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素之母—屠呦呦事迹名人故事介绍

合集下载

“青蒿素之母”屠呦呦_作文素材

“青蒿素之母”屠呦呦_作文素材

“青蒿素之母”屠呦呦本文是关于作文素材的“青蒿素之母”屠呦呦,感谢您的阅读!疯狂印象:2011年9月,81岁的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为我国生物医学写下了新篇章。

她荣获了具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的拉斯克奖,填补了华人多年未获此奖的空白,也是第一位在中国独立完成研究的获奖者。

屠呦呦用“抗疟神药”青蒿素拯救千万人的生命,自己却安守清贫默默耕耘,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在中华科技史上写下一段传奇。

屠呦呦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小时候就对中药有了深刻印象。

考大学时,屠呦呦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药物学专业为第一志愿。

参加工作后,她埋头从事生药、炮制及化学等中药研究,开始了她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当时,正值初创时期的中医研究院工作条件差,设备简陋,科研人员不足。

不仅如此,屠呦呦还身患结核等慢性疾病。

但是她仍坚持工作,无论到野外采集标本,还是在室内进行实验研究,她都积极主动地完成。

由于屠呦呦在工作中表现出色,1958年,被评为卫生部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

1967年5月23日,我国紧急启动“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项目,代号为“523”。

临危受命,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

他要在设施简陋和信息渠道不通畅的条件下、短时间内对几千种中草药进行筛选,其难度无异于大海捞针,但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障碍反而激发了她的斗志。

她翻阅历代本草医书,四处走访老中医,甚至连群众来信都没放过,屠呦呦终于在2000多种草药中整理出一张含有640多种草药的《抗疟单验方集》,包括青蒿在内。

可在最初的实验中,青蒿的治疗效果并不出彩,屠呦呦的研究也一度陷入僵局。

后来,她再一次将注意力转向古老的中国智慧,重新在经典医书中细细翻找,最终在书中找到了灵感,她随即另辟蹊径采用低沸点溶剂进行实验。

成功,出现在190次失败之后。

1971年,屠呦呦课题组在第191次的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

屠呦呦和同志们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先后发明和研制了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还原青蒿素,这一研究成果获得了多项殊荣。

屠呦呦个人先进事迹

屠呦呦个人先进事迹

屠呦呦个人先进事迹屠呦呦,女,汉族,1930年3月3日出生于山东省莱州市,是我国著名的药学家和药物科学家。

1972年,中央委员会授予她“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2011年,荣膺第一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屠呦呦被誉为“中国的抗疟之母”,因她的贡献而获得的荣誉和奖项数不胜数。

屠呦呦的先进事迹是她在抗击疟疾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

自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疟疾以来,她花费了数十年的时间,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末,研究出了有效的抗疟药物——青蒿素。

青蒿素纯天然,由青蒿属植物提取,具有高度的抗疟疾活性和良好的安全性,广泛用于各类疟疾的预防和治疗。

青蒿素的问世,使得全球的疟疾治疗和预防工作能够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性进展,也使得屠呦呦声名大噪。

除了青蒿素,屠呦呦的科研工作还有很多令人瞩目的成果。

比如,开发出另一种治疗疟疾的西黄芪提取物虫草素,同时发现了草胺膦等一系列抗肿瘤药物和抗病毒药物。

在屠呦呦积极的推动下,青蒿素研究的协作组织、青蒿素临床应用试验和青蒿素抗药性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并被广泛应用于全球的疟疾防治和预防工作。

屠呦呦的科研成果不仅引起世界的关注,也为她赢得了无数荣誉和奖项。

除了全国劳动模范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她还先后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提名、联合国卫生组织特别表彰、法国荣誉军团勋章、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国际奖等国际和国内的荣誉。

这些荣誉的背后,都是屠呦呦艰苦奋斗、无懈可击的科学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最令人肃然起敬的,是屠呦呦坚持不懈、无私奉献的精神。

她曾经就说:“我只希望我的工作能够带给患者希望,能够减轻他们的痛苦,这是我终身的追求。

”在屠呦呦的带领下,她的团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众多的科学成果,但她始终不忘初心,始终保持了对患者深深的关切之心。

屠呦呦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学者和科学家,更是一位做有情怀的人。

她始终站在人民的角度看待疾病和健康,通过自己的科学努力来贡献力量。

中华名人小故事(屠呦呦的药学成就)

