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屠呦呦的故事:屠呦呦人物传记
屠呦呦的生平资料人物传记作文

屠呦呦的生平资料人物传记作文篇一:屠呦呦人物素材屠呦呦人物专题阅读导语呦~她终于获奖啦~成为获诺贝尔医学奖的中国第一人~北京时间10月5日17时30分,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奖。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其实,在此之前,有关屠呦呦的新闻已见诸报端,科学界关于屠哟哟的讨论也一直存在,甚至关于她的争议也一直存在。
这位因在2011年度获得拉斯克奖临床医学奖而被称为“离诺贝尔最近的中国女人”的药学家,却还有一个称号——“三无”教授。
没有博士学位、没有留学经历、不是两院院士,只是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一名普通研究员。
那么,为什么是她捧起了诺贝尔奖,其人其事又有着怎样的故事,给屠呦呦的颁奖词:疟疾的传统疗法是氯喹或奎宁,但其疗效正在减低。
上世纪60年代,消除疟疾的努力遭遇挫折,这种疾病的发病率再次升高。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从传统中草药里找到了战胜疟疾的新疗法。
她通过大量实验锁定了青蒿这种植物,但效果并不理想。
屠呦呦因此再次翻阅大量医书,最终成功提取出了青蒿中的有效物质,之后命名为青蒿素。
屠呦呦是第一个发现青蒿素对疟疾寄生虫有出色疗效的科学家。
青蒿素能在疟原虫生长初期迅速将其杀死,在未来的疟疾防治领域,它的作用不可限量。
“离诺贝尔最近的中国女人”其实,在此次获奖之前,屠呦呦就已经被称为“离诺贝尔最近的中国女人”。
公开信息显示,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药学家。
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在医学院药学系学习,所选专业正是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
她觉得生药专业最可能接近探索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药领域,符合自己的志趣和理想。
在大学4年期间,屠呦呦努力学习,取得了优良的成绩。
在专业课程中,她尤其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有着极大的兴趣。
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
青蒿素之母—屠呦呦事迹名人故事介绍

青蒿素之母—屠呦呦事迹名人故事介绍青蒿素之母—屠呦呦事迹名人故事介绍她默默无闻地在研究室里潜心钻研,被世界文化理事授于"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她发现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她还撰写了《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
她就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得者——屠呦呦!屠呦呦,中国药学家。
1930年12月30 日生于浙江宁波,父亲在一本《诗经》中根据"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为他的女儿取名为"屠呦呦",从此屠呦呦与青蒿素结下了不解之缘。
儿时的屠呦呦在家乡亲眼目睹了疟疾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从小就对中药感兴趣的她下决心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从北京医学院毕业后的屠呦呦接受抗疟疾药物研究并担任组长。
她查阅了大量文献,借鉴古代用药的经验,她与工作团的成员们沉迷于实验研究中不能自拔,有时工作地忘了吃饭,还有时过夜不睡觉地钻研,虽然长出黑眼圈,但丝毫没有影响她工作的兴致。
就这样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地过去了,她与工作团的成员们进行了380次实验,得出了190多个样品, XX多张卡片。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 1971年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疾有效提取物,她们用汗水浇灌出了丰硕的果实,这一次的发现让屠呦呦坚信一定能发明出抗疟药物。
1972年,屠呦呦与同事们进一步了解青蒿,并从中提取了一种分子,命名为青嵩素,他们进一步发明钻研合成了双氢青蒿素。
在团队们的不断合作和团结下他们针对疟疾根治,在实验室里不断奋斗,并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发明出了双氢青蒿素,这一药物的发现挽救了数百万在生死线上垂死挣扎的人,对世界作出了难以想象的负献。
面对"诺贝尔奖"这一巨大荣誉,屠呦呦总是说是属于科研集体团队的每一个人和国家科学集体的。
她还坚信这一奖项会激励更多的人。
