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

合集下载

17春福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线作业一

17春福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线作业一

17春福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线作业一一、单选题(共35道试题,共70分。

)1.人们常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这句话体现的最主要的辩证法原理是(()。

A.世界永恒发展的原理B.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C.否定之否定规律D.质量互变规律正确答案:C改写:人们常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这句话体现了辩证法中最主要的原理,即否定之否定规律。

2.下列现象属于因果联系的是()。

A.昼夜交替B.寒来暑往C.磨擦发热D.电闪雷鸣正确答案:C改写:下列现象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是磨擦发热。

3.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在()。

A.事物经过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后表现出来的B.事物发展过程中任何一点上表现出来的C.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后完整地表现出来的D.事物发展过程中经过肯定.否定两个阶段表现出来的正确答案:C改写: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在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后完整地表现出来的。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上的根本变革,这表明()。

A.马克思主义哲学已成为“科学之科学”B.马克思主义哲学穷尽了一切真理C.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思想继续向前推进的新起点D.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思想发展的顶峰正确答案:C改写: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上的根本变革,表明它是哲学思想继续向前推进的新起点。

5.“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个观点是()。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C.取消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观点D.夸大了客观条件作用的观点正确答案:A改写:“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个观点属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6.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这是()。

A.诡辩论的观点B.相对主义的观点C.唯心主义的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答案:D改写: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7.在意识对物质是否有能动作用的问题上,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在于()。

A.夸大意识对物质的决定作用B.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C.否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D.否认物质的决定作用正确答案:C改写:在意识对物质是否有能动作用的问题上,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在于否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171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171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171(总分:66.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4,分数:28.00)1.单项选择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由于社会历史是由有意识有目的活动着的人创造的,因此(分数:2.00)A.社会规律是由人所创造的B.人们可以改造或者消灭社会规律C.社会发展规律只能通过人的自觉活动起作用√D.人的活动都符合社会规律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和人的自觉活动的关系。

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的,社会历史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必然性和因果制约性。

A项的错误在于社会规律不是由人所创造的,它否认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B项的错误在于人不能改造或者消灭规律。

D项的错误在于并非所有人的活动都符合社会规律。

正确答案是C选项。

3.“理在事先”这一观点属于(分数:2.00)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C.主观唯心主义D.客观唯心主义√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客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人之外的某种神秘莫测的精神力量,其常用“理”“理念”和“绝对精神”来表述。

本题中的“理”便属于客观精神。

所以选项D正确。

4.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以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到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给人们带来巨大灾难。

这些挖甘草的人们(分数:2.00)A.只看到事物的客观性,没有看到人们的主观能动性B.只看到事物的绝对运动,没有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C.只看到眼前的直接联系,没有看到长远的间接联系√D.只看到物与物之间的联系,没有看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联系的多样性。

福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线作业二及答案

福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线作业二及答案

福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线作业二一、单选题(共 35 道试题,共 70 分。

)V1.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D)A. 深入实际,了解情况B. .认真思考,形成理论C. 精心安排,制定计划D. 执行计划,付诸实践满分:2 分2. 有些同志在工作中单纯凭自己的经验办事,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

他们在认识论上犯了(D)。

A. 类似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B. 类似唯理论的错误C. 类似客观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D. 类似经验论的错误满分:2 分3. 现象是(C)。

A. 事物内在的联系B. 事物稳定的联系C. 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D. 不包含假象在内的事物的真实的联系满分:2 分4.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B)。

A. 事物发展变化的程度和趋势B. 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源泉C. 事物发展变化的状态和形式D. 事物发展变化的方向和道路满分:2 分5.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

A.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B. 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C. 主体对客体的思维建构D. 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满分:2 分6. 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社会发展的(B)。

A. 两种不同的道路B. 两种不同的状态C. 两种不同的方式D. 两种不同的结果满分:2 分7. 认识的客体是(A)A. 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B. 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C. 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D. 外部自然界满分:2 分8.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的根源是(C)。

