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大气运动与气候专题训练试题及答案
2022高考地理专题训练—大气运动习题含答案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后面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完成1〜2题。
1 .对流层大气热量直接来源于()A.①B.③C⑤ D.⑥2.图中辐射波长类似的组合是()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武夷山是我国重要的茶叶产地,山谷风引起的云雾能够减少日照,提升茶叶品质。
下图示意2019年8月24日武夷山山区气象站记录的山谷风风向变化。
据此完成3〜5 题。
也依q F FF 公公-nF-n ill । i iOS ]0 12 14 ]d IN 2D ” 24 02 CM 06 制时3.该日武夷山山区气象站记录的谷风出现的时间为()A. 6时前后B. 11时前后C. 18时前后D. 24时前后4.与夏季相比,该气象站冬季谷风()A.出现早,风力大B.出现早,风力小C.出现晚,风力大D.出现晚,风力小5.武夷山茶农多将茶树种植在坡地,原因是与谷底相比坡地()A.白天多上升气流B.白天多下沉气流C.夜晚多上升气流D.夜晚多下沉气流下图为2018年12月某日两个时刻我国某区域海平面气压分布图。
受某种常见天气系统的影响,该区域局部有降水过程。
据此完成6〜8题。
6 .当日14时,下列地点中气压最低的是( ) A.① B.② C ③D.④7 .当日2时至14时,下列地点中风向变化最小的是( )A.①B.② C ③D.④8 .当日2时至14时,下列地点中阴晴变化最明显的是( )A.①B.② C ③D.④海云是沿海一带一种特有的对流发展较旺盛的积云,形似古代的城墙。
海云的演变 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沿海陆地和沿岸海上交替出现,但是维持时间较短;另一种快速 发展,整日或连日维持不散。
下图为海云形态图。
据此完成9〜11题。
A.一小时B.一个白天C.—昼夜D.一年10 .维持时间长且快速发展的海云最可能开始于() A.午夜的陆地上B.黎明前的海上 。
.日出时的陆地上D.午后的海上11 .夏季时我国东南沿海会出现海云几天不散,并且整个云体快速向上发展的情况, 预报概率最高的天气是()B.无风A.晴朗b 2时等隹线 •..J 14时等压绽口城市/ 2时风向./ 14时风向9 .在沿海陆地和沿岸海上交替出现的海云,其循环周期一般是()D.暴雨B.C.丙12 .20时,M 地比丙地风力,主要原因是。
《第3单元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试卷及答案_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_中图中华地图版

《第3单元大气圈与天气、气候》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大气中水汽最主要的来源是:A、海洋B、陆地C、河流D、湖泊2、下列对大气运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地球的自转导致大气作水平运动B、水平气压梯度力导致大气作垂直运动C、地转偏向力导致大气作水平运动D、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不同地区的冷热不均3、大气垂直分层的原因是:A. 温度、湿度、气压随高度逐渐变化B. 地面物体发射的长波辐射导致大气温度层次分明C. 空气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随高度增加而增多D. 大气中臭氧、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含量随高度升高而降低4、下列关于温室效应的说法,错误的是:A. 温室效应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B. 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C. 植被的种植可以减少温室效应D. 温室效应会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5、关于锋面系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冷锋过境后气温升高,气压降低B. 暖锋过境后气温下降,气压升高C. 冷锋移动速度通常比暖锋快D. 暖锋过境时常伴有大风和沙尘暴6、下列关于季风的描述错误的是:A. 季风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地形影响而形成的B. 印度夏季风主要来自印度洋,带来充沛的降水C. 冬季风通常比夏季风强,持续时间更长D. 季风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影响7、题干:以下哪种现象是大气垂直运动造成的?A. 海市蜃楼B. 雨的形成C. 雪的形成D. 霜的形成8、题干:以下哪个因素不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A. 地球自转B. 太阳辐射C. 海陆分布D. 