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金融学在中国的发展以 及展望
行为金融学在我国的应用

行为金融学在我国的应用【摘要】本文通过对行为金融学在我国的应用进行探讨,首先介绍了行为金融学在我国的重要性和基本概念。
随后分析了我国金融市场的特点,以及行为金融学在金融监管、投资决策、金融机构运营和消费金融领域的应用情况。
通过这些实际案例,探讨了行为金融学对我国金融领域的启示,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我国金融行业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工具,有助于加强风险管理、提高效率和推动行业创新。
行为金融学的应用为我国金融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我国、金融市场、金融监管、投资决策、金融机构、消费金融、启示、未来发展。
1. 引言1.1 行为金融学在我国的应用的重要性行为金融学在我国的应用的重要性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阐述。
行为金融学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市场中的不确定性和波动。
通过了解投资者的行为模式和心理偏差,我们可以更准确地预测市场的走势,从而做出更理性的投资决策。
行为金融学可以有效地帮助金融监管部门更好地监管金融市场。
通过了解投资者的行为特点和市场的机制,监管部门可以更好地发现和纠正市场中的潜在风险,保护投资者的利益,维护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行为金融学在我国的投资决策中的应用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投资者的心理和行为偏差,我们可以更好地规避风险,优化投资组合,提高投资效率。
行为金融学在我国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金融市场中的各种挑战和机遇,提高投资效率,保护投资者权益,推动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1.2 行为金融学的基本概念行为金融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在金融决策中所表现出的非理性行为和心理因素的学科。
它综合了经济学、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旨在揭示人们在金融市场中的行为模式和决策规律。
行为金融学认为,人们在面对风险、不确定性和信息不对称时,往往会受到情绪、偏见和误判的影响,从而导致决策失误和市场异常波动。
行为金融学的发展探索

行为金融学的发展探索作者:杨俊明来源:《智富时代》2019年第12期【摘要】行为金融学对于金融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行为金融学的发展经历了很多阶段,本文就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及对我国金融发展的展望进行相关探讨。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发展;我国金融发展行为金融学指的是将心理学的行为科学理论融入到金融学之中。
行为金融学是目前经济学领域较为前沿的新兴学科,打破了传统经济学的理性,有效市场假设等,强调了投资者在很多时候是非理性的事实,并且这种非理性是一定程度上可预测的,行为金融学以人们的真实决策心理为出发点来分析其投资规律以及市场影响,能帮助人们更加清晰透彻的认识和理解金融市场。
一、行为金融学的产生与发展金融学是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其研究对于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早在20世纪中期,人们对经济心理学中金融行为的兴趣日趋浓厚,主要表现为对投资行为、特别是金融市场中的投资行为的研究已经成为了经济心理学与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新的亮点,并且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行为金融学。
从时间上来看,行为金融与标准金融理论大约起源于相同的时期。
1951年,burrell发表了《投资研究实验方法的可能性》一文,1969年,bauman又发表了《科学的投资分析:科学还是幻想》。
两篇文章都呼吁把心理学和金融研究相结合。
同年,slovic 从行为的观点发表了一篇关于投资过程的详细研究。
接着,他在1972年又发表了这个领域第一篇启发性的论文《人类判断的心理学研究对投资决策的意义》,这个是行为金融理论的发展历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20世纪末期,行为金融学的发展也遭遇到了经济心理学发展过程中一样的低潮。
