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经典诵读四五

合集下载

老子四章原文高中

老子四章原文高中

老子四章原文高中哎,说起来《老子》这本书啊,那可是咱们中华文化的瑰宝,里面藏着不少智慧呢。

特别是高中那会儿学的那“老子四章”,简直是字字珠玑,让人越读越有味儿。

今儿个,咱们就用大白话,聊聊这四章里的精髓,看看能不能让这古老的智慧,在现代生活中也闪闪发光。

首先啊,老子说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话听起来玄乎,其实说白了,就是有些东西啊,它本身就很深奥,不是咱们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

就像爱情、梦想这些玩意儿,你能说清它们具体是个啥吗?不能吧!所以,咱们得学会用心去体会,去感受那份“道”的奥妙。

接着往下看,“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这话多接地气啊!就像咱们平时说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好事儿坏事儿总是那么个相互转换的理儿。

学习上遇到难题了,别灰心,说不定这正是你进步的机会呢;工作上一帆风顺了,也别飘,小心乐极生悲。

这世界啊,就是这么个阴阳平衡、对立统一的理儿。

再来说说那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哎呀妈呀,这话简直就是人生导师级别的金句啊!水啊,它多温柔啊,滋养万物却从不争强好胜。

咱们做人啊,也得学学水的这份智慧,多帮助别人,少计较得失。

这样一来,不仅人缘好了,心情也跟着舒畅了,何乐而不为呢?最后啊,老子还提到了“知足者富”。

这句话真是说到我心坎里去了。

现在的人啊,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永远不知足。

可咱们得想想啊,人这一辈子能有多少东西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呢?钱再多也买不来健康和快乐啊!所以嘛,学会知足常乐才是硬道理。

每天晚上睡觉前想想自己拥有的美好事物吧:家人的关爱、朋友的陪伴、健康的身体……这不都是咱们的财富吗?总而言之啊,《老子》这四章虽然简短却富含深意啊!它们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所以啊朋友们没事的时候不妨多翻翻这本书感受一下那份跨越千年的智慧吧!。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全文《道德经》简介《道德经》又称《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道德真经》。

相传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先秦诸子分家之前的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是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中国文化名著,被誉为“万经之王”。

全文五千言以道法自然为纲宗,阐述修身、处世、治国、用兵、养生之道以及天地万物之本性、“内圣外王”之境界,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前)、《德经》(38章后),并分为81章。

《道德经》全文01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0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03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04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0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迭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06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07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08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老子歌诀体乐读节奏划线1-81章(1)

老子歌诀体乐读节奏划线1-81章(1)

《老子》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老子》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 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 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 (lèi),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 ∕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 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
异于人,而∕贵食sì母。
【老子·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 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 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情);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 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 以/此。
【老子·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wǎng则直, 洼则盈,敝则新, 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现),故∕明;不自是,故∕ 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ch。 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 诚∕全而归之。
【老子·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fáng。 是∕以∕圣人之治也, 为wèi腹不为目, 故∕去∕彼∕取∕此。
【老子·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 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 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wèi吾有∕身,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wéi 天下,若可托 天下;爱以身为wéi天下,若可寄∕天∕下。
是∕以圣人之治, 虚其心,实其腹, 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25《老子》四章

25《老子》四章

二十五、《老子》四章【学习要点提示】1。

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影响。

2.体会课文中所蕴含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

结合本文掌握先秦文章词句解读的基本方法.【作品背景介绍】1、老子其人其书老子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后世道教将他尊奉为祖师。

太上老君是道教对老子的尊称。

老子思想不仅对中国影响深远,在世界上的影响也很广泛。

老子的《道德经》一书,是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先河的哲理诗,是人类生命活力的颂歌,是中国这一智慧巨人对宇宙、人生、社会、政治、军事认知的哲学格言,是中国文化的大宝藏,是中国思想史上一次灿烂的日出.五千精妙,博大精深,从宇宙到人生,从物质到精神,从社会到政治,无数个层面上的东西都囊括其中,布列得井井有序。

