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药物外渗的分级
重症技术静脉输液外渗

脂肪乳 生理盐水100ml+地塞米松5mg配置后 外渗 放冰箱2-8℃约1小时后取出进行外敷。
碳酸氢钠 50%硫酸镁持续湿敷,6小时更换1次。
外渗
26
小结
评估
预防
有序
处理
安全
27
谢谢聆听
重症技术静脉输液外渗
重症医学科
目录
1 23 45
外渗
渗出
外渗分期
原因及预防
处理
一、外渗的定义
静脉输液过程中,腐蚀性药 液进入静脉管腔以外的周围 组织。
法律法规: 我国医疗事故分级标准(试行)规定: 局部注射造成组织坏死,成人 大于体表面积2%,儿童大于体表面积5%,属于四级医疗事故。
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T 433-2013—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4范
方法:消毒皮肤后,用1ml注射器抽吸药物后对外渗部位做 多点注射。病变范围>2cm根据情况采用十字交叉注射或四周 多点注射,每天1次或2次。病变范围在2cm内置在一处注射, 每日一次。每次注射前先回抽看是否有回血,注射药量以能 使红肿范围明显突出皮肤为宜 。
23
(4)外敷法
1.物理冷热敷:
冷敷
①电解质类:碳酸氢钠、钙剂、钾 ②造影剂:碘海 醇注射液、泛影葡胺 ③抗生素:青霉素、阿莫西林、 头孢类 ④静脉营养液:高渗葡萄糖、脂肪微粒、 氨基酸 其他:利尿剂、异丙嗪等药渗漏早期 (24h内),首选冷敷。减少渗出药物吸收,灭活药 物的局部破坏作用,减轻疼痛对组织细胞的损害。 用冰袋间断冷敷受损处皮肤,一般为24~48h。
评估 药物
测量并记 录
倾听 主诉
停止 输液
保留 针头
通知 医生
药物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得当。 1级:皮肤苍白,水肿小于,伴有(无)疼痛
同时引起局部血小板凝集,形成血栓并释放前列素E,静脉壁通透性增强,静脉中膜层出现血细胞浸润的炎症性改变,释放组胺,使静 脉收缩、并硬而引起静脉炎。
根据液体渗透压对静脉血管损伤的危险性可分为:
查看患者不到位,发现药物外渗 渗透压<240-340mosm/L为等渗溶液,如:0.
患者因素 药物因素 护士因素
生理因素:老年人由于各器官的老化,会出现 血管壁硬化,弹性差,皮肤松弛,血管脆性增 加等自然的生理现象
疾病因素:由于患者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 心病等慢性老年疾病,影响机体代谢及恢复。
个体因素: ①患者无沟通能力,四肢活动受 限,感觉障碍,不利于及时发现输液外渗。 ②长期鼻饲导致营养不良,周围循环差。
药物名称
TPN 甘露醇 5%碳酸氢钠 50%葡萄糖
渗透压mosm/L 1400 1098 1190 2526
美国INS药物渗出分级标准
0级:没有症状 1级:皮肤苍白,水肿小于,伴有(无)疼
痛 2级:皮肤苍白,水肿在,皮肤发凉,伴有
(无)疼痛 3级:皮肤苍白,半透明状,水肿大于
15cm,皮肤发凉,轻度-中度疼痛,可能 伴麻木感; 4级:皮肤苍白,半透明状,皮肤紧绷,有 渗出,皮肤变色,瘀斑,或肿胀,水肿大 于15cm,较深的凹陷性水肿,循环受损, 中度-重度疼痛
多巴酚丁胺 2.5
氯化钾 4.0-8.0 氟康唑
4.8
多巴胺 2.5-4.5 更昔洛韦 11.0 头孢曲松钠 4.5-6.5
万古霉素 2.5-4.5 头孢哌酮 3.0-5.5 吗啡 2.5-6.0
渗透压<240mosm/L为低渗溶液,如: 0.45%Nacl
静脉药物外渗

药物外渗后处理原则--化疗药物
5.外敷
1)冷敷:冰袋12-24h ,每次15-20min,每天至少 四次,及时更换注意观察,防冻伤;(奥沙利铂. 长春碱类药物除外)
2)药物外敷:50%MgSO4、2-4%NaHCO3、氢化考的松 软膏、中药金黄散湿敷等
3.如何进行局部封闭? 上下左右、环形及向心性皮下注射
感谢聆听!