这是因为标准金融理论体系的地位已经确立并为学术界所普遍接受。
标志着行为金融复兴的是1985年debondt和thaler合作发表了《股票市场过度反应了吗》一文。
此后,shiller,kunreuther,lakonishok,statman和shefrin以及其他一些学者陆续发表了他们有关行为金融的研究成果。
试论行为金融学的内涵及发展前景2600字

试论行为金融学的内涵及发展前景2600字行为金融学是金融学与心理学的结合体,在众多学科中,它还属于新鲜领域,但是却有着较为重要的作用。
当前金融市场中存在的诸多现象,可以通过行为金融学进行解释。
行为金融学可以洞察投资者的心理,寻找投资者行为与心理的联系,并且通过分析投资人的具体行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投资人的行为进行假设,从而保证金融市场的发展以及竞争的有效性。
本文叙述了行为金融学的起源、行为金融学的基本概念,讨论了行为金融学的作用以及发展前景。
行为金融学内涵发展前景一、行为金融学的起源现代金融理论是行为心理学产生的基础。
上世纪50年代初,现代金融理论被正式提出,它认为,当前的证券市场上具有多样的风险,这些风险可以分为两类,即系统性与非系统性。
投资的多样化不会导致系统性风险的消失,而非系统性风险却能够因此而消失,这就造成了风险的区别,即可分散与不可分散。
由于风险存在区别,投资者有了更多的选择,可以选择冒着较高的风险获取更多的收益,也可以在较低风险小减少自己的收益,金融产品整体的风险与收益成为了投资者最为关心的问题。
部分西方经济学家从心理学的角度对投资者的行为进行了分析,他们发现,大多数投资者自身是不理智的,因为投资者具有过高的期望值,所以他们不懂得去规避风险。
很多投资者在盈利之后反而会出现不满足的心理,没有认识到风险重要性,期望会因此而提升,一旦出现亏损,投资者才会认识到风险,学会去规避风险。
这一理论可以被认为是行为金融学的初始阶段,因为它加入了心理学方面的元素。
上世纪80年代,行为金融学完全发展成型,研究者找到了金融学与心理学的契合点,能够通过心理学解释众多投资者的行为,让金融市场获得更好的发展。
二、行为金融学的概述投资者行为与心理存在的关系,是行为金融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它将投资者的心理分为两部分,即价值感受、理性趋利。
价值感受指的是在资本市场上,投资者表现出的心态与情绪,有些投资者容易受到他人的感染,他人的行为与情绪会对自己的投资行为造成影响;有些投资者在投资时患得患失,举棋不定;有些投资者热爱风险,因为他们相信有风险才能有收益。
行为金融学研究的崛起与新发展

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2004,27(4):997-999#学术动态与问题讨论#行为金融学研究的崛起与新发展X孔炜X X孔克勤(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上海,200062)摘要行为金融理论充分考虑了市场参与者的心理因素对市场的作用,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依据,以现实中人们的决策心理为出发点,讨论了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对市场的影响.本文回顾了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历程,并介绍了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心理学家卡恩曼提出的预期理论,同时阐述了行为金融学家们指出的投资者中常见的几种认知偏差。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预期理论认知偏差除港澳台地区外,我国现已有六千万股民股海淘金,投资决策正确与否、股市的兴衰起伏足以影响千家万户的悲欢离合。
传统金融理论认为投资者具备完全理性,总能够按照贝叶斯法则进行效用最大化的完全理性投资决策,但近二十年来,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地的股市不断出现无法用传统金融理论解释的金融异象。
行为金融学通过心理学与金融学的结合实现了对这些金融异象的研究和解释,行为金融学家卡恩曼更是因为其在/结合心理学和经济学理论来研究人们的决策行为方面0所作出的卓越贡献获得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1]。
1行为金融学的崛起1936年凯恩斯的空中楼阁理论可以看作是行为金融学理论的源头。
1951年Burrel教授发表了5投资战略的实验方法的可能性研究6一文,该文首次将心理学结合在经济学中来解释金融现象。
1969年,Bauman和Burrel发表了5科学投资方法:科学还是幻想6。
他认为,金融学新的研究领域应该重点放在把数量模型和传统的行为方法结合上,这样会更贴近实际。
