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国民党时期的军衔
民国军衔制度的变化(清朝新军制、北洋军阀、国民政府)历史研究

民国军衔制度的变化(清朝新军制、北洋军阀、国民政府)历史研究民国军衔制度的变化(清朝新军制、北洋军阀、国民政府)民国军衔制度是从大清继承来的。
清朝实行军衔制度时,行三级九等制。
为正、副、协都统,正、副、协参领,正、副、协军校。
都统是将军,参领相当于校官,军校相当于尉官。
清朝新军制,镇统制(师长)为副都统,协统领(旅长)为协都统,标统带(团长)为正军校。
入民国后,相应的师长为中将,旅长为少将,团长为上校。
当时军职和军衔大体上是对应的,北洋政府承认的军官,都有相应的军职和军衔。
但是北洋政府不承认的那些部队,由自行套用北洋体制,故师长则称中将师长,旅长则称少将旅长,实际只有军职,没有军衔。
国民政府最初是不被承认的,故使用的是这种套用军衔,特征是,军衔跟职务走,不跟具体的人,人是没有军衔的,只有担任某职务的时候才有名义上的军衔,这时军衔只是用来表示大体上的职务级别。
从1935年起,国民政府恢复铨叙军衔制,开始为个人授予永久军衔。
此后,一直沿用到国民党政府离开大陆。
抗战时期,每师编制中设中将师长1,少将副师长1,少将参谋长或上校参谋长1这是编制。
编制军衔中,集团军总司令是上将,或中将。
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后,我们可以说,朱德任上将总司令,但不能说朱德是上将军衔。
“上将”“总司令”这是一个固定搭配,是正式编制职务的名称。
所谓的周恩来黄浦军校政治部中将主任,这也是某些网友意淫出来的。
周恩来只担任过军事委员会宣传部中将副部长。
同样,“中将”和“副部长”也不能分来来讲。
因为,有的部可能规定,设“中将副部长”一人,“少将副部长”二人。
但担任的人,可能一个也不够少将,但仍然必须这样设。
所谓的“少将高参”,“中将高参”也是如此,这是编制,不是军衔。
正式军衔,将军都冠“陆海空军”字样,校官则加冠兵种。
例如,所谓的国民党在抗战初期死的某些旅长。
正确讲起来是。
国民革命军某集团军某军某师某旅少将旅长,叙任步兵上校(或中校),追赠陆军少将。
1946年国民党陆军军服、帽徽和肩章

1946年国民党陆军军服、帽徽和肩章和日本军衔当时日本陆军的职务编制军衔(仅为参考):陆军大臣——元帅、大将;陆军参谋长——元帅、大将;总军(1945年计划编成,未及实现即投降,相当于方面军)司令官——元帅、大将,总军参谋长——大将、中将;方面军(方面军)司令官——大将,方面军参谋长——中将;军(集团军)司令官——中将,军参谋长——少将;师团长(师长)——中将,后期多为少将师团参谋长——少将、大佐;旅团长(旅长)——少将、大佐,旅团参谋长——大佐、中佐;联队长(团长)——大佐、中佐,副联队长(副团长)——中佐、少佐;大队长(营长)——少佐、大尉;中队长(连长)——大尉、中尉;小队长(排长)——中尉、少尉;司务长——准尉、曹长;小队副(副排长)——曹长、军曹;分队长(班长)——军曹、伍长;组长——伍长、上等兵。
备注:陆军、海军元帅是荣誉军衔,是对“为大日本帝国建立了特殊功勋的陆海军大将的嘉奖”。
在服饰上,元帅在着常服时佩戴“元帅章”,着礼服时与一般大将在服饰上有明显差异。
(明治三十一年(1898年),日本决定废监军部,改设元帅府为最高的军事咨询机关。
元帅府配备元帅若干人,"由日本天皇就陆海军大将中选任,颁赐元帅封号,担任军事顾问及检阅陆海军等任务"。
)二战日本陆军的常服军衔标志,1938年以前使用肩章,以后使用领章,1943年后,士官(军官)、准士官(准尉)另加袖章。
