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旅游景点赏析——都江堰水利工程
2024年参观都江堰水利工程心得总结样本(二篇)

2024年参观都江堰水利工程心得总结样本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大规模水利工程之一。
我有幸来到这里参观,深刻感受到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伟大和智慧。
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都江堰市,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56年,是由秦国时期的蜀国国君李冰设计并亲自督造的。
工程主要包括分水口、堰堤、外江引水、千里渠四部分,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川西地区长期水灾的问题,并为农业生产提供水资源。
参观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第一站是分水口,这是整个工程的关键部分。
我们看到了一条清澈见底的河流,这就是分水口的源头。
在分水口的区域,有着丰富的植被和野生动物。
通过导水堤坝,水从这里被引到不同的渠道,分别供给内江和外江两个地区的农民使用。
接下来,我们参观了堰堤,这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核心部分。
堰堤全长约1200米,高度达20多米。
堰堤的设计十分巧妙,利用成千上万的大大小小的石块和沙土,将河流水流导引到渠道中。
这种简单而又实用的设计,使得都江堰水利工程可以防止水灾,并且有效分配水资源。
在参观外江引水的路上,我们看到了千百年来河道依然保持着宽阔而稳定的状态。
了解到外江引水的目的是为了将水资源引到四川盆地,供给四川农民使用。
在这一部分,我深刻感受到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巨大规模和长远视野。
最后,我们来到千里渠,这是都江堰水利工程中最长的一段渠道,全长约72公里。
千里渠经过了多次的扩建和修复,但依然保持着原来的轨迹。
沿着渠道,我们看到了农民们依靠这条渠道进行灌溉的场景,这让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都江堰水利工程对农业生产的巨大贡献。
通过参观都江堰水利工程,我深刻体会到了古代人民对于水利工程的智慧和勤劳。
他们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创造了这一伟大的工程,为后代人民造福。
都江堰水利工程不仅解决了当时的水灾问题,也为四川地区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水资源。
这对于一个旱涝灾害频发的地区来说,意义重大。
都江堰水利工程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杰出代表。
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提起都江堰水利工程,那可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一颗璀璨明珠,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至今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造福着一方百姓。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
它的修建,源于古代蜀地人民与水患的长期斗争。
在都江堰建成之前,岷江江水常常泛滥成灾,给当地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都江堰水利工程主要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
这三大工程相互配合,巧妙地利用了当地的地形和水流特点,实现了自动分水、排沙和灌溉的功能。
先来说说鱼嘴分水堤。
它把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外江主要用于排洪,内江则用于引水灌溉。
鱼嘴的设计十分精妙,它的形状就像一条大鱼的嘴巴,前端尖尖地伸向江心。
由于内江处于凹岸,外江处于凸岸,根据弯道环流的原理,表层水流会流向凹岸,底层水流则流向凸岸。
这样,约六成的江水会自动流入内江,而剩下的四成则流向了外江,实现了按比例分水。
再看飞沙堰溢洪道。
这可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一个重要排沙设施。
当内江的水量超过一定限度时,多余的水就会通过飞沙堰溢到外江。
而且,飞沙堰还能利用水流的旋转离心力,将水中携带的泥沙和石块抛过飞沙堰,排入外江,有效地减少了内江的泥沙淤积。
宝瓶口进水口则是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
它是人工开凿的一个口子,其作用是约束进入成都平原的水量。
宝瓶口的宽度和深度经过精心设计,既能保证足够的水量灌溉农田,又能防止洪水泛滥。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在那个没有现代科技和工具的年代,他们凭借着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和艰苦的劳动,创造了这一伟大的水利奇迹。
都江堰的建成,极大地改变了成都平原的农业生产条件。
源源不断的岷江水通过内江引入成都平原,使得这片土地成为了“天府之国”,物产丰富,人民安居乐业。