屠呦呦奶奶,您为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您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可您却那么谦虚,您是那么的默默无闻,我要向您学习这种执着坚持的伟大精神。
写坚持屠呦呦素材的事例

写坚持屠呦呦素材的事例一、屠呦呦的坚持故事屠呦呦啊,那可真是个超厉害的人物。
她研究青蒿素的过程简直就是一部充满坚持的传奇。
屠呦呦在寻找抗疟新药的时候,条件那叫一个艰苦。
她要从大量的传统中草药文献中去寻找可能有用的线索。
这就像是在大海里捞针一样,可她没有丝毫退缩。
当时的科研环境也不好,设备没有现在这么先进,很多工作都得靠人工一点点去做。
她和她的团队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来提取青蒿中的有效成分。
失败了很多次,要是一般人可能早就放弃了。
但是屠呦呦不一样啊,她就像是一个执着的探险家,在充满迷雾的丛林里不断寻找出口。
她不断地调整提取的方法,一遍又一遍地做实验。
而且在那个年代,女性搞科研也面临着不少的压力。
但屠呦呦完全不理会这些外界的干扰,她的眼里只有青蒿素,只有找到治疗疟疾的方法。
她在实验室里埋头苦干,不顾日夜。
她可能会因为一个实验结果不理想而发愁,但是发愁之后就又重新振作起来继续研究。
她的这种坚持最终有了回报。
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她终于发现了青蒿素的提取方法。
青蒿素的发现拯救了无数疟疾患者的生命,这在全球的医疗领域都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她的坚持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科研梦想,更是为了全人类的健康。
她就像一盏明灯,告诉我们只要坚持,不管多困难的事情都有可能成功。
她的故事也激励着我们这些大学生。
我们在学习中也会遇到很多困难,比如说解不出的数学题,写不出的论文。
但是和屠呦呦面临的困难比起来,我们这些又算得了什么呢?她能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下来,我们也应该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努力拼搏。
她的坚持让我们相信,只要不放弃,就一定能有所收获。
她是我们的榜样,让我们看到了坚持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
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该像她一样。
比如说参加社团活动,有时候可能会遇到成员之间的矛盾,或者活动策划遇到瓶颈。
但是只要我们坚持下去,像屠呦呦对待青蒿素研究一样,积极地去解决问题,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方法,就一定能够把社团活动办好。
屠呦呦的故事就是这样充满力量,时刻提醒着我们要做一个有坚持精神的人。
屠呦呦个人先进事迹

屠呦呦个人先进事迹屠呦呦,女,汉族,1930年3月3日出生于山东省莱州市,是我国著名的药学家和药物科学家。
1972年,中央委员会授予她“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2011年,荣膺第一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屠呦呦被誉为“中国的抗疟之母”,因她的贡献而获得的荣誉和奖项数不胜数。
屠呦呦的先进事迹是她在抗击疟疾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
自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疟疾以来,她花费了数十年的时间,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末,研究出了有效的抗疟药物——青蒿素。
青蒿素纯天然,由青蒿属植物提取,具有高度的抗疟疾活性和良好的安全性,广泛用于各类疟疾的预防和治疗。
青蒿素的问世,使得全球的疟疾治疗和预防工作能够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性进展,也使得屠呦呦声名大噪。
除了青蒿素,屠呦呦的科研工作还有很多令人瞩目的成果。
比如,开发出另一种治疗疟疾的西黄芪提取物虫草素,同时发现了草胺膦等一系列抗肿瘤药物和抗病毒药物。
在屠呦呦积极的推动下,青蒿素研究的协作组织、青蒿素临床应用试验和青蒿素抗药性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并被广泛应用于全球的疟疾防治和预防工作。
屠呦呦的科研成果不仅引起世界的关注,也为她赢得了无数荣誉和奖项。
除了全国劳动模范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她还先后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提名、联合国卫生组织特别表彰、法国荣誉军团勋章、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国际奖等国际和国内的荣誉。
这些荣誉的背后,都是屠呦呦艰苦奋斗、无懈可击的科学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最令人肃然起敬的,是屠呦呦坚持不懈、无私奉献的精神。
