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广州市环境状况通报
广东省民政厅关于2010年度全省民政政策理论研究成果收集情况的通报-粤民函[2010]715号
![广东省民政厅关于2010年度全省民政政策理论研究成果收集情况的通报-粤民函[2010]715号](https://img.taocdn.com/s3/m/b63522ce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58.png)
广东省民政厅关于2010年度全省民政政策理论研究成果收集情况的通报正文:---------------------------------------------------------------------------------------------------------------------------------------------------- 广东省民政厅关于2010年度全省民政政策理论研究成果收集情况的通报(粤民函〔2010〕715号)各地级以上市民政局、厅机关各处室(局)、各直属单位:为加强民政政策理论研究,省民政厅于2010年3月发布了《关于印发广东省民政厅2010年政策理论研究课题指南的通知》。
各级民政部门及社会各界人士反映热烈,积极参与民政政策理论研究,共收到课题报告和理论文章108篇(见附件)。
希望全省各级民政部门继续加大民政政策理论研究工作力度,发动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参与民政政策理论研究,并把研究成果转化为政策法规,为促进我省民政事业科学发展、先行先试作出新的贡献。
附件:2010年度全省民政政策理论研究成果收集情况统计表二〇一〇年九月二十四日附件:2010年度全省民政政策理论研究成果收集情况统计表厅机关及直属单位(39篇)序号题目作者1新形势下安置工作科学发展的思考省民政厅刘洪2广东探索建立现代社会工作制度的实践与思考省民政厅刘洪3香港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情况及其启示省民政厅叶秀仁4关于重构我国社会福利体系的探索与思考省民政厅陈桂光5创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几点思考省民政厅王长胜6推进非公组织双拥共建深入发展的思考省民政厅饶美奕7探索政府购买殡葬基本服务制度省民政厅张元醒8浅析日本看护保险制度及对我们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启示省民政厅高党生9社会福利:管理不等于服务省民政厅办公室邱智宽10广东省粤东、西、北地区社会救助保障资金支付现状和出路省民政厅联合调查组11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之我见省民政厅法规处王先胜12社会福利服务与社会福利及社会服务省民政厅法规处王先胜13当前引进专职社会工作制度的六大误区省民政厅法规处王先胜14关于殡葬事务立法改革与导向问题省民政厅法规处王先胜15调整划分“社区”与拓展社区服务省民政厅法规处王先胜16城市社区划分和定位质疑省民政厅法规处王先胜17广东社会福利服务资金投入及思考省民政厅计财处陈奇18先行先试自强发展--乡镇敬老院自我发展之路初探省民政厅社会救助处19进一步完善新时期自然灾害救助体系的几点思考省民政厅救灾处20基层民政工作的问题与对策省民政厅社工处李卫湘21凝聚民间力量,实行民间运作--顺德区容桂街道社工本土化的几点启示省民政厅社工处李卫湘22“派驻社工”与“内部转换”试点方式的比较研究省民政厅社工处石卉23广东养老服务社会化发展的困境及发展思路省民政厅福利处刘露24婚姻登记收费60年省民政厅事务处陈婉玲25粤港澳台通婚的现状与对策省民政厅事务处陈婉玲26空巢老人养老问题探讨省民政厅离退休人员服务处27关于广东特大型乡镇行政区划体制改革的思考省民政厅区划地名处28广东省行业协会参政议政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省民间组织管理局广东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29推动基层妇女参与村(居)决策与管理研究省民政厅政权处聂元松、刘志才、叶小燕30深化认识完善制度加强领导不断推动村民自治工作发展省民政厅政权处刘志才有效化解村(居)换届选举群众上访问题切实加强基层政权组织建设省民政厅政权处刘志才32广东省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及心理需求省老龄办乐婷娜姆33空巢老人的心理需求与对策省老龄办乐婷娜姆34关于救助工作规范化建设的一些思考省救助安置中心任亚磊35安置长期滞留未成年人途径探索省少年儿童救助保护中心余木生36流浪未成年人院舍式管理模式探讨省少年儿童救助保护中心谢明杰如何建立和完善我国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省杨村救助安置站38加快民政工作立法进程,建设法制民政广东省军用供应站39广东慈善事业现状和改革发展省慈善总会许敏谦广州市(3篇)40坚持科学发展推动管理创新广州市民政局李治臻41新加坡社会管理服务的基本情况及启示广州市民政局胡凌、杨海清42加强基层民政工作队伍建设的研究广州市花都区民政局吴术球深圳市(33篇)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问题及对策研究深圳市民政局44深圳社会组织发展与立法需求研究深圳市民管局45基于需求结构的社区服务供给模式与补偿机制研究深圳市民政局、暨南大学46深圳市民政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报告深圳市民政局47深圳慈善事业发展研究报告深圳市民政局48中国特色社会工作模式研究-以深圳社工模式为例深圳