植被覆盖9、下列关于大气分层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对流层中的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B、平流层中存在电离层,可以反射无线电波C、中间层的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D、热层中的大气密度非常大,适合飞机飞行 10、关于气压带和风带随季节移动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是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所导致B、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是因为信风带的季节性移动C、地中海气候的形成是由于赤道低压带和副热带高压带的季节性移动D、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是由于副极地低压带全年稳定存在11、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主要包括:A. 二氧化硫(SO2)B. 甲烷(CH4)C. 氮氧化物(NOx)D. 臭氧(O3)12、关于大气垂直运动,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 垂直递减率降低有利于低空气压的增加B. 垂直递减率增加有利于气压梯度力的增强C. 上升运动有利于降水形成D. 下降运动可以减少大气对流稳定性13、关于大气层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A. 对流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B. 平流层是飞机飞行的理想区域,因为这里空气平稳且能见度好C. 中间层是最热的一层,因此对地球生物有保护作用D. 散逸层含有大量臭氧,能够吸收紫外线14、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B. 气候变暖可能引起极端天气事件频率的增加C. 温室效应增强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D. 全球气候变暖会使得所有地区的降水量都减少15、下列关于大气垂直分层的说法正确的是:A. 对流层大气密度最大,但高度最低B. 平流层大气密度最大,但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C. 中层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D. 高层大气(热层)大气密度最大,且温度极高16、关于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全球变暖导致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B. 气候变化会导致生态系统物种分布发生变化C. 气候变化会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增多D. 气候变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较小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18分,共52分)第一题题目:分析某地区一次暴雨的过程,描述暴雨的成因,并说明暴雨对当地生态环境和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
高一地理大气圈与天气气候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地理大气圈与天气气候试题答案及解析1.全球性的大气运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并对一些地区气候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下图为“某区域局部大气运动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关于图中四处气流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①处因为近地面温度较低,空气下沉B.②处暖湿气流上升,常出现阴雨天气C.③气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为西北风D.④处空气因为堆积下沉,常形成高压【答案】B【解析】①处纬度比较低,近地面温度较高,空气下沉是因为动力原因形成的,A错;②处暖湿气流上升,常出现阴雨天气,B对;③气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为西南风,C错;④处空气因为气温低形成高压,D错。
【2】若甲、乙位于大陆西岸,此季节两地之间的气候特征是()A.炎热干燥B.高温多雨C.温和湿润D.低温少雨【答案】C【解析】若甲、乙位于大陆西岸,此季节两地之间受西风带影响,气候特征是温和湿润,选择C。
2.读图“地球公转示意图”和“北京市某校学生实测正午太阳高度记录表”,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MN表示(晨线或昏线)。
(2)①、②、③、④四个位置中,全球昼夜平分的是、。