中华名人小故事(屠呦呦的药学成就)

中华名人小故事(屠呦呦的药学成就)
篇二十三:屠呦呦的药学成就
屠呦呦是中国著名的药学家和中药研究专家,她被誉为“中国青蒿素之母”。

屠呦呦通过自己的科学研究和努力,提取了青蒿素,成功治愈了世界上最致命的疟疾。

屠呦呦在研究中药和传统药物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广泛的知识。

在20世纪70年代,疟疾在中国仍然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疟疾患者数量高达数百万。

屠呦呦为治愈疟疾付出了巨大努力,她深入研究青蒿素的提取方法,并在临床实践中进行了反复验证。

最终,屠呦呦成功提取出了青蒿素,并证明了它对疟疾的疗效。

这项发现改变了疟疾的治疗方式,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的生命。

屠呦呦的药学成就使她成为中国医药界的偶像和楷模。

屠呦呦的故事告诉我们,科学研究和医学实践对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她的发现和努力为世界范围内的疟疾防治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屠呦呦的故事

屠呦呦的故事

根据世卫组织的数据,全球每年感染疟疾 5 亿人次,每年 110 万人死于此。
在汪力成看来,曾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的李国桥在青蒿素的 发现以及运用上,同样居功至伟,“我们很多的后续配方,都是和他 合作的。”而这一次屠呦呦的获奖,也是同属于像李国桥这些 523 专家的荣誉,“她是中国老一辈科学家的代表人物,如果这个诺奖不 看成她个人的功劳,而是看成一批科学家的功劳,那是当之无愧的。”
如果对您有帮助!感谢评论与分享
屠呦呦的故事
导读:本文屠呦呦的故事,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 分享。
屠呦呦的故事(一) 屠呦呦是浙江人,她研究的青蒿素同样是浙江的企业在“发扬光 大”。 世界最大的青蒿素生产商叫华立集团,就在杭州,全球 70%的 青蒿素就来自于它。总裁汪力成是余杭人,从 2000 年开始,他就开 始在青蒿素产业领域进行并购和重组。 而转折点,就是汪力成在重庆听到的有关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的 故事。 “我们集团之前主要做仪表和电力自动化,从来没想过做医药行 业。”汪力成说,但是在重庆酉阳的那次考察,让他听到了青蒿素发 现的曲折经历。 重庆的酉阳是青蒿的主要产地之一,那里的种植户以及政府官员 们,对屠呦呦和这个领域的其他科学家们耳熟能详。 那一次的会面,当地政府请来了“523”办公室的老专家们,将 青蒿素产业化的事情论证了整整一天。 在这之前,全国有几家生产青蒿素的企业,不过企业都很小,“原 料就是原料,半成品就是半成品,没有完全产业化。” 在那天,汪力成知道了“523”成立背后的故事。
接着,就是让屠呦呦成名的青蒿素的发现了,在青蒿素发现的背 后,同样凝聚着一群科学家的心血。
对于汪力成的企业来说,生产青蒿素药品,并不是一件多赚钱的 事情,“青蒿有几百个品种,青蒿素比较高的品种,主要产地在重庆 和湖南,销售 90%卖给非洲人,买家是穷人家,不能卖得很贵,所 以利润很低。”汪力成说,即便是全球最大的青蒿素生产企业,每年 销售额也就是两三亿元,“从集团的角度看,利润贡献很低,但是哪 怕它不赚钱,我们也要做。因为这是能代表中国发明的药,也是最能 体现救死扶伤精神的药。”

2019诺贝尔奖屠呦呦个人事迹整合三篇

2019诺贝尔奖屠呦呦个人事迹整合三篇

2019诺贝尔奖屠呦呦个人事迹整合三篇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2019诺贝尔奖屠呦呦个人事迹整合三篇。

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屠呦呦同志先进事迹材料被诺贝尔奖垂青的人——记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屠呦呦“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能极大地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为人类提供了强有力的新武器,以对抗每年困扰着亿万人的疾病,这在提升人类健康和减轻患者痛苦方面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这是2015年12月10日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评委会对屠呦呦的颁奖词。

40多年来,屠呦呦全身心投入世界性流行疾病疟疾的防治研究,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的了巨大贡献。

寻遍古方,创建抗疟有效部位的提取方法“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诗经》中的名句,是屠呦呦名字的出处,而鹿儿所食的野草,便是青蒿。