他的思想似乎高悬太空,实则立足人世,他貌似虚静,却满溢爱之情;他倡“无为",结果是“无不为”;他言守静,实则“制动”;他甘“居后",反而“占先”;无为清静其外,有为积极其内。

《道德经》充满智慧之爱,闪烁智慧之美.2、学习和研究《老子》的意义老子的《道德经》(《老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是中国思想史上一座名垂千古的丰碑,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之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千多年来,它深刻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思想和社会生活.全面地把握这一光辉著作的思想内涵,是深刻理解中华文化源流和民族精神的关键之一。

站在时代的高度,以宏观视野和战略眼光重新反思和研究考证《道德经》及老子的哲学思想,对于全面正确地把握它的思想内涵,对于在全球化条件下重建中华文化,显扬其本真主义和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3、先秦文章词句解读的基本方法先秦时期的文章,通假现象较为普遍,词不达意问题也比较突出,因此,解读先秦时期的文章要根据语言环境、结合上下文意思来解,切不可望文生义和凭空臆断。

【相关网址链接】《老子》(道德经)老子网老子文化论坛老子传奇【作家作品汇评】1。

高中必背老子四章原文

高中必背老子四章原文

高中必背老子四章原文老子的四章是《道德经》中的重要篇章,也是高中必背的部分之一。

这四章内容丰富,涉及到人生哲学、处世之道等方面,对于我们的思考和人生态度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一章中,老子提到了“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道是无法言喻的,它超越了语言和概念的范畴。

无法凭借言语来描述道的本质,只能通过心灵的体悟去感受它。

老子认为,人们过于追求名利和物质的欲望,忽略了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只有通过去除杂念,回归内心的宁静,才能与道相通,获得真正的智慧和力量。

第二章中,老子强调了“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意思是人们只有认识到美的存在,才会有丑的概念。

正因为有丑的存在,才让人们能够认识美的价值。

老子认为,万物都有其独特的美,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就能发现美的存在。

同时,他也提到了“有无相生”,即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没有丑就没有美,没有好就没有坏。

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使得世界变得丰富多彩。

第三章中,老子用“不尚贤,使民不争”来强调了不要过于追求功名利禄,不要过度追求外在的荣耀和地位。

他认为,人们之所以争斗不休,是因为过于追求外在的成功和地位,而忽视了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只有不尚贤的人,才能使人们不再争斗,达到社会的和谐与平衡。

第四章中,老子提到了“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意思是道是无穷无尽的,不受限制的。

它是宇宙间的原始力量,生生不息。

老子认为,人们应该去追随道的力量,让自己与宇宙相融合,达到身心的和谐与平衡。

同时,他也提到了“听其言,观其行”,意思是我们不能只看别人说了什么,而是要看他们的实际行动。

因为只有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我们才能真正了解他们的本质和品性。

老子的四章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思考和启示。

它告诉我们,人们应该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而不是过度追求外在的功名利禄。

只有内心的平静与宁静,才能使我们真正与道相通,获得智慧和力量。

同时,老子还提醒我们要看别人的行动,而不是只听他们说了什么。

只有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我们才能真正了解他们的本质和品性。

《老子》四章原文及翻译

《老子》四章原文及翻译

《老子》四章原文及翻译《老子》四章1、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一章)译文:三十根辐条,聚集到车毂上,在车毂中间是空的时,才有车的作用。

揉和陶土做成器皿,只有器具中间是空的,才有器皿的作用。

开凿门窗建造屋室,当中门窗四壁中间是空的,才有屋室的作用。

所以,“有”车子、器皿、房屋等是一种便利,但恰恰是“无”使它发挥了作用。

2、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

(第二十四章)译文:踮起脚尖,人不能久立,迈大步走的人走不远,偏执己见的人不能明察,自以为是的人不能明辨是非,自我夸耀的人不能成就大功,自高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敬重。

(“自见”“自是”“自我”“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厌恶这些东西,所以有道的人绝不这样做。