1972年, Slovic教授和Bauman教授合写了5人类决策的心理学研究6,这篇文章为行为金融学理论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传统经济理论认为金融学是一门观察性的学科,它对通过观察得来的事实进行说明,或以一些事实为基础建构数学模型。
这使得许多传统金融理论被称为/教士的理论0,因为它们被接受或者被拒绝的标准仅仅是权威和习惯的看法,没有经过一个可重复的严格证明或证伪的过程[1]。
行为金融学的应用前景

行为金融学的应用前景行为金融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决策行为与金融市场关系的学科。
它将心理学,经济学和行为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结合起来,对个体和群体在金融市场中的行为进行深入研究。
行为金融学的应用前景非常广泛,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体现。
在投资决策方面,行为金融学可以用来研究个体和群体在投资决策过程中的认知偏差和情绪影响。
通过分析投资者的行为模式和心理倾向,可以帮助投资者更好地理解和评估金融市场。
行为金融学可以研究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和损失厌恶,以及他们对不确定性的反应。
这样的研究可以为个体和机构投资者提供指导,以避免常见的投资错误,并优化投资组合。
在资产定价方面,行为金融学可以用来解释金融市场中存在的奇异现象和价格波动。
传统的金融理论通常基于理性投资者的假设,然而实际市场中的投资者行为往往受到情绪和认知偏差的影响。
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可以揭示投资者情绪对资产定价的影响,从而提供更准确的资产定价模型。
行为金融学可以研究市场繁荣和衰退的循环,以及市场泡沫和崩盘的形成机制。
在金融市场监管方面,行为金融学可以提供有关市场监管的决策支持。
相比传统的市场假说,行为金融学更加注重投资者保护和市场公平性。
通过分析投资者行为的心理动机和行为模式,可以制定适当的监管政策,以提高市场的效率和稳定性。
行为金融学可以研究投资者对信息的反应和信息传递的机制,以改善市场的信息披露和透明度。
在金融教育和咨询方面,行为金融学可以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培训。
通过了解投资者的心理偏差和错误决策,可以在金融教育和咨询中提供更实用的建议。
行为金融学可以帮助投资者更好地控制情绪和压力,从而更好地应对市场波动和风险。
行为金融学的应用前景非常广泛。
它可以在投资决策、资产定价、市场监管和金融教育等方面提供有价值的研究结果和实践指导。
通过更深入地了解和应用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帮助个体和机构更好地理解和应对金融市场中的挑战和机遇。
行为金融学的应用前景

行为金融学的应用前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金融知识的需求增加,行为金融学在金融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行为金融学是一种基于心理学、经济学和神经科学的跨学科研究,旨在探讨人们在金融决策时的行为模式,尤其是他们可能会犯的错误存在的现象。
它将产生差异的模式识别和人性化的方法结合起来,使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管理金融市场。
因此,行为金融学的应用前景非常广泛,下面将详细介绍其应用前景。
首先,行为金融学可以帮助改进个人和企业的金融决策。
它提供了一种基于人类心理的分析模型,可以帮助人们识别自己的偏见和决策缺陷。
通过了解这些偏见和错误,人们可以更好地做出决策,从而避免将自己置于财务危机之中。
而对于企业而言,行为金融学也能够帮助其更好地了解消费者心理和需求,从而针对性地设计产品、营销策略等,提高产品竞争力。
其次,行为金融学可以帮助改善金融市场的运作。
金融市场的波动往往是由于人类心理和行为所造成的,人们经常会因为短视或过度自信而做出不理性的决策,从而导致市场波动。
而行为金融学可以帮助金融机构更好地了解这些行为,并提供一种有效的应对方式,使金融市场更加稳定和可靠。
第三,行为金融学对于政府治理金融市场也非常有帮助。
政府可以利用行为金融学的原理来改进监管政策和法规,并制定更加适合市场的政策措施。
同时,政府也可以利用行为金融学的原理来进行风险评估,制定更加合理的政策来应对风险。
第四,行为金融学的应用还可以促进金融教育的发展。
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掌握金融知识,从而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理财和投资。
最后,行为金融学还可以给社会带来更多的公益价值。
