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热带植被类型(精选)
亚热带温带寒带植被类型

明显特点
1.种类构成极端贫乏 尤其是乔木层旳种类构成。最主要旳种
类是欧山毛榉(Fagus sylvatica)、 桦叶鹅耳枥(Carpinus betulus)、无 梗栎(Quercus petraea)和英国栎 (Q.robur),每一种种都能够形成优势 群落。 2.植被分布与气候自东向西旳明显变化有 关联
冠呈微波状起伏。 群落以高位芽植物占优势(70%以上),在成型旳群落内,
以中高位芽植物为主。 叶旳性质:小型叶为主,中型叶次之,乔木旳叶子具有樟
科植物月桂叶子所特有旳特征,且常与光线照射方向垂直, 故亦称照叶林或樟叶林。 周期性:季相变化不明显
常绿阔叶林与热带雨林都是由常绿阔叶树构成旳茂密森林,
苔藓、地衣,因为地面覆盖大量落叶而多数生长在树干 上。
地理分布
在世界范围内主要分布在三个区域:
北美大西洋沿岸 西欧和中欧海洋性气候旳温暖区域 亚洲东部,涉及中国、朝鲜和日本
在南半球,因为没有合适旳条件,夏绿阔 叶林分布极少。
欧洲
沿大西洋海岸延伸,从伊比利亚半岛北部向北, 直至斯堪旳纳维亚半岛旳南部。在东欧,因为西 风影响减弱,大陆性增强,夏绿阔叶林明显地在 第聂伯区附近尖灭,从第聂伯向东,以狭窄旳森 林草原带延伸着。
典,林下旳硬叶常绿灌木、 蕨类及苔藓植物极为繁盛。
有5种假山毛榉 北岛北部
澳大利亚贝壳杉
(Agathis australis)、棕 榈旳森林;
南岛
罗汉松(Podocarpus)和 陆均松(Dacrydium)
中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可分为东部亚区和西 部亚区
中国中亚热带经典常绿阔叶林主要由壳斗科旳 常绿树种、樟科、山茶科、木兰科、五味子科、 八角科、金缕梅科、番荔枝科、蔷薇科、杜英 科、蝶形花科(漂亮胡枝子)、安息香科、冬 青科、茜草科、卫矛科、桑科、藤黄科、五加 科、山龙眼科、杜鹃花科,以及乌饭树属、枫 香属和红苞木属等所构成。
第七节 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核心考点突破】
自然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植被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山区植被比平原地区丰富;海
拔越高,山地垂直带谱越多; 地
山地的阳坡(热量条件好)和迎 形
风坡(水分条件好)植被比阴坡
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流水 和风力作用较小,不利于外 力作用地貌的形成
和背风坡相对茂盛
自然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植被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二、选择题
7.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不包括( )
A.热带雨林
B.热带荒漠
C.落叶阔叶林
D.常绿阔叶林
解析:选 B。落叶阔叶林、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是我国主要的
植被类型,我国不具备热带沙漠气候条件,故植被类型不以热带
荒漠为主。
8.下列不属于热带雨林地区所具有的特征的是( )
A.终年高温多雨
B.植物种类丰富
第七节 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第二章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
一、与植被有关的概念 1.植物种群:在一定环境空间内生长的同一种植物的___个__体_____ 集群。 2.植物群落: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___所__有_____植物种群。 3.植被:覆盖地表某一区域的植物及其群落。分为自然植被和 ___人__工_____植被。
三、植被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1.自然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1)决定某地区植被类型的根本因素:该地区的水分和热量以及二 者的配合状况。 (2)__太__阳__辐__射__提供给地球的热量由赤道向两极有规律地减少,形 成不同的温度带,由此形成全球陆地植被基本格局。 (3)__水__分__条__件__的差异也是造成不同区域植被类型差异的主要原 因。 (4)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导致的水热组合状况差异也会影响植被分 布。
C.地下部分向更深处生长
植物群落

