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_需要经过两次飞跃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及答案解析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及答案解析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2013.10】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D、神秘天意的启示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一是它脱离社会实践,二是不懂得辩证法。
因此,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直观、被动的反映论,是机械的反映论。
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是从感觉、思想到物,根本提不上“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2.考察具体劳动【2013.10】具体劳动()。
A、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B、是劳动的社会属性C、反映社会生产关系D、创造剩余价值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具体劳动是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
具体劳动过程是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物质,创造出不同的使用价值。
具体劳动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生产商品劳动的自然属性。
3.人的主观能动性【2013.10】股份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是()。
A、董事会B、监事会C、理事会D、股东大会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组织结构包括权力机构(股东大会)、经营管理机构(董事会)、监督机构(监事会)。
与此相应一般需要建立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
4.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2013.10】绝对地租的形成原因是()。
A、土地的经营垄断B、土地的私有权垄断C、土地的肥沃程度D、土地的地理位置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本题考查: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
绝对地租是在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条件下,这种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租种任何土地,包括租种劣等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
5.国民经济的管理和调控【2013.10】资本主义国家对国民经济的管理和调控()。
A、能够消除经济危机B、可以缓和资本主义内部的某些矛盾C、能够防止生产过剩D、可以根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ACD观点明显错误。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

1.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
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CA.进行社会调查B.分析实际情况C.理论付诸实践D.总结经验教训2.矛盾有两个基本属性,一个是同一性,另一个是DA.客观性B.普遍性C.特殊性D.斗争性3.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一个完整认识过程的是CA.感觉--知觉--表象B.概念--判断--推理C.实践--认识--实践D.意识--物质--意识4.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C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5.人们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是DA.认识客观规律B.制定周密计划C.依靠广大群众D.参加社会实践6.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B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7.一种理论是不是真理,根本之点是看它BA.是否与已有的理论相一致B.是否与客观实际相一致C.是否说得清楚明白D.是否被大多数人承认8.生产方式是DA.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统一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9.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DA.法律思想、哲学、艺术B.政治思想、语言学、艺术C.自然科学、道德、宗教D.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10."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这是一种CA.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C.旧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11.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的观点是A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B.朴素唯物主义C.主观唯心主义D.客观唯心主义12.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BA.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B.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C.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D.事物发展的趋向和走势13.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C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社会生产与社会消费的关系问题14.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科研成果层出不穷。
实践论一个关系两次飞跃三个统一

实践论一个关系两次飞跃三个统一
一对关系——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两次飞”——认识在实践基础上的两次飞跃、三个统一——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认识的一个过程包括两次飞跃,由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把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即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
所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然后,从理性认识到实践,即用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认识辨证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为重要。
第一次飞跃解决的是认识世界、形成思想的问题,第二次飞跃解决的主要是改造世界、实现思想的问题,同时又是认识过程的继续和完成。
两次飞跃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三个统一是指:坚持党的领导和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的有机统一。
坚持执法工作的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坚持对法律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有机统一。
“三个统一”诠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性和
优越性。
“三个统一”揭示了全面深化改革如何做到守正创新“三个统一”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福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线作业二及答案

福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线作业二一、单选题(共 35 道试题,共 70 分。
)V1.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D)A. 深入实际,了解情况B. .认真思考,形成理论C. 精心安排,制定计划D. 执行计划,付诸实践满分:2 分2. 有些同志在工作中单纯凭自己的经验办事,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
他们在认识论上犯了(D)。
A. 类似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B. 类似唯理论的错误C. 类似客观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D. 类似经验论的错误满分:2 分3. 现象是(C)。
A. 事物内在的联系B. 事物稳定的联系C. 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D. 不包含假象在内的事物的真实的联系满分:2 分4.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B)。
A. 事物发展变化的程度和趋势B. 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源泉C. 事物发展变化的状态和形式D. 事物发展变化的方向和道路满分:2 分5.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
A.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B. 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C. 主体对客体的思维建构D. 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满分:2 分6. 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社会发展的(B)。
A. 两种不同的道路B. 两种不同的状态C. 两种不同的方式D. 两种不同的结果满分:2 分7. 认识的客体是(A)A. 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B. 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C. 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D. 外部自然界满分:2 分8.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的根源是(C)。
A. 不同阶级在政治态度上的根本对立B. 不同阶级在意识形态上的根本对立C. 不同阶级在经济利益上的根本对立D. 不同阶级在职业分工上的根本对立满分:2 分9. 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A)。
A. 最高标准B. 唯一标准C. 必要标准D. 价值标准满分:2 分10. 人类社会中最根本的社会关系是(B)A. 政治关系B. 经济关系C. 思想关系D. 家庭关系满分:2 分11. 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最基本的前提是(C)。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练习题 2(自考华夏网学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阶段测评21.单选题1.1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
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CA 进行社会调查B 分析实际情况C 理论付诸实践D 总结经验教训1.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CA 劳动是人的本质B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C 人之初,性本善D 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1.3社会革命是()的必然产物。
