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哈姆莱特(节选)
《哈姆莱特(节选)》同步练习(含解析)

《哈姆莱特(节选)》同步练习一、小阅读1.阅读课文中哈姆莱特的大段独白(“生存还是毁灭……不要忘记替我忏悔我的罪孽”),首先分层概括独白的内容,然后思考探究:这段独白表现了哈姆莱特对哪些问题的思考?反映出他怎样的处境和精神状态?并概括这段独白表现的哈姆莱特的形象特点。
2.在戏剧中,潜台词是指在某一话语背后,隐藏着没有直接、明白表达出来的意思。
下面各项中潜台词最为丰富的一项是()A.(正旦再跪科,云)大人,我窦娥死的委实冤枉,从今以后,着这楚州亢旱三年!(《窦娥冤》)B.(走至周萍面前,抽咽)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雷雨》)C.周朴园:我看过去的事不必再提起来吧。
(《雷雨》)D.哈姆莱特: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哈姆莱特》)二、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四百多年前的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如突兀异峰崛起于英国文坛。
这位伟大的剧作家,以其深刻的思想、优美的语言和艺术技巧征服了众多当时和后世的读者。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的传世剧作,( )。
尽管人们对哈姆莱特这一人物形象的是谁莫衷一是,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人物形象蕴含着无尽的意义,其一生都伴随着成长的痛楚。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亲情的背离、爱情的无望、重整乾坤的责任和凡夫俗子的矛盾都体现得。
哈姆莱特始终没有满足于个人的复仇,而是在与社会邪恶和自身人性弱点的斗争中,追求社会正义的实现和自身人生的完美。
最后,莎士比亚让他在比剑中结束了他的一生。
哈姆莱特虽然倒下了,但了与邪恶斗争到底的榜样。
从此,乾坤巨人与凡夫俗子的结合体-----哈姆莱特在不同的读者心中获得了新的生命!3.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人们津津乐道的经典形象之一就是主人公哈姆莱特,他已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B.主人公哈姆莱特是人们津津乐道的经典形象,他早已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C.人们津津乐道的经典形象之一就是主人公哈姆莱特,世人关注的焦点也是他D.主人公哈姆莱特是人们津津乐道的经典形象,世人早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他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原型淋漓尽致悲壮树立B.原形淋漓尽致悲壮竖立C.原型酣畅淋漓悲凉树立D.原形酣畅淋漓悲凉竖立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哈姆莱特(节选)》课件

(2)《王子复仇记》 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
在西方世界,一般人家 必备的两本书,一本是 《圣经》,一本就是《莎 士比亚全集》。1984年选 举世界10名伟大作家,莎 士 比 亚 (1564—1616 年 ) 名 列第一。他被誉为“奥林匹 亚山上的宙斯”,他的戏剧 已被公认为是不可企及的 典范。
莎士比亚故乡
《哈姆莱特》共五幕,课文选自第三幕第一场。速读课文,梳理节选部 分出场人物、理清身份、人物关系:
哈姆莱特 王子 克劳狄斯 王子的叔父,弑君篡位者 乔特鲁德 王后、王子生母 波洛涅斯 大臣 雷欧提斯 波洛涅斯之子 奥菲莉娅 波洛涅斯之女,哈姆莱特恋人 霍拉旭 王子挚友 奥斯里克 大臣 罗森格兰兹 朝臣 背叛王子 吉尔登斯吞 朝臣 背叛
教学目标
1.了解莎士比亚思想主张、代表作品; 2.知晓《哈姆莱特》故事梗概,分析节选部分剧本内容,思考哈 姆莱特与现实之间的各种冲突;(重点) 3.结合电影片段,品读哈姆莱特“内心独白”,分析人物形象,感 受其“忧郁”性格;(重点、难点) 4.结合时代背景探究造成哈姆莱特悲剧结局的原因,理解剧作家 在这个人物身上寄托的理想和对现实的批判;(重点、难点) 5.拓展延伸古希腊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了解亚里士多德《诗 学》中对悲剧的看法,结合《窦娥冤》分析对比中西方传统戏剧 的差异。
(四)情节结构
节选部分内容在情节结构上可以分为哪三个部分?各部分主要 写了什么内容?