静脉药物外渗
主要内容
概述 临床表现 处理原则
外渗概述
外渗 是指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腐蚀性药物或
溶液进入了周围组织,而不是进 入正常的血 管通路 区别于渗出 由于 输液管理疏忽 造成的非腐蚀 性的药物 或溶 液进入周围组 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 血管通路
外渗后果
轻者:引起局部肿胀疼痛,药液外漏 耽误治疗、影响疗效
3.黎贵,张淑香,徐波.化疗药物静脉外渗的循证 管理[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3)12-15
4.徐波,耿翠芝,肿瘤治疗血管通道安全指南[J].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15.8
课后思考题
1.外渗与渗出的区别? 腐蚀性药物/非腐蚀性药物
2.外渗后抬高肢体多长时间? 抬高注射部位肢体48小时
重者:组织变性坏死,甚至功能障碍, 给患者带去心理和生理的双重痛苦, 延长了住院时间,增加了医疗费用
引发医疗投 诉和纠纷
临床报道:经外周静脉给药造成药物外渗 的发生率为0.1-6.0%
法律.法规
我国医疗事故分级标准规定:局部注射造 成组织坏死,成人超过体表面积2%,儿童超 过体表面积5%,属于四级医疗事故
药物外渗的症状及处理

药物外渗的症状及处理一、药物外渗的常见临床表现1、输液局部表现发红、肿胀、灼热、疼痛2、外渗液体在注射部位聚集成硬结,严重者可出现疱疹、大水泡。
随后出现溃疡或大斑块,斑块或溃疡下方常可见广泛组织坏死3、溃疡、斑块最终出现坚硬的黑色焦痂,焦痂外周红斑肿块4、由于皮下组织受累,可出现关节僵硬、活动受限、受累部位灼痛二、药物外渗的分级0 没有症状1 皮肤发白,水肿范围最大处直径<2.5cm,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2 皮肤发白,水肿范围最大处直径在2.5~15cm,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3皮肤发白,水肿范围最大处直径>15cm,皮肤发凉,轻到中等程度的疼痛,可能有麻木感4皮肤发白,水肿范围最大处直径>15cm,皮肤紧绷,半透明状、有渗出;皮肤变色、有瘀斑、肿胀,呈凹陷型水肿;循环障碍,轻到中等程度疼痛三、药物外渗的干预措施:(一)热敷: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垂体后叶素以及奥沙利铂等药物50-60℃(二)冷敷:常用于20%甘露醇、化疗药等渗漏的早期(三)理疗:远红外线,275W , 15-30分钟/次,2次/天;超短波,30 分钟/次,1次/天,Ⅱ、Ⅲ期药物外渗换药后进行(四)药物湿敷1)50%硫酸美湿敷:适用于阳离子溶液外渗的药物如:10%氯化钾、5%碳酸氢钠;10%葡萄糖酸钙。
方法:将50%硫酸镁溶液浸湿4层纱布后覆盖患处,上盖一层塑料薄膜,每4-6小时更换一次,持续湿敷2)酚妥拉明局部湿敷:适用于血管收缩性药物。
方法:取酚妥拉明1ml(10mg)加生理盐水50ml,取4层纱布浸透药液后覆盖于患处,每次局部湿敷30m in,每天早、中、晚各1次,持续湿敷。
湿敷时间均为3~7d 3)如意金黄散:取如意金黄散(用植物油或蜂蜜)调和后均匀涂抹在纱布上敷于患处,用一层塑料薄膜包裹在纱布上,以便持续发挥作用。
l日数次,直至痊愈为止4)仙人掌肉捣碎+冰片:仙人掌外敷治疗适用于高渗性药物。
药物外渗、渗出相关知识

药物外渗、渗出相关知识主要内容:1、药物外渗/渗出的概念与分级2、药物外渗的常见成因及临床表现3、临床常致渗漏性损伤的药物种类4、药物外渗/渗出的预防5、药物外渗/渗出的处理一、概念药物外渗:指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的腐蚀性的药物或溶液渗出到正常血管通路以外的周围组织。