而且,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运行不依赖于外力,而是利用自然之力实现自我调节和管理,这在世界水利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
两千多年来,都江堰水利工程经历了无数次的自然灾害和战乱,但它始终屹立不倒,不断得到修缮和完善。
都江堰介绍

5
文化价值
1
都江堰不仅是一座伟大的水利工程,更是一座 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遗迹
2
它代表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高度和水平,同
时也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勇气
3
如今,都江堰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吸引了 无数游客前来参观和朝圣
6
旅游景点
01
都江堰不仅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 一个非常热门的旅游景点
2
工程结构
都江堰水利工程主要 由鱼嘴、飞沙堰和宝
因其形似鱼嘴 而得名。鱼嘴位于岷 江分流处,主要作用 是分流岷江的水流, 使其分为内江和外江 两个支流。内江供灌 溉使用,外江则用于 排洪
工程结构
工程结构
飞沙堰
飞沙堰位于鱼嘴下游 ,主要作用是防止外 江洪水冲入内江,同 时将泥沙从内江中排 出。飞沙堰的设计非 常巧妙,当洪水来临 时,它会自行提高水 位,将洪水导向外江
1
据传,当时蜀郡郡守李冰率领 百姓修建了这座伟大的水利工
程
历史背景
都江堰的创建可以追溯到公元 前256年,当时秦国为了进一步 统一中国,在蜀郡(今四川成都) 修筑都江堰,以便治理蜀地的 岷江
都江堰的修建为秦国在蜀地的 统治提供了稳固的基础,同时 也为当地农业、手工业、商业 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带来了巨大 的推动力
宝瓶口
宝瓶口是都江堰的入 口,位于灌县(今都 江堰市)城外。它的 主要作用是控制内江 的水量,保证灌溉用 的水量充足而不过多 。同时,宝瓶口还可 以防止外江洪水流入 内江
工程结构
3
灌溉系统
1 都江堰的灌溉系统主要包括干渠、支渠 和斗渠等
2 干渠从宝瓶口引水,贯穿整个灌溉区, 为各个支渠和斗渠提供水源
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到岷江的壮丽
都江堰水利工程介绍

在此之后,历代政府对都江堰进 行了维护和修建,使其功能更加 完善
2
工程结构
工程结构
都江堰水利工程由 三大主要部分组成: 鱼嘴分水堤、飞沙 堰溢洪道和宝瓶口
进水口
鱼嘴分水堤
鱼嘴分水堤位于岷江 上游的河口,因其形 状如同鱼嘴而得名。 它把岷江分为内外两 江,其中内江为主要 灌溉通道。在洪水期 ,鱼嘴分水堤能够有 效地将洪水导入外江 ,以防止内江的水位 过高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迄今为止, 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 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这一工程 主要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 和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组成,科 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 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 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 的"天府之国"
1
历史背景
历史背景
都江堰的创建,可追溯至公元前 256年左右,那时秦国蜀郡太守李
穿其中
4
世界遗产地位
世界遗产地位
1998年灌溉遗产委员会在摩洛哥的马拉喀什举行的 第20届会议上,都江堰被列入世界灌溉遗产名录
2018年4月,都江堰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2000年11月29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界 遗产委员会上,都江堰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5
维护与保护
维护与保护
1 都江堰的维护和保护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 历代政府和民间组织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 力,确保都江堰的长久使用。其中包括定期 的清理河道、加固堤坝、维修闸门等措施, 以保证灌溉和防洪功能的正常发挥
工程结构
3
工程效益
工程效益
1
2
3
4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 创建,带来了巨大 的经济效益和社会
古老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奇迹

古老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奇迹都江堰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境内,距离成都市中心约50公里。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不仅仅是一座古老的水利工程,更是中国古代智慧和工程技术的结晶,为后世留下了一个巨大的奇迹。