DA 改革B 阶级斗争C 革命D 社会基本矛盾1.4在生产关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是()AA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B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C 产品分配形式D 生产工具1.5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本含义是()CA 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B 从特定的历史条件出发C 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D 从个人的愿望和要求出发1.6任何真理都是()BA 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B 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C 一元与多元的统一D 正确和错误的统一1.7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具有确定性,又具有不确定性。
实跋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DA 真理本身具有不确定性B 从事实践活动的人的世界观的差异性C 不同阶级的人,具有不同的实践目的D 任何实践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的实践,都是有局限性的1.8“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这句话是说()BA 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B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C 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标志D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理性认识的形式是()CA 感觉、知觉、表象B 感觉、分析、综合C 概念、判断、推理D 识记、联想、判断1.1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兼顾了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价值愿望与追求,其中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表达是()BA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B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C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D 厚德、包容、求是、创新1.11下列各项中,不能够正确说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有()DA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测评试卷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测评试卷及答案1.1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世界是统一的)1.2在意识的产生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社会性劳动)1.3所谓“注意分寸”、“掌握火候”、“适可而止”、“过犹不及”,都是要求在实践中坚持(适度原则)1.4除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本著作外,标志马克思主义基本形成的著作还包括(德意志意识形态)1.5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1.6对立统一规律提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1.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唯物主义基本形态的有(庸俗唯物主义)1.8肯定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但它忽视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1.9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10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1.11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1.12时间是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1.13辩证否定的实质一一扬弃是指(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1.14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四十年代)1.15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的观点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1.16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区别是(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1.17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实事求是)1.18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联系的特点(斗争性)1.19只承认量变而否认质变会导致(庸俗进化论)1.20矛盾发展的不平衡的表现是(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1.21规律的(客观性)表明,人们不能任意地创造或消灭规律,也不能任意地改变规律。
1.22“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一命题表述的辩证思想是(运动的绝对性)1.23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1.24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1.25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是(矛盾分析法)1.26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1.27承认物质世界具有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总特征是指(唯物辩证法)1.28关于人类意识的产生,正确的说法有(意识从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1.29下列哪一项不属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系统论)1.30“光阴好比河水,只能流去不流回”、“失落黄金有分量,错过光阴无处寻”,这说明了(时间具有一维性)1.31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1.32除了《哲学笔记》这本著作外,列宁捍卫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著作还包括(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1.33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提出的“心外无物”,“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这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1.34在21世纪到来的前夕,英国广播公司在全球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高居榜首的是马克思。
2022年秋季-福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线作业一-[复习资料]-答案2
![2022年秋季-福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线作业一-[复习资料]-答案2](https://img.taocdn.com/s3/m/7143973b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8b.png)
2022年秋季-福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线作业一-0002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一、单选题 (共 35 道试题,共 70 分)1.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
<-A.->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B.->各种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影响<-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变化上的滞后性【正确答案】:C2.判断某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主要标志是()。
<-A.->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平等<-B.->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C.->是否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D.->公有化程度的高低【正确答案】:C3.在社会意识诸种形式中起核心作用的是()。
<-A.->宗教思想<-B.->政治思想<-C.->艺术<-D.->道德【正确答案】:B4.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
<-A.->纯粹是必然的<-B.->纯粹是偶然的<-C.->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D.->有的是偶然的,有的是必然的【正确答案】:C5.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A.->深入实际,了解情况<-B.->.认真思考,形成理论<-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正确答案】:D6.“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个观点是()。
中南大学专升本第二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考试答案

一. 单选题(共40题,共40分)12. 美国波音747客机的600万个零部件由美国及另外6个国家的1200 多家企业提供,这是( ) (119.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20. 科学家洛仑兹提出“蝴蝶效应”理论,他说:“可预言:一只蝴蝶在巴西振动翅膀会在得克萨斯州引二. 多选题(共15题,共30分)5.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9. 早在1999年,中美就中国加入WTO达成了双赢的协议,事实证明,它对两国的经济产生了深远的10. 中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乃阴阳之动静也。
” “皆本物理至固然。
” “动、静皆动也”,这12.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13. 社会主义的特征主要有()(2分)14. 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投资300亿美元,参与“阿波罗”计划的共有2万多家企业、120多所大学三. 判断题(共15题,共30分)2.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3. “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 ) (2分)13. 马克思说:“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它说明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主14. 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古今名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声明访问者可将本资料提供的内容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本文档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
