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力学原理

合集下载

太极拳的力学原理

太极拳的力学原理

太极拳的力学原理太极拳是一种享誉世界的中国传统武术,它不仅以其独特的招式和悠久的历史而闻名,还以其深奥的力学原理而受到广泛关注。

太极拳的力学原理主要包括下蹲、放松、内合外开、转动和利用重力等。

首先,太极拳强调下蹲的重要性。

下蹲动作有助于降低中心重心,增加身体稳定性。

下蹲使骨架和肌肉处于均衡状态,形成一个稳定的基础,促使太极拳练习者能够更自由地运动和发力。

此外,下蹲还有助于减少能量的消耗,使练习者可以更长时间地保持力量和耐力。

其次,放松是太极拳的核心原则之一。

放松指的是练习者在进行各个动作时保持肌肉和关节的松弛状态。

这样做有助于减少摩擦和阻力,提高身体的机动性和灵活性。

放松还有助于减少肌肉对关节的压力,避免关节受伤。

同时,放松还可以提高练习者的呼吸深度和平衡感,使其能够更好地应对外界力量的干扰。

内合外开是太极拳另一个重要的力学原理。

内合指的是将力量集中在一个点上,形成一个密集的力量球。

内合有助于提高力量的集中程度和穿透力,使太极拳的攻击更具威力。

外开则是通过身体的转动和扭转来释放出内部聚集的力量。

外开的目的是将内力转化为外力,以达到对敌人的击打和推动。

内合外开的力学原理使得太极拳的攻守兼备,既有攻击力又有自我保护的能力。

另一个重要的力学原理是太极拳的转动。

太极拳通过身体的转动来发力,使整个身体都能参与进攻和防御。

身体的转动可以提高力量的速度和效果,同时也可以使太极拳的动作更加灵活和连贯。

转动力学原理的运用使太极拳的动作既能够迅速击打敌人,又能够快速回到防守位置,使练习者具备更高的战斗力和应对能力。

最后,太极拳还利用重力来增加力量和稳定性。

太极拳的练习者会利用身体的姿势和重心的分布来合理利用重力。

通过合理利用重力,太极拳练习者能够更好地发力和抵抗外力。

重力的利用也可以帮助太极拳练习者更好地保持身体的平衡,避免摔倒和受伤。

因此,了解和应用重力力学原理对太极拳的练习和应用非常重要。

综上所述,太极拳的力学原理主要包括下蹲、放松、内合外开、转动和利用重力等。

陈式太极拳中的力学原理

陈式太极拳中的力学原理
5能 量 转 化 定 理 .
武 澄 清 讲 : “ 两 拨 千 斤 ,合 即 拨 也 。 此 宇 能 四 悟 ,真 有 夙 慧 者 也 。 马 虹 先 生 讲 , 要 拨 开 千 斤 来 ”
力 , 先 合 住 它 , 而 后 顺 着 它 ,顺 其 势 ,借 其 力 ,在
顺 遂 中 加 一 点 自 己 的 力 ,拨 开 它 ,使 之 落 空 ,就 可 以 以 小 力 胜 大 力 。 通 常 讲 “ 能 合 ,谁 能 赢 ” 便 谁 , 是 这个道 理 。
在 只 有重 力或 弹 力 对 物体 做 功 的条 件 下 ( 者 或 不 受 其 他 外 力 的 作 用 下 ),物 体 的 动 能 和 势 能 ( 包
括 重 力 势 能 和 弹 性 势 能 ) 发 生 相 互 转 化 ,但 机 械 能 的 总量 保持 不 变 ,这个 规 律 叫做 机 械 能守 恒定 律 。
在 陈 式 太 极 拳 中 ,主 要 实 现 势 能 和 动 能 的 转 化 ,将 人 体 的 重 力 势 能 或 弹 性 势 能 转 化 为动 能 , 以达 到 锻 炼 人 体 机 能 或 技 击 的 目的 。 这 种 能 量 的 转 化 在 陈 式 太 极 拳 中 表 现 得 最 为 明
显 ,特 别 是 发 劲 时 的 “ 活 弹 抖 ” 松 活 弹 抖 发 劲 松 。
是 在 周 身 放 松 的 基 础 上 , 由 大 脑 指 挥 , 以腰 脊 为 总 枢 纽 ,结 合 丹 田带 动 , 以 螺 旋 弹 抖 的 形 式 调 动 全 身 力 量 节 节 贯 穿 ,集 中 到 一 个 发 射 点 上 , 一 瞬 间 以迅 雷 不 及 掩 耳 的 速 度 从 肢 体 的 某 一 部 分 爆 发 出 来 , 产