它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到金融行为对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促进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行为金融学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前景非常广泛,它可以帮助改进个人和企业的金融决策、改善金融市场的运作、为政府治理金融市场提供帮助、促进金融教育的发展以及给社会带来更多的公益价值。
未来,随着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和应用,它将为人们的理财和投资带来更多的智慧和帮助。
行为金融学的发展现状

行为金融学的发展现状行为金融学的发展现状:摘要:由于理性经济人假设与投资者的实际决策行为存在着偏差,现代金融学无法对金融市场上的一系列“异象”进行充分的解释。
行为金融学结合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投资者的实际行为进行研究,解释了金融市场上的这些“异象”。
众多国内外学者结合与投资者偏好、信念以及决策相关的认知心理学和人格心理学对投资者实际投资行为进行了大量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上的一些非理性行为。
进一步加强金融学与心理学的密切合作,将有助于更快的推动行为金融学的发展,更加准确、系统的解释金融市场上的非理性行为,来为投资者决策进行服务。
1 引言20世纪80年代前后,关于股票市场的一系列研究和实证发现了一些与理性人假设不符的异常现象,如人们会过早的卖掉盈利的股票而继续持有亏损的股票。
面对这些异常现象,诸多学者对于完全理性人的假设提出了质疑,通过结合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研究金融市场上的这些异象得出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行为金融学这个学科也逐渐随之出现。
Thaler 将行为金融学称之为一种“开放性思维的金融学科”,因为它承认一些经济金融机构、个人存在非完全理性行为的可能性。
大多数情况下,行为金融学是将心理学应用到金融行为者的身上。
金融学的倡导者坚持认为金融市场中的投资者并不是完全理性人,而只是普通人。
行为金融学研究的是人们在投资决策过程中真实行为,揭示了投资者的非理性和竞争市场中人的易犯错性[1]。
尽管这种对于理性的背离是随机的,但也是系统的。
Shleifer 指出投资者对于经济理性的背离是高度普遍和系统的[2]。
很长一段时间前,心理学家就已经发现了人们经常表现出非理性的行为,在做预测时会经常犯一些可预见的错误。
通过结合心理学和金融学,研究者可以更好地解释证券市场上的一些异象和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
Ritter认为行为金融学由两大块构成:认知心理和套利限制,他认为认知指的人们就是如何思考的。
大量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们的思考方式和思考过程中存在一些系统的错误,如人们的过度自信倾向,人们总是过多的注重近期的经验、经历等。
行为金融学在我国证券投资业的运用和发展前景

理论科学SI LI C o NL L E Y麓蓑l行为金融学在我国证券投资业的运用和发展前景’张梦邵贵霞(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081)[摘要]传统金融理论的基础是“有效市场假说”及理性人假设,然而它在解释实际金融现象时遇到了许多问题。
如期权微笑、封闭基金之谜等,由于行为金融学能够解释这些现象,所以它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行为金融学是行为理论与金融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与理论体系。
它分析人的心理、行为以及情绪对入的金融决策、金融产品的价格以及金融市场发展趋势的影响,也是心理学与金融学结合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金融证券投资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i^文章编号:167卜一7597(20∞)0720'7B一们一、我国证彝市场投酱者非理性心理研究(一)中国证券投资者的非理性心理特点1.过度自信。
即人们总是倾向于过高估计自己的判断力及其他能力。
证券市场是一个导致过度自信的典型场所。
过度自信可能导致对近期事件的过度反应和新信息的反应不足,对有利于自己投资策略的信息过度反应,对不利于自己投资策略的信息或别人的和其他方面的信息反应不足。
这会导致投资者主动承担更大风险,从而偏离行为理性的轨道。
结果就是,即使投资者知道股价是随机游走的,他们仍将认为股价是非随机的而是有规律的,而且认为自己对规律的把握更胜于其他投资者。
2.过度乐观。
