给人一种坚硬、沉重、粗糙、有色彩的质料感。

(2)形式层:与材料层联系,形式是材料的形式化,但是形式超越材料而成为一个完整的“象”(形式世界)。

艺术作品的形式层有两方面意义:它显示作品(整个意象世界)的意蕴、意味;这些形式因素本身又可以有某种意味,即形式美或形式感。

这种形式感也可以融入美感而成为美感的一部分。

(3)意蕴层:艺术作品的意蕴是美感(审美感性、审美体验)的对象,只能在直接观赏作品的时候感受和领悟,而很难用逻辑判断和命题的形式把它“说”出来。

8.审美意象的生成:(1)意象是由主体与客体、思想与形象、情与景、内与外、质与文等在特定的审美状态下的碰撞、渗透、交融、化合,是一个动态的心理过程。

(2)在意象生成过程中,意向和想象起着巨大的作用。

(百度)意象的生成始终与中国文学发展的抒情性和象征性紧密相连。

它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和丰富意蕴,其内涵的不断深化和外延,使意象的生成过程更加多元。

中国历代文论家与哲学家的学术探索,不自觉将意象生成的过程变为一个有机的理论整体:通过“观物取象”,完成对自然界的模拟与借鉴,是意象生成的艺术根基;在“立象尽意”过程中,内心情感得到有机释放,物象开始走向象征性边界;“缘心感物”是物态人情化的自觉转换,心物双向交流初具审美意味,是审美意象生成的萌芽期;进入“神与物游”的境界,物我的界限己基本消除,达到了“天人合一”的主客统一状态;而在“象外之象”阶段,意象在生成的基础上再创造,“象”之意境浑然出脱。

(知网)9.如何看待维纳斯的残缺美。

(有的班级没有提及)艺术上的残缺会给欣赏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让一件艺术品更永远的生命力。

同样,真正的生活也并不完美,勇敢地正视残才能探求到生活中美的真谛。

艺术创造成欣赏美的一条规律借助“残缺”来获取“完美”也就是“虚实相生”。

虽然我们看到的是断臂的雕像, 但是在审美活动中我们头脑中所形成的维纳斯形象却是完整的。

只是那双玉臂是由欣赏维纳斯这个雕塑的人想象,创造出来的, 所以因人而异、各有不同。

在这个过程中,欣赏以自己的审美能力、审美修养为前提,创造出了符合自己审美理想的完整的维纳斯形象,所以这一形象更加能够打动欣赏者本人。

“米洛斯的维纳斯虽然失去了两条由大理石雕刻成的美丽臂膊, 却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 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