如冥冥之中的安排,她的人生注定要与青蒿联系在一起。

20世纪60年代,抗性疟蔓延、抗疟新药研发在国内外都处于困境。

1969年1月,屠呦呦接受了国家“523”抗疟药物研究的艰巨任务,被任命为中药抗疟科研组组长,开始了抗疟药的研制。

屠呦呦和课题组成员筛选了2000余个中草药方,整理出640种抗疟药方集。

他们以鼠疟原虫为模型检测了200多种中草药方和380多个中草药提取物。

这其中,青蒿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它能有效抑制寄生虫在动物体内的生长,但疗效却不持续。

为了找到答案,屠呦呦又一头扎进了文献堆。

在中医古籍《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两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治疗寒热诸疟的启迪下,屠呦呦创建了低沸点溶剂提取的方法,1971年10月4日获得了对鼠疟原虫抑制率达100%的青蒿乙醚提取物,这是青蒿素发现最为关键的一步。

为了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1972年屠呦呦及其他两位课题组的同志不顾安危亲自试服该提取物,证明了其安全性。

青蒿素之母

青蒿素之母

青蒿素之母作者:鲜莹来源:《七彩语文·习作》2019年第03期2015年12月10日,举世瞩目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在瑞典首都的斯德哥尔摩音乐厅隆重举行,10位诺贝尔奖得主从瑞典国王手中接过了获奖证书。

在这些获奖者中,有一位气质不凡、慈祥和蔼的中国老奶奶,她就是我国著名科学家屠呦呦,她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条消息轰动了全世界!要知道,诺贝尔奖设立至今已有一百多年了,而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人,这无疑让全世界的华人引以为傲。

今天,就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位诺贝尔奖得主吧!1930年12月30日,浙江省宁波市,一个女婴在众人期盼下呱呱坠地。

这是屠家几个孩子里唯一的女孩,爸爸妈妈为这颗掌上明珠取名“呦呦”,出自《诗经·小雅》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寄托了他们对女儿的美好期望。

可是这对父母没想到的是,女儿的命运竟然真的与“蒿”紧密相连。

屠呦呦渐渐长大,1946年她不幸感染了肺结核,大病了一场。

躺在病床上接受治疗时,屠呦呦想道:医药如此神奇,如果自己也能掌握里面的奥秘,不仅能让自己远离病痛,还可以救治更多的人,何樂而不为呢?经过两年的休养,屠呦呦的病情总算好转。

1948年,她进入宁波私立效实中学高中就读。

这是一所颇为传奇的学校,这里走出了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地球物理学家翁文波等各个学科的“牛”人!在高考前填报志愿时,屠呦呦毫不犹豫地填报了北京医科大学(今北京大学医学部)。

大学4年期间,屠呦呦努力学习,她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1955年,屠呦呦大学毕业,被分配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工作。

20世纪60年代,疟疾在越南大规模爆发了。

之前人们使用金鸡纳碱来杀死致病的疟原虫,但久而久之,疟原虫产生了抗药性,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新型药物。

越南向中国求助,我国紧急启动了一项代号为“523”的秘密军事科研项目。

两年的时间过去了,“523”项目毫无进展,领导小组将目光放在了传统的中医中药上。

屠呦呦简介-人物介绍PPT

屠呦呦简介-人物介绍PPT
2023最新整理收集 do something
屠呦呦 人物介绍
Click here to enter your text and change the color or size of the text. Insert the data text icon,
Part -0 屠呦呦介绍
她,是“青蒿素之母” 中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Part -0 屠呦呦介绍
挽救亿万人生命
疟疾是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世 界性流行病。20世纪60年代,在氯喹 抗疟失效、人类饱受疟疾之害的情况 下,屠呦呦接受了国家疟疾防治研究 项目“523”办公室艰巨的抗疟研究任务 。1969年,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 研究所任实习研究员的屠呦呦成为中 药抗疟研究组组长
而在全球,目前仍有91个国家和地区有疟疾 流行,最严重的地区是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 地区,占全球比例的90%,在青蒿素被发现 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亿人次感染疟疾,至 少有100万人死于该病
但自2000年以来,全球疟疾死亡率已经下降了一 半
其中,青蒿素的发现者屠呦呦功不可没
Part -0 屠呦呦介绍
医学路上的追梦人
Part -0 屠呦呦介绍
可是这位被世界认可的卓越女科学家既没有博士学位、留学经历,也不是两院院士
“我在这个药物上做了一 辈子,非常希望它能物 尽其用,”屠呦呦说。正 是如青蒿一样的屠呦呦 ,大爱在左,奉献在右 ,随时播种,随时开花 ,将生命长途点缀得绿 意盎然,将工作岗位上 的每一刻都变成黄金时 光
Part -0 屠呦呦介绍
屠呦呦慢慢地长大,她开始跑下楼来给 父亲做帮手,看到四处求医无果的重病 患者喝下父亲煎熬的汤药后疼痛逐渐有 所缓解,心里不由得对中草药产生了浓 厚的兴趣。 “目睹了这一真实的事件之后 ,我越发觉得医生这一职业的伟大。治 病救人,带给人新生,这样的善举,很 让人感动。我看着父亲忙碌的身影,感 觉特别崇高。我的眼前好像浮现出自己 也穿上白大褂给别人医治的模样。我一 定要做一个像父亲那样的好医生。”在一 篇回忆文章里,屠呦呦这样写到