A. 不同阶级在政治态度上的根本对立B. 不同阶级在意识形态上的根本对立C. 不同阶级在经济利益上的根本对立D. 不同阶级在职业分工上的根本对立满分:2 分9. 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A)。

A. 最高标准B. 唯一标准C. 必要标准D. 价值标准满分:2 分10. 人类社会中最根本的社会关系是(B)A. 政治关系B. 经济关系C. 思想关系D. 家庭关系满分:2 分11. 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最基本的前提是(C)。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_需要经过两次飞跃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_需要经过两次飞跃

1.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

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CA.进行社会调查B.分析实际情况C.理论付诸实践D.总结经验教训2.矛盾有两个基本属性,一个是同一性,另一个是DA.客观性B.普遍性C.特殊性D.斗争性3.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一个完整认识过程的是CA.感觉--知觉--表象B.概念--判断--推理C.实践--认识--实践D.意识--物质--意识4.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C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5.人们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是DA.认识客观规律B.制定周密计划C.依靠广大群众D.参加社会实践6.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B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7.一种理论是不是真理,根本之点是看它BA.是否与已有的理论相一致B.是否与客观实际相一致C.是否说得清楚明白D.是否被大多数人承认8.生产方式是DA.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统一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9.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DA.法律思想、哲学、艺术B.政治思想、语言学、艺术C.自然科学、道德、宗教D.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10."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这是一种CA.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C.旧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11.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的观点是A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B.朴素唯物主义C.主观唯心主义D.客观唯心主义12.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BA.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B.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C.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D.事物发展的趋向和走势13.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C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社会生产与社会消费的关系问题14.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科研成果层出不穷。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练习题 2(自考华夏网学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练习题 2(自考华夏网学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阶段测评21.单选题1.1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

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CA 进行社会调查B 分析实际情况C 理论付诸实践D 总结经验教训1.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理解()CA 劳动是人的本质B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C 人之初,性本善D 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1.3社会革命是()的必然产物。

DA 改革B 阶级斗争C 革命D 社会基本矛盾1.4在生产关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是()AA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B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C 产品分配形式D 生产工具1.5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本含义是()CA 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B 从特定的历史条件出发C 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D 从个人的愿望和要求出发1.6任何真理都是()BA 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B 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C 一元与多元的统一D 正确和错误的统一1.7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具有确定性,又具有不确定性。

实跋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DA 真理本身具有不确定性B 从事实践活动的人的世界观的差异性C 不同阶级的人,具有不同的实践目的D 任何实践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的实践,都是有局限性的1.8“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这句话是说()BA 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B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C 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标志D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理性认识的形式是()CA 感觉、知觉、表象B 感觉、分析、综合C 概念、判断、推理D 识记、联想、判断1.1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兼顾了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价值愿望与追求,其中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表达是()BA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B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C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D 厚德、包容、求是、创新1.11下列各项中,不能够正确说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的有()DA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2013年10月全国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试卷(题后含答

2013年10月全国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试卷(题后含答

2013年10月全国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试卷(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多项选择题 3. 简答题 4. 论述题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是( )A.马克思和李嘉图B.马克思和圣西门C.马克思和费尔巴哈D.马克思和恩格斯正确答案:D2.哲学上的二元论否认( )A.世界的统一性B.世界的物质性C.世界的可知性D.世界的多样性正确答案:A3.下列观点中表述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的是( )A.量变和质变的观点B.对立统一的观点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D.辩证否定的观点正确答案:C4.在唯物辩证法看来,粮食同玉米、高粱、小麦之间的关系属于( ) A.一般和个别的关系B.整体和局部的关系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正确答案:A5.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的原因和结果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C.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D.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正确答案:B6.意识的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是.意识能够( )A.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B.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规律C.通过改造规律反映客观世界D.通过改造世界消灭客观规律正确答案:A7.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B.绝对观念的显现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D.神秘天意的启示正确答案:C8.“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句话表明( )A.感性认识是微不足道的B.感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C.理性认识是唯一可靠的D.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正确答案:D9.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

