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白细胞检查
临检--异常白细胞形态

异常白细胞形态1.中性粒细胞异常形态(1)毒性变化:严重传染病、化脓性感染、中毒、恶性肿瘤、大面积烧伤等情况。
大小不均中毒颗粒空泡形成杜勒小体退行性变1)大小不均中性粒细胞大小相差悬殊,不均一性增大。
2)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的胞质中出现比正常中性颗粒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染色较深黑色或紫黑色颗粒。
3)空泡形成中性粒细胞的胞质或胞核可出现1个或数个空泡。
细胞发生脂肪变性或颗粒缺失的结果。
4)杜勒小体(Dohle):中性粒细胞因毒性变化而在胞质中保留的局部嗜碱性区域(源自RNA),呈圆形、梨形或云雾状,染成灰蓝色,直径1~2μm,亦可见于单核细胞。
5)退行性变:细胞发生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晰、核固缩、核肿胀和核溶解等。
(2)棒状小体(Auer小体)急性白血病类型急粒(M3)数条急单一条急淋无白细胞胞质中出现呈紫红色细杆状物质,长约1~6μm,1条或数条,称为棒状小体。
(3)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3叶核居多,杆状与分叶核之比1:131)核左移:外周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和(或)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细胞时(>5%)。
再生性核左移核左移伴白细胞总数高,提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机体抵抗性强。
见于: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急性失血。
退行性核左移核左移伴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提示骨髓释放功能受到抑制,机体抵抗力差。
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严重感染(如伤寒、败血症等)。
2)核右移中性粒细胞核分叶5叶以上者超过3%,常伴白细胞总数减低,为造血物质缺乏、脱氧核糖核酸减低、骨髓造血功能减退所致。
见于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应用抗代谢药物(如阿糖胞苷、6-巯基嘌呤等)、炎症恢复期。
(4)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细胞体积较大,直径16~25μm,核分叶常在5叶以上,甚至在10叶以上,核染色质疏松。
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抗代谢药物治疗后。
Chediak-Higashi畸形Alder-Reilly畸形May-Hegglin畸形Pelger-Huet畸形2.淋巴细胞的形态异常(1)异型淋巴细胞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肺炎、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等病毒性感染或过敏原刺激下,可使淋巴细胞增生,出现某些形态学变化,称为异型淋巴细胞。
白细胞的显微镜检查

单核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
一、生理因素: 多见于婴幼儿,可由于骨髓造血功能发育不完善,从而 导致单核细胞增高,通常不需要进行特殊处理。 二、病理因素: 1、感染性疾病:比如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寄生虫感染 等,而单核细胞会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对抗致病因子, 从而可导致单核细胞增高,可遵医嘱使用头孢克肟颗粒、 利巴韦林片、甲苯咪唑片等药物治疗; 2、血液系统疾病:比如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骨髓增 生异常综合征等,可由于未成熟的单核细胞增殖释放入 血,从而导致单核细胞增高,可遵医嘱使用注射用环磷 酰胺、注射用硫酸长春新碱、醋酸泼尼松片等药物治疗, 或者进行骨髓移植。 三、药物因素: 比如长期服用醋酸泼尼松片这类激素药物或者抗生素药 物,也可能会引起单核细胞增高,建议遵医嘱用药,不 可随意更改用药剂量、频次,必要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 停药或者更换药物。 四、单核细胞减少无临床意义。
造成淋巴细胞增多因素:
1、生理性原因。儿童患者,一般可以无症状。 2、病毒感染性疾病,比如患有风疹、水痘、腮腺炎等。 3、淋巴细胞疾病也,比如白血病、淋巴瘤等。 4、当体内中性粒细胞减少明显时,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5.移植排斥反应时。
造成淋巴细胞降低的因素:
1、免疫系统的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艾滋病等,或肿瘤患者放化疗后。 2、使用细胞毒素类、激素类或免疫抑制药物。 3、感染、外伤或应激情况下,中性粒细胞反应性增多, 淋巴细胞相对性减低。 4、血液系统疾病,如慢性髓性白血病、骨髓增殖性肿瘤 等,中性粒细胞生成增加,淋巴细胞相对减少。