①心怀鬼胎的国王与侍臣密谋 试探哈姆莱特是否“因失恋而疯 狂”;
②奥菲利亚的试探与哈姆莱特 的独白;
③国王与波洛涅斯的对白,试 探后的密谋。
(五)戏剧冲突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剧本必须有 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
戏剧冲突是指表现人与人之间矛盾关 系和人的内心矛盾的特殊艺术形式。
《哈姆莱特(节选)》-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仇
王子察觉奸谋后是如何做的?对于国王、雷欧提斯,他决定做些什么? 你从中可看出哈姆莱特怎样的形象特点?
我不该在雷欧提斯之间
真
失去了自制,因为他所遭遇
诚
的惨痛,正是我自己的怨愤 的影子。我要取得他的好感。
善 良
哈姆莱特的成长记录
A、充满理想的快乐王子 B、理想破灭、精神忧郁、思想危机 C、深入思考、寻找出路 D、在思考中行动
全剧简介
第一幕
老王鬼魂显现,告知哈姆莱特自己是被克劳狄斯害死的, 这是复仇的缘起。
第二幕
国王克劳狄斯心怀鬼胎,派原为哈姆莱特之友的罗森格 兰兹等人对他展开试探。
第三幕
克劳狄斯进一步利用哈姆莱特的恋人奥菲利娅对哈姆莱 特试探的同时,哈姆莱特佯装疯癫,通过俳优所演的戏证 实了克劳狄斯的恶行,并为复仇误杀了正在偷听他和王 后谈话的弄臣波洛涅斯
——雨果
哈姆莱特不单只是个悲剧英雄,而且是一个多
思想的少年。
——梁实秋
哈姆雷特挑着理性的灯笼在寻找大写的人。
——苏联·阿尼克斯特
“从天性上说,哈姆莱特是一个强有力的人,他精力充沛, 灵魂伟大,他在软弱时也是伟大而强有力的,因为一个精神 强大的人,即使跌倒,也比一个软弱的人奋起的时候高 明。” ———别林斯基
哈姆莱特的母亲企图劝说他忍让,却受到了他 的指责,激愤中哈姆莱特误杀了情人奥菲利娅 的父亲。狡猾的克劳狄斯这时派哈姆莱特出使 英国,背后命人暗地将他处死。哈姆莱特察觉 内情后中途逃回丹麦。回来后知道情人奥菲利 娅因父死、爱人远离而发疯落水溺死。哈姆莱 特悲愤交加,中了奸王的毒计。奸王利用奥菲 利娅之兄雷欧提斯为父复仇的机会,密谋在比 剑中用毒剑、毒酒来置哈姆莱特于死地。结果, 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都中了毒剑,王后饮了毒 酒,奸王也被刺死。王子哈姆莱特临死嘱托好 友传播他的心愿。
《哈姆莱特(节选)》学案(含答案)

《哈姆莱特(节选)》学案①在莎士比亚笔下,哈姆莱特怀有高贵的理想,却不得不面对人性堕落、良知泯灭的黑暗现实,并与之殊死抗争。
阅读时,注意梳理哈姆莱特与现实之间的各种冲突,理解剧作家在这个人物身上寄寓的理想和对现实的深刻批判。
②哈姆莱特被称为“忧郁的王子”,他的内心充满矛盾,常被深沉的无力感和幻灭感笼罩。
阅读时,要注意哈姆莱特言行举止中表现出来的“忧郁”,尝试分析他复杂的内心世界。
1.了解莎士比亚及《哈姆莱特》的相关文化常识。
2.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品味戏剧语言,分析剧中人物性格特点。
3.通过独白认识理解哈姆莱特的矛盾与冲突,进而理解戏剧主题。
4.通过对白认识哈姆莱特与奥菲利亚二人的戏剧冲突与爱情悲剧。
分析人物内心冲突,探讨人物心理与行为如何推动戏剧情节发展。
情景导入《哈姆莱特》是戏剧诗人之王莎士比亚的灿烂王冠上面的一颗最光辉的钻石。
——别林斯基“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
”——鲁迅环节一:知人论世1.了解莎士比亚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人文主义最杰出的代表,近代欧洲文学的奠基者之一,他是欧洲乃至世界文学的高峰之一。
马克思称他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同时代人本·琼生称誉他是“时代的灵魂”,说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
”在西方,每家都必备两本书,一本是《圣经》,另一本是莎士比亚全集,即一个是宗教的神,一个是艺术的神。
他一生共写了37个剧本、两首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