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CA.进行社会调查B.分析实际情况C.理论付诸实践D.总结经验教训2.矛盾有两个基本属性,一个是同一性,另一个是DA.客观性B.普遍性C.特殊性D.斗争性3.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一个完整认识过程的是CA.感觉--知觉--表象B.概念--判断--推理C.实践--认识--实践D.意识--物质--意识4.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C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5.人们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是DA.认识客观规律B.制定周密计划C.依靠广大群众D.参加社会实践6.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B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7.一种理论是不是真理,根本之点是看它BA.是否与已有的理论相一致B.是否与客观实际相一致C.是否说得清楚明白D.是否被大多数人承认8.生产方式是DA.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统一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9.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DA.法律思想、哲学、艺术B.政治思想、语言学、艺术C.自然科学、道德、宗教D.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10."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这是一种CA.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C.旧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11.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的观点是A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B.朴素唯物主义C.主观唯心主义D.客观唯心主义12.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BA.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B.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C.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D.事物发展的趋向和走势13.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C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社会生产与社会消费的关系问题14.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科研成果层出不穷。
从根本上说,这是由B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B.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C.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D.环境和资源的状况决定的15.下列选项中,正确揭示了认识的本质的是A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C.认识是主体的主观创造D.认识是主体的内心体验16.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中AA.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B.生产力的变化落后于生产关系的变化C.生产关系总是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D.生产关系可以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17.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 D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D.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18."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A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辨论B.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C.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19.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形式是CA.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过程B.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C.事物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D.事物不断周而复始循环的过程20.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是指DA.实践标准是不可靠的B.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C.逻辑证明也是检验真理的途径D.实践标准具有历史局限性,它对真理的检验是一个过程21.真理是有价值的,说的是AA.真理是客观的B.真理是发展的C.真理能满足人的需要D.有用的就是真理2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CA.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规律B.否定之否定规律C.对立统一规律D.质量互变规律23.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看它:CA.是自然经济还是市场经济B.是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C.是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D.是生产资料私有制还是公有制24.认识事物的最根本方法是CA.普遍联系法B.阶级分析法C.矛盾分析法D.具体分析法25.肯定和否定相互依存,离开了肯定就没有否定,离开了否定也没有肯定。
这是一种DA.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D.辩证法的观点26.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实践是一种BA.客观的物质性活动B.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C.具有自觉能动性的活动D.具有社会历史性的活动27.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DA.联系的B.精神的C.发展的D.实践的28."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这句话强调的是BA.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B.外部条件对事物发展变化有重要影响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D.外因和内因共同推动事物发展29.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DA.抛弃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C.纯粹的否定D.既克服又保留30.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BA.认识中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31.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DA.地理环境B.人口因素C.政治制度D.生产方式3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D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B.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C.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33.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34.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DA.广延性B.持续性C.可知性D.客观实在性35.就意识的能动性而言,"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种观点A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B.是唯意志主义的一种表现C.是对意识能动作用的一种正确的揭示D.是唯心主义哲学的一种表现3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C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37.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BA.唯物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B.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C.实践的观点和可知的观点D.运动的观点和静止的观点38."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D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39."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
反之,那些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而终归于失败。
"这段话告诉我们 BA.要学会分清事物矛盾的性质B.要懂得对事物进行矛盾分析C.要学会解决不同矛盾用不同的方法D.要抓住主要矛盾,不要平均使用力量40.发展的实质是DA.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B.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C.运动和静止的相对统一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41.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是强调C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42.把科学的实践观第一次引入认识论是CA.费尔巴哈哲学的功绩B.黑格尔哲学的功绩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绩D.康德哲学的功绩4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C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44."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
这就是要人们在实践中学会运用AA.矛盾普遍性原理B.运动、发展的原理C.普遍联系的原理D.矛盾特殊性原理45."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这一观点是:CA.唯心主义的观点B.相对主义的观点C.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观点D.宿命论的观点46.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BA.感觉B.知觉C.表象D.分析47.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CA.是否符合人的利益和愿望B.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C.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D.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48.下列各项包含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法思想的是DA.千里之行,始于足下B.千里之堤,溃于蚁穴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D.物极必反,相反相成49."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D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50.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传统文化必须批判地继承。
这种态度依据的哲学道理是DA.世界是过程集合体的原理B.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理C.内容决定形式的原理D.辨证的否定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