1. 背景介绍都江堰水利工程建于公元前256年至前251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
当时,成都平原上的洪水频繁,给农田和居民带来巨大的灾害。
为了解决洪水问题,蜀国的刘备下令修建都江堰。
2. 工程结构都江堰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分别是岷江的分水堰和青城山的引水渠。
分水堰位于岷江上游,通过修建堰塞,将岷江水分为两股,一股引入港澳渠,为成都平原供水;另一股则绕过成都平原注入蒲江,避免洪水泛滥。
引水渠则是沿着青城山修筑而成,将水引入成都平原。
3. 工程规模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规模庞大,总长度达65千米。
其中,分水堰长约11千米,引水渠长约54千米。
工程采用了大量石材和土木结构,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可以说是非常超前。
4. 工程意义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有效解决了成都平原的洪水问题,保护了当地的农田和居民。
同时,引水渠的修筑也为成都平原的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都江堰的修建充分展示了古代中国人民智慧和勤劳,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5. 文化价值除了工程本身的技术和意义,都江堰还有丰富的文化价值。
其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建筑特色,整个工程融入了自然环境,与周围山水景色相得益彰。
都江堰还被誉为“东方聚宝盆”,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水利工程的崇尚和依赖。
6. 保护与传承现代都江堰水利工程已多次进行维修和改造,以确保其正常运行。
2000年,都江堰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全世界瞩目的古代水利工程。
通过保护和传承,都江堰这一人类智慧的结晶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和保护。
7. 启示与反思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奇迹不仅仅是一项古代的工程壮举,更蕴含着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我们应该从中汲取启示,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水资源,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都江堰两日游旅游攻略

都江堰两日游旅游攻略一、景点介绍都江堰是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的一个古老水利工程,也是中国四川省的一处著名景点。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都江堰的主要景点。
1. 都江堰景区都江堰景区是必去的景点之一,它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完整的一处水利工程。
游客可以观赏到横跨岷江的都江堰大坝,欣赏到巨大的水轮、堰门和闸门的运转,了解都江堰的建造历史与水利文化。
2. 都江堰熊猫基地都江堰熊猫基地是中国四川省的一处熊猫保护基地,这里是全球最大的人工繁殖地之一。
游客可以近距离观赏到可爱的熊猫,同时也可以了解到关于熊猫的生活习性、保护情况等知识。
3. 都江堰博物馆都江堰博物馆是一处展示都江堰历史与文化的场所。
游客可以在博物馆里了解到都江堰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水利工程的建造过程。
博物馆内还有许多文物、展品陈列,使游客更加全面地了解都江堰的独特之处。
二、交通指南1. 飞机如果从外地来都江堰,可以选择乘坐飞机到达成都市。
成都市是四川省的省会城市,拥有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机场之一。
乘坐飞机到成都后,可以选择搭乘公交车或出租车前往都江堰。
2. 火车乘坐火车也是到都江堰的常见方式。
成都市拥有多个火车站,包括成都火车站、成都东站等。
从火车站出发可以选择乘坐公交车、出租车或地铁前往都江堰。
3. 自驾车如果自驾前往都江堰,可以从成都市出发,沿着成雅高速公路行驶。
大约需要1个小时的车程即可到达都江堰。
三、住宿推荐1. 都江堰景区附近酒店在都江堰景区附近有一些不错的酒店可供选择,包括都江堰景区宾馆、都江堰国际酒店等。
这些酒店设施齐全,交通便利,离景区也很近,是游客的不错选择。
2. 成都市中心酒店如果你想在都江堰游玩后前往成都市中心观光,那么在成都市中心选择住宿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成都市中心有许多高档酒店,如香格里拉酒店、希尔顿酒店等,设施一流,服务优质。
四、美食推荐1. 都江堰鱼馆都江堰以其水利工程闻名,这里的水产资源非常丰富。
都江堰鱼馆是一家专门提供新鲜本地鱼类菜肴的餐厅。
都江堰水利工程简介