其领章、肩章的衔级表达方式一致:将官满金底,大将(上将)三颗樱星、中将二颗樱星、少将一颗樱星;佐官(校官)金边(指肩章、领章的两条长边,下同)二杠,大佐(上校)三颗樱星、中佐(中校)二颗樱星、少佐(少校)一颗樱星;尉官金边一杠,大尉(上尉)三颗樱星、中尉二颗樱星、少尉一颗樱星;士官生(军校学员,不是军衔)金边;准士官(准尉)金边一杠无星;下士官(军士)一杠,曹长(上士)三颗樱星、军曹(中士)二颗樱星、伍长(下士)一颗樱星;兵以樱星多寡区分衔级,兵长一杠无星、上等兵三颗、一等兵二颗、二等兵一颗,新兵(不是军衔)无星。
民国时期的官职

民国时期的官职在民国时期,一些官职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你了解的有多少呢?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民国时期的官职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民国时期的官职官制一、国民政府委员会:主席、委员文官处:文官长、秘书、参事、文书局局长、印铸局局长参军处:参军长、参军、典礼局局长、总务局局长主计处:主计长、主计官、岁计局局长、会计局局长、统计局局长国民政府警卫团(后升为旅、师、军)二、国民政府直辖各机关:1、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副委员长、常务委员、委员、高级参谋委员会下辖办公厅、第一厅、第二厅、第三厅、铨叙厅、审计厅、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侍从室。
各厅设厅长、副厅长,军统局设局长、副局长。
各厅、局下设处,处有处长、副处长,侍从室设主任。
2、训练总监部:官职有训练总监、副监、参事、步兵监、骑兵监、炮兵监、工兵监、辎重兵监、交通兵监、通讯兵监。
下设总务厅及教育处、编译处、训练处,各设厅长、副厅长或处长、副处长。
3、参谋本部:官职有参谋总长、参谋次长、主任高级参谋、高级参谋。
下设总务厅、第一厅、第二厅、第三厅及陆地测量总局,设厅长、副厅长或局长、副局长。
另外,陆军大学也归参谋本部管理。
4、军事参议院:院长、副院长、办公厅主任、参议、军事厅厅长、总务厅厅长5、全国经济委员会:常务委员、委员、秘书长。
下设公路处、水利处、卫生实验处、农业处,设处长;蚕丝改良委员会、棉业统制委员会、合作事业委员会,设主任委员;西北办事处设主任;导淮委员会、黄河委员会、扬子江水利委员会、华北水利委员会设委员长、副委员长。
6、全国建设委员会:设委员长、副委员长、委员、秘书长、参事及各处处长三、行政院直辖各部委:行政院设院长、副院长1、院直辖机关:1)秘书处:秘书长、秘书2)政务处:政务处长、参事2、内务部:部长、次长、政务次长、常务次长、参事。
总务司、统计司、民政司、警政司、礼裕司、地政司设司长、副司长,统计处设统计长。
1)首都警察厅:厅长、副厅长,训练处、督察处处长、副处长2)卫生署:署长、副署长3、外交部:部长、政务次长、参事,欧美司、总务司、情报司、亚洲司、国际司司长、副司长4、军政部:部长、政务次长、主任参事、总务厅长1)陆军署:署长、副署长2)海军署:署长、副署长3)军需署:署长、副署长4)兵工署:署长、副署长5)兵役司:司长、副司长6)马政司:司长、副司长。
国民党军师级编制

国民党军师级编制甲种师辖:师部步兵团(3个)山炮营工兵营运输营特务排通信连卫生大队附野战医院步兵团辖:团部步兵营(3个)搜索排(徒步)战防炮连(8门)迫击炮连(12门)输送连(人力)通信排特务排卫生队步兵营辖:营部,连(3个),机枪连连辖:连部,排(3个)排辖:班(3个),炮班山炮营辖:营部炮连(3个)通信排配属军医组工兵营辖:工兵连(3个)输送连(兽力)配属军医组输送营辖:营部输送连(4个)配属军医组乙种师与甲种师基本相同,差别在于:师直编:炮兵营,战防炮连,工兵连,特务连,辎重营,输送连,其他同团无战防炮连营有迫击炮排连有迫击炮排排无迫击炮班师部编制(1945,10):师长1(少