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王之涣古诗

合集下载

王之涣《登鹳雀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畅当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这首诗描写宏伟的鹳雀楼和登楼所见的壮阔景象。

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据《清一统志》记载,楼的旧址在山西蒲州(今永济县,唐时为河中府)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

唐人留诗者甚多。

”王之涣的这首五绝是“唐人留诗”中的不朽之作。

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

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

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诗笔到此,看似已经写尽了望中的景色,但不料诗人在后半首里,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样两句即景生意的诗,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

这两句诗,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王之涣《登鹳雀楼》全诗翻译及赏析

王之涣《登鹳雀楼》全诗翻译及赏析

王之涣《登鹳雀楼》全诗翻译及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赏析一】这是一道脍炙人口的五言绝句,作者是唐朝著名边塞诗人王之涣。

说到“著名诗人”,并不是说他做诗很多(比如清朝某位明君一生写诗四万,我们也不称其“著名”),而是说他做的诗非常“经典”,现存其六首诗当中,便有两首顶级绝句,除了《登鹳雀楼》之外,还有那首《出塞》(又名《凉州词》),都是妇孺皆知的名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寥寥十个字,便勾勒出一幅雄浑壮美的山水图画。

其气象毫不亚于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付回”;而其笔法的“随意”、“直白”,又能和的“大漠孤烟直,黄河落日圆”相比。

《》四十八回,香菱论诗道:“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

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

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

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我们有时习惯于另辟蹊径、故作高深,反而把弄得不伦不类、生涩怪病。

我们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来时的路。

的高明就在于它的自然和率真!自宋以后,中强用生词的、狂用典故的,比比皆是,但纠其实质却十分苍白,还不如一位老农直来直去一吼一哭来得快活!以至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纳兰词时这样讲:“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

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诗贵在清新自然。

“汉人”玩儿惯了文字游戏,反而不如“满人”的“返璞归真”了。

(当然这话有点绝对)。

而《登鹳雀楼》的高明之处,更是在于结句,不经意间引出了“登高――望远”的哲意来。

哲理诗在宋代比较流行,很多文人做诗也力求挖出哲理来,然而“相请不如偶遇”,与其刻意地“编排”,不如自然的流露!【赏析二】鹳雀楼早已不存,故址在蒲州(今山西永济县西)西面,黄河中的一个小岛上,高三层,前瞻中条山,下瞰黄河水,为唐代登览胜地。

《登鹳雀楼》古诗文赏析

《登鹳雀楼》古诗文赏析

《登鹳雀楼》古诗⽂赏析《登鹳雀楼》古诗⽂赏析 登雀楼 (唐)王之涣 ⽩⽇依⼭尽,黄河⼊海流。

欲穷千⾥⽬,更上⼀层楼。

雀楼,⼜名鹊楼,据《清⼀统志》记载,楼的旧址在⼭西蒲州(今永济县,唐时为河中府)西南,黄河中⾼处,时有雀栖其上,遂名。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河中府雀楼三层,前中条,下⼤河。

唐⼈留诗者甚多。

”王之涣的这⾸五绝是“唐⼈留诗”中的不朽之作。

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字季凌,晋阳(今⼭西太原)⼈,后迁居绛州(今⼭西绛县)。

唐代诗⼈。

注释 ①雀楼:旧址在⼭西永济县,楼有三层,前对中条⼭,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这座楼后来被河⽔冲没。

②百⽇:太阳。

③依:依傍。

④尽:消失。

⑤欲:想要、希望、欲望。

⑥穷:穷尽。

⑦千⾥⽬:眼界宽阔。

⑧更:再,再次。

译 ⼣阳依傍着西⽅的⼭峦渐渐地往下落, 滚滚的黄河⽔向着⼤海滔滔地奔流。

你如果想要把这千⾥的风光和美景看个够, 那就要不断地向上攀登更⾼⼀层的城楼。

诗⽂赏: 诗的前两句“⽩⽇依⼭尽,黄河⼊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写得景象壮阔,⽓势雄浑。

