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军衔详解,附图

合集下载

国民党军衔详解,附图

国民党军衔详解,附图

国民党军衔详解,附图1931-1949年国民党的军衔1931年4月,国民党政府颁布《陆军军官佐及士兵等级表》,沿用北洋政府时期的军衔制,衔级和衔称都不变。

当时授军衔没有统一的机构,国民政府可以授,总司令部可以授,军事委员会可以授,甚至上级机关或军政长官也可以授。

1932年,西北军阀马步芳曾把还在小学读书、只有12岁的儿子马继援,委派为青海省南北边区警备司令部的上校参谋长。

更为荒唐的是,上报到南京中央军政部后,竟然给予正式命令,发给了委任状。

另外,当时军衔和职务相比,衔高职低的情况比较普遍,军长大都授上将。

一些地方军阀,手中不过万把人最多几万人,也自封为上将。

1933年,当时蒋介石在一次纪念周上讲话说:“国民党军队同列强相比,战斗力特弱而将官特多,上将都数不清了。

”为了整顿军队军衔混乱状况,以适应其军事上的需要,国民政府决定对军衔进行修订。

1934年7月和1935年1月,国民政府重新制定了陆、海、空军《官制表》和《士兵等级表》。

1935年3月,颁布了新的军衔等级表,把上将分为第一、第二两级,增设特级上将。

整个军衔等级为六等十八级:将官: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二级上将、中将、少将;校军:上校、中校、少校;尉官:上尉、中尉、少尉;准尉;军士:上士、中士、下士;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海军士兵分八级,称谓与北洋政府时期相同。

国民政府时期的军佐衔,最初等级设置与北洋政府时期相同,但改变了称谓,即在军官衔的前面冠以专业名称,如“军需少将”、“军医中校”、“军法上尉”等。

1934年以后,军佐衔改用新称谓,将级军佐衔统称“监”,校级军佐衔统称“正”,尉级军佐衔统称“佐”。

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军队为适应全面内战的需要,对各级军官的服现役限龄作了大幅度降低:一级上将,62岁;二级上将,60岁;中将,56岁;少将,52岁;上校,46岁;中校,44岁;少校,42岁;上尉,40岁;中尉,38岁;少尉,36岁。

这在当时主要军事国家中是比较低的。

1946年国民党陆军军服、帽徽和肩章

1946年国民党陆军军服、帽徽和肩章

1946年国民党陆军军服、帽徽和肩章和日本军衔当时日本陆军的职务编制军衔(仅为参考):陆军大臣——元帅、大将;陆军参谋长——元帅、大将;总军(1945年计划编成,未及实现即投降,相当于方面军)司令官——元帅、大将,总军参谋长——大将、中将;方面军(方面军)司令官——大将,方面军参谋长——中将;军(集团军)司令官——中将,军参谋长——少将;师团长(师长)——中将,后期多为少将师团参谋长——少将、大佐;旅团长(旅长)——少将、大佐,旅团参谋长——大佐、中佐;联队长(团长)——大佐、中佐,副联队长(副团长)——中佐、少佐;大队长(营长)——少佐、大尉;中队长(连长)——大尉、中尉;小队长(排长)——中尉、少尉;司务长——准尉、曹长;小队副(副排长)——曹长、军曹;分队长(班长)——军曹、伍长;组长——伍长、上等兵。

备注:陆军、海军元帅是荣誉军衔,是对“为大日本帝国建立了特殊功勋的陆海军大将的嘉奖”。

在服饰上,元帅在着常服时佩戴“元帅章”,着礼服时与一般大将在服饰上有明显差异。

(明治三十一年(1898年),日本决定废监军部,改设元帅府为最高的军事咨询机关。

元帅府配备元帅若干人,"由日本天皇就陆海军大将中选任,颁赐元帅封号,担任军事顾问及检阅陆海军等任务"。

)二战日本陆军的常服军衔标志,1938年以前使用肩章,以后使用领章,1943年后,士官(军官)、准士官(准尉)另加袖章。

其领章、肩章的衔级表达方式一致:将官满金底,大将(上将)三颗樱星、中将二颗樱星、少将一颗樱星;佐官(校官)金边(指肩章、领章的两条长边,下同)二杠,大佐(上校)三颗樱星、中佐(中校)二颗樱星、少佐(少校)一颗樱星;尉官金边一杠,大尉(上尉)三颗樱星、中尉二颗樱星、少尉一颗樱星;士官生(军校学员,不是军衔)金边;准士官(准尉)金边一杠无星;下士官(军士)一杠,曹长(上士)三颗樱星、军曹(中士)二颗樱星、伍长(下士)一颗樱星;兵以樱星多寡区分衔级,兵长一杠无星、上等兵三颗、一等兵二颗、二等兵一颗,新兵(不是军衔)无星。

