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有天才之前Q1
高三语文未有天才之前

未有天才之前
教学目标
1、理解鲁迅先生演讲稿中倡导的“泥土”精神的思想精髓,思考
其现实意义。
2、体会鲁迅先生演讲的语言特色,感受其犀利的逻辑力量。
说明:
本文是鲁迅先生 1924年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友会上所作的一篇著名的演讲,收入他的文集《坟》。
青年学生容易被社会浮躁之风浸染,好高骛远、不切实际,鲁迅先生在演讲中号召年轻人要甘于当“泥土”,在当今时代亦有其现实意义。
学习本文,不但可以了解鲁迅先生的“犀利幽默”的语言特点,而且还可以掌握议论文的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同时,学习本文也是令学生学会整体感知,揣摩语言的绝佳训练。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理解鲁迅先生演讲稿中倡导的“泥土”精神的思想精髓。
2.难点:思考“大家都来做泥土”的现实意义。
说明:
本文结构清晰,观点鲜明,说理深入浅出,但由于社会背景的差异,学生在某些语段的理解上还存在障碍,需
要反复品味。
此外,当代社会学生个性张扬,动辄以“精
英”自居,以“天才”自许,先生期待青年们踏踏实实“做
土”的箴言,值得学子认真思考。
教学过程
思路点拨
是做天才还是泥土?这个问题关系到学生未来的人生选择。
教师可以在课前做一次班级问卷调查,请同学说说自己的看法,在课文学习之后再请学生关照现实,回味反思,即便与作者的观点不尽相同,亦可比较深入的理解演讲辞的思想精髓。
练习举隅
1、课外阅读《忆韦素园君》,作摘抄或写点评。
2、以“天才”为话题,搜集资料,自拟观点,运用比喻论证、对
比论证等方法,写一段演讲辞。
进才吴威《未有天才之前》

《未有天才之前——一九二四年一月十七日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友会讲》教学设计上海市进才中学吴威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2.体会鲁迅先生文章的论证力量和艺术性。
说明:本文是鲁迅先生的名篇之一。
文章思路清晰,论证方法多样,是不同于以往的许多杂文,是一篇典范的议论文。
对于高三学生的阅读思维的规范和提升,写作实践的夯实与升华,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因着高三学生面临着高考这一层特殊的背景,上好此文便更具有一种特别的意义,关于这一点,我们不想故作回避。
所以“学习本文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体会鲁迅先生文章的论证力量和艺术性”成为必须,而不是重点讨论如何去演讲。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学习本文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感受鲁迅文章的论证力量和语言魅力。
2.难点:了解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文化背景。
说明:本文论证思路,通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顺序展开,层层深入、逻辑严谨。
同时,本文作者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加上形象的描写,使整个论证过程既集中有力又不乏生动幽默。
让学生掌握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感受鲁迅文章的论证力量和语言魅力是课文学习的重点。
而“了解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文化背景”,由于时空的阻隔和当时写作背景的复杂性来看,对当代的高中生来说实属不易,确为教学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思路点拨鲁迅先生的杂文大多因“杂”而难读难懂,然而此篇因听众的特殊,是与我们在座一样的高中生,故而深入浅出,相对而言,通俗易懂。
此文亦不妨视为一篇典范的议论文,理清议论文论证思路,通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逻辑顺序为抓手进行梳理,了然文章的架构。
落实确认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的运用,进而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文章的主旨、作者的深意。
练习举隅1.以提纲的形式梳理出文章结构,不可太简。
(80字左右)2.对比本文与《拿来主义》在写法上的不同,写一段鉴赏文字。
(500字左右)3. 大作文:仿写《未有“大师”之前》。
未有天才之前读后感

未有天才之前读后感《未有天才之前》是一本让人深思的书籍,它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关于成长和人生的启示录。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深受启发,对人生和成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首先,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天才并非是天生的,而是通过不懈努力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够成就的。
主人公张三丰在书中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最终成为了一位天才。
这让我明白到,只有通过不断地努力和付出,才能够获得成功。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所谓的天才,他们似乎轻而易举地取得了成功,但其实背后付出了无数的努力和汗水。
因此,我们不能因为自己不是天才而放弃努力,相反,应该更加努力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其次,这本书也让我明白到,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经历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
在书中,张三丰经历了很多困难和挫折,但他从未放弃,最终取得了成功。