药物渗出: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的非腐蚀性的药物或溶液渗出到正常血管通路以外的周围组织。
二、根据INS的标准,将药物渗出分为5级0级:无症状。
1级: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2.5cm,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2级: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2.5-15cm,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3级:皮肤发白,半透明状,水肿范围的最大直径>15c m,皮肤发凉,轻到中度程度的疼痛,4级:皮肤发白,半透明状,皮肤紧绷,有渗出,可凹陷性水肿,皮肤变色,有瘀伤、肿胀,水肿范围的最小处直径>15cm,循环障碍,中度到重度程度疼痛,任何容量血液制品、刺激性或腐蚀性药物的液体渗出。
三、药物外渗的相关因素1、生理解剖因素①老年人血管硬化或脆性变大、血液流速减慢,药物起始局部药液浓度相对高,剌激作用增强②小儿血管壁薄,血管腔细小,比成人更容易受到药物的化学刺激;两者均引起炎性介质释放,致血管损伤并液体外渗。
2.疾病因素①昏迷、休克、肺心病:微循环障碍,血管通透性增加②癌症患者反复使用化疗药物,血管脆性增加③糖尿病:糖、脂肪代谢障碍,致外周血管病变④静脉压增高:如静脉血栓、上腔静脉压迫综合症及乳癌术后3.药物因素■药物酸碱度(pH值):过酸/过碱的药物影响血管内膜通透性■药物渗透压■药物浓度(稀释程度)■药物毒性作用及变态反应渗透压■血浆渗透压为240-340mOsm/L■渗透压影响血管壁细胞水分子的移动低滲溶液:<240m0sm/L如0.45%氯化钠溶液等渗溶液:240-340m0sm/L如0.9%氯化钠溶液、5%‰GNS溶液高渗溶液:>340m0sm/L如10%葡萄糖20%甘露醇渗透压越高,对血管内膜刺激越大高度危险>600m0sm/L中度危险400-600m0sm/L低度危险<400m0sm/L研究证明渗透压>600m0sm/L的药物可在24小时内造成化学性静脉炎药物随着配置溶液的种类不同,出现不同的渗透压值临床常用药物的渗透压药物名称渗透压mosm/L阿霉素 2805-Fu 650长春新碱 610TPN 140020%甘露醇 10985%碳酸氢钠 119050%葡萄糖 25264.护力人员因素①专业知识缺乏,药物特性、使用方法等②临床经验不足,对外渗判断能力差③被动输液治疗,输液工具选择不当④静脉穿刺技术水平差,穿刺部位选择不当⑤责任心欠缺,巡視不到位⑥药物外渗风险宣教不到位四、药物外渗局部临床表现■高渗性药物开始肿胀、疼痛、红润约8-12h呈灰白色或皮下出血,2-3天呈暗紫色或黑色。
药物外渗的护理讲课文档

血管收缩药: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
垂体后叶素等,立即用654—2药物热敷或 一般热敷;0.9%生理盐水5ml+酚妥拉明 5mg局部封闭。
钙剂:热敷;1%普鲁卡因2ml+生理盐水 2ml-5ml或1%普鲁卡因2ml+地塞米松5mg+ 生理盐水2ml-5ml局部封闭。
红霉素、安定:冷敷
高渗溶液、强酸、强碱药物:如50%葡萄 糖、甘露醇、碳酸氢钠等,立即停止给药 ,给予冷敷;1%普鲁卡因2ml+生理盐水 2ml-5ml或1%普鲁卡因2ml+地塞米松5mg+ 生理盐水2ml-5ml局部封闭。
化疗药物:一般处理:立即停止给药,保 留静脉通路(要更换输液器)。立即用0.9% 生理盐水10—20ml快速沿原静脉滴入,以 稀释局部药液浓度。拔针并按压针眼2—5 分钟。冰袋冷敷1 5—30分钟,3天内每天4 次,并抬高患肢,以便收缩血管、减少药 物吸收、缓解疼痛。一般局部封闭:用1% 普鲁卡因2ml十生理盐水2ml、5ml。
