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籍制度.ppt

合集下载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_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_ppt完美版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_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_ppt完美版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_中国古代的户籍 制度与 社会治 理_ppt 完美版
隋朝建立之初,农民隐漏户口、诈老诈小的现象极为严重,直接影响到国 家财政收入和对劳动力的控制。隋开皇五年(公元585年),隋政府开始实 行“大索貌阅”,责令州县地方官吏检查隐漏户口,当面与户籍簿核实。 并规定,如户口不实,里正、党正流配远方,奖励百姓互相检举。
汉 承 秦 制
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塞,户口多少, 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 图书也。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 将军。语在淮阴侯事中。
中央:丞相主管户籍制度
地方:相应官员负责登记姓名、性别、年龄等。编 纂成册。
监察:定期进行人口普查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_中国古代的户籍 制度与 社会治 理_ppt 完美版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_中国古代的户籍 制度与 社会治 理_ppt 完美版
元代的户籍分类管理制度即"诸色 户计",等同于汉朝的"编户齐民"。 元朝廷将全国的人户以不同的标 准划分为不同的户计,分别立籍进 行管理。在各种不同的户计中,以 民户、军户、匠户三种户计人数 最多,覆盖面最广,基本上涵盖了 元代各种不同的户计分类标准。 民户是所有户计中数量最大,赋役 最为沉重的户计,也是其他不同户 计的来源;军户是具有特殊地位的 一种户计,历来被元朝廷所看重, 但是普通户计却并不愿意被签为 军户;匠户作为满足王公贵族奢侈 需要的特殊户计而受到特殊的待 遇,虽然匠户的生活也较为艰苦, 但是相对于其他劳动者还是要稍 胜一筹的。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_中国古代的户籍 制度与 社会治 理_ppt 完美版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_中国古代的户籍 制度与 社会治 理_ppt 完美版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_中国古代的户籍 制度与 社会治 理_ppt 完美版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ppt课件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ppt课件
——摘编自唐鸣、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
趋势: ①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 ②国家对乡村治理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
原因: ①国家的统一,封建专制的强化; ②维护小农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需要。
古代社会自郡县制以来,政权只设到县一级,社会基层长期维持“乡 绅自治”。这种治理格局概括为“皇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 ,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中国传统基层自治的存续,得需干既是社 会经济单位、又是政治责任单位的家户制度和便家意识形态的教化。
C.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 D.延续了地方传统文化
【答案】A
4.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来改而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从城市到乡村,
设牌长、甲长、保长,使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
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此举
()
A.提高了社会治理的能力 B.杜绝了盗窃滋事的可能
C.确保了监督管理的公正 D.导致了统治危机的加深
2.基层社会治理
【知识拓展】保甲制削弱了乡里社会的自治色彩,乡里制度真正地由乡 官制转变为了职役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得到进一步强化。
(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1.社会救济
2.优抚政策
学习任务二:探究古代中国基层治理的趋势
探究点一 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和原因 古代中国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乡村治理模式屡经变迁,经历了几个较为明显的历史阶段 。战国时期,郡县制在各国推行后,乡、里成为基层组织,秦汉时期乡里制度则逐步成 熟,它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隋唐两宋时期,处于由乡里制到 保甲制、乡官制到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的基层官吏的人员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乡官 权力也在逐步弱化。这一阶段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 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第三阶段是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 所代表的官治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 保甲制度为载体,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高二历史优质课件(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高二历史优质课件(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特点:户籍管理的法律化;户籍管理更严密、内容更详细。
• 为保证赋役制度的实行,汉武帝时期开始推行编户齐民制度。“编户”
即按户登录人口,强调基层人民通过户籍接受国家的统治与管理;
“齐民”则意味着他们是受国君统治的平等人民。
——杜正胜《编户齐民——传统政治社会结构之形成》
作用:为国家的赋役征收提供依据;
层制度是( ) A.邻保制度 B.保甲制度 C.十家牌法 D.里甲制度
B 3.(2023·全国乙卷)明初,朱元璋要求百姓邻里之间必须互相知晓丁数、职业,即“某 民丁几,受农业者几,受士业者几,受工业者几,受商业者几”。这一措施意在( )
A.强调农商皆本
B.加强对民间的控制
C.禁止人口流动
D.促进经济均衡发展
——摘编自唐鸣、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
趋势:①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 ②国家对乡村治理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
原因:①国家的统一,封建专制的强化;②维护小农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需要。
训练∙评价
1.里、亭、乡是西汉在全国建立的基层组织。唐朝将乡里等基层组织统一为乡村,从法律
——《隋书·裴蕴
传》
材料2:开皇三年,隋文帝下令在全国彻底清查户口,根据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与本人的
体貌进行核对,从中检查隐漏户口,以解决诈老诈小的行为,即为“大索貌阅”……通过这一
措施,新增成定人数44.3万,新附人口164万。
——宁欣《中国古代史(下册)》
原因:南北朝以来,户籍隐瞒严重;国家无法保证财政收入。
C.征调人力兴修大型水利工程
D.保证政府赋税、徭役和兵役的来源
2.(2023·浙江高考·4)延载元年(694)八月敕:“诸户口计年将人丁、老、疾、应免课役