将)副师长2(少将或上校)参谋长1(上校)参谋主任1(中校),参谋5(中校1,少校2,上尉2)防毒军官1(少校或上尉)副官主任1(中校),副官4(少校1,上尉2,中尉1)军械主任1(少校),军械员2(上尉1,中尉1)军需主任1(二等正),军需2(三等正,一等佐)军医主任1(二等正),军医2(三等正,一等佐),司药1(二等佐)兽医1(一等佐),看护军士1(上士),兽医军士1(上士)书记5(军委一阶2,军委二阶4)司书5(军委四阶)电务员10(军委一阶2,军委二阶4,军委三阶4)传达兵29(上士1,中士1,上等兵9,一等兵18)司号长1卫士4(中士2,下士2)炊事兵4(上等兵1,一等兵1,二等兵2)饲养兵5(上等兵1,一等兵2,二等兵2)合计:官佐48,士兵46步兵团司令部团长1(上校)副团长1(中校)团附1(少校)军械员1(上尉)副官1(上尉)防毒军官1(上尉)书记1(上尉)司书1(准尉)文书军士1(上士)司号军士1(军乐准尉)传达兵4(上等兵)饲养兵2(一等兵)作战主任1(少校)助理员1(准尉)文书军士2(上士1,中士1)情报主任1(上尉)情报军士1(上士)传达兵2(上等兵1,一等兵1)供应军需5(三等正1,一等佐1,二等佐2,三等佐1)司书1(军委四阶),文书军士1(上士),军需军士1(上士),军械军士1(上士)军医2(三等正1,一等佐1),兽医军士1(中士),司药1(二等司药佐),看护军士1(上士)掌工军士1(中士)炊事兵5(上等兵2,一等兵3)驾驶兵4(一等兵)驭手2(一等兵)合计:官佐21,士兵29步兵营营部营长1(少校)副营长1(上尉)副官2(中尉)防毒军官1(中尉)书记1(中尉)司书1(准尉)文书军士1(上士)看护军士1(中士)补给军士1(上士)兽医军士1(中士)情报军士1(上士)司号军士1(中士)饲养兵1(一等兵)传达兵3(上等兵1,一等兵1,二等兵1)通信员1(准尉)无线电收发军士1(下士)译电员1(二等兵)无线电收发兵1(二等兵)通信兵3(二等兵)总机兵1(二等兵)接线兵1(二等兵)炊事兵2(上等兵1,一等兵1)驭手2(一等兵,二等兵1)合计:官8,士兵23步兵连辖:连部,排3连部连长1(上尉)特务长1(准尉)文书军士1(上士)军需军士1(上士)给养军士1(上士)号兵2(上等兵)看护兵2(一等兵)传达兵4(上等兵1,一等兵3)勤务兵1(一等兵)炊事兵15(上等兵7,一等兵4,二等兵4)排排部:排长3(中尉1,少尉2),副排长3(上士),传达兵6(一等兵)步兵班:班长9(中士)副班长9(下士)上等兵18,一等兵45,二等兵27迫击炮班:班长3(中士)炮手12(上等兵6,二等兵6)弹药手12(一等兵6,二等兵6)合计:军官5,士兵171,步枪128,掷弹筒6,冲锋枪17,轻机枪9,迫击炮6机枪连辖:连部,排4,弹药班1连部连长1(上尉)副连长1(中尉)特务长1(准尉)文书军士1(上士)补给军士1(上士)给养军士1(上士)观测军士1(上士)铁工1(中士)车工1(中士)鞍工1(中士)兽医军士1(中士)号兵1(上等兵)看护兵2(一等兵)传达兵2(上等兵)饲养兵1(一等兵)炊事班长1(下士)炊事兵5(上等兵1,一等兵4)排排部:排长4(少尉4),副排长4(上士),传达兵4(上等兵)机枪班:枪长8(中士),机枪手16(下士8,上等兵8)弹药手32(一等兵16,二等兵16)驭手8(上等兵)弹药班:班长1(上士)弹药军士1(下士)弹药手8(上等兵)合计:军官7,士兵102,步枪47,冲锋枪15,重机枪8,掷弹筒5,战防枪2。
国民党军队军衔制

国民党军队军衔制
国民党整个军衔等级为六等十八级:
将官: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二级上将、中将、少将;
校军: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准尉;
军士:上士、中士、下士;