(3)②位置的日期是,该日南半球各地白昼达一年中最,极昼现象出现在极圈及其以内地区。
(4)9月5日至7日,北京正午标杆影长变,正午太阳高度变;该时段地球运行在图中段(填字母),太阳直射点向(方向)移动。
【答案】(1)昏线(2)①③(3)6月22日前后(夏至日)短北(4)长小 b 南【解析】(1)MN表示昼夜分界线—晨昏线。
(2)①为春分,②为夏至,③为秋分,④为冬至。
全球昼夜平分的是春分和秋分。
(3)②位置的日期是6月22日(夏至日),该日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各地白昼达一年中最小值,极昼现象出现在北极圈及其以内地区。
(4)9月5日至7日,太阳直射北半球且向南移动,北京正午标杆影长变长,正午太阳高度变小,该时段地球运行在图中b段。
【考点】主要考查了地球的公转。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
以“地球公转示意图”和“北京市某校学生实测正午太阳高度记录表”为背景材料,考查了学生对地球公转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高考地理-气候专题练习及答案

【基础过关】1 .关于平流层的叙述,正确的是()2 .下列自然现象中,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无关的是()读下图,完成3〜4题。
3 .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A.地面辐射B.太阳辐射C.大气辐射D.大气逆辐射4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以及它们在图中对应字母的组合,正确的是()A.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一一aB.大气的反射作用一一dC.大气的吸收作用一一bD.大气的逆辐射作用一一c5 .在以下有关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太阳高度角愈小,太阳辐射穿过的大气层厚度越大B.大气密度愈小,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也愈大C.大气透明度愈大,太阳辐射愈弱D.太阳高度角愈小,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得愈少【能力提升】我国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对霜冻现象进行探究性学习。
下图是他们通过长期收听天气预报绘制的 “我国东部地区的平均初霜、终霜日期曲线图”。
据此回答6〜7题。
6 .图中初霜、终霜出现时间差异很大,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因素是()A.作物品种B.纬度位置C.海陆位置D.地形7 .不利于霜冻发生的条件是()A.天气严寒B.地面辐射强C.微风D.大气逆辐射强高度,米 高考地理气候专题 A.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故称平流层B.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C.该层中的CO 2可吸收大量紫外线D.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A.多云的夜晚通常比晴朗的夜晚温暖些 B.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 C.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D.低云笼罩的白天,天空仍是明亮的低^ -------- 气温--------- ・高8.上图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某日5次观测到的近地面气温垂直分布示意图”。
当日天气晴朗,日出时间为5时。
由图中信息可分析出()A. 5时、20时大气较稳定B. 12时、15时出现逆温现象C.大气热量直接来自太阳辐射D.气温日较差自下而上增大下图为“地球热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
9.下列数字所示环节与大气保温作用直接相关的有()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10.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纬度相当,关于两地受热状况的比较,正确的是()A.青藏高原的年平均气温较低,与④大小有关B.四川盆地的年太阳总辐射量较小,与①大小有关C.四川盆地的气温日较差较小,与③大小有关D.青藏高原的年太阳辐射总量较大,与②大小有关11.气象谚语有“露重见晴天”的说法。
备考2025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好题精练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三章大气的运动第4讲气候综合训练

综合训练[新素材/2024福州统考]团雾是受局部地区微气候环境的影响,在大雾中局部范围内出现的能见度更低的雾。
2024年12月28日至31日,华北平原某黄河大桥出现团雾现象,因此桥上实施了临时交通管控。