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B.深入思考,形成理论C.精心安排,制定策略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正确答案:D10.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B.实事求是C.理论联系实际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正确答案:B11.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差异多样的地理环境B.丰腴富饶的自然资源C.协调合理的人口结构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正确答案:D12.在现代生产力系统中,教育属于( )A.实体性因素B.运筹性因素C.准备性因素D.渗透性因素正确答案:C13.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 )A.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改变B.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改变C.社会主义基本文化制度的改变D.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正确答案:D14.人的本质在于( )A.人的自然属性B.人的道德素质C.人的社会属性D.人的文化素质正确答案:C15.具体劳动( )A.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B.是劳动的社会属性C.反映社会生产关系D.创造剩余价值正确答案:A16.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在流通中购买到( )A.生产资料B.劳动力C.劳动资料D.劳动对象正确答案:B17.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是( )A.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B.本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C.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D.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快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正确答案:C18.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机构是( )A.检察机构B.法院C.警察机构D.议院或国会正确答案:D19.已购买而尚未使用的生产资料处于资本循环的( ) A.购买阶段B.生产阶段C.销售阶段D.流通阶段正确答案:A20.年剩余价值率是( )A.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比B.剩余价值与不变资本之比C.一年内剩余价值总量与一年预付可变资本之比D.一年内剩余价值总量与一年预付总资本之比正确答案:C21.资本主义商业企业的利润率应大体相当于( ) A.剩余价值率B.平均利润率C.银行的贷款利率D.银行的存款利率正确答案:B22.股份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是( )A.董事会B.监事会C.理事会D.股东大会正确答案:D23.绝对地租的形成原因是( )A.土地的经营垄断B.土地的私有权垄断C.土地的肥沃程度D.土地的地理位置正确答案:B24.把在法律和生产上独立的企业在流通环节统一起来,进行垄断经营的企业组织形式是( )A.卡特尔B.辛迪加C.托拉斯D.康采恩正确答案:B25.资本主义的国有资本和国有经济一般不参与( )A.基础设施的建设B.战略性科学研究C.普通消费品生产D.公共产品生产正确答案:C26.资本主义国家对国民经济的管理和调控( )A.能够消除经济危机B.可以缓和资本主义内部的某些矛盾C.能够防止生产过剩D.可以根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正确答案:B27.列宁所提出的社会主义革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的理论立足于( )A.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预言B.巴黎公社原则C.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D.生产力决定论正确答案:C28.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 )A.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入无阶级社会B.无产阶级使自己上升为统治阶级C.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任务D.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正确答案:A29.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产生有两个条件,一是工人运动的发展,二是( ) A.贫富差距的拉大B.革命领袖的出现C.政治腐败的蔓延D.科学社会主义的传播正确答案:D30.实现共产主义的根本条件和基础是( )A.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B.人与人关系的高度和谐C.人的思想觉悟的极大提高D.人与自然关系的高度和谐正确答案:A多项选择题31.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表现为它具有( )A.彻底的批判精神B.完整的理论体系C.鲜明的政治立场D.严密的逻辑结构正确答案:A,C32.下列范畴属于唯物辩证法理论体系的有( )A.内容和形式B.必然性和偶然性C.本质和现象D.可能性和现实性正确答案:A,B,C,D33.规律的特点表明,规律具有( )A.永恒性B.有用性C.客观性D.普遍性正确答案:C,D34.今天的实践不能完全检验今天人们提出的全部认识,这说明( ) A.实践标准具有绝对性B.实践标准具有确定性C.实践标准具有相对性D.实践标准具有不确定性正确答案:C,D35.“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 )A.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B.前者是唯物史观,后者是唯心史观C.是两种相互补充的历史观D.前者是唯心史观,后者是唯物史观正确答案:A,B36.货币的基本职能有( )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C.支付手段D.贮藏手段正确答案:A,B37.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包括( )A.两大部类的平衡B.总供需的平衡C.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D.社会总产品的物质补偿正确答案:C,D38.生产成本的形式( )A.表明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B.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C.模糊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别D.使剩余价值表现为所费资本的增加额正确答案:B,C,D39.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包括( )A.生产国际化B.贸易国际化C.区域集团化D.经济全球化正确答案:A,B,C40.共产主义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的有利条件有( )A.人们完全摆脱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阶级压迫的束缚B.人们完全摆脱了旧式分工的束缚C.人们完全摆脱了仅仅是谋生手段的劳动的束缚D.人们完全摆脱了接受教育和训练的限制正确答案:A,B,C,D简答题41.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简述其内容和意义。