国民党高级将领名单

国民党高级将领名单

向凤武中将 国民党第七十一军军长
邱行湘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二零六师师长
郑庭笈中将 国民党第四十九军军长
廖耀湘中将 国民党第九兵团司令官
黄正诚中将 国民党第一师第一旅旅长
杜建时中将 国民党北宁线护路司令兼天津市市长
宋瑞珂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六十六师师长
马励武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二十六师师长
杨天民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15师副师长
姚北辰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15师副师长
郭惠苍少将 国民党第92军21师师长
刘英少将 国民党第3军32师师长
路可贞少将 国民党整编第3师副师长
李英才少将 国民党第5兵团参谋长
谢代蒸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5军195师师长
留光天少将 国民党新编第5军43师师长
郭吉谦少将 国民党第5军副军长、代理军长
司元恺少将 国民党第115军军长
于一凡少将 国民党第12军副军长兼112师师长
刘顺佳少将 国民党第115军副军长
龚时英少将 国民党第70军32师师长
李宝善少将 国民党第77军37师师长
吴家钰少将 国民党第64军156师师长
陈芝芳少将 国民党第115军180师师长
张岚峰中将 国民党国防部保安第三纵队司令
孙殿英中将 国民党新编第四路军总司令
郝鹏举中将 国民党鲁南绥靖区司令兼第四十二路军总司令
孙渡中将 国民党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
张绩武中将 国民党津浦路护路司令部司令官
王景宋中将 国民党第三兵团副司令官兼桂中军区司令
莫得洪中将 国民党湘桂黔护路司令部司令官
段霖茂中将 国民党整编第五十七师师长
钟彬中将 国民党第十四兵团司令官

二战苏军、美军、英军、德军军衔实物鉴赏,品评对比深度解析

二战苏军、美军、英军、德军军衔实物鉴赏,品评对比深度解析

二战苏军、美军、英军、德军军衔实物鉴赏,品评对比深度解析前段时间连续写了四期文章详尽地介绍了二战德国国防军陆军、海军、空军以及武装党卫军的军衔标识以及相关代表人物的二战经历。

承蒙朋友们喜爱,热情的参与讨论并发表意见,小编深受鼓励。

本期我们聊一聊二战各主要参战国苏、美、英、德的军官军衔,一级不落从少尉到元帅(美军为五星上将),欢迎朋友们品鉴对比,发表意见!少尉军衔苏军少尉二战苏联红军先后有过两套军衔,早期(1939年末至1943年初)的“40式”军衔体现在领章上,而且不是由“星”+“杠”来组成,并非如我们熟悉的“一杠三星”为上尉,“二杠三星”为上校等,“40式”苏军尉官的军衔标识是由“正方块+兵种符号”组成。

苏联英雄、二战著名女狙击手——柳德米拉·帕夫利琴科少尉领章为红底黄边,金色圆环环绕两支交叉的步枪,这是'合成军’的兵种符号;一颗红色的正方块,表明柳德米拉·帕夫利琴科是一名苏联红军合成军少尉。

这套独特的军衔标识,苏军只在1939年末至1943年初使用了三年多时间,于1943年1月14日停用。

美军少尉左图:二战美军陆航部队少尉;右图:美军少尉军衔标识。

美军少尉军衔标识是一条金色粗杠《兄弟连》剧照刚由士官晋升为军官的卡伍德·里普顿少尉。

英军少尉二战英国陆军少尉军衔标识二战英国陆军少尉军衔标识:一颗四角星德军少尉二战德军步兵少尉领章:二战德国陆军校、尉级军官的领章均为两条罗马柱。

肩章:银线直条肩章上面没有星,兵种色为白色,说明这是一名步兵少尉。

二战德军海军少尉、陆军少尉、空军少尉中尉军衔苏军中尉戴蓝帽子的“契卡”中尉军官头戴蓝色军帽,领章上面缀着两个红色正方块,兵种符号由金色圆环与两支交叉的步枪组成,说明这是一名派驻于'合成军’的“契卡”中尉。

美军中尉左图:美军101空降师中尉;右图:美军中尉军衔标识美军中尉军衔标识是一条银色粗杠英军中尉二战英国陆军中尉军衔标识二战英国陆军中尉军衔标识:两颗四角星德军中尉二战德军装甲兵中尉领章:领章为两条罗马柱,兵种色为粉色是装甲兵。

