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热带温带寒带植被类型资料
亚热带温带寒带植被类型

明显特点
1.种类构成极端贫乏 尤其是乔木层旳种类构成。最主要旳种
类是欧山毛榉(Fagus sylvatica)、 桦叶鹅耳枥(Carpinus betulus)、无 梗栎(Quercus petraea)和英国栎 (Q.robur),每一种种都能够形成优势 群落。 2.植被分布与气候自东向西旳明显变化有 关联
冠呈微波状起伏。 群落以高位芽植物占优势(70%以上),在成型旳群落内,
以中高位芽植物为主。 叶旳性质:小型叶为主,中型叶次之,乔木旳叶子具有樟
科植物月桂叶子所特有旳特征,且常与光线照射方向垂直, 故亦称照叶林或樟叶林。 周期性:季相变化不明显
常绿阔叶林与热带雨林都是由常绿阔叶树构成旳茂密森林,
苔藓、地衣,因为地面覆盖大量落叶而多数生长在树干 上。
地理分布
在世界范围内主要分布在三个区域:
北美大西洋沿岸 西欧和中欧海洋性气候旳温暖区域 亚洲东部,涉及中国、朝鲜和日本
在南半球,因为没有合适旳条件,夏绿阔 叶林分布极少。
欧洲
沿大西洋海岸延伸,从伊比利亚半岛北部向北, 直至斯堪旳纳维亚半岛旳南部。在东欧,因为西 风影响减弱,大陆性增强,夏绿阔叶林明显地在 第聂伯区附近尖灭,从第聂伯向东,以狭窄旳森 林草原带延伸着。
典,林下旳硬叶常绿灌木、 蕨类及苔藓植物极为繁盛。
有5种假山毛榉 北岛北部
澳大利亚贝壳杉
(Agathis australis)、棕 榈旳森林;
南岛
罗汉松(Podocarpus)和 陆均松(Dacrydium)
中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可分为东部亚区和西 部亚区
中国中亚热带经典常绿阔叶林主要由壳斗科旳 常绿树种、樟科、山茶科、木兰科、五味子科、 八角科、金缕梅科、番荔枝科、蔷薇科、杜英 科、蝶形花科(漂亮胡枝子)、安息香科、冬 青科、茜草科、卫矛科、桑科、藤黄科、五加 科、山龙眼科、杜鹃花科,以及乌饭树属、枫 香属和红苞木属等所构成。
世界的气候各类气候的植被

世界的气候各类气候的植被1、各种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分布地、以及植被(所有的气候类型)世界气候类型概述全球气候多样,总的来看,可以划分为热带气候,亚热带气候,温带气候,亚寒带气候,寒带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
热带气候1热带雨林气候植被热带雨林位于各洲的赤道两侧,向南、北延伸5°~10°左右,如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非洲的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亚洲东南部的一些群岛等。
这些热带雨林气候景观地区位于赤道低压带,气流以上升运动为主,水汽凝结致雨的机会多,全年多雨,无干季,年降水量在2,000 毫米以上,最少雨月降水量也超过60 毫米,且多雷阵雨;各月平均气温为25°~28℃,全年长夏,无季节变化,年较差一般小于3℃,而平均日较差可达6°~12℃。
在这种终年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植物可以常年生长,树种繁多,植被茂密成层。
概括:(考试用)特点:全年高温多雨分布:赤道附近(南北纬10°之间)成因:全年受赤道低压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典型地区:亚马孙河流域,刚果河流域,印度尼西亚2热带草原气候植被热带草原这种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多雨气候区的两侧,即南、北纬5°~15°左右(有的伸达25°)的中美、南美和非洲。
其主要特点,首先是由于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的南北移动、交替影响,一年之中干、湿季分明。
年降水量一般在700—1000毫米。
当受赤道低压带控制时,盛行赤道海洋气团,且有辐合上升气流,形成湿季,潮湿多雨,遍地生长着稠密的高草和灌木,并杂有稀疏的乔木,即稀树草原景观。
当受信风影响时,盛行热带大陆气团,干燥少雨,形成干季,土壤干裂,草丛枯黄,树木落叶。
与赤道多雨气候相比,一年至少有1~2 个月的干季。
其次是全年气温都较高,具有低纬度高温的特色,最冷月平均温度在16°~18℃以上。
最热月出现在干季之后、雨季之前,因此,本区气候一般年分干、热、雨三个季节。