下表为当时的天气资料表。
据此完成1—3题。
12月28日12月29日12月30日12月31日天气晴晴晴多云转阴最高温7 ℃ 6 ℃8 ℃11 ℃最低温-4 ℃-4 ℃-5 ℃-2 ℃风力1级2级1级2级1.一天中该黄河大桥雾最浓的时间是(B)A.0点左右B.6点左右C.12点左右D.18点左右【解题思路】雾主要是空气中的水汽凝合成的小水滴,在水汽足够、大气稳定的前提下,降温幅度越大,空气中的水汽凝合越多,雾越浓。
依据所学学问可知,日出前后为一天中气温最低的时段,此时大气中的水汽遇冷凝合最多,最可能形成深厚的团雾,并且此时近地面大气易形成逆温层,团雾不易扩散,故选B。
2.此黄河大桥出现团雾的主要缘由有(C)①黄河宽度大且未封冻②冷锋过境降温明显③过桥车辆排放热量多④夜间桥面降温明显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解题思路】黄河宽度大且未封冻,白天气温较高,可通过蒸发为团雾的形成供应水汽,①正确;冷锋影响区域比较广,过境降温形成的雾区比较大,不行能局限于某一大桥上,②错误;过桥车辆排放热量多会使近地面气温上升,不利于雾的形成,③错误;夜间桥面比四周水体降温更明显,桥面温度更低,空气中的水汽在桥上更易凝合形成团雾,④正确。
故选C。
3.除团雾外,对该大桥实施临时交通管控的缘由还有(D)A.横向强风干扰行驶B.气温过低动力不足C.积雪过深阻碍行驶D.桥面结冰车轮打滑【解题思路】2024年12月28日至31日,桥面和近桥面的气温在一些时段低至0 ℃以下,空气中的一部分水汽会干脆在桥面凝华成冰,这极易造成车轮打滑,因此须要临时交通管控,D正确。
读表可知,2024年12月28日至31日风力较小且没有降雪,气温最低为-5 ℃,并不过低,不会导致汽车动力不足,A、B、C错误。
2024届全国高考(新高考)地理复习好题专项(大气的运动)练习(附答案)

2024届全国高考(新高考)地理复习好题专项(大气的运动)练习 选择题[2023ꞏ山东临沂高三校考期末]太行山脉是我国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地理分界线,其山麓焚风(过山气流在背风坡下沉增温形成的一种干热地方性风)较强,焚风往往以阵风形式出现,从山上沿山坡向下吹。
太行山区有众多河流发源地或流经地区,其东麓地带农业生产自然条件优越。
下面图1为太行山东西两侧剖面示意图,图2为太行山山麓焚风季节分布图。
据此完成1~3题。
1.太行山东西两侧焚风效应较强的坡面及焚风多发的季节是()A.东坡 夏季B.东坡 冬季C.西坡 夏季D.西坡 冬季2.研究发现,冬季太行山夜间焚风强度明显大于白天,其主要原因是()A.白天水汽含量高B.冬季风夜晚更强C.山风与焚风叠加D.谷风增强风势3.太行山春季焚风对当地农业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①气温升高,小麦返青提前②热量增加,熟制改变③平原积雪消融,缓解春旱④蒸发增强,加剧干旱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023ꞏ安徽六校教研会测试]我国幅员辽阔,山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三分之二,地方性风系十分发达。
天山北坡天池的山谷风相当典型,风速也很大,高山冰川形成的冰川风也对山谷风产生一定影响。
图a示意天山天池气象站周边区域等高线分布(单位:m),图b示意该气象站某年7月27日6时到28日15时的温度、相对湿度的变化。
据此完成4~6题。
4.图b中甲表示的要素以及27日16时风向分别为()A.温度 偏东风B.温度 偏西风C.相对湿度 偏东风D.相对湿度 偏西风5.在观测到山谷风的时日,判断影响气象站山风与谷风时长的主要因素是()A.背景风速B.植被覆盖率C.昼夜长短D.山坡坡度6.冰川风也对山谷风产生一定影响,并且不同季节影响程度不同,推测冰川风对天池气象站附近山谷风影响有()①冰川风加强了山风 ②冰川风加强了谷风 ③冰川风效应冬季最为显著 ④冰川风效应夏季最为显著A.①③ B.②③C.①④ D.②④[2023ꞏ开原市第二中学高三一模]读北半球某地高空气压形式示意图,完成7~8题。
2019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训练2大气运动 含答案

专题训练(二)大气运动一、练基础小题——提速度(2018届高三·池州联考)“旗云”为珠穆朗玛峰上的一种奇观,因出现时其形如旗,被称为“旗云”。
云沿着山顶飘向一边,仿佛一面迎风招展的旗帜。
珠穆朗玛峰7 500 m以下被冰雪覆盖,7 500 m以上由于高空风大,山坡陡峭,降雪不易堆积,多为碎石坡面。
读“旗云”示意图,完成1~3题。
1.“旗云”多在( )A.阴雨天出现 B.日出前后出现DC.晴朗白天出现.晴朗夜间出现2.下列大气现象的成因与“旗云”差异最大的是( )A.山谷风 B.华北季风D .盛行西风 C.湖陆风3.据图可知,“旗云”飘动的位置( )A.越向上掀,高空风越大 B.越向下倾,高空风越小D.下倾,不易登山C.与太阳辐射的强弱有关解析:1.C 2.D 3.D 第1题,云是大气中水汽凝结(凝华)成的水滴、冰晶等或者它们聚集在微尘周围混合组成的漂浮在空中可见物。
在天气晴朗时,受太阳光照,坡面升温较快,气流沿碎石坡面对流上升,在快到达峰顶时,凝结成云。
云沿着山顶飘向一边,从图中可以看出,当云高出山顶时受到高空西风的影响,形成旗云。
综合这些再看题目选项,只有晴朗的白天在太阳出来之后碎石才会受到太阳辐射升温,夜晚,阴雨天,日出前后或没有太阳照射,或温度低,没有气流上升,不能形成旗云。