太极拳内功力学原理

太极拳内功力学原理

太极拳内功力学原理 当代太极拳名家李和生,深得拳学真谛,功夫炉火纯青。

与人交手似入无人之境,把对手当作皮球玩。

引进落空一触即发,高大魁悟的壮汉,被他轻轻一碰,连滚带翻弹出丈外,真是神奇不可思议。

—李和生">李和生老师说,真正的太极拳法,不用外力,完全运用内气功力。

以意带劲、上下相随、内外相合、周身一体。

神经系统支配力量,一动无有不动。

太极拳以内练为主,抱球桩是培养内气的根本,是成就拳术力量的基石。

推手散打,完全是内气的作用,跟肌肉拙力的强弱没有任何关系。

灵敏神经,培养新力,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巧妙应用力学原理,就能牵动四两拨千斤。

李和生太极拳内功绝技演练视频【一】/v/b/44875956-1872097305.html /v/b/44917930-1872097305.html 李和生太极拳内功交流研讨会视频【二】/u58/v_NDgwNTYyMzE.html/u19/v_NTcxNjAwNTY.html李和生太极拳内功力学原理(播客专辑)太极拳内功推手视频【三】/a/4608892-1872097305.html <<扬式太极拳八法囗诀>>掤劲义何解如水负行舟先实丹田气次要顶头悬全体弹簧力开合一定间任有千斤重飘浮亦不难捋劲义何解引导使之前顺其来势力轻灵不丢顶力尽自然空丢击任自然重心自维持莫为他人乘挤劲义何解用时有两方直接单纯意迎合一动中间接反应力如球撞壁还又如钱投鼓跃然击铿锵按劲义何解运用如水行柔中寓刚强急流势难当遇高则膨满逢洼向下潜波浪有起伏有孔无不入采劲义何解如权之引衡任尔力巨细权后知轻重转移只四两千斤亦可平若问理何在杠杆之作用挒劲义何解旋转若飞轮投物于其上脱然掷丈寻君不见漩涡卷浪若螺纹落叶堕其上倏尔便沉沦肘劲义何解方法有五行阴阳分上下虚实须辨清连环势莫当开花捶更凶六劲融通后运用始无穷靠劲义何解其法分肩背斜飞势用肩肩中还有背一旦得机势轰然如捣碓仔细维重心失中徒无功太极拳名家李和生名片李和生,北京市人,北京市炎黄传统医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市现代管理学院东方武学馆馆长,北京市吴氏太极拳研究会名誉副会长,中国嵩山少林寺武术协会顾问,美国中医药研究院教授,日本中日友好协会名誉理事。

太极拳的静、动态效应(一)

太极拳的静、动态效应(一)