总结
静脉输液外渗虽然是一临床上常见的护理 问题,但若发生在关节处,范围大,药物 刺激大,组织坏死严重,给病人造成严重 后果,将引发医疗护理纠纷。因此,在临 床护理工作中,预防和处理静脉输液外渗 具有重要的意义。
药物外渗的护理
静脉输液是临床护理工作中最常用的一项
技术操作,也是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常用手 段。随着临床上输液技术的广泛使用,静 脉输液也存在一定的医疗安全的隐患。只 要做好预防和早期处理,可以减少病人的 疼痛和并发症的发生。
临床表现
轻度炎性改变:局部组织出现大片红肿, 沿血管出现条索状的红线,局部肿痛。 重度:局部皮肤苍白继而出现水疱;严重 者出现紫黑色,如不及时处理皮下组织坏 死、形成溃疡。甚至累及深层组织。
液体外渗的处理

湿敷法
山莨菪碱有松弛平滑肌、解除微血管痉挛作
用。湿敷能促进药物迅速渗透到皮下组织, 使血管平滑肌松弛, 局部血管扩张, 从而解 除静脉血管痉挛, 改善微循环, 以利于渗漏 液体的回吸收。 山莨菪碱热敷治疗甘露醇渗漏有很好的疗效, 且无任何不良反应。(梅县)
输液外渗伤口的处理
局部保护-防止磨擦及受 压 Ⅰ期及Ⅱ期水疱常规消毒 后贴美皮康保护 Ⅲ期 局部加强换药
预防措施
1. 提高穿刺成功率
加强基本功的训练,提高静脉穿刺的 成功率,力求一针见血,穿刺时避开关
节,穿刺成功后要妥善固定好针头,采
用保护性约束,有家属陪伴的教会家属 正确的照顾方法,同一静脉尽量避免多 次反复穿刺。
2. 血管的选择
首先 应避开有炎症、硬结、瘢痕或皮肤病的部位进针。
其次 尽量选择粗、直、弹性好的血管,根据血管选择合适
患肢水平抬高制动
输液外渗伤口的处理
水泡的处理 药物外渗引起局部水泡,硫酸镁 湿敷应避开水泡,避免摩擦,保 持局部清洁并抬高局部肢体 小水泡则用碘伏消毒, 如果水 泡大的, 碘伏消毒后用无菌注射 器抽去水泡里的渗出液, 涂湿润 烧伤膏或者黏贴水胶体薄膜敷料, 让水泡自然吸收。
输液外渗伤口的处理
静脉输液渗漏的处理方法 及预防
急诊科 程东红
概念及法规
药物外渗是指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腐蚀性
的药物或刺激性药物进入了周围组织,而不 是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 据报道:经外周静脉给药造成药物外渗的发 生率为0.1%~6%。 我国医疗事故分级标准(试行)规定:局部 注射造成组织坏死,成人大于体表面积2%, 儿童大于体表面积5%,属于四级医疗事故
封闭疗法 不管何种药物引起的局部皮肤出现水 疱, 变紫黑或坏死, 都要立即进行药物封闭, 外敷 药物。 常用普鲁卡因和透明质酸酶, 在红肿皮肤的边缘呈 点状封闭, 注射药应使红肿范围明显突出皮肤, 针 尖最好刺在红肿正中, 以阻止渗漏药物继续向深层 组织扩散。隔日1次, 一般3-5 次即可痊愈。(配 合氢可外湿敷)
静脉药物外渗的分级

确固定;对躁动不安者应用静脉留置针,减少静脉穿刺次数,保护了血 管;
③正确拔针可避免血管损伤,防止皮下淤血和再次输液时发生渗漏。
(3)加强责任心,多巡视患者。 ①输液过程中患儿哭闹时,一定要检查注射部位,发现药物外渗,如
静脉药物外渗的分级
北院四楼:李娜
外渗/渗出的定义
输液外渗: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的腐蚀性的药液或溶液进 入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
输液渗出: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的非腐蚀性的药液或溶液 进入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