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国民党军队的上将衔,比较复杂。
除了分特级、一级、二级三个档次外,还有中将加上将衔和追赠上将几种。
特级上将为最高军衔,授予陆海空军最高军事长官。
实际上这一衔级是专为蒋介石而设的。
特级上将、一级上将和二级上将常服的军衔标志,抗战结束前都是金版领章上缀3颗三角星。
抗战以后,常服的军衔标志,由领章改为肩章,二级上将为3颗五角星,一级上将、特级上将分别为4颗星、5颗星。
因此,也分别被俗称为“三星上将”、“四星上将”、“五星上将”。
中国军衔制

中国军衔制1931年4月,国民党政府颁布《陆军军官佐及士兵等级表》,将官: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二级上将、中将、少将;校军:上校、中校、少校;尉官:上尉、中尉、少尉;准尉;军士:上士、中士、下士;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海军士兵分八级,称谓与北洋政府时期相同。
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军队为适应全面内战的需要,对各级军官的服现役限龄作了大幅度降低:一级上将,62岁;二级上将,60岁;中将,56岁;少将,52岁;上校,46岁;中校,44岁;少校,42岁;上尉,40岁;中尉,38岁;少尉,36岁。
这在当时主要军事国家中是比较低的。
特级上将、一级上将和二级上将常服的军衔标志,抗战结束前都是金版领章上缀3颗三角星。
抗战以后,常服的军衔标志,由领章改为肩章,二级上将为3颗五角星,一级上将、特级上将分别为4颗星、5颗星。
因此,也分别被俗称为“三星上将”、“四星上将”、“五星上将”。
也有人是死后才被追赠的,如张自忠、廖磊等;还有人生前死后都为正式晋升二级上将,如钱大钧、罗卓英等。
1950-19651955年1月23日,中央军委发布“关于评定军衔工作的指示”。
1955年2月8日,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实行军衔制,军衔设置上比1953年条例草案减少了兵种元帅、准尉两级,共设6等19级。
元帅2级: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大元帅实际未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将官4级大将、上将、中将、少将;校官4级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尉官4级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军士3级:上士、中士、下士;士兵2级:上等兵、列兵。
[2]1980年以后新公布的军衔制度不设元帅、大将和大尉,而以一级上将为最高军衔。
军官军衔设3等11级;将官:一级上将、上将、中将、少将;校官: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海军、空军军官在军衔前分别冠以“海军”、“空军”。
专业技术军官,在军衔前冠以“专业技术”。
军衔制 Microsoft Word 文档

中国军衔制20世纪初,清新军最先引入军衔制。
此后,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几个时期实行的军衔制,基本上都是在清末军衔制基础上的发展和沿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曾先后两次实行军衔制,并进行了多次修改。