市民政局公益创投,社工机构发展的新路径--以深圳市两届公益大赛为例深圳市民政局社工处骆冰、李夏飞50公益性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与监管评估研究---以深圳社工服务机构为例深圳市民政局51解放思想,加快步伐,全面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2009年深圳市社区居家养老工作调查报告深圳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处52关于深圳市民政局网站建设的监测报告深圳市民政局信息中心53论区域一体化对民政工作的影响及对策--源于深莞惠合作的思考深圳市民政局办公室傅建文54领导决策在选人用人中的作用深圳市民政局人事处张启荣55立足防范注重预防推动风险防范取得新成效深圳市民政局人事处黎洪君56深圳市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调研报告深圳市军休服务管理中心57关于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的若干思考深圳市军休服务管理中心刘霄58深圳市老年社会福利政策评估及对策研究深圳市民政局沈汝59深圳流浪精神病人跨区救治模式初探深圳市救助管理站付天跃60对深圳市罗湖区老龄工作思路的探索与反思深圳市罗湖区老龄办邓晓羚61“居站分设”体制下居委会如何确立社区自治主体地位--以深圳市罗湖区为例深圳市罗湖区民政局张巧玲62涉军群体调处应以沟通协调为主深圳市罗湖区民政局陈艳63深圳市福田区社区建设中社区服务状况和居民需求特点及其对策建议深圳市福田区民政局64公共服务理念下创建品牌社工服务的探索和研究--以深圳市社工服务为例深圳市南山区民政局许秀丽65加强老年组织建设努力构建和谐南山深圳市南山区民政局黄建荣66深圳市养老政策和存在问题的分析思考深圳市南山区社会福利中心李梁坤赖林创67民意表达的现实困境与路径突破--以盐田区为例深圳市盐田区民政局刘仁吉68从社区建设到社会建设--以社区自治为突破口深圳市盐田区民政局侯伊莎69深圳市宝安区社会组织发展调研报告深圳市宝安区民政局潘争艳70深圳市宝安区社区基础设施投资管理研究深圳市宝安区民政局71关于福利院孤儿先天性唇腭裂修复术后心理疏导的研究龙岗区社会福利中心、龙岗区龙祥社工服务中心运秀杰等72关于提高龙岗社区建设水平的思考龙岗区民政局陈小澄73龙岗区慈善事业创新发展的研究龙岗区慈善会刘惠银74深圳市龙岗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状况调研报告深圳市龙岗区民政局75完善政策制度加强社区社会组织培育监管龙岗区民政局赵丽娜、闫伟君珠海市(1篇)珠海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珠海市民政局赵彦庆汕头市(7篇)77关于汕头市福利彩票发行工作的调研思考汕头市民政局洪瑞沣78建设法治民政促进民政事业科学发展汕头市民政局洪瑞沣79汕头市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发展战略和发展思路研究汕头市民政局洪瑞沣、吴洪生80对汕头民政工作伴随特区改革发展的调研和思考汕头市民政局洪瑞沣81民政部门要做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工作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汕头市民政局洪瑞沣82浅论公共政策选择中的公平和效率问题汕头市民政局洪瑞沣83切实履行职能职责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汕头市民政局洪瑞沣佛山市(1篇)84佛山市推行分层分类救助的实践与思考佛山市民政局韶关市(1篇)85如何推进退役士兵安置城乡一体化乐昌市民政局邓家全梅州市(3篇)86民生建设是人民活得更有尊严的基础保障工程梅州市民政局黄惠康87推进梅州市社会养老事业大发展的对策梅州市民政局黄惠康88培育现代绿色心灵营造和谐发展环境梅州市民政局黄惠康惠州市(10篇)89充分整合有利资源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努力创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化拥军新格局惠州市民政局刘卫90搭建设双拥平台拓宽双拥领域推进社会化拥军活动蓬勃发开展惠州市民政局丁正雄91社区管理工作和社区服务建设相关问题探析惠州市民政局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科92加强基层民政工作力量夯实民政工作基础惠州市民政局浅谈我国社会福利环境建设惠州市民政局程建辉94如何推进退役士兵安置城乡一体化惠州市民政局彭晓华95探索建立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惠州市民政局李学文96探析中国儿童社会福利 -----构建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惠州市慈善总会陈翠玉97优抚保障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惠州市民政局刘慧瑜98抓好抓实四个环节提升低保规范化工作水平惠州市民政局曾焕添东莞市(3篇)99东莞市探索建立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的实践与思考东莞市民政局王吉华100东莞市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目标和对策省社会科学院与东莞市民政局联合课题组101东莞市建立综合性社会救助体系的对策建议东莞市民政局杨东如、郑锦堂,省社科院柏萍阳江市(1篇)102关于当前民政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情况的现状和思考阳江市民政局办公室肇庆市(6篇)103城乡低保动态管理初探高要市民政局吴军里104当前基层民政干部队伍的现状和对策肇庆市民政局办公室105浅谈合作建设经营管理殡仪馆的现状、问题与对策肇庆市民政局李高科106试论当前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发展现状和培育对策肇庆市民间组织管理局调研组107肇庆市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应对措施肇庆市老龄委办公室冯锦文108肇庆市社会工作发展的若干思考肇庆市民政局李建文——结束——。