户籍制度与经济生活讲义(PPT 28张)

户籍制度与经济生活讲义(PPT 28张)

5
2新中国的户籍管理制度的变迁
户籍制度是最富中国特色的一种制度安排,其本质
是对人口迁移的限制和对农业劳动力转移部门就业的限 制、城市福利体系对农村人口的排斥、非农产业就业机 会对农村劳动力的排斥。 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8年以前,自由迁徙期
第二阶段:1958~1978年,严格控制期 第三阶段:1978年以后,半开放期
19
人大代表与数量悖论
1995 年2月全国人大对选举法将农村与城镇人口的比例关系由8倍改为 4倍。在人大代表的选举方面,农村每一人口的选举权只相当于城市每一 人口的1 /5 ~ 1 /4,这本身已经就很不公平了。但是, 即使按照这个标 准,农民代表的实际名额还是远远低于他们所应得到的代表名额。
届别 一届 二届 三届 四届 五届 六届 七届 八届 九届 十届 代表总 名额 1226 1226 3040 2885 3500 2978 2970 2978 2981 2985 农民代 表比例 5.14 5.46 6.87 22.9 20.59 14.9 10.5 9.4 8 8.4 应选农 民代表 — — — — — 668 680 708 876 815 实选农 民代表 — — — — — 348 312 280 240 251 实选占 应选比 例% — — — — — 53.7 50.5 35.9 27.4 30.8
② 农村改革没有根本突破。经历合作社,高级合作社,人民公 社……“没有走出集体的怪圈,缺乏激励” ③ 计划经济,为重工业发展提供支持,限制资源 (资本、劳动 力) 自由流动→“工农剪刀差” ④ 集中力量发展城市,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⑤ 把农民“困”在农村,利于管理(构建自上而下的管理体系 ,利用人民公社等基层组织机构进行管理。)