9种气候类型及特征和分布

9种气候类型及特征和分布气候是指在一定区域内,长期以来的天气条件和气象要素的统计平均值。
气候类型则是指在地球上不同地区,由于各种气象要素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气候类型。
目前,全球气候类型主要分为9种,分别是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寒带苔原气候和寒带冰川气候。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这9种气候类型的特征和分布范围。
1. 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如亚马逊流域、刚果流域等地区。
这种气候类型的特征是年平均气温高,常年降水量充沛,且日照时间长。
由于这种气候类型的地区常年处于赤道附近,所以气温较为稳定,一般在20℃-28℃之间。
而降水量则远远高于其他气候类型,一年中有大约200天以上的降水日数,年降水量可达2000-4000毫米以上。
热带雨林气候下的植被类型以热带雨林为主,物种多样性非常丰富。
2. 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和非洲的热带地区,如印度、孟加拉国、越南、尼泊尔、肯尼亚等地。
这种气候类型的特征是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夏季气温高且降水充沛,冬季则干燥且气温较低。
热带季风气候下的植被类型以草原、灌丛为主。
3. 热带草原气候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热带地区,如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周围、南美洲的巴西高原、澳大利亚的内陆地区等。
这种气候类型的特征是气温高、降水少,且有明显的干湿季节变化。
一般来说,热带草原气候下的气温在20℃-30℃之间,年降水量在500-1000毫米之间。
热带草原气候下的植被类型以草原、灌丛为主。
4. 亚热带湿润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和非洲的亚热带地区,如中国南部、美国南部、西班牙、意大利等地。
这种气候类型的特征是冬季温和,夏季炎热,年降水量充沛。
一般来说,亚热带湿润气候下的气温在10℃-20℃之间,年降水量在1000-2000毫米之间。
亚热带湿润气候下的植被类型以落叶阔叶林为主。
森林生态学讲稿-第八章森林植被分布

森林植被分布一、水平地带性(一)概念:地球陆地表面由于气候因子的有规律变化,森林类型呈现出从低纬度到高纬度或沿经度从低到高的有规律分布,称为森林分布的水平地带性。
水平地带性包括纬度地带性(主要由热量条件的有规律变化引起的)和经度地带性(主要由距海远近的水分引起的)。
(二)世界主要植被类型的水平地带性分布1热带植被:热带雨林、季雨林、红树林、稀树草原(1)热带雨林:分布区气候特点:终年高温多雨,无季节变化,降雨量2000mm以上,全年分配均匀,相对湿度很高。
群落的基本特点:种类成分最丰富,优势种不明显,如南美圭亚那半径为8公里的热带雨林中,有花植物达455种,亚洲马来亚岛仅树木就有2000种,而整个欧洲植物区系中的乔、灌木也不超过250种。
成层现象复杂,一般整个群落可分5-8层,层间界限不明显,乔木层高可达30-40米。
季相不明显。
植物叶子全年都呈绿色,老叶脱落几乎与新叶的开放同时或稍前;全年都有植物开花;热带雨林生活型谱中,以高位芽植物占绝对优势。
热带雨林还具有“绞杀植物”(藤本植物发达,如高等植物榕树)、“一木成林”(许多植物具有板状根、气生根或支柱根)、“茎花现象”(花、果生于无叶的茎上)、“叶尖滴水”等。
支柱根来源于树干上的不定根形成的气根,支柱根一方面支撑起作用,另方面可加强对水分、养分的吸收)。
气生根是生长在地面以上空中的根,这种根在生理功能和在结构上与其他根有所不同,又可分以下几种:(1)支持根:像玉米从节上生出一些不定根,表皮往往角质化,厚壁组织发达,不定根伸入土中,继续产生侧根,成为增强植物体支持力量的辅助根系。
另像榕树从枝上产生多数下垂的气生根,部分气生根也伸进土壤,由于以后的次生生长,成为粗大的木质支持根,树冠扩展的大榕树能呈“一树成林”的壮观。
还有甘蔗等植物也属这类型的根。
(2)板根:板根常见于热带树种中,如香龙眼、臭楝、漆树科和红树科中的一些种类。
板根是在特定的环境下,主根发育不良,侧根向上侧隆起生长,与树干基部相接部位形成发达的木质板状隆脊。