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印发广东省2010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计划的通知-粤环发[2010]65号
![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印发广东省2010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计划的通知-粤环发[2010]65号](https://img.taocdn.com/s3/m/270193cc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bd.png)
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印发广东省2010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计划的通知正文:---------------------------------------------------------------------------------------------------------------------------------------------------- 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印发广东省2010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计划的通知(粤环发〔2010〕65号)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省直有关部门: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将广东省2010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计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1.广东省2010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计划2.各地级以上市2010年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二○一○年七月二日(联系人及电话:李玲************)附件一广东省2010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计划在国务院和环境保护部的正确领导和指导下,我省2009年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为落实《广东省“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方案》(粤府〔2007〕99号)规定的减排目标,确保我省完成“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促进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依据《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计划编制指南(试行)》(环发〔2007〕90号),编制本年度计划。
一、2010年总量减排目标根据我省“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进展,结合我省经济发展速度、城镇人口增长等预测结果以及重点环保工程建设进度,拟定我省2010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为:化学需氧量比2009年下降1.82万吨(2.0%),累计比2005年下降15.6%;二氧化硫比2009年下降1.07万吨(1.0%),累计比2005年下降18.1%。
二、我省总量减排现状“十一五”以来,我省不断加大污染减排工作力度,污染减排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取得了明显成效。
截止到2009年,化学需氧量累计比2005年减排14.68万吨,下降13.87%,完成“十一五”减排任务的92.3%。
2010年广州气候公报-广州天气

2010年广州市气候公报分析:胡娅敏签发:吕勇平广州市气候与农业气象中心 2011-1-18【摘要】2010年广州市主要天气气候特点是:“暴雨频频强度大、西多东少不均匀,台风虽少影响大,高温天气依旧多”。
全市年平均气温22.2℃,较常年平均值偏高0.3℃;年降水量2148.4毫米,较常年平均偏多19%,汛期开汛晚、雨量多,龙舟水偏少;热带气旋登陆少,但对广州影响频繁;阶段性高温过程明显,年头年尾遭遇寒潮天气过程。
2010年总体气候属较好年景。
一、基本气候概况1、气温偏高2010年,广州市平均气温22.2℃,各区(市)平均气温21.2~22.9℃,由东北向西南递增(图1)。
