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全文及解析

《登鹳雀楼》全文及解析“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唐诗,作者是王之涣。
先来说说这首诗的字面意思。
“白日依山尽”,傍晚的太阳依傍着山峦缓缓西沉。
这里的“白日”指的是夕阳,“依”就是依靠、依傍,“尽”则是消失、落下的意思。
想象一下那画面,一轮红彤彤的落日慢慢地消失在山的那头,给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伤感的感觉。
“黄河入海流”,滔滔黄河水朝着大海奔腾而去。
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气势磅礴,一路汹涌向前。
诗人站在鹳雀楼上,极目远眺,看到黄河滚滚东流,那种壮阔的景象仿佛就在眼前。
前两句诗,一个是夕阳西下,一个是黄河东去,一静一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描绘出了一幅雄伟壮丽的山河画卷。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是整首诗的精华所在。
“欲”是想要的意思,“穷”在这里不是贫穷,而是指尽、达到极点。
诗人想要看到更远更辽阔的景色,那就得再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这不仅仅是在说登高望远的实际行为,更是一种富有哲理的思考。
它告诉我们,想要有更广阔的视野,想要取得更大的成就,就不能满足于现有的状况,要不断地追求进步,不断地超越自我。
从艺术手法上来看,这首诗简洁明快,语言朴素而又富有韵味。
诗人用短短二十个字,就把鹳雀楼周围的壮丽景色和深刻的人生哲理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前两句的写景,画面感极强,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后两句的抒情和说理,自然而然,毫不突兀。
再从诗歌的意境来说,它展现了一种宏大的时空观。
白日西沉,黄河东去,这是时间和空间的交织。
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让我们感受到了人类对于未知世界的渴望和探索精神。
这首诗在历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被广泛传诵,而且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诗人在自己的作品中,也借鉴了这种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深刻哲理的手法。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登鹳雀楼》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都不能满足于眼前的一点点成绩,要有不断进取的精神,勇于挑战更高的目标。
登鹳雀楼古诗

登鹳雀楼古诗唐白日②依③山尽④,黄河入海流。
欲⑤穷⑥千里目⑦,更⑧上一层楼。
注释①雀楼:古名鹊楼,因时有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
《蒲王之涣《登雀楼》诗意画州府志》记载:“(雀楼)旧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处,时有雀栖其上,遂名。
”②白日:太阳。
③依:依傍。
④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⑤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⑥穷:尽,使达到极点。
⑦千里目:眼界宽阔。
⑧更:再。
译文现代文译文之一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现代文译文之二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
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唐代诗人。
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至绛(今山西绛县)。
讲究义气,豪放不,常击剑悲歌。
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
用词十分朴实,造境极为深远。
传世之作仅六首诗。
[20] 其中《登雀楼》、《凉州词》二首其一)和《送别》三首皆著名。
创作背景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
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赏黄昏时分登上鹊楼,万里河山,尽收眼底;夕阳也在遥远的天际渐渐沉落。
首二句诗「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苍茫壮阔,气势雄浑。
末二句是境界的升华,出人意表、别有一番新意,既有高远瞩之胸襟,又寓孜孜进取之深意,有情有理。
有人说“诗忌说理”,应当说,不要生硬枯燥抽象地说理,而不是说诗歌不能宣扬哲理。
在这首诗里,诗人把道理和景物、情事自然贴切地融合在一起,使人感觉不到它是在说理,而是理在其中。
全诗四句二联,对仗工整、气势连贯、厚重有力。
为中之不朽之作。
登鹳雀楼古诗的意思全解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全诗如下: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这首诗描绘了登高望远的壮美景象。
诗的第一句“白日依山尽”,描绘了日落西山的景象,山峰、日光、天空、云霞交相辉映,充满了壮丽的美感;第二句“黄河入海流”,表现了黄河奔腾汇入大海的壮丽景象;第三句“欲窮千里目”,表达了对进一步深入认识世界的向往;最后一句“更上一層樓”,则寓意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境界,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
整首诗既展现了自然风光的壮丽和美感,又表达了人类不断进取、追求更高的心境,因此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经典之作,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登鹳雀楼古诗词

登鹳雀楼古诗词登鹳雀楼古诗词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替、换。
(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
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
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
至于“黄河”。
当然也是写实。
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
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
《登鹳雀楼》全诗翻译和赏析