查看精彩图册目录清代晚期军衔制中华民国时期军衔制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北洋政府时期国民政府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军衔制第一次军衔制时期恢复军衔制时期展开清代晚期军衔制中华民国时期军衔制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北洋政府时期国民政府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军衔制第一次军衔制时期恢复军衔制时期展开编辑本段清代晚期军衔制清朝在灭亡前,用了六年的时间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军衔体系。
当时,清王朝的腐败无能和清军战斗力的脆弱,在面对列强的战争中已暴露无遗。
一些大臣、督抚纷纷上书,条陈时务,要求清廷迅速建立一支新式武装。
清朝皇室也痛感中国兵制过于陈旧,已不合时宜。
为了维持自己摇摇欲坠的统治,必须改革兵制。
于是采纳众议,决定效法西洋,训练一支新式陆军,以取代旧式绿营军队。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清政府任命袁世凯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负责编练新军。
清朝的新军,在编制、装备和操法上,完全仿效西方,而在人事制度上,基本上还是采用过去绿营制的一套老办法。
在编练新军过程中,遇到许多矛盾,对推行新制障碍重重。
因此,清政府进一步采取改革措施,继续在所有方面进行改革,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移植西欧式军衔制,试图通过军衔制度来改变当时“重文轻武”的流弊,振奋士气,提高军队的社会地位,改变官职与官衔之间严重失调的状况;改革官兵制服与识别标志,既整肃军容,亦适应操战;实行国际上大体统一的衔级制度,以利于国际交往。
清政府从1904年开始,通过颁布实施一系列的章程制度,逐步推行西欧式军衔制。
1904年12月,清政府练兵处会同兵部向朝廷奏准《另定新军官制事宜》,建议“参仿八旗官员之秩序,旁采各国军营之规章”,按照西方军官军衔的三等九级制,取代旧的官阶制度,建立新军的阶位品级体制,军官“区为三等,析为九级”。
1935年国民革命军将官授衔表

1934年7月和1935年1月,国民政府重新制定了陆、海、空军《官制表》和《士兵等级表》。
1935年3月,颁布了新的军衔等级表,把上将分为第一、第二两级,增设特级上将。
整个军衔等级为六等十八级。
1935年4月起,国民政府陆续对国民革命军的高级将领授衔,使之规范化。
基本原则是,旅长、师参谋长、副师长等授少将;师长、军长、兵团司令、集团军司令等授中将;各地军阀首领和资格老权力重的军人,以及一些为革命为国家捐躯的军人,则授上将。
国民党军队和军事机关中的军官军阶,又分为任官和任职两种。
如任职是中将集团军总司令,任官有许多只是少将。
如戴笠,中将只是他的头衔,任官还是少将。
任职不限年资,可升可降;任官根据一定的年资,一般只升不降。
一九三五年国民党军队将官授衔汇总表特级上将:蒋中正(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字介石,学名蒋志清。
祖籍江苏宜兴,生于浙江奉化溪口。
一级上将:李宗仁(1891年8月13日-1969年1月30日),字德邻,广西桂林人。
一级陆军上将。
阎锡山(1883年10月8日-1960年5月23日),字百川、伯川,山西五台人。
一级陆军上将。
冯玉祥(1882年11月6日-1948年9月1日),谱名基善,表字焕章,安徽巢湖人。
一级陆军上将。
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汉卿,奉天(辽宁)海城人。