都江堰水利工程简介都江堰水利工程简介一、背景介绍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早的水利工程之一。
它由邓至、李冰等人于公元前256年至前251年历时6年修建完成。
二、工程目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成都平原的灌溉和防洪问题。
通过引江入蜀,使成都平原的农田得到充分灌溉,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同时,工程还起到了排涝和防洪的作用,有效减少了洪水灾害的发生。
三、工程规模1、都江堰水利工程主要包括蜀江引水、岷江引水两个渠道。
2、蜀江引水渠长约60公里,自蜀江源头引水至郫县县城,最终流入都江堰。
3、岷江引水渠长约28公里,自岷江源头引水至都江堰。
4、都江堰工程总引水量为1730立方米每秒。
四、工程特点1、都江堰水利工程采取堰坝式引水方式,主要由堰坝、引水渠和分水口组成。
2、堰坝由石坝和土坝组成,石坝采用了梯级式布置,以减少对水流的阻碍。
3、引水渠沿山脚修建,采用了凿石和开凿截梁两种方式,以适应地势的变化。
4、分水口处设置堰门和闸门,实现对引水量的调节和分配。
五、社会影响1、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使得成都平原农田得到了及时有效的灌溉,使农业生产大幅提高。
2、工程也起到了防洪的作用,保护了成都平原的居民免受洪水灾害的侵害。
3、都江堰成为了蜀地经济的重要支撑,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六、附件1、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设计图纸。
2、相关的水位监测数据和工程实施报告。
七、法律名词及注释1、水利工程:指以防洪、灌溉、发电和航运为目的,对河流、湖泊和海洋进行开发、改造和利用的工程。
2、引水渠:指将水从水源引入目标区域的渠道。
3、分水口:指将引入的水按需分配的地点。
都江堰文化古迹考察

都江堰文化古迹考察都江堰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是中国古代苏子灌溉工程的代表之一,也是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杰出代表。
都江堰始建于公元前256年,是一项以人工方法将岷江水引入周边农田灌溉的宏伟工程。
它除了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了持续的灌溉水源,还改善了四川地区的洪涝灾害状况,对于推动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都江堰文化古迹因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及出色的建筑工艺,成为游客们瞩目的旅游景点。
其被列为中国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于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下面将为您介绍几处都江堰文化古迹中的代表性景点。
一、灌溉工程苏子灌溉工程是都江堰最为著名且重要的景点之一。
它是由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师李冰和他的儿子苏建共同设计和建造的。
工程主要由分水堰、引水渠、堤坝等构成,通过引导岷江水源,以分水堰的方法将水分为两股,一股经李冰堰灌溉成都平原,一股经苏堰引入江阳平原。
这一工程不仅解决了旱灾和洪水问题,还为这一地区的灌溉农田提供了持续灌溉水源。
二、李冰墓李冰墓是位于都江堰市内的一处古墓葬,是为了纪念水利工程师李冰的丰功伟绩而建立的。
这座墓葬建于李冰去世后的随葬地。
墓葬占地面积较大,历经多次修复和保护,现在成为了一处历史文化遗址,也成为了游客们研究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和李冰事迹的重要景点。
三、都江堰博物馆都江堰博物馆是一座以都江堰工程、文化和历史为主题的博物馆,位于都江堰市区。
博物馆馆内陈列了丰富的都江堰历史文物和展品,通过展示实物、模型、图片和视频等形式,生动地展示了都江堰的建设历程和文化内涵。
博物馆内还有交互式展品和体验项目,让游客们更好地了解都江堰工程的巧妙设计和水利技术的重要性。
四、李冰祠庙李冰祠庙位于都江堰市区,是为了纪念李冰和苏建这两位著名水利工程师而建立的。
祠庙内供奉着李冰和苏建的塑像,游客们可以在此祈福和缅怀这两位对中国水利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工程师。
在传统节日和重要纪念日,这里还会举办一些庆祝和纪念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朝圣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都江堰水利工程目录一.地理位置 (3)二.建造时间 (3)三.建造背景 (3)四.建筑风格 (4)五.结构特征 (4)1.主体工程: (4)(1)岷江鱼嘴分水工程 (4)(2)飞沙堰溢洪排沙工程 (4)(3)宝瓶口引水工程 (5)2.其他景点: (6)(1)二王庙 (6)(2)伏龙观 (6)(3)安澜索桥 (7)3.智慧结晶: (7)(1)都江堰卧铁 (7)(2)笼石杩槎 (7)六.艺术成就 (8)七.都江堰观后感 (10)*参考文献: (11)都江堰(Dujiangyan irrigation system)一.地理位置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距成都市区约50公里,距离青城山风景区约20公里,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