太极拳的静、动态效应(一)作者:顾杰郭振兴王万宾来源:《少林与太极》2015年第12期【编者按】武术功架发力来自三个力源:传递力、整体冲撞力和相对冲撞力。

本文用牛顿定律研究了太极拳,发现杨澄甫的大架和牛顿定律不谋而合。

本文分析了杨澄甫架的弓步“三力源”对推力的影响。

结论是弓步适合于发推力,“三力源”都增加了弓步发推力的能力。

本文分析了杨澄甫架的坐步“三力源”对拉力的影响。

结论是坐步适合于发拉力,增加了坐步发拉力的能力。

坐步也能发推力,但发推力的能力不如发拉力的能力强。

两方推手,弓步推胜坐步推,这印证了古典理论—“发劲如放箭”。

弓步也能发拉力,但发拉力的能力不如发推力的能力强。

两方推手,坐步拉胜弓步拉,这印证了古典理论—“引进落空”。

引言师祖杨露禅(1799—1875)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将太极拳事业深入推广、发扬光大的伟大武术家。

杨露禅三下陈家沟,学拳艺成后返回家乡冀南永年县设坛教拳。

后来被荐往北京,晚年时被延请至王府授拳,众多弟子大都出身高第,使得太极拳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非同一般。

露禅公因每在擂台上与别家武者较量,一发必成功,遂被誉为杨无敌。

先师杨澄甫(1883—1936)自幼随父学拳,至40岁方始出神入化,阶及神明。

澄甫公武功盖世,口德与手德并重,时时处处,谨守勿失,乃武德高尚之榜样也。

继北平传拳之后,南下武汉、南京,赴广州,至沪杭,桃李满天下。

他又集杨氏三代之经验,将杨氏太极逐步定型。

澄甫公推手之时,不用有形之擒拿手法,而是拿住对方劲路,将对方腾空放出,其发劲之猛、击人之远,无人能及。

先师伯杨少侯(1862—1930)的推手讲求“圈子要小,用劲要巧”、信手相应、应物自然,制人于“莫名其妙”中,发放风格与其弟澄甫有别,言“发人不在猛远,而贵在取别人的重心离地,重心已起,即别人已在自己掌握中,要怎样便怎样,又何须发人于千里?原处起、原处落会更凶更猛……所谓兵不厌诈,计胜人也。

指上打下,声东击西。

太极拳化劲和发力的练习

太极拳化劲和发力的练习

太极拳化劲和发力的练习习拳者都知道太极拳能够爆发出很强的力量,这也是太极拳的特点。

那么太极拳的化劲和法发力该怎样练习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化劲和发力的练习。

欢迎阅读!太极拳化劲和发力的练习化劲的力学原理化劲之所以是力学问题,是因为化劲的形成和物体的平衡状态密切相关。

所谓平衡,就是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不改变原有的运动状态,或者说物体在外力作用下继续保持原有的静止状态。

在静力学范围内,物体的平衡状态有两种一种是稳定的平衡状态例如把一个小球放在光滑的水平表面上,小球随时随地都能保持平衡。

另一种是不稳定的平衡状态例如把一个小球放在光滑的圆弧形表面上时,只有把它放在圆弧形表面顶部正中的位置上才能保持平衡。

不稳定的平衡有两个很重要的特点一、平衡是有条件的,只有在一定的方向位置上才能实现平衡。

二、平衡极不稳定,只要对小球施加一个很小的干扰力,小球就会失去平衡,或者说,要想拨动小球轻而易举,不费吹灰之力。

<<<做此运动让你舒筋壮骨吃好睡好这两个特点很有用处,化劲的形成就是它们的实际应用。

为了具体说明这个问题,可以做一个模拟实验:把一个很重的圆球(相当于千斤之力)放在光滑的圆弧形表面上,使重球处于不稳定的平衡状态。

只要对重球施加一个很小的干扰力(四两之力),即把重球拨动一下,重球就失去平衡,偏离原来的方位。

这就是一种最简单的“四两拨千斤”的表现形式,其奥秘不在于四两的干扰力有什么“特异功能”,而在于千斤之力处于不稳定的平衡状态。

于是四两的干扰力就获得了“拨动千斤”的本领。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形成化劲的力学原理,在于首先要使化劲的化解对象处于不稳定的平衡状态。