最新最全世界植被分布规律及类型

世界植被分布规律及类型
• 纬度地带性
沿纬度方向成带状发生有规律 的更替。
• 经度地带性
从沿海向内陆方向成带状发生 有规律的更替。
流和洋流等的变化而变
化。水热结合导致植被 呈地带性分布。
• 垂直地带性
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成带 状发生有规律的更替。
2.1 世界植被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 北半球自北到南依次出现: 寒带苔原→寒温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是亚热带地区的地带性植被类型。 种类组成没有热带雨林丰富, 以樟科、壳斗科、山茶科、木兰 科、金缕梅科为群落优势种。结 构比热带雨林简单,乔木层分 2~3层。 除欧洲和南极洲外各大洲均 有分布,并集中分布在我国亚热 带。
欧亚大陆 欧洲-非洲大陆西部大西洋沿岸
• 苔原-北方针叶林-针落叶混 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硬叶 林-亚热带及热带荒漠-稀树 草原-季雨林-雨林。
北美大陆
• 北美东部大西洋沿岸 • 由北向南其带谱为: 苔原-北方针叶林-针阔叶 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 阔叶落叶混交林。
南美大陆
• 南美太平洋沿岸
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
• 欧亚大陆中部和北美中部,自北向南依次出现:
苔原→针叶林→落叶阔叶林→草原→荒漠
欧亚大陆 欧亚大陆东部太平洋沿岸
植被类型

一定地区内植物群落的总体称作植被,植物群落是构成植被的基本单位。
地球上不同植被类型的分布基本上决定于气候条件,主要是热量和水分以及其它有关的自然要素。
在地球的不同地区,水热条件的组合配置不同,因而导致形成不同的植被类型(图14-1)。
图14-1植被分布与不同水热条件的关系阴影区是土壤和火对植被边界的影响(仿Whittaker,1975)一、热带植被类型(一)热带雨林热带雨林(tropical rain forest)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纬5~10°以内,终年湿润多雨的热带气候区。
全世界的热带雨林,可划分为美洲热带雨林区、非洲热带雨林区和印度—马来西亚热带雨林区。
区内水热条件充沛,平均温度为25~30℃,平均年温差只有1~6℃,无明显的冬季和旱季,年降水量约2000~4000mm,多的可达12000mm(如夏威夷),空气中相对湿度达90%以上。
土壤为砖红壤,质地为壤质或粘质,土壤内缺乏盐基,也缺乏植物养料,几乎都呈酸性,腐殖质含量因分解而低下,土层内富有铁铝氧化物。
植被群落最明显的特点是大量种类组成乔木层,在1hm2范围内,可能有40~100种之多。
树冠参差不齐,色彩不一,树干高大笔直,分枝少,具有板状根(如紫茉莉、龙脑香科植物)、气生根(如榕树属植物)。
中型叶或大型羽叶常绿,下层植物常具滴水叶尖及花叶现象。
茎花现象也是雨林乔木的一个特征。
另外,藤本植物、绞杀植物、附生植物等几个层片,构成了雨林的特殊景观。
中国雨林是印度—马来西亚雨林群系的一部分,主要分布在台湾省南部、广东和广西南部、云南南部和西藏东南部。
(二)季雨林季雨林(monsoon forest)是分布在热带有周期性干湿季节交替地区的森林类型,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和美洲。
由于东南亚的季风最盛行,故季雨林在那里分布面积最大,且发育最为典型,分布在印度德干高原、缅甸、泰国、老挝、越南等地的干热河谷和盆地中。
年平均气温25℃左右,年降水量800~1500mm,具有明显的干季和湿季,群落有季相变化,群落高度较低,主要树种干季落叶,雨季到来时又开始长叶并相继开花,由于花期比较集中且某些植物具有大型花,使季雨林的外貌显得华丽,下层有常绿树种,具有旱生特征,林内有少量藤本和附生植物。
植被学研究地球表面的植被分类和分布

植被学研究地球表面的植被分类和分布植被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在地球表面的分布和分类对于生态环境的研究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植被分类指的是根据植被的特点和生境,将植被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或群落,以便更好地研究不同类型植被的生态学特征和相互关系。