与常年同期相比,全市年平均气温偏高0.3℃,除从化略偏低0.3℃,增城与常年持平外,其余各区(市)均偏高,花都和番禺分别偏高0.8℃和0.7℃(图2)。
图1 2010年广州市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图2 2010年广州市年平均气温距平分布图全市逐月平均气温变化(图3):除4月、6月和10月的平均气温偏低外,其余各月均偏高。
4月,降水过程较多,各区(市)平均气温偏低1.3~2.4℃,其中花都、从化和增城偏低1.9~2.4℃,均居历史同期第二位,广州偏低1.8℃,居历史同期最低,而增城偏低1.1℃,居历史同期第二位。
而1~3月全市平均气温偏高幅度都在1℃以上,7月全市平均气温偏高0.8℃,其中花都和番禺偏高1.2℃,均居历史同期第三位,广州偏高1.0℃,居历史同期第五位;8月全市平均气温偏高0.6℃,其中花都和番禺分别偏高1.1℃和1.0℃,均居历史同期第五位;9月全市平均气温偏高0.8℃,其中花都和番禺分别偏高1.3℃和1.2℃,居历史同期第四位。
2010年各区(市)年极端最高气温在36.6~37.3℃,出现在8月4日或8月5日。
年极端最低气温在-1.6~3.0℃,出现在12月17日。
2、降水偏多2010年广州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为2148.4毫米,较2009年多600毫米。
国家海洋局发布2010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

☆ 海洋赤潮和绿潮灾害有所减轻,重大海 上溢油灾害影响严重 海洋赤潮、绿潮灾害有所减轻,全海域发 现赤潮69次,累计面积10892平方千米;赤潮发 现次数与2009年基本持平,累计面积减少3208 平方千米;赤潮高发期集中在5 6月份,多发 区主要集中在东海近岸海域;赤潮发现次数和累 计面积低于近5年平均值。绿潮(浒苔)最大分 布面积比2009年减少约50%,实际覆盖面积减 少约75%,灾害明显减轻。海上溢油事故风险加 剧,2010年7月16日大连新港石油储备库输油管 道爆炸造成大量原油泄漏入海,事故邻近海域和 部分敏感功能区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 ☆ “十一五”期间我国海洋环境状况 “十一五”期间,我国海洋环境状况总体 维持稳定。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 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4%以上,可满足各类海 域使用的水质要求;近岸海域沉积物质量总体保 持良好;近岸海域贝类体内的污染物残留水平与 “十五”期间基本持平;近岸典型海洋生态系统 主要仍处于健康与亚健康状态;海洋保护区、海 水浴场、滨海旅游度假区环境总体良好,海水增 养殖区环境基本满足养殖活动要求,海洋倾倒区 和油气区环境总体稳定,未因倾倒活动或油气开 发活动产生明显环境影响;入海排污口主要超标 排放物质超标率近年呈下降趋势,但主要河流携 带入海的污染物量仍然较大,江河携带污染物入 海和陆源入海排污口排污仍是影响我国近岸海域 环境质量的主要原因。海洋赤潮灾害发生次数及 面积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但海洋溢油事故风险升 高。近岸局部海域仍受到陆源排污、环境灾害和 生境破坏等影响,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 任重而道远。
■ 国家海洋局发布《2010年中国
海洋环境状况公报》
5月13日,国家海洋局在京召开新闻发布 会,发布《2010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 2010年,我国海洋环境质量总体维持在较好水 平,主要海洋功能区环境质量基本满足海域使用 要求,赤潮和绿潮灾害有所减轻,但江河污染物 入海量增加,溢油等突发环境事故灾害对海洋生 态环境的损害严重。近岸局部海域富营养化、海 洋环境灾害频发和海岸带生境破坏是影响我国海 洋环境质量的突出问题。 ☆海洋环境质量总体较好,近岸局部海域 污染加重 2010年,我国管辖海域的海水质量状况总 体较好。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 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4%,但尚有4.8万平方 千米的近岸海域水质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 近岸沉积物质量总体良好,各项监测指标符合第 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的站位比例在91%以 上。近岸典型海洋生态系统总体处于健康和亚健 康状态,局部区域生态系统处于不健康状态,生 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结构变化较大,生态服务功 能受损。 ☆ 海洋功能区环境基本满足海域使用要求 主要海洋功能区环境质量基本满足海域使 用要求。海洋保护区环境状况总体良好,主要保 护对象或保护目标基本保持稳定;海水浴场、滨 海旅游度假区的娱乐用海功能正常发挥;海水增 养殖区环境基本满足养殖活动要求;海洋倾倒区 环境基本满足继续使用的要求;油气开发活动未 对邻近海域海洋功能造成影响。 ☆入海排污口总体排海洋热点纵横
广东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广东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