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第三十三章)译文:能了解别人的人智慧,能了解自己的人圣明。

能战胜别人的人有力气,能战胜自己的人刚强。

知道满足的人就是富有人,强劲奋进的人有意志。

不丧失立身之地的人能够长久,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存,这就是寿。

4、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第六十四章)译文:事物安稳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小的时候容易散失。

要在还没有出现问题的时候解决问题,要在还没有陷入混乱的时候治理混乱。

整理经典-老子道德经(word打印版)

整理经典-老子道德经(word打印版)

整理经典-老子道德经(word打印版)经典诵读-老子道德经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謂玄牝。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第一章第七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天長地久。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邪?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故能成其私。

之門。

第八章第二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皆知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有無相生,難易相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後相隨。

恆也。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第九章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去。

驕,自遺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第三章第十章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國治民,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欲。

使夫智者不敢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

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第十一章第四章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道盅,而用之或不盈。

淵兮似萬物用。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故有之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第五章第十二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第 1 页共 8 页==经典诵读-老子道德经得之貨,令人行妨。

道德经典诵读篇目

道德经典诵读篇目

道德经典诵读篇目“道德经典诵读”书目一、启蒙经典(共3篇)1、《老子》(《道德经》)2、《三字经》3、《弟子规》二、四书五经(共30篇)1、《大学》(第1章)2、《中庸》(第4、20、21、22章)3、《论语》(10篇)(1)《学而·学而时习之六章》(第1、4、6、14、15、16章)(2)《为政·为政以德七章》(第1、4、11、15、17、19、20章)(3)《里仁·里仁为美九章》(第1、5、8、9、10、14、17、24、25章)(4)《雍也·乐水乐山四章》(第18、20、23、30章)(5)《述而·志于道八章》(第3、6、8、12、16、22、34、37章)(6)《泰佰·任重道远三章》(第5、7、10章)(7)《子罕·仁者不忧七章》(第4、17、18、19、23、28、29章)(8)《颜渊·成人之美五章》(第4、16、19、22、24章)(9)《子路·和而不同九章》(第6、16、17、19、21、23、24、26、27章)(10)《宪问·修己以安百姓十章》(第2、3、4、24、27、28、30、34、35、42章)4、《孟子》(6篇)(1)《公孙丑上·论浩然之气二章》(第2、6章)(2)《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一章》(第2章)(3)《离数上·得民心者得天下二章》(第9、10章)(4)《告子上·舍生取义二章》(第8、10章)(5)《尽心上·登泰山而小天下三章》(第14、19、24章)(6)《尽心下·尽信(书)不知无(书)二章》(第3、31章)5、《周易·泰》6、《尚书·盘庚上》7、《诗经》(5篇)(1)《关睢》(2)《子矜》(3)《鸡鸣》(4)《伐檀》(5)《硕鼠》8、《礼记》(3篇)(1)《苛政猛于虎也》(3篇)(2)《不食嗟来之食》(3)《学记·教学为先》9、《左传》(2篇)(1)《曹刿论战》(2)《烛之武退秦师》三、劝学励志篇(8篇)1、《劝学》(前3节)(荀子)2、《师说》(韩愈)3、《孟母戒子》(韩愈)4、《送东阳马生序》(明·宋濂)5、《孙权劝学》(司马光)6、《陋室铭》(唐·刘禹锡)7、《爱莲说》(宋·周敦颐)8、《为学》(清·彭端淑)四、神话故事(5篇)1、《精卫填海》(《山海经》)2、《夸父逐日》(《山海经》)3、《鲧禹治水》(《山海经》)4、《女娲补天》《山海经》)5、《嫦娥奔月》(《山海经》)五、现代诗歌时文选粹自行选取:如毛泽东诗词、抗震救灾类、抗击冰雪类、山川风物类、忧思怀古类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经典诵读》
四年级五班
【唱】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齐诵】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女诵】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
虚其心,实其腹,
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男诵】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一排诵】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二排诵】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三排诵】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无疵乎。

爱国治民,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齐诵】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
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道行天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