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第13课《音乐巨人贝多芬》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下册 13《音乐巨人贝多芬》课件 新人教版PPT

七年级语文下册 13《音乐巨人贝多芬》课件 新人教版PPT

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 江苏无锡人。在他34那年,双目相继失明,因生活所迫, 流浪街头,卖艺为生。1950年夏,中央音乐学院杨荫 浏、曹安和教授专程来无锡为阿炳演奏录音,此时阿炳已
完全荒弃音乐达三年之久,经过三天的练习,分两
次录音,共留下《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 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 作品。后《二泉映月》、《大浪淘沙》获二十世纪华人经
狂徒贝多芬
贝多芬对世故人情,疏忽得很,又往往专横 独断,藐视一切,表面看来他简直是一个狂徒。 所以除了十分理解他,原谅他的人以外,他没有 知交的朋友。评论家形容他这专横的性格,有这 样一句话:这人不像欧洲的第一音乐家,倒颇像 漂流在荒岛上的鲁滨逊。他会为一盆汤做得不好 而大动肝火,他会连盆带汤投在旅舍主人的身上。 有一次为了动怒,拿起一个开了盖的墨水瓶,投 在钢琴的键上。凡此种种暴怒的脾气,均源自于 他的聋疾。
音乐巨人贝多芬
“我的好灵魂!人家都当我是个 厌世者,你们怎么会想到这个!在这 里我孤零零地坐着,写我的音符我 将永远听不见音乐,但是在我心里 发出的回响,比任何乐器上演奏的 都美。我有时不免叹息,我真软 弱……一个音乐家最大的悲剧是丧 失了听觉。”
我知道:
文章按照访问的顺序,成功地表现出了贝多芬的 独特气质和坚强个性。贝多芬有着和常人一样的喜怒 哀乐,他也会孤独、苦闷、烦躁、甚至绝望。当有人 来拜访他,并希望了解他时,他会感动得流泪;当无 端被打扰时,他会表现出不耐烦。面对耳聋的打击, 他也不免叹息,感到软弱。这样既让我们看到了一个 与不幸命运顽强抗争的伟大的贝多芬,也让我们看到 了一个现实生活中平凡的贝多芬。
勾画关于贝多芬的外貌描写的句子,并 说说这些外貌的描写反映了贝多芬怎样的 内心世界。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音乐巨人贝多芬》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音乐巨人贝多芬》课件

第13课 * 音乐巨人贝多芬
点击进入相应模块
1.作者名片
2.图解课文
1.正音辨形
重荷(
﹒ 喧嚣( ﹒
)
) )躇
﹒ 凝重( ﹒
pán lú
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 )
头颅(
﹒ 清晰( ﹒
níng xī
)
) )
chóu(
深suì(
门kǎn(
【答案】 hè
xiāo



2.据义填词 (1)____________:厚而大的石头。 (2)____________:声音杂乱;不清静。 (3)____________:又多又乱,没有条理。 (4)____________:形容没有秩序,十分不整齐的样子。 【答案】(1)磐石 (2)喧嚣 (3)杂乱无章 (4)零乱不堪
3.走进文本
(1)“客人”访问贝多芬期间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答案:记叙的主要事件:“客人”参观贝多芬工作室;“客人” 和贝多芬会面、交谈;贝多芬回忆他最后一次指挥音乐会的情
形。
(2)作者主要是通过哪几个方面来刻画贝多芬的形象的?
答案:两肩极宽阔——仿佛要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及命运的担 子。
衣服陈旧不整洁,衣服后面拖着失效的助听器——不拘小节,
有学者风度,典型的艺术家性格。 有力的大手——弹奏出世界上最美妙、最动听的音乐,不朽之 作。 脸部表情、头发、眼睛、鼻子、嘴、下颏——刚毅、顽强、善
良、执着,透出坚忍无比的生的意志。
(3)通过以上分析,你认为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贝多芬是一个有坚忍无比的生的意志、独立而骄傲、沉
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的人。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3课《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设计及点评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13课《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设计及点评 (新版)新人教版