植被分布则是指各种植被类型在地球表面的分布范围和空间格局。
一、植被分类植被的分类可以基于多个因素进行,包括气候、生态条件、植物形态和功能等。
根据气候条件,植被可以分为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植被。
在不同的气候带内,植被类型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森林、草原、沙漠、湿地等类型。
此外,根据生态条件和植物形态,植被还可以分类为常绿植被、落叶植被、草本植被、灌木和树木植被等。
二、植被分布植被在地球表面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气候、土壤、地形和人类活动等。
气候是影响植被分布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植被类型对温度、降水和日照等气候条件的适应性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植被带。
例如,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气温高,降水充沛,适宜热带雨林等植被类型的生长。
而温带和寒带气候下,植被类型则以落叶阔叶林、针叶林和草原等为主。
土壤是植被形成和分布的重要基础。
不同类型的土壤含水量、养分含量和排水性等特点会对植被的适应性和分布产生影响。
例如,在沼泽和湿地等植被类型的分布区域,土壤富含水分,氧气含量低,适宜水生植被的生长。
地形的起伏和坡度也对植被的分布产生重要影响。
在山区,随着海拔的升高,温度和降水等气候条件变化,不同海拔带的植被类型也逐渐发生变化。
比如,山地植被一般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低海拔地区适宜温度湿润的阔叶林生长,而高海拔地区则适宜针叶林和高山草甸等植被的繁茂。
人类活动对植被分布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大面积的森林被砍伐和清理,导致了植被退化或消失,这对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产生了负面影响。
人类活动还通过引入外来物种和改变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一步改变了植被的原有分布格局。
世界植被类型分析

世界植被类型分析一、寒带:苔原:1、气候特征:夏季短促而寒冷蒸发量低风力大夏季昼长冬季夜长2、土壤特征:永冻层,地表水下渗不畅,地面沼泽化,出现生理性干旱反应3、种类组成:矮灌木、苔藓、地衣4、群落结构:层次不多,营养期短5、生活型特征:多年生,具有大型花和花序6、分布:西伯利亚北部二、温带:草原:1、气候特征:温带干旱半干旱气候;气候干燥雨量少且变率大;降雨量集中在夏季,冬季时间长2、土壤特征:淋溶作用较弱,盐基物质丰富;有明显钙积层;有基质含量从地表向下逐渐减少;中性至碱性3、种类组成:以多年生低温和中温旱生丛生禾草植物占优势,以禾本科、豆科和莎草科植物为主4、群落结构:呈暗绿色,高度不大,具有抵抗夏季干旱的某些适应5、生活型特征:地面芽植物为主,地下芽植物数量也不少,普遍存在旱生结构6、分布:广泛分布于亚欧大陆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寒温性针叶林:1、气候特征:夏季温和湿润,冬季严寒,年温差大,降水量不多2、土壤特征:有机质分解程度低;土壤终年处于湿润状态;有机质含量高;酸性3、种类组成:松柏类植物4、群落组成:多单一树种构成的纯林5、生活型特征:叶缩小成针状;具抗寒抗旱结构6、分布:广泛分布于北半球寒温带大陆夏绿阔叶林:1、气候特征:温带湿润半湿润气候;雨热同期2、土壤特征:棕壤和褐土;有明显黏化现象;微酸性到微碱性3、种类组成:宽阔叶片的落叶树种4、生活型特征:地面芽与地下芽植物占优势,林冠顶部较为平整5、分布:北美大西洋沿岸,西欧和中欧海洋性气候的温暖区,亚洲东部三、亚热带:荒漠:1、气候特征:、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日照强,蒸发量大大超过降水量;年温差和日温差都比较显著2、土壤特征:土壤的组成与母质非常近似,腐殖质含量少;地表多砾石,龟裂土壤表层为孔状结皮;普遍含有石膏和较多易溶性盐,碱性3、种类组成:强旱生植物、短生植物4、群落组成:植被覆盖率低,在低地较集中5、生活型特征:深根系;蒸腾少;生长发育迅