这⾥,诗⼈运⽤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既⾼度形象⼜⾼度括地把进⼊视野的万⾥河⼭,收⼊短短⼗个字中;⽽我们在千载之后读到这⼗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开。

⾸句写遥望⼀轮落⽇向着楼前⼀望⽆际、连绵起伏的群⼭西沉,在视野的尽头慢慢沉没。

这是天空景、远⽅景、西望景。

次句写流经楼前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来,⼜在远处折⽽东向,流归⼤海。

这是由地⾯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显得特别宽⼴,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诗⼈⾝在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海,句中写的是诗⼈⽬送黄河远去天边⽽产⽣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融合为⼀的写法。

这样写,更增加了画⾯的⼴度和深度。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图歌》中有“尤⼯远势古莫⽐,咫尺应须论万⾥”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来论诗。

王之涣《登鹳雀楼》原文翻译及赏析

王之涣《登鹳雀楼》原文翻译及赏析

王之涣《登鹳雀楼》原文翻译及赏析王之涣《登鹳雀楼》原文翻译及赏析注释①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鹊栖其上而得名,其故址在永济市境内古蒲州城外西南的黄河岸边。

《蒲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郡城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

”②白日:太阳。

③依:依傍。

④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⑤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⑥穷:尽,使达到极点。

⑦千里目:眼界宽阔。

⑧更:再。

译文现代文译文之一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现代文译文之二太阳依傍山峦渐渐下落,黄河向着大海滔滔东流。

如果要想遍览千里风景,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英文译文译者北京大学教授、翻译理论家、实践家许渊冲On the Stork TowerWang ZhihuanThe sun beyond the mountain glows;The Yellow River seawards flows.You can enjoy a grander sight;By climbing to a greater height.格律这首诗格律属于首句不入韵仄起式。

白日依山尽,仄仄平平仄(白为入声,故仄)黄河入海流。

平平仄仄平欲穷千里目,仄平平仄仄更上一层楼。

仄仄仄平平(一为入声,故仄)创作背景该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仅存的六首绝句之一。

作者早年及第,曾任过冀州衡水(今河北衡水)县的主薄,不久因遭人诬陷而罢官,不到三十岁的王之涣从此过上了访友漫游的生活。

写这首诗的时候,王之涣只有三十五岁。

鉴赏评价诗词意境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山,“黄河入海流”写水。

诗人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登鹳雀楼》全诗翻译和赏析

《登鹳雀楼》全诗翻译和赏析

《登鹳雀楼》全诗翻译和赏析白日依山尽①,黄河入海流②。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③。

[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唐代诗人。

字季陵。

太原人。

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因受人谤毁,去官归乡里。

家居15年,又为文安郡文安县尉,在任所去世。

王之涣“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所作从军、出塞等歌诗“传乎乐章,布在人口”(靳能《王之涣墓志铭》),七绝《凉州词》和五绝《登鹳雀楼》(《国秀集》署为朱斌所作)是代表盛唐诗风并为古今传诵的名作。