所以本题选C。
第2题,从上题分析可以看出,旗云的成因与热力环流的热力性质有关,这与山谷风、湖陆风、华北季风的形成都类似,盛行西风是由副热带高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两个高低气压不同而形成的风带,而两个气压带的形成皆是由动力因素而导致的,所以其成因和旗云差异最大。
所以本题选D。
第3题,分析示意图中山坡两侧的气流运动箭头指向,可以推测出旗云若上掀,则说明气流上升对流运动强,高空的风对其影响小,也就是高空风小,风力条件有利于登山;若其下倾,则说明对流运动弱,高空中的风大,这时候影响登山;旗云飘动的位置跟高空中的风力、风向有关,与太阳辐射没有关系。
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大气的运动 专项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

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专题复习:大气的运动专项练习题一、单选题(2022春·山东·高三沂水县第一中学校联考期末)云贵准静止锋是指在东亚地区冷空气爆发南下时,不能穿越高原,受高原阻挡,与来自孟加拉湾的西南暖湿气流共同作用而形成的特有锋面系统。
云贵准静止锋不仅具有季节性的强弱和位置变化,还会发生昼夜间的强弱和位置变化。
下图示意2014年11~12月云贵准静止锋减弱、北抬期间平均温度场分布(℃)。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云贵准静止锋减弱、北抬期间()A.东西方向温差梯度减小B.云贵地区偏北风强劲C.中低层气温缓慢下降D.云贵地区受热低压控制2.云贵准静止锋北抬期间,昼夜的变化特征是()A.白天北抬减弱,夜间南进增强B.白天和夜间南进均增强C.白天北抬增强,夜间南进增强D.白天和夜间北抬均增强(2022春·浙江·高三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校联考阶段练习)2022年9月14日,中央气象台发布今年首个台风红色预警,今年第12号台风“梅花”将登陆我国。
下图为“梅花”路径概率预报图。
完成下面小题。
3.下列有关“梅花”的叙述,正确的是()A.14日夜间登陆浙江时,上海地区气压骤降、降水减少B.台风登陆后,受太阳辐射变化的影响,风力迅速减弱C.15日至16日江苏东北沿海由东北风逐渐转为偏南风D.将会给我国东南沿岸带来狂风、暴雨、海啸等灾害4.与夏季相比,秋季台风登陆数量明显偏少的原因是()A.登陆地降温剧烈,冷高压强盛B.副热带高气压减弱,东移南退C.生成地海水温度低,台风生成少D.大陆降水减少,水汽供应不足5.(2022春·山东青岛·高三山东省青岛第五十八中学校考阶段练习)热带气旋是形成于热带、副热带海面上的气旋性环流,如图是2022年3月9日至3月21日某热带气旋移动路径示意图。
当①地位于该热带气旋东侧时,①地的风向是()A.东南风B.东北风C.西北风D.西南风(2018春·山东菏泽·高三菏泽一中校考阶段练习)1月17日,京城迎来了2017年的第一场降雪,伴着寒风,小雪很快洒满了京城的大街小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地理大气运动与气候专题训练试题及答案大气运动与气候一、选择题(2010•汪清模拟)《中国海洋报》2008年1月23日报道,由于全球变暖,两极的冰川、雪山和太平洋海岛危在旦夕,不少人想趁最后的机会造访它们。
因此,所谓的“末日旅游”近年呈上升趋势。
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因为全球气候变暖而成为濒危景点的是()①乞力马扎罗山雪峰②澳大利亚大堡礁③大兴安岭森林④西湖风光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末日旅游”的不断上升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A.使全球变暖的趋势减缓 B.使南北差距缩小 C.使生物更趋于多样化 D.游客量大增会进一步破坏环境(2010•宁夏模拟)构建模式图(图2),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地理的方法之一。
读图,回答3~5题。
3.如果该图为大气环流模式,S线代表地球表面,则 A.E处气温比H处高 B.F处气压比G处低 C.气流②自西向东运动 D.E处的高度可达120千米 4.如果该图为海陆间水循环模式,S线代表地球表面,则 A.环节①使大气温度升高 B.环节②是陆地自然带形成的基础 C.环节③参与地表淡水资源的补给 D.环节④的运动距离与下垫面有关 5.如果该图为世界洋流模式的南半球部分,S线代表纬线,则 A.洋流①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 B.洋流②具寒流性质 C.洋流③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 D.洋流④动力为西风(2010•福州模拟) 福州三中某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对霜冻现象进行探究性学习。
下图是他们通过长期收听天气预报绘制的我国东部地区的平均初霜、终霜日期曲线图。
据此回答6―7题。