速6、分布:、热带、亚热带荒漠:撒哈拉-阿拉伯区、南非、美洲、澳大利亚;温带荒漠:亚洲、阿根廷巴塔哥尼亚硬叶常绿林:1、气候特征: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湿润,夏季炎热干燥;降水不稳定;日照多2、土壤特征:土壤浅薄,含水量随季节性变化大3、种类组成:乔灌木大多是旱生阳生植物;草本层生长稀疏4、群落组成:结构简单,树种贫乏,具有相近似的适应方式5、生活型特征:深根系;常绿叶小而厚;具刺6、分布:主要分布在地中海及加利福尼亚地区常绿阔叶林:1、气候特征:亚热带湿润气候;有明显季节特征,夏季炎热潮湿,冬季稍为干燥,春秋温和,水热同期2、土壤特征:微酸性至酸性;成土过程中铝化作用明显;高岭石含量较高质地较粘重3、种类组成:常绿双子叶植物,种类丰富4、群落组成: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兼有常绿和落叶两类,林相整齐5、生活型特征:以中高位芽植物为主,无板根、茎花及叶附生等雨林现象6、分布:我国分布面积最广泛四、热带:红树林:1、气候特征:热带风平浪静的海滩;受气温与水温影响大,温度越高,种类越丰富2、土壤特征:滨海盐土,含盐量较高(3.5%左右),淤泥深厚3、种类组成:红树科4、群落组成:由高大乔木组成,越近赤道越高大5、生活型特征:胎生现象;密集的支柱根;突出于地面的呼吸根,利于通气与储气,具有很强再生能力;盐生植物,具有泌盐腺体6、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以内的热带海岸,可护岸围堤,防止海浪冲击稀树草原:1、气候特征:热带夏雨型气候;年降水量差别悬殊,集中于夏季2、土壤特征:排水性差,易干裂,隔水层浅3、种类组成:发达的C4草本植物层,耐旱特征明显,不耐荫蔽与低温;乔灌木通常根系庞大,树干多分枝,具刺4、群落组成:随具体生境条件变化5、分布:非洲分布面积最大;澳大利亚以桉树为优势种热带雨林:1、气候特征:赤道多雨气候;全年高温,温差小;降水量充沛且均匀2、土壤特征:砖红壤;土层深厚,粘重,酸性;营养物质周转快;腐殖质分子结构简单,含量低3、种类组成:种类最丰富;单位面积上树木种类密度高;无优势种;特有属和特有种多4、群落组成:成层现象最为复杂;垂直结构与光照条件密切相关5、生活型特征:乔木:常绿高位芽植物占优势,茎花现象,板状根发育,叶具滴水;藤本植物发达;附生植物数量很多;绞杀植物与寄生植物突出6、分布:美洲雨林面积最大,主要分布在亚马逊河流域,此外,亚洲、非洲也有分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澳大利亚
以树木(桉树Eucalyptus spp.)占优势,
叶子革质,坚硬。 澳大利亚特有的“草本乔木”(黄万年
这类的建群树种都具樟科月桂树叶片的特征,常绿、 革质、稍坚硬,表面光泽无毛,叶片排列方向与太阳 光线垂直。
一、环境特征
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热 而潮湿,冬季稍为干寒,春秋温和。降水分配 不均,冬季降水少,但无明显干旱。
温度(最热月的平均温度达24-28℃) 湿度(相对湿度在75-80﹪) 蒸发量:小于降水量 云量:大
冠呈微波状起伏。 群落以高位芽植物占优势(70%以上),在成型的群落内,
以中高位芽植物为主。 叶的性质:小型叶为主,中型叶次之,乔木的叶子具有樟
科植物月桂叶子所特有的特征,且常与光线照射方向垂直, 故亦称照叶林或樟叶林。 周期性:季相变化不明显 常绿阔叶林与热带雨林都是由常绿阔叶树组成的茂密森林,
但常绿阔叶林与热带雨林具有很大的区别,有些特征反而
与夏绿阔叶林更相似。
3、结构
乔木层 灌木层 草本层 层间植物
附生植物 比雨林少(兰
科,苔藓、地衣) 藤本植物
草质或木质, 小藤本。
第一亚层:
高度约在16—20m左右,很少超出 25m,总盖度在70—90%(郁闭度 在0.7~0.9),树冠层多连续,乔木 多数是壳斗科和樟科等的常绿种类, 胸径常在20—60cm之间。树皮较 厚、粗糙,常如鳞片状、条沟状剥 裂。
土壤
红壤、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
二、群落特征
1、种类组成 樟科、壳斗科、山茶科、木兰科、金缕梅科等
双子叶植物(常有着明显的建群种或共建种 ); 真蕨植物在林下占有一定优势。
板栗 木荷(山茶科)
短 柄 枹
枫 香 ( 金 缕 梅 科)
2、外貌 终年常绿,一般呈暗绿色,林相整齐,由于树冠浑圆,林
第二亚层:
树冠多不连续,常见的交错
与热带雨林相比,常绿阔叶林结构比较简单,没有板根、 茎花及叶附生等雨林典型现象。
