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思想史第三讲:法家学派的政治思想48页PPT

合集下载

法家思想 ppt课件

法家思想  ppt课件

专制和建立中央集权制是其目标,而尚法明
刑是发展经济和君主专制的法律保障,三个
方面相互支撑,共同构筑的法家思想的有机
组合。
ppt课件
9
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
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 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
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法》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韩非子·喻老)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韩非子·难一) 欲速则不达。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巧诈不如拙诚,惟诚可得人心。《韩非
子·说林上》
经典寓言
自相矛盾、滥竽充数、守株待兔、老马识
途人、 买讳 履疾 等忌医、三人成虎、智子疑邻、郑ppt课件
7
集大成者
在势、法、术方面,韩非无疑是集大成者。
他明确宣布,“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即 势、法、术三者都是帝王手里的工具,三者缺一 不可。
韩非子提出“人主之大物,非法则术也”、 “势 者,胜众之资也”, “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 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明君如天,执法公正,这是“法”;
ppt课件
10
强调法律的作用:
一是“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的所有权, 不能再争夺了,否则就是违背法律,要受到 制裁。
二是“兴功惧暴”,即鼓励人民立战功,通过 “严刑峻法”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
ppt课件
11
法家的基本思想
法家从事变法活动和构筑思想文化体系的两 个理论支点:
一是历史进步论的观点; 二是性本利的观点
ppt课件
12
历史进步论
不法古 不循今的历史观
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 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 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 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商鞅明确地提出了 “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韩非则更进一步发 展了商鞅的主张,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 他把守旧的儒家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中国政治思想史第三讲:法家学派的政治思想50页PPT

中国政治思想史第三讲:法家学派的政治思想50页PPT

谢谢!
10、一个人应该:活泼而守纪律,天 真而不 幼稚, 勇敢而 鲁莽, 倔强而 有原则 ,热情 而不冲 动,乐 观而不 盲目。 ——马 克思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中国政治思想史第三讲: 法家学派的政治思想
6、纪律是自由的第一条件。——黑格 尔 7、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 集体的 动作, 集体的 表情, 集体的 信念。 ——马 卡连柯
8、我们现在必须完全保持党的纪律, 否则一 切都会 陷入污 泥中。 ——马 克思 9、学校没有

[实用参考]法家思想.ppt

[实用参考]法家思想.ppt

在韩非子看来,人与人之间除了利害关系就 不会有别的关系,既然都是为了自己,就会 设法去算计别人呢。
生平事迹
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 法家,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为秦 朝丞相,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 文字、度量衡制度.
代表人物
韩非子: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重要人物.
代表作品 《韩非子》 经典名言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韩非子·说难》 华而不实,虚而无用。 《韩非子·难言》 不吹毛而求小疵。——《韩非子·大体》 胜而不骄,败而不怨。——《商君书·战
韩非子提出了“人皆挟自为心”的人性学说, 认为人性的基本点就在于一种人人为自己打 算的自为之心,人的一切道德、情感、行为 都决定于对自己是否有利。
如做车子的人希望别人富贵,做棺材的人希 望人死的多,不是做车子的人善而做棺材的 恶,而仅仅是利益的驱动。人不富贵不会买 车,死的人多卖的棺材就多,君臣父子夫妻 等一切关系都以利益为转移。
法家思想
主要内容
法家思想的背景 法家的代表人物 法家的基本思想 法家思想的历史局限
法家背景介绍
春秋战国时期原本牢固 的社会制度随着生产力的扩张 以及周王室的衰微逐渐动摇, 井田制瓦解,宗法分封制受到 质疑,礼治的经济基础和血缘 亲属基础遭到严重削弱,最终 促成了“礼崩乐坏”局面的形 成。面对这样的形势,儒家、 道家、墨家等各派都力图解决 君王的各种问题,可是都过于 理想化,不切合实际。
法家背景介绍
法家顺应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宗法制解体及 构建新的社会政治秩序的时代要求而产生的, 以变法革新、以法治国、富国强兵的思想, 务实地回答了诸侯如何才能在相互抗争中立 于不败之地的现实政治问题,法家人物大多 既是思想家又是务实的政治改革家,也因其务 实而能有机会参与政治实践。就这样,一班 “方术之士”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法家学派应 运而生。