他的主要成就是戏剧创作,代表作有历史剧《理查三世》《亨利四世》等,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2.莎士比亚的悲喜剧莎士比亚的悲喜剧四大悲剧《哈姆雷特》优柔寡断导致的悲剧《奥赛罗》妒忌猜疑导致的悲剧《李尔王》世态炎凉中真情的悲剧《麦克白》没有节制的野心导致的悲剧莎翁悲剧的突出特点:①必须以英雄人物的死亡而结束。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06《哈姆莱特(节选)》朗读精讲+知识点

知识清单1、《哈姆雷特》是由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于1599年至1602年间的一部悲剧作品。
2、戏剧讲述了叔叔克劳狄斯谋害了哈姆雷特的父亲,篡取了王位,并娶了国王的遗孀乔特鲁德;哈姆雷特王子因此为父王向叔叔复仇。
3、《哈姆雷特》具有深刻的悲剧意义、复杂的人物性格以及丰富完美的悲剧艺术手法,代表着整个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
4、《哈姆雷特》同《麦克白》、《李尔王》和《奥赛罗》一起组成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5、作品反映了人文主义理想同英国黑暗的封建现实之间的矛盾,揭露了英国封建贵族地主阶级与新兴资产阶级之间为了争夺权力而进行的殊死较量,批判了王权与封建邪恶势力的罪恶行径。
6、《哈姆雷特》是悲剧的集大成者。
哈姆雷特与奥菲莉亚的悲剧性爱情是其中重要的悲剧元索。
7、该作品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和娴熟的艺术技巧而著称。
8、除了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语言运用的适当与精美,《哈姆雷特》的另一个显著的艺术特色就是它情节的丰富与生动。
9、《哈姆雷特》之所以成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首,不仅仅在于作品最后的悲惨结局,同时还在于作品带给人们沉重的反思,对哈姆雷特命运的反思,对当时文艺复兴时期社会背景的反思。
人物形象★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是出身高贵的丹麦王子,从小受人尊敬且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无忧无虑的生活使哈姆雷特成为一个单纯善良的理想主义和完美主义者。
父亲死后的这段时间的经历,哈姆雷特的思想有了重要的转变,他努力克服自身的缺点,变得很坚定,他打算奋起反抗,哪怕以生命为代价。
哈姆雷特是一个悲情式的英雄,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即使充满了复仇的怒火,他也不滥用暴力。
他对生活由充满信心到迷茫到再次坚定,在磨炼的过程中他通过亲身的经历和自己的思考来提升自己。
在磨炼中他变得坚强,变得不再犹豫,做事果断,他要通过自己的奋斗来改变命运。
★克劳狄斯:丹麦现任国王。
他是哈姆雷特的叔父,在哥哥死后继任了王位。
克劳狄斯是莎士比亚刻画的一个丑恶的人物形象。
《哈姆莱特(节选)》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 个字。
莎士比亚作品成了一种有代表性的西方文字符号,①
延宕 戏剧用语,指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紧张的剧情推进过程中,作者将 矛盾各要素加以融合与选择,以副线上的某一情节或穿插性场面,使冲 突和戏剧发展受到抑制或干扰,从而使情节运行达到暂时的缓和,事实 上却加强了矛盾的尖锐性和情节的紧张性,也激发了观众强烈的期待心 理。对于“延宕”,学术界一般都视之为哈姆莱特的独特行为。
4.本文的戏剧语言有哪些特点?
① 运用长篇内心独白来揭示人物复杂而隐秘的内心世界。表现哈姆莱特感情灼热、 忧郁彷徨的长篇独白,在揭示他内心矛盾的同时,展示了莎士比亚词汇的丰富和生动。 如哈姆莱特关于生死问题的著名独白,就展示了他复仇过程中痛苦的心灵冲撞。
② 运用人物之间强烈的对比性语言,来突出人物形象。有正反面形象之间的对比, 也有正面同类人物之间的对比。如哈姆莱特的激情、深沉与克劳狄斯的阴沉、邪恶, 哈姆莱特的矛盾、优柔寡断和奥菲利娅的单纯、深情惋惜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 的语言都适合各自的身份地位及个性特点,真可谓各如其人,各有个性。
3.对于哈姆莱特这一角色,争议最多的是他迟迟不行动起来为父亲 报仇的原因。哈姆莱特行动迟缓的原因是什么?