这让我明白到,成长是需要付出代价的,需要经历挫折和困难,但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够迎来成功的曙光。
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我们不应该退缩和放弃,而是应该勇敢地面对,努力克服,这样才能够成长为更加坚强和成熟的人。
最后,这本书也让我明白到,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成功,而在于追求和努力。
在书中,张三丰并不是一开始就成功的,他也经历了很多挫折和失败。
但是,他从未放弃,一直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这让我明白到,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成功,而在于过程中的努力和坚持。
只有在追求和努力的过程中,我们才能够感受到人生的真正意义,才能够成长为更加优秀和坚强的人。
总的来说,读完《未有天才之前》,我对人生和成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这本书让我明白到,天才并非是天生的,而是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够成就的。
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经历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成功,而在于追求和努力。
因此,我会更加努力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坚持不懈地努力,相信只要不放弃,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最新《未有天才之前》教案

一、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两篇演讲词了——《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和《我有一个梦想》,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演讲词《未有天才之前》,这是鲁迅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友会上的讲话。
天才挺好的,要想成为天才是需要条件的。
我们很有必要来学习一下鲁迅的这篇演讲词《未有天才之前》,看看成为天才需要哪些条件?二、划分文章结构:1、明确观点:提问:演讲应该明确观点,支持什么,反对什么,要让听众一目了然,鲁迅在演讲中所持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天才的产生需要民众的土壤。
2、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3段)提出自己的观点:要产生天才,就要有使天才生长的民众。
第二部分:(4—9段)从反面论述天才不能生长的原因,即批评封建主义势力对新思想新文化的围剿,对青年人的摧残。
第三部分:(10—12段)发出呼吁,号召大家都来做培植天才的泥土,做新思想新文化的支持者。
3、论证结构:第一部分正面提出观点。
第二部分从反面进行论证。
第三部分得出结论,发出号召。
三、分析论证过程:(一)分析第一部分:第1段:作者的开场白,谦辞。
第2段:作者根据文艺界的呼声很自然地引出对天才的论述。
鲁迅为什么会发表这篇名为“未有天才之前”的演讲?因为人们对天才的产生的呼声很盛大。
鲁迅认为文艺界强烈要求天才产生可以证明哪两件事?一是中国现在没有一个天才,二是大家对于现在的艺术厌薄。
第3段:在这一段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天才的产生需要民众的土壤。
接下来用例证法举了拿破仑的例子证明天才的产生需要民众。
然后用比喻论证法来加以证明,用花和土来比喻天才和民众,把深奥的道理通俗化。
(二)分析第二部分:1、提问:鲁迅先生认为没有产生天才的原因是什么?也就是说社会上有哪几种做法遏止了天才的产生?明确:“整理国故”、“崇拜创作”、“恶意批评”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鲁迅是怎样反驳这些不良的做法的。
2、分析三种遏止天才的不良做法。
①“整理国故”:这个口号最早是由新文化阵营提出来的。
八年级语文《未有天才之前》学习要点

《未有天才之前》学习要点本文是鲁迅先生1924年1月17日应邀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友会上的演讲。
最初发表于一九二四年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友会刊》第一期。
同年12月27日《京报副刊》第21号转载时,前面有一段作者的小引:“伏园兄:今天看看正月间在师大附中的演讲,其生命似乎确乎尚在,所以校正寄奉,以备转载。
二十二日夜,迅上。
”鲁迅简介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
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
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
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
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
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
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
未有天才之前ppt1

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颗‘珍珠’。”
妈妈的一席话让我恍然大悟:当我们觉得“怀才不遇”
时,与其埋怨与悲叹,还不如化被动为主动,迎难而上,在逆 境中锻炼我们的意志,加强自身修养,让自己成为一颗“珍 珠”,只有当自己真正有实力时,才会得到大家的赏识和认 可。
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 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
3.辨析字形
n yá 拖延 . tínɡ 朝廷 . 翻译 . 演绎 . miù 荒谬 . mó u 绸缪 . 哭 啼 . 结 缔 . 异域 . 鬼蜮 . 马 驰 . 松弛 .