嗜碱性粒细胞临床意义:
1.增多:常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 细胞增多症、粘液星水肿、溃疡性结肠炎、变 态反应、甲状腺功能减退等。 2.减少:见于速发型变态反应(荨麻疹、过敏 性休克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及糖皮质激素 过量、应激反应(心肌梗死、严重感染、出血 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库欣综合症等。
血常规—异常白细胞

血常规——异常白细胞中性粒细胞1、毒性变化:1)中毒颗粒:比正常中性颗粒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染色较深,呈黑色或紫黑色。
计算中毒颗粒在中性粒细胞(100或200个)中所占百分率称为毒性指数。
1为极度,0.75为重度,0.5为中度,<0.25为轻度。
2)空泡:可为单个,但常为多个。
大小不等,亦可在核中出现。
通常认为是细胞脂肪变性的结果。
3)Dohle体:杜勒小体,是中性粒细胞因毒性变化而保留的局部嗜碱性区域,呈圆形、梨形或云雾状,直径为1~2um,界限不清,可染成灰蓝色,亦可见于单核细胞。
4)退行性变:常见者有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晰、核固缩、核肿胀和核溶解(染色质模糊、疏松)等等。
如胞质破裂后消失,只剩胞膜,则成裸核或蓝状细胞。
2、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细胞体积大,直径16~25μm,核分叶常在5叶以上,甚至10叶以上,核染色质疏松。
3、Aure小体:细胞质中出现呈紫红色细杆状物,长约1~6μm,1条或数条。
4、Pelger-Huet畸形:中性粒细胞的核分叶过少,其细胞核多呈杆状或仅分为2叶,杆状核形则类似花生样,分叶核的分叶之间多以细丝状连接;典型的核型可呈肾形、眼镜形或哑铃形;叶多呈圆形或椭圆形;细胞质较为致密、深染,聚集成小块或条索状,其间可有空白间隙。
5、Chediak-Higashi畸形:细胞质内含有数个~数10个包涵体,直径2~5μm,呈蓝紫色、紫红色,见于Chediak-Higashi综合征。
淋巴细胞异型淋巴细胞(abnormallymphocyte)是一种形态变异的淋巴细胞,免疫表型显示多属T淋巴细胞。
其形态变异是病毒或某些过敏原等因素刺激,T淋巴细胞反应性增生甚至发生母细胞化所致。
正常人血片中偶可见到异型淋巴细胞。
【Ⅰ型】又称空泡型或浆细胞型。
胞体比正常淋巴细胞稍大,多为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
细胞核为圆形、肾形、分叶状,常偏位。
染色质粗糙,呈粗网状或小块状,排列不规则。
血白细胞分类异常具有临床意义的标准

血白细胞分类异常具有临床意义的标准血白细胞分类异常具有临床意义的标准白细胞是人体中的一种重要的免疫细胞,负责抵御外界病原体的侵袭。
正常情况下,白细胞的分类和数量都应该处于一定的范围内。
然而,有时候我们会发现血液检查结果显示白细胞分类异常,这可能意味着机体存在某种疾病或病理状态。
因此,对于血白细胞分类异常的标准具有临床意义,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疾病的类型和程度,为患者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血白细胞主要分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五类。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些白细胞分类异常的标准及其临床意义。
1. 中性粒细胞分类异常:中性粒细胞是最常见的白细胞,其分类异常通常表现为增多或减少。
增多的情况可能是由于感染、炎症、应激反应、恶性肿瘤等引起。
而减少的情况则可能是由于骨髓功能障碍、药物反应、放射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原因导致。
通过对中性粒细胞分类异常的判断,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疾病的类型和进展情况,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2. 淋巴细胞分类异常:淋巴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类异常通常表现为增多或减少。
增多的情况可能是由于病毒感染、淋巴瘤、白血病等引起。
而减少的情况则可能是由于免疫功能缺陷、放射治疗、化疗等原因导致。
对淋巴细胞分类异常的判断可以帮助医生确定免疫系统的状态,评估患者的免疫功能,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3. 单核细胞分类异常:单核细胞是一类具有吞噬功能的白细胞,其分类异常通常表现为增多或减少。
增多的情况可能是由于感染、炎症、恶性肿瘤等引起。
而减少的情况则可能是由于骨髓功能障碍、药物反应、放射治疗等原因导致。
对单核细胞分类异常的判断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患者是否存在感染或免疫系统异常等问题。
4. 嗜酸性粒细胞分类异常:嗜酸性粒细胞是一类具有吞噬和杀伤寄生虫能力的白细胞,其分类异常通常表现为增多。