一级陆军上将。
何应钦(1890年4月2日-1987年10月21日),字敬之,贵州兴义人,黄埔军校总教官,陆军一级上将。
唐生智(1889年-1970年4月6日),字孟潇,湖南省永州东安县人。
陆军一级上将。
朱培德(1888年-1937年),字益之,云南禄丰人,国民革命军一级上将。
陈济棠(1890年1月23日-1954年11月3日),字伯南。
广东防城(今广西防城港)人,中华民国一级上将二级上将:陈调元(1886年11月12日-1943年12月8日),字雪喧,中国河北安新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漫谈国民党时期的军衔众所周知,国民党军队是一支各军阀的混合体,反映在高级将领上也是如此,其在大陆期间的上将的授予,更明显的揭示了这一特点。
北伐以后,蒋介石通过几次军阀混战确立了最高领袖的位置,但因为历年的混战,造成军队的极不统一,具体说来就是军队“战斗力特弱,而将官特多,上将都数不清”,因而从1934年开始重新评定军衔,1935年4月开始正式授予军衔,此后所有将官都必须经过铨叙厅的铨叙才算正式将官,而此前所获得的军衔一律作废,对于担任相应将官级职务而没有经过铨叙的,也一律不能视为正式的将官。
而且,为了限制高级将领的过多过滥,对各级将领,尤其是上将都有严格的员额限制,不得超编。
国军的上将分以下几种:1.特级上将,该军衔是为蒋介石量身打造的,规定“中华民国陆海空军最高军事长官任为特级上将”。
2.一级上将,该军衔定额9名,均为名震一方的大军阀。
3.二级上将,该军衔均为省主席级别军阀充任,员额22名左右。
4.陆军中将加上将衔,该军衔专为一些资深中将但因为员额所限不能被授予二级上将所设,其员额数以陆军上将员额为限。
现在我们分别分析各级上将的派系划分:首先,特级上将,只有一个蒋介石。
其代表中央军,突出了其为国军的老大。
其次,一级上将,员额9人,1935年4月2日授予阎锡山、冯玉祥、张学良、何应钦、李宗仁、朱培德、唐生智、陈济棠为陆军一级上将,1935年9月6日,授予陈绍宽海军一级上将军衔。
后来,因为朱培德于1937年病故,1939年5月13日,晋升程潜为一级上将,抗战胜利后,冯玉祥、张学良退役,1945年10月5日晋升白崇禧为一级上将,1947年2月21日,晋升陈诚为一级上将。
总共在大陆期间现役活着升为一级上将的军官就这12人。
而他们的派系分析如下:国民政府开始北伐时有8个军,这八个军是第一军(何应钦),第二军(谭延凯)、第三军(朱培德)第四军(李济深)、第五军(李福林)、第六军(程潜)、第七军(李宗仁)、第八军(唐生智)。
这些人,可以算国民革命军的创始本钱,以后在北伐中陆续有冯玉祥的西北军、阎锡山的晋绥军、和张学良的东北军,还有闽系海军加入国民革命军,以后在国军正式叙定军衔时候就大体按这些山头授予一级上将,具体如下:1.代表晋绥军的阎锡山,阎锡山时任太原绥靖公署主任,占据山西、绥远两省地盘,有4个正规军,一个护路军、一个骑兵军,拥兵十几万,在北方举足轻重。
所以当了排名第一的一级上将。
2.代表西北军的是冯玉祥,冯玉祥时任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虽然西北军已经瓦解,但其余部还有宋哲元部、韩复榘部、孙连仲部和梁冠英部等20余万。
占据山东、察哈尔两省并在北方有较大的潜势力,所以作为西北军精神领袖的冯玉祥被任命为第二位一级上将。
3.代表东北军的张学良,虽然丢掉了东四省,但仍拥有25个师,20余万军队。
强大的军队保证了张学良在一级上将方阵中的一席。
4.何应钦,何应钦时任军政部长,是中央军名副其实的副帅,他代表中央军在一级上将方阵中占一席之地。
5.代表桂系的李宗仁,时任广西绥靖主任,虽然广西地瘠民贫,仅有5-6万正规军,但由于其反蒋坚决并在历史上任曾任北伐军四个集团军之一的总司令,也在其中占一席之地。