也就是说,如要四两拨千斤,首先就要设法使千斤之力处于不堪一击的态势。

不稳定的平衡状态就是形成化劲的力学条件。

化劲的物质结构要形成化劲,首先要建立不稳定的平衡,这种平衡必须建立在一定的载体上,这个载体必须具有一定的物质结构,并具有一定的力学性能。

太极拳内功形成的物理原理

太极拳内功形成的物理原理

太极拳内功形成的物理原理太极拳内功的形成和本质用压强(包括大气压强)、流速、动能、动量和激波五个物理原理结合循环系统的生理原理,不仅能解释清楚,而且还能把所有与太极拳(包括其他内家拳、禅功、气功)有关的任何问题都解释清楚。

简单地说,太极拳内功的形成是古人对压缩动力学、激波原理和人体循环系统的认知和开发运用,本质是腹部放松扩张和收缩挤压与肺呼吸肌的舒张和收缩同步叠加产生的强大的张力和压力,通过正确的呼吸方法由肺循环管道传导作用于心脏血液,血液在意念引导下定向集中快速流动而产生的变量动能;太极拳的内劲则是动能以动量形式传递外放的作用力,这一作用力在液体激波作用下发生应力和温度的数倍突变跃升。

更简单地说,太极拳的内功锻炼是对循环系统工作原理的仿生应用或深度开发。

为了说明太极拳内功形成的物理和生理原理及其本质,可以先忽略循环系统本身的力,并了解五个物理原理和人体循环系统的生理原理。

(1)压强的原理。

当储水的皮球受力的挤压时,压力就会通过皮球表面作用于里面的水,并以压强的形式传导。

压强的值为P=F/s,其中P 为压强、F为压力、S为物体表面积,也就是说当物体表面积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压力越大压强越大。

(2)大气压强原理。

大气会从多个方向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称大气压。

计算公式为P=pgh,其中p是大气密度,g是重力常量,h为高度,地面上标准大气压约等于760毫米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约等于L 013*10⌒5帕斯卡,通常也叫标准大气压,人体内外同时受到气压的作用且恰好都相等。

大气压强可不小,它相当于10米高的水柱对底部产生的压强。

密闭容器中,如果里面的压强小于大气压强,由于存在压力差,而具有吸力,这就是真空原理。

1654年,抽气机发明者奥托·格里克的马德堡半球实验,用16匹马(每边各8匹)分别反向拉两个直径30厘米铜质空心抽出球内空气的紧扣半球,费了很大的劲才拉开。

真空原理在我国古代也常用,如中医的拔罐。

太极拳的拳理是什么?

太极拳的拳理是什么?

太极拳的拳理是什么?太极拳的拳理是什么?36个回答牧马人19387846508-01 09:54 关注一、太极源起自然育化天、地、人之后,天命伏羲立世,述自然至极真理,宣自然至上之德。

伏羲第一位拿起笔来,绘制自然育化天地人万类万物的演化规律:一画开天显无极○。

无极是不生不灭,无形无相,无始无终,无大无小的大自然真空,是不易之气。

○化一气生太极。

太极是无极真空纯至静化生先天混元一气,是分阴阳、判天地、一元周而复始的变易之气。

太极一动分两仪,即混元一气静到极点清浊阴阳分,重浊者属阴、成尘凝聚为大地;轻清者属阳、成气上升为青天。

阴阳分天地成,天地交泰育皇极。

天之阴气下降,地之阳气上升,即是天地交泰,阴阳五行之气颠倒化人伦、生动物、育万物,它有形象、有质变,属交易之气。

如日、月、星、火、水、风、山川海河、人类、动植物等等统属暂存体、幻化身。

总之,大自然真空育化万物万类生生不息,周而复始:无极生太极,太极化两仪,两仪立叁才,叁才定四相,四相分五行,五行通六弥,六弥分七宿,七宿分八卦,八卦定九宫,九宫满十又归圆。