增多的情况可能是由于过敏反应、寄生虫感染、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引起。
对嗜酸性粒细胞分类异常的判断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过敏反应或寄生虫感染等问题,并指导相应的治疗措施。
儿童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参考值

儿童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参考值
儿童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参考值是指用于评估儿童白细胞形态
是否正常的一组参考范围。
白细胞形态检查是一种常见的血液检查方法,用于观察白细胞的形态特征,包括大小、形状、细胞器内含物等。
儿童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参考值的建立是通过对大量健康儿童进行
统计分析得出的。
由于儿童的生理特点和成人有所不同,因此需要建立针对儿童的参考范围。
这些参考值通常会根据儿童的年龄、性别和生长发育情况进行分类。
在儿童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中,常用的参考指标包括白细胞的数量、细胞核的形态、细胞质的颜色和红细胞/白细胞比例等。
通过与正常范围进行比较,可以帮助医生判断儿童是否存在白细胞形态异常。
白细胞形态异常可能是某些疾病或病理情况的表现,如感染、炎症、恶性肿瘤等。
通过检查白细胞形态,医生可以及早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白细胞形态异常并不一定意味着患有疾病,有时也可能是生理性的变化。
总之,儿童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参考值的建立和应用对于儿科医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准确判断儿童白细胞形态的正常与异常,有助于及早发现潜在的疾病,为儿童的健康提供更好的保障。
儿童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

儿童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
儿童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是检查儿童血液中白细胞及噬菌体细胞的出现情况以及形态的一种检查方法。
检测的内容有:白细胞总数、白细胞比罗(比罗数)、单核细胞含量(单核细胞介导的免疫)及淋巴细胞含量。
白细胞的形态性状是检查结果的重要内容,从儿童的血液中检查石头(颗米核性细胞,也称为石头细胞)和狼类(狼状细胞)各自的正常百分比,也能反映出儿童免疫功能的好坏。
此检查非常直观,需要在高倍放大下用显微镜观察血液细胞的变化,系统评估细胞种类及形态情况,结果是由实验室工作人员判断,一般有单核细胞、嗜碱粒细胞(淋巴细胞)、嗜酸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石头细胞、狼状细胞等六种细胞,在正常情况下应该有相应的必要比例。
如果在儿童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中出现异常,说明可能存在免疫功能紊乱情况,也可能是某些素质性疾病的标志,因此会对儿童的健康造成影响。
此时,家长应及时带儿童去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检查。
特别是,需要注意的是检查出白细胞高反应异常,这可能是细菌感染的征兆,或髌骨骨炎以及骨骺炎。
儿童的发育和疾病的发生,大多由免疫功能异常引起,因此正确的检查和诊断对儿童的健康来说十分重要。
一般来说,儿童每两年都需要做一次完整的身体检查,留意他们的血液细胞形态变化情况,从而保证其健康。
白细胞异常一定是白血病吗

白血病异常一定是白血病吗
不少患者血常规检查发现白细胞异常就会怀疑是不是自己得了白血病,其实这并没有必然的关系,专家提示:白血病发病时,白细胞出现异常是很正常的,但是并不是说所有的白细胞减少或是增多就是白血病的征兆,有时候吃药也会导致白细胞下降。
一般引起白细胞出现下降有两种原因:
一种是内因,由基因突变造成。
另一种是外因,服用药物、接触化学物都能引起变化,比如抗生素、镇静药、解热镇痛药、心血管等众多药物甚至是一些保健品都能引起白细胞的下降。
一旦停药,白细胞指标就能恢复正常。
现在很多医生往往怕延误病情,因此不放过每一个可能性。
然而将“好人当坏人治”的结果会让“好人”白白地承受痛苦。
即使误判最后被改正,病人多化了钱不说,还会增加许多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和痛苦。
专家提醒,一定要到正规专业医院就医检查,当遇到重大疾病时,最好复查进行确诊,以免给病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测定方法及参考范围

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测定方法及参考范围白细胞形态检查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验方法,用于评估白细胞的形态特征,以帮助医生诊断和监测血液疾病。