受到教育和鼓舞,产生新的思想和行动。
3.怎样拟定演讲的题目? 提示 拟定演讲的题目,一是题意要明朗,不要含蓄,不要
委婉,更不要含糊。二是题目用字要新颖易读。
探究指津
这是80年前伟大的思想家鲁迅面向成人听众所作的一篇演 讲词。要想真正读懂文章的内容,就要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
思想,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特别是演讲中涉及到
的如“新文化运动”“新青年”“整理国故”“崇拜创作”等 文化名词,否则你就读不懂。这篇课文在字词上、语言上有一 些和现代汉语不一致的用法和语法,请调动你积累的语法和文 言知识,先疏通文字,只有如此,才能透过文字了解作者要表 达的意思和思想情感。
点睛之妙
这篇演讲词的结构是怎样的?试作简要分析。 提示 本篇演讲词的结构是比较典型的演讲结构:开头提出
“工效”,指工作效率,如:“提高工效”。
要领点拨
1.演讲的目的是什么?试简要加以说明。 提示 演讲的目的,意在诱动对方,改变听众的思想认识和 感情态度,促使听众去实践。 2.演讲和一般的谈话有什么区别?
未有天才之前ppt3 人教课标版

题目
若以“未有天才之前”作为一句话的开始, 请从文中找出适当的句子来完成它,让它可 以作为全文的中心意思的表达。
“未有天才之前,
”
未有天才之前, 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
——中心论点
(在文章第3段)
文章划分结构
第一部分:(1—3段)提出自己的观 点:要产生天才,就要有使天才生长 的民众。
• 2、观点鲜明集中——没有好的泥土不可 能培育出好的花朵。
• 3、思路清晰,逻辑严密。 • 4、材料具体生动,引人入胜。 • 5、语言生动形象,贴切的比喻并多用口
语,富有魅力。
本文语言精 言简 意赅,说理周全
在演讲中,演讲者注意 运用多种论证手法。
本文语言有“味”, 需仔细品味。
语言辩证周全,既批评错 误做法,又能够肯定其合 理的做法。
崇拜创作 恶意批评
排斥外来思 想 轻翻译
不培育,不 爱护
产生不了天 才,即使产生 了,也是活不 下去的
扼杀天才
能够借鉴 比喻 、吸收
要有实干 举例、比 精神 甘 喻 做泥土
第四段在文中的作用? 第二部分分析
承上启下,是从正面立论到反面论 证的转换枢纽。否则,上下文就不是 一个有机的整体,就会使读者不知所 云。
• 文章最后发出了号召, 作者的思路是怎样的?
第三部分分析
•三段分别论述我们应该做什么, 怎样做,和为什么做的问题。
• 归纳论证结构: • 第一部分正面提出观点。 • 第二部分从反面进行论证。 • 第三部分得出结论,发出号召。
•主旨正 未有天才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 。
•分析 反 没有产生天才的土壤,没有天才得以生长的民众
• “泥土”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作者要号召大 家“都可以做”?
