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理论 第3章

合集下载

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

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

第一,每一章正文前面都有一个方框,简短列出本章的主要观点。

然后是这些观点所依据的文本,有些甚至细到某一部著作的具体章节。

正文部分基本上都包括简介(除了第一章)、主要内容及其评价、与主要内容相关的个案及其分析讨论、本章小结、与本章内容有关的需进一步阅读的书目,最后是与本章有关的讨论题和研究点。

第二,引用和使用了大量的图表,并在该书前面目录后有专页列出图表的名称,以利查找。

第三,该书在最后注释和索引前,还有一个与翻译研究有关的互联网网址的附录。

其中包括两个发布有关会议、最近出版物和研究信息的网址,6个国际性翻译期刊的网址和4个经常含有有用链接的翻译组织的网址。

全书共分11章。

各章内容简述如下:第一章:翻译理论研究的主要问题。

本章又细分为6节,分别为:翻译的概念;什么是翻译理论研究;翻译学的简单回顾;霍姆斯和图里的翻译研究的“图表”;20世纪70年代以来翻译理论研究的发展;本书的目的和各章主要内容。

第二章:20世纪以前的翻译理论。

本章把重点放在直译和意译以及对翻译理论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一些翻译理论(家)上。

有关直译与意译之争可以追溯到古罗马西塞罗的“字对字”和“意义对意义”的翻译方法。

其后的著名圣经翻译者圣·哲罗姆也主张采用“意义对意义”(即意译)的方法。

德国的马丁·路德用浅显的德国方言来翻译圣经。

这一时期比较有系统的翻译理论提出者重要的有德莱顿、多雷和泰特勒等。

施莱尔马赫依据不同的文本类型将译者分为翻译商业文本的译者和翻译学术及艺术文本的译者。

他认为翻译有两种不同的途径:让读者走进作者;让作者走进读者。

他的翻译理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如赖斯的文本类型、韦努蒂的异化与归化、本雅明的翻译的语言及斯坦纳的阐释理论等第三章:等值和等效。

本章主要涉及罗曼雅各布逊的意义和等值的实质、奈达的建立于《圣经》翻译基础之上的翻译的科学及其所提出的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科勒的对等和等值以及70年代以后,一些学者如切斯特曼、巴斯奈特、贝克等人对等值这一概念的发展。

翻译理论-英译中

翻译理论-英译中

3. Novelty reflection (mostly through transliteration) eg. cool 酷 microblog 围脖 talent 达人 4. Enriching the target language eg. bottleneck 瓶颈 armed to the teeth 武装到牙齿 shed crocodile tears 洒鳄鱼泪
第一节 异化法 Foreignizing is a strategy in which a target text is produced, deliberately breaking target conventions by retaining something of the foreignness of the original, i.e. regaining its cultural identity, restoring the flavor from the source text. 1. Loyal to the original formality eg. In vain to me the smiling mornings shine, And reddening Phoebus lifts his golden fire. 我眼前徒有微笑的早晨在闪耀,徒有红脸 的非勃斯高举金色的火。
cf. long time no see 好久不见 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 人山人海 (Chinese English?)
5. Limitations 1) Culture of the target language eg.6 p37 2) Acceptance from readers eg.7 p38

第三章 翻译的原则

第三章 翻译的原则

• ( 15 ) Three passions, simple but over-whelmingly strong, have governed my life; the longing for love, the search for knowledge, and unbearable pity for the suffering of mankind. Three passions, like great winds, have blown me hither and thither, in a wayward course, over a deep ocean of anguish, reaching to the very verge of despair.
• 郭沫若的评论:“严复对翻译工作有很多贡献, 他曾主张翻译要具备信、达、雅三个条件。我认 为他这种主张是很重要的,也是完备的。翻译文 学作品尤其需要注意第三个条例,因为译文同样 应该是一件艺术品。
• 鲁迅:“信”与“顺” (faithfulness and fluentness)
• 傅雷:“神似(alike in spirit/spiritual similarity)”
• 视:译文读者为交际(翻译)的终极目标,译文 的等效程度和可接受程度视为翻译的最高标准。
• 英国翻译教育家和理论家彼得·纽马克:“文本中心”
• 主张:译者应根据文本的不同功能采取相应的翻译方法 ,而不能仅仅注重译入语读者的反应,并认为不分原作 语篇类型,一概采用等效翻译法不可取。
• 多元的翻译模式:逐字翻译,直译,忠实翻译,语义翻 译,改写,自由翻译,习语翻译,交流翻译。
• 古罗马诗人贺拉斯(Quintus Horatius):“忠实原著的译 者不会逐字直译”。