主观原因:哈姆雷特是人文主义者,也是个人主义者,他的斗争是孤军奋战, 失败也就是必然的。这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客观原因:他所处的时代还没有提供先进分子必然胜利的条件,敌我力量的 对比还过于悬殊,这就造成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 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因此,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剧情梗概
《哈姆莱特》讲述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对谋杀他的父亲、骗娶他的母 亲并篡夺了王位的叔父进行复仇的故事。父亲的死让哈姆莱特悲恸,母 亲的不忠使他绝望,哈姆莱特万念俱灰,意欲自尽,父亲的鬼魂却来对 他揭发了叔父克劳狄斯杀兄娶嫂和篡夺王位的罪恶,并要他复仇。哈姆 莱特具有崇高的人文主义社会理想,然而人性的堕落和现实的黑暗使其 深感理想的幻灭。他要重整乾坤,因而装疯与克劳狄斯进行殊死斗争。
《《哈姆莱特(节选)》ppt课件

思考1:梳理剧中人物关系
人物 哈姆莱特
乔特鲁德 奥菲利娅
霍拉旭 吉尔登斯吞
身份
人物 克劳狄斯
波洛涅斯 雷欧提斯 罗森格兰兹 奥斯克里
身份
思考2:梳理节选剧情结构
第一部分
写国王与侍臣密谋试探哈姆
(开头至“我听见他来了;我们退下吧, 莱特的疯病是不是“因为恋
陛下”)
爱上的苦闷”
写奥菲第利娅二被部狡分猾的国王和父亲利用,前来写试探奥装菲疯卖利傻娅的哈被姆莱狡特猾。 的国王和
思考5:哈姆莱特的大段独白,主要思考 了什么问题?反映了他怎样的个性特征?
明确 两个问题: 一是生死选择问题, 二是思考和行动的关系。
思考5:哈姆莱特的大段独白,主要思考 了什么问题?反映了他怎样的个性特征?
第一个问题:选择生存,则必须等待时机,忍受 眼前的折磨与煎熬;而选择马上复仇,则很可能 毁灭自己,结果的不确定性让他顾虑重重。 第二个问题:父亲给他的责任是复仇,现实要求 他采取行动。但这样的责任实在太沉重,所以他 不敢当机立断,一直在思索、一直在等待时机, 一直在延宕。
课堂环节
知人论世
走进莎士比亚:
威廉·莎士比亚(英语:William Shakespeare,1564年4月26日-1616年 4月23日),华人社会常尊称为莎翁,清末 民初鲁迅在《摩罗诗力说》(1908年2月) 称莎翁为“狭斯丕尔”。
他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也 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伟大的作家, 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学家之一。
1.明确字音。 鞭挞(tà) 忏悔(chàn) 罪孽(niè) 嫁奁(lián) 延宕(dànɡ) 创痛(chuānɡ)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二)梳理人物关系:
《哈姆莱特(节选)》教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哈姆莱特(节选)莎士比亚教学目标1、体会课文通过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尖锐的戏剧冲突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2、用心品味课文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化的艺术语言,读懂课文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
3、学习品评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重点1、鉴赏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尖锐的戏剧冲突;2、品味课文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化的艺术语言。
教学过程一、导入活着,还是去死,这真是一个值得思虑的问题。
——哈姆雷特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恩格斯第一句深刻揭示了人的生存困境,第二句是文学品评的方法。
虽然这两句话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但都因一部旷世杰作而成为千古名句。
二、学习提示在莎士比亚笔下,哈姆莱特怀有高贵的理想,却不得不面对人性堕落、良知泯灭的黑暗现实,并与之殊死抗争。
阅读时,注意梳理哈姆菜特与现实之间的各种冲突,理解剧作家在这个人物身上寄寓的理想和对现实的深刻批判。
哈姆莱特被称为“忧郁的王子”,他的内心充满矛盾,常被深沉的无力感和幻灭感笼罩。
阅读时,要注意哈姆莱特言行举止中表现出的“忧郁”,尝试分析他复杂的内心世界。