一个完整地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

一个完整地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

1.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

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CA.进行社会调查B.分析实际情况C.理论付诸实践D.总结经验教训2.矛盾有两个基本属性,一个是同一性,另一个是 DA.客观性B.普遍性C.特殊性D.斗争性3.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一个完整认识过程的是 CA.感觉--知觉--表象B.概念--判断--推理C.实践--认识--实践D.意识--物质--意识4.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C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5.人们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是 DA.认识客观规律B.制定周密计划C.依靠广大群众D.参加社会实践6.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B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7.一种理论是不是真理,根本之点是看它 BA.是否与已有的理论相一致B.是否与客观实际相一致C.是否说得清楚明白D.是否被大多数人承认8.生产方式是 DA.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统一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9.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DA.法律思想、哲学、艺术B.政治思想、语言学、艺术C.自然科学、道德、宗教D.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10."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这是一种 CA.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C.旧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11.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的观点是 A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B.朴素唯物主义C.主观唯心主义D.客观唯心主义12.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BA.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B.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C.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D.事物发展的趋向和走势13.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C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社会生产与社会消费的关系问题14.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科研成果层出不穷。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上】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 【上】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单项选择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B.每个人的认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D.书本上的知识不是从实践中得来的【正确答案是】:C2、“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句话包含的认识论道理是( )A.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正确答案是】:B3、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科研成果层出不穷。

从根本上说,这是由( )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B.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C.环境和资源状况决定的D.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正确答案是】:D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C.主体头脑中固有的D.绝对观念在头脑中的显现【正确答案是】:A5、感性认识的形式是( )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C.分析和综合D.总结和概括【正确答案是】:B6、理性认识的形式是( )A.感觉、知觉、表象B.感觉、分析、综合C.概念、判断、推理D.识记、联想、判断【正确答案是】:C7、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

下列各项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B.深人思考,形成理论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正确答案是】:D8、一个认识的完整过程是( )A.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B.实践—认识—实践C.认识—实践—认识D.概念—判断—推理【正确答案是】:B9、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整个人类的认识是( )A.有限与无限的统一B.理论与实践的统一C.感性与理性的统一D.正确与错误的统一【正确答案是】:A10、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C.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D.能动的反映论与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正确答案是】:C11、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 )A.指出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B.指出感性认识可以上升到理论认识C.指出人的认识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D.指出社会实践可以证明人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正确答案是】:D12、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 )A.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B.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C.相互依存的关系D.相互作用的关系【正确答案是】:A13、真理和谬误的区别在于( )A.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B.真理是不变的,谬误是可变的C.真理来源于实践,谬误是主观自生的D.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正确答案是】:D14、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

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CA.进行社会调查B.分析实际情况C.理论付诸实践D.总结经验教训2.矛盾有两个基本属性,一个是同一性,另一个是DA.客观性B.普遍性C.特殊性D.斗争性3.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一个完整认识过程的是CA.感觉--知觉--表象B.概念--判断--推理C.实践--认识--实践D.意识--物质--意识4.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C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5.人们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是DA.认识客观规律B.制定周密计划C.依靠广大群众D.参加社会实践6.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B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7.一种理论是不是真理,根本之点是看它BA.是否与已有的理论相一致B.是否与客观实际相一致C.是否说得清楚明白D.是否被大多数人承认8.生产方式是DA.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统一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9.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DA.法律思想、哲学、艺术B.政治思想、语言学、艺术C.自然科学、道德、宗教D.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10."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这是一种CA.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观点C.旧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11.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的观点是A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B.朴素唯物主义C.主观唯心主义D.客观唯心主义12.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BA.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B.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C.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D.事物发展的趋向和走势13.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C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社会生产与社会消费的关系问题14.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科研成果层出不穷。