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

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

多年来一直从事语言的教学和研究 ,能流利地使用法 语 ,比较熟练地掌握除俄语和现代希腊语 ,还略懂德 语、梵语、拉丁语、阿拉伯语、希伯莱语、土耳其语 和印度尼西亚语等多种语言。
翻译代表作
卡氏论翻译的代表作是 1965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 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卡氏唯一的一本翻译理论专著
2. 范畴转换 (category shifts)
结构转换(structural shifts) 类别转换( class shifts) 范畴转换
单位转换(unit shifts)
内部系统转换(intra-system shifts) 指翻译过程中形式对应的脱离。
2.1 结构转换(structural shifts) 卡特福德认为这是一种最常见的转换形式,主 要涉及语法结构的转换。语法里的结构转换可 以发生在所有等级上。
பைடு நூலகம்
2.3 单位转换(unit shifts) 就是指等级转换(rank shift),即指原语中某 级上一个单位的翻译等值成分为译语不同等级 上的单位这样一种形式对应的脱离。 sentence clause phrase/word group rank word morpheme
Eg: Surprisingly,politics class is her favorite.
不足之处
卡特福德认为翻译理论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这种观点 比较片面。这会大大限制我们的视野和思维,局限我们的研 究范围,使翻译过程和本质得不到正确的,全面的描述和研 究。
卡氏的理论主要分析和描述了翻译过程和翻译转换,但却没 有提及翻译标准,没有说明为什么要在翻译中要采用层次转 换和范畴转换的方法。 卡特福德提出的转换模式仅仅适用于语言的句子层级以下, 没有顾及超出句子以外的语言单位如段落和篇章。对语篇, 语义,风格,交际,文化等问题缺乏指导意义。

读奈达《翻译理论与实践》有感

读奈达《翻译理论与实践》有感

读奈达《翻译理论与实践》有感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08)10-00摘要:奈达的翻译理论对翻译界的巨大影响是有目共睹的。

他运用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对翻译中涉及的各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地研究,为翻译实践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但在有些方面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对语言表达形式的轻视就有一定的片面性。

语言形式尽管不如意义重要,也不一定非要把源语的表达形式转换成译语习惯的形式,保留一定的读者可以接受的源语形式也是可以的。

关键词:奈达;翻译理论;语言形式在中国翻译界具有巨大影响力的翻译理论除了严复的“信、达、雅”外,想必就是奈达的理论了。

自从它传入中国以来,沉寂多年的中国译坛开始活跃起来,中国的翻译工作者感受到了一股异域的翻译理论的春风,精神为之一振,眼界也开阔了,此后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便出现了言必称奈达的现象,可见奈达理论的影响之大。

奈达的理论属于科学的翻译理论体系,它之所以会在世界范围内有如此大的影响就在于它的科学性。

奈达的翻译思想体现在他不同时期的著作中,而最能充分体现他主要,也是较成熟的翻译思想的是《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

该书从语言学的角度对翻译的过程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为翻译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全书共分为八章,前两章主要从大体上概述了翻译中常见的问题,剩下的章节具体论述了翻译的过程,即分析、转换、重组、检测。