她曾经就说:“我只希望我的工作能够带给患者希望,能够减轻他们的痛苦,这是我终身的追求。
”在屠呦呦的带领下,她的团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众多的科学成果,但她始终不忘初心,始终保持了对患者深深的关切之心。
屠呦呦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学者和科学家,更是一位做有情怀的人。
她始终站在人民的角度看待疾病和健康,通过自己的科学努力来贡献力量。
屠呦呦的故事

屠呦呦的故事
屠呦呦,中国科学家,中科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她是我国著名的中草药药理学家,是我国最早从事中草药抗疟研究的科学家之一,也是我国最早从事抗疟药物青蒿素研究的科学家之一。
她因在青蒿素的发现及其应用研究中做出的突出贡献,于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她的故事,是一部关于坚持、奉献和拼搏的传奇。
屠呦呦,生于1930年12月30日,江苏省常州市。
1951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获得医学学士学位。
毕业后,她选择了留校任教,成为了一名大学教师。
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她对中草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逐渐将研究方向转向了中草药的药理学研究。
20世纪70年代,屠呦呦开始了对中草药青蒿素的研究。
青蒿素是一种从中草药青蒿中提取出来的抗疟药物,被誉为“抗疟药的黄金”,但其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一直是一个难题。
屠呦呦带领团队,历经数年,不断摸索,最终成功从青蒿中提取出了青蒿素,并确定了其结构。
这一突破,为世界抗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她赢得了国际上的广泛赞誉。
青蒿素的发现,使得抗疟药物的研究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极大地提高了疟疾的治愈率,拯救了数以百万计的生命。
屠呦呦的成果,也为中国的中医药事业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她被誉为“中药药理学之母”。
屠呦呦的故事,是一部传奇,她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不畏艰险,坚持不懈,最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她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她的成果,造福着全人类。
她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心怀信念,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创造奇迹,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
我的偶像屠呦呦

我的偶像屠呦呦屠呦呦,全名屠呦呦(Tu Youyou),女,生于1930年12月30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病毒研究所教授。
屠呦呦因其在青蒿素研究与开发中的卓越贡献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该奖项的中国科学家,也是第一个获得该奖项的华人女性。
屠呦呦出生在浙江宁波市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中,自小受到优良家风的熏陶,培养了对知识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她在读完初中后,由于家庭的贫困和社会的动荡,只能辍学务农。
但她对知识的渴望没有改变,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自学了一些基础的科学知识。
1951年,屠呦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重庆医学院,开始了她的医学学习之路。
在校期间,她特别热衷于医学研究,拜读了很多药理学、中药和生物学的书籍,并自学了一些英语,为将来的科研工作做好了充分准备。
1967年,屠呦呦进入中国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工作,致力于青蒿素的研究。
青蒿素是从中国中草药青蒿中提取得到的一种抗疟疾的有效成分。
在当时,疟疾在中国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但治疗方法有限,青蒿素的研发成为了当务之急。
青蒿素的研究并非一帆风顺。
初期的研究遭遇了种种困难和挫折,屠呦呦多次面临失败和挑战。
她坚持不懈,不断调整实验方法,寻找有效的提取方式。
最终,在多年的努力下,她成功地提取出了纯品青蒿素,并发现了其对疟原虫的抗疾病作用。
这项重大发现为世界抗疟疾事业做出了突破性贡献。