《登鹳雀楼》全诗翻译和赏析白日依山尽①,黄河入海流②。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③。
[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唐代诗人。
字季陵。
太原人。
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因受人谤毁,去官归乡里。
家居15年,又为文安郡文安县尉,在任所去世。
王之涣“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所作从军、出塞等歌诗“传乎乐章,布在人口”(靳能《王之涣墓志铭》),七绝《凉州词》和五绝《登鹳雀楼》(《国秀集》署为朱斌所作)是代表盛唐诗风并为古今传诵的名作。
他与著名诗人王昌龄、高适、崔国辅等都有唱和。
高适曾在《蓟门不遇王之涣郭密之因以留赠》一诗中称其“才华仰清兴,功业嗟芳节”,对他极表钦佩。
唐人关于旗亭画壁的故事,也记载了他的诗在当时所受到的赞誉。
王之涣诗今仅存 6首,《全唐诗》收录。
事迹见靳能《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及《唐才子传》、《唐诗纪事》。
[注释]①这句描写太阳慢慢下山时的景象。
②这句写在楼上看到黄河奔流远去,眼前仿佛出现了它注入大海的雄伟景象。
③穷:穷尽。
这两句写要看到更广阔更远的自然风景,就要再往高处攀登。
它也含有比喻的意思。
今天我们还可以赋于它以新的含义:要有更多的知识,更大的'成就,为人民服务得更好,就必须作更大的努力。
[译诗]落日依傍着中条山沉下了西天,黄河东去一直奔向大海无法阻拦。
要想把视野拓展得更宽更远,你就必须向更高楼层登攀。
[说明]唐代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的名胜。
楼在西南城上,高三层。
它的东南是中条山,西面可以俯瞰黄河,因常有似鹤的飞禽鹳(g uàn灌)雀栖息在上面,所以叫鹳雀楼。
这首诗境界开阔,精神积极向上,虽然前两句和后两句都是对句,却自然流畅。
这是一首被传诵的很有名的小诗。
[赏析]《登鹳雀楼》的诗眼在一“穷”字上。
“穷”,“穷尽”的意思。
作者好像站在极高之处,俯瞰世界:平视,则见日没西山,一片残阳余晖;俯视,则见黄河回折入海,一曲奔腾乐章。
然若想望到一个更开阔、更高远的境界,就要再登高一步,展现一副男儿胸襟!末尾两句,也被人们作为一种追求崇高的精神世界的象征,全诗气势奔放,意境开阔,语言通俗自然。
登鹳雀楼的古诗

登鹳雀楼的古诗登鹳雀楼的古诗《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全诗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昂扬向上。
《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替、换。
(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
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
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
至于“黄河”。
当然也是写实。
古诗登鹳雀楼的意思全解

古诗登鹳雀楼的意思全解【原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遥望西南一带的群山,在夕阳的映衬下,山峰就像挨着一匹一匹的白缎子。
黄河奔腾流入大海,滔滔河水一泻千里,流向远方。
如果要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解释】: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原是古代的军事建筑,高九丈,屡毁屡建,现在的鹳雀楼为明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巡抚都御史潘内所建。
黄河上有一座雄伟壮观的大桥,跨在黄河两岸之上。
在这些石刻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五言律诗《登鹳雀楼》:西晋时期,河南登封人名字叫常景在南方任宣城太守,因不满朝廷的黑暗腐败,弃官回乡。
常景曾经登上嵩山,写下了《》。
李白少年时曾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受到广泛的教育。
他见黄河从西而来,高山凌空而峙,触发了他的灵感,便写出了“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诗句。
【简析】:陈祚明《采桑子》词云:“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而王之涣写下的《登鹳雀楼》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并称“王孟诗派”。
《登鹳雀楼》诗歌大意:夕阳映照着座座山峦,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
若想将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凉州词》诗歌大意:黄河远上晴空万里,一片孤城耸立在高山之中。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古诗词中的“鹳雀楼”是指山西省永济县的鹳雀楼。
鹳雀楼始建于北周,唐宋两代屡经修复,后毁于兵火。
明嘉靖八年( 1529年),陕西巡抚潘季驯主持重建。
《登鹳雀楼》的古诗词