第一章简要介绍了一些关于翻译的新观点,如翻译的重点从语言形式转向读者反应,这是奈达翻译思想的核心内容。

此外,他还认为语言是有共性的,尽管各种语言都有各自的特点,一种语言能表达的事情也能用另一种语言表达。

他在第二章提出了动态对等的观点,认为翻译是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首先是意义,其次是形式,使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一致,强调了读者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第三章开始论述翻译过程中的第一步——分析,介绍了语法分析的过程,把词从语义角度分成了物体词、活动词、抽象词和关系词来替代传统的语法分类,并提出了七个核心句和五个步骤来分析句子成分,为译者正确理解原文含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翻译学 第三章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

翻译学 第三章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

第三章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翻译理论流派纷呈,翻译学研究空前繁荣,翻译思想异常活跃,翻译研究呈现出学科相互渗透、不同翻译思想既对立有互为补充的多元特征。

重点人物:奈达将当代翻译理论的流变表述为从语文学,语言学,交际学到社会符号学的发展轨迹根茨勒将当今翻译理论分为北美翻译培训派,翻译科学派,早起翻译研究派,多元体系派和结构主义派五大流派曼迪将当代西方的翻译研究大致分为翻译的功能理论,话语与语域理论,多元系统理论,文化研究和翻译的哲学研究贝克尔概括为交际与功能研究,语言学研究,心理语言与认知研究和符号学研究本章概括为:语文学翻译研究翻译的语言学研究多元系统理论翻译的哲学研究翻译的文化研究第一节翻译学传统与语文学翻译研究纽马克20世纪50年代以前统称“前语言学”翻译研究,认为这段时间缺少对翻译的完整性与系统性,属于“前科学”的研究,纽马克以重大翻译活动为标志划分翻译理论发展阶段。

斯坦纳1,古典翻译理论至18世纪末泰特勒和坎贝尔翻译三原则的发表2,从施莱尔马赫至20世纪中叶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70年代,以翻译语言学派的兴起为标志,以维纳,奈达,穆楠和卡特福德为代表4,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至今,其标志是新兴学派林立,跨学科研究蓬勃发展谭载喜将漫长的西方翻译史划分为六个时期:1)发轫于公元前四世纪的肇始阶段;2)罗马帝国的后期至中世纪;3)中世纪时期;4)文艺复兴时期;5)近代翻译时期,即十七世纪至二十世纪上半叶;6)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至今。

本章节将西方翻译理论粗略的分为古代和近现代两个阶段,基本上属于奈达的语文学的翻译研究1,古代翻译理论公元前3世纪到欧洲中世纪结束为止(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公元前285年,72学者对《圣经》的翻译,众多学者,有影响的翻译理论家:西塞罗、贺拉斯、哲罗姆和奥古斯丁。

人物:西塞罗,贺拉斯,哲罗姆,奥古斯丁西塞罗认为:翻译必须符合听众和读者的语言习惯,并能打动读者听众,翻译要传达的事原文的意义和精神,并非原文的语言形式,文学翻译是再创作,译者必须具备文学天赋或素质。

英汉互译理论与实务课件及其参考答案 第三章第九节正反反正译法

英汉互译理论与实务课件及其参考答案  第三章第九节正反反正译法

正面译不顺,不妨从反面着笔。翻译之所以成为艺术, 就是因为它本身就具有创造性,翻译不能墨守成规。由 于两个民族的思维逻辑和表达方式不同,所以译者会经 常运用正反反正译法。一个民族习惯正面说,而另一个 民族可能认为反着说或换个角度说才顺口。
译者必须全面、深入掌握两种语言,才能自觉地和自如 地运用正反反正译法这一技巧。但是使用反译法有一个 前提,如若正译已经语义准确清晰,行文流畅地道,就 没有必要进行反译;反译只有在正译难以实现上述目的, 且比正译效果更佳时方才采用。
• 译文1:对他们而言,我只是他们的母亲 —— 思想无 法想象地落伍和平庸,以至于无法理解他们这一代的 时尚。
• 译文1采用直译的翻译方法,虽然保持了对原文的忠实, 却忽略了语言表达的“达”和“雅”,相对来说译文2反 话正说,其表达更加通顺流畅。
• 例5:To them, I’m just Mom ---- too impossibly oldfashioned and ordinary to understand the winds of their times.
• ——Yes, I am. 不,我去。 • 此句中的“yes”是对问句的否定,应译为“不”。这样的
回答和翻译才符合两种语言的不同表达方式。
汉语的否定: • 1)带有否定字词的标记(不、无、否、非、
没、莫、勿…); • 2)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决不、毫无、否则
、并非、没有…)
◆ 英语的否定: • 1)借助否定词(no, not, never, neither, nor…) • 2)表示否定的前缀后缀(no-, non-, in-, dis-, un-, im-,
• 3)正话反说 (英汉) • 例10:May trouble avoid you wherever you go! • 译文:但愿你上哪里都不会遇上麻烦! • 例11:He was 75, but he carried his years lightly. • 译文:他七十五岁了,可是并不显老。 • 例12:I gave you credit for being more sensible. • 译文:我没有想到你这么愚蠢。 • 例13:I lay awake almost the whole night. • 译文:我躺在那儿,几乎彻夜未眠。