人们在股票市场中的行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这种自发的乐观情绪,而不是取决于对公司未来收益的数学期望。
这种普遍乐观的情绪在中国股市中表现尤为明显,特别是在股价持续上涨阶段。
正是这种普遍乐观的心理为部分庄家操纵股市、牟取暴利提供了便利,导致市场投机性增强。
股市震荡剧烈,股价泡沫横生。
3.暴富心理。
投资者迫切希望尽快获得丰厚的投资回报而将风险的回避放在次要的位置。
进入股市中的股民大都是为了赚钱而来,并且由于一些报刊的不正确引导,可以说进入股市中的股民很多都是为了发财致富甚至是为了暴富而进入股市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行为金融学在我国的发展以及展望
1、 引言
行为金融学是目前经济学领域较为前沿的新兴学科,打破了传统经济学的理性人,有效市场假设等,强调了投资者在很多时候是非理性的事实,并且这种非理性是一定程度上可预测的,行为金融学以人们的真实决策心理为出发点来分析其投资规律以及市场影响,能帮助人们更加清晰透彻的认识和理解金融市场。
中国在行为金融学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可喜的是目前中国学者也在逐步重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并在这一领域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看法,本文旨在通过分析2007-2016这十年间中国在行为金融方面的研究成果,来对行为金融学在我国发展现状的有一个全面认识,并且对未来的情况提出展望。
2、 样本来源和研究方法
1. 样本来源
本文选择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文库,因为该文库入选的刊物是能反映当前我国社会科学界各个学科中最新研究成果,且学术水平较高、影响较大、编辑出版较为规范的学术刊物,有较强的我国在此方面研究水平的代表性。
过程中以篇名或关键词为“行为金融”作为检索项,查询范围从2007-2016这十年的相关文章,经过逐一排查后,选定208篇经济学领域的文章作为定性分析样本(不选取更早期文章是因为更早期的文章对于中国行为金融发展现状参考价值较小,故不收录。
)经过检索以及查验排除经济学领域外的文章,共得到208篇相关文献该208篇相关文献即本文的定性分析样本。
宏观上定量把握中国行为金融发展趋势采用从1998年引入行为金融开始到2016年的全部424条经济学类检索结果作为定量分析样本。
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是通过样本的统计研究,来分析目前我国行为金融的发展现状,包括我国行为金融研究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行为金融主要的研究方向以及研究热点,主要研究成果,以及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等。
3、 我国行为金融领域的发展趋势
从1998年引入开始到2016年期间,就行为金融文章发表数来看,行为金融方面的研究热门程度呈先上升下降趋势,虽然从1998年中国引入行为金融学开始,行为金融学相关研究逐年提升,但就2006年之后的数据来看,情况并不乐观,相关领域的研究呈现一种明显的逐年下滑趋势,虽然在2015年有一个小幅的提升,但在今年(虽然今年还未结束,但按照已发表的5篇计算,今年已过去5/6,所以预计为6篇)情况仍较为低迷,具体见下图表1:
1
由图可见中国学者目前对这一领域的关注度在2006年后开始出现逐渐下滑,也表明了这一领域目前在中国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以及更多此方面的研究分析
4、 研究内容统计分析
根据研究内容和方向,笔者对2007-2016十年间的208篇样本进行了逐一归类与整理,并进行了分类统计,由于其中部分文章有领域交叉,并且领域交叉文章,笔者将计入交叉领域双方,所以最终文章总数会大于208,具体统计结果如下表2:
表2
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总计
综述及评介775132312132
基本理论研究
5444231528
(个人行为/集体
行为/有效市场假
说等)
公司金融中的应
52314427230
用
证券市场的应用14179787143272
房地产市场的应
2114
用
商业银行的应用
111227
政府行为以及制
21312211
度
行为金融模型相
2341411218
关
异象或事件的解
3324321119
释与分析
其他1113从表2中可以清晰看出我国行为金融研究上的部分趋势:
1. 综述以及评价类的文章发表比重逐年减少,可以看出在在早期
我国行为金融方面发展主要依靠对国外已有成果的综述性研
究,但近些年来,综述以及评价类的文章比重逐渐变少,可以
看出我国在行为金融方面已经逐渐由学习阶段进入了自主研究
阶段。
2. 理论方面的文章呈现一个均衡状态,2013与2016年本身发表的
行为金融相关文章数较少,故此处暂不分析,但就从2007年至