屠呦呦的研究成果受到国际医学界的高度关注和认可。
青蒿素因其独特的抗疟疾作用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首选药物,挽救了大量患者的生命。
屠呦呦也因此获得了包括诺贝尔奖在内的多个国际科学奖项,成为世界范围内备受尊敬的科学家。
屠呦呦的卓越成就不仅仅体现在科研领域,她还非常注重科学知识的普及和教育。
她多次参与中国中小学的科学教育工作,鼓励年轻人走上科学研究的道路,并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和发展。
屠呦呦的人格魅力和科学精神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坚持不懈地追求科学真理,在科研事业中成就了自己,也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屠呦呦的生平资料人物传记作文

屠呦呦的生平资料人物传记作文篇一:屠呦呦人物素材屠呦呦人物专题阅读导语呦~她终于获奖啦~成为获诺贝尔医学奖的中国第一人~北京时间10月5日17时30分,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奖。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其实,在此之前,有关屠呦呦的新闻已见诸报端,科学界关于屠哟哟的讨论也一直存在,甚至关于她的争议也一直存在。
这位因在2011年度获得拉斯克奖临床医学奖而被称为“离诺贝尔最近的中国女人”的药学家,却还有一个称号——“三无”教授。
没有博士学位、没有留学经历、不是两院院士,只是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一名普通研究员。
那么,为什么是她捧起了诺贝尔奖,其人其事又有着怎样的故事,给屠呦呦的颁奖词:疟疾的传统疗法是氯喹或奎宁,但其疗效正在减低。
上世纪60年代,消除疟疾的努力遭遇挫折,这种疾病的发病率再次升高。
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从传统中草药里找到了战胜疟疾的新疗法。
她通过大量实验锁定了青蒿这种植物,但效果并不理想。
屠呦呦因此再次翻阅大量医书,最终成功提取出了青蒿中的有效物质,之后命名为青蒿素。
屠呦呦是第一个发现青蒿素对疟疾寄生虫有出色疗效的科学家。
青蒿素能在疟原虫生长初期迅速将其杀死,在未来的疟疾防治领域,它的作用不可限量。
“离诺贝尔最近的中国女人”其实,在此次获奖之前,屠呦呦就已经被称为“离诺贝尔最近的中国女人”。
公开信息显示,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药学家。
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在医学院药学系学习,所选专业正是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
她觉得生药专业最可能接近探索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药领域,符合自己的志趣和理想。
在大学4年期间,屠呦呦努力学习,取得了优良的成绩。
在专业课程中,她尤其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有着极大的兴趣。
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
英雄人物事迹屠呦呦作文

英雄人物事迹屠呦呦作文你知道屠呦呦吗?她可真是个超级厉害的人物,就像那种隐藏在平凡世界里,然后突然爆发出巨大能量的超级英雄。
屠呦呦的故事啊,那得从很久很久以前说起。
当时,疟疾就像一个大恶魔,在世界很多地方肆虐,特别是在一些贫困地区,简直就是个夺命的死神。
无数的人被这个病魔折磨,医生们都绞尽脑汁想要找到打败它的办法。
这时候,咱们的屠呦呦就登场啦。
她一头扎进了研究这个疟疾的工作里,那可是相当不容易啊。
她要从浩如烟海的中医药典籍里找线索,就像在一个巨大的迷宫里找宝藏一样。
那些古籍又厚又难懂,全是密密麻麻的字,但屠呦呦可没有丝毫退缩。
她就这么一页一页地翻,一本一本地看,我都能想象到她在那小小的研究室里,周围堆满了书,眼睛紧紧盯着那些古老的药方,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机会。
然后呢,她发现了青蒿这个东西好像有点特别。
可是啊,刚开始提取青蒿素的时候,那真是困难重重。
她做了好多好多实验,一次又一次地失败。
要是一般人啊,可能早就放弃了,觉得这事儿根本就办不成。
但屠呦呦就不一样,她就像一个打不死的小强,越挫越勇。
据说啊,她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来提取青蒿里的有效成分。
她把青蒿又煮又泡,用不同的温度,不同的溶剂,感觉就像是在做一场超级复杂的魔法实验。
皇天不负有心人,她找到了提取青蒿素的正确方法。
这青蒿素可不得了啊,就像疟疾这个大恶魔的克星一样。
有了青蒿素,那些被疟疾折磨的患者就有了希望,就像在黑暗里看到了一道曙光。
屠呦呦的这个发现,那可是震惊了全世界。
她把中国的传统中医药文化带到了全世界的舞台上。
以前啊,很多外国人都不怎么了解中医,觉得那些草药啊什么的都是很神秘、很玄乎的东西。
但是屠呦呦用青蒿素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医的厉害。