相关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

相关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

第三章:相关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3。

1 相关翻译理论3。

1.1翻译转换理论翻译转换(translation shift)是翻译中的普遍现象,指的是原文译为目的语时发生的语言变化.“翻译转换"作为术语最早出现在英国学者卡特福德(Catford)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中,他认为翻译转换是“偏离形式对等的等值翻译”,并将将翻译定义为:“一种语言(SL) 中的语篇材料被另一种语言( TL) 中等值的语篇材料所取代。

"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是建立在弗斯和韩礼德的语言学模式之上,并借用了韩礼德的系统语法及其对语言“层次”的分类来说明翻译转换现象。

卡特福德的转换理论主要使用了语法和词汇两个层次,单位、结构、类别和系统四个语法范畴。

卡特福德认为,语言是交际性的,在上下文中发挥功能,而且这些功能的发挥通过不同的语言层次(如语音、词形、语法及词汇) 和级阶( 句子、分句、片语、词及词素等)。

在对“形式对应”(formal correspondence) 和“文本等值”( textual equivalence)做了区分后,卡特福德认为,既然这两个概念有很大差异,进行翻译转换就是必然的了,翻译转换因而在从源语到目标语的过程中背离了形式对应.卡特福德进而提出两种转换:层次转( level shifts) 和范畴转换( category shifts)。

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对汉英翻译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1.层次转换所谓层次转换是指处于一种语言层次上的原语单位,具有处于不同语言层次上的译语翻译等值成分.卡特福德的层次转换包括语音、词形、语法和词汇四个层面,但他认为翻译中惟一可能发生的层次转换就是语法和词汇之间的转移。

也就是说,一种语言的语法项在翻译时可以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词汇项,反之亦然。

例如,汉语中的“着”、“了”、“过”等词汇都可以用来英语中的“现在完成时(has/ have done)”和“过去完成时( had done)”这两种时态表达.例1.两个表面之间进行摩擦后,摩擦表面的材料温度会升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1 The nature of meaning:advances in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意义划分层次


linguistic meaning
referential meaning emotive(or connotative) meaning
3.2.1 The nature of meaning:advances in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能指”和“所指”共同组成语言“符号”

3.1 Roman Jakobson: the nature of linguistic meaning and
equivalence Summaries to Make and Linguistic Viewpoints to Learn
Langue Abstract linguistic system shared by all members of a speech community A set of conventions and rules language users all have to abide by Parole Realization of langue in actual use. Det. + N may be realized in actual use as the book, the desk, the radio, etc. concrete use of the convention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rules
equivalence Examples of differences:

the level of gender


the level of aspect
the level of semantic fields
这些例子展示了语言间的差异,不过他们所表述的概念 仍然是跨语言交际时能够表达的。 在 Jakobson 看 来 , 只 有 诗 歌 “ 不 可 译 ” , 需 要 creative transposition
3.1 Roman Jakobson: the nature of linguistic meaning and
equivalence

Saussure :langue and parole (语言和言语) langue指语言系统,parole指语言实际运用时的具体表达
语言理论具有的核心意义:区分“signifier”(能指,口头或 书面符号) 和“signified”(所指,具体的概念)
[and] surface structure: creation of the world back transform : B(object, the world) is the goal of A (event, creates)
3.2.2 The influence of Chomsky