军章

军章
士 兵 : 上 等 . ( )
民国时期北洋军阀军衔及国军军衔(图)
民 国 时 期 北 洋 军 阀 军 衔 及 国 军 军 衔
将官:六星上将(乔治· 华盛顿,仅此 一人)、陆军特级上将(General of Armies,美国史上仅授予过约翰· 约瑟 夫· 潘兴一人)、五星上将 (General of Army)、四星上将(上将)、中将、 乔治· 华盛顿 少将、准将。 校官: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准尉:五至一级准尉。 士官:一至三级军士长、上士、中士、 下士。 士兵:上等兵、列兵。 约翰· 约瑟夫· 潘兴
欧洲主要的几个国家
英国军衔 将帅:元帅、上将、中将、少将、准将。 校官: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准尉:一至二级准尉、上士、中士、下士 士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法国军衔 将官:上将、中将、少将、准将。 校官: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士官:一至三级军士长、上士、中士、下士。 士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德国军衔 将官:上将、中将、少将、准将。 校官: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大尉、上尉、中尉、少尉。 士官:一至三级军士长、上士、中士、下士、准下士。 士兵:一至三级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三等兵。
1955
士 尉 校 将将 国 士 准 尉 校 将 北 官官官 官军兵尉官官官洋 ::: :军:::::军 上上上 特衔上 上上上阀 士尉校 级 等 尉校将军 兵、、、 、 兵士、、、衔 、中中中 一 、官中中中 士尉校 级 一:尉校将 一、、、 等上、、、 、 兵士少少少 等下少少 二 兵士尉校 级 、、尉校将 、。、。 上 二中。。。 准 等士 二 尉 将 兵、 等 、 。下 士 中 兵 。 将 。 、 少
朝鲜军衔 元帅:大元帅、元帅、次帅。 将官:大将、上将、 中将、少将。 校官:大校、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大 尉、上尉、中尉、少尉。 士官:军士长、上士、中士、下士。 士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三等兵。 韩国军衔 将帅:元帅、上将、中将、少将、准将。 校官:上 校、中校、少校 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准尉 士官: 军士长、上士、中士、下士 士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三等兵 日本自卫队军衔 日本陆军军衔分为将官、佐官、尉官、准士官、 下士官和兵,计6等16级。佐官相当于校官,准士官相当于准尉, 下士官相当于军士。 按照日本的称谓,16级次序为:大将、中将、 少将、大佐、中佐、少佐、大尉、中尉、少尉、准尉、曹长(上 士)、军曹(中士)、伍长(下士)、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俄罗斯军衔 将帅:元帅、大将、上将、中将、少将。 校官: 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大尉、上尉、中尉、少尉。 准 尉:一至二级准尉。 士官:大士、上士、中士、下士。 士 兵:上等兵、列兵。

中国军衔制

中国军衔制

中国军衔制1931年4月,国民党政府颁布《陆军军官佐及士兵等级表》,将官: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二级上将、中将、少将;校军:上校、中校、少校;尉官:上尉、中尉、少尉;准尉;军士:上士、中士、下士;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海军士兵分八级,称谓与北洋政府时期相同。

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军队为适应全面内战的需要,对各级军官的服现役限龄作了大幅度降低:一级上将,62岁;二级上将,60岁;中将,56岁;少将,52岁;上校,46岁;中校,44岁;少校,42岁;上尉,40岁;中尉,38岁;少尉,36岁。

这在当时主要军事国家中是比较低的。

特级上将、一级上将和二级上将常服的军衔标志,抗战结束前都是金版领章上缀3颗三角星。

抗战以后,常服的军衔标志,由领章改为肩章,二级上将为3颗五角星,一级上将、特级上将分别为4颗星、5颗星。

因此,也分别被俗称为“三星上将”、“四星上将”、“五星上将”。

也有人是死后才被追赠的,如张自忠、廖磊等;还有人生前死后都为正式晋升二级上将,如钱大钧、罗卓英等。

1950-19651955年1月23日,中央军委发布“关于评定军衔工作的指示”。

1955年2月8日,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实行军衔制,军衔设置上比1953年条例草案减少了兵种元帅、准尉两级,共设6等19级。

元帅2级: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大元帅实际未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将官4级大将、上将、中将、少将;校官4级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尉官4级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军士3级:上士、中士、下士;士兵2级:上等兵、列兵。