6.图中不同地方初霜出现时间差异很大,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因素是 A.作物品种B.纬度位置 C.海陆位置 D.地形 7.为了探究霜冻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小组成员在棉花试验田上铺了一层粗砂进行试验。
与不铺砂的棉田相比,铺砂棉田的 A.霜冻发生机率增加 B.霜冻发生机率减少C.棉花花期不变 D.棉花花期滞后(2010•重庆模拟)图4“某地区海平面平均气压分布图”,读图回答8~10题。
8.图4中A气压系统在地球上的分布特点及原因是 A.带状分布;热量差异、动力高压B.带状分布;水分差异、热力高压 C.块状分布;海陆热力差异、动力高压 D.块状分布;海陆热力差异、热力高压 9.图示季节,有关该系统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系统影响美国西南部,天气炎热干燥 B.该系统影响北美东南部,台风活动频繁 C.该系统影响太平洋西岸,长江洪水成灾 D.该系统影响亚欧大陆,中国寒冷干燥10.下列地点地方时由早到晚的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③④②① B.①③④② C.①②④③ D.②④③① (2010•长沙模拟)下图是副热带高压活动与我国夏季东部雨带关系示意图,折线表示副热带高压脊所在的位置,阴影部分表示雨带的大致位置。
完成11~12题。
11、当华北地区“春雨贵如油”,而江南地区“春雨遍地流”时,高压脊大致位于:A.15°N--20°N附近的滇南地区B.15°N--20°N 附近的南岭或其以南地区C.25°N―30°N附近的长江流域D.30°N--35°N附近的黄河流域 12、当副热带高压脊位于25°N―35°N附近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华北地区沙尘天气频繁的季节 B.黄淮海平原土壤出现返盐现象 C.黄河上游出现“凌汛”,现象 D.东南沿海为易受台风侵袭的季节(2010•杭州模拟) 读图2,回答13―14题。
13.图示地区主要属于() A.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草原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 D.热带季风气候 14.导致该地区气候类型与同纬度主导气候类型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A.太阳辐射 B.洋流 C.地形 D.大气环流(2011•安徽联考)高空的冰晶、雪花下降到距地面2000~3000米时,因周围温度升高而融化成为低于0℃的过冷却水滴,当这些过冷却水滴接触到温度低于O℃的地面或物体时,就会迅速冻结成晶莹透明的冰壳,即形成冻雨现象。
读冻雨天气形成示意图,回答15~16题。
15.冻雨现象最有可能出现在图中的()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16.图中①②③④四处气压最高的是()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2011•安徽联考)在甘肃陇南万象洞的一根石笋上,记录了中国过去1820年的气候变化史,更隐藏着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密码。
从公元530年到850年的这个时间段里,包含了隋朝重新统一中国和唐代的大部分时间。
在此期间季风逐渐减弱,然后在公元860年突然降到最低点,随后虽又回升了一些,但保持低水平的稳定,之后又在910年到930年之间突然下降,而这个时间正好对应唐王朝衰落的时间。
而随后的60年,季风急剧增强,在980年出现一个峰值。
直到1020年,季风强度一直保持着高水平。
研究者把从960年到1020年这段时期称为“宋代强季风期”。
读公元190年以来季风强弱示意图及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与气温的关联表,回答17―18题。
朝代(时间)冷暖期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晋(265~420年)寒冷期匈奴族南宋(1127~1279年)寒冷期蒙古族元(1279~1368年)寒冷期蒙古族清(1644~1911年)寒冷期满族 17.由图可知() A.季风强弱和王朝兴衰关系不大 B.季风强度处于一种波动上升变化的状态 C.季风的减弱对应王朝的更替 D.季风通过影响人们思想变化而导致古代王朝的兴衰 18.下列对少数民族人主中原与气温的关联表的理解,正确的是() A.此时农牧界线向南迁移 B.中原(南方)地区气温没有变化 C.少数民族地区洪涝灾害频繁 D.冬季风减弱,导致气候寒冷(2011•皖南联考)我国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对霜冻现象进行探究性学习。
下图是通过长期收听天气预报绘制的我国东部地区的平均初霜、终霜日期曲线图。
据此回答19~20题。
19.影响我国东部各地霜期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气温 B.降水 C.地形 D.植被 20.有利于霜冻发生的条件是()A.气温日较差小 B.地面辐射强 C.风力强劲 D.大气逆辐射强 19.A 东部各地霜期的变化随纬度的不同而变化,影响其主要因素为气温。
20.B地面辐射强,地面降温快,有利于霜冻发生。
(2011•江西联考)图3为冷锋示意。
读图3回答21-24题。