从根本上说,这是由BA.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决定的B.生产实践的需要决定的C.正确的科技政策决定的D.环境和资源的状况决定的15.下列选项中,正确揭示了认识的本质的是A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C.认识是主体的主观创造D.认识是主体的内心体验16.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中AA.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B.生产力的变化落后于生产关系的变化C.生产关系总是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D.生产关系可以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17.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说明实行这种制度遵循了 D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D.经济制度决定生产力状况的原理18."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AA.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辨论B.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C.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19.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形式是CA.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过程B.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C.事物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D.事物不断周而复始循环的过程20.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是指DA.实践标准是不可靠的B.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C.逻辑证明也是检验真理的途径D.实践标准具有历史局限性,它对真理的检验是一个过程21.真理是有价值的,说的是AA.真理是客观的B.真理是发展的C.真理能满足人的需要D.有用的就是真理2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CA.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规律B.否定之否定规律C.对立统一规律D.质量互变规律23.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看它:CA.是自然经济还是市场经济B.是社会化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C.是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D.是生产资料私有制还是公有制24.认识事物的最根本方法是CA.普遍联系法B.阶级分析法C.矛盾分析法D.具体分析法25.肯定和否定相互依存,离开了肯定就没有否定,离开了否定也没有肯定。

这是一种DA.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D.辩证法的观点26.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实践是一种BA.客观的物质性活动B.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C.具有自觉能动性的活动D.具有社会历史性的活动27.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DA.联系的B.精神的C.发展的D.实践的28."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这句话强调的是BA.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B.外部条件对事物发展变化有重要影响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D.外因和内因共同推动事物发展29.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DA.抛弃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C.纯粹的否定D.既克服又保留30.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BA.认识中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31.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DA.地理环境B.人口因素C.政治制度D.生产方式3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D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B.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C.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33.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A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34.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DA.广延性B.持续性C.可知性D.客观实在性35.就意识的能动性而言,"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这种观点AA.夸大了意识的作用B.是唯意志主义的一种表现C.是对意识能动作用的一种正确的揭示D.是唯心主义哲学的一种表现3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C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37.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BA.唯物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B.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C.实践的观点和可知的观点D.运动的观点和静止的观点38."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D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39."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

反之,那些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而终归于失败。

"这段话告诉我们BA.要学会分清事物矛盾的性质B.要懂得对事物进行矛盾分析C.要学会解决不同矛盾用不同的方法D.要抓住主要矛盾,不要平均使用力量40.发展的实质是DA.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B.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C.运动和静止的相对统一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41.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是强调C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42.把科学的实践观第一次引入认识论是CA.费尔巴哈哲学的功绩B.黑格尔哲学的功绩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绩D.康德哲学的功绩4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C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44."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

这就是要人们在实践中学会运用AA.矛盾普遍性原理B.运动、发展的原理C.普遍联系的原理D.矛盾特殊性原理45."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这一观点是:CA.唯心主义的观点B.相对主义的观点C.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观点D.宿命论的观点46.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BA.感觉B.知觉C.表象D.分析47.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CA.是否符合人的利益和愿望B.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C.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D.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48.下列各项包含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法思想的是DA.千里之行,始于足下B.千里之堤,溃于蚁穴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D.物极必反,相反相成49."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D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50.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传统文化必须批判地继承。

这种态度依据的哲学道理是DA.世界是过程集合体的原理B.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理C.内容决定形式的原理D.辨证的否定的原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