2016年的情况分析来看,我国对于行为金融理论上的研究基本
上一直处于一个不多不少的稳健状态。
3. 行为金融的实际应用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十分热门的研究重点,
其中关于行为金融在证券市场中的运用则一直以来都有人对其
进行各个方面的研究,并且近几年,人们对公司行为金融的研
究逐渐增多,也表明了人们对这一方面逐渐增加的重视。
4. 其中2008-2012年间出现了对于商业银行的行为金融研究,大部
分是关于理财经理胜任力的研究,2012年后,此类研究便没有
相关重要文章发表。
5. 还可以看出目前中国在行为金融领域的研究还是相当广泛的,
涉及方方面面的各种情况
5、 研究成果分析
在过去的十年内,中国学者在行为金融学类做了大量的研究,也有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在这里,笔者将对其中的热点等进行一个综述并对目前中国总体在此方面的研究成果有个具体把握。
1. 行为金融综述类研究
2008年清华大学的赵冬青,冯俊新等人对国际最新金融理论前沿做
了一个综述类研究,进一步引入了国际行为金融的前沿理论;2009年张宗成与王勋对投资者交易行为与市场波动做了文献综述和引申,从总结了关于投资者交易行为的各类理论模型及其共同点以及争议点,并最终评议了现有文献的不足,较为全面深刻的探讨了市场波动性和投资者交易行为的交互影响性。
2012年,饶育蕾则响应金融危机的背景,为探讨宏观金融危机背后的微观行为机理,从行为金融学视角,将个人微观行为对金融市场系统性偏差和危机产生的作用机制进行系统的文献整理。
以羊群行为为核心,从认知偏差、金融代理投资和社会互动因素三个角度,综述了导致羊群行为发生并致使资产泡沫的形成和破裂,最终发生金融危机的过程的微观诱因。
2. 公司金融中的应用
行为金融在公司金融中的应用主要着眼于公司管理者的融资决策以及融资成本受行为金融相关理论的影响方面,在10年内中国也有大量研究成果。
冯玲, 汪阳在2007年进行了行为金融应用于企业技术创新决策行为的研究,将行为金融的应用领域进行了拓展;2009年陈收和陈丽丽以及2013年谢振莲,黄华则对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公司融资决策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两篇文章一致得出的结论是在我国特有制度和股权体制下,上市公司存在管理者过度自信现象,且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更倾向于债务融资;2015年房小兵则在采用1996—2013年深、沪两市建筑业上市公司的年度数据,通过行为金融学理论研究了企业的代表性原则偏误对其短期借款水平的影响。
研究发现,代表性原则偏误影响短期借款决策,偏误程度越大则短期借款水平越高,并且这种关系因企业上市年龄的增长而得到强化。
2015年,刘海明,曹廷求基于有限注意理论的视角,研究了广告宣传对信息不对称和债务融资成本的影响。
结果表明,广告宣传能够增加投资者对公司的关注,从而通过降低信息不对称降低债务融资成本,这意味着广告宣传能够降低理性忽视问题,从而为公司融资提供便利。
3. 证券市场中的应用
4. 异象解释
吴国培, 陈福生则在2010年用效用理论与损失厌恶效应,展望理论,锚
定效应解释了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异象,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饶育蕾, 彭叠峰, 王建新. 金融危机下行为金融学研究的历史使命:一个综述[J]. 管理评论, 2012, 24(1):3-10.
张宗成, 王郧. 投资者交易行为与市场波动:文献综述及其引申[J]. 改革, 2009(4):129-135
赵牧. 中国股市投资者非理性行为研究[J]. 经济纵横, 2012(10).
冯玲, 汪阳. 行为金融应用于企业技术创新决策行为的研究[J].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21(2):40-44.
房小兵. 行为金融与企业短期借款——来自我国建筑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 财经科学, 2015(11):78-88.
陈收, 陈丽丽. 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上市公司债务水平及结构的影响[J]. 统计与决策, 2009(22):135-137.
谢振莲, 黄华. 管理者过度自信对公司融资决策影响的研究[J]. 财政研究, 2013(12):80-83.
吴国培, 陈福生. 行为金融理论框架下中小企业贷款难现象解释[J]. 亚太经济, 2010(1):55-58.
刘海明, 曹廷求. 广告宣传、信息不对称与债务融资成本[J]. 审计与经济研究, 2015(6):80-87.
描述[←1]
数据来自CSSCI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