“生存还是毁灭”这段著名独白,集中揭示了哈姆莱特的内心冲突,要反复朗读,最好能背诵。
有兴趣的同学可阅读《哈姆莱特》全剧,更完整、深入地理解哈姆莱特这个人物,进一步领略莎士比亚剧作的独特魅力。
三、作者简介莎士比亚(1564—1616),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
生于英国中部斯特拉福镇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幼年在家乡的文法学校学过一点拉丁文、修辞学和文学。
后因家道中落而辍学,在家帮助父亲经商。
1587年左右到伦敦谋生,起初在戏院里充当杂役,后来成了演员、编剧和剧团的股东。
1613年前后从伦敦告退还乡。
莎士比亚一生共创作了两篇叙事长诗(《维纳斯和阿都尼》和《鲁克丽丝受辱记》)、154首十四行诗和37部戏剧。
他的作品形象地描绘了资本主义兴起时期英国的社会生活图画,充分表达了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反封建、反教会、追求个性解放的理想和愿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代表作有历史剧 《亨利四世》、《理查 三世》等,喜剧有《仲 夏夜之梦》、《威尼斯 商人》、《第十二夜》 等,悲剧有《罗密欧与 朱丽叶》以及“四大悲 剧”《哈姆莱特》、 《奥赛罗》、《李尔 王》、《麦克白》等 。
作品简介
《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 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写的是丹麦王子 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这出悲剧的 情节是这样的:
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威登堡大学读 书期间突然遭遇了一系列不幸和家庭变 故:父亲暴亡,叔叔克劳狄斯篡位,母 亲改嫁给了叔叔。这一切使他陷入了巨 大的痛苦之中。后来父亲的鬼魂告诉他 自己是被他的叔父毒死的。哈姆莱特认 为他现在的为父复仇不只是为了他自己, 而是整个社会、国家的问题。他自己要 肩负起这个重整乾坤的重任。他考虑问 题的各个方面,又怕泄露心事,又怕鬼 魂是假的,怕落入坏人的圈套。
在装疯卖凭任傻的过程中,王子别有用心的 话还是正中了王后的要害.请找出并加以分析.
“您瞧,我的母亲多么高兴,我的父亲还不 过死了两个钟头.”
“两个钟头”是一种故意的夸张,突出 其母变节之快到达一个让人难以想象而又 让人发指的地步.熊熊的复仇火焰正在哈姆 雷特心中燃烧着.
品味语言
从课文节选部分找出一些你比较喜欢 的语句,并简要说明喜欢的原因。
第五幕:奥菲利娅忧伤而死,其兄雷欧提斯与哈姆莱 特比剑。哈姆莱特在王后误服毒酒而死、雷欧提斯当 众揭露国王害人阴谋后,将国王杀死,自己也毒发而 亡。
他心烦意乱,忧郁寡欢,只好装 疯卖傻以迷惑仇敌,等待时机复 仇。
克劳狄斯觉察到了危险,想 方设法除掉他。而哈姆莱特为了 进一步证实事实真相,也授意戏 班进宫演了一出恶人杀兄、篡位、 娶嫂的戏剧。克劳狄斯果然惊恐 万分,仓皇退席。哈姆莱特的母 亲企图劝说他忍让,却受到了他 的指责,激愤中哈姆莱特误杀了 情人奥菲利娅的父亲。狡猾的克 劳狄斯这时派哈姆莱特出使英国, 背后命人暗地将他处死。
本纪念他。马克思称他是“最 伟大的戏剧天才”。
在西方世界,一般
人家必备的两本书,一 本是《圣经》,一本就 是《莎士比亚全集》。 1984年选举世界10名伟 大作家,莎士比亚名列 第一。这些都说明莎士 比亚是有史以来最负盛 名的作家。他被誉为 “奥林匹亚山上的宙 斯”,他的戏剧已被公 认为是不可企及的典范。
命运的虐待和恩宠,你都是受之泰然,能够把 感情和理智调整得那么适当.(P78,第三行)
我过的是变色蜥蜴的生活,整天吃空气,肚 子让甜言蜜语塞满了;这可不是你们填鸭子 的办法。(P78,中偏下)
这么久了吗?哎哟,那么让魔鬼去穿孝服吧,我 可要去做一身貂皮的新衣啦(P79,倒数第7行)
什么!给一响空枪吓怕了吗?(P83,倒数第四句)
装疯卖傻,对奸王、母亲旁敲侧击
戏中表现
问情节 站起来
问戏名 让人点火把
戏后表现
奸王:不舒服、发脾气 王后:很难过、非常吃惊
பைடு நூலகம்
说明:杀人阴谋被人揭穿
合作探究
戏上演前,哈姆莱特对奥菲利娅说的话 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哈姆莱特故意坐在奥菲利娅身边装出 一副因痴情而精神失常的样子,胡言乱语。
目的是让人们尤其是国王认识到哈姆 莱特是因恋爱失意而疯,从而放松对王子 复仇的警惕。
志愿不过是记忆的奴隶, 总是有始无终,虎 头蛇尾, 像未熟的果子密布树梢, 一朝红 烂就会离去枝条。(P81,最后一段伶王的话)
失财势的伟人举目无亲; 走时运的穷酸仇敌逢迎。 这炎凉的世态古今一辙: 富有的门庭挤满了宾客; 要是你在穷途向人求助, 即使知交也要情同陌路。
(P84,第六行始)
整体把握 文章选自第三幕第二场“戏中戏”
部分,阅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哈姆莱特安排“戏中戏”的目的是什么?