一本散于万殊,万殊仍归于一本。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伏羲对大自然一元复始的演化规律了然贯通,着《易经》用高度概括的符号(、、、)和名称(无极、太极、两仪、皇极)来教化后人明白大自然的演化规律,遵从规律办事,奠定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根基。

承伏羲之后,炎帝黄帝发明叁分吃药、七分养神的养生之道,《黄帝内经》即是教导我们养天赋精神,通自然万化的法典。

尧、舜、禹、汤、文、武、周公有道明君引导万民正心修身养神安天下。

老子、孔子、释迦、叁教圣人继往开来续心传。

道感應,儒忠恕,佛慈悲,六字都不离心。

道叁清五行,儒叁纲五常,佛叁皈五戒,说法虽不同,归宗同是一个养神功,即是人人自身本有之叁宝精、气、神、五官、五脏、五气都在心性中。

"性"、"命"两字都依此叁、五之理数定八笔。

太极博弈原理

太极博弈原理

太极博弈原理
太极博弈原理是指在冲突或竞争的情况下,通过相互合作、借力而行、变化应对等策略来寻求最优解的原理。

太极拳的哲学思想被运用到博弈理论中,强调了平衡、反馈与调和的重要性。

太极博弈原理的核心概念之一是“和而不同”。

在博弈中,双方的目标和利益可能存在冲突,但通过互相合作,双方可以实现共赢的局面。

太极拳中的概念“阴阳”强调了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关系,而在博弈中,双方也可以通过相互借力和变化应对,使局势发生转变。

另一个关键概念是“以柔克刚”。

太极拳中的概念“用力由心,
不用力抛开”强调了通过柔韧和灵活的方式面对对手的攻势。

同样,在博弈中,双方通过识别对手的优势和弱点,运用变化和策略来应对,以达到战胜对手的目的。

太极博弈原理还突出了平衡和反馈的重要性。

太极拳的核心概念是“动静相济”,即运动与静止相结合。

在博弈中,双方需要时刻保持平衡,不断调整策略以应对对手的变化。

同时,通过观察对手的动作和反应,双方可以获取反馈信息,并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

综上所述,太极博弈原理强调了在冲突和竞争中,通过相互合作、借力而行、变化应对等策略来寻求最优解的重要性。

这一原理不仅在太极拳的实战中体现,也可以应用于博弈理论中,帮助人们在复杂的情况下做出合理的决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拳的力学原理
一、太极拳的力学原理1. 太极拳的力学原理2. 什么是太极拳3. 练太极拳有什么好处二、练太极拳要注意什么三、哪些人不宜练太极拳太极拳的力学原理
1、太极拳的力学原理1.1、平衡中心是太极拳技击的中心环节
物理学告诉我们;两端承受的重量相等叫平衡。

在哲学上则指矛盾的暂时的相对统一。

平衡和运动不可分,在绝对的永恒的物质运动过程中,存在着相对的暂时的静止和平衡。

太极拳为整体力的发放并攻防兼备,首先要做到立身中正安舒。

1.2、杠杆定律能四两拨千斤
自王宗岳太极拳论提出四两拨千斤论点之后,就成为众所周知的太极拳拳理拳法和鲜明特点,但也有人提出疑问,不相信四两能拨千斤,说这是形容夸大之词,不可能做到。

更有甚者说成是先辈拳师的自我吹虚。

其实这并不神奇,只是力学的杠杆定律。

杠杆的受力点称力点,固定点称支点,克服阻力的点称重点,支点到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称力臂,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称重臂。

当力臂大于重臂时可省力。

1.3、延时加速使太极拳威力无比
历史上有人曾怀疑太极拳绵软不能打人,时至今日也还有人说太极拳好看不中用,能健身不能技击。

其实,太极拳技击威力无比,特别利害。

老拳谱有滚、磨、弹、断、踏、拍等十几种劲法。

只要被击中,轻者击倒,重者伤其内脏。

这是由太极拳发力技法特点所决定,并不夸大。

2、什么是太极拳太极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3] 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