在国务院和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快速汇总任务。
现将我省这次普查快速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一、全省常住人口全省常住人口[3]为104303132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86420000人相比,十年共增加17883132人,增长20.69%。
年平均增长率为1.90%。
二、家庭户人口全省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4] 27747417户,家庭户人口为88681724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20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69人减少0.49人。
三、性别构成全省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54397408人,占52.15%;女性人口为49905724人,占47.85%。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3.82上升为109.00。
四、年龄构成全省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7618241人,占16.89%;15-64岁人口为79645606人,占76.36%;65岁及以上人口为7039285人,占6.75%。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7.28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6.58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0.7个百分点。
五、民族构成全省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02239726人,占98.02%;各少数民族人口为2063406人,占1.98%。
六、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全省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8567259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17806826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44759923人;具有小学程度的人口为23944315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口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2010年广东各市GDP

广州统计局 2010年统计年鉴,2010-3-18
深圳统计局2010年统计年鉴,2011-4-25
珠海统计局2010年统计年鉴,2011-3-21
汕头统计局汕头市统计局关于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2011-3-24
佛山统计局2010年统计公报,2011-3-7
韶关统计局2010年韶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5-9
河源统计局2010年河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3-30
梅州统计局2010年梅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3-23
惠州统计局2010年惠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4-7
河源市统计局河源市2011年统计年鉴,广东各市主要经济指标广东省各市地区生产总值,2011-3-30东莞统计局2010年东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4-22
中山统计局2010年中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3-16
江门统计局2010年江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3-11
阳江市统计局2010年阳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3-1
湛江市统计局2010年湛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3-1
茂名统计局2010年茂名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3-19
肇庆统计局2010年肇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3-18
清远统计局2010年清远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4-8
潮州统计局潮州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2-28
揭阳统计局2010年揭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4-25
云浮统计局2010年云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2-22。