2、戏上演前,哈姆莱特特特意作了哪些安排?
3、奸王和王后看戏时有什么表现?说明了什么? 看戏后呢?
1、演戏目的:
试探叔父克劳狄斯杀父娶母,篡权夺 位之罪行。
亲自导演;
2、戏前安排 安排好友注视奸王;
一、读准下列词语的读音:
基础过关
吮舐 Shǔn shì砧石 zhēn哀恸 tòng
傀儡 Kuǐ lěi 害臊 sào 同衾 qīn
觊觎 jìyú 憎恶 zēng赫卡忒 tè
二、注意辨析以下词义
1、命运的虐待和恩宠,你都是受之 泰然 (坦然;泰然),能够把
感情和理智调整得那么适当。
2、身无长物
人除自身之外,所拥有的东西极少。 形容贫穷或俭朴。
第三幕:克罗迪斯进一步利用哈姆莱特的恋人奥菲利 娅对哈姆莱特进行试探,哈姆莱特佯装疯癫,通过戏 子所演的戏证实了克罗迪斯的恶行,并为复仇误杀了 正在偷听的奸臣波格涅斯。
第四幕:克罗迪斯为除后患,迫哈姆莱特去英国,欲 借英王之手将他杀死,反被哈姆莱特抓住机会,假英 王之手杀死了派去监视他的朝臣,返回丹麦。
故事主要人物和情节
哈姆莱特: 丹麦王子
国王:哈姆莱特叔 叔,克劳狄斯
王后:哈姆雷特母 亲
波洛涅斯:御前大臣
奥菲莉亚:波洛涅斯女儿 哈姆莱特心上人
雷欧提斯:波洛涅斯儿子
霍拉旭: 哈姆莱特的朋友
主要剧情
第一幕:老王鬼魂显现,告知哈姆莱特自己是被克劳 迪斯害死的,这是复仇的缘起。
第二幕,国王克罗迪斯心怀鬼胎,派原为哈姆莱特之 友的罗森格兰兹等人对他展开试探。
哈姆莱特察觉内情后中途逃 回丹麦。回来后知道情人奥 菲利娅因父死、爱人远离而 发疯落水溺死。
哈姆莱特悲愤交加,中了 奸王的毒计。奸王利用奥菲 利娅之兄雷欧提斯为父复仇 的机会,密谋在比剑中用毒 剑、毒酒来置哈姆莱特于死 地。结果,哈姆莱特和雷欧 提斯都中了毒剑,王后饮了 毒酒,奸王也被刺死。王子 哈姆莱特临死嘱托好友传播 他的心愿。
这算开场词呢,还是指环上的诗铭? (它很短,殿下)正像女人的爱情一样.(P82,”开场词”下面)
——(英)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故乡
宁可不要 100个印度, 也不能没有莎士比亚。
——英国谚语
感知作者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 的艺术大师 。
1564年4月23日出生,默 默无闻。1616年4月23日去世, 举世闻名。在整整52年的生涯 中,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 一卷14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
他的剧本至今还在世界各 地演出。在他生日的那天,每 年都有许多国家在上演他的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