一定地区内植物群落的总体称作植被,植物群落是构成植被的基本单位。
地球上不同植被类型的分布基本上决定于气候条件,主要是热量和水分以及其它有关的自然要素。
在地球的不同地区,水热条件的组合配置不同,因而导致形成不同的植被类型(图14-1)。
一、热带植被类型(一)热带雨林热带雨林(tropical rain forest)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纬5~10°以内,终年湿润多雨的热带气候区。
全世界的热带雨林,可划分为美洲热带雨林区、非洲热带雨林区和印度—马来西亚热带雨林区。
区内水热条件充沛,平均温度为25~30℃,平均年温差只有1~6℃,无明显的冬季和旱季,年降水量约2000~4000mm,多的可达12000mm(如夏威夷),空气中相对湿度达90%以上。
土壤为砖红壤,质地为壤质或粘质,土壤内缺乏盐基,也缺乏植物养料,几乎都呈酸性,腐殖质含量因分解而低下,土层内富有铁铝氧化物。
植被群落最明显的特点是大量种类组成乔木层,在1hm2范围内,可能有40~100种之多。
树冠参差不齐,色彩不一,树干高大笔直,分枝少,具有板状根(如紫茉莉、龙脑香科植物)、气生根(如榕树属植物)。
中型叶或大型羽叶常绿,下层植物常具滴水叶尖及花叶现象。
茎花现象也是雨林乔木的一个特征。
另外,藤本植物、绞杀植物、附生植物等几个层片,构成了雨林的特殊景观。
中国雨林是印度—马来西亚雨林群系的一部分,主要分布在台湾省南部、广东和广西南部、云南南部和西藏东南部。
(二)季雨林季雨林(monsoon forest)是分布在热带有周期性干湿季节交替地区的森林类型,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和美洲。
由于东南亚的季风最盛行,故季雨林在那里分布面积最大,且发育最为典型,分布在印度德干高原、缅甸、泰国、老挝、越南等地的干热河谷和盆地中。
年平均气温25℃左右,年降水量800~1500mm,具有明显的干季和湿季,群落有季相变化,群落高度较低,主要树种干季落叶,雨季到来时又开始长叶并相继开花,由于花期比较集中且某些植物具有大型花,使季雨林的外貌显得华丽,下层有常绿树种,具有旱生特征,林内有少量藤本和附生植物。
建水县植被类型(植物种类)及分布

建水县植被类型建水县自然植被以针叶林(云南松)、常绿阔叶林和灌木中的常绿种类为多,草本植物中也有常绿的蕨类植物。
由于地势起伏,气候、土壤基质条件不一致,形成垂直地带性植被明显分布的特点,加上长期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原生植被多遭破坏,演替为次生植被。
可分以下几种主要植被类型。
一、北热带季雨林植被类型分布在建水县境南部红河北岸曼法、乍拉、格士、雨尼、阿土一带低热河谷,海拔230—1000米之间,显示北热带季雨林植被自然景观。
同时又因小地形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形成不同的植被群落,植被组成较复杂,种类繁多。
高层植物多集中于村寨、道旁和低沟谷地带,山坡面多为稀树,树种有榕、红栎、酸角、火绳、荔枝、芒果、黄木、橄榄、攀枝花、大叶竹、菠萝蜜等。
中层植物主要有:三棱金刚、仙人掌及荆棘灌丛。
藤本植物主要有:血藤、腊藤、泡心藤等及其他附生植物。
禾本科牧草主要有扭黄茅、黄背草、青香茅等,在不同的小地形上可形成单优群落。
其次有臭根子草、铁杆草、木兰、荩草、马塘草、狗牙根、野花生、莎草,雀稗、竹叶菜、龙须草等,亦在不同的小地境上相互伴生。
有毒害草狼毒呈零星分布。
二、南亚热带植被类型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1500米之间的坝区和半山区,范围较广。
植物类型的组合复杂,常见的高大乔木有云南松次生幼小疏林、思茅松幼树、攀枝花、乌桕、桉、榕、柏、柿、石榴、女真子及栎类次生矮灌丛等。
刺灌丛多见苦刺、牛角刺、鸡脚刺,绿皮刺等。
禾本科牧草有黄背草、青香茅、扭黄茅等,能构成单优群落,其次臭根子、沟颖、野古、荩、白茅、蔗茅草等,呈较多的分布。
田埂、地边的马塘、车前、莎、水蔗、双穗雀稗草等也较多。
恶性害草紫茎泽兰在沟谷、山麓等阴湿地形上已构成对自然草场原生植被的大量侵害,以致取代禾本科牧草形成单优群落。
三、中亚热带云南松和阔叶林植被类型分布范围较大,主要在海拔1500—1800米间的南部、西部、东部和东北部山地云南松疏林地带。
高层植物单优种主要为云南松,其次栎类阔叶植物林分布于山箐沟谷低洼地。
植被类型