三、地理分布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于南北纬22-40度之间的地区,
它在南、北美洲、大洋洲、非洲和亚洲均有分布, 主要分布在东亚,以 我国的分布面积最大,发育最为典型。北起秦岭淮河,南到两广,西至 四川和云南 的大部分区域,东达台湾中部山地 。
亚洲
中国
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绿落 叶阔叶混交林)
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绿阔 叶林)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季分常 绿阔叶林)
日本
日本西南部(九州、四国)当地称 为暖温带常绿阔叶林
美洲
北美 美国的路易斯安那、佛罗里达、佐 治亚州以及北面的卡罗来纳州
南美 智利的瓦尔迪维亚(约40°S)以南 的瓦尔迪维亚暖温带常绿雨林 其繁茂程度几乎与热带雨林相似
生境特点
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干燥炎热 温度 降水量 光照
群落特征
1 种类组成 桃金娘科(桉属)、壳斗科(栎属)
2 外貌
生活型(树高不超过20米) 叶的性质(小而厚,叶片无光泽呈深绿色,排列形
式与光线来向成锐角) 周期性:常绿
3 结构 植物体具刺(叶刺)是其典型特征,群落
第二节 亚热带植被类型
(是具有热带至温带之间的过渡性质的森林类型)
一、常绿阔叶林
通常又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亚热带是热带和温带之间的过渡带。 大陆东侧--湿润亚热带森林气候
常绿阔叶林(照叶林) 大陆西侧--地中海气候
常绿硬叶林 内陆--亚热带荒漠气候
荒漠
常绿阔叶林(evergreen broad—1eaved forests),通常称为照 叶林或樟叶林(1aurisilvae)。(日本:照叶林;欧美:月 桂树林;中国:常绿栎类或常绿樟栲林)是亚热带 温暖湿润地区的常绿双子叶植物构成的阔叶树森林。
型,林下的硬叶常绿灌木、 蕨类及苔藓植物极为繁盛。
有5种假山毛榉 北岛北部
澳大利亚贝壳杉
(Agathis australis)、棕 榈的森林;
南岛
罗汉松(Podocarpus)和 陆均松(Dacrydium)
中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可分为东部亚区和西 部亚区
中国中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主要由壳斗科的 常绿树种、樟科、山茶科、木兰科、五味子科、 八角科、金缕梅科、番荔枝科、蔷薇科、杜英 科、蝶形花科(美丽胡枝子)、安息香科、冬 青科、茜草科、卫矛科、桑科、藤黄科、五加 科、山龙眼科、杜鹃花科,以及乌饭树属、枫 香属和红苞木属等所组成。
非洲
大洋洲
南非的德拉肯斯堡山脉; 澳大利亚
非洲西北的加那利群岛 ; 加那利照叶林
马德拉群岛
非洲的常绿阔叶林以加那
维多利亚南部最显著的是各
种桉树、假山毛榉 (Nothofagus cunningha mii)和树蕨 (Dicksonia antarctica)
利群岛的月桂树林较为典 新西兰
(Peumus boldus)构成 湿润的森林
由厚壳桂(Cryptecarya rubra)、琼楠 (Beilschmidia miersii)构成。这些森林的
外貌,高达10-15m,与地中海的刺叶栋林相 似。
好望角植物区
非洲南部所占面积极小,但其种类成 分十分丰富,由于区系成分的特殊性 与马基群落相似 唯一的乔木:银树 山龙眼科的多种灌木
具有特殊的香味
分布
地中海地区 以常绿的具革质叶栎属组成
西部:木栓栎林 东部:刺叶栎林 ,常常退化为马基群落 油橄榄林
加利福尼亚区
不列颠哥伦比亚向下延伸到下加利福尼亚 具有典型的地中海气候 米花栎、禾叶栎 沙巴拉群落(灌丛):原生植被
其他地区
智利
旱生林
由Lithraea caustica(属漆树科)、 Quillaja saponaria(属蔷薇科)和博路都树
亚热带的阔叶林中也经常混生落叶阔叶树种, 主要有蓝果树、珙桐、水榆、山合欢、野茉莉 等。
常绿硬叶林 Evergreen sclerophyllous forest
分布于亚热带大陆西岸的地中海气候地区,其他分 布于大洋洲西部、东部和中部,南非开普敦,北美 加利福尼亚,南美智利中部沿海一带。冬季温和多 雨、夏季干旱密切相关的群落类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