《音乐伟人贝多芬》【规划意图】清代李渔论戏剧时曾说:“传奇无冷、热,只怕不合情面。

如其离、合、悲、欢,皆为情面所必至,能使人哭,能使人笑,能使人勃然大怒,能使人惊魂欲绝。

”阅览何为的这篇人物列传散文何曾不是如此!本课规划从俗人、不幸的人到伟人的多维度解读中,引领学生在认知与情感的彼此促进中深化阅览,与文本主人公、作者打开对话,一起也与自我打开对话,感触英豪人物的精、气、神,充足读者的底气和人生的意蕴。

【教育方针】1.学习运用精当的肖像描绘和言语描绘描绘人物,体现人物的精气神。

2.多视点探求人物形象,感触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和丰厚性。

3.品尝言语,体悟人物列传表达的内涵情感。

【课前预习】1.看看文章标题,你估计课文会环绕贝多芬写些什么内容?2.阅览课文,做批注(不少于5处),开始归纳贝多芬人物形象特征。

3.读完后想想,作者笔下描绘的人物形象有哪些内容超出你的意料,作者这样做的意图是什么。

【教育进程】一、沟通初感,说话导学1.沟通预习环节阅览时的开始感触。

要害环绕两个问题:1.环绕课文标题,你对贝多芬的开始形象;2.阅览后,你对贝多芬有了哪些新的形象。

2.学法辅导。

作家何为笔下的贝多芬是立体的,可感的,怎样掌握贝多芬形象的丰厚性,怎样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需求咱们捉住文本要害点,咬文嚼字琢磨剖析,体悟包含于著作言外之意的情感。

二、文本细读,体恤人道,走近贝多芬1.默读全文,找出文中描绘贝多芬的句子,再次圈点批注。

安排小组内沟通。

2.协作探求,感知人物的真实性与丰厚性。

学生小组沟通集中于两个视点:一是贝多芬作为“俗人”的一面:脾气捉摸不透,不善往来,苦闷郁闷,日子俭朴,落拓不羁等。

如女佣眼中的贝多芬(第5段,课文原句略):居处凌乱,不拘细节、饮食简略,日子朴素、耳聋多病,孤单苦楚、侄子打扰,费事不断。

二是贝多芬作为“伟人”的一面:仁慈、正派、刚强、坚毅、酷爱天然,酷爱音乐、寻求自在。

(要求结合文中言语、神态、动作、心思等描绘说明人物形象特征。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音乐巨人贝多芬》课文原文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音乐巨人贝多芬》课文原文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音乐巨人贝多芬》课文原文客人敲开了贝多芬的家门。

“他不肯接见你的,”一个女佣站在门槛上为难地说,“他谁都不肯接见。

他厌恶别人打扰他,他要的是孤独和安静……”但是这个好心肠的女人经不住客人的苦苦要求,捏弄着她的围裙答应去试试看,不过,她说:“答应我,你们一定要按照我的意思决定去留。