《未有天才之前》(自用)

整理思路:
没有天才,需要天才。 要有天才,先有民众。 反面批判:顽固守旧,盲目排外,恶意批 扼杀、阻碍天才。 正面立论:要有天才,先作“泥土” 怎样做泥土: 脱离旧套 收纳新潮 理解包容 脚踏实地
评,
思考:这篇演讲词主要运用了哪种 论证方法?试举例说明,并体会其 作用。
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长在深林荒 野里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 长的民众产生,长育出来的,所 以没有这种民众,就没有天才。 有一回拿破仑过Alps 山,说, “我比Alps山还要高!”这何等 英伟,然而不要忘记他后面跟着 许多兵;倘没有兵,那只有被山 那面的敌人捉住或者赶回,他的 举动,言语,都离了英雄的界线, 要归入疯子一类了。所以我想, 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应该先 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 —譬如想有乔木,想看好花,一 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 木了;所以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 花木非有土不可,正同拿破仑非 有好兵不可一样。
做具有泥土精神的人。
作者阐述了泥土的哪些精神?
收纳新潮 脱离旧套 做小事业 埋头苦干 坚忍不拔
号召民众 做具有泥土精神的人。
这篇演讲词为什么 能引起读者的强 烈共鸣
这篇演讲词不但说理透彻,而且具有杂文 的情感性、趣味性和形象性,使深刻的道 理通俗化,抽象的哲理形象化,令听众在 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领悟了演讲者的观点, 充分展现了鲁迅一贯的既犀利深刻又幽默 风趣的语言风格。
鲁迅
(1881~1936)
伟大的文学家、 思想家、革命家。原 名周树人,字豫才, 鲁迅是笔名。1898年 离家到南京学习, 1902年留学日本, 1909年回国,1918年 5月发表《狂人日 记》,奠定了新文学 运动的基础。
题目
若以“未有天才之前”作为一句话的开始, 请从文中找出适当的句子来完成它,让它可 以作为全文的中心意思的表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⑤若让你选择,是做横空出世的天才, 还是做“楼下的一块石材,园中的一撮 泥土”?
本文语言精 言简
在演讲中,演讲者注意 运用多种论证手法。 本文语言有“味”, 需仔细品味。 语言辩证周全,既批评错 误做法,又能够肯定其合 理的做法。
意赅,说理周全
• 这些现象的存在不仅不利于天才的培养,而且构 成了天才成长的最大障碍。对此,鲁迅指出这些 社会现象的实质是什么及造成什么后果?
• 参考:“整理国故”之所以要批判,是因为一些 人打着这样的旗号,阻止青年从事活学问和新艺 术以致新的艺术没有生根发芽的基础,最终会导 致中国与世界完全隔绝,鲁迅认为既要整理旧的 也要搞活新的。
③这里作者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并加以 分析它们的作用。 参考:拿破仑例子是类比论证,逻辑严密 拿破仑:之所以成为英雄,是因为背后有 许多兵;而今天的人要成为天才,背后必 须得有许多的民众。比喻论证以花比喻天 才,以土壤比喻促成天才成长的民众,比 喻恰切精当,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一下 了抓住了问题的实质,使人容易明了,印 象深刻。
《未有天才之前》
鲁迅
注意以下字词读音与释义 厌薄( ) 譬如( ) 不肖( ) 国粹( ) 戕贼( ) 寒噤( )
题目
若以“未有天才之前”作为一句话的开始, 请从文中找出适当的句子来完成它,让它可 以作为全文的中心意思的表达。
“未有天才之前,
”
未有天才之前, 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
中心论点