一定地区内植物群落的总体称作植被,植物群落是构成植被的基本单位。
地球上不同植被类型的分布基本上决定于气候条件,主要是热量和水分以及其它有关的自然要素。
在地球的不同地区,水热条件的组合配置不同,因而导致形成不同的植被类型(图14-1)。
图14-1植被分布与不同水热条件的关系阴影区是土壤和火对植被边界的影响(仿Whittaker,1975)一、热带植被类型(一)热带雨林热带雨林(tropical rain forest)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纬5~10°以内,终年湿润多雨的热带气候区。
全世界的热带雨林,可划分为美洲热带雨林区、非洲热带雨林区和印度—马来西亚热带雨林区。
区内水热条件充沛,平均温度为25~30℃,平均年温差只有1~6℃,无明显的冬季和旱季,年降水量约2000~4000mm,多的可达12000mm(如夏威夷),空气中相对湿度达90%以上。
土壤为砖红壤,质地为壤质或粘质,土壤内缺乏盐基,也缺乏植物养料,几乎都呈酸性,腐殖质含量因分解而低下,土层内富有铁铝氧化物。
植被群落最明显的特点是大量种类组成乔木层,在1hm2范围内,可能有40~100种之多。
树冠参差不齐,色彩不一,树干高大笔直,分枝少,具有板状根(如紫茉莉、龙脑香科植物)、气生根(如榕树属植物)。
中型叶或大型羽叶常绿,下层植物常具滴水叶尖及花叶现象。
茎花现象也是雨林乔木的一个特征。
另外,藤本植物、绞杀植物、附生植物等几个层片,构成了雨林的特殊景观。
中国雨林是印度—马来西亚雨林群系的一部分,主要分布在台湾省南部、广东和广西南部、云南南部和西藏东南部。
(二)季雨林季雨林(monsoon forest)是分布在热带有周期性干湿季节交替地区的森林类型,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和美洲。
由于东南亚的季风最盛行,故季雨林在那里分布面积最大,且发育最为典型,分布在印度德干高原、缅甸、泰国、老挝、越南等地的干热河谷和盆地中。
年平均气温25℃左右,年降水量800~1500mm,具有明显的干季和湿季,群落有季相变化,群落高度较低,主要树种干季落叶,雨季到来时又开始长叶并相继开花,由于花期比较集中且某些植物具有大型花,使季雨林的外貌显得华丽,下层有常绿树种,具有旱生特征,林内有少量藤本和附生植物。
海拔对应的植被类型

海拔对应的植被类型
海拔对应的植被类型因地区不同而有所差异。
以下是一些一般性的植被类型随海拔变化的情况:
1.低海拔地区(海拔0-1000米):通常是热带和亚热带气候,植被类型包括热带雨林、草原和灌木丛等。
2.中海拔地区(海拔1000-3000米):通常是温带气候,植被类型包括落叶阔叶林、针叶林和草原等。
3.高海拔地区(海拔3000-4500米):通常是寒带气候,植被类型包括高山草原、亚高山灌丛和针叶林等。
4.极高海拔地区(海拔4500米以上):通常是高山和高寒气候,植被类型包括高山草甸、苔原和冰川等。
需要注意的是,这只是一般的分类,并且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地形条件也会影响植被类型的多样性。
亚热带植被类型PPT演示文稿