21、甲、乙、丙按气温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是 A、甲>乙>丙 B、乙>甲>丙 C、丙>乙>甲 D、乙>丙>甲 22、乙地未来一段时间天气转晴,并且 A、气温、气压上升 B、气温、气压下降 C、气温上升、气压下降 D、气温下降、气压上升 23、若甲地位于丙地的偏北方向,则该锋面 A、位于北半球,向南移动 B、位于南半球,向南移动 C、位于北半球,向北移动 D、位于南半球,向北移动 24、在对流层中,气温随海拔递增则称为“逆温”现象,此时图中各处最容易出现逆温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2011•重庆模拟)读图,回答25~27题。
25.有关气压分布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②地气压高于①地 B.③地气压高于④地 C.近地面同一等压面的分布高度①地比②地低 D.高空同一等压面的分布高度④地比③地高 26.下列说法可能的是 A.a地风向为西北风 B.c 地风向为西南风 C.b为阴雨天气 D. d为下沉气流 27.若图a为某城郊热力环流示意图,不考虑盛行风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处可能为城区 B.乙处房价比甲处低 C.城市绿化带应建在离市中心16千米外 D.火电厂宜建在离市中心1 6--20千米处(2011•河北模拟)读合肥的城市热岛示意图,完成28~29题。
28.热岛效应形成了市、郊之间的热岛环流,称为城市风系,在近地面的风又称为乡村风。
A地乡村风的风向是()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北风D.西南风 29.正确表示N地近地面在竖直方向上等温面与等压面配置的是() 28.A 【解析】近地面,城市内部因热岛效应形成热低压,风由乡村吹向城市,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右偏转形成东南风。
29.A 【解析】N地的气温比周围高,等温面应向上凸出。
气压比周围低,等压面应向低空凸出。
(2010•怀化模拟)读图6,完成30~31题。
30.图中Q地的年降雪日数可能是 A.8天 B.12天 C.9天 D.4天 31.造成P地一月等温线向北弯曲的原因是该地 A.盛行风背风坡,气温较高 B.地势较高,气温较低 C.降水量少,气温较低 D.有河流流经,气温较高(2010•天津模拟)温室效应已引起全世界的关注。
与这一效应相伴的还有“地球变暗”效应。
即随着全球变暖,气温的上升,增加的云量,光线被大气中的微粒和云层散射和反射,从而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地球逐渐变暗。
阅读上述材料、图l和图2,完成32-33题。
32.图l中与“地球变暗”相对应的作用是() A.① B.② C.③ D.④ 33.图2是模拟温室效应的小实验。
两支同样的温度计静置在阳光下,十分钟后,透明玻璃瓶内温度计的读数可能是() A.8℃ B.10℃ C.12℃ D.25℃ (2010•江苏模拟)图 1 反映了某地点的气温年变化与地表水分收支状况(图中:P代表大气降水量,E代表地表蒸发量),读图回答第34~35 题。
34.关于该气候类型特征和分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全年高温,有明显的雨季和旱季 B.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C.在南北纬30°一40°左右的大陆西岸 D.在南北纬40°一60°左右的大陆西岸 35.读图 2 ,季风特征最显著的是 A . A 地 B .B 地C . C 地D . D 地 34 . C 解析:气温最低月大于O ℃ 小于15 ℃ ,说明是亚热带气候或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量夏季少,冬季多。
据此判断为地中海气候。
35 . B 解析:季风环流的形成主要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分布于大陆东岸。
海陆对比越显著,则季风越明显。
(2011•厦门模拟)右图为“某月近地面平均气压沿两条纬线的变化图”,读图完成36―38题。
36.该月①、②两区域的平均风力相比较() A.①风力较大 B.②风力较大 C.风力相当D.无法比较 37.该季节③地的气候特征为() A.低温少雨 B.炎热干燥 C.高温多雨 D.温和多雨 38.②、③两区域气压差异的主要原因() A.②区域为海洋,③区域为陆地 B.②区域海拔较高,③区域海拔较低 C.②区域纬度较高,③区域纬度较低 D.②区域受西风影响,③区域受冬季风影响二、非选择题(2010•长沙模拟)3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材料一我国部分城市2010年1月5日平均气温记录如下:单位:℃ 城市郑州福州太原石家庄[来源:] 南昌南京天津哈尔滨济南气温 -6 12 -7 -6 3 3 -11 -20 -3 城市长春北京合肥海口长沙呼和浩特沈阳广州武汉气温 -17 -11 -1 18 3 -7 -13[] 15 -1[ 材料二目前,一股较强冷空气正在影响我国,北方和南方地区今天开始出现今冬的又一场降雪,部分地区有雨雪天气,华北东北等地出现强降雪,需及时做好道路积雪和积冰清除工作,并注意加强流感等疫情的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