中国政治思想史_教学课件

中国政治思想史_教学课件

2009年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中国政治思想史
• (二)学术队伍 • 1、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以 刘泽华为代表(代表学术 界的良心)。 • 2、吉林大学行政学院。以 朱日耀、孙晓春为代表。 • 3、天津师范大学。以徐大 同为代表。(中西兼通, 主要精通西方政治思想史) • 4、清华大学。以曹德本为 代表。
2009年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中国政治思想史
2009年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中国政治思想史
• 2、礼制传统 • 源于父系家长制的宗法制、传统血缘认同意识、现 实政治统治的需要,三者共同造就的宗法封建制度, 成为西周政治文化认同的主要传统。传统巫术信仰则 构成了支撑这一文化的内在资源。所有的这些资源经 过周公“制礼作乐”,最终协调统一于西周的礼制文 化中”。 • 周礼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亲亲、尊尊。因此,对君 权的尊崇必须通过强化父权的路径来达成,以维护君 权的礼制,也就会通过强化父权的路径来实现。 • (礼经三百、威仪三千)
2009年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中国政治思想史
• • • • • • • •
2、仪式的象征功能的失落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僭礼。 孔子谓季氏:“八(八、六、四)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 可忍”。 (2)由尊君、尊父转向尊权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 “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3)君权沦落。 “事君尽礼,人以为诌也”
2009年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中国政治思想史
• • • •
3、维系机制 朝聘:定期朝见周天子,并要预备相当的礼品。 征伐:王朝判逆诸侯进行讨伐。 会盟:天子召集诸侯。

2009年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中国政治思想史
(三)礼崩乐坏
• 1、维系机制的崩溃。 • 随着分封的进行,王直辖的土地越来越 少;诸侯们经过几代的经营,诸侯国的 国力越来越强大,大有超过王室的趋势。 因而,维系机制的作用逐渐降低,并最 终完全失效。

第三讲:法家的政治思想(下) - 副本

第三讲:法家的政治思想(下) - 副本

3.聪明独断之术



“独视者谓明,独听者谓聪。能独断者,故可以为天下 主” ;“今大臣执柄独断,而上弗知收,是人主不明也” “人主者,非目若离娄乃为明也,非耳若师旷乃为聪也。 不任其数,而待目以为明,所见者少矣,非不弊之术也。 不因其势,而待耳以为聪,所闻者寡矣,非不欺之道也。 明主者,使天下不得不为己视,天下不得不为己听。故身 在深宫之中而明照四海之内,而天下弗能蔽弗能欺者,何 也?暗乱之道废而聪明之势兴也” “主道者,使人臣必有言之责,又有不言之责。言无端末、 辨无所验者,此言之责也;以不言避责、持重位者,此不 言之责也。人主使人臣言者必知其端末以责其实,不言者 必问其取舍以为之责,则人臣莫敢妄言矣,又不敢默然矣, 言、默则皆有责也” “观听不参则诚不闻,听有门户则臣壅塞”‍ “忠言拂于耳,而明主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 “群臣公举,下不相和,则人主明”
2.深藏不露之术

“用术,则亲爱近习莫之得闻也” “今人君之所以高为城郭而谨门闾之闭者,为寇戎盗贼 之至也。今夫弑君而取国者,非必逾城郭之险而犯门闾 之闭也”;“妒妻不难破家也,乱臣不难破国也” “臣主之间,非兄弟之亲也。劫杀之功,制万乘而享大 利,则群臣孰非阳虎也?” “故明主者,不恃其不我 叛也,恃吾不可叛也。不恃其不我欺也,恃吾不可欺也” “乱之所生六也,主母、后姬、子姓、弟兄、大臣、显 贵” “信人则制于人”
(三)法家思想有利于中国推行政治、经济、文 化的大一统,有利于国家向外扩张和民族征服, 但不利于中国的长治久安。 (四)汉承秦制,虽然后来号称“独尊儒术”, 但还是基本沿袭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模式; 历代统治者虽然在经济、政治、法律、外交上, 尤其是文化、教育上以儒家思想为指导,但在实 际的政治操作、权力控制上大量运用法家的法术 势思想,从而使其政治具有阳儒阴法的特征。 (五)在汉代以来的君主和政治家身上,呈现儒 法道政治思想的融合。文革中“儒法斗争贯穿古 今”的观点是错误的。偶尔也有如盐铁会议时贤 良与官吏的争论,朱熹与陈亮的义利、王霸之辩。

第三讲:法家的政治思想(上)

第三讲:法家的政治思想(上)
舟求剑、泥古不化。 “夫古今异俗,新故异备,如欲以宽缓之政,治急世之 民,犹于辔策而御駻马,此不知之患也。” “不知治者,必曰‘无变古,无易常’。变与不变,圣 人不听,正治而已。然则古之无变,常之毋易,在常古 之可与不可。伊尹毋变殷,太公毋变周,则汤、武不王 矣。管仲毋易齐,郭偃毋更晋,则桓、文不霸矣。” “治民无常,唯治为法。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 功。故民朴而禁之以名,则治;世智而维之以刑,则从。 时移而法不易者乱,能治众而禁不变者削。故圣人之治 民也,法与时移,而禁与能变。” 法家的历史观反对儒家法先王、守礼制、倡道德、厚古 薄今,为其法治、力政张目。