户籍制度改革PPT课件

户籍制度改革PPT课件

2020/3/22
7
中国户籍制度发展的三个阶段
• 根据对人口迁移流动的限制松紧程度,新 中国的户籍制度可分为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人口自由迁徙阶段(1958 年以 前);
• 第二阶段:人口迁移流动控制阶段(1958年 -1978年)
• 第三阶段:人口迁移流动逐步松动阶段 (1978 年— )
2020/3/22
行调节的一种手段。这种模式存在于全国
几个超大型城市,包括广州、北京、上海 等城市。
2020/3/22
50
重庆模式?
2020/3/22
51
重庆高校强迫学生转城镇户籍
2020/3/22
52
• 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工商大学、重庆师范 大学等多所大中专院校被指强制农业户籍 的学生转为城镇户籍。部分老师表示,如 果不转户籍,将不能申请以奖学金、助学 金,没有毕业论文发表权,甚至将被学校 劝退。
• 也有学者认为是三种功能,即证明公民身份、 提供人口资料、发现防范犯罪
2020/3/22
6
中国户籍制度的建立
• 1958 年1 月9 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 员会审核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 记条例》。
• 《户口登记条例》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新 中国户籍管理制度的正式确立和管理法制 化的开始,也为二元化社会管理体制的建立 奠定了基础。
我将按照名单顺序进行安排。
2
3
2020/3/22
4
• 户口管理
• 户口管理,是指公安机关依据户口管理 法律、法规规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公 民的身份居住地及其有关事项进行登记、 调查、统计、变动,并确认相应权利、 义务的一种治安行政管理。
2020/3/22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为增加赋役,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称作“土断”,使白籍人口土 著化,承担赋役。
命州官“大索貌阅”,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严防不实。
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政府会通过一年一度或三年一次的人口核查将逃避登记的人口 搜刮出来,称为“刮户”。 以是否承担政府课役为标准,把人户分为课户和不课户两大类别。课户:凡有田产,户内又承担课 役的人口的人户,称为课户。无田产或有田产但依法免课的人户,称不课户,或免课户。这是隋唐 时期最主要的两大户口的类别。
清朝
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
王安石实施保甲制。规定“十家为一保,选主户有干力者一人为保长;五十家为一大保,选一人为大 保长;十大保为一都保,选为众所服者为都保正,又以一人为之副”,这种保甲制所形成的保与都构 成了基层的都保制。
王守仁任南赣巡抚任上行“十家牌法”,以十家总编为一牌, 开列各户姓名,由十家轮流收掌,每日沿门按牌察看动静, 发现有面生可疑之人,就向官府举报。
宁海育婴堂最早建立于清顺治年间,共 收养了数万名弃婴
叁 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
总结
政府救济与社会救济的特点
政府救济: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或直接实施赈济,或鼓励各地余粮向灾区流通,同时还会疏导和 安置流民,鼓励民间富户救济灾民。 社会救济:侧重于日常生活的赈济,如收养弃婴和孤儿、接济贫民、资助贫困人口的教育、安葬无人埋葬的骸骨等。
户籍的演变过程
明代黄册
02
户籍的编制与管理一般以基层组织为单位进行,既保证赋役征发,也维护社 会稳定。
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
贰 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以赋役征发为主的基层管理体制
户籍制度与基层组织的关系 户籍的编制与管理一般以基层组织为单位进行,既保证赋役征发,也维护社会稳定。