本文将介绍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的方法和参考范围。
一、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方法1. 血涂片检查:采用血涂片染色的方法,通过显微镜观察白细胞的形态特征。
常用的染色方法包括Wright 染色和Giemsa 染色。
通过观察细胞核、细胞质和颗粒的形态变化,可以判断白细胞的异常形态。
2. 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使用自动化设备进行血细胞分析,可以快速、准确地评估白细胞的形态特征。
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可以测定白细胞的大小、形状、核质比、核分裂和颗粒的形态等参数。
3. 骨髓涂片检查:对于一些疑难病例,医生可能会进行骨髓涂片检查,以获得更详细的信息。
骨髓涂片检查可以观察到更多的白细胞形态特征,帮助确定病因。
二、异常白细胞形态的参考范围白细胞形态的正常范围是相对宽泛的,具体的参考范围可能会因不同实验室的方法和仪器而有所差异。
一般来说,以下是常见的异常白细胞形态及其参考范围:1. 嗜酸性粒细胞:正常的嗜酸性粒细胞具有双叶核和颗粒状的细胞质,参考范围为0-5%。
2. 嗜碱性粒细胞:正常的嗜碱性粒细胞具有多叶核和颗粒状的细胞质,参考范围为0-1%。
3. 中性粒细胞:正常的中性粒细胞具有多叶核和细微的颗粒状细胞质,参考范围为40-75%。
4. 淋巴细胞:正常的淋巴细胞具有圆形核和少量细胞质,参考范围为20-45%。
5. 单核细胞:正常的单核细胞具有单个肾形核和丰富的细胞质,参考范围为2-10%。
6. 异常细胞:异常细胞包括原始细胞、形态异常的细胞和异形淋巴细胞等。
正常情况下,这些细胞应该很少或者不存在。
需要注意的是,异常白细胞形态并不一定意味着疾病存在,有些情况下可能是正常的变异。
因此,对于异常白细胞形态的评估应综合考虑临床症状、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和患者的病史等因素。
总结起来,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是一种重要的临床检验方法,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监测血液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异常白细胞检查(显微镜检查法)
1. 实验原理
用瑞氏染色法,对制备好的血涂片进行染色,然后在显微镜下进行形态检查。
2. 标本采集:
2.1 标本种类:新抽取的抗凝血或手指末梢血。
2.2 标本要求:
2.2.1 抗凝剂采用EDTA K2抗凝。
2.2.2 用手指末梢血作白细胞检验时,如手指有冻疮,则主张采用耳垂血。
3. 标本储存:取材后应立即推制成血涂片,并尽快送检。
4.标本运输:保持干燥,室温运输。
5. 标本拒收标准:污染,凝固标本不能作测定。
6. 实验材料:
瑞氏血细胞染色液,生产厂家:(台资)珠海贝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7. 实验仪器:
7.1 仪器名称:OLYMPUS 显微镜
7.2 仪器厂家:OLYMPUS
7.3 仪器型号:OLYMPUS CH30
8. 操作步骤
8.1采血后推制厚薄适宜的的血膜片,血膜应呈舌状,头、体、尾清晰可分。
8.2瑞氏染色:将制好的干燥血涂片平置于染色架上,滴加瑞氏染色液A液3-5滴使其迅速盖满血膜,然后加瑞氏染色B液3-5滴,轻轻摇动玻片或用洗耳球吹气使A、B染液充分混匀,染色1-2分钟(气温低或涂片较厚时可适当延长染色时间),用自来水冲去染液,待干。
8.3高倍镜(必要时油镜)观察白细胞形态。
8.结果判断与分析
9.1 核象变化。
(1) 核左移:说明外周血中幼稚或杆状核粒细胞增多,见于急性白血病,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
正常妊娠、缺氧及低血压也可出现细胞核左移现象。
(2) 核右移:说明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过多,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化疗
及炎症恢复期,遗传性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尿毒症等。
巨多核中性粒细胞:成熟中性细胞胞体增大,核分叶过多,常为5-9叶,甚至12-15叶。
各叶大小差别很大,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
此外,在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核右移,表示预后不良。
(3) 分叶过少:乳酸缺乏症,假性pelger-huet异常等。
9.2 其他核异常
环形或面包圈型核:见于慢粒,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等。
中性粒细胞形态变化
9.3 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
1)细胞大小不均:为骨髓内幼稚粒细胞发生不规则的分裂增殖所致。
2)中毒颗粒:比正常中性颗粒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染色较深,呈黑色或紫黑色。
有时颗粒很粗大,与嗜碱粒细胞易混淆;有时小而稀少,散杂在正常中性颗粒之中。