申不害:战国初期郑国人。他在韩为相19年,使韩国走 向国治兵强。申不害的学术思想,明显地受到道家的影 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申不害 认为,自然运行是有规律的,也是不可抗拒的。他认为 宇宙间的本质是“静”,其运动规律是“常”。他要求 对待一切事情应以“静”为原则,以“因”为方法, “因”指“因循”,“随顺”。“贵因”指“随事而定 之”,“贵静”的表现就是“无为”。申不害主张君主 “无为”,以便听取臣下的意见。但是,申不害仅仅把 这种“静因无为”的哲学思想用于“权术”之中。为了 完善这种方法,他进一步发挥《老子》“柔弱胜刚强” 的思想,要求君主“示弱”,不过这只是君主决策前的 一种姿态。在关键时刻,申子要求君主独揽一切,决断 一切。申不害的政治哲学由道家的“天道无为”发展而 来,是他的法家“权术”思想的基础。申不害有“正名 责实之术,静因无为之术”。术就是阴谋诡计和手段技 巧,用于对付臣民。《申子》今仅存《大体》一篇。
二、法家学派的历史观
(一)人类社会历史是发展变化(进化)的
理想主义派:重先王之法,“祖述尧舜”、“宪

《中国政治思想史》PPT课件

《中国政治思想史》PPT课件

2021/6/20
10
“研究法有三种:第一,问题的研究法。先将所欲研究之事项划出范围,拟
定若干题目,每个题目,皆上下古今以观其变迁。其总问题,例如‘国家起
源’‘政府组织’……等等。其分问题例如‘土地宜公有抑私有’‘封建为
利为弊’‘刑罚宜取惩报主义抑取感化主义’……等等。研究某时代对于本
问题之趋势何如,某学者对于本问题之态度何如,以类相次,一题毕乃及他
2021/6/20
9
二、研究方法
(一)梁启超的三种研究方法研究方法详述(下一页)
第一,问题的研究法 第二,时代的研究法 第三,宗派的研究法
(二)刘泽华先生主张的研究方法
“从多方面、多角度开展研究”或“从多方面着眼,用多头并进 的方
式开展研究”的方法 首先,按思想家或代表作进行列传式的研究 其次,进行流派研究 再次,要开展社会思潮和一个时代重大课题的研究 其他,政治思想中的重要概念、范畴的研究,对各种政治思想进行 比较研究,把政治思想与政治实践的关系作为一个专门问题 进行研究等
中国政治思想史
2021学专业必修课
开课院部 研究所/教研室
主讲教师 课程号
政管学院 政治学研究所
林存光 305010024
课程学时
72
课程学分
4
2021/6/20
2
导论
2021/6/20
3
导论部分教学目的
使学生能够对中国政治思想史 这门课的学科性质与研究对象, 学科状况,历史分期,学科特点 及学习的目的、意义和方法有一 个清楚地了解。
据着正统的地位。(马基雅弗利)
6 政治实施理论与政治权术理论:
➢政治实施理论-有关进行政治决策以及如何把政策、政治规定和各

中国思想史课件(全)

中国思想史课件(全)

孟子“制民之产”的主张,与其民为 邦本的思想密切联系。“民为贵,社 稷为轻,君为轻” ;
孟子:“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 政事”;“保民而王”,“得乎丘民 而为天子” 。
孟子仁政学说的另一重要内容,是 “王霸”、“义利”之辩。
指责兼并战争是“争城以战,杀人盈 城;争地以战,杀人盈野”;
“以力服人”是“霸道”,“以德服 人”是“王道”;前者是可鄙的,后 者是高尚的。“尊王贱霸”
其三,儒家思想应合了古代中国社会的 政治心理。
法家的政治思想超前了那个历史 时代,道家的无为政治主张又过于消 极,而儒家以伦理政治为核心政治学 说,则在最大程度上应合了秦汉之际 中国社会的政治心理,从而为社会各 个阶层所接受。
汉代神学化的天人观念 :
一、天人感应与王权神授
首先,董仲舒建立了一套天人感应的 理论。
仁政学说的首要之点是“制民之产”。 他主张:“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 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 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 故民之从之也轻。”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 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商亩之田,勿 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 序之教,甲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 负载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 民不饥不寒。”
4.从人我关系来看,忠恕是为仁之道。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 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的仁学思想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强调突出政治。 第二,植根血缘基础。 “亲亲有术”、“爱有差等” 第三,着眼伦理本位。 第四,发挥主体能力。 第五,侧重抑制个体。
“礼义者,治之始也”,“法者,治 之端也”,把礼、法都看作治理国家 的根本。二者的关系则是:“礼者, 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礼义制 而制法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