他与著名诗人王昌龄、高适、崔国辅等都有唱和。

高适曾在《蓟门不遇王之涣郭密之因以留赠》一诗中称其“才华仰清兴,功业嗟芳节”,对他极表钦佩。

唐人关于旗亭画壁的故事,也记载了他的诗在当时所受到的赞誉。

王之涣诗今仅存 6首,《全唐诗》收录。

事迹见靳能《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及《唐才子传》、《唐诗纪事》。

[注释]①这句描写太阳慢慢下山时的景象。

②这句写在楼上看到黄河奔流远去,眼前仿佛出现了它注入大海的雄伟景象。

③穷:穷尽。

这两句写要看到更广阔更远的自然风景,就要再往高处攀登。

它也含有比喻的意思。

今天我们还可以赋于它以新的含义:要有更多的知识,更大的'成就,为人民服务得更好,就必须作更大的努力。

[译诗]落日依傍着中条山沉下了西天,黄河东去一直奔向大海无法阻拦。

要想把视野拓展得更宽更远,你就必须向更高楼层登攀。

[说明]唐代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的名胜。

楼在西南城上,高三层。

它的东南是中条山,西面可以俯瞰黄河,因常有似鹤的飞禽鹳(g uàn灌)雀栖息在上面,所以叫鹳雀楼。

这首诗境界开阔,精神积极向上,虽然前两句和后两句都是对句,却自然流畅。

这是一首被传诵的很有名的小诗。

[赏析]《登鹳雀楼》的诗眼在一“穷”字上。

“穷”,“穷尽”的意思。

作者好像站在极高之处,俯瞰世界:平视,则见日没西山,一片残阳余晖;俯视,则见黄河回折入海,一曲奔腾乐章。

然若想望到一个更开阔、更高远的境界,就要再登高一步,展现一副男儿胸襟!末尾两句,也被人们作为一种追求崇高的精神世界的象征,全诗气势奔放,意境开阔,语言通俗自然。

小学古诗:《登鹳雀楼》原文译文赏析

小学古诗:《登鹳雀楼》原文译文赏析

小学古诗:《登鹳雀楼》原文译文赏析《登鹳雀楼》唐代: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译文】夕阳依傍着山峦渐渐下落,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注释】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白日:太阳。

依:依傍。

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欲:想要得到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愿望,但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穷:尽,使达到极点。

千里目:眼界宽阔。

更:再。

【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诗的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

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

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

至于“黄河”。

当然也是写实。

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后两句写所想。

“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原文赏析

王之涣《登鹳雀楼》原文赏析

王之涣《登鹳雀楼》原文赏析《登鹳雀楼》是盛唐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写意,写的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成为鹳雀楼上一首不朽的绝唱。

原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赏析王之涣是盛唐时代杰出诗人,其诗造境极为深远,虽说作品仅存绝句六首,但影响极大。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传说常有鹳雀在此栖息,故名。

其楼体壮观,气势雄伟。

楼共有三层,结构奇特,前瞻中条山,下临黄河水。

加之区位优越,风景秀丽,历代文人雅士常到此登高赋诗,并留下许多佳作。

王之涣这首诗,即为登临时挥笔写下的传诵千古的艺术珍品。

诗中展现了诗人登高望远时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代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短短二十字,囊括天地,浓缩古今,摘日揽山,挽河控海,情景并用,虚实相生,既描绘了雄浑壮阔的登楼之景,又抒发了登高才能望远的哲理。

拈于口头诵之,则音韵流走,快人耳目;含于心扉品之,则余味不尽,如蜜灌心。

在中国,提起此诗,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2011年,中华书局依据历代选本入选唐诗、历代评点唐诗、20世纪研究唐诗的论文和文学史著作选介唐诗四个方面的数据,在唐诗排行榜上将此诗列为第四。

清代朱子荆更在《增订唐诗摘钞》中称此诗:“两对工整,却又流动,五言绝,允推此为第一首。

”可见其知名度之高和影响力之大。

清代施补华在《岘佣说诗》中说:“五绝只二十字,最为难工。

”这首诗干净利落,将写景、抒情、说理巧妙融为一体,使之浑化无迹。

山岳为天下之至秀,河海为天下之至通。

前两句写登楼时所见,属实写,为后两句说理作形象上的铺垫。

继而由实向虚,后两句写登楼时所想,是在前两句基础上的延伸,是在写景后的艺术升华,属虚写。

清代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

”第一句写太阳,写的是仰望,写的是远景上景、由东向西飞动之景,是眼前景。

王之涣《登鹳雀楼》古诗

王之涣《登鹳雀楼》古诗

王之涣《登鹳雀楼》古诗 《登鹳雀楼 》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传说常 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

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替、换。

(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登鹳雀楼》赏析 这首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 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 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

“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 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

这里,诗人运用极 其朴素、 极其浅显的语言, 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 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 也如临其地, 如见其景, 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 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 在视野的尽 头冉冉而没。

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

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 望到远,由西望到东。

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 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

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 楼上, 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 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 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

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而 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

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 的光辉, 此时显得更加暗淡, 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

至于“黄河”。

当然也是写实。

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