统编版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ppt1

统编版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ppt1
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客户增 多;原有户籍制度影响国家的赋税收入;客户缺 乏有效管控对社会安定带来影响。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2019)选择性 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3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共14张PPT)统编版课件优秀课 件ppt 课件部 编版课 件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2019)选择性 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3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共14张PPT)统编版课件优秀课 件ppt 课件部 编版课 件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2019)选择性 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3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共14张PPT)统编版课件优秀课 件ppt 课件部 编版课 件
第13课 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2019)选择性 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3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共14张PPT)统编版课件优秀课 件ppt 课件部 编版课 件
在甲骨文中“八日辛亥允,灾伐二千六百五十人”, “以人八千,在驭”等数字比比皆是。《尚书·多 士》篇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据《周礼·秋官·司民》记载:“司民掌登万民之 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辩其国中,与其都鄙, 及其郊野。异其男女,岁登下其死生。及三年大比, 以万民之数诏司寇。司寇及孟冬祀司民之日,献其 数于王。王拜受之,登于天府。”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2019)选择性 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3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共14张PPT)统编版课件优秀课 件ppt 课件部 编版课 件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2019)选择性 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13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课件(共14张PPT)统编版课件优秀课 件ppt 课件部 编版课 件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课件)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摊丁入亩, 永停编审
①中央集权制度 的不断强化; ②户籍制度下人 身依附关系逐渐 减弱 ②统治者的改革;
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
基层组织的任务是
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
五家为伍 互
征发赋役和维护稳定。 与相互监督机制 1.秦朝:①基层组织——乡里制度; ②社会治理——什伍组织
十家为什 百家为里
相 监 督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名词解释」
户籍制度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制度,是与土地直接联 系的以家庭为本位的一种人口管理方式。这一制度萌芽于商代,形成于周 代,经历代发展,至隋唐时已形成完善的体系。
户籍制度是统治阶级稽查户口、征收赋税、调派徭役、维护统治秩序 的依据和重要的管理手段,也是是国家对老百姓进行经济和人身控制的重 要途径。
民族
户别
蒙古人
军户、站户、猎户、蒙古户
色目人
军户、畏吾儿户、答失蛮户、也里可温
汉人、南人
医户、匠户、酒户、丝绵户、姜户、藤花户、阴阳户、礼乐户、 僧户、道户、盐户、军户、站户、猎户、儒户、河西户、契丹户 、舶商户、葡萄户、淘金户、采珠户、女真户……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7.唐朝:户籍三年一造 8.宋朝: 主户与客户 9.元朝:“诸色户计” 户籍世袭 10.明朝:户贴制度、职业定籍、户籍称“黄册”;张居正一条鞭法
基层组织
乡 里 制 度
乡 里 制 与 保 甲 制 逐 步 合 一
社会治理
什伍组织
邻保制度 保甲制
诸色户计 减
户帖、黄册 弱 里甲制
十家牌法
永停编审
编制严密的保甲制
社会救济
优抚政策