• ③要怎样才能做使天才产生的民众呢? • 参考:从上文批驳的种种论调来看,做到破除 守旧、排外的心理,理解包容未来天才的幼稚。 • ④为什么作者指出做泥土的条件是“然而不是坚 苦卓绝者,也怕不容易做”?这反映了作者对于 民众们什么样的期待? • 参考:在这三段中,贯穿的是作者对于“泥土” 精神,即坚实、坚韧,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 神的重视与欣赏,这是典型的鲁迅精神,也是鲁 迅在以后的著作、通信中,一再强调的。这里是 本文的精髓所在,也是应该好好读解领会之处。
文章划分结构
第一部分:(1—3段)提出自己的观 点:要产生天才,就要有使天才生长 的民众。
第二部分:(4—9段)批判封建主义 势力对新思想新文化的围剿,对青年 人的摧残。
第三部分:(10—12段)发出呼吁, 号召大家都来做培植天才的泥土,做 新思想新文化的支持者。
• ①鲁迅为什么会发表这篇名为“ 未有天才之前”的演讲? • 因为人们对天才的产生的呼声很 盛大。
第10段:指明培育天才的泥土大家都 可以做。
第11段:简要论述怎样做泥土。 第12段:为什么号召大家都来做泥土。
• “泥土”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作者要号召 大家“都可以做”? • 支持和培植天才的社会文化环境。因为天才 的产生要靠民众营造的社会文化环境,而这 又与每一个人有关,天才是少数,并不是都 可以做天才,然支持培植天才的“泥土”只 要你肯,应该都可以做。
实质 缺乏“泥 土”的现 象举例 整理国故
后果
解决的方 论证方法 法
吸纳新 类比、比 思潮、脱 喻 离旧套
崇拜创作 恶意批评
排外思 想 轻翻译 扼杀天才
实质
缺乏“泥 土”的现 象举例 整理国故 抵制新思 想
后果
解决的方 论证方法 法
中国与世界完 吸纳新 类比、比 隔绝, 隔绝 思潮、脱 喻 天才成长的途 离旧套 径 产生不了天 才,即使产生 了,也是活不 下去的 能够容纳 比喻
崇拜创作
排外思想 轻翻译
恶意批评
不培育,不 扼杀天才 爱护
要有实干 举例、比 精神 甘 喻 做泥土
第二部分分析
第四段在文中的作用?
承上启下,是从正面立论到反面论 证的转换枢纽。否则,上下文就不是 一个有机的整体,就会使读者不知所 云。
• 文章最后发出了号召,作者 的思路是什么? 第三部分分析
•三段分别论述我们应该做什么, 怎样做,和为什么做的问题。
• “崇拜创作”之所以妨碍天才的产生,是因为它 表面上倡导创作,实际上是排斥外来的思想和翻 译过来的外国作品,结果是束缚了作者与读者的 视野,使人们都缩进旧的圈套中去。这种排斥异 己唯我独尊、妄自菲薄的风气,必然会对中国文 坛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不仅产生不了天才,“ 即使产生了,也是活不下去的”。鲁迅主张要积 极借鉴人家的。 • “恶意的批评”则是直接打击天才的产生。本来 批评家的存在应有助于创作的发展,但实际这些 恶意的批评却眼高于顶,目空一切,肆意攻击。 扼杀了嫩苗,而这其中就有可能是天才的嫩苗。 鲁迅认为幼稚是必经阶段,对于恶意的批评,不 必在意。
第一部分分析
• • ②鲁迅认为文艺界强烈要求天才 产生可以证明哪两件事? • 一是中国现在没有一个天才 二是大家对于现在的艺术厌 薄。
第一部分分析
这里作者用了怎样的论 证方法?并加以分析它 们的作用。
①鲁迅为什么会发表这篇名为“未有天 才 之前”的演讲? 因为人们对天才的产生的呼声很盛大。 ②鲁迅认为文艺界强烈要求天才产生可 以证明哪两件事? 一是中国现在没有一个天才,二是大家 对于现在的艺术厌薄。
第二部分分析
整理国故
鲁迅先生提出了天才的 产生需要民众这一论点, 指出社会更多的是对天才 的扼杀。作者从哪几个方 面论述了当时缺少天才产 生的土壤?
崇拜创作
恶意批评
整理国故
这个口号最早是由新文化阵营提出来的。当时 北京大学旧派学生在封建旧文化维护者的支持下 成立了“国故社”,企图以研究国故为名,行复 古之实。面对这一形势李大钊、胡适等人提出整 理国故的口号,反对国故社的以封建思想保存国 粹。但后来胡适过分夸大了整理国故的意义,反 对学生运动,以致走到了学生的对立面。鲁迅与 胡适等人观点不同,从而批判整理国故的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