二.建造时间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李冰为蜀郡守。
他和他的儿子在前人治水的基础上,通过对地势地形的进一步考察,依靠当地人民群众,在岷江出山流入平原的灌县,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三.建造背景四.建筑风格当代陈运和诗《都江堰》曾说:“凝聚过智慧的汗珠与卓绝的远见灌溉了历史,灌溉了民族,灌溉了古诗,灌溉了良田”。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一项伟大的工程,它充分利用了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
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四川的经济文化有很大发展。
其最伟大之处是建堰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
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造福人类。
五.结构特征1.主体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由创建时的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
鱼嘴是修建在岷江江心修筑的分水堤坝,形似大鱼卧伏江中,它把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排洪。
飞沙堰是在分水堤坝中段修建的泄洪道,洪水期不仅泄洪水,还利用水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水流的漩涡作用,有效地减少了泥沙在宝瓶口前后的淤积。
宝瓶口是内江的进水口,形似瓶颈。
除了引水,还有控制进水流量的作用。
(1)岷江鱼嘴分水工程鱼嘴分水堤位于岷江出山口1950米处岷江江心,形如弯月,前端扁平入水,形如鱼的嘴巴,故名“鱼嘴”,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水堤位于渠首顶端,迎着岷江波涛,巧妙地将江水分为内外两江。
外江是自然河道,其作用是在雨季排泄大量洪水。
内江是李冰率众开凿的河道,它把江水源源不断地送往成都平原进行灌溉,具有神奇的“四六分水”和“二八排沙”功能。
(2)飞沙堰溢洪排沙工程飞沙堰溢洪道在鱼嘴分水堤尾部与人字堤间。
堰口宽240米,顺溢方向长120米。
飞沙堰坝顶平均海拔728.25米。
飞沙堰泄洪道也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飞沙堰主要功能有三:一是枯水季节导水入堰,保证灌区用水需要。
二是丰水季节排泄进入内江的多余水量。
内江流量越大,飞沙堰的泄洪作用也越大。
三是排沙。
鱼嘴分水后,岷江挟带的大量沙石排入外江,在飞沙堰对面凤栖窝段弯道处,因弯道环绕引流原理,多余沙石经飞沙堰排出,进入宝瓶口的沙石占岷江总量的8%左右。
(3)宝瓶口引水工程李冰根据水流及地形特点,在坡度较缓处,凿开一道底宽17米的楔形口子。
峡口枯水季节宽19米,洪水季节宽23米。
据《永康军志》载"春耕之际,需之如金,号曰’金灌口'"。
因此宝瓶口古时又名金灌口。
宝瓶口是内江进水咽喉,是内江能够"水旱从人"的关键水利设施。
由于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
宝瓶口同飞沙堰配合具有节制水流大小的功用,是控制内江进水量的关键。
内江水流经过宝瓶口流入,灌溉成都平原的大片农田;在洪水期间,内江水位提升高过飞沙堰,洪水就进入外江流走,再加上宝瓶口对水流的约束,达到了防洪的作用。
内江水流进宝瓶口后,顺应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沿大小各支引水渠不断分流,形成自流灌溉渠系,灌溉成都平原上一千余万亩农田。
2.其他景点:(1)二王庙二王庙位于岷江右岸的山坡上,前临都江堰,原为纪念蜀王的望帝祠,齐建武(公元494~498年)时改祀李冰父子,更名为“崇德祠”。
宋代(公元960~1279年)以后,李冰父子相继被皇帝敕封为王,故而后人称之为“二王庙”。
庙内主殿分别供奉有李冰父子的塑像,并珍藏有治水名言、诗人碑刻等。
建筑群分布在都江堰渠首东岸,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地极清幽。
是庙宇和园林相结合的著名景区。
占地约5万余平方米,主建筑约1万平方米。
二王庙分东、西两菀,东菀为园林区,西菀为殿宇区。
全庙为木穿逗结构建筑,庙寺完全依靠自然地理环境,依山取势,在建筑风格上不强调中轴对称。
(2)伏龙观伏龙观位于离堆公园内。
其下临深潭,传说因李冰治水时曾在这里降伏孽龙在离堆之下,故于北宋初年改祭李冰,取名“伏龙观”。
现存殿宇三重,前殿正中立有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所雕的李冰石像。
殿内还有东汉堰工石像、唐代金仙和玉真公主在青城山修道时的遗物——飞龙鼎。
(3)安澜索桥安澜索桥是我国著名的五大古桥之一,全长320米。
位于都江堰鱼嘴之上,横跨内外两江,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之一”,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
最早称为绳桥或竹藤桥,这与它修建的材料有关。
古代又名“珠浦桥”。
宋淳化元年,改称“评事桥”,明朝末年(公元17世纪)毁于战火。
清嘉庆八年(1803),何先德夫妇倡议修建竹索桥,以木板为桥面,旁设扶栏,两岸行人可安度狂澜,故更名“安澜桥”;民间为纪念何氏夫妇,又称之为“夫妻桥”。