2010年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ShowArticle2008.asp?ArticleID=2102072010年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面对极为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广东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全面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大力推进“三促进一保持”,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扎扎实实惠民生,在科学发展轨道上迈出新的可喜步伐。
一、综合初步核算,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GDP)45472.83亿元,比上年增长12.2%。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86.86亿元,增长4.4%,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1.7%;第二产业增加值22918.07亿元,增长14.5%,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2.9%;第三产业增加值20267.90亿元,增长10.1%,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5.4%。
三次产业结构为5.0:50.4:44.6。
在现代产业中,先进制造业增加值9466.35亿元,增长16.9%;现代服务业增加值11102.80亿元,增长7.8%。
在第三产业中,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4.1%,住宿和餐饮业增长9.1%,金融业增长6.0%,房地产业增长2.1%。
民营经济增加值19620.96亿元,增长13.1%。
分区域看,粤东西北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为21.2%,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3.1%,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5.9%,居住类价格上涨4.8%。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2%,其中轻工业上涨1.7%,重工业上涨5.7%;生产资料上涨4.1%,生活资料上涨1.4%。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7.3%,其中燃料动力类上涨7.8%,黑色金属材料类上涨6.6%,有色金属材料和电线类上涨17.8%,化工原料类上涨9.4%。
医疗门诊部环境登记表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
项目名称:广州市XXX区XXX医疗门诊部搬迁项目建设单位:广州市XXX区XXX医疗门诊部(盖章)
二0一三年十月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监制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表一)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表三)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登记表(表四)评价适用标准
项目主要污染物产生及预计排放情况
环境影响分析
建设项目拟采取的防治措施及预期治理效果
结论和建议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审批登记表
现
状
2、排放增减量:(+)表示增加,(—)表示减少
3、计量单位:废水排放量--万吨/年;废气排放量——万标立方米/年;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万吨/年;水污染物排放浓度——毫克/升;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毫克/立方米;水污染物排放量——吨/年;大气污染物排放量—
—吨/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广州市环境状况通报广州市环境保护局201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广州市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深入开展空气、水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积极推进“调结构、转方式、促发展、惠民生”,成功举办“绿色亚运”,圆满实现“到2010年一大变”目标,全面完成“十一五”环保规划主要任务,“天更蓝、水更清、城更美”的城市面貌进一步改善。
一、2010年广州市环境质量情况2010年,广州市环境质量改善明显。
环境空气质量在2009年持续改善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水环境质量继续好转,声环境质量保持良好水平,辐射环境质量正常,生态环境状况良好。