屠呦呦的感人事迹

屠呦呦的感人事迹

屠呦呦的感人事迹2015年10月5日,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和两名外国科学家,因在疟疾治疗研究中所取得的成就,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这个名字我们并不陌生,2011年9月,她曾获得国际生物医学大奖拉斯克奖。

她是一位用一株小草改变了世界的女科学家。

那株小草,就是青蒿,在中国民间又称臭蒿或苦蒿,属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

屠呦呦就是从这样一株小草里,萃取了一种名叫青蒿素的物质,为全世界亿万疟疾病人造福。

不过,做出如此贡献的屠呦呦,既没有博士学位,也没有海外留学经历,没有中国两院院士光环。

她说:“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

”那么,一个“三无”教授为什么能够成就今天的辉煌呢?答案只有一个,那便是:踏实+勤奋。

踏实和勤奋,是屠呦呦打小就养成的品质。

1930年,她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

呦呦,意为鹿鸣之声,取自《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一句。

学生时代的屠呦呦因为踏实和勤奋,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25岁那年,她以优异成绩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被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

从此,她埋头从事生药、炮制及化学等中药研究,一干就是半个世纪。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研究院条件非常艰苦,设备极为简陋,只有用于土法提炼的七口大缸和几间平房,但是,屠呦呦从不抱怨,一心扑在工作上。

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

那时,她身患结核病,仍然坚持去野外采集标本,认真实验,从不耽误。

短短几年里,她的半边莲和中药银柴胡两项生药学研究成果,相继被收入《中药志》。

1969年1月21日,中医研究院任命屠呦呦为科研组组长,参加全民抗发疟疾“523”项目。

作为科研组组长,她带领团队成员,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入手,四处走访老中医,先后调查了2000多种中草药制剂,选择了其中640种可能治疗疟疾的药方,最后,从200种草药中,得到380种提取物,进行小白鼠抗疟实验。

然而,实验进行了190次,始终没有获得满意结果,研究一度陷入绝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蒿素之母—屠呦呦事迹名人故事介

青蒿素之母—屠呦呦事迹名人故事介绍
她默默无闻地在研究室里潜心钻研,被世界文化理事授于"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她发现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她还撰写了《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

她就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得者——屠呦呦!
屠呦呦,中国药学家。

1930年12月30 日生于浙江宁波,父亲在一本《诗经》中根据"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为他的女儿取名为"屠呦呦",从此屠呦呦与青蒿素结下了不解之缘。

儿时的屠呦呦在家乡亲眼目睹了疟疾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从小就对中药感兴趣的她下决心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从北京医学院毕业后的屠呦呦接受抗疟疾药物研究并担任组长。

她查阅了大量文献,借鉴古代用药的经验,她与工作团的成员们沉迷于实验研究中不能自拔,有时工作地忘了吃饭,还有时过夜不睡觉地钻研,虽然长出黑眼圈,但丝毫没有影响她工作的兴致。

就这样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地过去
了,她与工作团的成员们进行了380次实验,得出了190多个样品, XX多张卡片。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 1971年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疾有效提取物,她们用汗水浇灌出了丰硕的果实,这一次的发现让屠呦呦坚信一定能发明出抗疟药物。