环境特征
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热 而潮湿,冬季稍为干寒,春秋温和。降水分配 不均,冬季降水少,但无明显干旱。
温度 湿度 蒸发量:小于降水量 云量:大
土壤
红壤、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
5
群落特征
种类组成 樟科、壳斗科、山茶科、木兰科、金缕
梅科等双子叶植物 真蕨植物在林下占有一定优势
纳米布荒漠
百岁兰
卡鲁荒漠
发育着肉质旱生植物构成的荒漠群落。 芦荟 、松叶菊属 、青锁龙 、大戟
34
4.美洲荒漠
索诺兰(Sonoran)荒漠 美国西南部向南延伸到墨西哥北部,成为以肉质植
28
荒漠在地球上的分布
29
2.亚洲温带荒漠
地处亚洲内陆,包括中亚(土兰低地)荒 漠,藏北高寒荒漠,新疆、河西走廊和内蒙古西 部荒漠,以及蒙古境内荒漠,其中以塔里木盆地 为干旱核心。 1)半乔木荒漠 2)灌木荒漠 3)半灌木、小半灌木荒漠 4)短生植物荒漠 5)叶状体荒漠
30
31
3.南非荒漠
6
群落特征
外貌
终年常绿,一般呈暗绿色,林相整齐,由 于树冠浑圆,林冠呈微波状起伏。
群落以高位芽植物占优势(70%以上), 在成型的群落内,以中高位芽植物为主。
叶的性质:小型叶为主,中型叶次之,乔 木的叶子具有樟科植物月桂叶子所特有的 特征,且常与光线照射方向垂直,故亦称 照叶林或樟叶林。
周期性:季相变化不明显
17
澳大利亚
以树木(桉树Eucalyptus spp.)占优势,
叶子革质,坚硬。 澳大利亚特有的“草本乔木”(黄万年
青Xanthorrhoea,Ringia,属百合科) 苏铁科的Macrozamia
红树林简介——精选推荐

红树林简介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岸朝见代特有的抬木本植中习群落,其中有高大的乔木、有矮小的灌木丛,还有草本植物。
红树林的种类繁多,但从世界范围来讲,它分为西方群系和东方群系两大类。
(我国红树林与亚洲、大洋洲和非洲东海岸的种类同属于东方系)。
据介绍,海南岛沿海的红树林有木榄、海莲、红树、秋茄树、角木果、海桑、瓶花木、银叶树、木果楝、海漆、桐花树、白骨壤等11科20多种。
红树林是一种独特的植被类型,生长在海滨潮汐沼泽地带,它们能适应海风侵袭、盐水浸泡以及缺氧底质的生活环境。
人们称红树林为“海上森林”、“海岸卫士”。
红树植物的叶子都是很厚的,比一般的陆生叶子厚很多,且叶里饱含水分。
这是与它的生活环境有关的。
红树植物多生长在海岸或河口的水下,这些地方的水含有丰富的盐类,红树植物的根吸收了这些物质后,必须通过叶子排出,需要比较厚的叶肉,所以它们的叶子很厚。
在叶子的表层有一层蜡层,是用来防止水分过度蒸发的,因为这些咸水浓度很高,不容易渗透到植物的内部。
另外,叶片中具有排盐腺,把多余的盐分排出体外(即泌盐),因此有人称它为“植物海水淡化器”。
红树植物的茎和一般陆生植物没有什么不同,只是红树植物的茎有吸收水中某些杂质的功能。
红树林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器官---------根。
红树林有发达稠密的根系,它们纵横交错,盘根错节,构成一座座海上的立体栅栏,不仅足以支撑它们那硕大的树冠,而且护卫海岸沙滩,使沿海的村镇和农田免受风浪潮汐的袭击。
它们的根除了有陆生植物生在地下的根外,还有生在地下的支柱根和呼吸根。
因为红树林生长在海岸、河口风浪较大的地方,常年风吹浪打,这些支柱根从茎的下部开始长,延伸一米的范围内才插入地下,就像种树时的支柱杆一样。
由于红树林的根被水泡着,无法与空气接触,无法呼吸,也就无法生存。
因此需要呼吸根。
一棵树的呼吸根很多,都环绕树露出水面排列着。
呼吸根的表皮有很多细小的气孔,它们与根内的气管相连,吸收氧。
红树植物的生殖方式也异于陆上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