我国医疗事故分级标准(试行童大于体表面积5%,属于四级医疗事故。
美国INS药液渗出的分级
分级 0级 1级
2级
3级
4级
表现
无症状
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1英寸(2.5cm),伴 有或不伴有疼痛。
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1-6英寸(2.5-15cm), 皮肤发冷,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皮肤发白,半透明状,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6英寸 (15cm),皮肤发冷,轻到中度疼痛,可能有麻木感。
酸碱度
PH值<4.1,强力霉素(1.8)、万古霉素 (2.5)、多巴胺(2.5)、KCL(4.0) PH值 >8.0:氨苄青霉素、地仑丁
化疗药物(毒性)阿啶霉、素 长、 春碱顺类铂、、氮奥芥沙、利丝铂裂、霉环素磷、酰柔胺红、霉氟素尿等嘧。
(2)医技因素 ①静脉穿刺时血管选择不当; ②静脉穿刺技术 ③缺乏责任心
⑵抬高患肢。通过降低患肢毛细血管的流体静压力,减轻患肢渗液区 的肿胀,促进渗漏药物的消散,一般主张渗漏后抬高患肢48h;鼓励适度 的关节活动,预防软组织的粘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紫早期 在灰白色斑块出现较浅的青紫色改变,压之不退色;
晚期
青紫晚期
青紫区域出现大小不等的水疱,内含渗出液,界限 清楚;
坏死期
皮肤或皮下组织呈干性坏死,边缘清楚,周围稍红, 触之微热,伴感染周围肿,可见脓性渗出物,如外 渗液渗入手背深层的指间隙,严重者可导致肌腱坏 死。
药物渗出/外渗的原因
(1)药物因素 刺激性大的药物,药物浓度过高和药物本身的酸碱度、渗透压、
美国INS药液渗出的分级
分级 0级 1级
2级
3级
4级
表现
无症状
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1英寸(2.5cm),伴 有或不伴有疼痛。
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1-6英寸(2.5-15cm), 皮肤发冷,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皮肤发白,半透明状,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6英寸 (15cm),皮肤发冷,轻到中度疼痛,可能有麻木感。
(3)患者因素 ①幼儿哭闹、不配合、血管较细不易显露,给静脉穿刺增加了难
度;输液过程中幼儿好动,输液部位难于固定易发生外渗; ②老年人生理、心理行为功能减退,皮肤松弛、静脉血管脆性增
加、情绪易出现失控,可导致针头移位,发生药液外渗。
(4)疾病因素
①患者血管的舒缩状态、静脉管壁痉挛、通透性改变等,均与药液 外渗有关;
⑵抬高患肢。通过降低患肢毛细血管的流体静压力,减轻患肢渗液区 的肿胀,促进渗漏药物的消散,一般主张渗漏后抬高患肢48h;鼓励适度 的关节活动,预防软组织的粘连。
⑶挤压技术。用注射器针头在渗漏区域周边穿刺5-8个穿刺口,由肢 体远端向近端挤压,对于解决由于渗漏引起的血管危象具有较好的疗效。
⑷氯化钠溶液冲洗技术。洗必泰清洗渗漏区域,局部采用利多卡因浸 润麻醉成功后,在无菌操作环境下,应用透明质酸酶顺时针注射渗漏区域 皮下组织,套管针横穿渗漏区域皮下组织,针头、针尾外露,拔除针芯, 连接20ml注射器,边推注氯化钠溶液边拔除套管。相同方法沿6个不同的 方向穿刺推注氯化钠溶液,也可多次冲洗,推荐剂量为:新生儿20-60ml, 儿童60-240ml,成人500ml以上。操作后抬高患肢,局部覆盖,这种方法 在渗漏发生的数天之后采用也是有效的。