”她带领来客到贝多芬工作的屋子,在那里,最惹人注目的是两架对放的大钢琴。

女佣在一旁指点着说:“他在这架钢琴上工作,他在那架钢琴上经常弹奏。

别以为这房间杂乱无章,我曾经想收拾一下,后来发觉那是徒劳的。

他不喜欢我整理房间,就算整理好了,两分钟内就会弄得零乱不堪。

过去那一边是他的厨房,他自己做东西吃,吃得简单随便,也不让我帮他一点忙。

可怜他几乎完全聋了,又常常不舒服,什么声音他都听不清楚,看着真教人难受。

还有他那个流氓一样的侄子,一天到晚来麻烦他。

瞧,他下来了,我希望他不会责怪我。

”沉重的脚步声踏在楼梯上清晰可闻。

到第二层的时候,他稍稍停留。

随后他走进门来了。

一个身高五英尺左右的人,两肩极宽阔,仿佛要挑起整个生命的重荷及命运的担子,而他给人明显的印象就是他能担负得起。

这一天他身上的衣服是淡蓝色的,胸前的纽扣是黄色的,里面一件纯白的背心,所有这些看上去都已经显得十分陈旧,甚至是不整洁的。

上衣的背后似乎还拖着什么东西。

据女佣解释,那拖在衣服后面的是一副助听器,可是早已失效了。

他无视屋内的人,一直走向那只巨熊一样蹲伏着的大钢琴旁边,习惯地坐下来,拿起一枝笔。

人们可以看见他那只有力的大手。

客人带着好像敬畏又好像怜惜的神情,默不作声地望着他。

他的脸上呈现出悲剧,一张含蓄了许多愁苦和力量的脸;火一样蓬勃的头发,盖在他的头上,好像有生以来从未梳过;深邃的眼睛略带灰色,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长而笨重的鼻子下一张紧闭的嘴,衬着略带方形的下颏,整个描绘出坚忍无比的生的意志。

女佣略一踌躇后,走上前去引起他的注意,可是他的表情是不耐烦的。

音乐教案 《音乐巨人贝多芬》(优秀10篇)

音乐教案 《音乐巨人贝多芬》(优秀10篇)

音乐教案《音乐巨人贝多芬》(优秀10篇)音乐教案《音乐巨人贝多芬》篇一一、教学目标:1.查字典,看注释,读准每一个字的音,掌握重点词语。

2、理清客人访问贝多芬的全过程,了解音乐巨人贝多芬。

3、学习课文中出色的外貌描写,体会从外貌描写中展示人物的生活遭遇、个性气质和精神风貌的写作方法。

4.学习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学习运用肖像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2、难点:理解文中几个难句的含义。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激昂的《命运》钢琴曲在教室里回荡,同学们兴趣盎然专注地倾听,沉思遐想。

)播放《命运交响曲》。

师追问:谁知道这首热情奔放,催人奋进的交响曲是什么曲子吗?(生: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师:你对它有什么了解?或者你对它的作者了解吗?请大家谈一谈生:(略,这里只要学生说出就给予肯定)出示贝多芬名言——师:同学们了解大师的情况还真不少。

……我们了解了贝多芬卓越的音乐成就和坎坷的命运,现在我们来走近音乐巨人贝多芬,看看这个被称为扼住命运咽喉的人在生活中的怎样的?(出示幻灯片,课题)(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13课,简介作者及贝多芬(幻灯片),看看课文注释1,要记住的是贝多芬是德国作曲家,他的代表作有《田园交响曲》《命运交响曲》。

我们请四位同学一起来读读这篇课文(点生)其他同学认真听,注意生字词。

生读(师适当评价)出示生字词重荷(hè)荷,负担。

凌乱不堪(kān)堪,能忍受。

杂乱无章下頦kē怜惜lián女佣yōng深邃(suì)邃,踌躇(chóuchú)犹豫。

磐(pán)石磐,大石头。

2、整体感悟:①本文记叙的线索是什么? (本文围绕什么内容来写的?)本文的记叙线索是"客人"拜访贝多芬的经过。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3课《音乐巨人贝多芬》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3课《音乐巨人贝多芬》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材分析《音乐巨人贝多芬》是何为的一篇人物传记,他通过写一次会见,描写了主人公的肖像、行动和语言,由表及里,成功地表现出了他的独特气质和坚强个性。

抓住人物特征,用词精当而生动。

而且本文的独特之处在于把伟人还原成活生生的现实中的人,他不但有巨人般顽强的品格,也有凡人的喜怒哀乐,更真实,更容易打动学生。

一、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培育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2.学习运用外貌描述和语言描述刻画人物的写法。

3.学习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精神,潜移默化的培育学生顽强乐观的人一辈子态度。