(一)环境空气1.城市空气2010年,广州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全年空气质量为优和良的天数共计357天,优良率为97.81%;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浓度均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降尘符合广东省暂行标准。
与2009年相比,空气质量为优和良的天数增加10天,优良率上升2.74个百分点;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浓度分别下降15.4%、5.4%和1.4%,月平均降尘量下降5.4%。
图1广州市城市空气优良率变化趋势图2广州市城市空气主要污染指标变化趋势(1)空气质量优良率空气污染指数(API)范围为15~124,空气质量为优的天数有113天,为良的天数有244天,合计357天;优良率为97.81%。
图32010年广州市空气质量日报统计结果(2)二氧化硫全市年平均浓度为0.033毫克/立方米,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年平均标准,10个测点年平均浓度范围在0.024~0.040毫克/立方米之间,均达标。
与2009年相比,全市年平均浓度下降15.4%,除九龙镇镇龙测点(该测点为2010年新增测点,不作对比)外,其余9个测点平均浓度都比2009年有所下降,降幅在5.6~21.1%之间,广东商学院测点降幅最大,其次是第五中学,降幅为15.8%,天河职中幼儿园和第86中学测点降幅分别为13.2%和13.0%,花都师范学校测点降幅最小。
(3)二氧化氮全市年平均浓度为0.053毫克/米3,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年平均标准,10个测点平均浓度范围在0.032~0.066毫克/立方米之间,均达标。
与2009年相比,全市年平均浓度下降5.4%,除九龙镇镇龙测点外,其余9个测点平均浓度有升有降,其中变化幅度最大的是市环境监测站和花都师范学校测点,分别下降18.4%和上升16.2%,其余测点变化不大。
(4)可吸入颗粒物全市平均浓度为0.069毫克/立方米,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年平均标准,10个测点平均浓度范围为0.058~0.079毫克/立方米,均达标。
与2009年相比,全市年平均浓度下降1.4%,除九龙镇镇龙测点外,其余9个测点平均浓度与2009年对比有升有降,其中变化幅度较大的包括广雅中学测点(上升34.6%)、天河职中幼儿园测点(下降16.2%)、番禺中学测点(上升16.1%)和花都师范学校(下降11.0%)测点。
(5)降尘城区平均降尘量为5.10吨/平方千米·月,符合广东省推荐标准,各功能区平均降尘量范围为3.67~5.89吨/平方千米·月,均达到广东省推荐标准。
与2009年相比,城区平均降尘量下降5.4%,各功能区中,居民区和清洁区分别上升3.4%和20.7%,其余功能区下降,降幅在6.4~11.2%之间。
图4广州市各功能区降尘年平均值变化趋势2.降水全市降水pH平均值为5.06,4个测点降水pH值范围为4.93~6.12,其中番禺区监测站测点最低,黄埔区监测站测点最高;酸雨频率为50.7%,4个测点酸雨频率范围在7.0~68.5%之间,黄埔区监测站测点出现酸雨的频率最低,番禺区监测站测点最高。
与2009年相比,降水pH值上升0.32个pH单位,酸雨频率下降9.8个百分点;属重酸雨样品占酸雨样品的比例有所降低,酸雨污染比2009年有所减缓。
(二)地表水环境1.饮用水源2010年,饮用水源保护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并建成投产西江引水工程,广州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实现100%达标。
2.江河全市地表水环境质量有所好转,39个市控断面中,48.8%的断面水质优良,城市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100%。
(1)珠江广州河段珠江广州河段全年全河段水质达到Ⅳ类,丰水期达到Ⅲ类。
23项水质评价指标中有19项符合或优于Ⅲ类标准,4项符合Ⅳ类标准。
与2009年相比,全河段水质综合污染指数下降3.3%,水质有所好转。
(2)东部水系东部东江北干流和增江水质符合Ⅲ类,持续保持良好。
(3)南部水系南部沙湾水道水质除粪大肠菌群外,其余22项评价指标符合或优于Ⅲ类标准;蕉门水道、洪奇沥水道和小虎沥水道水质符合Ⅳ类,除石油类外,其余22项评价指标符合或优于Ⅲ类标准;凫洲水道水质达到Ⅲ类标准,水质良好。
(4)北部水系北部流溪河中上游水质优于Ⅲ类标准,保持良好;白坭河水质符合Ⅳ类,19项评价指标符合或优于Ⅲ类标准,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总磷和石油类等4项指标符合Ⅳ类标准。
3.水库流溪河水库水质达到Ⅱ类标准,水质保持优良。
4.入海河口珠江广州河段入海河口莲花山断面水质达到Ⅳ类功能用水要求,与2009年相比,水质综合污染指数下降15.6%。
5.城区河涌2010年,全市完成城区121条(段)河涌的综合整治工作,河涌水质得到明显改善。
121条(段)综合整治河涌中,92.6%的河涌达到“不黑不臭”要求,54.2%的河涌水质显著改善,31.4%的河涌明显改善,9.3%的河涌有所改善。
图7 广州市城区河涌水质改善比例示意图(三)声环境2010年,全市声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及交通干线噪声等效声级平均值与2009年基本持平。
1.区域环境噪声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平均值为55.1分贝,比2009年上升0.1分贝,按照《声环境质量常规监测暂行技术规定》城市区域环声环境质量总体水平等级划分(昼间),属于“一般”水平。