《登鹳雀楼》的古诗词《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一说朱斌)的诗作。
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得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
原文如下:原文登鹳雀楼王之涣〔唐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站在高楼上,只见夕阳依傍着山峦慢慢沉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
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诗的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
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
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
至于“黄河”。
当然也是写实。
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于辽阔大地上蜿蜒。
后两句写所想。
“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非最高层)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引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到山西永济县去看一座楼,(出示图片)这是一座三层的楼阁,因为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飞来休息,所以被人们称为“鹳雀楼”。
伸出手,和我一起写写它的名字,师生齐板书。
(加拼音,小字头加“隹”字旁。
)谁来叫叫这座楼的名字呢?(指多名学生读)
2.鹳雀楼刚刚建好的时候还不怎么有名气。
唐代时候,有一位名叫王之涣的大诗人来到这里(板书:王之涣),他登上这座楼作了一首诗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想。
从此以后,这座楼就名扬四海啦。
这首诗的题目就叫:登鹳雀楼,谁来读读课题。
3.诗中到底写了些什么呢?打开书,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欣赏一下这首千古名诗吧!
二、初读古诗
1.请小朋友先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
师:现在请小朋友自由读读这首古诗,注意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确。
(学生自由大声朗读)
师:观察课后的生字表,把这些生字在课文中圈出来,再读几遍。
(学生拿出铅笔边圈生字,边反复读生字。
)
楼依尽黄层欲穷
师:我们一起大声读读这些生字吧。
(老师指着黑板上圈出的红色的生字,学生一起大声读生字。
)
2.(出示全文)指名读,检查读诗。
让同学们发现他们读的时候字音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学习。
学生一起学学他们,把生字再读一读。
指名做小老师带读。
3.老师读一读这首诗。
学生仔细听一听,老师的读法有什么不同?指导:读出节奏,要在每行的前两个字后面停顿!
4、一起学着老师在书上标出停顿的地方,然后练习读一读,指名再读,齐读。
三、精读课文:
1.常言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学生说说诗中哪些内容是诗人登上楼阁时看到了?哪些内容是写他想到的呢?
请同学们边读诗句,边看图,看看在图上可以找到诗句中的哪些事物?
白日山黄河海
白日:傍晚落山时的太阳依:挨着,靠着尽:完欲:想要
穷:尽目:眼睛更:再千里目:只看到更远的地方
师:大海离鹳雀楼比较远,我们只能看到黄河朝着大海的方向流去,并不能看到大海。
登鹳雀楼诗人到底看到了什么?请小朋友读读第一句,然后看看图想一想,再说一说。
师:请大家说说“白日依山尽”是指什么靠着什么?
太阳靠着群山
师:说的真好。
请大家说说,读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
我仿佛看到夕阳靠着山落下去了,黄河的水正滚滚地流向大海。
师:诗人短短的两句话就让我们看到了这么美的画面,可是有的小朋友说,我还想看到更远的地方呢?怎么办?
交流:
(1)指名说。
点拨:*着山在诗句中就是“依山”。
太阳下山了,就要看不见了,就是诗中的哪个字啊?“尽”就是“完”了。
那“白日”是什么时候的太阳呢?
(2)再指名说。
多美的夕阳下山图呀!提示:“黄河入海流”我们可以调过来理解——就是“黄河流入海”。
(3)(条条江河通大江啊!)诗人在楼上看着黄河水流向大海。
想象着黄河水进入大
海的场面。
想去看看黄河水流入大海的场面吗?播放录像。
(叙述:一泻千里的黄河水,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一直向东汇注到浩瀚无涯的大海。
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呀!)
(4)看了录像,你觉得黄河怎么样?——能用朗读来表现黄河入海的雄浑的气势吗?指名读,师评(你边读边想,所以读得好!很有气势!)男女比赛。
(5)师边深情地叙述边板画: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正挨着连绵起伏的群(西)山下沉,脚下的黄河水正滚滚地流入大海。
诗人观察的视野是多么开阔呀!让我们再把这句话连起来好好的读读。
(师生齐读!)
3.看着这样壮观的情景,诗人情不自禁地想到——(生齐读)读了这句,头脑里有什么小问号吗?(重点:欲穷更千里目)谁能帮帮他?你是怎么知道的?(表扬,联系上下句理解,会学习!)
6.这就是名扬天下的古诗“登鹳雀楼”。
今天小朋友们学得真棒,老师要奖励你们,我给你们配乐配录像,请你们来配音,一边读一边想像诗句中的画面,可以加上自己的感情,甚至动作。
相信你们这次会读得更好。
现在你们就是大诗人王之涣了,试试看——个人读,齐读。
7.小朋友读得多好呀!让老师更喜欢这首诗了。
我们把它背下来好吗?谁来试试?(学得好,记得牢啊!向你们学习!)
8.回去我们也像这样把古诗背给家长听,告诉他们诗意和作者,能行吗?
四、总结、延伸
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话可是一句千古名句啊,鹳雀楼的名气之大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这句诗。
因为它不光用在登楼上,经常被别人用在学习、工作等许多地方用来鼓励自己或别人呢!当我们的班长被评为校“三好学生”的时候,老师为了让他不骄傲,继续努力,争取更大的荣誉,就会鼓励他,在他的素质报告书上写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王之涣是唐朝非常著名的一位诗人,小时候就聪明过人。
成年后,曾做过官,但被人诬告就辞去官职。
游历祖国名山大川结交文坛名人,前后达15年之久。
后又当官,业绩显著,就要高升时,不幸得病去世。
但性格豪爽,他的诗写得非常好,《全唐诗》中存有六首绝句。
其中《登鹳雀楼》和《凉州词》最为有名。
今天,咱们就来欣赏另外一篇千古名诗—《凉州词》。
这首诗又写了什么呢,你们可以试着用今天学习的方法,回家后啊研究研究,下节课我们来交流,好吗?
3.从你们的话中,老师感受到了你们那不断进取、奋发向上的决心。
是呀,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要想更上一层楼,都需要再做一番努力!今天我们更上一层楼,明天,我们就会“穷千里目”!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读出对这首诗的新的理解、感受。
(配乐)最后老师要奖励你们,送你们一句祝福的话. (示:祝小朋友身体健康,天天开心,学习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