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习运用肖像描述来刻画人物的方式。

教学难点体味语言,明白得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

三、学习进程(一)知识链接贝多芬 (1770-1827)德国作曲家,被称为“乐圣”。

身世于德国波恩的音乐世家,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能,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

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后,音乐上取得了更伟大的成绩。

他一生坎坷,没有成立家庭。

二十八岁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

但他仍然创作了大量可谓绝唱的优秀作品,如:九部交响曲(以第三《英雄》、第五《命运》、第六《田园》、第九《合唱》最为闻名)小故事:贝多芬曾经给他的爱惜人一名亲王写信。

那时这位亲王让他按自己的要求完成一个作品。

贝多芬毅然拒绝,而且在给亲王的信中说:“亲王过去有,此刻有,以后也有。

但贝多芬只有一个。

”是什么让贝多芬得以傲视一切权贵?)名言:“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二)、预习指导1.给下面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

深邃___迟疑___磐石___纽扣___喧嚣___重荷___巴望____警惕翼翼______2.请你把以为本文重点的词语写在下面并说明。

(三)、整体感知1.记叙线索──“客人”造访贝多芬的通过。

(请你自读课文,归纳“客人”访问贝多芬的进程。

)女佣开门────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贝多芬和“客人”共进晚餐──。

2.请归纳要紧事件3.本文所写的内容并非复杂,但作者的高妙的地方在于:通过不同的视角来塑造人物形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3课《音乐巨人贝多芬》精练精析(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3课《音乐巨人贝多芬》精练精析(含答案)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训练·达标检测一、双基积累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喧嚣.(xiāo) 女佣.(yònɡ) 磐.石(pán)B.弄.堂(lònɡ) 门槛.(kǎn) 重荷.(hè)C.佣.金(yōnɡ) 深邃.(suì) 模.样(mú)D.丧.钟(sànɡ) 捏.弄(niē) 踌躇.(chú)2.下列字形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演奏拼命清晰小心冀冀B.巴望灵魂捉弄零乱不堪C.悲剧燃烧麻烦杂乱无张D.睁扎嗓子耳聋惹人注目3.依次在下列句子的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关联词。

这犹如一座不见天日的囚室,牢牢地困住了他。

不过,“聋”带来了无可比拟的不幸和烦忧, 也带来了与人世的喧嚣相隔绝的安静。

他孤独, 有“永恒”为伴。

4.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不是比喻的一项是( )A.一直走向那只巨熊一样蹲伏着的大钢琴旁边。

B.火一样蓬勃的头发,盖在他的头上。

C.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子的毛。

D.“什么?又怎么了?”他大声说。

接下去倒像在自言自语。

5.综合性学习。

学习了本文,班级开展了以“面对挫折”为主题的班会,请你参与。

(1)【名人故事】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像贝多芬一样具有顽强的意志,坚持与命运抗争的杰出人士还有很多,请列举一些古今中外那些付出艰辛努力而成功的身残志坚的名人故事。

答:(2)【鼓励弱者】生活中的弱者有很多(如孤儿、残疾者、贫困者等),他们需要我们的关爱,请结合身残志坚的事例用排比句式写一句话来鼓励他们。

答:(3)【巧对对联】有同学写了歌颂贝多芬的上联,请你选择一个文学人物将下联补充完整。

上联:搏命运风浪,巨人谱写英雄乐章(贝多芬)下联: ( )二、美文品析阅读下文,完成6~9题。

贝多芬之魂属于人类(1)在整个人类文化史上,这是一个庄严、肃静,永久值得后代纪念的日子。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相关课外阅读)13音乐巨人贝多芬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相关课外阅读)13音乐巨人贝多芬

重点语段训练13* 音乐巨人贝多芬一、教材简析:作为“乐圣”,贝多芬的音乐地位和音乐成就无人能及;作为和苦难命运作斗争的代表,贝多芬同样令人崇敬。

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说,贝多芬都是一个不平凡的人。

本文的独特之处就在于:把贝多芬这样一个伟人还原为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人,着重表现他内心的痛苦和对不幸命运的顽强抗争。