族、
常平仓制度
慈 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口管理方式。所以说古代时期户
籍制度的存在是时代发展所需要的, 户籍制度的正功能也得到发挥。
户籍制度的由来
夏朝已开始按照地方行政区域管辖、统计人口,“平水土、定九州、记民数。" 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开始实行所谓的“登人"或“登众"的人口登记制度, 并逐渐建立了较为严密的户籍管理办法。周王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施行了乡 遂制和大比制度,加强了户籍管理。 到了春秋战国,户籍又被与兵籍、赋籍、 地籍联结在一起,以作为征收赋税,征发 徭役、兵役的依据。把户籍制度军事化, 作为控制人口流动、防止社会动乱的手段,
现行户籍制度的弊端
第一,中国现行户 籍制度对人口迁徙 自由的严格限制, 阻碍了人才资源在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 有效配置
第二,现行户籍制度 人为地拉大了城乡之 间、城城之间的差距
负面 影响
第三,中国现行户籍 制度违背了人人平等 的宪法理念
户籍改革的两个维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确立的二元制户籍制度是造成城乡居民各 方面权利和利益差别的根源,因此任何松动二元体制的措施都可以说是启 动了户籍制度改革的第一步。现行户籍制度的改革,就是要缩小户籍制度 的含义范围,还原户籍制度本来的功能面目。
中国户籍制度 的前世今生
户籍制度的由来
从西周到民国,户籍管理制度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形式或制度的变化。
但它的存在都是与某种社会职能的履行有关的,并且在古代不同的历史时期,户籍 制度大多都发着正面积极的作用。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户籍 制度并不是一项孤立存在的制形式, 它是与各种行政、军事、经济、文 化和教育制度相互依存并相互作用 的一套概念、规则和措施,是与土 地制度直接联系的以家庭为本位的
其次,中国的户籍管理 制度是有差别待遇的, 并不是每一个国民都享 受同等的待遇,是典型 的二元制结构;而国外 的户籍制度主要是进行 公民信息的基本登记, 很少涉及其他权益。 即我国的户籍制度是 “治民"的,而国外的 户籍制度则是“便民" 的。
四,我国的户籍 制度有明显的世 袭性,子女跟随 父母的户籍身份, 除了少数因升学 或就业而改变的 以外,大都保持 农业户口或是非 农业户口不变的; 而国外没有这种 规定。
中国户籍制度的特色
首先,如法国、 瑞士、意大利等 国家,在《民法 典》中对户籍管 理制度的相关内 容有一定的规定; 而我国则是由这 些政策制度、条 例等过渡到法律 的层面的。 三,我国的户籍 制度不仅仅承载 管理人口、登记 信息功能,而且 担负着其他一些 权益, 如升学机会、就 业机会等;而国 外的户籍管理多 只是单纯登记人 口、统计信息的。
现行户籍制度的主要贡献
一方面,政府 发展经济、拉 动GDP的主要 手段是直接投 资。户籍制度 这个社会分层 机制,能够有 效的减轻政府 财政负担,从 而相应增加生 产建设投资。
保障 经济 快速 增长
另一方面, 户籍制度在 保持中国在 国际市场的 劳动力成本 优势中发挥 着重要作用。
现行户籍制度的主要贡献
借助户籍的甄别, 使城市社会公共 产品的消费对象 பைடு நூலகம்无限扩大,同 时又能限制农村 人口的涌入。在 一定程度上避免 了拉美、东南亚 和南亚等发展中 国家在城市化过 程中出现的城市 高失业、贫民窟 等“城市病”问 题。
保障 社会 稳定
在人多地少、 土地就是社会 保障的情况下, 城乡二元户籍 制度和户籍迁 移审批制度保 障了农村土地 分配的稳定性 和公平性,维 护了农村的社 会稳定。
则始于秦国商鞅的“什伍连坐法”:“民
五家为保,一家为连。一家有罪,如不举 发,则十家连坐。”
现代户籍制度变迁
户籍制度从古代发展到今日, 已经逐渐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 面了,从衣食住行到生儿育女, 从求学求职到政治参与,都或多 或少地受到户籍制度的约束。
现代户籍制度变迁
1949年后的户籍制度是按照先城市后农村的顺序逐步建立 起来的,这就为后来的二元户籍制度(农村户口和城镇户 口)埋下了伏笔。 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的颁布,以法律 的形式严格限制农村和城市间人口的自由流动,限制城市 与城市间人口自由迁移,这更在城乡间构筑了一道几乎无 法逾越的高墙。 户籍制度在计划经济时代对中国社会经济各方面的稳定都 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现行户籍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当 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了,因此需要对户籍制度进行改革 。
户籍制度的具体含义
中国现行的户籍制度的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狭义的户籍制度是指以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 例》为代表的限制农民过分流入城市的政策以及相关的配套 措施。 广义的户籍制度则是加上了前述的“定量商品粮油供给制度、 劳动就业制度、医疗保健制度等辅助性措施,并在接受教育、 转业安置、通婚子女落户等方面又衍生出的许多其他规定。 广义的户籍制度已经抹杀了户籍制度本来的功能,对国民实 行差别待遇,使城乡居民之间建立起巨大的隔阂,是我们今 后改革的重点。
一是公安部主导的全国范围户籍制度改革;
二是地方政府主导的地方户籍制度改革。 尽管公安部和地方政府推动的户籍制度改革 取得一些进展和成效,但是,受改革主体的 层次限制,加之部门利益主义、地方保护主 义等因素制约,户籍制度改革至今仍然没有 实质性突破。
户籍制度改革进展缓慢的因素
制度阻力主要表现在户籍与选举、人身损害赔偿 、教育、社会保障、农村集体产权、住房保障、计 划生育和劳动就业等制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 果这些制度不作出相应的改革,那么户籍制度改革 要么徒有形式,要么将造成社会秩序混乱。 资金阻力主要表现在全国人均财政收入较低、地 区财政收入和支出差距大、财政支出结构失调等方 面。 利益阻力主要表现在政府和群体两大类主体上。 各级政府在利益博弈中,上级政府胜出,财力层层 向上集中,事权层层向下转移,地方政府的收支缺 口较大。 不同群体的既得利益不同,市民有市民的既得利益 ,农民有农民的既得利益。户籍制度改革将调整既 得利益格局,既得利益受损群体将通过各种形式阻 挠改革。其中,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是户籍制度 改革的最大阻力群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