6.朱培德时任参谋总长,虽然其第三军是依附中央军的半独立部队,但由于其资格老,代表北伐起家的第三军,所以也被任命为一级上将。
7.唐生智当时任训练总监部总监,虽然已经失去实力,但仍作为第八军的代表被授予一级上将。
8.本来作为小字辈的陈济棠不应该被授予一级上将,但由于其拥有3个军又几个独立师旅和强大的海空军部队(总兵力约15万),又占据富裕的广东,并一直反蒋,作为安抚,将其作为第四军的代表被授予一级上将。
9.作为从清末延续下来的闽系海军的代表,时任海军部长的陈绍宽顺理成章代表万余闽系海军成为海军一级上将。
抗战开始时,朱培德已经死亡,张学良被捕,冯玉祥、唐生智、陈济棠失去权力,只有4位一级上将参与抗战一线,战争中,闽系海军全军覆没,陈绍宽失去权力,抗战胜利后还能保持一定权力的只剩下阎锡山,何应钦和李宗仁三人了。
10.本来以程潜的资格是可以成为第一批一级上将,但由于北伐期间,程潜的第六军与蒋介石部队发生冲突,第六军被缴械。
双方仇怨较大,在第一次授衔的时候双方还未和解,所以程潜与蒋介石讲和后,很快就被升补为一级上将。
代表程系湘军(第6军)。
11.抗战胜利后时任国防部长的桂系领袖白崇禧,因为其抗战的功劳和当时的地位,升任一级上将。
12.抗战胜利后,中央军的后起之秀,代表当时中央军土木系的,时任参谋总长的陈诚升任一级上将。
第三,二级上将,第一批在1935年4月3日授予陈调元等20人为二级上将,以后又陆续授予了一些二级上将(不包括授予后马上退役或追赠的),当时被授衔大多具备省主席和军长以上职务,能代表一些派系等条件。
具体为:1.陈调元,时任军事参议院院长,陈调元为原直系军阀,投靠蒋介石后任37军军长,后因被红军击败,失去兵权,调任安排失去权力的高级将领养老院(军事参议院院长),但其仍是蒋军中原直系军阀的领袖。
代表原来的直系和五省联军余部。
2.何成濬,中央军将领,曾任湖北省主席,时任驻鄂绥靖公署主任,是蒋介石的说客,曾在中原大战中以三千佳丽拉拢了倾向冯玉祥的杂牌军,给蒋介石立了大功。
3.朱绍良,中央军将领,时任甘肃省主席兼甘肃绥靖公署主任。
4.韩复榘,西北军将领,时任山东省主席,第三路军总指挥,拥兵5师1旅,约6万人,割据山东一省地盘。
5.宋哲元,西北军将领,时任察哈尔省主席,第29军军长,拥兵4个师,约5万人,但其在几个月后,占领平津,被任命为冀察政务委员会主席,占领冀察两省,平津两市,扩军到10万人。
6.刘湘,川军军阀,时任四川省主席、四川剿匪总司令,拥有大半个四川的防区,拥兵约15万。
是当时川军的老大。
7.刘峙,中央军将领,中央军五虎上将之首,时任驻豫绥靖公署主任兼河南省主席。
8.万福麟,东北军将领,东北军黑龙江派(吴俊升部队)首领,曾任黑龙江省主席,时任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副主任,53军军长,拥兵3万余。
9.何键,湘军将领,时任湖南省主席,拥兵5万余人。
10.白崇禧,桂系首脑之一,回族,时任赣粤闽湘鄂剿匪军南路军总司令。
以后升为一级上将。
11.刘镇华,镇嵩军首脑,时任安徽省主席,11路军总指挥,拥有豫西悍匪组成的2万多军队。
几个月后,刘镇华神经错乱,部队交给弟弟刘茂恩,但镇嵩军在刘氏兄弟带领下从1912年存在到1947年底,成为民国期间仅次于晋绥军存在时间第二的地方军阀部队。
12.顾祝同,中央军将领,中央军五虎上将之一,时任军政部政务次长兼南昌绥靖公署主任。
13.商震,晋绥军将领,但当时已经脱离晋绥军,独树一帜,曾任山西省主席,时任32军军长,以后历任天津市市长、河北省主席,河南省主席。
拥兵2万余。
14.傅作义,晋绥军将领,时任绥远省主席兼35军军长,拥兵2万余。
15.徐永昌,晋绥军将领,时任山西省主席兼33军军长,拥兵2万余,后脱离晋绥军,调任军令部部长。
16.于学忠,东北军将领,事实上的东北军副帅,时任河北省主席兼51军军长,拥有嫡系部队2万余,并可以在张学良不在时代管东北军主力约16万人。