二、作者简介:何为,当代著名作家。

原名何敬业,笔名:晓芒、夏侯宠、夏奈蒂等。

1922年4月出生在定海状元桥旁的横弄堂,汉族,祖籍浙江定海,中共党员。

1937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第一篇作品《路》,发表在叶圣陶主编的《中学生》杂志《青年文艺》一栏上。

上海孤岛时期,先后在《译报》、《译报周刊》、《文汇报》及《大美报》副刊撰稿,并参加党领导的文艺通讯运动,同时被委派编辑《大晚报》文艺周刊。

1940年出版第一本集子《青弋江》。

写过诗歌、小说和散文,1943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

1945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上海《文汇报》记者,上海电影文学研究所编剧,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编辑,江南电影制片厂编辑,福建省电影制片厂编辑组长,福建省文联、作家协会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

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名誉委员,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顾问,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名誉主席。

1956年后主要从事散文的创作,著有《第二次考试》《织锦集》《临窗集》等散文集,《我从这里起步》获福建省第二届优秀作品奖,《陀螺和巧克力》获1991年《福建文学》全国散文征文奖,《故乡与祖国》获首届《散文天地》作品评奖的优秀奖,《何为散文选集》获首届鲁迅文学奖散文奖。

《第二次考试》成为当时中学语文正式教材,并被翻译成多国语言文字发行世界各地。

三、贝多芬简介: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2.16-1827.3.26),血型:O。

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出身科隆选侯宫廷歌手世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樊城区诸葛亮中学学校七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
班级:姓名:执笔人:程萍教研组长:潘红艳教学副校长:金伟片区组长:王辉课题:13《音乐巨人贝多芬》课型:精品赏读课课时:一课时
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内容,培养搜集信息的能力。

2.学习运用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

3.学习贝多芬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培养坚强乐观的人生态度。

当堂测评分层达标
基础落实
1.给下面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

深邃___踌躇___磐石___纽扣___
喧嚣___重荷___巴望____小心翼翼______
发展能力
他敲敲自己的耳朵,随手拿过来一张纸一枝铅笔给客人。

客人在纸上写着:“我们要知道您的生平,把您的消息带给万千大众,使他们了解您真实的好灵魂。


看了这几句话,一滴泪在大音乐家眼里闪光。

他喃喃地如同独语:“我的好灵魂!人家都当我是个厌世者,你们怎么会想到这个!在这里我孤零零地坐着,写我的音符——我将永远听不见音乐,但是在我心里发出的回响,比任何乐器上演奏的都美。

我有时不免叹息,我真软弱……一个音乐家最大的悲剧是丧失了听觉。


贝多芬神往地说:“一个人到田野去,有时候我想,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他接着说:“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头颅在熔岩内燃烧,拼命巴望挣扎出来。


贝多芬激动而又沉郁的情绪深深感染了来访者,客人不停地记下来。

命运加在贝多芬身上的不幸是将他的灵魂锁闭在磐石一样密不通风的“耳聋”之中。

这犹如一座不见天日的囚室,牢牢地困住了他。

不过,“聋”虽然带来了无可比拟的不幸和烦忧,却也带来了与人世的喧嚣相隔绝的安静。

他诚然孤独,可是有“永恒”为伴。

2.文中加粗的字“好”的含义是什么?
3.为什么贝多芬说“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4.这一段主要通过人物的________描写,表现贝多芬________的性格特点。

提升素养
5.写人物外貌的要旨——抓住最能个性的外貌特征重笔刻画,要做到以形传神,切忌面面俱到,切忌脸谱化。

以《猜猜他是谁》为题,写班内你最熟悉的一个人,重点通过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写出该人物独特的个性,让同学们猜猜他是谁。

(说明:读书贵在能入能出,借鉴模仿是写作的基础,通过写能进一步感悟领会本文描写人物的精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