它是沟通内、外江两岸的交通要道。
3.智慧结晶:(1)都江堰卧铁卧铁是埋在内江“凤栖窝”处的淘滩标准,也是内江每年维修清淘河床深浅的标志。
相传李冰建堰时在内江河床下埋有石马,作为每年淘滩深度的标准,后来演变为卧铁。
现有四根卧铁分别是明朝万历四年、清同治三年、民国十六年和1994年埋下的。
现在游客在离堆古园内喷泉处能看到的这四根卧铁的复制品,其真品还埋在内江河床下。
(2)笼石杩槎笼石:笼石是都江堰从古至今都在广泛采用的治河工程技术之一,是以竹子编织成长笼内装卵石的工程。
它的作用是拦水、护堤,它能将分散的若干卵石组成一个有空隙、能渗水的整体,竹笼之间又易于互相连接,能形成较大的整体,这样既能减小水对它的冲击,又能形成整体直压水底,始终紧固河堤基础,使江水不至于淘空河堤基础将河堤冲毁。
这是一项充分利用了“化整为零、化零为整”的哲学思想创造的治水工具。
杩槎:杩槎是用圆木做成的三足架,过去截流海河时,将许多三足架用木梁、篾笆等相连成排,上面放上卵石,篾笆外倒上粘土,便构成一种简易的截流工具,它的作用相当于今天的水闸。
杩槎充分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是一种制作简单,使用灵活,功效极高的截流工具,并负有调剂水量、围堵抢修等重要作用。
竹笼和杩槎是就地取材、行之有效的传统工程技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六.艺术成就都江堰是我国古代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
因为都江堰的存在,才有了成都平原的千里平川和“天府之国”的产生。
都江堰被誉为古代水利的一颗璀璨明珠。
都江堰规模宏大、布局科学、费省效宏,代有兴建,历经2260年而不衰。
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成功的水利杰作,也是世界水利史上设计施工最完美、最先进、最科学的独一无二的无坝式引水枢纽,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硕果仅存的奇观。
与之兴建时间大致相同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仑的灌溉系统,以及中国陕西的郑国渠和广西的灵渠,都因沧海变迁和时间的推移,或湮没、或失效,唯有都江堰独树一帜,有兴建源远流长,至今还滋润着天府之国的万顷良田。
都江堰源远流长,惠泽后代,其奥秘除了巧夺天工的工程布局外,更主要的是遵循了“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治水指导思想、“岁必一修”的管理制度,“遇难弯截角、逢正抽心”的治河原则,以及“砌鱼嘴立湃缺,深淘滩、低作堰”的引水、防沙、泄洪之管理经验和治堰准则。
而“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指导思想,其实质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治水哲学,它强调的是要充分掌握河流的流势和其它自然条件,加之利用和正确引导,利用有利条件消除不利因素,同时要随时间、地点和具体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采取不同的措施把工程做好。
这一治水哲学思想不仅对过去,而且对我们今天的水利工作都有十分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都江堰还有着独具特色的都江堰水文化。
由都江堰而产生的具有强烈地域色彩的都江堰水文化包括水文学、水文物、水神学等,诸如“二王庙”、“伏龙观”、“观景台”等处的人文景观;改建鱼嘴挖掘出土的东汉李冰石像和“饮水思源”石刻;歌颂李冰父子降龙治水的民间传说和具有一定宗教神学色彩的祭祀活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祭水、祭神、祭人的诗、词、书画的水文学等,在中国历史文化上都占有一席之地。
七.都江堰观后感去都江堰之前,虽早已听闻李冰父子治水的壮举,但心中认为它不过是一个水利工程罢了,不会有太大的游观价值。
直到亲自来到了这个地方,才真正领略了都江堰的壮美。
巴山蜀地,空气湿润,景色宜人。
一番游玩之后,我才意识到人们所说的都江堰是中国历史最成功最完美的水利工程有多么的正确。
一路上,让我印象深刻的不仅是哪些美丽的自然风景,还有无数建筑大师的雕像,无数代表着古代的建筑师们智慧结晶的建筑群。
曾在电视上看到过“拜水都江堰”,都江堰景区内完全被水环绕着,空气是湿润的,天水氤氲如一色,湍急的水流带起隆隆的响声,浩瀚磅礴,充满着生命力。
坐在南桥上,看层层叠叠清水流过,向成都平原奔腾,沃野千里由此而始。
沿着江水先后经过宝瓶口,飞沙堰,鱼嘴,安澜索桥,二王庙等景点,心中的震撼也越来越大。
即便是站在海边礁石上,也没有像在这里一样强烈地感受到水的魅力。
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的,要数建在岷江上的安澜索桥和鱼嘴工程。
安澜索桥又叫夫妻桥,桥的尽头是天下爱情第一楼。
索桥建在岷江之上,横跨江水两侧,十分古色古香,不少游客在上面拍照留念。
桥面使用的是木板,据说被誉为“中国五大古代桥梁”。
鱼嘴分水堤形如其名,像一条大鱼的嘴,巧妙地建在岷江的弧形弯道上,起到了分水的作用,据讲解,由于弯道环流的作用,含沙量少的表层水流入内江,含沙量大的底层水奔向外江,可以避沙。
过了安澜索桥后,便沿着小路上了山。
沿着曲曲折折的小路一路向上,在高处俯瞰都江堰的全貌,又是一种别样的震撼。
如果漫步在水边,感受的是建筑先贤智慧的伟大,那么走在山间小路上,感受到的便是大自然的巧夺天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