(analysis)
¦
Y
Nida 三步翻译体系(Nida and Taber 1969: 33)
3.2.2 The influence of Chomsky
转换生成语法的四种功能类型
events (often but not always performed by verbs) objects (often but not always performed bu nouns) abstrcts (quantities and qualities, including adjectives) relationals (including conjunctions) gender, prepositions and

Chomsky's generative-transformational model将句子分解 成一系列互相关联的层次,彼此之间有各种规则进行 控制。以简化的形式,该模式的核心特征总结如下: 短语结构规则生成一个潜在结构或deep structure deep structure 由转换规则转换,转换规则把一个个潜 在结构联系起来,生成最终的surface structure surface structure本身服从于语音规则和构词规则
3.2 Nida and 'the science of translating'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Nida 1946a)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Nida and Taber 1969)
Nida 试图将语言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导入翻译研究,从 而将《圣经》翻译带入一个崭新的科学阶段。 Nida的翻译研究方法更具有系统性,其理论概念和术语 来自语义学、语用学以及Noam Chomsky 关于句法结构 的研究,该研究后来形成了转换生成语法理论。
equivalence '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 (1959) intralingual translation 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linguistic meaning and equivalence 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

3.1 Roman Jakobson: the nature of linguistic meaning and
equiva等问题应该关注the structure and terminology of languages 而不是关注某种语言无法把另 一种语言中的信息表达出来。


3.2.1 The nature of meaning:advances in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具体词汇分析方面——“分析意义的科学方法” Nida 著作的核心理念:抛弃了“词汇意义固定”的旧 有看法,转而对意义采用功能性的定义,即词汇从其 语境中“得到”意义,而且还因文化不同而产生不同 的变化
grandfather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男性 + + + + +
grandmother
+
father
mother
uncle
aunt
son
daugther
grandson
granddaugther
+
+
+
+ + + + + +
女性
直系 旁系 +
+
+ +
+
+ +
+
+ +
+
+ +
+
+
3.2.2 The influence of Chomsky


源语的表层结构被分析称深层结构的基本组成部分,然 后在翻译过程中得到“转移”,再从语义和文体上重新构 造为目标语的结构
3.2.2 The influence of Chomsky

A(SL)
B(TL)
¦ ↓
X ——————— (transfer)—————→

(restructuring)



Chomsky 认为该模式的架构中,最基本的结构是kernel
sentences
3.2.2 The influence of Chomsky

Nida 把Chomsky‟s model 的基本概念融入自己的„science of translation' Nida 发现这一模式为译者提供了一种为 SL进行解码的 技巧,也提供了一种为TL进行编码的程序
3. Equivalence and equivalent effect
Key concepts

Roman Jakobson: 可译性和意义对等

Nida: “科学”翻译方法

Nida: 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及等效原则:关注接受者
3.1 Roman Jakobson: the nature of linguistic meaning and

① ② ③ ④
3.2.2 The influence of Chomsky

Nida 提供了许多的分析实例,如区分使用介词of 的不同结 构
surface structure: will of God



back transform : B(object, God) peforms A(event, wills)
Abstract; it is not the language which people actually use
Relatively stable
Concrete; naturally occurring language events
Varying from person to person, from situation to situation

3.2.2 The influence of Chomsky
BOX 3.1 Greek ST: 1 2 3 4 5 6 7 8 egeneto anthropops, apestalmenos para theou, onoma auto loannes Literal transfer (stage 1): 1 2 3 4 5 6 7 8 became/happened man, sent from God, name to-him John Minimal transfer(stage 2): 1 2 3 4 5 6 7 8 There CAME/WAS a man, sent from God, WHOSE name was John Literary transfer (stage 3,examples taken from Ame standard version.1901) 1 2 3 4 5 6 7 8 There CAME a man, sent from God, WHOSE name was John 2 6 7 8 3 4 5 or A man, NAMED * John WAS sent BY Go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