含中毒颗粒的中性粒细胞应与嗜碱粒细胞区别,其要点:嗜碱粒细胞核较少分叶、染色较浅、颗粒较大、大小不均、着色更深、细胞边缘处常分布较多,可分布于核上,胞浆中常见小空泡。
在血片染色偏碱或染色时间过长时,易将中性颗粒误认为中毒颗粒。
但只要注意全片各种细胞的染色情况,则不难区别。
含中毒颗粒细胞在中性细胞中所占比值称为毒性指数。
毒性指数愈大,提示中毒变性结果。
3)空泡:可为单个,但常为多个。
大小不等,亦可在核中出现。
被认为是细胞脂肪变性的结果。
4)Dohle体:是中性粒细胞胞浆内因毒性变而保留的嗜碱性区域。
呈圆形、梨形或云雾状。
界限不清,染成灰蓝色,直径为1-2μm,是胞质局部不成熟,即核与胞质发育不平衡的表现。
Dohle小体亦可见于单核细胞中,其意义相同。
5)退行性变:常见者有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晰、核固缩、核肿胀和核溶解(染色质模糊、疏松)等等。
如胞质破裂后消失,只剩胞膜,则成裸核或蓝状细胞,退行性变亦可见于衰老细胞,在正常情况下为数极少。
这些毒性变化可单独出现,亦可同时出现。
观察中性粒细胞的毒性的变化,对估计疾病的预后有一定帮助。
9.4 其它异常白细胞:
1)Pelger-Huet畸形:表现为成熟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能力减弱。
常为杆状和分两叶(其间难成细丝)。
呈肾形或哑铃形。
染色质聚集成小块或条索网状,其间有空折间隙。
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异常,一般无临床症状。
但也可继发于某些严重感染、
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肿瘤转移和某些药物(如水仙胺、磺基二甲基异恶唑)治疗后。
2)Chediak-Higashi畸形:在Chediak-Higashi综合征患者骨髓和血液各期粒细胞中,含数个至数十个直径2-5μm的包涵体,即异常巨大的紫蓝或紫红色颗粒。
电镜观察和细胞化学显示,巨大颗粒为异常溶酶体。
患者容易感染,常伴白化病。
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此异常颗粒也偶见于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中。
3)Alder-Reilly畸形:其特点是在中性粒细胞中含巨大深染的嗜天青颗粒,染深紫色。
此异常颗粒与中毒颗粒的区别是颗粒较大,不伴有白细胞数增高、核象左移和空泡等其它毒性变化。
患者常伴有脂肪软骨营养不良或的遗传性粘多糖代谢障碍。
类似颗粒亦可见于其它白细胞中。
4)May-Hegglin畸形:患者粒细胞终身含有淡蓝色包涵体。
实验证明这种包涵体与前述常见于严重感染、中毒等所见Dohle体相同,但常较大而圆。
除中性粒细胞外,其他粒细胞甚至巨核细胞内亦可见到。
9.5 淋巴细胞形态学变化
(1)异型淋巴细胞:在传染性单核增多症、病毒性肺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等病毒感染或过敏原刺激下,可使淋巴细胞增生,并出现某些形态学变化,称为异型淋巴细胞。
Downey将其按形态特征分为三型:
I型(空泡型):最多见。
胞体比正常淋巴细胞稍大,多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
核圆形、肾形或分叶状、常偏位。
染色质粗糙,呈粗网状或小块状,排列不规则。
胞质丰富,染深蓝色,含空泡或呈泡沫状。
Ⅱ型(幼稚型):胞体较大,核圆形或卵圆形。
染色质细致呈网状排列,可见1-2个发生母细胞化的结果。
Ⅲ型(不规则型):胞体较大,外形常不规则,可有多数伪足。
核形状及结构与I型相同或不同,染色质较粗糙致密。
胞质量丰富,染色淡蓝或灰蓝色,有透明感,边缘处着色较深蓝色。
可有少数空泡。
(2)受放射线损伤后淋巴细胞形态变化:通过放射生物学的研究以及对射线损伤病人观察,证实淋巴细胞是白细胞中对电离辐射最敏感的细胞。
人体遭受较小剂量的电离辐射之后,虽未出现明显临床症状,但血中淋巴细胞的数量却已显著减少。
若经较大剂量照射后,淋巴细胞迅速减少,剂量越大,减少得越严重以致衰竭,与此同时受损伤的淋巴细胞还出现形态学改变,如核固缩、核破坏、双核的淋巴细胞以及含有卫星核的淋巴细胞。
后者是指胞质中主核之旁出现小核也称微核,是射线损伤后较为特殊的所见。
(3)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时形态学变化:在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时,不但出现各阶段的原幼细胞,且处于各分阶段的白血病的细胞都有特殊的形态变化。
10. 质量控制:每30份样本,抽两份样本进行室内工作人员比对分析,要求差异在10%以内。
11. 变异的潜在来源
11.1 取材不当。
11.2 涂片过厚或过薄,影响形态观察。
12. 操作注意事项:
12.1 取材后,必须立即涂片。
12.1 推好的血膜片应在空气中摇动,使其尽快干燥,以免细胞变形。
天气寒冷或潮湿时,应于37℃温箱中保温促干,以免细胞变形缩小。
12.3 根据血膜厚薄,细胞量多少及室内温度等把握好染色时间,使染色效果满意。
12.4 镜检时循序检查,必要时用油镜确认;并注意整体情况。
13.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编。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二版)5-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