[2]1980年以后新公布的军衔制度不设元帅、大将和大尉,而以一级上将为最高军衔。

军官军衔设3等11级;将官:一级上将、上将、中将、少将;校官: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海军、空军军官在军衔前分别冠以“海军”、“空军”。

专业技术军官,在军衔前冠以“专业技术”。

1935年国民革命军将官授衔表

1935年国民革命军将官授衔表

1934年7月和1935年1月,国民政府重新制定了陆、海、空军《官制表》和《士兵等级表》。

1935年3月,颁布了新的军衔等级表,把上将分为第一、第二两级,增设特级上将。

整个军衔等级为六等十八级。

1935年4月起,国民政府陆续对国民革命军的高级将领授衔,使之规范化。

基本原则是,旅长、师参谋长、副师长等授少将;师长、军长、兵团司令、集团军司令等授中将;各地军阀首领和资格老权力重的军人,以及一些为革命为国家捐躯的军人,则授上将。

国民党军队和军事机关中的军官军阶,又分为任官和任职两种。

如任职是中将集团军总司令,任官有许多只是少将。

如戴笠,中将只是他的头衔,任官还是少将。

任职不限年资,可升可降;任官根据一定的年资,一般只升不降。

一九三五年国民党军队将官授衔汇总表特级上将:蒋中正(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字介石,学名蒋志清。

祖籍江苏宜兴,生于浙江奉化溪口。

一级上将:李宗仁(1891年8月13日-1969年1月30日),字德邻,广西桂林人。

一级陆军上将。

阎锡山(1883年10月8日-1960年5月23日),字百川、伯川,山西五台人。

一级陆军上将。

冯玉祥(1882年11月6日-1948年9月1日),谱名基善,表字焕章,安徽巢湖人。

一级陆军上将。

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汉卿,奉天(辽宁)海城人。

一级陆军上将。

何应钦(1890年4月2日-1987年10月21日),字敬之,贵州兴义人,黄埔军校总教官,陆军一级上将。

唐生智(1889年-1970年4月6日),字孟潇,湖南省永州东安县人。

陆军一级上将。

朱培德(1888年-1937年),字益之,云南禄丰人,国民革命军一级上将。

陈济棠(1890年1月23日-1954年11月3日),字伯南。

广东防城(今广西防城港)人,中华民国一级上将二级上将:陈调元(1886年11月12日-1943年12月8日),字雪喧,中国河北安新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

中华民国军衔简介

中华民国军衔简介

中华民国军衔简介中华民国军衔简介2007-10-31 22:52中华民国军衔简介中华民国自1911年由革命先驱市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清朝296年的封建统治后,历经三个时期: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1年—1912年)北洋军阀时期(1912年—1927年)民国政府时期(1927年—1049年)。

军队军衔的改革应该说,由于清政府自1905年至1911年历时5年多的军衔实行和不断的完善过程中,起点高,设置合理,仿自当时军事强国德国的军衔体系,所以军衔体系设立伊始,就已经站在了一个很高的起点上。

中华民国作为清王朝的继承者,在原清朝军衔设置的基础上除做了一些小修小改外,(军衔名称的变化,和增加将官级别)基本上是继承了清朝的军衔体系。

这种军衔体系一直影响到中华民国在大陆败退以后(1949年)在现在的台湾省还有很深的影响力存在。

从军衔的设立等级上看,清王朝共计有军衔等级军官三等三级,加额外军官(准尉)士兵;军士和兵各三等。

级别如下:上等第一级;正都统(大将军,将军)上等第二级;副都统上等第三级;协都统中等第一级;正参领中等第二级;副参领中等第三级;协参领次等第一级;正军校次等第二级;副军校次等第三级;协军校额外军官;军士;上士中士下士兵;正兵一等兵二等兵从军衔等级的设立上看,清政府是完全奠基了中华民国的军队军衔体系。

如将军分三级正副协,校官官分三级正副协,尉官三级正副协,军士和兵共计六级和1935年以前的国民政府军队军衔等级是完全一致的。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虽然存在的时间短,但也曾经两次颁布军衔等级。

都是在1912年1月内颁布上等官佐;大将校中将校少将校中等官佐;大领中领少领初等官佐;大尉中尉少尉额外军官;军士;一等目兵二等目兵兵;一等兵二等兵在这次的军衔改革当中军官的军衔等级除去军衔名称做了很大改变外,基本没有变化,但军士和兵的军衔等级分别改为各二级。

缩小了士兵的军衔级别。

时隔不久又做出了重大变动,军官军衔名称的继续改变外,士兵军衔等级又恢复到了清朝时期的士兵军衔等级,设置为二等六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