1972年,屠呦呦与同事们进一步了解青蒿,并从中提取了一种分子,命名为青嵩素,他们进一步发明钻研合成了双氢青蒿素。

在团队们的不断合作和团结下他们针对疟疾根治,在实验室里不断奋斗,并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发明出了双氢青蒿素,这一药物的发现挽救了数百万在生死线上垂死挣扎的人,对世界作出了难以想象的负献。

面对"诺贝尔奖"这一巨大荣誉,屠呦呦总是说是属于科研集体团队的每一个人和国家科学集体的。

她还坚信这一奖项会激励更多的人。

屠呦呦奶奶,您为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您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可您却那么谦虚,您是那么的默默无闻,我要向您学习这种执着坚持的伟大精神。

青蒿素之母—屠呦呦事迹名人故事介绍
她默默无闻地在研究室里潜心钻研,被世界文化理事授于"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她发现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她还撰写了《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

她就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得者——屠呦呦!
屠呦呦,中国药学家。

1930年12月30 日生于浙江宁波,父亲在一本《诗经》中根据"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为他的女儿取名为"屠呦呦",从此屠呦呦与青蒿素结下了不解之缘。

儿时的屠呦呦在家乡亲眼目睹了疟疾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从小就对中药感兴趣的她下决心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从北京医学院毕业后的屠呦呦接受抗疟疾药物研究并担任组长。

她查阅了大量文献,借鉴古代用药的经验,她与工作团的成员们沉迷于实验研究中不能自拔,有时工作地忘了吃饭,还有时过夜不睡觉地钻研,虽然长出黑眼圈,但丝毫没有影响她工作的兴致。

就这样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地过去了,她与工作团的成员们进行了380次实验,得出了190多个样品, XX多张卡片。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 1971年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疾有效提取物,她们用汗水浇灌出了丰硕的果实,这一次的发
现让屠呦呦坚信一定能发明出抗疟药物。

1972年,屠呦呦与同事们进一步了解青蒿,并从中提取了一种分子,命名为青嵩素,他们进一步发明钻研合成了双氢青蒿素。

在团队们的不断合作和团结下他们针对疟疾根治,在实验室里不断奋斗,并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发明出了双氢青蒿素,这一药物的发现挽救了数百万在生死线上垂死挣扎的人,对世界作出了难以想象的负献。

面对"诺贝尔奖"这一巨大荣誉,屠呦呦总是说是属于科研集体团队的每一个人和国家科学集体的。

她还坚信这一奖项会激励更多的人。

屠呦呦奶奶,您为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您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可您却那么谦虚,您是那么的默默无闻,我要向您学习这种执着坚持的伟大精神。

青蒿素之母—屠呦呦事迹名人故事介绍
她默默无闻地在研究室里潜心钻研,被世界文化理事授于"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她发现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她还撰写了《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

她就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
得者——屠呦呦!
屠呦呦,中国药学家。

1930年12月30 日生于浙江宁波,父亲在一本《诗经》中根据"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为他的女儿取名为"屠呦呦",从此屠呦呦与青蒿素结下了不解之缘。

儿时的屠呦呦在家乡亲眼目睹了疟疾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从小就对中药感兴趣的她下决心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从北京医学院毕业后的屠呦呦接受抗疟疾药物研究并担任组长。

她查阅了大量文献,借鉴古代用药的经验,她与工作团的成员们沉迷于实验研究中不能自拔,有时工作地忘了吃饭,还有时过夜不睡觉地钻研,虽然长出黑眼圈,但丝毫没有影响她工作的兴致。

就这样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地过去了,她与工作团的成员们进行了380次实验,得出了190多个样品, XX多张卡片。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 1971年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疾有效提取物,她们用汗水浇灌出了丰硕的果实,这一次的发现让屠呦呦坚信一定能发明出抗疟药物。

1972年,屠呦呦与同事们进一步了解青蒿,并从中提取了一种分子,命名为青嵩素,他们进一步发明钻研合成了双氢青蒿素。

在团队们的不断合作
和团结下他们针对疟疾根治,在实验室里不断奋斗,并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发明出了双氢青蒿素,这一药物的发现挽救了数百万在生死线上垂死挣扎的人,对世界作出了难以想象的负献。

面对"诺贝尔奖"这一巨大荣誉,屠呦呦总是说是属于科研集体团队的每一个人和国家科学集体的。

她还坚信这一奖项会激励更多的人。

屠呦呦奶奶,您为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您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可您却那么谦虚,您是那么的默默无闻,我要向您学习这种执着坚持的伟大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