17.杨虎城,陕军将领,时任陕西绥靖公署主任兼陕西省主席,17路军总指挥,拥有陕西省地盘和约5万军队。
18.蒋鼎文,中央军将领,中央军五虎上将之一,时任驻闽绥靖主任。
19.龙云,滇军领袖,彝族,时任云南省主席兼湘鄂川黔边区“剿匪军”第二路军总司令,拥有云南省地盘和4万余军队。
20.徐源泉,直鲁联军余部,时任湘鄂川边区“剿共”总司令兼第十军军长,拥兵2万余。
21.1935年12月10日,授任杨爱源二级上将,杨爱源,晋绥军将领,曾任察哈尔省主席,时任34军军长,是阎锡山的嫡系。
22.1936年1月11日,授任程潜二级上将,程潜,国民党元老,程系湘军首领,当时刚与蒋介石和解,时任军事委员会参谋总长。
后晋升为一级上将。
23.1936年12月31日,授任李烈钧二级上将,李烈钧,国民党元老,当时已经离开军界很久,并非现役军人,西安事变后,被任命为高等军事法庭审判长,负责审判张学良,并授予了二级上将的军衔。
抗战前1935年到1937年授予的23个二级上将,在抗战开始的时候,就有刘镇华得了神经病,何键、万福麟、杨虎城、何成濬失去权力,李烈钧本来就脱离军界,只有17个二级上将参与抗战一线,其中,程潜在抗战期间晋升一级上将,但很快退出第一线,陈调元、宋哲元、刘湘死亡,韩复榘被处决,徐源泉被撤职查办,朱绍良、刘峙、商震、蒋鼎文、于学忠失去军队指挥权,杨爱源也被阎锡山挂起来,徐永昌也在中央无实权,真正到抗战胜利的时候,拥有实权的只剩下白崇禧、顾祝同、傅作义、龙云,其中龙云抗战胜利后马上被老蒋解决。
真正到抗战后还有实权的仅仅剩下3人。
24.1939年5月2日,晋任卫立煌为二级上将,卫立煌,中央军将领,中央军五虎上将之一,时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
25.1939年5月2日,晋任陈诚为二级上将,陈诚,中央军将领,时任第9战区司令长官、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部长、湖北省主席。
后晋升为一级上将。
26.1942年2月,孙连仲晋任陆军上将(应该为二级上将),孙连仲,西北军将领,时任第六战区司令长官。
27.1944年2月9日,晋任薛岳为二级上将,薛岳,原为粤军将领,后投靠中央军,时任第九战区司令长官兼湖南省主席。
28.1945年10月3日,晋任张发奎为二级上将,张发奎,粤军将领,时任第二方面军总司令,专管广东受降。
29.1945年10月3日,晋任张治中为二级上将,张治中,中央军将领,时任国民党政府西北行营主任兼新疆省主席。
30.1946年6月13日,晋任余汉谋为二级上将,余汉谋,粤军将领,时任衢州绥靖公署主任。
31.1947年2月21日,晋任邓锡侯为二级上将,邓锡侯,川军将领,时任川康绥靖公署主任。
32.1947年2月21日,晋任陈仪为二级上将,陈仪,中央军将领,时任台湾行政长官兼警备总司令。
33.1947年2月21日,晋任熊式辉为二级上将,熊式辉,中央军将领,时任东北行辕主任。
34.1948年11月16日,晋任邹作华为二级上将,邹作华,东北军将领,炮兵权威。
由上可知,国军二级上将也很少,基本上都是一些手握重兵的地方军阀或中央军的高级将领,他们大多都有较高的政治地位和较老的资格,在这些人中,抗战期间死亡4人,但无一阵亡,具体为:处决1人(韩复榘),病亡3人(刘湘、宋哲元、陈调元)。
而被拔高很多的黄埔军校学生在大陆期间无一升到二级上将。
最后,是陆军中将加上将衔,这个军衔是对那些限于二级上将名额不能成为上将的资深军官的一种补偿,使他们虽然不是二级上将,但可以佩戴二级上将符号。
这项制度是从1936年开始实施的。
具体有:1.1936年9月12日,授任张发奎为陆军中将加上将衔,张发奎,粤军将领,时任皖、赣、浙、闽四省边区总指挥及苏浙边区绥靖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