图82010年广州市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示意图2.道路交通噪声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平均值为69.1分贝,比2009年下降0.1分贝,按照道路交通噪声强度等级划分(昼间)属较好水平。
(四)辐射环境全市放射性环境保持正常,没有放射性环境污染发生。
珠江广州河段水中总α、总β放射性强度均优于《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规定指导值;从化市建丰稀土有限公司、从化钽铌冶炼厂和广东珠江稀土有限公司等3家稀土伴生放射性冶炼加工企业外排废水中总α、总β放射性符合《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 44/26-2001)的排放标准;亚运竞赛场馆和非竞赛场馆、训练场馆、接待酒店等重点目标环境本底γ辐射剂量率范围为0.072~0.328微西弗/小时,属于环境正常水平。
(五)生态环境1.绿化建设广州市建设的自然保护区总数达到51个,总面积达到117.9万亩,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0.6%;森林覆盖率达38.2%,林木绿化率达44.8%,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15%,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01平方米,绿道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2.农业农村生态逐年加大生物农药的推广力度,2010年我市农药使用总量比2009年减少10.08%,生物农药使用总量占农药中杀虫剂使用总量的60%,比重逐年增加。
海珠区小洲村荣获首批“国家级生态村”称号,增城市西南村通过省环境保护厅对拟命名“国家级生态村”的公示。
3.绿色创建全市累计创建各类绿色学校809所、绿色社区259个,生态示范村(镇、园)68个,环境友好企业20家。
二、2010年改善环境质量的主要措施(一)全面落实“空气整治50条”和“新31条”,亚运空气质量保障成效显著。
全面落实“空气整治50条”和“新31条”,分8个阶段推进空气环境综合整治行动计划,到亚运前已全面完成了第1至第6阶段共12860项空气治理项目。
亚运会及亚残运会期间,按计划推进第7阶段环境保障工作并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了亚运环境保障目标,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后亚运时期开展第8阶段的巩固、发展和提升工作。
工业污染整治方面。
全面完成56家重点工业企业脱硫,二氧化硫年排放总量从2004年的18.5万吨下降到8.46万吨,降幅54.3%。
完成包括所有火电企业在内的26家重点企业降氮脱硝工作,形成了5.66万吨/年的氮氧化物削减能力。
完成1139家企业的燃煤小锅炉淘汰和改造工作。
完成76个烟尘、粉尘改造项目。
“退二进三”和清洁能源改造方面。
完成了第一批“退二”的116家企业的停业、关闭或搬迁工作,并启动了第二批82家企业“退二”工作,目前已有39家企业提前完成关停、搬迁。
“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内的57家企业已全部完成清洁能源改造。
机动车排气污染整治方面。
先后实施机动车国Ⅲ和国Ⅳ标准。
目前全市国Ⅲ标准以上汽车约占汽车保有量的58%。
全面完成公交车清洁能源改造。
全面实行机动车环保标志管理,在中心城区260平方公里区域范围全面限行黄标车,2010年淘汰2.7万辆黄标车等老旧车辆。
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方面。
石化、涂料等11个重点行业的4413家挥发性有机物排放企业已全部完成整改或停产、关闭,每年减少挥发性有机物排放1.35万吨。
全市列入整改的13座储油库、388辆油罐车、514座加油站已全部完成油气回收综合治理,每年减少油气排放0.85万吨。
饮食服务业污染整治方面。
对全市4.2万家饮食服务业户进行全面排查,对近三年来市民重点集中投诉的2863家饮食服务业户进行复查处理,饮食服务业清洁能源使用率97.57%。
2010年全市受理饮食服务业污染投诉比2008年下降53.8%。
扬尘污染控制方面。
对全市在建工地实行分类分级动态管理,严格落实“六个100%”,全年共查处无证施工1361宗、工地扬尘污染行为1633宗、噪声扰民行为6232宗。
亚运期间,通过大力强化环保执法,全面加强工业废气、机动车排气、工地扬尘及露天焚烧等方面的监管,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100%,我市18个国控点和亚运场馆测点、全市空气质量每日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未出现灰霾现象,环境空气质量创下了申亚成功以来最佳水平,为亚运会亚残运会的圆满举办和开闭幕式精彩绝伦举行提供了优良的环境保障。
(二)深入推进污水治理和河涌综合整治,亚运水环境保障达到目标要求。
全面完成580项污水治理和河涌综合整治工程;建成47座污水处理厂,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5.65%;对总长度为388公里的121条河涌实施了综合整治,河道清淤达599万立方,主要河涌和珠江水质持续好转,水生态逐步恢复。
西江引水工程于9月29日建成通水,出水水质提前两年多达到新国标的要求,实现了全市饮用水源水质100%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