果是高危药物,立即更换注射部位;尤其是危重患者,要多次检查输液部 位;
②输注化疗药物或其他易引起组织坏死药物时,要进行床头交接班。 ③输注高危药物时,要向患者及家属说明,要求患者尽量减少活动, 并指导患者及家属自我观察,如果出现注射部位疼痛、肿胀时及时报告。
药物外渗的常规处理
1、非药物处理
⑴停止输液。一旦发生药液外渗,应立即停止输液,接2-5ml注射器尽 量回抽出局部外渗的残液,并保持一定负压再拔针。
静脉药物外渗的分级
北院四楼:李娜
外渗/渗出的定义
输液外渗: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的腐蚀性的药液或溶液进 入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
输液渗出: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的非腐蚀性的药液或溶液 进入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
我国医疗事故分级标准(试行)规定:局部注射造成组织坏死, 成人大于体表面积2%,儿童大于体表面积5%,属于四级医疗事故。
药物浓度、药物对细胞代谢功能的影响等理化因素,是引起药物外 渗的主要因素。
药物性质分类
药物分类
药物
血管活性药物
多巴胺、间羟胺、多巴酚丁胺、肾上腺素、垂 体后叶素、去甲肾上腺素等;
高渗性药物
20%甘露醇、50%葡萄糖、脂肪乳剂、复方氨基 酸、碳酸氢钠等;
血管刺激性药物 葡萄糖酸钙、氯化钙、氯化钾、浓氯化钠等
皮肤发白,半透明状,皮肤紧绷,有渗出,皮肤变色,有 瘀班、肿胀,水肿范围的最小处直径>6英寸(15cm), 可凹陷性水肿,循环障碍,中等到重度疼痛,可为任何容 量的血液制品、发疱剂或刺激性的液体渗出。
皮损的临床分期
分期
临床表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早期
常有红、肿、热、痛的表现。
灰白期
在局部或其附近出现单一或多数大小不等的砂白色 斑块,边缘清晰,触之冷硬;
②静脉压增高,如右心衰致静脉淤血、血液回流受阻,易发生外渗; ③糖尿病患者由于糖、脂肪代谢障碍,血管硬化易发生外渗;外周 血管疾病如血管硬化,易发生外渗; ④癌症患者反复接受化疗,静脉脆弱,难以穿刺,是外渗的危险因 素。 ⑤休克病危患者微循环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 ⑥昏迷患者烦躁、感觉和知觉障碍,静脉输液时均易发生药物渗漏。
谢谢大家
酸碱度
PH值<4.1,强力霉素(1.8)、万古霉素 (2.5)、多巴胺(2.5)、KCL(4.0) PH值 >8.0:氨苄青霉素、地仑丁
化疗药物(毒性)阿啶霉、素 长、 春碱顺类铂、、氮奥芥沙、利丝铂裂、霉环素磷、酰柔胺红、霉氟素尿等嘧。
(2)医技因素 ①静脉穿刺时血管选择不当; ②静脉穿刺技术 ③缺乏责任心
择循环较差下肢静脉;化疗、抢救时应使用静脉留置针。 ②避免在关节活动部位、血管易滑动部位进行穿刺,穿刺成功后正
确固定;对躁动不安者应用静脉留置针,减少静脉穿刺次数,保护了血 管;
③正确拔针可避免血管损伤,防止皮下淤血和再次输液时发生渗漏。
(3)加强责任心,多巡视患者。 ①输液过程中患儿哭闹时,一定要检查注射部位,发现药物外渗,如
药物渗出/外渗的防护
(1)掌握药物的特性,注意输注的速度及浓度。 持续输入血管收缩药时,应用留置针建立2条静脉通道,每隔2-3
h交替使用,以免造成局部组织坏死;输注高渗性药物时宜局部热敷, 使血管的通畅性增高;输注刺激性大的药物必须确保针头在血管内才 能滴入药物。
(2)正确选择静脉,规范穿刺操作。 ①高渗性、刺激性强的药物,宜选择粗大静脉;抢救病人时避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