她就像一个文化使者,让中医在世界上大放异彩。
而且啊,屠呦呦得了诺贝尔奖呢!这可是超级了不起的成就。
她站在领奖台上的时候,全世界都在为她鼓掌。
她不仅仅是为自己赢得了荣誉,更是为中国的科学家们争了一口气。
她让我们知道,只要肯努力,不管遇到多少困难,都能做出伟大的成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屠呦呦的故事:屠呦呦人物传记
屠呦呦,女药师也,宁波人,庚午年(1930)生,兄妹五,其名或
自《诗经》,有句曰“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其终生遂与蒿为缘。
屠药师长成,美而慧,入京师修药学,无所闻名。
己酉年(1969),
交趾战酣,安南战士死疟疾者众,虐疾能耐药,军医束手而已。
安南乃北求药,时吾国亦纷纷,药师中长者皆废,少壮则不识药理。
乃组“523”,研秘方,屠药师为主持。
药师与其徒属力研久之,
罔效,乃阅古籍,至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知葛真人以青蒿为汁,能制虐。
屠药师悟,提纯青蒿,初则粗提,后以乙醚为介,得青蒿素,制虐,施于病患,无不效。
壬子年(1972),药师宣其方,天下始知此药。
其时,吾国不知专
利为何物,故利虽及众生,然名不及屠药师与其众属。
后六年,吾国始纳为专利,然署名乃众徒,孰为专利主,茫然哉。
其药行于天下,然争扰者众。
癸丑年(1973),云南得黄蒿素,山
东得黄花蒿素,皆曰青蒿素。
其效胜前,滇与鲁皆曰:吾省所炼药,
其法有异,非屠药师之方也。
有识者曰:非屠氏药不及滇、鲁也,乃材有异也,屠氏炼药于北,北材不如南材,故前后参差。
若曰专利,则归屠氏。
药师院有尊上者,曰饶毅,饶药师曰:屠氏尝匿药材与方,秘之,不示于吾辈,焉知真伪。
然,以近岁见在论文言,其专利属屠药师,
无疑也。
又有药师曰钟裕容,提纯第一人也,其在屠氏组,故专利归之亦可。
屠药师为人,强梁者也,不言功,亦不言他人功。
甲申年(2004年),暹逻国以美刀五万奖屠氏组,众皆曰:以其半与酉阳某学堂。
屠
药师曰:可,然得以吾名。
乃不果。
辛卯年(2020),获拉斯克奖,天下曰:屠药师去诺贝尔奖近矣。
屠药师曰:非吾之功也,乃吾国与众人之力也。
然众人之惑不已,或曰:此药乃以国之力,众人之力成之,屠氏独揽,非宜哉。
拉斯克
组委则曰:此奖,非奖众人之力,乃奖屠药师初时之见也。
屠药师得奖,言不及奖,兢兢如初,或问之,则答曰:吾岂有言,所言者,在吾文章。
乙未年(2020年),十一长假,国人纷纷往东瀛问鼎镬,东京新史
记屠呦呦列传人满,吾国义士惑之,又粤南风起,拔木,伤者众。
上
下惶然间,十月五日,冰雪国传好音:屠药师得诺奖矣。
九州皆振奋。
太史刘曰:屠药师获诺奖事,虽有疑,然于中华,喜多于忧也。
国之起,GDP乃一指标,诺奖亦一指标也。
凡强国,得诺奖亦多,曰美、曰俄、曰英法德日,皆得奖多而国强也。
吾国前岁管公莫言问鼎,然
文学少公论,多随意,故其力不如科学奖;今又获科学奖,则证吾国渐
强于力也。
吾国不愁商贾,但愁科研,李公走,诺奖至,岂偶然哉?
或曰:此不过西方欲顾我,赐之以全脸面。
此言又非,他人欲与
我脸面,我得先有脸面,不然,欲与脸面而不得。
彼贴金于我,我亦
得先有贴金之质。
又,药在吾国,有中西之分,争之若仇寇。
吾同学圈修医药者众,闲时蔼然为友,每至中西医,则操戈而向,不能容于言语间,至有退
群拉黑者。
然屠药师得方于吾国古籍,吾国之医,亦非谬哉。
医理一事,纯
科学也,救人也,能济世人,无分中西,夫科学者,以实效为尊,不
得以妄执为念,宜哉。
诺奖委员之尊上,以奖与吾国古方,有用意乎?
【人物春秋】屠呦呦的中学时代
近日,诺奖获得者中学母校——宁波效实中学接受了中国青年报
记者采访,并披露了一些珍贵的史料。
屠呦呦高中时班主任叶建之先生,同时担任她们班的数学课老师。
当年效实中学叶建之先生与蔡曾祜先生的数学教学水平高,被宁波百
姓尊称为“蔡代数”和“叶几何”。
在获得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之前,屠呦呦在国内的知名
度并不高。
在贴上屠呦呦中学母校的标签之前,浙江省宁波市具有百
年历史的效实中学根本无缘国内牛中学排行榜。
最近,社会舆论发生
了180度的大逆转。
一个名叫“假装在纽约”的网友在微博说,效实中学最牛的地方
不光是培养了中国本土第一位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屠呦呦,15名中国
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院士,而且是一所从不补课,不让学生穿校服
的中学。
效实中学牛的底气来自哪里,会像社交媒体传播得那么神秘吗?中
国青年报记者探访了诺奖获得者屠呦呦的中学母校,并采访了现任校
长周千红。
适人适地适时的法宝百年不弃
据介绍,效实中学至今有103年,由中国早期物理学家何育杰等
一批当时的科学家,以及宁波当地实业家与教育家联手创办。
创校之
初就提出了教育之事,贵有适性,与人适意志,与地适风尚,与时适
际遇的教育理念。
现任校长周千红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效实中学最宝贵的就是一
任又一任校长对适人适地适时等教育理念的坚守与传承,百年不弃。
屠呦呦1930年11月出生在宁波市,1948年2月以同等学力的身份进
入效实中学读高中一年级,家住在宁波市开明街508号,1950年3月
转学进入宁波中学读高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